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属于恋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69907574
作者:远子
页数:227页

读下去的欲望

首先,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标题控以及封面控(原谅我是个这个看颜值的社会其中一份子)。作为一个谈不上见识渊博的文艺爱(zhuang)好(bi)者,我想对我们这种平庸粗谷的读者来说,首先第一观感就是书名以及其封面带来的冲击。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动点和触碰底线,当某个瞬间,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作者所取的书名不谋而合,书还没有翻开,内容还没有阅读,却已经在内心碰撞出星点的火花。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作家必备的第一步吧。但凡是一本连书名都起的随心所欲,封面粗制滥造,我想就算内容再华丽,也不会有人有要翻下去的欲望吧。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个先看表面的肤浅读者。人总是说,看姑娘不要只是注重外表,内涵最重要,品格最重要,可现下在这俗不可耐的速食社会里,谁还会有闲暇心情去喝杯茶去了解你得过什么奖,过马路扶过几个老人,捐过几次钱?就连相亲不也是先看对方照片,有谁是把品格品德列出来的么?没有办法,这就是事实。人都说恋爱是最会最快让人成长的。没错,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像开了外挂一样,打通任通二脉,看破红尘。结局不论是坏是好,恋爱的过程总归是美好的。我爱这个名字,夜晚属于恋人。

这些是真心话

此刻,身为室友的我正通过手机听远子的豆瓣读书会直播。他的声音有些紧,不过比康奈尔大学的纳博科夫教授的口才要好得多。如果单纯听他关于写作的思考,已经是《巴黎评论》的级别。剩下的悬念是,他的写作能否达到他对写作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三十年才能得出答案。不过就现在的他来说,这个自我感觉不好的诗人有一个不坏的开始。这个不坏不是说他的东西已经写得很好。即使远子本人也会承认,他的东西缺陷很多。但我想说,这种缺陷不是才能的匮乏所致,恰恰是由于天才所致,因而是为了迎取可能性的必要。当然我是在美国而非欧洲的意义来使用天才这个概念的。我得说,他的感受荒诞的能力是一流的。我的脑海中现在还回荡着《公车回忆录》中“开放式死亡”和“封闭式死亡”的说法。同时我很喜欢他写作的自传性,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参见特吕弗和李安的思考,但实际上是意味着用生命去写作。如果换作从前,我肯定不会这么称赞自己的同龄人,尤其还是朋友。我不想滥用友情。但是,托马斯曼都可以被视为一流作家,依此为尺度,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远子是个很容易自我否定的人。我不希望这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就在昨天下午,他还开玩笑说要放弃写作。正好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一位学生在这边,他是湖南邵阳下面某个县的人。读高中的时候,他在县城书店里看到远子的第一本书,简直是被启蒙了。他对首都的想象被彻底打破。北京还是另外一种样子,在那里,人字居然被写得那么小。不知道远子听到后有没有重获信心。

