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67519488
作者:A. 赫胥黎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共写作了五十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其他著作有《铬黄》(1921)、《男女滑稽圆舞》(1923)、《光秃秃的树叶》(1925)、《点对点》(1923)、《瞎了眼睛在噶扎》(1936)、《几个夏季之后》(1939)、《时间须静止》(1944)、《天才与女神》(1955)、《岛》(1962)等。
他是生物学家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预见力。通过他的小说和散文,赫胥黎充当了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拷问人,有时候也是批评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赫胥黎在一些学术圈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

书籍目录

美丽新世界
第一章 人体孵育中心
第二章 睡眠教学法
第三章 我归人人,人人归我
第四章 列尼娜与伯纳
第五章 歌舞会与团结祷告日
第六章 约会
第七章 野人村
第八章 琳达与约翰
第九章 特批令
第十章 “爸爸”
第十一章 野蛮人与新世界
第十二章 孤独赞歌
第十三章 发疯的野蛮人
第十四章 琳达死了
第十五章 临终医院大造反
第十六章 与掌控官的正面交锋
第十七章 野蛮与文明的论战
第十八章 生存,还是毁灭?
重返美丽新世界
第一章 人口膨胀
第二章 数量、质量与道德
第三章 组织臃肿
第四章 民主社会的宣传
第五章 纳粹统治下的宣传
第六章 宣传技巧
第七章 洗脑术
第八章 化学药物诱导术
第九章 潜意识诱导术
第十章 睡眠教学法
第十一章 自由理念教育
第十二章 未来能做些什么?
附录
终极变革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恩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重返美丽新世界》结合现实,以人口膨胀、组织臃肿、独裁统治、自由理念等关键话题入手,再次诠释了虚构的“新世界”,反映了科技文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人类该何去何从的课题。在虚幻、现实与未来的交错中,不妨让我们重新回到“新世界”,再次思索科学技术的真正意义。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没看别人的评价,直接写写。先说说美丽新世界。我之前试读过1984,但是感觉里面的世界观不大吸引我,而美丽新世界的世界观更让我感到亲进,主要是有些概念被其他科幻作品吸收了进去,而且明显觉得美丽新世界的世界比1984更高明些,也更符合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所以非常容易阅读。故事结构上其实谈不上是个多好的故事,但是讲述方式就很重要了,一路读过来感觉就是一连串的质疑和讨论,而由于这些疑问和概念的交锋让故事到达高潮,确实前后两个男主角分别承担前后质疑新世界的任务真的有点散。如果要用导演的话,估计科恩兄弟是个不错的选择,传说斯科特有拍最近的,不晓得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科恩的理性陈述更适合赫胥黎对于思考的个人观点。重返美丽新世界说实话比故事要容易读一点,顺畅些,主要是你不用思考故事只用思考世界,有些人觉得重返比故事更有意义,其实我觉得两个都很好,本来故事让你发现一个世界,再用文字解释这个世界,真是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内心世界的人才会做的奇怪事情。其实有些问题赫胥黎应该是多虑了,比如对于民主自制部分的强调,这点已经有公民社会这种实践来应对集团的控制。书里面提到的个人最感兴趣的有两个,一个是快乐的意义(索码),另一个是传媒。索码带来的快乐确实是一个让人既有点羡慕又有点毛骨悚然。其实按照世界不可被完全感知的理论,人活在感觉和梦境当中就已经可以了。但是我总觉得那不够真实,也就是说那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幻觉,是更不真实的,那何谈求道求真哪?相当于说,现有世界是一个小说的话,你选择在小说之内再写一个小说,感觉有点作茧自缚。其实也有说这种幻觉是现有世界之上创造的一个新的世界,索码就是通向令一个世界的钥匙,好像如此说来也无可厚非,毕竟一般骂毒品的都是因为副作用的原因,要是没得副作用大家会这么反对吗?而且要是不会产生生理依赖呢?那不是跟打游戏差不多吗。既然从创造力的角度无法辩驳,那可讨论的范围就只有放到求真上了。求真求道有几个人真的在意啊?说说快乐,或者说说痛苦,我只能说说主观经验了:比痛苦还糟糕的是为了逃避痛苦得到了麻木,痛苦与幸福应该是两相反面的。至于快乐吗,我觉得快乐还是短暂而没有深入意识的,比较易得但是让我觉得太简单了。我不是说要去找抽,而是寻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吧,忍受多大收获多大,重点是有所寻找。