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书评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44275558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212页

来自异乡的马尔克斯式死亡

死亡,来自不同城市,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的死亡。在《梦中欢乐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里,过目难忘的是烙上城市印记的远方美景,和来自异乡无处不在的死亡。那些死亡有顺其自然,有倏忽而至,有突如其来,有平静安详,有残忍致命······但都无疑是马尔克斯式死亡。意图不明的穷迫夫妇遇到比自己更落魄的前任总统,想要大捞一笔的预谋一一落空后,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选择默默地帮助被死亡逼迫的可怜老人。在日内瓦夏日漫长的日落下,无论是前任总统还是普通夫妻,都成了辛苦活在世上的小人物。活着,就如黑咖啡味道,在舌尖停留,苦涩而后微甜。透过岁月的扭曲和欺骗,遇到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人,他一遍一遍地等待,将墙等成一扇窗,将一扇窗等成一张门。当不朽的罗马都开始显露颓败的征兆,他不知道真正的圣人其实是独自等待多年的自己。来自古老的卡尔达斯,戴着蛇形戒指的占梦人,她什么也不做,她只做梦。最后一个人静静地承受大海的袭击,粉身碎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只要人生的巨变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的念头。被关在巴塞罗那的玛利亚最终对精神病院的平静生活感到满足,他们的过往,只有那只被抛弃的猫还记得。惶恐地等待死亡的老妓女,最终等来的不是一场痛苦的死亡,而是久等不至的艳遇。黑暗中越来越清晰的呼吸声,是一如死水般寂寞的终结。淑女与小混混的爱情,好似看网络小说。当她娇嫩的手指被玫瑰花瓣扎破,雪地上残留的血迹,暗示着她们悄然而至的分别。他们如此亲密,却在仅隔一街之遥的地方,天人永隔。从小学课本里开始有小说课文开始,老师们便一遍一遍地强调,小说里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可能是最开始的自序作祟,在《梦中欢乐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这本由十二个异乡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里,总是让人将时而出没的“我”想象成马尔克斯。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从开始的日内瓦到罗马然后维也纳、巴塞罗那、意大利、卡达克斯、潘泰莱里亚岛、西班牙马德里到最后的巴黎。在马尔克斯的一生里,从落魄的前任总统到等待圣女封号的父亲、以做梦为生的女巫、被关入疯人院的正常人、闹鬼的古老城堡、等待死亡的老妓女、中毒的英国人、逃避魔山而跳入深渊的年轻男孩、激烈性爱中快乐死去的女教师、溺亡在光芒中的小学生到平静死于巴黎的高贵淑女。这些人从他或是他的朋友身边匆匆经过走向不知名的远方,却有幸被他捉住留在马尔克斯式的文字里。故事里出现的“我”,让故事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真实感。诚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神出鬼没,是一种时光的流逝能赋予他的,一种置身于时间之中的视角。而死亡总是来得缓慢而匆忙,在马尔克斯不咸不淡的语气里,幡然醒悟。于是,“我”会在二十二年后,再次与还在那里等待的马格里多·杜阿尔特重逢。“我”会在听闻一个戴着蛇形戒指的女人死去之后,想起很久以前预言自己人生走向的占梦人。“我”会在短暂航班里遇见难得一见的美人······有意思的是,马尔克斯为了印证自己记忆里的城市是否依旧,开始了一段短暂的追寻之旅。那些城市没有一个与他记忆有丝毫的相似,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吃惊不已。马尔克斯在自序里说,曾经的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真实的记忆就像记忆中的幻影,而虚假的记忆是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取代了现实,因此我无法分辨幻灭与怀旧的界限。不管巴塞罗那、日内瓦、巴黎如今是什么光景,而我也可能永远无法到达那座城市,却早已体会到来自异乡的死亡。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的个人解析