五味陈杂

有人说远子写的很阴郁,我倒不觉得,反而认为远子写的力度不足。大概是由于远子出身于哲学系,他的小说里常常冒出来许多论断和反思,表现出一种距离感。至于是否要加入这些东西,我持保留态度。我相信远子是个对自己坦诚的人,这是远子老师最为可贵的地方,在行文中你能感受到那种细无巨细的罗列,想法毫无保留地释放。远子老师愿意分享他的感受。敢写,是作家的必要条件;怎么写,几乎决定了作家之间水平的差距。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能看到一些端倪,并不代表什么。远子老师比我更清楚自己。作家应当向自己更高的目标进发,不要在乎(有时很难)读者的看法,读者会阻碍你、干扰你。读者只在乎作品(也应该是这样)。意见什么的,都是狗屁。作家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坚持写下去。好了,我要大放厥词了。《与友人书》这是一个半成品。我以为是不合格的。但在后来的篇目中,我看到了远子写作的手法在改变。特点:一、清醒直白 二、贴近现实文章做到了让大多数人能读懂,但还不够,我以为小说是要去表现,要去感动(远子老师也在试图去做)。此文,那个友人被你用‘片断’拼接,就像一个从未在这个世界诞生过的人一样。你的笔下有呐喊,却是(无可奈何后)失去力气的呐喊,结果读者只看到这一面。你不觉得,应当把你从‘初始的强烈的呐喊’到‘失去力气的苍白的呐喊’这一过程描写出来吗?你不觉得,应当把‘友人感动过你’的事件记录下来吗?为什么,你把他遗忘了呢?为什么他在你的印象中是如此单薄,如同纸片?我不是在说道德感、责任感,如果人物真有感动你的地方,我相信你是忘不了的。你没有尝试过了解他吗?为什么又要事后追溯?我诊断一下:你对人物的情感还不够炽烈。所以笔下创造的他,也是缺乏生气。这很要命。不要纠结于结果。你应该把‘你和友人一起’和‘你对他的印象’写进去,那么多强烈的感受哪去了?!为什么要戴着望远镜去观察你们的过去?几句话就概括清楚了?!与友人书,又真的是给友人看的吗?你内心的挣扎呢?‘友人’被你浮光掠影轻描淡写过去,被你遗弃了。我想——没有无缘无故地遗弃,这里可以深挖呀。小说不是给人一个结论,读者不需要,他自己看得到。很多时候,有另一个你在试图引导你说话,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把那一部分关在牢笼里。你要把他放出来。‘你和友人’在文中像照片一样,如一洼死水。‘友人’真不像在这个世界上活过,我希望这句话是发自读者之口。他曾是活生生的,却被你‘只言片语’写死了。《一位青年网络作家的肖像》及格。还是要提一下,短篇小说的语言密度是高于日常生活素描的。有些多余的修饰语和废话可以删掉。《厕所里的菜刀》这篇挺有意思。对话真实。在北京呆过一段时间,知道那里的环境异常逼仄。人生活在狭窄的角落里,不得不变形。菜刀成了一个隐喻,它,是扔不掉的。如果再奇幻一点就好了。虽然不讨厌贴着现实的写法,但读久了,也容易腻。《浇花》及格。好笑是好笑,但也苦。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缺点在此;如果延伸一点,发散一点,露出和女友的矛盾脉络所在就更好了。我感觉描写不够。难道你没有火吗?忍,再忍?是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而不是开放的结局。再写下去有一定困难,很考验作者。《灭蟑螂记》主人公一方面耽溺于幻想,另一方面又想抓住现实。夹在其间,不知所措。最后只好延续现在的生活方式,不作改变。远子,你还真是不愠不火。这让我恼火。如果你的感受先于你的大脑就好了。(我期待:制造出一些混乱。让读者跟着一起混乱。)《马戏团之夜》有一些写法上的改变。不再依照单一时间的顺序。场景描写不足。距离感还在(我总感觉隔着什么东西)。举个例子,第三段,用了‘村民’一词,好像你不是其中一员似的(你是隔着屏幕看这些人么?超脱了?)。《人人都有初恋吗》没按正常时间来叙述。还有就是,时而俯视人物。可悲的是,人物十分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不得不干。纠结一阵子又返回现实。这是远子老师的写照吗?我觉得可以变形一下:取自己的一部分,在加上一些虚构,要是都按情绪来写,人物的性格容易重复(也不好玩)。人物偶尔爆发一下也挺好,再添上一些创伤,痛苦什么的(额,我想多了?)。《夜晚属于恋人》玩了一个游戏,理想与现实的纠缠。想起来了,远子老师写的次要人物,给我的印象不是很强烈。好像都是在围着‘我’转,‘我’跑来跑去的。有时不能偏向自己呵。如果有人来主动对你说就好了,震动你。总感觉你接收着他人的话,但他人的存在和你不产生积极的互动。说来说去,还是远子老师太清醒。偶尔被他人泼一泼冷水也好啊。《对我笑吧笑吧》嗯。有点小感动。因为文中的‘无缘无故’,‘不清不楚’。《公车回忆录》也是不错。非理性的力量显现了。人,有时真的会疯狂。内在的动机对推动情节非常有帮助。谁愿意耐着性子去看一大段一大段的无味的自我分析呢?人与人的关系才有可绘之处。《死于秦皇岛》写法又有突破。写一个临死人的心境。把对话融合在一段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写法。看好你。远子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你的作品。我以为,小说是现实片断的重组,而不是投影。