至于传媒,由于这本书知道了一个新词,谜因,就是某种思想,但强调传播思想,以传播的拷贝份数为目的的,比如天下,国家,共产主义等等。而关于传媒内容,其实赫胥黎还是有点多虑了。整个世界都在建立传媒学院,研究传媒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趋势,所以关于辨析传媒内容的教学内容肯定会在成熟的民主社会被培养出来,只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那个闪频灌输我觉得不大可能出现在生活中吧。倒是我们一直都在接受许多潜移默化的思想,其实本身不是我们自身的,他里面一直强调理性宣传,关于这个我是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总结。关于故事最后的野蛮人自杀事件,我觉得他是想逃脱这些人思想的污染吧,其实还是不太能理解他的情感和行为。这书评分9.5还比较科学,翻译也很不错
  •     “反乌托邦三部曲”皆为忧世之作,赫胥黎是从不同于奥威尔和扎米亚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他看来,甚至是超越了奥威尔去考虑问题。《我们》饱满;《一九八四》激越;《美丽新世界》乍看两样儿都不占,但或许更深刻,至少作者想得更远。—— 止庵
  •     有人说不如1984好看我不以为然。1984还有恐惧和愤怒,那里的人还算是人。而“美”构想的世界人已无法称为人,应该算是有机体的器官,各司其职,无忧无惧。欲望无条件满足,也就无所谓欲望。世界整体运行高效,掌控官真正做到管理。他应该没有什么当权者的权力感与威信,因为无人反抗无需镇压。想到当前流行的家装风:性冷淡。空旷淡漠。无欲则刚,那是因为以无欲之心对抗有欲的世界,而此时世界也无欲。若说有欲,也完全是为了满足你的欲望。所以你的空拳打到空气中,颓然。当然你也不会失落太久,“嗦吗”治好了你片刻的郁闷。这真是美丽新世界。如果真有这一天,人类会不会“永动”?一切平滑无碍,高效?这个词不对,人类世界就是效率本身。作为个人的人消失了,共同形成一个“大人”。人人归我,我归人人。有头脑有四肢有眼耳鼻有心肝肺,这样一个“大人”迈向永恒。这已无法说是统治者的阴谋,这是以科技为上帝的人类必然的选择吧。没有你我他,只有“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真是太好读
  •     感觉伯纳和亥姆霍兹绝对有一腿 咳...咳... 说正经的 只看了《美丽新世界》的话 千万不要错过《重返美丽新世界》 如果看了《美丽新世界》是细思恐极的话 那么再看《重返美丽新世界》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虽然只是感觉_(:з」∠)_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口膨胀会不可避免地滋生专制统治 这么想想 现在的二胎政策也在加速将国家推向某种更为专制的极权统治。。。最后摘录一段译后记的话:正如赫胥黎在《终极革命》的演讲中说的那样,“我们的任务是,明确当前发生了什么,然后运用想象力,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预测技术会遭到怎样的滥用。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确保权力为人类谋福,而不是为人类惹祸。”
  •     更喜欢后面的《重返》,终究还是理论性的东西更适合我。
  •     我们怜悯而嘲讽地看着美丽新世界的人们,蚂蚁是不是也会怜悯而嘲讽地看着我们?
  •     最可怕的事情是从意识上控制一个人,控制整群人,让你饱受压榨而不自知,更无反抗的觉悟,从行动的源头处扼杀苗头,并且让地位卑微的人在药物的刺激中醉生梦死。这等级森严、却分层同质化的社会,人已不再生而为人,只是一种工具,一台机器,命运从出生那刻就被注定。就算作为最高等阶层,也不允许有任何异端想法。相比于暴力恐怖作用下的极权社会,美丽新世界更为可怕,表面和谐,可却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压制多元化的思想,社会的进步从而被窒息。而暴力恐怖的极权社会,只是压制,却不能完全扼杀人的思想,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下暗暗涌动,在某个时机可能喷薄而出。总之,美丽新世界“诛心”是更高层次的极权统治,也许是最高层次的。
  •     2015-12-07.
  •     看似人人幸福井然有序的社会, 却少了那份人性 。每个人根据预设条件 ,安然于自己的岗位, 无所欲求,形同机器人般。 想想真的很可怕, 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了 ? 没有思考, 没有追求 。 经历迷惑, 痛苦 ,然后把自我解脱出来, 这或许正是人生的意义 。 突然觉得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幸福, 像文章中的“野蛮人” 狠狠地鞭笞自己,实实在在的痛正是生命的意义。 我归人人 ,人人归我 。 抹杀了人的个性 。 潜意识的植入可以驯服大多数无思考能力的民众 !