纯手工输入,转载请告知同时由于属于个人理解,可能有理解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和指出欢迎交流总统先生,一路走好 这个故事读到后面很感人!总统先生,被推翻,来到了异地和比他大14岁的妻子生活,后来他的妻子记忆不好了(预测是得了痴呆!),最后死了。于是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后来总统也病了,经常身体痛,医生还查不出原因,几经检测,最终决定要动手术!一天他离开了医院,并喝了咖啡后,感觉有人跟踪,原来是一个叫荷马的爱慕追随者,不是一个暗杀者!2人去了咖啡厅,荷马还拿出照片,说他是曾经的支持他选举的学生长荷马后来还邀请总统去他家吃饭,他的妻子之前受雇于反对党,对总统有诸多的偏见。而实际上,两个人知道总统不久于人世,以为这个总统很有钱,好间接收取他的安葬费等但是通过总统到家吃饭和总统想荷马帮忙卖手势,渐渐荷马的妻子也改编了对总统的看法。甚至还想用支付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的钱来帮助老人,而这笔钱早就被荷马用作老人的医疗费——“就当是收了个大儿子”——实实在在的兑现了这一点。最终老人乘坐火车回马赛。上火车时,总统的手杖在荷马手上,荷马把手杖扔给总统,但是没有接到,在铁轨上还摔坏了。到了艾梅塞泽尔又送了他一根新的!——象征着总统洗的生活的开始。同时总统在一次投身革命奋斗!这个讲述一个人在逆境遇到好心人,重燃斗志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讲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故事如果荷马和他妻子,如果没有请总统吃饭,他们对总统的认识会改变?故事里面对别人星座的估测就像对人的人品估测一样是不准的!——间接暗示/也是加强了,妻子拉萨拉对总统的看法就像星座一样不准!不同于其他的故事,马尔克斯似乎是想告诉所有人:孤独其实是可以治愈的!对别人的不公正偏见的消失,对别人的认同,对别人的予以帮助,是可以帮助别人走出孤独的救药!ps;前面总统和荷马相识,可以说是马尔克斯对医院对病患资料的不保密的揭露和批判!圣女这是讲述一个坚持而徒劳的故事:马格里多的女儿和妻子都死了。由于一次搬迁,结果发现他的女儿尸体没有腐烂,也不是木乃伊那样的干瘪瘪,好像是刚死一样!更为神奇的是,她还没有重量!觉察到自己的女儿这个状态是个圣迹,马格里多决定到罗马给自己的女儿申请圣女,但是辛苦了22年一无所获,但是他仍旧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在作者“我”的见证下,马格里多经历了五次教皇的变更,最有可能的一次,却因为教皇的突然驾崩而戛然而止!期间还有一些人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希望能拍成电影。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最后却因为“世人不相信”而付诸于实际!期间“我”们的公寓室友席尔瓦还曾试图帮助他放弃这个念头/在繁忙中休息一下——请一个妓女过来,让马格里多享受一个小时,但是马格里多却和妓女聊了起来,最后因为看到女孩的尸体而惊跑,还是得公寓女主的姐姐以为闹鬼了!里面还有个故事很有趣:席尔瓦,是个高音歌唱家,每早都要高歌一曲,练习嗓子,和对面的博尔盖塞别墅的狮子相呼应。一天带马格里尔去见识狮子,结果这个狮子对马格里尔同情的吼叫。 狮子在西方是动物之王。动物界的大王都能狗洞察到马格里尔的惨痛的遭遇,为什么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的教皇却无法洞悉?这篇文章,又一次看到马尔克斯对基督教以及教皇的讽刺。同时赞扬了这个父亲的坚持不懈睡美人航班通过文中的《睡美人》的注释,可见川端康成的作品对马尔克斯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算是一篇致敬的作品把!文章不外写了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单相思”——在飞机场遇到美女,爱慕,一夜陪伴美女身边,幻想已是老夫老妻——到下飞机也没有去示爱!占梦人一场大浪,席卷过来,威力之大,破坏力之强。后来发现,有个车嵌入墙内,里面有个女人的尸体——带着让“我”熟悉的绿宝石眼睛蛇形金戒指。原来这个女人是“我”30年期在维也纳遇到的一个占梦人。他在维也纳也一家人 每天占梦,获得了这家人的赞赏!后来一天,她叫我离开维也纳,五年不可以回来!之后一次在巴塞罗那遇见,当时还有诗人巴勃罗 聂鲁达——很能吃。午休的时候,聂鲁达和这个女人做了一个梦,彼此梦到彼此在自己的梦中做梦!再后来,我去找了死的时候他的雇主葡萄牙大使,大使对她很敬仰。“我”问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大使回答“做梦”后来查了一下,这个聂鲁达真有其人!所有这个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感觉让我想起了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莫迪亚诺的手法!都是对过去的回忆,都有真真实实存在的人。唯一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在这个短文里,多了魔幻的色彩,Modiano没有魔幻色彩,更多的是不确定感和现实感!所以真有这么一个占梦人!到底她是真的可以占梦还是只是以此为生?他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泛泛之交,在生命的某个时段,出现在我们身边。之后可能由于某个原因,这人离开了我们。等我们在去追忆过去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对他不甚了解。想要再去了解时候,他或许已经死了。问及别人——可能是和他经常接触的人——对他的印象,和我们对他的了解相差无几!ps:博尔赫斯,确实写了一首诗:我梦见,“在梦里我梦见了我自己”——具体不知道是在哪本作品里面。没有找到“我只是来打个电话”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玛丽亚回家路上车子抛锚,结果阴差阳错的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又阴差阳错的被以为和认定是位精神病患者!他的老公萨图尔诺曾经被玛丽亚抛弃,以为这次也是如此,甚至最后还接收了现实——玛丽亚又抛弃了他。玛丽亚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可谓是生不如死,睡不好,吃不好,还被虐待,最可怕的是女看护人员是个女同性恋,对她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一天,乘乱玛丽亚得到了打电话的机会,可是她老公萨图尔诺回了她一句“婊子”,感觉绝望,她同意了看守的要求,条件是看守给他的老公电话。他老公来了,但是他的老公居然接收了她是精神病的事实,这让本以为是来救她的玛丽亚深深绝望了。从此他老公萨图尔诺来表演节目,玛丽亚都不与参加。渐渐的他老公放弃了,离开了,据说后来结婚了!而玛丽亚继续待在那个精神病院,他老公的露水情人继续照顾他们的猫,并时不时给玛丽亚送去烟!!最后送去的那次,露水情人带上了猫,因为萨图尔诺给的钱用完了,在一次去的时候,精神病院变成了废墟!这个一个因为不信任个背叛而导致的不幸如果玛丽亚没有抛弃过他老公,如果他老公信任玛丽亚,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结局留给人很大的悬念——精神病院为什么变成了废墟?我想,当玛丽亚收到猫的时候,知道老公萨图尔诺已经走了,不会再来了。玛丽亚要的不是萨图尔诺的表演,她要的是老公的救赎!但是萨图尔诺却没有意识到!所有去看节目的都是精神病,这不是玛丽亚在告诉他丈夫,他没有病啊!正如文中所写的,丈夫等不来玛丽亚,一个人出演,在咖啡馆,理智的人“拒绝相信魔法”。我想最终精神病院的生活已经让玛丽亚变成了疯子,或许她一把火,毁掉了毁了她一生的地狱!生活的荒诞,世间的无常,疯子不疯,这恐怕是这个短篇小说的主题!八月惊魂一家人去席尔瓦家参观“卢多维科”的城堡。前往找不到路,询问得知,这个城堡闹鬼!但是他们一家人参观感觉普普通通,结果第二天醒来后发现,没有谁在昨天底楼的卧室而是在卢多维科的卧室所以这是个闹鬼的房子,有人来了就希望对方来自己卧室陪自己的鬼!——死了都是孤独的想要人陪着玛丽亚 多斯普拉泽雷斯玛丽亚是个妓女,到了晚年了。三个月前她做了一个梦,自己行将就木。于是一天,(她联系的)一个殡葬公司的业务员登门拜访,安排选址和其他的安排之后玛丽亚教导他的狗诺伊路线和她以后墓碑的位置,以便她死后,至少还有狗为她哭泣玛丽亚生命晚期一直有个男人卡多纳伯爵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登门拜访,吃过饭,缠绵完后,就走了。可是有一次在伯爵听到有三个无政府主义者要被处死,而玛丽亚表示支持后,伯爵再也没有来过玛丽亚考虑到死后没有人照顾小狗,于是一天和邻居家小女孩一起出去,小女孩同意了,如果玛丽亚死后继续照顾小狗,同时每周日让狗自由活动以便狗可以去坟头哭泣。结果这事情没有达成——因为一天玛丽亚去了坟头,下起了大雨,一个开豪华车的男人搭她回家,短短的邂逅,成就了爱情——原来之前的梦是这个意思这个故事很简单,不过有几点有很意思:1 狗诺伊会哭!一方面这是魔幻主义手法,另一方面第一次见到殡葬业务员的哭泣,暗示玛丽亚一个人在这个房子里,孤苦伶仃 ,只有狗和玛丽亚相依为伴!后面的哭泣,是玛丽亚对死后,希望有人为她哭泣,既反映狗和玛丽亚的感情,也衬托出玛丽亚不仅仅在家是孤独,在这个城市里面也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孤独是什么造成?一是无人陪伴,二是举目无亲,三是邻里之间的不沟通 而结尾作者给了一剂药方——爱情 文中的卡多纳伯爵的小插曲和玛丽亚妓女的生涯似乎实在反衬出“性”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化解孤独——精神上的比身体上的幸福持久3 文中说小女孩后来没有照顾成小狗诺伊,说明最后玛丽亚是按个豪华车的男人在一起了,小狗后来应该是这个男人照料。尽管这是个小偷,但是作者似乎在说,小偷也有权利爱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开始看这个名字,还以为写的是这17个人的故事,讲述他们是如何被一个接一个毒死的。结果不是利内罗在家照看他的丈夫,推测是植物人,死前回光返照,醒过来,让人拍照留作纪念,之后就死了。为了一个承诺,利内罗出发前往意大利罗马,希望能在教皇面前忏悔船开了到港口前,有人发现海上飘着一具尸体,但是无人处理。由于自己的孩子给自己说联系了领事,所以利内罗在船上等待,最后船上的大幅预测领事不会到来,好心提醒利内罗,先安顿一晚,第二天再联系领事于是利内罗,坐出租车前往旅馆。到三楼的时候,利内罗看到17个英国人对称的躺在一起,感觉过不去,就改换了五楼的旅馆。由于是第一次离开家乡里奥阿查,她痛苦的哭了晚上吃饭,早早去了,结果一个蹭饭的修道士过来讨饭。她向修道士反映,觉得这样让尸体浮在海上不管实在是不妥,不文明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和修道士意见不合,后来修道士觉得讨不到好处就去别桌了!再后来整个餐厅都有人了,闹哄哄的。利内罗就走了,由于不知归路,利内罗东走西撞又回到港口,然后终于找到了旅馆,可是这时,旅馆被警察和看客包围——那十七个英国人被毒死了。