写得出来的东西

文 / 弋舟近父按:偶然读到弋舟老师发在《青年文学》上的一篇评论,决定搬运过来。从之前的言论来看,远子似乎对中国当代文坛颇有微词。读完这篇评论不难发现,他其实是很想进去的,只是苦于找不到入口罢了。不久前围观远子与孙一圣、王二若雅等人的争论,远子急迫地想要把自己武装成一名孤胆英雄,其形其状固然可笑,但毕竟还有几分勇气在。(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是,批评一个抽象的国家机器,要比批评身边具体的人更难,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然而,连求人写推荐语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还强装什么清高呢?还是王二老师眼光独到:“问题是,如果远子真是那么清流就好了。他的书,腰封上推荐人比我们的书多了去了。”( 出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54157/)有一天收到远子的邮件,说是年后要出一本短篇小说集,“现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帮忙写一两句推荐语?”同时说明“如果你没有时间、不感兴趣或者小说不合胃口,也可以不写。没关系的。”邮件写得简明、得体,让我能够感受到邮件背后那个人略带羞涩却葆有自尊的平静。远子我不认识,隐约记得他是“豆瓣阅读”上的一个作者,百度了一下他的信息,进一步确知:远子,八十年代出生,湖北黄冈人,毕业于苏州大学哲学系,现漂于北京。从2012年起,在豆瓣阅读发表多部作品,引起较大反响,被网友戏誉为“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作家。百度上的这份简介,在我看来就是一份当下年轻作者屡见不鲜的“格式化简介”——至少得是“80后”(否则也难以理直气壮地被称为年轻作者),受过高等教育(还好,远子读的是哲学,不是吓人的“中文”),漂于北京(总归会是北京),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作品(豆瓣阅读是我眼中最好的中文电子阅读平台),引起反响(否则似乎也不足以形成一份“个人简介”),被冠以了某种“代表”(即便是“戏誉”)。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年轻作者“格式化的简介”正是我们如今文学现场的一个缩影:又一代写作者提笔走在了路上,他们披挂着专属于自己的时代特征,即便没有和所谓的“主流文坛”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但蔚为壮观,也已声色纷呈。当然,无论是“几〇后”,无论“主流”与否,文学的本质恒一,那才应当是所有写作者认同的唯一准则。在如此的准则之下,我不免怀疑远子发来的作品也是那种年轻作者“格式化的作品”。什么是我眼里年轻作者“格式化的作品”?那大约是:满纸的忧愁或者愤怒或者无聊,不怎么节制或者过分地想要表现出节制,说相声般的腔调或者鸡汤美文,普遍的不屑于耐心,试图以无可狡辩的模仿去否定模仿的对象……这些当然都是夸大之词,但不夸大,好像也不足以找出规律。这些被“夸大”了的特征,也算不得是天大的罪过,它们也不仅仅只是该引起年轻作者们的警惕,但此类“格式化的作品”读多了,令人反胃,却是千真万确的生理反应。远子发来的集子节选有四万多字,由九个短篇构成。对这九个短篇的阅读,部分印证了我的预判,它们的确有着“格式化”的影子,但同时,它们也部分地矫正了我的偏见——原来,“格式化”中也隐含着文学的规律,而所谓“规律”,不正是某种“格式化”吗?我所反感的,大约只是被夸大了的格式化,而“夸大”往往会令阅读与写作都倒向失败。当我抑制住自己的“夸大”之心,安静地阅读远子的小说,我觉得我被这些小说打动了。它们并没有超出我的阅读经验,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溢出文学既有的边界,毋宁说,它们“格式化”得适度,有着中规中矩的范式,作者的文学志向一目了然,从哪里得来的教益,往怎样的方向努力,都有着可以被追溯和预见的方向。也许,远子打动我的,正是这样的一份“清晰”——行文的清晰,态度的清晰,文学教养的清晰。这份“清晰”满足了我内心的“格式化”,使我部分地与年轻作者们的“格式化”达成了和解。博尔赫斯如此总结着我们的眼高手低:“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读物——不过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东西。”那么,这些作品就是远子所能“写得出来的东西”,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如实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着。我所看重的,也许就是他作品里那种对于自己既有能力的诚实展现,而我们的写作,实在是容易去炫耀超过自己能力的野心,于是就过度“格式化”,就恣肆,就不检点,就装腔作势。现在,《青年文学》在这九个短篇中遴选出来两篇。这两个短篇都有着复调的形式,文风知性优雅,有着我所认可的写作观念与素养。《人人都有初恋吗?》捕捉庸常之中微妙的瞬间,有着推己及人的“理解之心”,这很重要,许多写作者习惯在小说里竭力放大一己的感受,但远子通过一己之念,意欲去推演“人人”的心情,因此,他的一己之念写得寻常而朴素,即可被我们理解,也敦促着我们理解世界。我个人更喜欢《夜晚属于恋人》,在这个短篇里,远子借助一件我们都不陌生的真实往事,对应着“人”的本质,写出了某种寓言化的事实——“一个自由自在无所顾忌的纯真时代,一个属于全世界恋人的美妙夜晚”,是可能逃开文明的约束、法律的捶楚、道德的桎梏,在承认并且张扬人的有限性的夜晚,得以实现和成立,就像那个“夜晚”属于恋人一样,这样的寓言,也属于文学,它为“人”申辩,酝藉吞吐、言短意长。《青年文学》“一推一”这个栏目,有着“负责制”的味道——推者似乎应对被推者的文学品质做出担保。在我,“担保”之意怕是难负其责,因为我对自己的文学品质都不敢打包票,我所愿意承担的,只是对于远子这样的年轻同行给予尊重的义务。所以,我也贸然给他即将出版的集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本集子里,我得见一个好的小说家应有的那份对所为之事的忠实之魅——魅是什么?是貌美的鬼和吸引人的力量;我从中窥到某种发轫的迹象——发轫是什么?是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启行。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拿掉绊脚石,让远子这样的“鬼”衔枚疾进。