  •     记得要写长评啊啊啊
  •     《美丽新世界》,情节还可以再展开一些,篇幅可以扩写出很多。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 《重返美丽新世界》,偏理论,硬着头皮看完的。不过确实很有见地。 娱乐,消费,需要工作作为支撑。而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思想,自由,民主,独立,已渐渐无人问津,亦或是知道失去了这些亦如何,生活还是照样继续,明天的太阳还是照常升起。 有太多娱乐可以麻醉,有太多消费可以用来排遣,生活不再需要那么深邃。 消费主义社会的物质崇拜和金钱至上,使得现实的许多问题用物质和金钱便可以解决。 即使被奴役,即使被诱导,我们早已甘愿堕落。
  •     喊口号,毫无根据的判断,片面的概括,它引导我们,接收看似正确的理论;明明是分内之事,却要鼓吹成做善事;明明是消极的感性材料,却要从中提取积极的价值。
  •     《重返美丽新世界》简直是给独裁者的行动指南啊,这样真的好吗。这两部作品连在一起看,冲击力巨大。我甚至觉得预言在一步步成真。译本有些地方待商榷吧,不连贯的地方可能有删减?
  •     上图借的第一本书。要保持清醒,保持思考,保持独立。
  •     我看的是这个版本
  •     幸福从来都不宏伟。
  •     还是比1984好得多
  •     但我不要舒适。我要的是神,是诗,是真实的危险,是自由,是善良,是罪孽。
  •     读来脊背发凉,看到俗世灯光,觉得格外温暖。 令人深思
  •     译者翻译很好,作者的话就不用多言
  •     安稳不足以构成扼杀人类自身发展的理由,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很重要。
  •     复习时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直想看的书,比较之下是我最喜欢的译本。恰逢大学快要毕业-选择下一阶段未来走向的时候,厌倦于鼓吹自己热爱科研、想要为人类的发展作一番贡献。我们真的清楚我们在干些什么吗?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这就是幸福和美德的秘密—喜欢上你们要做的事情,所有设置的目的都在于:让人们喜欢上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
  •     更喜欢重返美丽新世界一点,里面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觉得 对,就是这样。太棒了
  •     总算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     在一种高级的专制下,没有眼泪,没有痛苦,没有反抗,也没有自由。 留出一星给翻译
  •     对工业社会的批评和对人类异化的恐惧。透露出深深的弗洛伊德色彩
  •     写阅读作业。看完了前半部分的小说。《重返新世界》没看。
  •     像积分集点数一样,总算把“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完。 《1984》,激烈伴着惨痛; 《我们》,诗意带着失意; 《美丽新世界》,绝望+绝望。
  •     眼力好毒,入木三分
  •     每个人都很清楚,了解局部可享美德与快乐;从理智上讲,洞察全局定是罪恶之源。社会的支柱不是哲学家,而是细木匠和集邮者。
  •     #2016年读书#第13本:在未来,人类被分为5种等级,他们从小通过睡眠教学法被教导“我这个等级是最好的”、“我归人人、人人归我”等,又通过“巴甫洛夫“法(即条件反射),让孩子从小厌恶书籍鲜花,使他们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每个人热爱自己等级、忠实集体、厌恶思考、喜欢乱交(人人归我,所以没有固定的男女朋友,只有常换的性爱伴侣),就算遇到不爽的事情,吃几克”嗦吗“(类似冰毒,但副作用非常小)意识游离在幻想国度,醒来后也就忘记了不快。人们不再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再改变自己的命运,精神的禁锢换来了身体的自由。作者曾说: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其他地方,只留心无关紧要的运动与肥皂剧、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幻想,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抵御操控者的入侵。
  •     看看
  •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中,我归人人,人人归我。很明显的是,这个世界正在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娱乐至死,性解放,我们作为温水里的青蛙,正在被吞噬,被同化。这虽然可怕,却居然也是社会的必然。美丽新世界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读时,你居然会觉得很自然。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悲哀,我们无处逃脱。
  •     咩。反乌托邦三部曲看的第一部,还是在黄花机场买的2333anyway,总体来看的话,比《我们》好,比《1984》差。比较特别的是,不同于另外两本,这本书比较偏向娱乐至死的最终结局吧(目前来看其实倒是这个更偏向现实?
