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13903506
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页数:708页

读史伤神:《耶路撒冷三千年》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源于探究西方历史的好奇心。上学时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文明的碎片》,多年过后那些散文、故事基本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当时的一个感悟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宗教对西方文明的传承和保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甚至认为:与中国周而复始地“快速创造财富,然后快速消灭财富”的“光荣传统”相比,西方的文明瑰宝(建筑、艺术、文学等)却更好地传承和保留了下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宗教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回想一下,这个观点未必是余秋雨在书中传递的,也许只是我个人的无厘头解读罢了。
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推介单上讲“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就买了一本。但开始阅读后,心情却很复杂,甚至有点后悔,几次想放弃,不忍 “视” 卷。耶路撒冷被称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我对此的解读是:如果人死后灵魂一直悬浮于空中,那么把耶路撒冷的亡灵密密麻麻地排起来,一层肯定是排不下的,要排很多层,高过西墙,高过岩石圆顶清真寺,高过圣墓大教堂,一直排到遥远的天际,排到上帝的面前。
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他们之间争斗的焦点。我无意评价哪一种宗教更合理、更神圣,那太不自量力了。作为一个世俗者,我用最粗浅的方式说一下我对这三大宗教冲突根源的理解:这是一部由“末日审判”故事的不同演绎版本引发一系列冲突的宗教发展史和人类灾难史。
o 公元前1000多年,摩西说犹太人只要按照上帝要求的戒律生活,死后便可在“末日审判”复活——犹太教诞生了。
o 公元初年,耶稣说末日已临,上帝派我来拯救世人——基督教诞生了。
o 公元600年,穆罕默德说大卫王、所罗门、摩西、耶稣和他都是先知,但他得到的启示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先知,他是最后一位先知——伊斯兰教诞生了。
犹太人不认同耶稣的说法,把耶稣视为异教徒并杀死了他;而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绝对权威性,等同于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否定。这便是矛盾的根源。在漫长的政教交合的西方历史中,这种矛盾被不断强化、放大,这便成了人类的灾难,疯狂、野蛮、残忍、阴谋充斥着整个西方历史,尤其中世纪,难怪人们总说“黑暗的中世纪”。《人类简史》一书中有一个观点:当人们开始相信“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一个愿景、一种潜在的危险)”时,人类文明便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会让你对这种观点得到令人毛骨悚然地印证——无论是对文明的发展还是破坏,宗教的力量都会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耶路撒冷被称为西方历史的中心,完全拜宗教所赐,这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不幸。这样一个处于亚非欧中间地带的弹丸小城,由于有了《圣经》中的故事,成了各个时代各个强势王国竞相争夺的精神高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英国以及沙皇俄国轮番上阵,一次又一次的攻城、屠戮、摧毁、重建、再攻城……如果对这三千年的历史做一次“快放”,这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绝对会沉重得让人窒息。即便在今天,巴以冲突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火药桶。我看不到和解的希望,我觉得巴以冲突是宗教的“性格”所致——犹太教(以色列方)强调的“前无古人”和伊斯兰教(巴勒斯坦方)强调的“后无来者”决定了双方的决绝和偏执,让处于“中间状态”的基督教调停者(英、美、俄等)束手无策。
这次读史,读得有些伤神。我决定消停一段时间,我担心读史会消磨我身上宝贵的乐观精神。
我比较相信《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过的一段话: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
因为看得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讲,就是悲观。”

最后,写下我最喜欢的罗曼.罗兰的名句给自己鼓下劲儿:“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和平之城能否带来和平?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座黎凡特城市的编年史。自希律王圣殿(第二圣殿)于七十年遭提图斯摧毁,催发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勃兴,直至摩西·达扬于六日战争中夺回。简言之,这是一座想象中的上帝圣城,现实中的信徒坟墓。狂热的信徒期盼末日来临,而红色安格斯牛的出现则成了第三圣殿的关键,果真如此,弥赛亚降临则如“薛定谔的猫”。对于世人而言,这座Peacefulcity能否带来真正的Peace(包括innerpeace)?自认为是末日决战关键力量的ISIS似乎提供了一个答案。

为普通读者书写

即使在世俗的中国读者的眼中,耶路撒冷也是有着神圣光辉的。虽不信,敬远之。初读时,觉得讲述耶路撒冷的历史,从传说到现代,即便是一本像砖头一样的书,也显得太短。从每一章节后备注的诸多的注释,似乎都能再引申出一本书的故事。书读过半,便已觉得书中中太多的人,太多的民族,太多的家族,太多的宗教,太多的教派,无数纵横交错、千丝万缕的冲突与联系,走马灯式的在历史中出现。书看了一半,信息量就足以让一个对该段历史全无了解的读者头昏脑涨,最后只能选择让这些人物与故事随书页翻过,不再追究。就像作者前言“目的是为普通读者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而实际真要事无巨细的叙述跨度如此之长的历史,文字量再翻十倍估计也是枉然。待全书看完,要说能够复述任何一段历史也无非是天方夜谭。但这段洋洋洒洒的历史是直接指向现代以色列,现代中东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看完全书,即便不能像专业学者一样梳理圣城历史中的恩恩怨怨,也能透过我们世俗的眼睛,对现代巴以冲突中有所新的认识,对该历史反思之精神亦能加之在我们自己身上。我想这就是作者“为普通读者书写”的目的。

耶城三千简评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 ---引自后记篇全书充满了只出现数页的人物,轶事,为私欲,理想,妒忌,仇恨,展开断续绵延千年的杀戮。实说,我看到《23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就看不下去了,直接翻到后记篇。一是发现,各怀鬼胎的人物比心中真正拥有正义实在多太多;二是在打打杀杀中,谁胜谁负对未来是否和平都没有保证,更多的是徒添憎恨和亡灵;三是个人内心脆弱,是的,这是一本尽可能诚实的史实记载,而不是童话故事,但作为一名人类,了解真相后想用想像和希望编织谎言,将自己在脑海中认定的事情为事实,而不去相信证据确凿的事,看来我也是个执着于幻想的人类吖~”若说世界有十分美,耶城有九分“,这句话是书的广告语,于今,觉得这真的好讽刺,千年来,人们认为死后葬在离圣殿山越近,在审判日到来之时,就越快复活,美?战争还没完结,同为两国之都,三大宗教之所 充斥着 争论 暴力,这样的一座亡灵之城,美?如果你们说的信仰是真的,为什么要随意夺去不信的人的生命?还要以**之名??如上文,笔者是无厘头乐观幻想主义,仍盲目相信历史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人类互相理解,共建和平,同心合力,未来一定可以到达那“应允之地”!引用最近在看的一部动漫《God Eater》中的一句话结束这个评论吧;如果他们迷了路,就由你来指引前进的方向。

硝烟与圣地

耶路撒冷并不是一座只存在于宗教经典或历史著作中的城市,她也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中。亚伯拉罕诸教的世界里的耶路撒冷,是至圣之所,是“犹地亚最尊贵的城”,“在那里死去就像死在天堂的第一层”。她,既是游离的犹太人向往回归的锡安,又是基督徒笃定耶稣受难与复活的圣地,而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也矗立在圣殿山上。大卫王、马卡比、希律创造了这座城,君士坦丁、查士丁尼、鲍德温曾牢牢控制过这里,穆阿维叶、萨拉丁、苏莱曼也在此地建立过统治;除此之外,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波斯的居鲁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罗马的庞培、马木鲁克的拜巴斯克也一度染指这座黎凡特弹丸之城。纷纷扰扰间,几千年过去。圣殿毁了又建,城墙塌了又修,人们被驱逐、杀戮又重新虔诚而来……不经意,耶路撒冷已超越了宗教本身,成为一个虔诚的追随者向往的信仰,一个贪婪的政治家觊觎的目标。也因此,这个在经典中、人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最为神圣的城市,在几千年中硝烟弥漫,厮杀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神灵的庇佑似乎从来都难以长久地覆盖这座至圣之城。于是,硝烟与断壁残垣一道成为了耶路撒冷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此,世人难免唏嘘感叹。但是也正是因此,耶路撒冷有了更多的传说故事供人传唱、述说,即便到信仰最被漠视,娱乐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对圣城的关注也多是因未绝的战火才每每占据全人类的视野。恐怕硝烟将会一直成为这座城市的印记。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