讨厌这本书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的腔调。感觉都在悲伤。无奈。世界亏待了我。可是那些情感怎么就不够让人共鸣呢。明明世界上所有人都经历过痛苦,尽管那痛苦的根源并不一样,可因为那样饱满的情感我们还是可以阅读同一本书和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笑。这本书不是。可能我受书里前面几篇文章影响比较大。主人公的腔调:矫情。无病呻吟。把世界上努力生活的别人都看成sb。别人那样生活并不是那样没有意义,他们起码为自己选过。这世界上的别人并不是行尸走肉,他们都在耀眼地活着。主人公其实是自己对生活根本没有热情。逃避现实以为能躲到哪去? 这种情况下博尔赫斯根本救不了你。一味地腻在以前的环境里从来不挑战自己。一味地以为读很多书就能寻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根本没有想真正地挑战自己真正做一些什么事。coward。你知道我多期待这本书吗我有多伤心啊。。。我以为 豁达开阔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色彩 而不是死腻在自己的sb情绪里我自己已经很有腻在自己情绪里的懒惰倾向了。我受不了自己,没想到还有比我更甚的人。还有比我更甚的人啊。更懒的人。小说是铺开一种世界不加评判没有错 可小说不能这么颓下去还以为自己有多悲壮。怎么前几篇的主人公都这么颓 颓。 悲壮你妹啊。不挑战自己根本就不算真正活着。做费力的事才能呼吸顺畅。因为不做费力的事我们就不能成长。心灵需要被守护。善良是最美好的东西。但站在高处也不全是污秽。高处也有清风和善良。我不是缺乏同理心。只是讨厌烂在泥里还要拉别人下去。我已经下去一半了,我要爬出来。附给跟我一样的sb一张图:这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吗。这里面有几篇我以前读过。。。我以为这次出版的是全新的作品呢。。。。。我们写小说不是为了完美的作品。这没错。努力臻于完美会失去我们写小说的意义。小说中总有些特别的东西。我们写东西,留存一种可爱的愿望,看到这段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一种共鸣。或一种思考。如果说是这样,那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本书里有他看到的特别的东西。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第一次见到基哥,是我第一次去豆瓣面试实习生的时候,范筒师兄问我读什么书,那时候我喜欢读黑塞,师兄哈哈大笑,于是让我和这位“远子老师”聊两句。彼时我并未听说过“远子“这个名字,只觉得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文艺青年看起来比我还拘谨,明明是来面试我的,显得比我还语无伦次,好像十分不好意思地看了几眼我的简历,连连说:”很厉害,很厉害。“明明是我来面试,最后却一直是我在问问题,基哥反而像个学生一样一脸腼腆地回答。后来我去上班了,基哥负责教我审稿,他仍然总是局促不安的样子,对我的表现不置可否,起初我以为他高深莫测,后来才慢慢发觉,基哥就是一个连批评人也不好意思的人,即使我弄错了编辑器,他也只会支支吾吾地说:”哎,你看这个地方,好像有点不对。“但是还要加一句:”不过这个评语写得很好了“,然后还要加一个笑脸表情。当时组里有好几个写小说的,大家中午一起吃饭,总爱拿基哥开玩笑,说他是”北漂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基哥身上总是好像自带忧郁滤镜,言谈中喜爱引用哲学家名人名言,大家总是打趣他,他也只是笑笑,吃完饭和几个男同事一起抽烟,烟雾中露出迷茫的表情。基哥话不多,就是说话也没有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大家拿他开玩笑,他很不好意思,大家夸他,他更不好意思。有一次他来北大,和几个师兄师姐一起吃饭,有一个师姐说:”我可是把‘北漂伤痕文学’写进论文了。“基哥连连说受宠若惊。我那时正在毕业季,每天都很欢脱,不懂基哥哪里来的深沉,实习结束离职的时候,基哥送我一本《十七个远方》,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后来我出国了,基哥开了个公众号,风格还是一贯的苦大仇深,我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点开看看,虽然里面写的故事好像离我都很远了,但是却感到那才是从真正的大众市井里出来的故事,而我在异国他乡恍恍惚惚的生活,却总有一种迷幻感。转眼两年过去了,我也逐渐习惯了新的生活,以前在豆瓣的同事大多离职了,而我也并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温柔相待,也一直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欣闻基哥又出了新书,我虽然没法读到,但还是感觉很开心,虽然这个书名好像有点俗气,但是看到基哥这样一个腼腆的人也可以找到自己文字的落脚之处,就觉得未来也不是全无希望。祝大卖!