五楼的老板对利内罗说,他们吃了三楼那家有餐厅的旅馆的八月的牡蛎!最后利内罗回到旅馆的屋子为17个英国人念经这个故事第一,利内罗的经历可以看出她是个很善良淳朴(为17个死人念经)的女人,对宗教执着而虔诚(去罗马忏悔)!第二,马尔克斯再一次对宗教的讽刺——修道士的唯利是图以及教皇的难以接近第三,读完对意大利真心也没有好感了啊!这会不会是马尔克斯的真实想法?文章还简介反映了原因:1,男人放肆 2,吃山上的小鸟 3,无人处理海上溺水者的尸体 4,混乱不堪,治安混乱第四,两次锁旅馆房门,第一次关闭是为了哭泣,不让人知道;第二次是为了将外界(意大利)和自己虔诚的为死去的17人念经隔开。反衬出外界——罗马所在地,宗教的中心——信仰的丧失,世态炎凉第五,五楼的旅馆老板对三楼的事件的评论真是幸灾乐祸!——这个意大利真是自私,功利到了极致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当利内罗回到被警察包围的旅馆时,警察正在将尸体一具移居的运上车上,出来一具尸体,“四周的看客”就报数“1,2,3,4……”这简直荒唐到了极致!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宗教圣地的虚伪第六,这真的是因为一场战争导致的?复制的:在这两类具有较浓厚的社会背景的故事中,爱憎分明的马尔克斯揭示了政治的冷漠,宗教的虚伪,大人物的无情。而完全处于弱势、也有着种种弱点的小人物,却呈现出善良和执着的本质,愿意去相信,敢于去付出。他在写这些小人物时,笔端自然流露出深挚的同情和温润的赞美。山魔这个故事感觉是《八月惊魂》和《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的结合体,同时再一次让我联想到莫迪亚诺的手笔!在一个酒吧,“我”看到一个加勒比小伙儿被一群瑞典人要求去卡达克斯。小伙儿坚决不去,惧怕山魔——当地的一种陆地风!于是“我”回忆起之前自己去卡达克斯的经历!当时的旅馆老板兢兢业业,有一天他告诉我们山魔来了,我们还不信,独自出去,后只能被旅馆的救援回去!在旅馆带了3天后,深夜安静了下来,这时我们才发现老板自杀了!从此再也没来过回到现实,加勒比小伙儿最终被强迫坐上了车,在对“山魔”的恐惧下,乘机夺门而出,跳下悬崖!这是因为自然的因素导致的孤独,几乎憋疯了众人,甚至常年在此的老板最后都忍受不了自杀了!面对自然人们无能为力!文中瑞典人和加勒比青年,似乎代表了欧洲和拉美,隐喻了当时亚洲受到欧洲的迫害!个人理解另外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他们带着北欧人的自负,想要下猛药治愈那非洲人的迷信!讽刺了那些不惧自然力量的人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这个故事读起来可谓是情绪大逆转,这是一篇以小孩儿的视角写的故事开始读的时候,前面80%的文字让人可谓捧腹大笑!可是看到结尾时候,一下就神伤了故事讲述在福尔贝斯太太来当家教后,我和弟弟失去了自由!有一天我们回来门上定了一只海鳗,我和弟弟吓坏了,原来是教我们游泳的奥雷斯特放的,我们都被训斥了一顿,晚上吃的海鳗肉,弟弟不喜欢,终于让弟弟爆发了!福尔贝斯太太喜欢夜生活,于是我们把爸爸从海里找到的古代残存的毒药放进了酒瓶里。福尔贝斯太太一晚上喝了一半没事,第二天还变得很活泼。弟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说再也不吃这个面条了!福尔贝斯太太奔溃了,饭桌上哭了。当晚我们听到福尔贝斯太太的呻吟声比以往都厉害!第二天福尔贝斯太太没有来叫我们起床,我们快乐的玩了一天。回来的时候警察包围了房子,我们看到福尔贝斯太太全身刀伤,倒在血泊中惨死!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知道福尔贝斯太太白天自律,严格,可谓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师的形象。但是一到夜晚,她便脱下了这身束缚的衣着。从后面的情况可以知道,她晚上大声念席勒的诗歌,或者唱着歌都是为了掩盖她啪啦啪啦的声音。事发那天早上她收到一贴着德国邮票的信,看完后表情阴晴不定“在读信的过程中,她在脸色随着上面的自己,阴晴不定,接着她撕下信封上的邮票,把它们跟剩下的面包一起放在篮子里,富尔维娅 弗拉米内亚的丈夫收集邮票。”这是解开故事谜底的一个关键 为什么要撕掉邮票?在把他们放在篮子里?如果原封不动的放回去不适更好?文中结尾提到福尔贝斯太太死的时候全身都是刀伤,这让我想起来全文开头“教我们潜水的当地男孩奥雷斯特突然从一大丛刺山柑后面冒了出来。他把潜水面具扣在额头上,穿一条紧身泳裤,腰间系了根皮带,上面挂着六把形状大小各异的匕首”在看这段后面一句“第一次见到他时,福尔贝斯太太对我父母说,她想象不出还有比他更俊美的人”根据这两个细节,我猜测,奥雷斯特就是那个晚上福尔贝斯太太出去一起游泳的男人,晚上在家激情的男人,当然也是杀死她的那个人——他有匕首为什么会这样?我想那个信可能大有内容!这样一来,全文开头的那个被钉在门上的海鳗恐怕是不是“子弹信”的作用——警告威胁“我要杀了你”福尔贝斯太太是德国人,自然有德国邮票,所以会不会是奥雷斯特拿了邮票要寄给富尔维娅 弗拉米内亚家的某个人?富尔维娅还是他们的女儿?所以除掉福尔贝斯太太,是不是奥雷斯特为了除去一个自身把柄?而且通过结尾我们知道太太是没有反抗自愿去死的除了这个以外,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注意:1,“我”和弟弟策划了毒死福尔贝斯太太的事件。一是夸张说明,这个太太教师身份确实做得不咋地,基本的道德没有教给孩子,反倒是学会了杀人。二是,说明孩子即便很小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值得大家深思。近年来不乏这样的孩子杀人的事件!三是,孩子都要置她于死地,说明福尔贝斯太太注定要死,以及现实的残酷2,福尔贝斯太太不适天主教,但是为了家教还是和我们一起一天六次祈祷——再一次讽刺了宗教的虚伪3,结尾,福尔贝斯太太的代价就是死亡光恰似水这篇文章真心没有看懂!主人翁主要有9岁托托和7岁的雷埃尔一次在研讨会上,托托问“我”为什么一按开关灯就会亮。我不假思索的说“光就像水,打开水龙头,他就出来”于是两个人,以获得“桂冠将”和“金栀子花奖”和父母做条件,换来了一艘划艇和潜水的装备。由于成绩优异,父母这次主动询问他们要什么。他们说他们要和全班同学聚会。结果这次玩大了,兄弟二人用完氧气死了,其他同学也全部淹死在光里!这篇文章是目前看到的短文中,最具魔幻色彩的文字。我猜测,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孩子对大人的话是很认真的,通常大人总觉得孩子不会相信自己的话。如果“我”没有说光如水,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所以大人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不管什么问题一定要仔细认真对待!另外一点儿,我们读到,父亲看到孩子成熟了,不再奢求其他奖品,父亲觉得孩子成熟了。其实不然!现实中很多时候确实如此,父母觉得自己最了解孩子,最关心孩子,其实不然。如果托托的父母真的关心了解孩子,他们一定会问孩子在这种没有使用地方,甚至没有存放地方的前提下,为什么非要划艇?划艇的目的是什么?划艇都无法使用,为什么要潜水服?有的父母只要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缘由,不了解孩子,最终父母的“爱”变成了一剂毒药雪地上你的血迹马尔克斯的故事里面的爱情少有喜剧的结局。故事讲述了,一个比利-桑切斯之前是个混混,一天闯进一女性更衣室,遇到了处女妮娜-达肯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通过文段可以知道,妮娜性欲很强,不过还好比例能够完美的满足她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妮娜已经怀孕了。之后两个人准备去法国度蜜月!在到达马德里的时候,外交官接待了他们,但是比利明显是个不通事理的孩子的形象。整个过程两个人炫富,也很开心。当时大使送的玫瑰扎伤妮娜的手指。在宴会上所有人都关注着她手上的钻戒,所以到第二天离开马德里,妮娜才发现手指上的血继续流着之后两个人开始过边境,边境的人没有药物,最近的药店要在远处的巴约纳。但是比利对新车很是著迷,一直开车都很兴奋,而且没有吃饭!最后当到达巴黎,伤口血如泉喷,比利意识到严重性。妮娜还开玩笑,根据雪上的血迹,其他人可以找到他们。妮娜还念念不忘当天他们没有做爱,比利提议在雪地上做,被妮娜拒绝了!经过跋涉,最后在巴黎找到了医院,一个亚裔医生接待。当时巴黎下着没有成雪的雨。由于不同语言,以及稚嫩的生活经历,最后连妮娜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住在了对面的旅馆,曾闯过一次医院,得到消息是周二才可以探视,后来出去找大使帮忙,之后逛街后还迷了路,经不知道裤子里面的卡片背后有旅馆的名字和地址,经过这个事情,比利一直待在旅馆!周二到了,当天去的时候,找到了之前接待他们的亚裔医生,这才得知,到了医院,医生奋斗了70小时后,无能为力,妮娜死了。不过好在妮娜清醒给了医院自己家人的地址,还联系了外交大使,家人知道后,记事赶往,发现比利不在,还发起了寻人启事!最后周日的时候,妮娜家人放弃了寻找比利,带妮娜的遗体回国举行了葬礼!而比利的父母收到消息阴差阳错的没有成行!比利知道后懊恼不已!想找个人痛打一顿,以泄心头之恨。当他离开医院的时候,巴黎下起了第一场雪!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1,讽刺了那些有钱有势的自大。他们的有钱有势在他们眼中是无限的,其实只是在当地,出了国,他们什么都不是。比利给大使馆告知了自己和妮娜的姓名,但是大使馆的人都不知道。前去的时候,大使馆的人还以为是个渔村小子!2,讽刺那些贪财逐利的大使们。妮娜流血不止,可见应该是被扎之后就一直如此,可是在晚宴上,所有人注意的是钻戒,而不是妮娜流着的血!最有趣的是法国的奇数日和偶数日的停车规则,真是荒唐!可见贪财到什么地步3,讽刺了有钱人的无知。从比利毫无不通他国语言,无生活经验,甚至惊奇于小旅馆的节俭设施,可谓是一无是处。而妮娜似乎没有无知的表现,特别是看到后面快死前安排对象联系家人和大使馆可以看出,妮娜有生活的经验,但是妮娜也是无知的,如果她被扎伤时,不是炫耀钻戒,而是及时处理伤口,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事情!4,讽刺了所谓西方文明社会的冷淡,以及外来的如北美的人在“文明”熏陶下的人性的漠视。两边边境的人的态度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另外医生去急症的时候,如果热情的给这个异乡人以帮助,留下联系方式,那么比利就不会成为丢失人口!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行医之人,毫无同情之心,这个医生还是个亚洲人,同样是备受屈辱的国家/民族,但是来到这个文明之国之后,也变得冷漠。当比利告诉他妻子生怀六甲的时候,医生的态度令人失望!总之这篇文章对希望文明的虚伪进行了批判5,展现了世事无常。a.极微的伤口却血如泉喷!魔幻的色彩 b.比利的一周错了很多很多,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阴差阳错”的无奈。他出了大使馆没有多久,大使就接到电话了!6,如果在医院比利和妮娜分开的时候,比利要到医生的联系方式,事情的结局又不一样了。同时这也是马尔克斯对富家子弟的无能的讽刺。间接的提醒世人,还是多掌握人生活的经验!