书名: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译者:张倩红 马丹静出版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次:2015年1月第一版,2015年3月第三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106)1.是哪类书:历史书2.主要内容: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具体而言,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3.主要观点: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4.要问的问题:为什么是耶路撒冷?5.书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写对耶路撒冷历史有影响的家族和个人。6.重要的单字:耶路撒冷 历史 世界中心7.重要的句子: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8.作者的论述:前言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历史必须是对神圣本质的探究。……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我们敬畏死亡,渴望发现它的意义。……除耶路撒冷之外,没有任何城市拥有自己的圣书,也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像《圣经》一样如此主导一座城市的命运。作者想展示的是: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连续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不符合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尽可能以家族发展为线索追寻历史的原因。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作者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按时间顺序叙述。要解答的问题:为什么是耶路撒冷?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宗教及其奇迹对耶路撒冷历史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真实,不对宗教持些许尊重就不可能了解耶路撒冷。本书主干部分结束于1967年“六日战争”。序幕讲公元70年罗马的提图斯的部队攻破,犹太教圣殿和至圣之所被焚毁。圣殿被拆除,但是圣殿山的承重墙,包括今天的西墙却被保留了下来。(哭墙是这么来的。)罗马军团“将城市剩余部分彻底摧毁,还推倒了它的城墙”。提图斯只留下希律城堡的几座塔作为“他好运的丰碑”。在随后近两千年里,犹太人不会再统治耶路撒冷。这场灾难的灰烬里不仅孕育着近代犹太教的种子,还有耶路撒冷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圣性。耶路撒冷的小基督教社团的部分人在罗马围城前逃出,耶稣的追随者彻底脱离母教,声称自己是犹太遗产的正当继承人。被毁的圣所和犹太人的没落是新启示的有力证据。对7世纪的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来说,圣殿被毁也证明上帝收回了他对犹太人的祝福,并将它赐给伊斯兰教。从一开始,耶路撒冷的神圣就不仅仅是自我演变的结果,而是随着少数人的决定不断提升。(耶路撒冷成为三大宗教的圣地是从公元70年罗马人破城开始的。)第一部分 犹太教1.大卫的世界公元前5000年耶路撒冷有人居住,后逐渐兴盛,建城。公元前1485年,埃及占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成了埃及的属民。在埃及人、赫梯人、希腊人中间,耶路撒冷只是一个小城。随着这些大帝国的衰亡,希伯来人登上历史舞台。希伯来人的历史即摩西五经,是犹太《圣经》的第一部分——《塔纳赫》。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揭示更高的真理——一个民族和他们的上帝的关系。希伯来人的始祖是亚伯兰,后上帝将其改名为“众族之父”——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夺得继承权,在同上帝的摔跤中拯救了自己,他的新名字“以色列”——“与神角力之人”——由此而来。《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帮助下由摩西带领逃出了埃及。上帝授予犹太人摩西十诫。并承诺把迦南赐予他们。上帝用希伯来语表达为“雅法”,基督徒误拼为“耶和华”。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对他们的耶和华的信仰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在一座可移动的圣殿里敬拜上帝,圣殿是一个供有神圣木匣的帐篷,此木匣以“约柜”著称。(这是目前《圣经》里可考的历史,还有很多记述尚不可考。)2.大卫的崛起约书亚带领犹太人打败了耶路撒冷的原住民耶布斯人。公元前1200年前后,埃及法老突袭迦南,重新占领阿什克伦。以色列还是一个由长者统治的部落联盟。这时非力士人占领了迦南海岸,以色列人选出士师们与其作战。公元前1050年左右非力士人打败以色列人,摧毁了圣所,俘获了约柜。以色列人选出扫罗打败了摩押人、以东人和非力士人,但其不适合当国王。最后大卫与其竞争,大卫赢了。3.王国和圣殿扫罗被杀,大卫被立为犹大南方部落的王,扫罗的儿子为北方以色列部落的王。经过七年战争,大卫统一了南北方。大卫占领了锡安城堡,也就是大卫的城。他把锡安城改名为大卫城,修缮了城墙,并把约柜迎回了耶路撒冷。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大卫宣布耶和华已经定居圣城。大卫选择这个要塞做首都是因为它既不属于北方部落,也不属于他的南方犹大部落。在这里他为自己建了一座宫殿。1993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大卫是王国的创始人。大卫的王国只是一个靠大卫的人格品性团结在一起的部落联盟。大卫抢了部下的老婆,他们第一个儿子死了,第二个儿子所罗门活了。大卫的押沙龙为了夺权杀了自己的哥哥,大卫最大的儿子暗嫩,并外逃3年后才回来。大卫与其和解。二人后来还是为了夺权打了起来,最后押沙龙战败身死。大卫获得神启,要他在耶路撒冷建一座圣坛。这是他帝王生涯的巅峰,让他的人民靠近上帝,将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团结在一起,并膏立耶路撒冷为圣城。大卫任命所罗门为国王。统一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建设成上帝之城后,大卫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临死前,他命令所罗门在摩利亚山上建造圣殿。圣殿不仅是神圣之所,还是上帝在俗世的住宅。除了智天使和约柜,至圣之所里面空无一物。约柜除了刻着摩西律法的石板,里面没有别的东西。“所罗门每年三次在他为耶和华所筑的坛上献燔(fan)祭”那一刻,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中的神圣观找到了永恒的家。犹太人和其他圣书之民相信,神之所在从来没有离开过圣殿山,耶路撒冷将成为世界上神人交流的最佳场所。不可能出于政治和宗教原因对圣殿山进行发掘。即便允许也找不到。随着叛乱的发生,所罗门的以色列王国逐渐衰微,摇摇欲坠。4.犹大的国王们(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公元前930年,所罗门死,其子罗波安继位。十个北方部落起义,立耶罗波安为以色列王国国王,定都示剑。以后两个世纪他们时而交战,时而结成同盟。所罗门死后九年,埃及与历史又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法老舍松契进攻耶路撒冷并取胜,还留下石碑。这是经考古证实的第一个《圣经》事件。以色列王国又统一,国王亚哈娶了一位腓尼基公主“耶洗别”,为以色列带来杀戮和灾难。公元前854年亚述国崛起,以色列国王亚哈战死,其与耶洗别的女儿亚他利雅王后掌握了耶路撒冷的大权。后来发生反叛,小王子约阿施执政。公元前732年,亚述人吞并叙利亚,洗劫以色列。预言者以赛亚预言会有上帝的儿子以马内利诞生,带来永久和平。以赛亚不仅帮忙塑造了犹太教,还为基督教的成型做出了贡献。以色列十二个部落中的十个从历史上消失,现代犹太人是以犹大王国形式存留下来的后两个部落的后代。国王希西家等待了二十年反抗亚述的机会。耶路撒冷学者收集整理了北方流落来的关于早期以色列历史和传说的古老书卷,最终成为圣经。亚述的新国王继续征服四方,并围困了耶路撒冷。后来亚述人突然撤兵,有说是上帝发威,有说是以色列国王巨额贡奉。希西家去世,其子玛拿西成为国王,并成为叙利亚的忠诚附属,并进行异教活动。公元前612年,巴比伦打败亚述人,攻占尼尼微。5.巴比伦的妓女(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约西亚统治了十八年,发现了《申命记》。约西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609年,法老打败犹太人,在米吉多杀死了约西亚。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击败埃及人,亚述消失,巴比伦接手了犹大。公元前597年3月16日,尼布甲尼撒攻破了耶路撒冷,洗劫了圣殿,将国王和一万名贵族、工匠及青年男子遣送到巴比伦。公元前586年8月,在围城十八个月后,尼布甲尼撒攻入耶路撒冷。圣殿被拆毁,约柜也永远消失了。犹太人将这场灾难想方设法转变为强化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创造末日审判原型的成长经历。对三大宗教来说,这个可怕的东西使耶路撒冷成为末日事件的发生地和迎接神圣王国到来的地点。在巴比伦时期圣经开始成型。犹大人制定了新的律法,在远离犹大的地方,犹地亚正在成为犹太人。在巴比伦待了四十七年,犹太人终于有机会返回锡安。6.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波斯人居鲁士打败巴比伦人。其以宗教宽容换取政治控制。他将犹太流亡者送回耶路撒冷,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律法,还提出重建圣殿。流亡者归国九年后,居鲁士战死,耶路撒冷失去了保护者。随后大流士取得波斯帝国的统治权,并镇压了发生在各省的叛乱。公元前520年前后,犹大末代国王的孙子所罗巴伯王子和他的祭司约书亚,动身离开巴比伦,前去拯救耶路撒冷。在三年时间里,大流士赢得了所有挑战,成为古代世界最有成就的统治者之一。他遵从居鲁士的决定,让犹太人建圣殿。公元前515年3月,第二圣殿建成。大流士孙子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命令他的酒政犹太人尼希米为总督,去建耶路撒冷的城墙。他建成了,并强制推行新的纯净的犹太教。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征服希腊城邦,准备发动一场圣战,其被暗杀后,他儿子亚历山大夺取王位,发动对波斯的进攻,并最终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耶路撒冷。7.马其顿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亚历山大进军埃及,路过耶路撒冷,破城后进入耶路撒冷。但他也承认犹太人有按自己的法律生活的权利。他比历史上其他征服者更多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他推广了自己心目中的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死后,其将领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年的战争,耶路撒冷六次易手。公元前301年,托勒密宣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所有权。托勒密武力破城,其继任者托勒密二世菲拉德尔弗斯对犹太人有好感,释放了十二万犹太奴隶。他还将圣经翻译为希腊文,这改变了耶路撒冷的历史,使后来基督教的传播成为可能。多亏了亚历山大,希腊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至此,《圣经》成了几乎每个人都能阅读的圣书了。公元前3世纪40年代,大祭师的亲侄子约瑟,向马其顿国王开出高价获得了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及在那里征税的权力。公元前223年,马其顿国王安条克三世继承了王位,并重新征服了亚历山大远到印度的东方帝国,为自己赢得了“大帝”的称号。公元前201年,安条克赶走了耶路撒冷的埃及人,耶路撒冷迎来了新主人。安条克承诺给犹太人修缮圣殿和城墙,增加耶路撒冷的人口,并确保犹太人享受“按照父辈的法律”统治自己的权利。耶路撒冷成了一个“神权国家”,即整个国家主权和所有统治权威都掌握在上帝手里。圣殿是犹太生活的中心。罗马击退了安条克对希腊的进攻,安条克在洗劫一个波斯神庙时被暗杀。安条克的儿子继位,耶路撒冷的富足吸引了缺钱的马其顿国王。犹太显贵的第一反应是竞相投奔安条克,争取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危机起源于家族内部对钱和权的争夺。大祭师的哥哥贾森成为耶路撒冷的新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改革。他的心腹背叛了他,夺取了耶路撒冷的统治权。由于耶路撒冷在安条克征服埃及是背叛了他,安条克攻占了耶路撒冷,流放了一万名犹太人,洗劫了圣殿。安条克在罗马的压力下低头,同意从埃及撤军。为了确保耶路撒冷不会再次反叛,这个疯子决定消灭犹太人的宗教。公元前167年,安条克在安息日展开偷袭,占领了耶路撒冷。把这个城市交给一个希腊总督,迈内劳斯。他禁止在圣殿里进行任何献祭或礼拜活动,禁受安息日、律法和割礼,违者处以死刑。12月6日,圣殿成为安条克献给国家神奥林匹亚宙斯的圣所。然而,在一些犹太人的心中,《摩西五经》和圣殿一样,比生命更宝贵。玛他提雅带领犹太人反抗,其儿子犹大打败了对手,安条克企图挽回,宗教政策有所妥协,但最后癫痫发作身死。犹大为自己赢得英雄的名号,这个绰号将成为一个王朝的名字:铁锤。8.马卡比(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公元前164年冬天,铁锤犹大征服了犹大全境和除安条克新建城堡阿克拉之外的耶路撒冷。他重启了至圣之所,并于12月14日恢复祭祀时主持落成典礼。经过一系列战斗,塞琉古摄政王赋予犹太人“依照自己的律法生活”并在自己的圣殿做礼拜的权利。继尼布甲尼撒之后四个世纪,犹太人终于恢复独立。但塞琉人又来打耶路撒冷,为生存而战的犹大向希腊的敌人罗马求助,罗马很快就承认犹太人的自主统治权。开始铁锤还有胜利,但之后,塞琉古人打败并杀死了马卡比,耶路撒冷陷落。逃亡两年后,犹大的哥哥约拿单再次击溃塞琉古人,在希腊控制的耶路撒冷北部的密抹建立了王庭。他利用挑拨离间收复了耶路撒冷。接着,他修复了城墙、再次圣化圣殿。并于公元前153年说服塞琉古国王授予他“国王之友”这个名号,并任命他为大祭司。在约拿单身死后,其家族的一个兄弟西蒙,于公元前141年春天,他收复了耶路撒冷。犹太公会奉西蒙为世袭统治者,除头衔外,西蒙从各方面来说都已经是犹大国王。西蒙被暗杀,其儿子约翰逃出并控制了耶路撒冷。塞琉古国王西顿人安条克七世利用犹太内乱重新夺回了巴勒斯坦,并围攻耶路撒冷。约翰选择求和,割地赔款,并拆毁城墙。希腊国王在远征中被杀,约翰归国后恢复独立。这个时期二十四书成为犹太《旧约》的公认版本。约翰死后,他的儿子阿里斯托布鲁斯宣布自己是犹地亚国王,这是自公元前586年以来耶路撒冷出现的第一个君主。他死后,他弟弟亚历山大. 詹尼亚斯控制了耶路撒冷,娶了哥哥的遗孀并着手建立一个犹大帝国。经历了数代,罗马人逼近了耶路撒冷。9.罗马人来了(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萨罗米女王死后,其子阿里斯托努鲁斯成为国王。这个家族将统治耶路撒冷长达一个世纪,现在的圣殿山和西墙基本上是这个家族统治时期建造的。正当家族内部为争权内斗时,庞培正在大马士革建立司令部。公元前64年,庞培终结了塞琉古王国,吞并了叙利亚,他还很高兴在交战的犹太人中间调停。庞培突袭了耶路撒冷,俘虏了阿里斯托布鲁斯。经过三个月围困,他攻破了圣殿。庞培吞并了马卡比王国的大部分领土,任命西卡努斯为大祭司。庞培进入至圣之所,这是亵渎行为(就像以色列总理沙龙干的那样)。这个罗马人可能是第二个踏入至圣之所的外族人(继安条克四世之后)。罗马的三大统治者之一克拉苏用从耶路撒冷圣殿抢来的钱远征波斯人和塞琉古人统治的新帕提亚王国。最后他兵败身死。凯撒和庞培争权,最后庞培兵败在埃及身死。耶路撒冷的盟友安提帕特帮助凯撒解决埃及问题,凯撒再次任命西卡努斯为大祭司和犹太人的统治者,但所有权力被赐给犹地亚总督安提帕特。其大儿子法赛尔统治耶路撒冷,小儿子希律获得加利利。作为一个改信犹太教的二代以土买人和一个阿拉伯母亲的儿子,希律是一个能够扮演罗马人、希律人和犹太人三重角色的国际主义者。公元前44年,凯撒被暗杀,卡修斯接管了叙利亚。希律父亲被暗杀。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瓜分了帝国,安东尼获得了东方。埃及女王和希律分别去见安东尼,希律和其哥哥被任命为犹地亚的实际统治者。任命西卡努斯大祭司为有名无实的首脑。帕提亚人入侵叙利亚,西卡努斯的侄子安提柯为其进贡以换取对耶路撒冷的统治权。犹太人反抗罗马傀儡希律及其哥哥法赛尔。最终希律失去其哥哥及耶路撒冷。希律逃往埃及。随后又逃往罗马。在罗马,希律被安东尼和屋大维任命为犹地亚国王和罗马的盟友。10.希律家族(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安东尼以希律的名义派出了三万步兵和六千骑兵围攻耶路撒冷。经过四十天的围攻,罗马人攻陷了耶路撒冷的外墙,两周后,罗马人闯进圣殿。希律摧毁圣殿北部的巴里斯要塞,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拥有四座塔楼的方形城堡安东尼亚。当安东尼要传唤希律的侄子约拿单时,希律很恐惧,拒绝约拿单离开。最后他任命约拿单为大祭司,但还是暗中杀了约拿单。安东尼把希律叫到叙利亚,最后原谅了希律。安东尼远征时,埃及女王陪同,返回时访问了希律,她企图诱惑希律,但希律抵住了诱惑。公元前32年,元老院撤销了安东尼的统治权,屋大维对埃及女王宣战,双方在希腊会战。安东尼在与屋大维的战争中失败。希律又去见屋大维。最后他胜利回到耶路撒冷,然后跟随屋大维去埃及。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刚自杀。屋大维成为罗马第一任皇帝,采用“奥古斯都”这个名字。奥古斯都将希律王国的领土扩展为包括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大片土地。因为猜疑,希律处死了他的妻子米利暗。希律开始建设耶路撒冷,建起了一系列建筑。希律拆毁了现存的第二圣殿,在原址上建起了一个世界奇迹。现在耶路撒冷的遗迹就是当时建的。希律有好多儿子,为了继承权彼此相争。最后他处死了两位王子。由于他疑神疑鬼,又害死了新的继承者及其它很多人。他病得很重。这个时候,约书亚.本.约翰或叫耶稣出生了。他的父母是木匠约瑟和其十几岁的未婚妻,他们住在加利利的拿撒勒。他们去伯利恒旅行时,这个“将统治我民以色列”的孩子耶稣降生了。关于希律下令屠杀婴儿的事可能并没有发生。希律王死之前还杀了自己的继承人,将王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耶路撒冷和犹地亚被分给了阿基劳斯。在耶路撒冷之外,三个反叛分子自立为王,放火烧了希律王的王宫并“疯狂的”四处劫掠。这些自封的国王是伪限制,他们的存在证明耶稣确实出生在一个宗教投机十分活跃的年代。他们均被杀。奥古斯都确认了希律的遗嘱但收回了国王的称号,仅任命阿基劳斯为犹地亚、撒玛利亚和以土买的统治者,任命安提帕斯为加利利和佩里亚的小王,任命他们同父异母的兄弟菲利普为其余地区的小王。阿基劳斯残暴无能,十年后奥古斯都将他废黜,并流放到高卢。犹地亚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而耶路撒冷受沿海的凯撒利亚统治,归一连串职位较低的总督管理。罗马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人口普查,但把人口普查当做耶稣一家来到伯利恒的原因,可能是不正确的。11.耶稣基督(公元10年-公元40年)公元1世纪20年代晚期,约翰开始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沙漠里赢得第一批追随者,后来他的影响扩展到希律.安提帕斯统治下的加利利。约翰母亲与玛利亚是表亲。耶稣从拿撒勒过来倾听他的表兄约翰布道,而约翰则在约旦为耶稣施洗。两人开始一块儿布道,提出洗礼免罪说,他们的新仪式从在浸礼池中洗净自己的犹太教传统演变而来。约翰开始谴责希律.安提帕斯。安提帕斯讨好罗马皇帝,耶稣和约翰一样鄙视他。因为约翰嘲笑安提帕斯的淫荡,他逮捕了约翰,并把他杀了。耶稣逃到沙漠,但他也经常拜访耶路撒冷——他是三大亚伯拉罕宗教创始人中唯一一个曾在耶路撒冷街上漫步过的。耶路撒冷和圣殿是他自我展望的核心。一个犹太人的生活是以研究先知、遵守律法和去耶路撒冷朝圣为基础的。耶稣在门徒的支持下继续传教,四部福音书揭示了他传道生涯的精髓在于他对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最后审判——和天国的预言。在这个可怕而激进的愿景中,耶稣本人作为神秘的半弥撒亚性质的人子将起到核心作用。耶稣最关心的是末日后的世界;他所宣扬的社会正义更多是在来世而非此世。他为自己的神圣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的证据:他是一名医师。安提帕斯又挑起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并败北。罗马皇帝虽被激怒,但仍支持他。他要逮捕耶稣,但耶稣并不逃走。公元33年的逾越节,耶稣和希律. 安提帕斯几乎同时抵达耶路撒冷。耶稣骑了一头驴进城(“一切都是为了应验先知的话”)。逾越节时耶路撒冷有很多人。耶稣推倒了圣殿里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与法利赛人辩论。耶稣关于世界末日的煽动性话语令罗马总督和大祭司们惊恐不安。耶稣吃了有名的最后的晚餐后,被犹大出卖,罗马人和圣殿警卫、高级祭司逮捕了他。耶稣被送到安提帕斯手里,他又把耶稣送回罗马人那里。罗马人的总督彼拉多对其进行了“审判”(和两个盗贼及一些叛乱者),最后判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福音书中把罪归到犹太人身上,是为了向帝国效忠。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最痛苦的死法”,旨在公开羞辱受害者。从受害者身上取下来的铁钉一般会被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当做饰品挂在脖子上,以抵挡疾病,所以后来基督徒对十字架纪念品的痴迷实际上是这一悠久传统的延续。行刑的目的不是快速杀死耶稣,而是证明反抗罗马权威是无用的。耶稣死后,约瑟和其家人及追随者将耶稣的尸体抬下来,放到坟里了。三天后,耶稣复活了。几天后,耶稣领着他的追随者登上橄榄山,他在那里升了天。这个将悲惨的死亡转变成生战胜死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决定性时刻,从此人们便开始在复活节的星期天庆祝耶稣的复活。(另一个版本是:大祭司们贿赂了看守坟墓的士兵,把尸体偷走了。)耶稣死后,其门徒继续传教。耶稣的一个说希腊语的门徒斯蒂芬谴责圣殿,被大祭司判处死刑,在城墙外面被乱石砸死。他是第一个基督教“殉道者”。而其他一些追随者如雅各依然信奉犹太教,耶稣的犹太教并不比他之前和之后出现的其他传道士的犹太教更特殊。处死耶稣的罗马总督因为其它事被撤了。12.希律家族的终曲(公元40年——公元66年)希律家族内部又有争权斗争,最后安提帕斯被新的罗马皇帝卡里古拉杀了。其所有土地被赐给了希律.亚基帕。卡里古拉下令在帝国范围内供奉自己的肖像,耶路撒冷抗命,卡里古拉下令叙利亚总督佩特洛尼乌斯执行他的命令,踏平耶路撒冷。亚基帕最后拯救了耶路撒冷,让罗马皇帝收回了成命。罗马皇帝最后被暗杀了。元老院试图恢复共和国,结束皇帝专制。亚基帕和禁卫军一起拥戴克劳狄为皇帝。其是一个拥护共和政体的人,但是亚基帕劝说他接受皇冠,并劝说元老院把皇冠交给他。作为回报,他赐给他的朋友耶路撒冷和希律大帝的整个王国,还授予他执政官的头衔。亚基帕回到耶路撒冷,他对犹太基督教徒展开反击。他杀了雅各(是门徒,不是耶稣的亲戚),他还逮捕了彼得,但后者后来逃跑(也可能是国王主动放的)。后来国王去世了。国王的死引发了骚乱,罗马皇帝恢复了罗马总督的直接统治。亚基帕一世的哥哥被赋予任命大祭司和掌管圣殿的权力。耶路撒冷由双方共管。但矛盾和骚乱并没有平息。犹太基督教徒在耶路撒冷生存了下来。后来亚基帕二世继承了王位,与罗马皇帝尼禄关系很好。在混乱之中,耶稣这个小教派在耶路撒冷的犹太领导人和广大罗马世界的非犹太信徒之间出现分裂。保罗先是赞成处死耶稣,后来在公元37年前后,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他经历了神启,复活的基督委任他为第十三名师徒,将福音传播给非犹太人。保罗将重点放在复活上,在他看来,复活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他的“以色列”是耶稣的任何一个信徒,不是犹太民族。他信奉爱、平等和包容。所有人都能通过哦信仰基督教获得救赎。公元62年,大祭司阿娜努斯逮捕了雅各,保罗也被抓。公元64年,彼得和保罗被杀。13.犹太战争:耶路撒冷之死(公元66年-公元70年)面对罗马人的威胁的逼近,犹太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张求和,另一部分人主张抵抗到底。两派爆发了内战。尼禄派其手下为将军进攻耶路撒冷。最后耶路撒冷被罗马新皇帝的儿子提图斯攻破了。(回到开头)(第一部分整个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第二部分14.埃利亚.卡皮托利那(公元70年——公元312年)提图斯破城后带着战利品回到罗马,并通过修建凯旋门来纪念这场胜利。犹太战争在继续,在加利利人以利扎的领导下,马萨达要塞坚守了三年,最后罗马人破城时,他们全部自杀。提图斯的继任者,其弟弟图密善,以征收反犹性质的税和迫害基督徒的方式为自己摇摇欲坠的政府争取支持。其后的皇帝图拉真在公元106年下令将西蒙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西蒙和耶稣一样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大卫王。耶稣王朝至此终结。图拉真在进攻伊拉克时担心犹太人造反,下令屠杀犹太人,而且是种族灭绝式的。接替图拉真的是想方设法解决犹太问题的哈德良,他决定抹杀耶路撒冷,取缔割礼,在耶路撒冷废墟上建造罗马、希腊和埃及的神。犹太人在西蒙.巴尔.科赫巴的带领下反抗,罗马人因此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报复。其继任者安敦宁.毕尤稍微方松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渴望从未停歇。对基督徒,罗马人也是防范加迫害的。公元305年,罗马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方的新皇帝加大了屠杀基督徒的力度。而西方的皇帝不久即死,其继位者君士坦丁将用一个决定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部分,犹太人完了,被灭绝,直到近代才有机会翻身。基督教被当做异教被罗马帝国迫害)第三部分 基督教15.拜占庭的盛世(公元312年——公元518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尊奉太阳神,从而朝一神教迈出了一步,但基督教不是必然的选择,它完全是君士坦丁一时的兴起之作。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东部皇帝李锡尼乌斯在《米兰敕令》中给予了基督徒宽容和特权。他在324年统一整个帝国后,试图在整个疆域内强制推行基督教的贞洁,禁止异教徒献祭等。那一年他把首都东迁建立君士坦丁堡。现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和罗马主教、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条克主教一起,成为基督教的统治力量。但对耶稣的本质(人还是神)以及耶稣同上帝的关系的问题,基督教内部有不同看法。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开尼西亚会议,企图强行贯彻他的解决方案:耶稣是神也是人,他和圣父是一体的。他还决定修缮耶路撒冷,“在旧耶路撒冷之上建筑新的耶路撒冷”。他委托其母亲海伦娜全权负责装饰基督之城。君士坦丁在339年临终前受洗,帝国被分给其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五人继续反犹。二十年的内战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君士坦提乌斯取得胜利。公元362年,新皇帝,君士坦丁的侄子尤利安决定推翻基督教,并重建犹太圣殿。当犹太人控制耶路撒冷,尤利安入侵波斯时,公元363年5月27日,耶路撒冷发生了地震。尤利安战死,其接替者恢复了基督教,撤销了尤利安的所有法令,再次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公元391年至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使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并开始强制推行这种宗教。一位罗马学者于384年到耶路撒冷,并将希伯来《圣经》翻译为拉丁文。公元428年,君士坦丁堡新的大主教聂斯托留,不讲策略地强调基督的人性和双重性,宣称圣母玛利亚不应该是上帝之母、生神者,而仅仅是基督之母。他的敌人,一性论者则坚持认为,基督的一性中同时具备人性和神性。在公元451年的查尔西顿大公会议上,普尔喀丽娅强制推行折中方案:基督二性合一,耶稣既是“完美的神、亦是完美的人”。欧多西亚同意了新的准则并与普尔喀丽娅达成和解。这个折中方案一直延续到今天,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教会都承认这条信纲。基督教一性论者和聂斯托留派出于相反的原因拒绝承认这条信纲,因此永远地从东正教中分离了出去。16.拜占庭的衰落:波斯入侵(公元518年——公元630年)作为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个讲拉丁语的皇帝,查士丁尼坚信其毕生使命是恢复罗马帝国和重新统一基督教世界。