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间地带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15507873
作者:[法]侯瀚如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侯瀚如是国际知名的批评家和策展人。1963年出生于广州,现居住在巴黎和旧金山。先后策划的展览有 “运动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双年展(2000)、光州双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等。他是很多国际机构,如沃克艺术中心、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熊本当代艺术博物馆、De Appel基金会(阿姆斯特丹)、上海外滩美术馆等的顾问。

书籍目录

第一章从中国到国际
1.1走向一种“非非官方艺术”
002
1993年—1995年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某种倾向
1.2走出中心
024
1.3“新国际主义”•熵•中国艺术家•西方艺术体制
044
1.4第三空间生存策略:
关于 1990 年代海外中国艺术家状况的对话
060
1.5在中间地带
071
中国艺术家、出走和全球艺术
第二章从流放到全球
2.1面对未来之墙
085
2.2某种必要的“变态”
097
——回忆、现实、家、流亡……及其反面
2.3彻底流放?——路上笔记
115
2.4作为主题的千禧年:2000
138
2.5走向新的本地性:
釜山国际当代艺术节与”全球化艺术”
159
2.6我家是你家,你家是我家
170
2.7动态休止或另类全球合作:一个理想的提案
179
第三章全球城市和艺术
3.1香港等等
191
3.2填补城市空洞:中国城市的高速膨胀与艺术介入
204
3.3透明度、复杂性、真空以及行动
224
3.4他们栖身于运动中……
234
艾华莲和侯瀚如
3.5运动中的城市
245
侯瀚如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3.6上海,一个赤裸的城市
264
—— 2000年上海双年展策展笔记
第四章访谈、文章、对话
4.1极端的情境是美丽的:与侯瀚如的对话
290
卡罗林•特伊
4.2信息和批评性空间:与侯瀚如的对话
305
—— 沃特•戴维茨和泰勒•凡迈尔海格
4.3跨学科对话
315
——访谈侯瀚如
4.4侯瀚如访谈录
328

作者简介

《在中间地带》收录了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早期的系列文章和访谈,其中指涉的很多问题于今天的艺术现状犹有启发,如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求某种定位;作为源自非西方文化的移民如何在西方生存并有所作为;高速后期资本主义扩张给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带来的以私有化为征兆的破坏,以及文化艺术和公共服务系统如何以有效方式面对并抵抗之。