荒诞中的悲哀

我读的马尔克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马老后期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皆已成熟,时代也离我们更近,不似《百年孤独》那般遥远。“异乡故事”,指一个“落后世界”的游子在欧洲各国的游历与奇闻,我很奇怪的发现,马老一面用文明和野蛮这样带着殖民主义者色彩的话描述欧洲与拉美的分野,另一方面看到欧洲“辉煌的余烬和疯狂”,又对欧洲的见闻批判讽刺。文字披上了瑰丽魔幻的外衣,在这当中还夹杂了些许荒诞。一己之见,浅谈一下书中明显揭露的三种丑恶与悲哀。 1.信仰的破败《圣女》的主题是多面性的,真正信仰上帝的信徒不一定身居教堂,真正信佛的不一定是位高权重的高僧,否则栩栩动人,死而如生的圣女在梵蒂冈不会激不起一点波澜,客观的过场或是官方程序比上帝显灵的圣女重要,“上一年他们收到加封圣号的尸体8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人们希望或是自认为自己成为上帝眷顾的凡人,渴望名誉,信仰泛滥廉价。那些人自身并无信仰,却渴望通过信仰而被推上神坛,招摇撞骗者大有人在,有信仰的人,对信仰已经无感麻木,无信仰的人做出一副信仰虔诚的自我神圣。一个虔诚弥撒和念玫瑰经,饱经苦难的女人,丈夫沉睡30年后苏醒却又不久于人世,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哭泣,最大的愿望就是瞻仰教皇。带着这个愿望她登上来罗马的轮船,她的热情与付出使她与同船的人结下了友谊,但“永恒的同舟共济之情在港口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就结束了”。之后,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她看到了原本神圣的意大利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国家,充斥着“任由溺死的人在海里漂着”、势利的修士发现她身上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时,就自动离开,还有吃山中美丽小鸟的贪婪,男士光着上身横行街市,车后坐着妖艳的女人,放荡而不检点。她想要“建一道不可逾越的堡垒来抵御心中的恐惧”。基督教宣传的平等、自由、博爱,所谓的人性,在这座小城里却荡然无存。所以在反思拉美的落伍时,对战后西方世界的一种怀疑。战争摧毁的不仅是物质世界,同时也摧毁了最基本的人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并努力把这唯一一次的生命过到最好,这使他们变得精于算计、反复无常,但是也治愈了他们的残酷。”这就是原本信仰与善良的堕落。2.意淫的沉浸这是马尔克斯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一点,过于沉迷自我。从沉浸于“万世留名”的马格里,在信仰缺失的纪元执着的相信圣女被膜拜,男高音似乎也只能感动自己,在意淫的神圣当中,这一漂就是22年,经历了5世教皇,仍没有得到圣女的封号。在他心里,觉得圣女尽人皆知,歌唱家、剧作家、开旅馆的,甚至动物园的狮子都熟识她女儿的神迹,可是,上帝和教皇并不会为一厢情愿的信仰感动。《睡美人航班》,最贴近现实的一篇,于中国屌丝大众的生活相似度极高,自卑懦弱的男人对美丽女性想入非非,飞机上开始了一段屌丝对女神的意淫,变态一般的推理女神的婚姻,变态地感受皮肤的芬芳,幻想向她读情诗,思考和她的第一句话,如何和美丽无穷的她相识,结果女神醒来后这位意淫一路的屌丝却一句话都憋不出来,当沉浸在自我高潮的梦幻打破,只有显露无疑的不自信与怯懦。3.人性的荒诞福尔贝斯太太,白天在孩子面前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严格规定孩子们的衣食起居,一个严谨理性的德国太太,貌似虔诚和心灵圣洁。一个令明明内心有着炽热的激情,却要用严格的教条约束几个孩子,夜晚丑态毕露,偷偷酗酒,贪食甜点毫无斯文,甚至偷看成人电影,最终在激烈的性爱中被疯狂的刺死。这正是对道貌岸然的家庭教师的嘲讽,更是对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一次嘲讽。故事名曰福尔贝斯太太的欢乐夏日,为了在理性主义下获得与之违背的“欢乐”她付出了生命,哪怕为了解脱人性的性爱而死去。《我只是来打个电话》在下车之前,她绝对是不知道的,她只是想赶在七点前打个电话给自己的丈夫告知自己的情况。或许知道是开往精神病院的大巴,但那又何妨,她只是来打个电话而已,她应该是这样想的。然而,荒诞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了。即使,院方发现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还是被当做了精神病人。在里面受尽恐惧、暴力的虐待,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自己的丈夫。然而更荒诞的是由于自己平时脾气反复、举动易怒的一些表现,丈夫也被洗脑了,也把自己当成了精神病人。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救命的,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讽刺的是,她最后成功地被精神病院“治愈”了,多年后“玛利亚显得十分清醒,身材略微发福,对精神病院平静的生活感到满足”。实际上,画外音是精神病院的生活已经让玛利亚崩溃而真不正常了。在一个禁烟的场所,所有人都抽烟那么真正循规蹈矩不抽烟的会遭到鄙夷,大家都在诋毁一个作家、你却偏爱他的作品,你就是异类,你会被群众洗脑,劝解,拉拢等等。如果世界不明是非,把正常当做不正常来治愈时,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正常了。因为正常与不正常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透明的标准,我们只有一个模糊的界定,那就是从分布上来说,大部分人是正常的,只有少部分人是不正常的。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你很不幸地,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那个少部分,而且你似乎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真正令人发指的是,你被他们孤立了,失去信任,失去依靠。再说《总统先生,一路走好》意图不明的穷迫夫妇遇到比自己更落魄的前任,想要大捞一笔的预谋一一落空后,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选择默默地帮助被死亡逼迫的可怜老人因为都是穷人又何苦互相为难,毕竟都是向贫困命运妥协的人。老总统晚年贫困潦倒后无人关心,却“死要面子”一般的坚持着可笑的风度,在日内瓦夏日漫长的日落下,无论是前任总统还是普通夫妻,都成了辛苦活在世上的小人物。 我看到一个拉美作家对欧洲与家乡的审视中,一方面,对拉美的落后迷信卑微反思,另一方面,对欧洲的战后世界的信仰缺失,人心不古进行批判。但一味令拉美贴近现代的欧洲反而带来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拉美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必须有它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路。生硬地将以西欧为主导的现代化力量,套在神奇的拉美大陆上,只会使它变得别扭和孤独。”