  •     人类的维序欲与自由度是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多样性增加了不稳定性和混乱性,新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出发点、从系统控制论上设计得合情合理的一种社会假想形态,这也是为什么它的预言与当今社会如此相像的缘故。从基因工程上抹杀了个体多样化,洗脑人的喜好选择和阶级差异,纵容鼓励沉迷声色虚幻,阻止痛苦的发生及其衍生思考的个人价值与意义,使社会完全运行在设计好的轨道上。人类毁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中,因为人性的根本在虚无的浸泡下被蚕食,这时当真反衬出莎士比亚剧作闪耀人性光芒的伟大。
  •     我很奇怪为什么1984远比这本书要出名,这本书明明比1984深远许多,1984读着读着会产生极大的困惑,因为那种暴力集权统治并不是非常合理,而美丽新世界的体系则很自然,自然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有更多感触,有更多思考。赫胥黎实在了不起。
  •     顺便一评,Revisited是真的牛逼。美丽新世界最可怕的地方是看完我挺向往那个世界的。。
  •     描述的社会比《1984》中的还要恐怖,这种恐怖感来自于身处其中的居民感到很满足,他们从胚胎时期起就在逐渐“被满足”于社会的种种。在这样的社会中要有所疑虑比《1984》中的人还要难。懦弱如我,如果必须要在两个社会中选一个来身处其中,恐怕会选《美丽新世界》,尽管站在现在的视角那个地方更恐怖。这大概也就是那个地方恐怖的根本所在。
  •     何为美丽新世界?
  •     看过了美丽新世界 现在去看赫胥黎慢慢分析 发现自己还是想得太少了
  •     尽可以洞见重重弊端,也自认逃不出这样一种美丽新世界,因为现实已能窥其缩影。而如果说《美丽新世界》是科学专制统治下的世界观,那么《重返美丽新世界》便在无意中成了该治下的方法论,而最好的警惕手段当然也是拜读之以一窥其貌。
  •     小说较为简短却能引人深思。在精彩离奇的故事中思考着着意志、自由与幸福。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引用也恰到好处。 期待下一次相会。
  •     翻译很不错
  •     《我们》和《1984》所描述的世界正离我们远去,但可怕的是美丽新世界似乎正朝我们大步走来。感觉是反乌托邦三部曲里可读性最高的一本。在一个人口膨胀的世界,永久性的危机是可以预见的;人口膨胀滋生了许多产物,其中,专制统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前面的小说买重了,要是指把后面的论文做成一个小册子就好了,那我就省钱了,不过真的很棒,赫胥黎用理性的逻辑思考否定了极权统治,但思考方式还是有些理工男倾向。
  •     二周目
  •     比1984可怕
  •     究竟什么是文明和野蛮?借用邝言的话,历史的车轮滚滚推进,那个占统治地位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被称作文明,而那种与文明演进相对抗的理想或者说价值尺度,通常就被称为野蛮。作者处在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却预见了一个可怕的井然有序的世界。这个预想的世界不仅不荒诞,反而很现实。今天的网络游戏、毒品、滥交以及各种低俗娱乐,不正越发充当着美丽新世界里“嗦吗”的角色吗?书中作为野蛮人的代表约翰,是懵懂的、幼稚的,也是悲剧性无力的。但并不代表面对文明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屈服顺从。路在哪里?——让我们去寻找。
  •     很难形容内心的震撼,这样的书这几年只能读一遍
  •     - 扎米亚京和奥威尔所述仍为善恶之争 赫胥黎笔下善恶俱已泯灭 人性被彻底抹杀 - “可我不要安逸 我要上帝 我要诗歌 我要真正的危险 我要自由 我要善良 我要原罪” “其实你是想要遭受不幸的权利” 在另两本反乌托邦小说中存在反抗与斗争 虽从结局而言令人绝望心寒 但在此冲突中仍残存人对自由民主的信仰 热情和对革命必定胜利的渴望 说明“许多生命还在为平等与幸福战斗” 而在新世界 一切过于祥和 沉闷压抑 令人无所适从 “病态的“正常人”沉浸于“个人自由的幻象”中 先天的生物学差异被牺牲 实现文化同一性 而这与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做出了更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人口膨胀 科技进步...都为集权的产生 新世界的来临埋下隐患 值得再品
  •     像是被封闭了五感,却又耳畔轰鸣。
  •     最喜欢的书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