他重新占领了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但他同时也面临波斯人的数次进攻,当时的波斯有几次几乎占领了整个东方。公元543年,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开始在耶路撒冷新建教堂。查士丁尼一直活到八十岁,他扩张帝国的成就可以和奥古斯都及图拉真媲美,但帝国呈现出鞭长莫及、脆弱不堪的迹象。拜占庭帝国出现内乱,波斯国王库斯鲁二世开始入侵,并占领了耶路撒冷。他屠杀了基督徒,并把耶路撒冷还给犹太人。公元617年,在犹太人统治耶路撒冷三年后,犹太人又被逐出圣城。基督徒又获得圣城,但耶路撒冷再也无法恢复到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的辉煌了。希拉克略打败了波斯人,夺回了耶路撒冷。这个时候阿拉伯人开始袭击拜占庭,但希拉克略并没有重视。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17.阿拉伯的征服(公元630年——公元660年)穆罕默德宣扬顺从一神(“伊斯兰”即顺从之意),主张通过遵守一些简单易学的仪式以及关于生和死的准则,来获得普世救赎、平等与正义的价值以及纯粹生活的美德。在麦地那,他将他的第一批信徒和新的追随者以及他们的犹太同伴融合,建立一个新的团体——乌玛。这是622年,伊斯兰历的起始之年。公元632年默罕默德去世,其岳父阿布.伯克尔继承他的领导地位,并开始进攻拜占庭和波斯人。最后,其继任者欧麦尔打下了耶路撒冷。他对圣城的基督徒和犹太人都实施宽容政策。他将耶路撒冷修复并指定为伊斯兰教圣地,以此确立穆斯林是犹太教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并将伊斯兰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18.倭马亚王朝:圣殿的修复(公元660年——公元750年)公元644年,欧麦尔死于暗杀,其继任者也被暗杀。穆阿维叶赢得内战,最后一位所谓的正统哈里发结束了其统治。他是伊斯兰圣殿山的创始人,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他八十岁去世,他的继承人为耶齐德。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发动叛乱,被杀。这导致了伊斯兰教史上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最大的分裂,逊尼派称为多数派,什叶派又叫阿里派。最后阿卜杜拉.马利克被拥立为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的信仰者的指挥官。他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岩石圆顶清真寺。其于691到692年完工后,耶路撒冷便再也不是之前的耶路撒冷了。其后不久他收复了麦加,并以扩张真主的王国为名,与拜占庭继续展开圣战。他相信在世界性的大帝国中只有一个君主,一个上帝,正是他决定了穆罕默德的社团发展成为如今的伊斯兰教。随后马利克和其继任者他儿子瓦利德建造了新的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瓦利德一世终结了和大马士革基督徒的共享约定,并在那里创建了一个辉煌的倭马亚清真寺,官方语言由希腊语变为阿拉伯语。720年,新的哈里发欧麦尔二世下令禁止犹太人做礼拜。犹太人只能开始绕着圣殿山的四面墙进行祈祷。公元732年,法兰克贵族查理在图尔斯击败了一支穆斯林突击队。不满情绪在倭马亚王朝内部蔓延。748年,在呼罗珊(今伊朗东部和阿富汗),阿布.穆斯林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伊斯兰教义,其率领自己的胜利军团一路西进,阿布.阿拔斯击败了倭马亚王朝的最后统治者,他用这种方式确定了他的统治地位。19.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公元750年——公元969年)阿布.阿拔斯宣称自己是哈里发,并用鸿门宴屠杀了整个王室家族。其兄弟,曼苏尔,是统治数世纪的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国父,将首都迁到新的圆形城市——巴格达。耶路撒冷在阿拔斯帝国的地位逐渐萎缩。在西方,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大帝,不仅将自己视为君士坦丁和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以完成他们打造世界性神圣罗马帝国的遗愿为己任,并将自己视为现代大卫王,所有这些都指向圣城。但他去过耶路撒冷的故事只是传说,并不真实。马蒙在争夺哈里发的内战中胜出,他建立了“智慧之屋”(即智慧宫)。他偷走了阿克萨清真寺穹顶上的黄金,并将马利克的名字改成他自己的。841年,伊本.图伦成为埃及统治者,重占耶路撒冷。随后的统治者卡富尔开始迫害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卡富尔任命了一个犹太大臣,该大臣策划了一场伊斯兰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耶路撒冷新帝国。20.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以救世主自居的法蒂玛王朝是耶路撒冷饿新统治者,开始统治者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圣城充满基督徒和犹太人。后来的统治者哈基姆开始迫害基督徒和犹太人,1009年9月,他下令拆除了圣墓大教堂,然后开始摧毁犹太会堂和其他基督教堂。后来,他开始精神失常,迫害穆斯林。1033年,地震毁了拜占庭城墙和倭马亚皇宫。哈里发查希尔尊崇耶路撒冷,他恢复了祖先的宽容政策。他重新修建了城墙,但是范围小得多。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1048年建成一座新的圣墓大教堂。基督教内部出现教会分裂,罗马教宗和拜占庭大主教互相开除对方教籍。这次教会大分裂加剧了东西方势力对耶路撒冷的争夺。106年5000名基督教朝圣者被贝都因部落袭击杀害。后来阿拉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派军队进攻圣城,即开始十字军东征。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21.大屠杀(公元1099年)公元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召开大会,宣布要征服耶路撒冷,解放圣墓大教堂。当时的精神是,它为基督徒提供了赎免一切罪过的机会。他们所到之处,犹太人要么被迫改宗,要么被杀,以报复他们杀死耶稣。1099年7月13日晚,十字军攻下耶路撒冷,开始屠城。伊斯兰世界内部正在进行个人争斗,对此反应平淡。22.十字军国家的兴起(公元1100年——1131年)鲍德温宣布称王,成为“耶路撒冷的拉丁国王”。他突袭约旦,邀请那里的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基督徒去耶路撒冷,这是今天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祖先。1118年,鲍德温袭击埃及,途中病死。其继任者“小鲍德温”建立了圣殿骑士团,1113年,教皇又将圣墓大教堂正南方的土地授予另一个教团,即医院骑士团。后来小鲍德温在战斗中被俘,埃及人趁机夺取了耶路撒冷。23.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埃及人两次被击退,1125年4月2日,小鲍德温被赎回。继任者梅丽桑德女王有性丑闻,但还是设法消灭政敌,巩固了政权。在耶路撒冷的历史上,宗教的狂热往往受政治需要的刺激。梅丽桑德的耶路撒冷被许多基督徒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十字军国家是野蛮西方的中世纪版本。她极力美化耶路撒冷,使之不仅作为圣殿圣地,也作为政治首都所在。我们今天所见的耶路撒冷,多半出自她之手。到12世纪四十年代,原先禁止穆斯林和犹太人进入基督城的法令已经松弛。24.僵局(公元1142年——公元1174)1142年11月10日,富尔克国王因打猎意外死亡,梅丽桑德的儿子,鲍德温三世即位。1114年,赞吉占领埃德萨,屠杀法兰克人,十字军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及耶路撒冷王朝的摇篮就此毁灭。后来赞吉被暗杀。梅丽桑德向教皇犹金三世求援,后者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企图进攻大马士革,但被土耳其人分化瓦解。鲍德温为了掌权反抗母亲,最后梅丽桑德投降交权。鲍德温随后陷入与努尔.丁的僵持中。1162年,鲍德温病死。阿莫利成为国王,他指定威廉来书写十字军和伊斯兰王国的历史。阿莫利病了,迈蒙尼德被指派来给其看病,后者写了《迷途指津》。1169年,叙利亚统治者努尔.丁完成对耶路撒冷的包围,1171年,萨拉丁独占埃及,任命迈蒙尼德为犹太人的领袖,还委任其为自己的私人医生。25.麻风病国王(1174年——公元1187年)阿莫利的儿子是鲍德温,威廉被指派为其老师。鲍德温后被发现得了麻风病。他抵抗住了萨拉丁的进攻。他在死前,任命雷蒙德为摄政王,并将自己八岁的外甥,西比拉的儿子加冕为鲍德温五世。在与萨拉丁的战争中,十字军战败。26.萨拉丁(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萨拉丁带领阿拉伯人打败了十字军,并占领了耶路撒冷。他清除了城内的基督教痕迹,并没有屠城。欧洲又组织了新的十字军,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目标还是耶路撒冷。27.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查理(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公元1190年7月4日,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和法兰西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解救耶路撒冷。他们与萨拉丁形成了僵持,时打时和。28.萨拉丁王朝(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公元1192年9月2日,苏丹和国王达成《雅法协定》,第一次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基督教王国得到阿克,并将其定为都城;萨拉丁仍占有耶路撒冷,但基督徒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圣墓大教堂。1193年萨拉丁去世,其子阿夫达尔继承了耶路撒冷。他修建了欧麦尔清真寺。经过几轮内斗,萨法丁夺取了帝国。1218年,在对付第五次十字军时,他去世。1225年11月9日,腓特烈以耶路撒冷国王的名义开始了他的十字军东征。双方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但双方国内都对此强烈反对。1244年,鞑靼人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124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了最后一次像模像样的十字军东征,最后路易被俘。1258年,蒙古人进攻了阿拉伯人,攻陷了大马士革,接着扑向加沙,袭击了耶路撒冷。第六部分 马木鲁克29.从奴隶到苏丹(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奴隶出身的拜巴尔斯在1260年成功阻击了蒙古人,但苏丹拒绝嘉奖他。他将苏丹杀死后自己成为苏丹。拜巴尔斯和他的马木鲁克继承人将统治耶路撒冷长达三百年,他们是残酷暴戾的军事独裁者或军阀。说着土耳其语的马木鲁克也瞧不起阿拉伯人。1277年他误服有毒的马奶死亡,他的继承人完成了他的事业。1291年马木鲁克攻破阿克,屠城。耶路撒冷国王的名号现在和塞浦路斯国王的头衔合二为一。耶路撒冷仅仅作为一件栩栩如生的装饰品存在下来,今天还是这样。三大宗教都没有忘记耶路撒冷。1399年,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占领了巴格达,并攻入叙利亚。30.马木鲁克的衰落(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帖木儿率领的蒙古大军并没有进耶路撒冷,圣城仍为马木鲁克所有。圣城充满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朝圣者,但都受到统治者的迫害。1486年登上马木鲁克王位的盖贝伊准许基督徒在教堂里大兴土木,还将锡安山还给他们。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庞大的罗马帝国的辉煌和意识观念。1481年,盖贝伊希望奥斯曼王子杰姆苏丹能够分裂奥斯曼帝国,主动将耶路撒冷王国让与他。耶路撒冷陷入了十年蹉跎战争中。期间,马木鲁克受到新兴的葡萄牙在印度洋扩张的威胁,奥斯曼面临波斯帝国的威胁,这促使奥斯曼人和马木鲁克暂时务实地联合了起来。第七部分 奥斯曼31.苏莱曼的伟业(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1516年8月24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在阿勒颇不远的地方击溃了马木鲁克军队,中东大部分地区将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归奥斯曼统治。1517年3月20日,塞利姆占领耶路撒冷。他认可传统上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在圣殿山上祈祷。随后他征服了埃及,击败波斯和马木鲁克。苏莱曼在耶路撒冷功勋卓著,以至于耶路撒冷老城今天更多地属于他,而非别人。他改造了耶路撒冷,城中人口也迅速增加。32.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犹太人的移民迁徙标志着宗教战争最新篇章的展开。1492年,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开始排犹,犹太人逃至东方。在耶路撒冷,尽管苏莱曼仍奉行宗教宽容政策,但他对基督教和犹太人实施了一些控制措施。基督教内部各个教派之间,以及后来的新教,在耶路撒冷展开了争夺。后来在混乱中,耶路撒冷出现了一些自称是弥赛亚的人,宗教神秘主义盛行。1611年,出现了钦定版的英文圣经,被称为“不列颠民族史诗”。随着欧洲人进入美洲,应许之地和弥赛亚的思想也到了美洲。随着各大国的兴起,奥斯曼人处于全面的衰落之中,列强们纷纷表态支持自己的基督教派。1699年,奥斯曼帝国战败,签订了《卡尔洛夫奇条约》,条约允许列强保护他们在耶路撒冷的教友。33.诸家族(公元1705——公元1799)奥斯曼帝国统治耶路撒冷期间,形成了一些家族,其中一些很有权势,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基督教内部之间的仇恨甚于其对异教徒的仇恨。后来巴勒斯坦的无政府状态引起了拿破仑的注意。革命的理论、无情的政治和东征的浪漫激发了拿破仑的冒险精神。1799年2月,拿破仑率领13000名士兵和八百头骆驼入侵巴勒斯坦。第八部分 帝国34.圣地的拿破仑(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拿破仑进攻耶路撒冷,但是失败了。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国内的地位。英国人借机进入耶路撒冷。35.新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英国人插手中东,突破点就是宣称让犹太人回到他们的土地。英国的准女王和准首相都曾暗访耶路撒冷。36.阿尔巴尼亚人的征服(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阿尔巴尼亚的穆罕默德.阿里指挥军队对抗拿破仑,法国人走后,他趁机利用随之产生的权力真空占领了埃及。1831年前后,阿里征服了现在以色列、叙利亚、土耳其大部分地区,打败了苏丹派来的每支军队。苏丹最终承认阿里为埃及、阿拉伯半岛以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易卜拉欣为大叙利亚的总督。1834年,易卜拉欣开始在耶路撒冷实施一场改革,他减轻了基督徒和犹太人之前所受的压迫,许诺他们在法律之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终止了所有朝圣者到教堂参拜所需要付费的规定。后来耶路撒冷爆发起义,被他镇压了。他允许那些少数民族修复他们被损害的建筑。1839年,易卜拉欣攻打伊斯坦布尔,击溃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1839年,第一任英国副领事达到耶路撒冷。37.福音派传教士(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19世纪,欧洲诸国(英法俄)以及美国都对耶路撒冷产生了兴趣,其中英国的策略是支持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建国,并企图使其改宗基督教以达到控制耶路撒冷的目的。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退出了对圣城的争夺。在克里米亚战争后,西方国家因在耶路撒冷投入太多而无法置身事外。一些作家如果戈里、梅尔维尔、福楼拜、萨克雷、大卫.波尔等,都到过耶路撒冷。38.城市(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1855年,摩西.蒙蒂菲奥来到耶路撒冷,开始了他为犹太复国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包括买地,建医院、济贫院,说服统治者等。罗斯柴尔德家族使其经济上的支持者。39.新宗教(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为了争夺耶路撒冷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这些更刺激了对圣城的争夺。马克吐温也来过耶路撒冷,不过印象并不好。40.阿拉伯之城,帝国之都(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耶路撒冷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派别和语言。大家族们处在耶路撒冷社会的最顶端。各家族背后往往有大国争夺的身影。在耶路撒冷新城形成了各个国家的侨民区。41.俄国人(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开始排犹,1888年到1914年间,有二百万犹太人离开了俄国,大多数去了美国,但有一部分到了耶路撒冷。虽然土耳其苏丹下令禁止犹太人的移民活动,但移民并未减少。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42.德国皇帝(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西奥多.赫茨尔认为没有自己的家园,犹太人就永远也不会安全。他的《犹太国》是犹太复国主义活动的先驱。他为这个古老的观点赋予了政治表达和组织形式。欧洲新兴的民族主义及法国大革命胜利所赢得的自由主义思想必定也鼓舞着犹太人。1897年8月,赫茨尔在巴塞尔主持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他相信犹太人的建国不能依靠最下层的居民,而是要靠皇帝的赐予和财阀的资助。他与德皇在耶路撒冷见面,但无结果。最后他接受了英国提出的在乌干达或肯尼亚的一部分,作为犹太人的领地。43.耶路撒冷的乌德琴演奏者(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赫茨尔的乌干达复国方案遭到其它复国主义者的反对,其自己也身死了。蒙蒂.帕克声称能找到约柜,骗了很多钱,闹了一场闹剧。“帕克丑闻”终于拉下了耶路撒冷长达五十余年的欧洲考古挖掘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帷幕。44.世界大战(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苏丹加入德国人一边,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实施残酷统治,随意杀人。他还成批驱逐和杀害亚美尼亚人。45.阿拉伯起义,贝尔福宣言(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1916年6月5日,麦加的贵族谢里夫侯赛因在麦加发动了阿拉伯起义,反对土耳其人。起义失败了。德国人占领了耶路撒冷。在政治活动中,时机决定一切。1916年12月,阿斯奎斯政府倒台。劳合.乔治继任首相,并任命贝尔福为外交大臣。劳合.乔治和贝尔福确信:对于英国取胜来说,犹太复国主义是必要的。英国支持复国主义的原因是与德国对抗,争夺犹太人和美俄的支持。11月9日,贝尔福发表他的宣言。他并未将耶路撒冷许诺给犹太人,而是想使其成为国际城市。宣言旨在将俄国犹太人从布尔什维克中分裂出来。决定英国必须占有巴勒斯坦的是劳合.乔治,这是任何犹太家园建立的先决条件。46.圣诞礼物(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1917年12月9日,英军打败德军,进入耶路撒冷,结束了奥斯曼土耳其对圣城的统治。其后几年耶路撒冷地位未定,围绕复国主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以及犹太人内部有很多争论,直到德国战败,一战结束。47.战胜国和战利品(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会,各国为了争夺中东互相较量,耶路撒冷爆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骚乱。1920年4月24日,基于《贝尔福宣言》,劳合.乔治在圣雷莫会议上接受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时任殖民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访问耶路撒冷,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48.英国的托管(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英国托管下的耶路撒冷也不安宁,为了争夺西墙,1929年爆发了“卜拉格起义”,引燃了双方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迅速增加,超过了基督徒和阿拉伯人的总和。在英国治下,耶路撒冷经济逐渐繁荣,人口增加(就像香港那样)。但是英国人对复国主义的热情逐渐冷却,和犹太人渐行渐远。大多数阿拉伯人越来越确信只有武装斗争才可以阻止犹太人复国。1935年11月,一个名叫伊扎特尔丁.卡桑的叙利亚传教士开始反抗英国人,他比穆夫提激进得多,最后被英国人打死。哈马斯的“卡桑旅”即来于此。49.阿拉伯起义(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二战期间巴勒斯坦爆发了阿拉伯起义,主要是反对英国人和犹太人的。先是暗杀,后来是将英国人赶出耶路撒冷。英国人很快反扑夺回了耶路撒冷。起义的领导者逃亡,并倒向纳粹。二战的双方也曾在巴勒斯坦附近进行争夺,不过德国人没有能进入耶路撒冷。50.肮脏的战争(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二战后,英国人不支持犹太人复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了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英国人对其进行了镇压,但是恐怖活动仍持续。1947年2月1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撤离巴勒斯坦问题上与内阁达成一致,4月2日,他要求刚成立的联合国建立一个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UNSCOP)以决定巴勒斯坦的未来。四个月后,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建议,巴勒斯坦分治成两个国家,耶路撒冷则由联合国任命的一名市长进行国际托管。犹太人接受了该方案,阿拉伯人则拒绝,他们要求“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巴勒斯坦”。11月29日,联合国对巴以分治议案表决通过。阿拉伯人不承认联合国有权划分这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爆发冲突。大批阿拉伯人逃离。英国人撤离前,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各占领了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印巴、巴以、还有香港,英国人怎么老干这种事?屁股没擦干净就走。)51.犹太人的独立,阿拉伯人的大灾难(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1948年5月14日,英国人撤出,犹太人随即宣布建国,本-古里安选择“以色列”这个名字。十一分钟后,杜鲁门总统宣布事实上承认以色列。第一个官方承认以色列的却是斯大林。阿盟国家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带着根除犹太人的明确使命入侵了以色列。开始以色列几乎战败,但拒不接受联合国调停者福尔克.贝尔纳多的将耶路撒冷全给阿拉伯人的新的分治方案。后来以色列人反败为胜,魏茨曼被选为总统。1949年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签署了分割耶路撒冷的协议,犹太人获得接近哭墙的权利,但是从未得到兑现。12月11日,耶路撒冷被宣布为以色列的首都。52.分隔(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以色列占领的西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人的东耶路撒冷有明显的差别。这里也是冷战的前线。53.六日战争(公元1967年)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并支持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英法决定颠覆其政权。他们鼓励以色列袭击西奈半岛,但最后还是迫于美国压力撤了。1967年,纳赛尔封锁蒂朗海峡,切断了通往以色列重要港口埃拉特的海上通道。6月1日,达扬任以色列国防部长。6月5日早上7时10分,以色列飞行员突袭并彻底摧毁了埃及空军,8时15分,达扬命令以色列国防军进入西奈半岛。最后,以色列完全占领耶路撒冷。后记1969年,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他的法塔赫接管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经过一系列恐怖活动和武装冲突,1987年,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成立。1988年,阿拉法特接受了两国分治方案,并决定放弃摧毁以色列的武装斗争。他计划在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建立一个以圣城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2年,伊扎克.拉宾成为以色列总理。1993年,双方在白宫签订协议。耶路撒冷难题被搁置到以后的谈判中。《奥斯陆协议》可能留下了太多悬而未决的细节问题,而且双方都对这个协议表示了激烈反对。1995年11月4日,拉贝被刺身亡。哈马斯开始进行恐怖袭击。2000年7月,双方达成“以土地换和平”的协议,但是耶路撒冷仍然是问题。2000年9月28日,沙龙访问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引发新一轮冲突。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耶路撒冷成为了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圣地,因此它成为了历史上各个大帝国争夺的战场,被反复蹂躏。因此它也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中心”。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有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耶路撒冷会同时成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假如不是如此,也许就没什么好争的了。也许这并不是纯属偶然的。三大宗教所信的“上帝”是同一个,只是在其它方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因此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其竞争的东西是信徒的多寡,经济支持,官方的支持等等,为了把别的宗教压下去,就要找借口显示自己比别的宗教强,换句话说,就是找茬了。而耶路撒冷就不幸成为它们三个的“岔”了。而历史上各帝国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也未必就是跟宗教有关,主要还是争夺利益,这个在十字军东征中最明显了。②犹太人真的很特别,被灭国那么多年,还能复国。尽管其复国背后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但你自己必须准备好了,否则机遇到你面前也是白搭。比如,那么多曾统治、甚至屠杀犹太人的国家都被灭国了,比如巴比伦、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等,没见哪个像犹太人这样还能复国的。为什么呢?也许跟《圣经》里的“应许之地”的说法很有关系。但这种说法会不会是《圣经》作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加的呢?不管怎么样,《圣经》还是值得读一读的。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其前半部分基本上就是根据《圣经》来写的,不过把超自然的东西去掉了。这样一些以前我读不懂的《圣经》里的情节现在都清楚一些了。以后找时间重读《圣经》吧。③本书的问题:按时间顺序写的,似乎没有刻意浓缩总结,所以太厚了一些。能总结一些最关键的东西出来就好了。