“对抗,然而还是失败了。”

我跟远子有很多次讨论,关于写作,关于文学。去小公园散步的时候,去吃饭的时候,一同回老家的时候。是的,我们是老乡,有着相同的乡村经历,也有相似的打工经历。当然,更多的是不同。我们喜欢的作家不同,喜欢的写法也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他常问我为什么总是这么乐观,好像困难在我这里都不是困难,而他认为自己总是陷在困顿之中。他羞涩、敏感、腼腆,让人总忍不住去“欺负”一下,每当这样的时候他都是好脾气地笑笑,要不就躲开。哪怕他有意见要说,他也会耐心和气地解释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朋友。远子在写作上有抱负,他希望自己能成为非常厉害的小说家。这个他正在努力去做。他非常纯真,跟他说话,不用有过多的顾忌,所以我常常直接地说我对他作品的看法。他会“对抗”,一一逐条地把我的意见驳回去。然而,等再看他的作品,他又会去吸收一些。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多好,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刚学习写作的入门者,很多方面有我自己的缺陷。而远子,我也常觉得自己未免有些严苛。这本书中的小说,我大半看过他的初稿。他写完,发给我看,而我详细地把我的看法发给他。我喜欢他的《浇花》,那种情侣之间的感觉,琐碎、夹缠、绝望,如此干净地表达出来。喜欢他的《你喜欢阿基•考里斯马基吗?》,他博闻强识,援引各种中外电影,又很融洽地放在文本之中,读起来很过瘾。但我不喜欢他的《对我笑吧笑吧》,我当初对他提了很多我的看法。我觉得这样一个小中篇,不能这样拼贴式地写,而且作者站出来发表的观点并不高明。远子对社会有很多看法,我往往觉得他表达过浅,甚至有些幼稚。这些平常说说当然没有关系,如果用在小说里,直接表达出来,或者借用小说人物来表达,我就觉得损害了小说的品质。读远子文章,慢慢能提炼出一个模式:“我”常是“生性怯弱”的,在日常生活中常陷入窘境;而外界对于“我”是嘲讽、不屑;对于此,“我”会有怒气,会自虐式地要反抗,然而终究还是怯场,只能在内心中默默承受。“对抗,然而还是失败了”——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小说人物都有敏感内向的内心,世界像是阴影一般笼罩四周,哪怕有阳光,在他看来也是刺眼的;哪怕有风,在他看来也是刺骨的。世界是弥漫开来的,他只能徒劳地推开,那只是一个安慰自己的动作,毕竟自己就是在这个世界之中。再进一步的,既然有“我”与“世界”的对抗,那只能非此即彼地看待对手。这是我常跟远子交流的地方。我认为远子的对抗模式,容易导致过于简单化。人,不能只有哀叹,不能只有失败,人还有各种各种的状态,世界也是各种复杂元素的存在。我觉得好的小说,常常是微妙难言的,作者在处理的时候也常常难以捉摸他的态度。他就在小说文本后面,可是你抓不到他。当然,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陋看法。我期待远子的小说,能逐渐地从自传式转向更多面向的书写。而他自己,常常对自己有比别人更“狠”的反思,他常常在写作的过程中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也许这才是一个好的小说作者该有的心态吧。祝福远子。