异乡的流离

因着上半年一场离奇的经历,梦中的欢乐葬礼和事儿个异乡故事,五月中到六月末,认真读完的书只有这一本,薄薄一册,加上稀疏硕大的字,却依旧觉得是一场跳跃而不对等的倾谈,需要足够的亲密与耐心才能有会心的笑或叹息。那个突然间出现在眼前融入普通生活的国王,与往常新闻中的报导均截然不同那个;白日里苛刻严厉的家庭教师,也被情欲和欲望所困;错然死去的12个英国人,让死亡如此贴近;雪地上不断延伸的血迹,是我看不到的你;只想打一个电话却被送到精神病院的女人,多年之后终于疯掉;借着女儿不朽的尸体,在真正成为圣人的路上越来越接近;航班上偶遇的女性,无声的沉默只是不愿开口;老去妓女的晚年生活里,依旧有一些坚守;还有被恰似水的光,和吞没的一切...这个被我戏称男神的男人,终究未让人失望,借着一个个故事,将人性一点点抽丝剥茧地又突兀地呈现出来,拷问每一个人的的孤寂与灵魂...ps:只有5页的光恰似水,让我一直想起博尔赫斯和光照的单位“流明”..学物理人的通病..

第一次读的马尔克斯,不是《百年孤独》

第一次读的马尔克斯不是《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他的《百年孤独》更是在我的“想看”书单里,躺了不知道多少回购书。每次错过,无非就是因为自己心里知道这本书很难读。对于我这种看《生存与命运》要耗三个月的懒鬼来说,长篇小说确实是一种折腾,我很难下定决心开启一段长篇,就像惧怕开始正儿八经的恋爱一样。上大学之后零零散散认真阅读一些西方现代文学,这学期又尤其在上海译文的《博尔赫斯全集》里泡得发霉,也算是半只脚踏进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奇妙世界。阅读到精彩处时,表面上平静的很,心里却无数次为这些文字拍案叫绝,阅读记忆里留下的激动、兴奋、快乐,在靠着手机度日的无聊浅薄大学生活里,阅读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应该是再引用了),是和一个个作家复活灵魂的对话,真是难得的经历。前几天,终于是看罢博尔赫斯的《七夜》和《沙之书》,已经是无可置疑地掉进西方现代文学这个巨坑了,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便打算拿走几本西方文学,正好又遇到了马尔克斯。当然,最明显的位置,还是摆放着他最出名的,封皮都被翻烂了的《百年孤独》。考lan试de紧kan张的我,当然不会选择这本书,恰巧因博尔赫斯而爱上了短篇,因此挑中了老马这本似乎并不怎么出名的短篇集,《梦中欢快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的故事》,想着正好入门呢。这个入门,还真是选对了书。一开始还担心自己习惯了博尔赫斯那精炼而哲理的文风,会觉得老马写字啰嗦,老马的序言我也感觉没有博氏写得好。然而当翻开《总统先生,一路走好!》没几分钟,自己已经无法自拔地喜欢上文字组成的另一个世界的意境了了,一切都那么美妙,果然大师的功力是无可置疑的。《总统先生,一路走好》:日内瓦的意境很美,哪怕是秋天的寂静清冷。虎落平阳的总统甚至都无法让两个市井小民相信他的落魄贫困。当然,确实家徒四壁的总统最终博得了夫妇俩的信任,得以凑得手术钱。虽然手术之后老总统病情并未好转,但是他能自由自在地抽烟、喝咖啡、朗姆酒,他能“想回到祖国…投身革命”,也是生命活力的再现吧,亦或说,回光返照。唉,孤独的异乡过客。《圣女》:关于坚持的故事,当世俗习惯了各种琐碎的“惊世不朽男/女尸”,真实的神圣也就失去了意义,神圣就如同那个笼中狮子,只能附和男高音,以展自己已无人欣赏的雄风。《睡美人航班》:唯一一篇没那么重口的。嘈杂的现实之中,任何类似睡美人一样的存在,都会让我们记忆犹新吧。《我只是来打个电话》:让我觉得很恐怖,细思级恐,有点类似于加缪的《异乡人》:外界社会是如何将自己片面看法强加于人,改造人,甚至扭曲人。无论是浮想联翩而祸害女友的男友,还是精神病院人,都他妈是我最讨厌的。这让我想起最近因为美国同性恋夜总会枪击案,而在网上大肆叫嚣穆斯林每一个好人的网络暴民。《占梦人》:真是没看懂的一篇,但是戏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还真是好笑哈哈哈,在作品中看到喜欢的作家也真是件兴奋的事。但是,究竟,能预言的梦是什么?为什么能占梦预言的女子,就无法预防自己的死亡?《八月惊魂》:写得不是很好的恐怖小说?让我想起博尔赫斯试着写过的那啥,《事犹未了》。不过如果作为电影剧本的话,最后男女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死过人的诡异华屋内,绝对很惊悚。《玛丽亚·多思普拉泽雷斯》:做足准备、期待很久的死亡,最后居然是年老人难以想象的艳遇?生命的激情也和死亡一般,让人恐惧?《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有点类似于《圣女》吧,神圣之人,身边都是庸俗而嘈杂的蝼蚁。《福尔贝斯太太的夏日》:虚伪的“文明”害死了这个德国女教师。其实我很好奇,老师究竟怎么死的?如果是喝了希腊毒药而出现幻觉,引吭高歌、激情之中自杀而亡(27刀,有点难),那才戏剧,那才精彩,那才神话而魔幻。嗯,这也告诉我们,熊孩子惹不得。《光恰似水》:很喜欢这篇,拥挤的城市里,孩子们即使有了船,有了潜水设备,也只能凭借自己的魔法(艺术?想象?)打破灯泡在光海中畅游。哎,孩子的悲剧,何尝不是所有现代人的悲剧。当然,能死在幸福的光海之中,也挺美的。如果没死的话我会觉得挺浪漫主义的哈哈哈。《雪地上你的痕迹》:看了很难受的一篇,狂野而自然、家世显赫的南美恋人,在现代化的巴黎居然因为一系列错误从此阴阳两隔,男主为女主的病而深陷痛苦,却不知恋人病危,全城皆在找寻。戏剧中的错过,是爱情的悲痛,是现代社会的畸形,是野性和自任的沉沦。有豆油的书评说,这部小说集子的共同主题(马尔克斯自己也强调说有共同点),就是批判嘈杂、混乱、破裂的战后“现代”欧洲,对野性而自然的拉美人的异化。嗯,我认同。不过,也许,“孤独”也是主题?最后我想说,习惯了博尔赫斯的书卷气和哲学性,能很容易接受马尔克斯的魔幻和脑洞,反而由于马尔克斯个人生活的丰富,其作品中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激情。嗯,我喜欢他创造的世界,我喜欢他创造的生活。

短片写的如此美的人,怎么可能写不好长篇呢

“光就像水,拧开水龙头,它就出来了”——《光恰似水》“那时他正因为对妮娜的爱守着孤独的煎熬”,“他只想找个人用铁链暴打一顿,以报复自己遭遇的不幸”,“他离开医院的时候,甚至没有注意到雪片正从空中落下,没有血迹,柔软洁白,像是鸽子的羽毛”——《雪地上你的血迹》以上。迄今我见过最美的故事。

