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

ISBN:9787506088797
作者:王小妮
页数:144页

内容概要

王小妮 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乡和作为知青前后插队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作品集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1966年》等。
1999年获美国安高诗歌奖,2003年获得由《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2013年获得珠江国际诗歌艺术界诗歌大奖,2015年获2014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

作者简介

这本诗集是王小妮在2003年到2015年的诗歌作品辑录,主题为“月光”,由王小妮教授亲自甄选、编排,依据时间和体裁分为十辑。


 月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眼下,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没有这样的一个“好”时机的。小妮老师出新作了,新作《月光》是一部诗集,如今的这个世界里,还有多少人,想要写诗,于是正好拿起一本诗集来阅读呢?所以,小妮老师说,要珍惜读诗的人。其实,读诗和写诗的人,何尝不是两两珍惜,惺惺相惜。小说总是很直白的,但是诗歌却需要选择自己的读者;读者需要选择很好的时机、心境,万事万物皆齐备,才能进入诗人的世界。这个世界,静谧而辽远,朦胧却又诗情画意。诗歌的世界并不总是欢迎那些粗通文墨的人,也不欢迎带着喧嚣、焦躁而来寻找净土的人。只有你的心能够读诗了,你才能读诗,而不是你读诗了,才能获得心理的平静。读诗不容易,写诗不但是艺术活,还是技术活。如今,能够坚持写诗的人已然已经不多。读过小妮老师的小说,虽然小妮老师的简介把“诗人”放在前面,可是我们广大读者认识她,怕是还是从《上课记》和《1966》吧。她在《1966》写的那个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是在《月光》中仍然能看到那个年代的某种烙印。读《1966》并不轻松,但是《月光》,或许仍有那个年代记忆留下的思索,但是我们却可以驾驭诗意肆意想象。诗歌,真是可以穿越时光的呀。诗歌分为十辑,创作时间从2003年到2015年。小妮老师似乎对“月亮”有着别样的情怀。总是在月光里,进入诗歌的境界。在这个有着“月光”的诗意世界里,她惯用的颜色是“灰色”、“白色”、“灰白色”、“黑色”、“银色”,我一直不能领会这些颜色的意义,它们多数时候带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苦闷的,这个充满“月光”的世界,也许并不是为了带给人快乐,而是让人在痛苦中思索和前进。诗人的世界是敏感的,敏感多数时候会天然忧伤。然而这忧伤并不是毫无意义,因为这世界上有些滋养心灵的养分,是快乐所不能带给你的。在黑暗中,我轻轻吟唱着:冰块空撞着玻璃/月亮没了,酒也跟着没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谁也不要陪谁过一生。太阳出来,世界必复杂/月亮一出来,我们都变得简单。
  •     揉碎在月光里的岁月——《月光》yhw_细雨微澜诗意的你,诗意的我,诗意的她,揉碎在岁月的渣滓里。时光是首诗,记录着我们存在的过往,无论开心与否,无论难过与否,它都真实而又冷静的旁观着一切,像清冷的月光,虽看似不带有一丝温度,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里。在王小妮的文字中,诗歌是会讲话的灵魂。她打碎了韵律格局的限制,在自由的排列中将情感无限放大,每一个字句,都有着或压抑或抒发的情感,从而汇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记录了一段想要忘记却忘不掉的岁月,有的记录或复杂或欣喜的心情,然而更多的是情感,是无处发泄的呐喊。月光,清冷又皎洁,似旁观者般,叙述着这一个个的故事,而她,一个讲故事的人,却在观望着置身事外的月亮。(一) 岁月长河里的苦涩王小妮的诗歌中,有着岁月静好的美,也有着残酷鞭挞的光阴,正如《1966年》中让你感到无能为力的故事一般,她通过一件简单而又真实的事情,写出了让人压抑的无处隐藏的心灵呐喊。她的诗歌有让你产生共鸣的故事,她将你强行拉入到诗中,陪伴她做那个孤独的守望者,却在让你产生共鸣时戛然而止,同时又意犹未尽。她在诗歌中时而将自己化身为月光,理性而又感性的看着世界变化,却无处可藏,她那么努力的在诗歌中想要将月这一冷静的旁观者融入到时代中去,却发现无能为力。时代在快速的改变,那种苦闷的沧桑却依然停留在她经历的过去。在《绞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下的恐慌,像那两个期待着去看电影的姑娘,却无法预料事后的悲怆;像烧尽在锅炉中的普希金的诗篇,在时代的反讽中希冀着“平安无事”的度过那场未知的浩劫!可是令人恐慌的故事背后呢,我们已猜到结局,内心却还残存着“一切都好”的希望。