赞赞的

在远子的作品里能看到严肃的天真,甜蜜的忧伤,一种对美好情感的憧憬,以及他用来掩饰这种孩子气的憧憬时使用的那种躲闪的、故作世故的、好笑的口气。在这个自我过剩的世界上,远子这样的男性是个稀缺品种。他具有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温柔和诚实的品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安慰。

小说家与诗人,他们的名字叫远子

认识远子老师,缘于去年年底。那时候我刚刚开始玩豆瓣,偶然看到一篇名叫《私人偏爱诗集推荐》的日记。写日记的人有理有据的把他喜欢的现代诗集做了个概括,这个人就是远子。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作为小说家的远子,不认识作为诗人的远子。在远子的豆瓣日记上读过《国贸商场的地下王国》、《七本书》、《假想的乐趣》这些文章,我开始对这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假想的乐趣》)的豆瓣作者有了兴趣,便在京东上买下了他的第一本书《十七个远方》。我把《十七个远方》添加在我的读书豆列里“杂类”那一项里,因为我难以定义它到底算一本杂文集还是小说集,它在描写北京和更远的“远方”。说实话,北京是我最爱的城市,并非因为它是繁华帝都,而是出于我对明清文学的热爱,是因为纳兰,因为豌豆姐姐,也因为在北京读书的我的朋友们。从小到大,我只去过北京两次,一次是夏令营,一次是送姐姐去考试。北京,在我眼里是个有底蕴的,发着光的古都,而在远子的《十七个远方》里,我看到的是另一个北京,一个人的北京,迷茫和痛苦的“围城”。如果仅仅是“北漂文学”一点,并不足以让我被远子的文字征服。被远子征服,是当我在黑暗污浊的网吧里,一边听他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边看他的诗《一定》的时候:“一定有什么东西/能在最肮脏的空气里/挤出最干净的歌曲”;是当我通宵看完了他在豆瓣阅读上的所有作品的时候;或者说,是当我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者,他所拥有的那颗敏感干净的心,那一种与这个世界叫劲的信念的时候,我彻底被远子征服。很感谢几个月来远子老师在豆邮上给我的鼓励和建议,与你交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夜晚属于恋人/属于一同站起来或一同倒下去的恋人”。这是远子老师的诗集《微弱的火》里的诗《夜晚属于恋人》中的最后一句。这本小说集与诗同名,自然也引了这首诗作为序诗。从远子老师的文字里看得出,他最想做一位诗人,其次才是小说家。第二本书无论在排版,插画,封面等等方面都相比第一本有了很大的进步。很高兴在推荐语里突出的是“严肃文学作家”而非“北漂伤痕”的戏称了。我们都期待着他作为诗人,作为小说家的每一分进步,我期待着有一天《微弱的火》出版,期待着能看到“诗人远子”四个字出现在纸质书的封面上。成为远子老师的读者,我很荣幸。最后一句,要对叶笛同学说:“谢谢!”要对远子老师说:“加油!”

你是夜晚的恋人吗

我知道自己写不出来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或许可以姑且理解为对文字的恐惧吧。作者在说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我感到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超过了我现有的能力,这迫使我痛苦地反思:面对这些已有的伟大作品,为什么还要写一些蹩脚的小说出来?博尔赫斯晚年说的话给了我一点安慰:“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读物——不过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东西。”也并不是每个书写者都会思考这样的命题,已经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品,还会缺我的一部吗?看似悲观的命题,却隐藏着一种真正的希望,对文字世界的希望,有了我的文字世界会不会有一些改变?在宇宙中往来彷徨的年轻人终于厌倦了宇宙的浩渺无垠,便决定独自钻井,期待悄然死去的青年网络作家;那个来北京也许就是为了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北京的外省人;还有那个写过多我笑吧笑吧的而今下落不明的民谣歌手小柴;起码他们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而更多的是模糊的面孔,是放眼望去没有生命的面具,在尽管微不足道的生活里,我们是宁愿选择死的更慢一点,每天刷刷微博、微信、逛逛商场,雷打不动的上下班工作……还是或许也只是一种遐想,去闻草原的味道,当马戏团的一员,给全世界贫穷的人带去感动和惊喜,拥有一个美妙的夜晚,也可以选择出离。走进了看,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一场灾难。而透过这样的文字,就如同走进了看见自己的生活一样,就是一场灾难。只要从梦中醒来生活便落入双眼看不见的刺躲在肉里世代相袭,如同癌症患者服从于病服的权威


 夜晚属于恋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