一半的故事好看

圣女“每天早上,他很早就带着装圣女的箱子出门,有时候晚上很晚才回来,精疲力尽,垂头丧气,但心里总是存着一线希望,这希望使他第二天能鼓足勇气再次出发。”用一句话总结:圣人们活在他们自己的时间。。。其实这样的人生观也不错,世界本来很简单,人与人之间却太复杂。能够幸福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错。“他清晨六点起床,用冷水洗个药浴,修剪一番他梅菲斯特似的胡子和眉毛,穿戴好苏格兰格子长袍和中国丝绸围巾,喷上古龙水,这才全心全意地投入歌唱练习。即使冬日星辰还在天上门砾,他也把房间的窗户全部打开,先用爱情大咏叹调逐渐升高的音符预热嗓子,直到声音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睡美人航班这个故事让我见识到作者的脑洞可以开到多大,当她遇见一个美女的时候。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这是个妓女的故事。“晚餐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一边吃一边聊天。饭后他们会凭着记忆做爱,毫无激情。”凭着记忆做爱。。。我x,这就是中老年人的性生活悲哀吗?雪地上的血迹这是本书最后一个故事,作者又开始恢复迷幻的飞天色彩了,我就不分享这个故事的迷幻了。想知道的自己读吧。我在最后引用一段这个故事性感的描写。”他只穿了一条豹纹内裤,身材匀称,肌肤富有弹性,泛着海边居民特有的金色光泽。右手戴着一个罗马角斗士的金属手环,手上缠着一根铁链,这是他的致命武器。脖子上挂着一个没镶圣象的小牌子,随着他的心脏的跳动静静起伏。两人都出身于地方上的名门望族,这些家庭从殖民时期就肆意操纵者这座城市的命运。他们俩曾在一起上过小学,也曾在生日聚会上一起戳破过很多糖果袋。但因为多年不见,第一眼并没有认出彼此。妮娜达肯德一动不动站着,没有做任何动作来遮蔽自己的身体。然后比利桑切斯开始了他幼稚的仪式:脱下豹纹内裤,向他展示自己惊人的坚挺武器。她只是他,没有标出丝毫惊讶。“我见过更大更坚硬的。”她压制内心的恐惧,“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你要想清楚。想要和我在一起,你必须表现得比黑人更好。”

好长的名字的短篇

最近工作比较忙,最适合在空闲之余读短篇.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书名古怪.加上看到作者吓了一跳.因为这本书放在新书一栏,打算去拿苦妓回忆录,无意看到这本,再看作者,这不是写百年孤寂的作者吗?这本百年孤寂我永远都只读到前面几章,而在我印象中他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人了.于是我拿起这本书加深了下对作者的认识.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生,1967年百年孤寂问世.2014年病逝.既然不是上个世纪的作者,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还是有古老的感觉.大概是受百年孤寂的影响.我只是来打个电话-特别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你无法在精神病院证明你是个正常人.而当你有一个蠢cry了的丈夫时,在别人眼里,你更加是一个精神病人了.加西亚总能在很短的篇幅来个意料的结尾.

它太过奇妙,你只能阅读书本来体验

这是一本玄妙的小说集,这些像梦一样的故事就像一个人在描写自己的梦境。十二个故事各有色彩,每篇读完都有不同的感觉。在这些故事里老马的文字不是肆意奔放,是安静内敛的。这些关于欧洲的故事与他以前的小说有着不同的味道。看来只有坚持多读多写,多体会生活,文字才会有更多的变化。这些故事根本无法评价,今天我硬着头皮写这篇阅读推荐,只是一种记录。他们实在太过惊艳,惊讶于世上竟有如此独特风景。你们一定要去看小说,唯有如此才能体验这奇妙的阅读感。《总统先生,一路走好》:一个下台后被诋毁多年的总统,过着安静满足的简单生活,在生命晚期,穷到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一对想借总统发财的普通夫妇,最后还倒贴许多给总统。拉美和东方是如此相似的两块大陆,拉美人民和中国人民是多么相似。《圣女》:题材再荒诞,内核却真实。像是全村人民供养一个大学生上学,然后,然后的然后,大学生再也没有回来过。或者像全村人民资助一个村民进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故事。《睡美人航班》:也给我一个如此这般的美人吧,只需要静静的看着她安睡模样,就可以幸福一辈子。《占梦人》:如此离奇又如此真实,如此博尔赫斯又带上聂鲁达,这种梦中梦的神奇只能莞尔一笑。《我只是来打个电话》:这个故事太可怕了,因为真实而更加可怕,这是生存最大的恐惧。<大西洋帝国>最后一季是不是有借鉴过这个故事呢。《八月惊魂》;这个故事简单到就是一个典型的短篇小说,再读,还是觉得太过经典,反而不如其他故事奇特。《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我比较喜欢这个故事,透着淡淡的孤独无聊味道,还有到最后我都没看明白的结尾所蕴涵的意义。《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就像这个故事里的天气一样,透着一股慵懒,面对生死也已麻木的慵懒。《山魔》:又是一个经典短篇小说的样子,只是套了常用的魔幻壳,对于短篇小说,这是教科书的写法,对于老马,我希望看到别的不同。《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这个故事写的太随便又太震撼,对比又太强烈,实在不想说我的小心脏其实有那么一震。《光恰似水》:浮光掠影般迷人的故事,在光里潜水,想想都那么浪漫,这结尾也是浪漫的要死。《雪地上你的血迹》:这篇去年我被风带鱼割破手指时就推荐过,再读再荐。这也算是对井然有序的欧洲文明的抨击吧。但我不喜欢读出这部分,而更喜欢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和那个男子悲伤的心。结语,是不是用一种类似原小说似的诡异手法写书评会更有吸引力呢,等我水平够了可以试试。这篇只能算介绍吧。

马尔克斯综合征

余华曾提到过“麦克尤恩综合征”,的确读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从犀利的笔触中读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这本短篇集也给我这种感觉。《总统先生,一路走好》荷马对于前任流放的总统希望能从他身上捞到一笔。后来他和妻子俩人被总统朴素的行为打动,愿意为他花钱照顾他。是不是这两个淳朴的老百姓又一次被政客的外表欺骗了?《“我只是来打个电话”》被意外送进了疯人院。被女主管骚扰。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却被以为抛弃了自己的丈夫痛骂婊子。《八月惊魂》是鬼故事吗?《Maria dos Prazeres》老妓女见了殡葬业务员,希望自己能躺着正在一块海水淹不到的地方。还训练自己的小狗去她的墓地哭泣。她自认为的不祥的征兆,原来不是死亡,而是一个男人的爱。“她意识到,等了这么多年,在黑暗中忍受了这么多痛苦,都是值得的,哪怕只是为了经历这一瞬间。”《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一个秃顶的穿着长尾礼服的中年男子溺水。《山魔》一个不到20岁的漂亮男孩被一群位点年轻人缠着要去卡达克斯。可是我曾目睹过山魔的邪恶恐怖,所以特别理解那个男孩的不安。可最终他还是被强行带走了。“因为极其害怕即将开始的故地重游,他趁那些疯狂的瑞典人不注意,从行进的车上纵身跳入了万丈深渊,试图逃避那无法逃避的死亡。”《福尔贝斯特太太的快乐夏日》素质管教我们严格的福尔贝斯特太太,在夜里却尽情享用美酒享乐。一次我们被她不近人情的规矩激怒,决定将毒酒放进她的杯子中。次日她果然死了。不过“她身上密密麻麻全是刀伤。从伤口的数量和残忍程度可以看出,它们是在激烈的性爱激起的狂乱中刺上去的,而福尔贝斯特太太一同样的激情接受了伤害,甚至没有叫,而是用她的士兵一样洪亮优美的嗓音朗诵着席勒,清醒地知道这是她的快乐夏日必须付出的代价。”什么鬼《光恰似水》“在走廊尽头的人字形屋顶下面,托托坐在小船的船尾,手紧紧地抓着桨,脸上还戴着面具,寻找着港口的灯塔,直到气罐中的氧气耗尽。 而他们的三十七个同班同学则漂浮在屋里各处,全部停在那瞬间:有的在对着天竺葵花盆尿尿,有的在唱校歌,歌词被改成了嘲笑校长的词句,有的在偷喝一杯从爸爸的酒瓶里倒的白兰地。因为他们一下子释放了太多光,整个屋子都被淹没了。济贫者圣朱利安学校小学四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在卡斯特利亚纳步行街四十七号五楼的公寓里溺亡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一个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 既不靠海也没有河的遥远城市,世代生活在坚实的陆地上的人们从不擅长在光中航行。”只因我的一句回答:光就像水,拧开水龙头就出来了。《雪地上你的血迹》西班牙黑人小伙去了白人富家里的女儿,结果到了法国, 妻子失血过多入院。他一个人孤零零的,人生地不熟。既被别人欺负,又过着异常孤独的生活。他唯一信任的就是接收妻子住院的亚裔医生,因为他们在外表上明显不同。等了好几天终于可以去探视妻子的时候却被告知,她已经由于失血过多去世。而直到最后,她非常清醒地联系上父母、使馆大使、警察局长,希望能找到比利。可是由于比利的穿着与显赫的家世截然不同,大使接待他时没太用心。