庆幸我终于啃完了

很巧,终于在毕赣的《路边野餐》上映的今天看完了这本书,前后应该看了两个月吧。对于我这种对宗教、世界历史完全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从完全空白的状态来看这些全然陌生的人名地名事件名,实在是一件困难又无趣的事情。共间听到了毕赣在一席的演讲,讲到他看《潜行者》,坚持每天看一点,在全部看完后特别高兴,觉得终于可以好好批判它了,但就在某一瞬间,他对于这部电影突然有了特别的感悟,即使当时他无法明确表述那种感觉,但在他拍完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后,他才明白当时他突然找到了电影的美感是什么,也许这就是我们坚持阅读的理由吧,就是为了这种某一灵光乍现的时刻,与作者有了共情、有了共通,并找到了我们自己长久以来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在看完书的那一刻,确实有种收获满满、成就感十足的快乐和兴奋,也在书的最后一章,看到了在书的前面部分一直隐藏冷静客观描述的作者他那感情丰沛、文字优美的思考和洞见,非常喜欢。虽然对于耶路撒冷的历史,我依然只是有了些许肤浅的认识、片断的印象,但我相信仍会有些什么留下了,只要能在再次相逢的某时,我能轻叹“原来如此“便足矣。下一部,继续延伸阅读,开始《我的应许之地》。

三千年太长了

阅读过程中,反复的思考着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个宗教、一个人物、一个城市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3000年历史长河中,多少次因为一个人的好恶而兴盛或衰败。说到底,犹太人到底招谁惹谁了,从罗马帝国开始,欧洲和中亚就延续着反犹的传统,哪个国家,哪个宗教都别说是清白无辜的。同宗同源的一神教们,再争什么?这些个宗教们,总体来讲,对人类的贡献是否积极大于负面影响?再加上民族们,无故增加了冲突的排列组合数目。帝国们,就是现在这些指手画脚的帝国们,真是没干什么好事。现在的世界格局,归功于这些帝国们。弥赛亚降临,末日到来,这些宗教们都是活在当下,纵观3000年,很无知的。

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文/ 金宗墨《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最近很火,在图书市场引起一股热潮。该书装帧精良,编排有序,确实是一流的图书产品。这本书的书名对基督徒来说很有吸引力,但若是拿过来用心一读,就会发现许多内容与《圣经》的教导并不一致。比如,作者说某些历史是“圣经的夸大”,又说圣经里包含“不可考证的神话故事”,还说圣经是不同作者“怀着大相径庭的意图编著而成”的。此类与信仰观念相悖的表述,在该书的“犹太教”与“基督教”的部分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为了批判《耶路撒冷三千年》。相反——正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这篇文章是为了帮助基督徒去面对这本书。尤其是那些已经花了钱买到书的人,本文若能帮助他们化解一些阅读中的尴尬,目的就已达到。那么要如何读这本书呢?或许下面几个建议可以参考。首先,要明白《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一本社科类的历史读物,并不是信仰读物。该书作者的立意,不是为了坚固基督徒的信仰,而是讲述他所认识的耶路撒冷的历史。如果我们期待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属灵上的激励,怕是误会了这本书的用途。它只负责呈现历史情节,不负责传递信仰意涵,可以说是一本相对单纯的、没有宗教立场的历史叙事书。在这点上,它对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一视同仁、并无偏颇。该书作者既没有刻意去推崇任何一种信仰,也没有刻意去攻击它们。其次,要理解一下作者的历史观。要想讲述耶路撒冷的历史,同时保持宗教立场上的中立,这怎么能办到呢?作者的历史观能帮助他办到。作者西蒙先生,全名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 Montefiore),出身于一个英国犹太世家,就读于剑桥,擅长写传记历史,多次获奖,是这一领域的行家。像许多犹太精英一样,西蒙先生也是一位秉持科学方法论的学者。对于此类学者而言,科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他们做科研的技法,也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体。因为这一方法论,要求他们检验现有一切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信仰,也包括历史。检验是信心的杀手,非要检验过才信,就不是真的相信了。在《耶路撒冷三千年》里,西蒙先生就是在呈现经过他检验的历史。历史怎么检验?最通行的做法,就是用考古发现去验证已有的历史文献记录。这基本上就是《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的写作理论——以现有的考古学资料为权威,去分析和审核历史文献(包括圣经),从而重现历史上的耶路撒冷。把宗教历史文献通通视为一种不具备权威性的历史参考资料,哪个都要检验,这就是西蒙先生保持宗教中立的诀窍。当包括圣经在内的历史记录,与考古学观点出现冲突的时候,西蒙先生的科学方法论就会推动他相信后者而非前者。因此书中出现了否定圣经的那些表述,也就不足为怪了。说到这里,也许应该简单回应一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科学方法论。用考古学发现去检验历史文献,从而重建一个所谓的真实的历史。这套理论必然有三重预设在其中:一,历史文献都有撒谎的可能性(因此才需要检验);二,考古学发现都是真实可靠的;三,自己有足够完美的知识,能准确无误地解读考古学的发现。这三重预设,每一项都是一种假设,而且是很夸张的假设。事实上是,历史文献不一定会撒谎、考古学发现未必都可靠、学者们解读出土文物时出现误差的可能性也绝不能被低估。依靠假设建立起来的方法论,本身就是未经验证的,如何还能够验证他人呢?科学方法论本来就不是绝对客观的,它是人主观的一种构想。它以人为圆心,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半径,画出来的是一个以人为权威的、一厢情愿的世界观。如果这种科学世界观是真理,那么按照它自己的方法论——“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应当首先进行的是自我检验,看看自己凭什么能够成为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追问,就打破了它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原来还有其他标准可以衡量它!科学方法论从来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它一直是在用信心去相信自己是对的。科学主义的兴盛,表面上从宗教思想中解放了人类,其实不过是让我们从一种看似盲目的信心里跳到另一种真正盲目的信心里。除非我们脱离人本主义的张狂,否则这种盲目的跳跃将会永无止境,根本是一个无底洞。言归正传。《耶路撒冷三千年》并不能给我们指明一个真理般的历史,但也不意味着这本书对基督徒毫无益处。首先,它是当代学术的前沿产品,能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对耶路撒冷历史的主流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对基督徒而言是世俗的,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但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掩耳盗铃注定不是长久之计。只要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明白它只是时下的一种非信仰立场的见解,并不是一套真理,相信可以化解阅读过程中经受的一些心理冲击。明白自己所信的是谁,以平和的心面对这世界的声音,这是神给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前往的方向。用圣经的话说,叫做“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我们不能与其他人老死不相往来,聆听与对话,总得从什么地方开始。其实西蒙先生算是一位较为温和的学者,从在他的角度看,他只在尝试阐述他的理解。我们不需要同意他所有的理解,但也不必否定他的诚实。书写圣城历史,却对信仰保持着距离,这必然使他只能一直站在信仰历史的外围,好像一个看客,静静地观看着所发生的事,却不能走进其中去深入理解某些事件。或许西蒙先生也隐隐存着某些渴望,当写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他停止了叙事,也停止了解释,而是写下了他的一个疑问:“耶稣说上帝离弃他是什么意思呢?”能够发出疑问,总是一个开始的契机。这本书第二个好处,是里面的史料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圣经没有记载的某些时段(如两约之间),还提供了许多详细的资料(比如该书附录中的马加比家族、以及希律家族的族谱)。另有帮助的是,这本书洋洋洒洒地讲述了圣经时代以后的耶路撒冷历史,包括十字军时代、穆斯林的哈里发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一直写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才告完结。不论作者如何解读这些部分,它好歹告诉了我们历史上的耶路撒冷都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些历史是基督徒平时未必都接触的到,在很多人那里甚至可能是一片空白。以圣城为主线,为我们增补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这层意义上本书还是很宝贵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的历史跨度从古至今,可以看出西蒙先生的“野心”很大,他想要重建的圣城历史,不是部分的,而是所有的。因此英文原书名为Jerusalem:The Biography,直译就是《耶路撒冷传》,简洁到带点霸气。从这个角度上讲,中文译名“三千年”略略缩小了西蒙先生的气魄。为什么是“三千年”?或许从考古学资料的圣城建成的年代算出来的。但若是根据圣经资料,圣城年龄则至少要追溯到亚伯拉罕时代(逾四千年),而即便是那时,耶路撒冷也已经存在很久了,久到无人能知。这倒也有趣,按照人的意见(考古学),圣城的历史是属人的,不过三千年而已;但按照神的启示(圣经),圣城历史不属于人,其长无法测度。(完)