 在中间地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罢这本书稿,最大的体悟是原来艺术理论书也可以摒弃所谓的各种主义、理论,而写得这样盎然。作者侯瀚如的丰富的策展经历及其中外生活的亲身体验更使书中的具体艺术案例、作品既不偏于中国,又不流于国际视野的缺失之弊端。虽却是数年之前之文集,却于今之艺术领域,甚或平素生活犹有启发。 书中的访谈也处处围绕艺术,即从访谈中也可见侯瀚如本人的艺术见解之精辟,他本人做事严谨,反映在这些对话和文章中。同时他的文笔很好,本书虽是翻译版,却也得到作者本人之首肯,语言流畅,值得一读。又想到一点。这本书其实并不太像是单纯的艺术评论,其中的观点渗透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因此阅读时你可以发现自己并不只是在读一本艺术评论书,而是哲学书,藉由作者对于艺术的视野和看法,你完全可以扩展至别的任何领域。正如作者所言,“艺术应该超越任何思维模式的界限,寻求绝对的自由。”那么同样,因为艺术是超越思维界限的无边界,那么我们看待艺术,同样也要超越艺术。我想这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阅读任何一本书,并不为它的归属所限制,我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作者在其中一篇文章《面对未来之墙》中提到“墙”的概念:“如果柏林墙所代表的冷战之墙已被摧毁,那么新的墙却在每一个角落不断地筑起。”……“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新的墙还是越来越高,越厚地被构筑这,21世纪的墙或许比20世纪的更难客服。在其后面,再次,存在着一个心理结,一个权力情节。”同样,作者给出了打破墙的途径:“对他者文化的兴趣,也是走向超越自身文化之墙限制的另一途径。”“墙”,不仅仅是艺术领域内的,更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打破限制我们自身的墙,艺术,并不能给出我们直接的教诲,但是藉由艺术,我们获得一种途径。有很多阅读此书的理由。重要的是,你拿起了它。(好吧,请忽略红果果的无节操广告。)
  •     生存于中间地带——不仅是地理上的第三国 而且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彻底改变:永远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迁移——无论是物理上的位移还是精神上的天马行空,由此而铸成的身份注定是多重的 复杂的 混血的 即是全球的 又是地方的 既是个人的也是公共的 并且不断的衍生新的内容和实质 作为一个以艺术 文化评论和展览策展为主要专业活动的写作者 我认定 立足于这样一个中间地带 对时事和历史保持距离 是我思考和实践的起点''暂停''pausing a while P_A_U_S_E停 人+亭 从空间和建筑的角度 暂停的一种典型形式就是一座小亭子''替代性''空间展览如何适应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探讨关于''断口''和''裂缝''的概念我们如何能创造这样的''城市空洞''?一个关于''城市空洞'' 很好的例子:广州艺术小组大尾象实施的一系列行动 尤其是林一林行为张永和''微型城市'' 面对高密度城市结构时 我们如何能够不系统性地完全拆除历史建筑 而是在历史建筑周边生成新的空间芬兰美术馆 ''边缘前卫''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可称为策展人的人太少 勇于将自己的身份处境置于灰色区域的人太少 时刻保持距离的清晰眼光和头脑的人太少 策展人也需要有一如既往的坚持态度和观点 并时刻向社会抛出问题 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系统 将思考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     关于1990-2000年中国艺术创作的状态写的很好
  •     看不太懂
  •     评分好高。我为什么总是看不太懂艺术工作者写的书呢?三星中的一星是给里面的作品图片的,作品我大概能感受到。
  •     厉害之处在于20年前的洞见放在今天依旧有广泛空间讨论,毫不过时
  •     世纪之交时的文集,放到近年才被翻译过来,仍有前瞻性。
  •     文章是关于千禧年左右的当代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境况,提及现代性、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等内容,移植到电影上还是很可以的,虽然不是很时新,但仍然具有批判意义。值得看
  •     艺术家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西方参展,策展人、艺术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共同谋食,讨论后殖民、现代性的大概都是在这些思潮中间游弋已久的学者们,时间长了,他们就成精了,毕竟还要靠着这些吃饭,技术日益纯青,犹如打铁的养成打铁的人生。
  •     好看。我渐渐发现自己喜欢策展人啊使节啊水手啊政妓一类的职业,阅尽世间种种后,眼睛和嘴巴一样毒辣。
  •     侯瀚如所论述的当代艺术范式是我所认同的,特别是建筑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合作,艺术家对城市空间的直感以及当代艺术的介入问题。
  •     为无根性深深着迷
  •     作为第一本读完的策展相关书,侯瀚如的理念肯定会影响我很长时间。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书了,如今看,却还是那么日久弥新。把很多我模模糊糊想的事情都变得清晰和有迹可循。关于艺术自身的消解,融入新的社会语境,进行跨学科的跨界合作这些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最近若干年青年人的动向当中,也是我想追求和发展的方向。
  •     内容太老了,侯翰如这一批九十年代下海的前辈们总是讨论移民和文化身份问题
  •      艺术家们充分意识到,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摆脱,最根本的就在于创造各种不同于官方话语模式的 新的话语模式,使艺术从官方意识形态纠缠中解放出来, 进而消解意识形态在艺术中的主宰地位,使艺术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题的意识形态并非不存在, 而是不再因为关乎“真理”而被视为问题的中心。艺术也就因为“重点”转移为新的语言实验而变得更加开放 ,从而符合人自由表现的需要。1989年后,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种很特别的变化:随着经 济的高速增长,并转向市场经济,在官方意识形态话 语和以“政治波普”和“泼皮”为主的前卫艺术之间逐渐出现 了一种妥协,以至某种合作的倾向。这种妥协和合作的基础,可以说是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了以金钱为中心的市场价值。
  •     侯瀚如很多十年前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颇具预见性,而且依旧真知灼见。朴素又犀利,同时也是行动派。偶像当如此。
  •     五星推荐!蜜蜂文库总会给你惊喜!当代艺术策展人侯瀚如文集如访谈,个人感觉比巫鸿写得好,巫鸿更像一个史学家或者理论工作者,而侯瀚如更像是策展的圈内行家里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