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108045263
作者:费孝通
页数:120页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57页 - 男女有别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乡土中国》的笔记-(再论)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1、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2、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3、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4、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5、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6、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系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文化得靠记忆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7、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8、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9、“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10、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11、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12、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13、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的笔记-乡土本色 - 乡土本色

1、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2、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3、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4、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5、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6、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7、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覆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乡土中国》的笔记-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不断的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乡土中国》的笔记-差序格局 - 差序格局

1、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2、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3、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4、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5、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6、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7、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8、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50页 - 家族

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24页 - 再论文字下乡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的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43页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信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8页 -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孝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乡土中国》的笔记-第94页 - 血缘和地缘

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乡土中国(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