苦大仇深→戾气太重→平和温暖

1、给一个地区写历史,感觉就像在一个地方安上一个固定摄像头,看完之后,脑里呈现的是摄像头快速播放的情景,用流光快门记录下走马灯一般轮番上演的人和事。叠加到一起,纷繁复杂的外表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久远些的历史,总是那么朦胧,如同神话一般。到了中世纪,整个就是《帝国时代2》,法兰克、马穆鲁克、圣殿骑士等各种英雄、特种兵、民族各领风骚若干年。蒙古铁蹄匆匆踏过,仿佛就过了冷兵器时代,跨入殖民时期,政治角力愈显清晰,然后各种新闻联播主角就慢慢露头,争议仍在延续。3,这本书最好看的是后记,作者在历史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建议。宗教、民族因素让一片地区喧嚣多年,历史上记录下的多是战火、王权、暴君、苦难,后记独独回归到人们的生活日常,剥离各种冲突,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平静地上街、朝拜,维护有秩序的日常。这在各种悲剧历史的映衬下显得弥足珍贵。

翻译真心烂的很

翻译质量很差大家吐槽过很多,就我来说,看过很多跟《圣经》有关的书里,在引用时,基本都是使用的和合本翻译,虽然过了快一个世纪,但是这个版本的质量却是相当高的。偶尔遇到重新翻译的,不说语言多么优美,但是至少会保证严谨和通顺,而这本书的相关翻译简直胆子太大,例如P140页正数第三行:使耶稣成为“赎罪的供物,耶稣不知罪为何物,所以通过他,我们能够成为上帝的义”。书里没有给出引用的是那一章节的内容(引文注明出处是一本书应当做的本分吧?),而根据含义我也实在看不出它是哪里的经文。写这本书需要的知识量很大,翻译这本书也是,但我看到译后记里面说师生们一起校对,时间紧迫,再比照这里的翻译质量,我真心感觉这样的翻译不是丢人是什么?

一部宗教的斗争史

此书是一本难以看懂的书!人物多、地名多,需要不时的作笔记和记录方可读懂。有时读到后面还得翻看前面的内容,,,虽然翻译和故事性差一些,但还是一本值得看和学习的书,特别对于宗教的发展的历史!本人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对于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的感受更加明了。。。书中说耶路撒冷是一个拥有天堂和人间的地方,但我更加认为他是一个拥有天堂和地狱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间只有宗教的仆人或许是想升上天堂的信徒,此外就是地狱---3000年未停止过的残爆的屠杀、灭绝人性的杀戮、人世间惨烈的哭喊。。。

4

不要学历,有网就成。只要肯付出,就会又回 报,每天花几个小时,就能获得几十至两张毛 爷爷的回报,档天洁算。想来就来,不想来就 不来,自己安排,也不要投本。。添 加企 鹅(1311263923)

永远的锡安

耶路撒冷的历史在全球上是最丰富和最厚重的,没有之一。从公元一千多年前犹太民族的大卫王、所罗门王建立以来,埃及人、波斯人、巴比伦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基督徒、奥斯曼土耳其、英国人的轮番政府,每一次政府都带着屠杀、毁灭和重建,都成为来耶路撒冷的一页。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宗教地位,犹太教、基督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就成了谁都无法放弃,而又无法独立拥有的地方。宗教彼此的排斥,包括同一宗教内部的不通派别的排斥,这些都是耶路撒冷独特的一页。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强,在640页的篇幅要容纳3000年动荡的历史,注定是多数史诗一笔带过,对文化和习俗的描写几乎没有。但是它几乎是西方历史宗教的简史,值得你花点功夫去阅读。再回头来看现在的ISIS,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奇怪,他们就是200年前的宗教思想,只有信仰没有宽容,在这方面伊斯兰教还算好多。只不过已经不能溶于现代社会了。这方面说我们应该庆幸活在现在。在人类文明的演化中排除异己的族群之间的屠杀和战争是如此的醒目和重要,如今剩下的都是强者彼此间的妥协,相比反而黯然失色。

大家装了这么久的逼,都觉得读着特别通顺吗。。。

这本书或许原版写得特别精彩吧,反正这个假期这本书上了各大网站的推荐书单,而且清一色好评。可是这本书翻译很差有没有!每一句读起来都格外生涩,根本就是直译,毫无走心好伐。我觉得不值那50多块钱!因为翻译毁了这本书!

一本被过度包装和吹嘘的书

不晓得那些给五星书评的大大们有没真的读过,又或者只是对着“耶路撒冷”这四个字在那YY矫情。坦率的说,这是一本被翻译的非常糟糕并被过度吹嘘的书。看着那些主体交错,错别字连篇的句子,脑袋里能浮现的就是百度翻译里“Ctrl+C"和”Ctrl+V"的组合。看看译者名头,“XX大学副校长”,立马就想起读研时帮老板翻译外文著作的日子,就不奇怪这本书翻译的如此之烂了。就内容来说,主要是重口味耶路撒冷屠城的惨状描写,无关民俗、文化、民风、宗教,唯一值得读的就是每章节后的注释。

我们不需要耶路撒冷

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方,也是唯一纯粹的地方。它的混乱造就了三大宗教,它的神性为诸教所共同敬奉。 耶路撒冷是西方文明最大的漩涡,它见证了历史的浩瀚和深沉,也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人性的残酷,任何繁华在历史面前都黯淡无光。如果没有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强悍的生命力,耶路撒冷仅仅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偏僻小镇,或许早已被尘沙所掩埋。反过来说,如果这里不是靠近地中海,没有各个文明之间的不停歇的冲突和撕杀 ,也不会诞生光辉的思想。闪光总在交锋时刻出现,并且总在苦难中沉淀,随后在历史中发扬壮大。在中国,没有战国时代就是没有诸子百家的辉煌,在西方,没有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帝国、托勒密帝国、伪玛亚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历代帝国疆域与耶路撒冷的毗邻,也无法造就现下耶路撒冷的关键地位。西蒙•蒙蒂菲奥里对耶路撒冷的历史进行了流水般的记述,每个国王仅昙花般闪现。历史的事件在本书中仿佛大湖中的一点浪花那般微不足道。累积了三千年的浪花成就了坠落在地球上的星辰,它闪耀着,指引着杀戮、狂热、堕落、无耻、纯净和信仰。耶路撒冷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三千年前的焦点都不曾转移。如果中国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曾历经数千年遭遇人类文明所有种种,历经繁华和荒芜、兴起和焚毁、和平和战争、鲜花和血液、理性和狂热,这个地方也将会成为神圣之地。所幸的是,中国没有。我们不需要耶路撒冷,但愿以后也不会有。翻译的缺点:多人翻译,很多地方显得粗糙和随意,语句不通,这是对耶路撒冷历史的不敬。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只是匮乏的书

读懂这本书需要很多的辅助,原本买了Kindle版,发现电子版不合适我翻来翻去查阅,还是需要补充一本纸质书才方便。在去耶路撒冷之前,我想先读懂这本书。在跟着扎克看书之前,我先读懂这本书吧。

翻得唔夠細至,好肉酸,好岩蚕

这本书信息量大,难度大,这个是事实,但是翻译质量确实很成问题。摘一句:observed Samuel Clemens, the journalist from Missouri who wrote as ‘Mark Twain’. 中文译为:塞缪尔·克莱门斯(Sammul Clemens)注意到:……,他是来自密苏里州的新闻记者,写作方式像马克·吐温。我不知道译者有没有搞清楚,塞缪尔是马克吐温的本名,这里的as不是像,而是以马克吐温为笔名。这是一个文学常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错漏。第一部分-四-犹大的国王们-耶洗别和她的女儿:耶路撒冷的王后中有一句话是这么翻的:当年幼的王子正躲在省电的建筑群里时,耶洗别半腓尼基血统,半以色列血统的女儿将国际贸易和巴力神崇拜引进她的小山度。请问句中的「国际贸易」从何而来?前后文没有一点提示,就这么特别的「违和」地出现在书中,看得读者都醉了。不光翻译,逻辑上也很有问题。我是从该书与台版的对比中发现的(因为简体版实在是看不懂,所以又买了台版的书),该书的译文逻辑是多么的错乱。仅举一例:简体版有之么一句「大卫和他的军队向锡安城堡进发,他们面对的是最近在基训泉周围发现的强大的防御工整」; 而在台版中的描述是:「大卫率军队进攻锡安,在他眼前的是一座巨大的堡垒,这座城塞最近才被发挖掘出来」。简体版中的「最近」很容易造成混乱,再将这句与跟在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读时,简体版让人糊涂,而台版则逻辑、意思都很清楚明白了。两位译者就其背景而言,美其名曰是研究犹太文化和历史的专家、博士,还享受国家津贴,但翻译出来的内容,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书中大量引用的圣经原文,都显得是个外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句话,原文是:it's finished. 圣经和合本翻译为「成了」,但是译者翻成了「结束了」。两者何其天地之差,译者显然对于新旧约的神学的理解很有限,这样怎么可以说是研究犹太文化的呢?由此,反映出国内翻译类的书籍之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建议有能力的,直接读原文,或者花更大的代价购买台湾出版翻译的。

还在读

摘录一 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在摩利圣地的一座山上摩利亚山既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拿他的儿子以撒献祭,以表忠诚摘录二 拔示巴成为大卫最喜爱的妻子,但先知拿单却给国王讲了一个拥有一切的富人仍去偷一个穷人家的唯一一只羊的故事。大卫被这种不公所震撼做这种事的人理应去死,你就是这个人 拿单说,国王意识到他的罪行,他和拔示巴因为这罪失去他们头生子 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所罗门活下来了摘录三 锡克尔 古巴比伦以及希伯来的均衡单位 一锡克约2分之子盎司

读[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把焦点集中在一座伟大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汇集了西方意义上的主要历史。p23 在希腊语中 先知 Propheteia的意思是诠释神的意志。p141 保罗的书信在新约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几乎占了所有篇幅的四分之一。

耶路撒冷就是一个历经苦难的妇女

你要了解现代文明史,就去读读耶路撒冷;你想知道中东地区为什么永无宁日,也去读读耶路撒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耶路撒冷”。我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就是一个历经苦难的妇女。她有一个华丽的子宫,联结着世界的肚脐。从宗教文明的角度,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诞生了所罗门、耶和华、摩西、穆罕默德一大帮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推动了亚欧非及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她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妓女,不断迎合统治她的主人。三千年来,耶路撒冷不断改朝换代,每一次更换门庭后,男主人就像一个欲望难以满足的嫖客,不断的索取,不断的压榨耶路撒冷仅有的财富和青春,直到另一个嫖客的到来。她还有没完没了的生理周期,每过几十上百年就会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从大卫王时期,到伊斯兰统治,直到今天的巴以冲突,耶路撒冷战争不断、流血不止。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犹太复国运动,无非是别有用心的政客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民族的外衣,为自己的统治和暴政寻找借口。今天,黎凡特国正在借IS还魂,不久,弥赛亚也将踏上以色列地的征途,距离下一次生理周期来临已经不远了。若想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推荐看《天国王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MjY3MzQw.html

耶路撒冷3000年历史中,过去60年最“平静”

文/严杰夫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点对于犹太人、基督徒或者伊斯兰教徒来说,是毫无疑问的常识。不过,对于许多“异邦人”(《旧约》里对非以色列人的统称,后来被基督教引申用来指代所有非信徒)来说,想要理解这一点恐怕就有些困难。尤其是,当有一天真的站在这座“圣城”的面前时,我们恐怕很难依靠眼见的景物,寻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座城市与“天国”、“神圣”这些词语间有着明确联系。更不用说,《塔木德》里所记的“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这句名言,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几乎是要与普天下许多景点的拙劣宣传词如出一辙了。即使是犹太人自己也同样承认,表面上看去,耶路撒冷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市。英籍犹太裔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在《耶路撒冷三千年》里写道,“这个地方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而且,“从耶稣的使徒到萨拉丁的战士,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朝圣者到今天的游客、记者,每个人都怀着对真实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然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耶路撒冷使他们大失所望。”如此看来,那个伟大的“世界中心”是处于历史典籍里的,也是处于许多贤达文士的想象中的,但却似乎在现实世界里却无处可寻。西蒙在《耶路撒冷三千年》所记录的故事,似乎正是想要去努力解决耶路撒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这种尖锐矛盾。为了解开这对矛盾,与其他城市史的作品不同的是,西蒙并不在意耶路撒冷城里那些家喻户晓的地标建筑,也没有过多聚焦于数千年来城池格局的流变,以及其他一切冰冷的遗迹,而是选择从家族和人物入手。这是因为,西蒙认为,“家族的历史可以显示有机的生命模式”。于是,大卫、耶稣、所罗门、耶洗别、以赛亚、保罗这些《圣经》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到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和克里奥帕特拉这些西方历史典籍中反复出现的人物,还有果戈里、马克•吐温、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也就是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些近代的政治文化明星,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3000年的耶路撒冷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物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中不知不觉地讲完的。我们无法断定,西蒙的耶路撒冷史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却能判定它是最容易让人理解这座城市的伟大在何处。当然,西蒙•蒙蒂菲奥里并没有回避耶路撒冷本身的神圣特质,战争、暴力依旧是这座城市三千历史中的主角。尤其是,西蒙从来不回避人类在这座伟大城市所犯下的那些丑陋的暴行:从公元前的希律王暴政,到公元7-8世纪的犹太战争,再到11世纪末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在耶路撒冷掀起的大屠杀,西蒙笔下的人物和家族便是在这些战争和暴行下起起伏伏、盛极而衰。也因此,西蒙才会在曾经的采访中提到,“过去的60年要算是耶路撒冷历史上最平静的时期之一” 。有趣的是,蒙蒂菲奥里将自己家族的故事也化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作者的曾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是著名的犹太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女婿。19世纪中叶,摩西以西方资本家和慈善者的身份回到耶路撒冷,在放弃了奥斯曼帝国大使提出的购买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建议后,只是在老城城墙外重新建了一个新住宅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在近代发生的这一细微变化,100多年后,摩西的曾孙西蒙•蒙蒂菲奥里在《耶路撒冷三千年》评价道,“这标志着城墙外新犹太人城市的出现”。夏多布里昂在离开耶路撒冷前曾说,这座城市像是“沙漠中的一片荒冢”。而西蒙让这座城市中的历史人物和家族得以重现,却是给这片“荒冢”注入了生机。他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两个耶路撒冷——一个是天国的,一个是尘世的;一个是在历史的想象中,一个则存在于残酷的现实中——的异同。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否认西蒙最后判定的,耶路撒冷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世界的中心。