看完书中的某些故事,总会有种庆幸的感觉,幸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這些城市沒有一個跟我的回憶有任何關連。經過驚人的逆轉,這四個城市就像目前整個歐洲一樣,變得很陌生:真實的回憶恍如幻影,假回憶卻十分可信,以致取代了現實。這表示我看不出幻滅和懷舊的分野。這是明確的解答。最後我找到了要寫完這本書最需要的,也是歲月遷移才能帶來的東西:一種時間的遠近層次。      我從那次幸運之旅回來,花八個月的時間發狂地把所有的故事從頭改寫,由於我懷疑自己二十年前在歐洲經歷的事也許沒有一件是真的,這點很有幫助,我用不著問自己哪一部分是真實人生,哪一部分是出於想像。接下來寫作就很順暢了,我有時候覺自己好像只為說故事的樂趣而寫,人類最飄飄欲仙的處境大概莫過於此吧。由於我是同時進行所有的故事,可以自由自在從這一篇跳到那一篇,再自由跳回來,我培養出一種縱觀全景的眼光,不必一一起頭煩得半死,有助於找出無心的累贅和重大的矛盾。我相信,也因此我才能寫出這一冊最接近自己理想原貌的短篇小說集。      喏,在茫然飄蕩這麼久之後,在歷經我的猶豫毛病仍掙扎存活之後,現在這本書準備擺上檯面了。除了前兩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時完成的,每一則都加註了我開始構思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順序跟筆記本裏相同。      我一直認為,故事的每一個版本都比前一個仔。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才算最終的版本呢?就廚師知道湯什麼時候可以喝了,這是一個不遵循理性法則卻憑直覺行事的專業祕密。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我向來不重讀自己的書,這回也不重讀,怕自己會後悔。現在讀者該知道怎麼處置這些短篇了吧。幸虧對這些異鄉客而言,最後被扔進字紙簍也形同快樂返鄉。   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线索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穿行。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按照这种基调来写,那其实也就不是马尔克斯的风格了。十二个故事中不乏与朋友相聚的欢乐、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还有艳遇【睡美人航班】、惊魂【八月惊魂】【山魔】。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消沉,但也会有晴天。在寒夜里,有亲朋好友围坐火炉的欢乐,也有老人熬不过寒冷离世的悲伤,五味杂陈。这些故事或许欢乐,或许悲伤,或许荒诞,但里头总有那么相似的东西让人记忆深刻到植入骨髓。    马尔克斯并不是欧洲人,但通过他这本书跟随他的游历,基本上也能想象到欧洲二战后的一个社会大环境,毁坏之后秩序、设施的重建,以及重建之前物质匮乏、环境的混乱。但唯一不缺乏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老总统疾病缠身也要坚持回家乡【总统先生,一路总好!】,物质再贫穷老父亲也要为女儿奔走【圣女】,即使穿洋过海也要赴异国他乡见上教皇【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但也有一些空虚和寂寞,老妓女穷其一生只能教会自己的宠物狗到自己的坟前哭丧【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福尔贝斯太太强势的外表只是内心空虚的堡垒【福尔贝斯太太欢乐的夏日】……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后欧洲的浮世绘。或许心酸,但依然让人心动。

神奇的悬疑小故事和老马的现实幻想

Doce cuentos peregrinos,其实看名字都能发现,这本书的原名并没有中文版那么长。其实,《十二个异乡故事》无论是在写作水准还是在销量上都并不如他的前几部著作理想。陈众议先生就曾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中称,“这些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赞扬”“它们不像他的前期小说那样富有创新精神和现实穿透力,有点儿东拼西凑,缺乏章法”。以至于一开始,我都很怀疑,到手的这部小集子是否会令我失望。但是并没有。《故事》的源头来自于作家在欧洲游历经历,因此这十二个故事与作家过去在《枯枝败叶》《恶时辰》《百年孤独》《礼拜二午睡时刻》等作品中营造的氛围迥然不同。虽然称其为现实主义,但仍带上了魔幻的色彩。例如《光恰似水》中,孩子们打碎了吊灯,流出的光似水一般淹没了他们;《玛丽亚·多斯普拉泽雷斯》中,老妇人训练自己的小狗,为让它死后到妇人的墓前哭泣;《八月惊魂》长长的铺垫后,才道出大城堡的惊悚之处,虽带些悬疑,但又是海明威式的速写笔法,语言简练,故事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给人无穷想像。说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作为消遣,《故事》仍然值得一读。因为,你很难找到一本现代小说带着拉美的异域色彩,又很难在魔幻的拉美作家的小说中找到欧美经历。但是似乎在老马的欧美经验里,隐隐有着对这些现代欧洲的不满情绪。《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讲述的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普鲁登西亚·利内罗女士前往意大利,为在罗马参拜教皇的故事。然而,利内罗在意大利感到极度不适应。她的修士服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而意大利人善变的性格、慵懒的生活态度和冷漠、自私的人性令她难以理解。她无法理解意大利人可以扔下溺水者不管,而意大利的修士则告诉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并努力把这唯一一次的生命过到最好,这使他们变得精于算计、反复无常,但是也治愈了他们的残酷。”——不要忘了,这可是在基督教的圣地,是无数虔诚的教徒前来顶礼膜拜的地方。基督教宣传的平等、自由、博爱,所谓的人性,在这座小城里却荡然无存。后来,当修士发现她身上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时,就自动离开,自私、功利的目的暴露无遗。基督教在这里被质疑、被嘲讽。与其说这篇短篇是在指责意大利,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对战后西方世界的一种怀疑。战争摧毁的不仅是物质世界,同时也摧毁了最基本的人性。在意大利,作家看到的是一个与过去的马孔多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人情是冷漠的,人性是自私的。《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中,谈论起三楼酒店的悲剧时,五楼的店主语调是“兴奋的”,是幸灾乐祸的。这不禁令我想起《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端部分中,当目睹铁道工的死亡,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外,其他人只当它是一桩茶余饭后的谈资,毫无同情之心。现代化的社会造成的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现状,其实在同时期的很多作品中早有叙述,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加缪的《局外人》、尤金·奥尼尔的《毛猿》等。只不过,马尔克斯是带着他异乡人的视角来观之罢了。他不仅感受到了这种格格不入,同时还颇怀抵触,甚至可以说是控诉。《山魔》的主角并不是山魔,而意在通过山魔揭露人的自大。为了躲避这种可怕的狂风,非洲男孩情愿跳入万丈深渊也不愿意跟瑞典男孩重返卡达克斯。理性主义的狂妄自大“猛于风”也。在《山魔》中,作者的倾向已经隐约显现。他称这群瑞典男孩是“北欧理性主义者”,带着“欧洲人的自负”。而《雪地上你的血迹》中,这种倾向则更为鲜明。出于情与爱自由结合的比利·桑切斯,在和妻子在欧旅行时,遇到的却是粗暴的警卫、无情的秩序和低下的办事效率。作者不无讽刺地说,“此刻他们身处一个文明的国度,这里的严谨规则建立在最为古老和睿智的准则之上,跟野蛮的美洲相反”。更别提《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中那位严肃的家庭教师福尔贝斯太太,明明内心有着炽热的激情,却要用严格的教条约束几个孩子,最终却害死了自己。这正是对道貌岸然、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一次嘲讽。的确,非洲人的迷信、加勒比人的确信,无法和欧洲人的理性主义相抗衡。他们有着最浪漫最神秘最奇特的历史,有着最原始最奔放最自由的情欲。面对这样一个日趋理性化、数字化的世界,神秘而魔幻的拉美现实,显然和欧洲世界背道而驰。马尔克斯曾说“用他人的标准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拘束、越来越孤独”。西欧的殖民给拉美带来了被动的现代化,然而拉美大陆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它必须有它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路。生硬地将以西欧为主导的现代化力量,套在神奇的拉美大陆上,只会使它变得别扭和孤独。马尔克斯的文学倾向,或许能给同样走在发展道路上的我们一些小小的思索吧。——小七星瑾2015年7月12日

