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1726534
作者:徐贲
页数:544页

内容概要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书籍目录

增订版序言 灾难创伤和集体记忆 / 001
序 言 / 008
前 言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001
第一辑 政治和存在主义
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 019
往事和争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037
抗恶的防线:阿伦特论“思想”和“判断”/ 051
公民政治和文学的阿伦特 / 071
公共视野中的“革命”和“政治自由”/ 085
站在极权道德废墟上的雅斯贝尔斯 / 096
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 / 120
世界公民和理性破碎的世界:雅斯贝尔斯的普世主义信念 / 133
存在主义在美国 / 155
干净的手和肮脏的手:存在主义政治的分歧 / 169
悲剧想象和公共政治 / 201
个人良知和公共政治:捷克现象学回顾 / 222
第二辑 记忆和见证
为黑夜作见证:维塞尔和他的《夜》 / 249
见证文学的道德意义:反叛和“后灾难”共同人性 / 264
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 / 283
“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 / 302
《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 / 318
“罪人日记”的见证 / 337
公共传媒和创伤记忆 / 358
灾难见证和公民运动 / 377
我也会是艾希曼吗?电醒世界的社会心理实验 / 386
人性—文化—制度:文化决定论和纳粹极权 / 404
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 / 424
施米特现象和右翼批判理论:《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想中的施米特》 / 445
“施米特热”和国家主义 / 468
注 释 / 479
增订版后记 / 521

作者简介

在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中,最能帮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义和做人尊严的就是“见证”。任何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是苦难的见证人。但是,即使在苦难过去之后,也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见证者都能够,或者都愿意为苦难作见证。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比想象得远远浅薄和错漏。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重新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正视对历史和过去的背叛,恢复对历史原貌的理解。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在这本文集中,作者从人存在的价值和与之相称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来思考记忆,由此提出:“人为什么记忆”,“记忆什么”,“以何种形式记忆”,“如何在记忆中汲取人类共同的教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而言尤为重要。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阿伦特、雅斯贝尔斯、哈维尔等人对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灾难的记录,以此警醒世人:公共政治思考之外的个人道德思考,很容易被当作一种多余的声音而被人忘却。
3、在修订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本版新增《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三篇文章。
【内容简介】
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有道德责任”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以牙还牙,而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对历史的过错道歉,目的也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
我写《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的初衷是提供一些与人道灾难有关的历史知识,并提醒一些与记忆伦理、道德思考和价值抉择有关的问题。这个初衷至今没有改变。然而,不幸的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和抉择之间的脱节与错乱,比我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更严重了。此次再版也许正是一个再次提醒这些问题的机会。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极权,平庸的邪恶,见证文学
  •     “对于人类经历的共同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人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应该记住什么。记住过去的灾难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避免在未来产生新的灾难。”——本版新增《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三篇文章。
  •     就是拿纳粹,极权说事暗示tg呗,这套路没啥意思,身为一个美国人,徐贲先生应该记忆记忆贩卖黑奴,种族歧视,剥削华人劳工,华盛顿广场,麦卡锡运动,侵略阿富汗,伊拉克,在索马里遭遇全民游击,做空亚洲南美等事件吧。中国人要记忆也轮不到你一个美国人来说!
  •     作为一名人文情怀的学者,徐贲先生发问: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作为公民的我们该如何去记忆历史中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例如:文革,既缺乏“自传记忆”更缺乏“语义记忆”和“场所记忆”我们为何要记忆,当然不是为了增加仇恨,或者是政治报复。而是为了让所有共同的人们记住那段历史,并且反省历史,为了避免新的灾难,追求好的公共生活。在书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极权和专制,回顾历史那些“有名的”人道主义的灾难无一例外的发生在具有这样特征的国家当中。
  •     超级赞!
  •     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
  •     虽然这应该是一本禁书,史料重复有点累赘。但是的确为那些正在遗忘或是根本就不了解历史的人,一些记忆(常识)。希望我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成长,不再重复那种麻木不仁的疯狂,希望有一群理性的公民出现,希望世界和平!57
  •     我喜欢徐贲的语言逻辑,简单清明,阅读时偶尔还觉得有点不恼人的絮叨,总之喜欢听他讲道理讲常识。这本书让之前那些通过艺术作品对大屠杀最肤浅模糊的感知变得具体,变得可以继续思索。过去,我只为加害者的残虐震惊,再对历史发出虚妄的诘问:人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善良同情心正义感哪里去了?现在,更加震荡我的不只是加害者的道德沦丧至此,还有同样如此的受害者,和同样如此的整个社会。集中营里,犹太人对彼此造成的伤害和纳粹一样的罪恶,当生存占据了一个人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其他的感受便会麻木,那个不仅无动于衷看着守卫暴打自己父亲,还迁怒于父亲惹恼了守卫让自己受到牵连的儿子让我从头到脚感到彻骨的冰冷,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冬日,很不舒服
  •     对于苦难的记忆
  •     文学中的政治与哲学反思。
  •     第一辑更能激起共鸣,准备看看阿伦特,雅斯贝尔斯的书。
  •     人以什么理由来忘记呢?
  •     罪与罚。
  •     阿伦特的延伸读物,前半本讲存在主义。后半本开始拿见证文学来阐释记忆。和本专业相近的是《公共传媒和创伤记忆》,但整本读完后觉得序言和前言要更精彩一些。本企图从中捕获点记忆理论,但实在说的太繁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