此生必去的地方

4.5,很厚一本,断断续续用了一年才看完,如果对圣经,古典时代,中世纪,犹太复国这些没什么大概了解,不建议看。那些说是维基流水帐的就瞎掰吧。你们看过多少维基?耶路撒冷三千年要是全用维基写流水帐十本这个厚度书怕也不够。这本书纵览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来的历史,集合史料写出来还算顺畅,但毕竟篇幅有限,很多地方都说不全,比较喜欢前半部分,代入感很强。后期精彩的犹太复国阶段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草草带过,有点可惜。本书值得一读,章节分的恰到好处,每章开篇的文字也异常抓人心,读完世界中心的三千年,会让你更了解这个世界,天国与尘世在这里也许只有很短的距离

属于世界 又不属于任何人

一下没忍住产生了一定要看完的情绪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能让自己牺牲睡眠时间的书 都是好书这是继《百年孤独》后 又让我觉得烧脑的书开篇部分实在想放弃 但是结局的部分却让人爱不释手 不忍心结束但是内心绝对是期盼战争快点结束的!说真的 有些地方没有跟上作者的节奏(说白了就是没看懂/(ㄒoㄒ)/~~)因为 时间、人名 对我来说 实在好痛苦不过没差 我在云里雾里的状态下还是坚持读完这本书并且对耶路撒冷这座城市产生了怜悯与喜爱之情实在要先夸一下作者 这么多的人名地名时间 都能够条理清晰的一一道来耶路撒冷注定是独特 又注定是混乱的因为独特而显得孤单 数不清多少次被遗弃 无论出发点的神圣值有多高在实际形式上 数次被轻视而她又要依靠这些悲剧性的美修饰装点 增加自己的魅力值总觉得有淡淡的忧伤留下无数历史印记的耶路撒冷 也注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过这是上帝自己的工作人为的到最后只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盲目的民族情结对于造福人类的目标来说 牺牲过于惨重还有就是对犹太民族的感慨在历史长河中 这么不被待见的民族 莫名其妙的拥有很多的敌人 无法享受公平的待遇希望 这些成为过去的历史成为我们的借鉴不因为看中目标而越过人的性命尊严毕竟 人是有灵的活人 不得轻视洋洋洒洒的数万字都无法完整呈现耶路撒冷的美与丑多希望有一天 自己的双脚能踏上那片土地。

终于读完了,顺便复习了一次欧洲史

其实是很好一本书,我不觉得像流水账,只不过是读这本书的门槛要求有点高,完全没有欧洲史和宗教知识基础的人很容易把这看成零散的流水账,而且越看越糊涂,其实作者更多的是捡识了耶路撒冷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人物和事件细节来写,在潜意识里认为他的读者应该是对欧洲历史的大脉络很有掌握的人,但是到了中国读者这这就很容易被看成没有主干的零碎大拼盘。翻译确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速度,尤其是前四章,到了后面反而顺畅了,这跟译者的水平很有关系,我买的是第一版,错误很多,有些匪夷所思,很难想象这些译者————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是怎么把Nablus理解成那不勒斯的。但是想想现在国内翻译的现状,导师带一帮学生,千字给个50-80块就什么都拿来就译,也就没什么奇怪了。学无止境,戒骄戒躁,以此自勉

信仰之书

本书属于宗教书籍,圣经里耶路撒冷是一个圣地,可是描述的耶路撒冷的历史只是在耶稣的时代,后来的发展,圣经并没有讲述,本书将圣经的故事延续到了现代,属于一个很有诚意的书籍,所以我打了满分。在参观许多历史景点的时候,总觉得和想象有些差距。而耶路撒冷却和想象没有差距,因为这是一个根据想象建立的城市,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一生必须去朝拜的地方。

耶路撒冷:信仰之都的千年传说

今年10月,带着这本书去了耶路撒冷。如今旅行早已结束,书却还没啃完。但书中叙述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冲突,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心。之后借鉴了书中的资料,写完游记一篇,放在这里,也算作对这次旅行和阅读的留念。(原文首发在我的微信小号 #不识东西, 欢迎移步围观。)---------------严肃的正文分割线----------------游览耶路撒冷,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体验。在世俗世界里通用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几乎失效。要想试图理解这座城市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冲突,我必须首先进入一个陌生的、信仰者的世界。描述耶路撒冷,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对于这次充满了印象、信息、故事、思考的旅行,我不知从何讲起,从何结束,只能量力而行。好在,耶路撒冷永远都不缺讲故事的人。1.“关于耶路撒冷,你都知道些什么?”在以色列领馆办签证时,工作人员若有其事地问我。“呃,并不比其他人更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支吾道:“一座圣城呗。”“还有呢?”“是宇宙的中心。”我顺嘴说,透出一丝嘲弄。“嗯,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它确实如此。”对方若有所思又无比郑重地说。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比耶路撒冷更让人浮想联翩。某种程度上,耶路撒冷几乎就是信仰的代名词。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中,上帝在此创造了世界,末日审判也将在此降临。它是世界的起点和终点,三教的圣地,无数朝圣者的终点,当之无愧的信仰之都。作为一个在世俗化的社会里长大、没有任何宗教体验的人,我对耶路撒冷却始终抱有一丝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在这个科学昌明技术腾飞的时代,谁还需要宗教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毁灭?创世纪或末日审判,最多被看作故事一笑了之。那些曾经繁文缛节的宗教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而一简再简,难得保留至今的,也只为满足外人的猎奇而已。在耶路撒冷的第一日,我站在哭墙边,看着犹太信徒们手捧经文,对着墙壁念念有词,一拜再拜;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把写满愿望的小纸条郑重地塞进石缝里,不禁惊讶于宗教在现代社会依然强大的存在感和力量。公元前957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按照上帝的旨意在这座摩里亚山上建造了一座圣殿,这里供奉着摩西十诫的石板,也成为上帝在人间的栖息之所,当之无愧的世界的中心。200多年后,圣殿山(Temple Mount)被巴比伦人摧毁,以色列人被流放。70年后,他们回到家乡,重建圣殿,并由希律王扩建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建筑。却在公元70年再次被罗马人摧毁,仅存圣殿山的西墙。在之后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西墙成为犹太人心中的至圣之所,是他们在无数次被流放驱逐后一次次返回、祈祷、为之哭泣的精神家园。西墙故又称为哭墙。信徒们相信,上帝从未离开过西墙,把愿望塞进墙缝中,愿望就会实现。西墙的石砖早已被摸得光滑,在阳光下透着淡淡的青黄色。祷告者络绎不绝,他们有的牵着手唱着圣歌而来,有的坐在墙边的椅子上静静地读着经文,有的摸着墙砖低头喃喃自语,气氛平静祥和,远不是我刻板印象中犹太人的悲苦形象。一个大妈从包里拿出整整一塑料袋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一塞进所剩无几的墙砖缝隙里。“这么多愿望,上帝要被烦死了吧。”我忍不住想。这天正好是周五,犹太教的安息日在太阳落山时开始,直到第二天的日落结束。哭墙前的祷告活动将在此时到达高潮。作为专门来凑热闹的游客,我向身边一个兴致勃勃的信徒打听祷告仪式几点钟开始。“这里的一切不是由钟表来决定,而是由灵魂。”“什么?”“这是一个快乐、平和的时刻,人们的情绪到了,仪式自然就开始了。”我默默地看着夜幕的哭墙下,拉着手围成圈跳舞唱歌的人们、捧着经文低声诵读的人们、对着墙壁不停鞠躬念念有词的人们,努力感受着什么叫“快乐”“平和”和“灵魂”。2.耶稣也是个犹太人,相传他曾两次登上圣殿山祷告。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本人死在耶路撒冷。他在这里用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被犹大出卖,游街示众,最后被钉上十字架,死后被安葬,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25年,首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耶稣的墓地上建立了一座圣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这座教堂囊括了据说是耶稣被钉死、安葬,及复活升天的众多地点,由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城。周六的中午,我们从雅法门进入老城,走过狭窄逼仄的石板台阶到达圣墓大教堂,一路人潮拥挤。在耶路撒冷众多旅行者中,基督徒无疑是多数。不管是虔诚的朝圣者,还是走马观花的游客,圣墓大教堂都是最重要的一站。人们认真听着牧师或导游的讲解,想象着两千年前受难的耶稣如何背着十字架在此受难,一千年前的十字军如何在胜利后狂热地在教堂立柱上刻下无数大大小小的十字。直到今天,每年复活节,千万东正教徒虔诚地在这里等待圣火被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圣墓大教堂今天被包括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等6个基督教派分管。从教堂建立到今天,六教派的神职人员为了争夺教堂内的圣物和区域,混战了上千年,当地犹太人戏称,“人类能够想象到最暴力的散打格斗都在这里发生过”。1853年,为了缓解矛盾和斗殴,六派达成协议,永久保持教堂内势力划分的现状(Status quo)。尽管如此,摩擦依然不断。近在2002年,埃及东正教的一个教士为了乘凉,私自挪动了院内的椅子,被其它教派指责不尊重协议,以至于大打出手,11人被抬进医院。至于教堂的钥匙,自1192年起就被一个中立的穆斯林家族掌管,直到800多年后的今天。基督教派间一千多年的冲突龃龉,到今天仍纠缠不休,被众多游客不齿和嘲笑。在我这样的非教徒看来,为了那些“莫须有”的故事传说、几块年代久远不可考的石头,几大教派不惜斗上千年,简直荒谬至极。然而在三千年的古城耶路撒冷,还有什么比传说、传统和信仰更重要吗?它们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真假善恶,也在耶路撒冷得以延续。在这里,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分辨出人们是为了生活而信仰,还是为了信仰而生活。从圣墓大教堂往穆斯林区走,要经过著名的苦路(Via Dolorosa),相传2000年前耶稣就是背着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了生命终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都以能重走耶稣的受难之路为荣。他们在相传耶稣跌倒的地方驻足、念经、祷告,虽然真正的苦路早已年代久远不可考。英国的犹太历史学家Simon Montefiore在描绘《耶路撒冷三千年》时如是说:“在[许多无神论者]看来,耶路撒冷弥漫着自以为是的盲从,迷信像流行病一样折磨着整个城市。然而,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3.据《古兰经》记载,公元621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一夜之间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在圣殿山登天,拜会了犹太教的摩西、基督教的耶稣等众先知。他也在此得到真主旨意,穆斯林一日需礼拜5次,此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由于穆罕穆德在这里夜行登霄,结束后在这里祷告,圣殿山便成了伊斯兰的圣地,耶路撒冷成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圣殿山在阿拉伯语里另有其名,al-Haram al-Sharif,意为“高贵的圣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相信,神在这里开创了世界,亚当在这里的伊甸园安居,末日审判将在这里发生,救世主将在这里降临,世界将在这里结束。在耶路撒冷的第三天,我们终于登山,一睹真容。虽然今天的老城完全由犹太政府控制,但实际掌控圣殿山的,居然是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这里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也是巴勒斯坦人对抗犹太人的标志。在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中,穆斯林曾以主人的身份,写下900年文明灿烂的篇章。公元691年,阿拉伯人在圣殿山建造了金顶神殿(Dome of the Rock),来供奉穆罕穆德登天的巨石。直到今天,这座华美壮观的神殿依然是穆斯林世界里历史最悠久、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其闪闪发光的金顶成为耶路撒冷老城最夺目的地标。对面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因为穆罕穆德曾在此祷告,更成为了伊斯兰教中的第三圣所。值得一提的是,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原先被拜占庭驱逐的犹太人允许迁回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时,穆斯林和基督徒打得你死我活,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在阿拉伯君主撒拉丁手中,却得以完好保存。这在宗教狂热、血腥仇杀的时代,并不寻常。可惜的是,中世纪穆斯林的开明和包容,已被当代原教旨的恐怖主义掩盖,无人想起,黯淡无光。我们登山的那个下午,太阳正烈,金顶神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一群游客中,有几个戴着犹太小帽的年轻人,在以色列特警的护卫下登山,尤其显眼。按照犹太教宗的规定,犹太人禁止进入圣殿山,因为此处太过神圣,凡夫俗子没有净身沐浴上山是对神的玷污。而巴勒斯坦一方,允许犹太人进入圣殿山,但禁止任何形式的祷告。这两个犹太教徒上山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当他们经过阿克萨清真寺时,寺前坐着的几个穆斯林妇女对他们大声喊叫,以示抗议。看着我们这群一脸错愕的游客,当地的犹太导游Yoav很淡定地说:“大家不要惊慌,在这里,冲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天,我对这句话都有新的感受。今年9月13日犹太新年时,以色列警方和穆斯林抗议者在圣殿山发生冲突,阿克萨清真寺内部遭到破坏。之后便有多起巴勒斯坦人持刀刺杀犹太人的报复行为,多以巴勒斯坦人被警方击毙告终。10月以来,暴力行动持续升级,已导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和6名以色列人丧生。作为世界的中心,任何打破圣殿山平静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武装暴力事件。我们到达耶路撒冷时,已全城戒备多日。大街上全副武装的防暴警随处可见。连续三天,我们在老城上空看见警方的直升飞机盘旋而过,Yoav告诉我们,这是又一起暴力事件发生的信号。晚上回去一查新闻,果不其然。从前远在天边的“巴以冲突”,突然近在眼前。游览结束时,Yoav收到消息,一个巴勒斯坦人在城北持刀企图刺杀犹太人,于是叮嘱我们不要再去。说话间,他的语气异常平静。“作为犹太人,你害怕吗?”“一点都不。这里并不比纽约、芝加哥更危险。”我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少是为了安抚游客,不过被袭击的大多是极端正统的犹太教徒,也就是犹太教中的原教旨主义者。所谓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多指宗教团体中的保守主义,对宗教经文做字面的、传统的解释;相信这些字面的阐释,应该运用于现代生活。原教旨主义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基督教。他们相信《圣经》,上帝7天内创造了世界,耶稣是神之子,将以肉身再次降临人间。犹太教的原教旨主义者相信,必须驱逐穆斯林,夺回圣殿山,重建第三圣殿,这样救世主才能降临。伊斯兰的原教旨,则主张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以此生活和治国。在这个日益世俗化的世界,原教旨主义者的世界观,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然而,在后911时代,原教旨在各个宗教快速增长,不容忽视。无论出自哪个教,耶路撒冷都是必争之地。因为他们都相信,审判日终将在圣殿山降临,世界在此终结;谁拥有了耶路撒冷,谁就拥有了天堂。如果说利益的冲突,可以靠谈判和妥协化解;那么信仰的冲突,大多绝对、彻底,没有回旋余地。作为世界的起点和终点,这座城市注定被膜拜、毁灭、重建,以此往复,千年不休。“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Montefiore写道。Jerusalem,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里,都有“和平”之意。和平,何时能够真正降临耶路撒冷?--------------------------------------------------------#不识东西:曾经负笈海外,而今散落中西,天各一方。好行万里路,也乐于读万卷书。坚持一些理念,残存一些理想。仍不识东西,以为开眼看世界是时代所需。不止步于知道分子的博学强记,更追求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相信眼界,相信经历,相信好奇心是最好的导师,坚持初心是最大的梦想。<图片1>