这种残存的记忆已植根在诗人的生命里,因此王小妮用动态的场景描绘着一个想象中执行死亡的画面,“你们谁来动手?”充满冷酷的、没有一丝人情味的话语回荡在没有月光的漆黑的夜。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通过身体的本能去模拟展现,事情还未发生,当事人却已看不到月光,“真是平静,已经死过,已经凉了”。而此时,行刑人却在摩拳擦掌。夜色中,一场行刑人与被执行绞刑的普通人之间的心理较量,就这样通过云彩的变化、心理动作的描写跃然纸上。然而一切并没有过去,“扑通一声”,充满声音的词语在空旷中为一切划下了句点,下一个又将是谁?在这首诗歌中,我们读到的都是简单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却充满了力量,晕染了情感,看似朦胧却又写实。与此同时,诗歌中的时代感、主人公们的心理活动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场景的复现与对比更让我们亲临其境,感受着高压熔炉下的紧张。而时代感,就这样自然的,不带有一丝人为痕迹的写在了那些诗句中。这些诗句为一个故事画上了句点,却打开了另一个故事的篇章,在《乌云密布压到了地》中,复仇者的故事正在上演,一个瘦骨嶙峋却又阴沉的人走出了乡村,而“我”正独自出门,一切未可知,一切都隐藏着未知的恐慌。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那个年代,再次感知着那种预发而不发,欲知而未知的苦涩心情。在王小妮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时代的变化,从《仇恨》中讲述的“铸剑”的故事,到《刺秦夜》刻画的杀手的孤独,再到1966年高压下失语中的恐慌,直至货币时代(《盐》)物欲横流下的迷惘,一切都真实的可怕,一切都充斥着压抑后的反抗力量。经济的发展,物欲需求的改变,让她有了“上天的路越来越远,我不准备去那儿了”的感慨。同时,她又时而伪装成等待“月光”的主人,看着孤独的来客背负着行囊,在喧嚣的小酒馆中畅谈着理想与希望,而彼时,所有物化的人们,都像神秘的过客,引人探究着其中的故事。(二) 在音乐的篇章里变革王小妮的诗歌似二胡曲,虽然听起来声调幽怨,却莫名的让人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诗人的精神,感染了读诗的我们。她的诗中,有着远方,看似朦胧,看似迷惘,却又有着新生的希望。《新生命》是一首具有反叛精神的诗歌,诗句中的转折毫不矫揉造作,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将婴儿的出生与月牙儿的变化描写的温馨又温暖,又将小孩子见到新世界的新奇用寥寥数语描绘的生动而又形象。然而细细品味,其中对于有着保守思想人士的批判鲜明又直接。“一定是有女孩儿出生了”,于是连月牙儿都变得新鲜。诗中对于女孩儿降生后的场景描写,对于月儿的变化,让人不禁联想到重男轻女家庭对于女婴的无视与刻薄。而音乐都在撞墙,“四周的晶亮正帮眼珠看的更远”,暗示着家庭中某种思想的改变。诗篇像音乐般老去,乐章才刚刚奏起。王小妮用魔性的语言刻画了灵性的感悟,用真实的改变掀开了改革的篇章。月亮是有记忆的光,它透过大地拉动了故事的轴轮,在变革中怒刷自身的存在。王小妮是有故事的诗,她透过诗写进去那么几个人,那么几件事,在日积月累中,故事成了诗,诗写就了日记。《聪明人都偷偷溜掉了》更像是王小妮的写作初衷,她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诗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诗中表述,却又患得患失,却总会让聪明人“溜掉”,于是,她只能与月光为伴,看着“月亮愣愣的出门了”,于是,“她”又孤身一人。王小妮的诗中,渗透着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渗透着我们想说又压抑自己的内心想法,在那紧张的悸动的读诗的晚上,在鱼鹰失落的离开没有鱼的水塘,一切宁静而又从容,一切真实而又美好。那其中的所思所想,那其中的雍容与富足,都剖开来展示在我们面前,如月光般,清凌凌的洒落在我们的心上。如果说《1966年》记录了一个时代下的恐慌与迷惘,《上课记》记录了90后大学生的彷徨与躁动,那么《月光》选录的诗歌描写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更像是王小妮的生活笔记,将其发生过的、思想过的事情一一摆放在箧子里,供我们品阅其中的精神食粮。雯写于2016年6月18日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好精致的书,诗歌内容不提有多轻灵,居然外封拿下来一看,在精装那层板上的纸也有烫金和图案,正面和封底都有,~\(≧▽≦)/~
  •     没能跟上来
  •     轻松愉快的一本书。
  •     其中带些童真诙谐的诗歌,它们有轻巧的温暖。很多诗太冷冽、太紧张,写得非常好,我本来就是个压抑的人,一下子跌进去了。
  •     主题月光,王小妮诗集,有些篇目很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