看完书中的某些故事,总会有种庆幸的感觉,幸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這些城市沒有一個跟我的回憶有任何關連。經過驚人的逆轉,這四個城市就像目前整個歐洲一樣,變得很陌生:真實的回憶恍如幻影,假回憶卻十分可信,以致取代了現實。這表示我看不出幻滅和懷舊的分野。這是明確的解答。最後我找到了要寫完這本書最需要的,也是歲月遷移才能帶來的東西:一種時間的遠近層次。      我從那次幸運之旅回來,花八個月的時間發狂地把所有的故事從頭改寫,由於我懷疑自己二十年前在歐洲經歷的事也許沒有一件是真的,這點很有幫助,我用不著問自己哪一部分是真實人生,哪一部分是出於想像。接下來寫作就很順暢了,我有時候覺自己好像只為說故事的樂趣而寫,人類最飄飄欲仙的處境大概莫過於此吧。由於我是同時進行所有的故事,可以自由自在從這一篇跳到那一篇,再自由跳回來,我培養出一種縱觀全景的眼光,不必一一起頭煩得半死,有助於找出無心的累贅和重大的矛盾。我相信,也因此我才能寫出這一冊最接近自己理想原貌的短篇小說集。      喏,在茫然飄蕩這麼久之後,在歷經我的猶豫毛病仍掙扎存活之後,現在這本書準備擺上檯面了。除了前兩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時完成的,每一則都加註了我開始構思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順序跟筆記本裏相同。      我一直認為,故事的每一個版本都比前一個仔。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才算最終的版本呢?就廚師知道湯什麼時候可以喝了,這是一個不遵循理性法則卻憑直覺行事的專業祕密。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我向來不重讀自己的書,這回也不重讀,怕自己會後悔。現在讀者該知道怎麼處置這些短篇了吧。幸虧對這些異鄉客而言,最後被扔進字紙簍也形同快樂返鄉。   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线索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穿行。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按照这种基调来写,那其实也就不是马尔克斯的风格了。十二个故事中不乏与朋友相聚的欢乐、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还有艳遇【睡美人航班】、惊魂【八月惊魂】【山魔】。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消沉,但也会有晴天。在寒夜里,有亲朋好友围坐火炉的欢乐,也有老人熬不过寒冷离世的悲伤,五味杂陈。这些故事或许欢乐,或许悲伤,或许荒诞,但里头总有那么相似的东西让人记忆深刻到植入骨髓。    马尔克斯并不是欧洲人,但通过他这本书跟随他的游历,基本上也能想象到欧洲二战后的一个社会大环境,毁坏之后秩序、设施的重建,以及重建之前物质匮乏、环境的混乱。但唯一不缺乏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老总统疾病缠身也要坚持回家乡【总统先生,一路总好!】,物质再贫穷老父亲也要为女儿奔走【圣女】,即使穿洋过海也要赴异国他乡见上教皇【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但也有一些空虚和寂寞,老妓女穷其一生只能教会自己的宠物狗到自己的坟前哭丧【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福尔贝斯太太强势的外表只是内心空虚的堡垒【福尔贝斯太太欢乐的夏日】……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后欧洲的浮世绘。或许心酸,但依然让人心动。

“死亡就是再也不能跟朋友们在一起”

“死亡就是再也不能跟朋友们在一起”人生最悲惨的喜剧就是在朋友的葬礼里欢快相聚。这时,死去的之于活着的,就像异乡人一样,很快被淡忘、被遗弃。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属于上帝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各色人等就生活在这个属于上帝的异乡,始终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高贵如总统。奋斗了一生的总统先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使自己被遗忘”。带着这个理想,总统先生开始了日内瓦的异乡漂泊,直到一场疾病让他懂得了清贫的滋味,“再没有比一个穷总统的贫穷更可悲的了”,赢得了穷人的友谊,被贫穷的荷马一家“当成大儿子来养”。从此,总统先生恢复了抽烟的习惯,恢复了咖啡占卜。虽然,“身体的疼痛又回来了,和从前一样剧烈而准时。但他决定置之不理,坦然接受”。最终,总统先生离开异乡,找到自我。“为了一项正义的事业和一个有尊严的祖国,他想回到故乡,投身革新运动的最前线”。低贱如老妓。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是一位漂泊在巴塞罗那的穆托拉妓女。虽然身为异乡客,但也与当地老百姓一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反对佛朗哥的独裁。玛利亚的老客人卡多纳伯爵经过数十年的床上努力也没有影响她的政治取向。因此,玛利亚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孤独的,总在异乡。终于在76岁那一年,训练自己的狗,让它能找到自己坟墓,能给自己上坟。她成功了,成功的不是等待死亡的结果,而是等待死亡的过程。贞洁如圣女。马格里多先生的女儿死去十一年了,却容颜未改,而且身体完全没有了重量。就像《百年孤独》里的蕾梅黛丝。在马格里多先生看来,完全符合圣女的标准。于是,他开始了前往圣城梵底冈的漂泊之旅,这一漂就是22年,经历了5世教皇,仍没有得到圣女的封号。虽然歌唱家、剧作家、开旅馆的,甚至动物园的狮子都认可圣女的奇迹,但始终没有感动上帝。马格里多“不知不觉,通过女儿不腐的身躯,完成了加入圣人之列的事业”。迷惘如信徒。普鲁登西亚•利内罗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弥撒和念玫瑰经。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哭泣,最大的愿望就是瞻仰教皇。带着这个愿望她登上来罗马的轮船,她的热情与付出使她与同船的人结下了友谊,但“永恒的同舟共济之情在港口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就结束了”。之后,作为一个外乡人,她看到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国家,充斥着“任由溺死的人在海里漂着”、势利的修士、吃小鸟的人。她想要“建一道不可逾越的堡垒来抵御心中的恐惧”。变态如浪妇。福尔贝斯太太是一个严谨的德国主妇。会做我们“余下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吃到过的美味”,会用德语和英语讲授莎士比亚,她身上文明的味道让人窒息。然而在我和弟弟这两个异乡人看来,这只是白天的福尔贝斯太太。每到夜晚她就过上了一个独居女人的真实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白天那个她严厉抨击的。某一天的深夜,白天严谨的福尔贝斯太太在激烈的性爱激起的狂乱中被刺27刀。她没有叫,也没有哭,而是用她士兵一样洪亮优美的嗓音朗诵着席勒,为她的快乐夏日付出了代价。《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加西亚•马尔克斯50岁前后的作品,是从64个创作题材中一再精简,选取的12个小故事。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言,一个好作家被欣赏,更多的是由于他撕毁的东西而非他发表的。同样,一部作品最精华的部分,不是写在纸上的部分,而是留给读者可以想像的空间。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短篇小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只有煎熬或者不煎熬。如果没有感受到煎熬,最好换个思路或者扔进废纸篓。是的,当人生结束煎熬的时刻,就应当举办一场欢快的葬礼了。

仿若活在梦中,无能为力的感觉

《总统先生,一路走好!》总统从认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成功的使自己被遗忘,手术后他对预言置之不理,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苦短,想做啥就做啥吧,反正,就一个总统而言,最狼藉的名声可以既是事实,又是谎言。《圣女》教皇相继离世,圣女仍在等待,二十二年真正成就的圣人只有马格里多。《睡美人航班》在她身上唯一能觉察到的生命迹象是她眉间掠过的梦的影子,就像云朵在水中的投影。《占梦人》她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同时也非常可怕。她从牙牙学语开始,每天在早餐前讲述自己的梦,这时候能回忆起的内容保存着最纯粹的预见性。在无数个梦与梦之间,她已经完全拥有了应避免提及的维也纳那户雇主的财产。这个短篇提到了博尔赫斯。《我只是来打个电话》半路车坏了,她只是想打个电话,却上了精神病院的车,精神病院是个可怕的存在,如果全世界都认为你是个疯子,避无可避,你只能是个疯子。《八月惊魂》细思极恐的鬼故事。《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一位魅力女人七十六岁时的一场注定的艳遇。好美。即使老了,还是有脾气。在最不利的境地活的美丽。 《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全篇弥漫着一种哭泣的悲伤,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山魔》死亡的风衰败的风夺走生命的风,永远不要试图逃避那无法逃避的死亡。《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她清醒的知道这是她快乐夏日必须付出的代价。《光恰似水》光就像水,拧开水龙头,它就出来了。济贫者圣朱利安学校小学四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在光中溺亡了,世代生活在坚实陆地上的人们从不擅长在光中航行。《雪地上你的血迹》太过悲伤,无法鼓起勇气再看一遍。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