无暇的信仰,丑陋的世俗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西蒙•蒙蒂菲奥里在前言中这样写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 ‘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训’”。那是1855年,摩西•蒙蒂菲奥里—西蒙的曾祖父、犹太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女婿--以克罗伊斯(大富豪)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在放弃了奥斯曼驻伦敦大使提出的购买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建议后,在老城城外的锡安门与雅法门之间购买了一块地,计划建立一所医院和一座英国肯特郡式的磨坊,这样犹太人就可以制作自己的面包了。摩西梦想着犹太人的回归,他亘古不变的梦想就是相信“耶路撒冷注定会成为犹太帝国的中心”。三千多年前,信奉一神教的以色列人在摩西王子的带领下成功地出逃埃及。穿越西奈半岛时,上帝授予了他们摩西十戒,并承诺,如果他们遵守摩西十戒就把迦南赐予他们。经过与迦南之地的非利士人的血与火的战争后,大卫带领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然而,耶路撒冷微不足道的繁荣根本无法抵挡雄踞巴比伦的亚述帝国。公元前727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吞并耶路撒冷,将以色列人放逐到亚述。直到波斯人挺进巴比伦,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救。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充满谎言、劫掠、从来不乏受害者的血腥”之地待了四十七年之久。居鲁士不仅将犹地亚的流亡者送回家,还把耶路撒冷还给他们并提出重建圣殿。几十年后,日益强大的马其顿取波斯而代之,亚历山大大帝将灿烂的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东各地,包括耶路撒冷。在此之后,发迹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取代了马其顿人的地位,成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待到阿拉伯人举起绿底白月牙的“先知穆罕默德之旗”后,耶路撒冷又经历了穆斯林帝国的洗礼,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萨拉丁王朝。后来,经过信仰基督的十字军洗劫后,这片土地最后落入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掌握之中。 在西蒙笔下,战争、暴力是这座城市三千历史中的主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她。你能想象没有忠于内心信仰的、不同宗教间的肉身屠杀吗?世俗瞩目下的焦点,是阴谋与杀戮,而宗教视角下,则是不同文明的交锋与对峙。当我们理解了这点,就明白西蒙为什么称耶路撒冷是“唯一拥有两种存在的城市:天堂与人间”了。无暇的信仰天堂,丑陋的杀戮人间。

人类文明的经典样本

首先我想说,这里认为这本书不好的人估计是没有任何世界史和宗教史背景的人。如果地理不好,世界史不好,无基本宗教基础的人看这本书,不会对这本书有好的看法。作者很不容易,把3000年的一个古城有条不紊,选材得当的叙述下来应该很吃力的。特别是近代的素材越来越多,如何选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全人类的历史看,特别从耶路撒冷的历史,可以看出,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载体。如果没有犹太的宗教,就不会流传下来圣经,那些半真半假的故事使后人有幸能够一窥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景象。其实中国也一样,最早的甲骨文也是为了求神而发明;希腊的文明也是因为神话而流传,没有宗教神话的迈锡尼早期文明实际上被湮灭了。印度的历史更是如此:其历史居然全是神话宗教!文明也是依靠佛教印度教才能流传下来。犹太人早期失败在于经济的发展落后,无论如何,凭借当时的生产力,耗费大量资源建造圣殿肯定将造成整个犹太国家的灾难,圣经只描述了伟大的神迹,不会叙述犹太民众的苦痛,内部的争斗肯定是税负高企而起,这样的社会更不可能同心协力应对外来的入侵,每一次犹太人的灾难都是周边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出现。当然,犹太复国也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犹太人的复国也是因为众多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势力强大,各国需要在相互争斗中拉拢他们,犹太人从中受益。末日说的出现应该是民众在极度苦难中的一种渴望,耶稣的出现,成了在耶稣出现前遭受近千年苦难的犹太人的一个希望,希望苦难的终结,末日说必然巨大的受众。默罕默德的出现也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沙特半岛,苦难同样伴随着阿拉伯人,同样,末日说继续有其市场。随着人类的幸福感的加强,估计末日说会越来越没市场。但是现在中东的战乱给当地人造成的痛苦会加强末日感,特别是众多的穆斯林。宗教不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选择,它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初级阶段。人类无力应对苦难时候的一个选择。近代的以色列的开国功臣中很多希望和其他宗教教派能和睦共享耶路撒冷,这实际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很遗憾旧有的文明继续在延续,最终造成了中东的现在。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只是丰功伟绩和惨绝人寰,要么是大卫所罗门马卡比希律王,要么是尼布甲尼撒提图斯十字军。看不到痛苦的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新的圣殿山

犹太人也曾经拥有过令人自豪的历史,在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后,他带领着族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耶路撒冷也成为烜赫一时的城邦。特别是在所罗门王时期,他花了七年时间建造圣殿,花了十三年时间建造自己的宫殿,后者要更大一些。上帝的住宅必须保持静默,所以“那里面既没有锤子、斧子,也没有任何铁质工具”。他的腓尼基工匠在把东西运到耶路撒冷前,就在提尔做好了装饰石头、雕刻柏木和香柏木及制作金、银、铜饰品的工作。所罗门王通过扩充旧城墙来加固摩利亚山,此后,“锡安”这个名字既用来形容原来的城堡,也用来形容新的圣殿山。

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

一本近700页的大书,superman说这本书好“肥”,我也觉得是。太多的外国人名、地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光看看目录都半醉了。在火车上啃了一小半,看着看着就过了10个世纪;火车上邻座的程序猿噼里啪啦地编着东风标志的CRM系统,瞟了一眼,问我什么专业的。想必他以为只有大学狗才会啃这样的一本肥书了。但是这样一本让我看着头痛同时还想打瞌睡的历史书竟然还被京东归类到了“神秘与惊悚”类别中,这里边充满了阴谋、屠杀、暴力、交易、权色交易、纵横捭阖。耶路撒冷经历了建设——屠城——破坏——建设——屠城——破坏——建设——屠城——破坏的几千年,好像世界上都在说伊斯兰教狂热,但是那时的天主教十字军东征屠城的时候,一样的是毫不留情。只有好像犹太教作为最早的教派,一直被后起的天主教、伊斯兰教打击着。全盛时期的打击他们眼中的异类,异类成长起来以后,再打击异类眼中的异类,周而复始。这些人到底是为钱权或者还是真的在为宗教献身?好迷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网上有评论说耶路撒冷就是一座千年祭坛,在这几千年中不停地进行活人献祭。真的,好惊悚。

何以耶路撒冷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城市,几千年来像耶路撒冷那样吸引众人的眼球。它也吸引我的关注。这两年读欧洲的历史,读中东的历史,读地中海的历史,读阿拉伯的历史,几乎总是绕不过耶路撒冷,于是我找来了《以色列史》(阿伦. 布雷格曼著),找来了《以色列人——特殊国土上的普通人》(唐娜.罗森塔尔),不过,前者是严肃的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历史,后者是当代以色列普通人的特殊生活,它不足以让我了解神圣神秘的耶路撒冷何以成为今日的“耶路撒冷”。于是,当见到《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时候,果断入手,并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57万字的历史巨著。何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前言P1)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实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前言P1-2)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梦想者,从古至今每一个到过耶路撒冷的人,从耶稣的使徒到萨拉丁(Saladin)的战士,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朝圣者到今天的游客、记者,每个人都怀着对真实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然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耶路撒冷使他们大失所望,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兴旺过,萎缩过,被重建、被摧毁过许多次的,不断变化的城市。(前言P2)何以耶路撒冷?世界如此之大,何以耶路撒冷成为“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但是,选择耶路撒冷作圣殿之城,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着自然演进的因素在里面:随着时光的流变,它的神圣性有增无减,因为它已经神圣了如此长的时间。(前言P3)《耶路撒冷三千年》将三千年的耶路撒冷历史,按以“时间顺序,通过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诗人和国王、农民和乐师——还有塑造耶路撒冷的那些家族的生活来讲述这个故事”;以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展示了他们的有机生活模式。三千年的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传说,也让我们知道耶路撒冷神性的由来与演化。读罢掩卷,我似乎有点明白何是耶路撒冷,何以耶路撒冷。我现在想的是,何时也去耶路撒冷走一遭,看看那岩石圆顶清真寺何以吸引穆斯林,犹太徒如何在西墙哀哭,基督徒怎样在圣墓教堂祈祷。

仅有封面和腰封值得读

实在是一本非常失败的书。既然知道除了上帝,没有人可以管理耶路撒冷,那么,写这个神圣之城却采集一切世俗观点而抛弃上帝的视角。这个作者是真蠢还是装的? 后砖一样,资料罗列很整齐,但解读太差,我只能说:丰富的知识不代表丰富的智慧。记得那句话吧: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救主临世之处,永远辉煌的圣城。

“所以,你们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并使你们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和他们后裔的地上得以长久;那是流奶与蜜之地。”《圣经:旧约》这片是天主应许之地:以色列。此地是神赐的中心:耶路撒冷。主终将派下救主“弥赛亚”降临以色列,以来复兴犹太国,因为我们的父,万军之王耶和华,不会让异域诸国长期对他的选民—摩西的子孙,施加惩罚。一个人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只要寄出一封上写“天主收”的信,这封信十有八九会被送到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是“圣城”,是“离吾父最近的地方”。

被翻译毁了的书

翻译真的很糟糕,句子的语序及其诡异。最让我不能忍的是P296附录1,在电影《王者天下》(kindom of heaven)中鲍德温戴着面具,遮住自己那严重毁容、没有鼻子的脸庞。这说的是《天朝王国》好吗kindom of heaven?王者天下?你确定不是用“百度翻译”翻译这本书的?

,,,,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

天国王朝的兴衰

耶路撒冷,对于人们而言,不仅是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而且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因此,为这样一座城市撰写编年史,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此,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认为,一部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但其中有历史事实,而这本书致力于讲述这些历史事实,不论对一方或另一方而言是多么难以接受。(前言7)一、珍珠蒙尘耶路撒冷既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家园,也同样是欧洲、非洲与亚洲的交界,在夹缝中的犹太人与耶路撒冷就成为了欧亚非帝国征战的战场。耶路撒冷这颗明珠,也成为了帝国显示荣耀的象征。犹太人也曾经拥有过令人自豪的历史,在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后,他带领着族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耶路撒冷也成为烜赫一时的城邦。特别是在所罗门王时期,他花了七年时间建造圣殿,花了十三年时间建造自己的宫殿,后者要更大一些。上帝的住宅必须保持静默,所以“那里面既没有锤子、斧子,也没有任何铁质工具”。他的腓尼基工匠在把东西运到耶路撒冷前,就在提尔做好了装饰石头、雕刻柏木和香柏木及制作金、银、铜饰品的工作。所罗门王通过扩充旧城墙来加固摩利亚山,此后,“锡安”这个名字既用来形容原来的城堡,也用来形容新的圣殿山。但随后,犹太人所建立的王国,就被巴比伦沦陷,犹太人也被劫掠,直到波斯人挺进巴比伦,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救。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在巴比伦河畔”待了四十七年之久。居鲁士不仅将犹地亚的流亡者送回家,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律法一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这样做的统治者——还把耶路撒冷还给他们并提出重建圣殿。居鲁士委派末代国王的儿子设巴萨统治耶路撒冷,并把圣殿的器皿交还给他。难怪一个犹地亚先知把居鲁士奉为弥赛亚:“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令立稳圣殿的根基。”6.波斯人55然后,日益强大的马其顿又将波斯取而代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马其顿帝国。他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包括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祭祀们将犹太《塔纳赫》中的大约二十本书寄到亚历山大里亚时,国王命人将它翻译成希腊语。他尊重亚历山大里亚犹太人的学术成就,邀请他们共进晚餐,商讨翻译问题,国王承诺说:“一切都会依你们的习惯行事,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据说,在七十天的时间里,七十位学者每人完成了一份译文,结果译文完全一样。《七十子圣经》改变了耶路撒冷的历史,使后来基督教的传播成为可能。多亏了亚历山大,希腊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至此,《圣经》成了几乎每个人都能阅读的圣书了。7.马其顿人64在此之后,罗马帝国取代了马其顿的地位,再次成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正是奥古斯都将犹太人王国的领土扩展为包括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大片土地。在此之后,耶路撒冷还将经历来自东方帝国的洗礼,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萨拉丁王朝以及蒙古铁骑。最后,这片土地落入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掌握之中。二、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家园,更是耶稣受难之地,因此这里成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爱恨交织的地方。在此之后,它又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胜地,在十八世纪后,欧洲人对于耶路撒冷日渐的狂热,让这座城市染上了狂热的宗教氛围。耶路撒冷在遭遇过山车般的动荡年代,我们将见证耶路撒冷相继被不同宗教所掌控: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立为国教之后,基督教就与罗马帝国的荣耀结合在了一起。不过,当罗马帝国衰落后,东方的伊斯兰世界也必将取而代之。根据《古兰经》,欧麦尔与耶路撒冷的投降者订立了盟约,他保证对基督徒实行宗教宽容,但基督徒必须缴纳象征顺服的人头税。盟约一经双方同意,欧麦尔便动身前往耶路撒冷。这个伟大的君主衣衫褴褛,穿着破烂的长袍,骑着骡子,身边只跟随着一名仆从便上路了。17.阿拉伯的征服209在随后的岁月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争斗,都围绕着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展开,大多数时候是由伊斯兰的帝国控制着这座城市,但是欧洲人也组织过十字军东征短暂地占领过这座基督之城。屠杀与信仰成为了家常便饭,这座城市的居民也注定不得安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欧洲现代国家的兴起,作为新世界的主人,他们毕将重新塑造世界,以及曾经的帝国明珠——耶路撒冷。在英国,清教徒的干禧年说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直到后来被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想所压倒,但是这种学说却在那些不信奉英国国教的人当中保留了下来。现在,它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人暴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英国中产阶级,这个中产阶级乐于接受虔敬、名望以及《圣经》的确定性,认为它们是维多利亚时代繁荣景象之下汹涌猛烈的物质主义的解毒剂。37.福音派传教士405美国宪法是世俗宪法,非常谨慎,并没有提起基督,也主张政教分离,但是在国玺中,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描述了以色列的孩子们是怎样在云和火的指引下前往应许之地的,克雷森本人就是被云和火吸引着前往耶路撒冷的许多美国人的典型代表。实际上,政教分离释放了美国人的信仰,使许多新教派与干禧年预言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在上帝的祝福下,美国本身就是一个伪装成国家样子的传道团,就像沙夫茨伯里和英国福音派教徒眼中的英帝国那样。37.福音派传教士411俄国教堂独特的洋葱式圆顶就是在试图模仿绘画作品中耶路撒冷的教堂样式。俄国甚至还建造了自己的微型耶路撒冷每个俄国人都相信,到耶路撒冷朝圣是为死亡和救赎作准备的关键部分。37.福音派传教士415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既保留了作为帝国荣耀,又是宗教信仰之城,这种复杂的关系,让这座城市承担着超出他所成能够承受的一切。如果说,征服者只是将其作为战利品的话,那么作为天国之城的耶路撒冷,就是宗教信仰者们仰慕的天城,要用血与火来捍卫的城市。三、神圣与世俗欧洲新兴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人们对犹太人这个超国家的、世界性的民族的种族仇恨,但是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以及法国大革命胜利所赢得的自由主义思想必定也鼓舞着犹太人。因此,从十八世纪开始,欧洲的犹太人就开始出现复国主义的思潮。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赫茨尔的构想了。没有自己的家园,犹太人就永远也不会安全。一开始,他这个半实用主义半乌托邦主义者梦想着建立一个德国式的贵族共和国,一个由参议院管辖的犹太威尼斯,尊贵的共和国总督由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担任,他本人任总理:他设想的犹太国是世俗化:高级教士“将会穿着引人注目的法袍”,他的军队将会是佩戴银质胸甲的骑兵,他的现代犹太公民则将会在一个现代化的耶路撒冷打板球和网球。42.德国皇帝462赫茨尔的构想鼓舞着数代犹太人为之而努力,他们不断游说着各个帝国的统治者——德国皇帝、英国首相、法国总理,一切能够帮助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的人,都是他们求助的对象。直到二战结束,他们才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人在西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首都,这是一个世俗与宗教的混合体。“以色列是社会主义的和世俗的,”乔治·魏登菲尔德回忆道,“上流社会在特拉维夫,但耶路撒冷以老城的拉比、晚餐后讨论艺术和政治的里哈维亚德国知识分子以及高级公务员和将军们(比如摩西·达扬)这些以色列精英为中心。”哈勒丁派则过着他们自己的独特生活,许多像魏登菲尔德这样的世俗犹太人外出到耶路撒冷最小的餐馆芬克家就餐,食用不依照犹太教规烹煮的炖牛肉和香肠。在这个独特的混杂着修复的古迹和现代废墟的万花筒城市里,阿莫司·奥兹感到不安。不过,这座身处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的城市,注定要遭受来自周围国家的敌视与压力,为此这个新兴的国家不得不对周边进行持续的战争。在六日战争后,以色列的达扬在一片纸上写了个便条:“愿和平降临整个以色列”。他将这个便条放在希律们的方石缝中。他宣布:“我们已经统一了这座城市,以色列的首都,永远不会让她再遭分割。”接下来,这个一直是最尊敬阿拉伯人的以色列人,也是阿拉伯人最为尊敬的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口中的阿布,穆萨(意为“摩西之子”)继续说道:“对于我们的阿拉伯邻居,以色列将伸出和平之手;对于信仰各种宗教的所有民族,我们将保证礼拜完全自由。我们来到此处不是为了征服其他人的圣地,而是为了和他人和谐相处。”离开时,他摘了“一些长在西墙和马格里布门之间的粉紫色仙客来”送给他坚忍的妻子。53.六日战争615结语撰写耶路撒冷的编年史,真是一件令人钦佩的工作,从神话传说的时代,一直到以色列的建国,这其中既是犹太人悲惨历史的写照,也是人类历史的缩影。这座伟大的城市,凝结了几乎所有人类对于神圣的想象,也注定要承受人类所有的丑陋。身处远离宗教与政治困扰,并不代表就远离了这些议题,恰恰相反,从这座耶路撒冷天国王朝持续三千神圣与世俗纠纷的历史中,我们必将更加仔细思考人类自身的命运。

