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美與反美》书评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9866525667
作者:吉見俊哉

美国如何塑造当代日本? (晶報‧深港書評﹕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美国如何塑造当代日本?(晶報‧深港書評﹕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从历史上看,日本一直在学习他人并改变自己,如果平安朝的日本是对唐代中国的学习,那么明治以来的日本就是对美国的学习。日本人对于现代性冲击的情意结仍 来源自“黑船来航”事件,佩里上将在幕府末期时率领俗称“黑船”的舰队向幕府呈交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国书。以后,自幕末至明治时期、大正至昭和期间,全日 本对美国的基督教社会及议会民主制度,俱趋之若鹜,甚至在“二战”前夕,电影院仍播放好莱坞电影。时至今日,日本社会仍对美国种种战争行径抱温和态度。可 是,日本人心里真的对美国如此崇拜吗?也许我们可以从吉见俊哉的《亲美与反美》里得到答案,诚如副题所示,这位文化社会学家藉此书探讨战后以至当代日本人的“政治无意识”。吉见俊哉借用后现代 理论家詹明信这一概念,简单来说,是因为日本社会自战后至今在流行文化甚至日常生活方面的特质,或多或少是因为一些历史事件对社会潜意识的影响塑造而成的 结果。作者承袭了詹明信的看法,同意这些对无意识的影响是“政治的”,但往往只能从文本和叙事方式中阅读出来,这解释了为何后面作者要以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并立的照片来作分析。的确,日常生活中流露的社会意识往往源自无意识(或潜意识),而我们的无意识亦很容易受媒体报道支配,比如一张双子塔受袭的照片已能激起美国舆论对反恐战 争的支持,活在现代社会,人们每日受各种媒体灌输特定的政治意识,对于国家的想象和憧憬,亦莫不受新闻中耳濡目染的自身及他者形象所塑造,对于这些影响的 原因(可能是一次政治事件)却懵然不知。曾经作为自由国度原型的美国,在战后又透过美国文化的传递再次浮现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日本社会模仿美国家电、仰慕 富裕的美国家庭,加上冷战时期麦克阿瑟以日本作为围堵共产主义扩张的经济大后方(而中国台湾、韩国、冲绳则作为军事前线基地),遂出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 经济奇迹。有趣的是,美国自“二战”爆发前夕,即发起研究日本社会,从而对日本社会及制度了如指掌,而日本自始至终仍视美国为一块模糊的理想国度,吉见俊 哉强调,日本的反美论述统统都是旅美作家学人认识到其阴暗面过后的反面,然而每个民族或国家总有其优点及缺点,因此这种反面印象似乎有点像崇拜过后的反省。现代美日关系源自美军当局建立的战后体制,要讨论战后日本体制的建立,不能不提盟军司令麦克阿瑟,由他统领的占领军当局,既要日本人确认战败的现实,又要 让美国在日本的超然地位不能动摇,让日本人认同其取代了天皇成为他们的首领。在统治日本的几年间,麦克阿瑟刻意将自己及占领军从大众的视野中隐藏,不让日 本人意识到美军们在日本军政界的超然地位,又让东久迩宫内阁发起民众向政府投书以了解日本人的想法。麦克阿瑟这些做法实有其政治考虑,比如他坚持将战后日 本天皇在厚木机场迎接他的照片公开给传媒刊载,在照片中,高大、年老、男性化的麦克阿瑟,明显与矮小、年轻、较阴柔的天皇身影成一对比,这张照片除了突显出其优势外,也表示天皇亦不过是凡人。随着与美军的接触和民众反基地抗争的展开,许多被收回的美军基地成为了繁华的商场区,除了前述的银座外,还有原宿、六本木等被收回的旧美军基地,都成为了 繁华的商业区。而福生、横须贺等市,则继续保持美日共同军事基地城市的状态。作者认为两者好比两种“美国”,原宿、六本木所代表的美国,是消费文化和商业 活动的美国,而福生、横须贺所代表的美国,是罪恶和毒品猖獗的美国。这种城市空间研究也可以展现出首都地区战后城市发展与战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基地 化”恰好成为形容这种发展的最佳形容词。吉见俊哉喜好研究文化史,亦能从城市空间的意义转变,追溯出社会意识的重塑过程,这部《亲美与反美》也从空间意义来追问日本在经济奇迹背后与美国之间的畸 型关系。从城市空间的功能配置来看,可以说美国透过军事基地将日本变成其殖民地,而基地既为邻近地区带来都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效益,亦把农村地区的根基拔 除,六十年代渐渐茁长的反基地抗争(这甚至涉及左翼学生运动)就与这类都市化计划有关。说到这里,不能不回到吉见俊哉的观点:美国既是日本的自我也是其他 者。事实上,对于东亚其他国家及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由于“基地化”因素,日本比其他地区及国家更彻底美国化。日本亦比其他地区更早地将“美国”内化 到家庭里,在经济景气的年代,大部份日本家庭拥有一部冰箱、一部电视机,后者让他们得以观看模仿美国的摔跤比赛和太子妃美智子的微笑。这种现代化的变革比 明治维新以来的革新更彻底改变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而本书就从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寻找它的痕迹。这类自美国进口的消费文化本来被视为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 象征,却因为美国在这十多年间进行反恐战而备受质疑,寻索这种消费文化与经济荣景背后的美国军事因素,也许亦能解释东亚其他地区如何屈从在美国的庇荫下, 以发展出种种所谓“经济奇迹”,从而对全球化背后的美国霸权操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筆記

﹣一本十分有趣的小書。﹣引發我對戰後美日關係的,是因為看了妹尾河童的《少年H》。書中結尾部份提及少年妹尾與美國大兵間的互動,才讓我猛然認識到美國與日本的關係耐人尋味。﹣這本書的切入點十分有趣,既有宣統意義上的‘大歴史’,像政治分析、社會歴史等,但也從文化地、地理、媒體等角度入手,層層剖析這題目,很是過癮。﹣我自己最喜歡看第二和第三章。﹣第二章談的是美軍占領日本後的統治權力操作。雖然美軍是實際上的統治者,但在媒介曝光上卻刻意隱身(這裡就再提起妹尾談過的媒體審查),而把’人格化‘的天王往前推,這種宛如讓麥克阿瑟將軍取代天皇的指向令人咋咋稱奇,而更有趣的是相關的權力操作卻大部份的由日本人擔任,可以說這種權力機制的暗渡陳倉看來是日人在應對戰敗下的一次心理防衛的機制。﹣第三章談的是軍事設施與日本六十年代以後的一些區位發展。重要的文化社區竟然是承傳自美軍的軍事設施,舖下了日本日後超強的消費文化,這種’文化地緣政治學‘也是十分有趣的閱讀,大開眼界。﹣美國在整個東亞的戰略中,把日本留作經濟的橋頭堡,把南韓、菲律賓、沖繩等地作為軍事的要塞,讓人忽略了日本其實亦是其帝國的一顆棋子;而日本人如何理解/接受/抗拒這角色,正是這本書要扣問的東西。﹣日本/美國的這一佈局,說回來又跟老蔣敗走中土、紅色中國得以建立有關。歴史就是那麼有趣。


 親美與反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