书评

从公元70年到19世纪后半叶,历经近两千年的历史,犹太民族终于夺回了属于3000年前他们先祖大卫王、所罗门大帝拥有并建立起来的圣殿山,一起重树的还有他们犹太教的信仰和作为犹太人的尊严。这一路太艰辛,也太曲折,基督教统治的一千年里,他们被禁止靠近圣地,伊斯兰教入主的几个世纪里,他们又受尽欺凌和委屈,无尽的杀戮延绵了多少个世纪,终于,在20世纪,1948年,以色列诞生,古老民族的再次崛起真的让人对着不由自主的迸发一种喜悦之情,并为犹太人的坚韧不拔而点赞。总的来说,完这本书,对西方世和中东格局的演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了不起的一本书,让我填补了一部分历史空白。

翻译毁了它

差评不是因为原著而是因为因为翻译太差了。一看就是导师挂名,底下研究生粗制滥造的成品。硬着头皮读下来。翻译的汉语毫无美感完全就是流水账。尽管如此,我对耶路撒冷还是充满向往。耶路撒冷的疯狂,有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末日审判来临时,葬在圣殿山的首先复活的断言么?犹太人的离散,弥撒亚的降临、重建圣殿的信念。基督耶稣最后的足迹,各种圣物的显现,基督徒教派的勾心斗角。穆圣登霄上天之处,伊斯兰的荣光。

天堂与地狱

犹太人统治耶路撒冷1000年,伊斯兰统治耶路撒冷1400年,基督徒统治耶路撒冷400年。几乎每一次的宗教统治的交替都会使这座信仰中的天堂之地变成连魔鬼都要侧目的地狱之所。三种宗教在这座城市中交汇,共存。已经不能单纯地将耶路撒冷宣判给任何一方。在21世纪,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普世价值观被广泛讨论,逐渐被接受,大家都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时,IS的出现无疑对这种信心泼了盆冷水。这种伊斯兰教极端教义的实施者以其极端残暴的方式践踏着人权、自由、平等。宗教之间的冲突又使人类的和谐出现了一层阴影。这本书从回顾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以时间为轴从大卫王时代到现代以色列建国,第4次中东战争结束。一幅世界三大宗教的演变史展开在眼前,或许我们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宗教冲突的解决法。但是绝对能够使你对宗教的冲突有一个高层次的了解。全书很少有评论性的写法,平铺直叙的呈现大量的事实。如果你对宗教问题感兴趣,本书不容错过。

耶路撒冷,过眼云烟三千年!

一个天堂与地狱并存的城市,一个重复上演着神圣与罪恶、希望与毁灭、忠贞与堕落的城市;一个不断在废墟上建立,又不断毁灭为废墟的城市;一个坟茔堆叠、尸骨累累,却仍然有人不畏艰险,跋涉而来的城市!耶路撒冷,它经历过一场场或以宗教、或以民族、或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血腥杀戮,见证过无数的绝望、悲哀和无助,为什么依旧没有得到神灵的怜悯和慈悲?又或许这世间的苦难本来就是神灵给予众生的磨难?所以,生活,也仅有悲惨和更加悲惨两种而已!在这片因为信仰而存在,却又因为信仰而分裂的土地上,充满了虔诚、坚韧和不屈,却又满是悲伤、痛苦和死亡,那些标志着辉煌与屈辱的圣迹,那些历经沧桑的街巷,以及那些千千万万逝去的阴魂,诉说着一座城市,过眼云烟般的三千年!

许多问题的根源

对于一个对世界历史不精通的人来书,读起来很费劲,尤其是人名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是吃力,但是读完后,有几个结论:1、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可以说是同宗同源;2、这三个宗教的兴起都伴随着血腥杀戮,伴随着权利与财富的巧取豪夺,没有伟大,只有丑陋和赤裸裸地人性贪婪;3、三个宗教的兴起又与各国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较量相关联,掺杂了多方利益,非常错综复杂。了解了这些,大概能够理解当代的恐怖主义势力,大概能够理解一系列中东问题的根源,但是同时也对于这些教派愈加的不信赖,宗教就是该引导人向善、解决内心的痛苦,但是如果向善摒除了异教徒那么和政治团体有什么区别?三个宗教对异教徒的凶残,从上帝的启示中可以找到根源,而他们所信奉的那个上帝也是极为专权、自私的。还是信奉佛教吧,对万事万物都包容、平和,佛爱一切人,信他的不信他得,侍奉他得伤害他得,这才是人类宗教该有的态度。

耶路撒冷的这几千年

没有任何城市比耶路撒冷更有资格谈及历史,造物主以这里为舞台,文字里看到了这座圣城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人性在这里的反反复复,血腥、毁灭、荣光、复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战争是什么,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角落,来看看叙利亚,这个曾经的富饶幸福之地,被战争摧残成什么样子!触目惊心,触目惊心!

给它差评是因为翻译太差

差评不是因为原著而是因为因为翻译太差了。一看就是导师挂名,底下研究生粗制滥造的成品。硬着头皮读下来。翻译的汉语毫无美感完全就是流水账。尽管如此,我对耶路撒冷还是充满向往。耶路撒冷的疯狂,有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末日审判来临时,葬在圣殿山的首先复活的断言么?犹太人的离散,弥撒亚的降临、重建圣殿的信念。基督耶稣最后的足迹,各种圣物的显现,基督徒教派的勾心斗角。穆圣登霄上天之处,伊斯兰的荣光。

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

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说成是一个鲜活的尤物,一个地道的美女。但有的人也把她描绘成无耻的荡妇,或者是被爱人抛弃的受伤的公主。

耶路撒冷三千年,

两个月才把这本七百多页的书看完,一大推陌生的人名地名,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读起来十分缓慢,但只能算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大概印象。“巴以冲突”是新闻联播最后几分钟频繁出现的词汇,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我想知道这块土地为何战火硝烟、民众为何矛盾重重、暴力相向。《耶》书是按照时间及家族来书写耶路撒冷的历史,但是三千年的历史,七百多页的文字远远不够,所以《耶》书并不是耶路撒冷的百科全书,更像是写给普通读者的关于耶路撒冷这座古城的历史简介。作者本人是犹太人,但本书并没有太多作者自己的评价和观点,也许作者真的是想将耶路撒冷的历史真实地展现给读者。耶路撒冷有两种存在形式:天堂和人间,一种在人们心中,一种在现实中。现实中的耶路撒冷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但在三大宗教信徒的心中,它却是他们可以为之牺牲生命的圣城。《耶》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人在这几千年中所遭遇的各种驱逐、屠杀,即便这样,他们仍然生机勃勃的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并且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整本书充满着血腥、杀戮,耶路撒冷这种圣城更像是一座千年祭坛。我不信教,所以不能理解信徒为了信仰去暴力杀害他教信徒的行为。正如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到的那样,愿巴以双方能够互相承认和尊敬对方的古老遗产,和平地共同维护耶路撒冷这个人类的瑰宝。

耶路撒冷是无辜的

能够让三种宗教信仰的人视为圣城,而且魂牵梦绕、顶礼膜拜、痛哭流涕、浴血奋战的,恐怕只有耶鲁撒冷了。这座一直存在于央视新闻频道中的城市,从我第一次知道她起,就充满着战火和硝烟,或者是刺杀与仇恨。如果说出最能代表着做城市的几个人,在我印象里可能是阿拉法特和沙龙。我小时候总是问我爸爸,那个头上包着头巾箍个项圈的人为什么那么奇怪,我爸爸说他是巴勒斯坦人,我就问巴勒斯坦在哪里,他就说和以色列在一起,中东的两个老打架的国家。其实我爸爸也没去过,也许他只是知道他们一直在打仗,至于真正为什么,或许他也真的说不清楚。后来我查了书,知道了耶路撒冷,有时候书上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有时候说是巴勒斯坦的首都,这座城市给我从最初的印象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她到底属于哪个国家和民族。偶然的机会在机场看到过《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没来得及翻开看,但我就是想买,对于哪些和自己从来毫无关系的历史总是充满好奇。在 kindle上买了后就很难感受到这本书纸质版到底有多厚,但确实看了很久,导致一度差点没能坚持下来,好在kindle的进度条显示阅读进度已经过半,就不断的一点点读完了此书。西蒙·蒙蒂菲奥里,作者这个人是看到后半部分19世纪的历史前后才明白过来,是个犹太后裔,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虽然许多读者在豆瓣上对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好评,但我依然觉得他已经很客观的整理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一个犹太后裔而言,没有能够发表自己主观的见解已经是对于读者的尊重,特别是当他所记叙的是一座令亚伯拉罕三大宗教信徒都狂热痴迷的一座圣城,她该属于哪个群体呢?这其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作者显然不希望被视为一个犹太人的代言人,这其实就是对于本书的最大尊重。其实书中记录了很多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语录或是文摘,充满对于这座城市太多的爱与恨。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显然难以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圣城的膜拜和狂热,一座中东城市,愈是战乱、破败,愈是干旱、枯黄,越是无法唤起我内心的美感以及对于她的向往。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愈加惊异于这座城市在三千多里经历的爱恨交加、腥风血雨。可能出于宗教尊重的人,觉得每个族群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对于圣迹的热爱也是应有的权利,但是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耶路撒冷这样卷入了几十个世纪的战火纷飞,从来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汇聚数十代人数十亿人爱恨情仇。这里面是对于主的敬畏,这里面是犹太人的乡愁,还有基督徒寄予的哀思与崇敬,抑或是期待安拉的眷顾。无论是犹太人、耶稣还是穆罕默德,都未能逃过一个宿命,那就是他们同为闪族的后裔和分支成员,在亚伯拉罕一神论的民族传统里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而且都归结于耶路撒冷,都因为圣殿山缠绕。虽然耶稣已经放弃了现实的圣殿,他相信只有进入天朝的圣殿,人终能经历末日的审判而重新复活,但是耶路撒冷仍然是基督徒永远的心中的圣城,那里有圣墓,有接近天国的最近的路径。而亚伯拉罕献祭的石头,也称为穆罕默德传说登天的圣石,构成了数千年不变的圣殿的基石,和三大宗教不断纷争的现实所在。然而谁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主是不是真的召唤过,先知真的还存在,人所畏惧的只是那个没有偶像的神。而正是因为亚伯拉罕宗教拒绝偶像,它才更加神秘,长久的得到信众的敬畏。而那些崇拜偶像的宗教,随着偶像的毁坏,也逐渐被世俗的观念所涤荡而净。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不再修持精神世界,而是依靠现实的实践、通过自己的道德和行为修养来面对现实生活。这或许就是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的区别,入世与出世的差别。然而这种同源宗教的一神论宿命,从来只相信自己的神是唯一的,从来不会彼此怀疑主的真实存在,是否相同。因为从接受宗教洗礼或是割礼那天起宗教带给信徒的就不仅仅是精神的涤荡,还包括生活的准则与行为方式的强制,比如《摩西五诫》、《布哈里圣训》(沙利亚教法)。宗教通过训诫、教法已经深入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这便是实践性宗教对于人从精神到行为世界的约束,因此,无论是犹太人、基督教世界或事穆斯林世界都曾经黑暗、衰落过,当人受制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神的存在的时候,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教法规定的世界里时,等于限制了人的思想和创新,世界无非是非此即彼。不同的就是异教徒、卡菲尔,相似的则有资格被拥抱一起接受末日审判。也许中东的迦南、新月沃土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拓展和扩张的重要跳板,地理位置重要关键,生存环境又恶劣充满挑战。教法约束生活的亚伯拉罕宗教的出现就是为了制定一种能够生存下去的规则,人类在早期社会中对于自然的敬畏构成了早期的宗教与禁忌文明,也许生存环境越恶劣规则越严密,也许他们相信只有依靠于永远的忠于唯一的神,拒绝偶像膜拜才能保证生存法则永久的指导自己的族群存活下去。而人永远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一成不变也就意味终究会无法适应时代,在信仰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耶路撒冷可能就是存在于这种一成不变的信仰的矛盾里,拒绝偶像,就永远没有机会证实主的真实存在;教法贯彻生活,无论是犹太人或是穆斯林就再也没有机会打破信仰,挑战权威。或许基督教是幸运的,因为只有耶稣第一个敢于宣传圣殿已死,只有信仰天国的圣殿才能得到末日的审判,只要有信仰就可得救。所以,耶稣的死是必然的,但他的努力至少为基督教一种机会,虽然神是唯一的,但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来救赎。耶路撒冷,是无罪的,但却她却承受了数千年宗教无法自身解决的苦难;人是无辜的,然而只要他们还活在这种信仰里,失去自我救赎的机会就依然会彼此仇恨。越是虔诚,越是充满现世的罪恶,这可能就是亚伯拉罕宗教的恶因,这本书读到最后的时候,以至于我已经无法说的清楚,谁对谁错,历史给了每个信仰者合理的理由拥抱耶路撒冷,但却从来没有完全给予过任何人。也许她就属于世界,但希望永远不要再属于信仰,也许在经历三千年仍然如此。

历史上穿越了三千年的一个点

这首先是一本历史书,因此作为一个中东历史盲,没有任何资格发表评论。但对于耶路撒冷的历史,还是充满着兴趣。看完这本书整整花了一年多,每天中午午休的时候会抽出来看一会儿,具有很强的催眠作用,出场人物如漫天繁星般众多,完全陌生的人物、事件,每天只能看个20、30页。但这丝毫不阻碍这个神奇地标造就的故事的吸引力,犹太人、埃及人、欧洲人、阿拉伯人、甚至是几近到达的蒙古人,都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悠长且伟大的民族遗留的痕迹,会让人对这些民族的故事也有触类旁通的惊喜,甚至吸引人做进一步的探究。尤其是对罗马帝国、阿拉伯历史的兴趣,而这又引发了宗教上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趣。而这正是耶路撒冷的特殊和魅力所在。

翻译错误

59页正文倒数第三行,“以报大流士入侵和他的儿子薛西斯被杀之仇”应为“以报大流士和他儿子薛西斯入侵之仇”原文如下“King Philip II of Macedon trained a formidable army, conquered the Greek city-states and prepared to launch a sacred war against Persia to avenge the invasions of Darius and his son Xerxes.”


 耶路撒冷三千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