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53400716
作者:费正清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新帝国主义观 经过从1919年到1949年30年的洗礼后,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列主义世界观,这反而使中美两国国民对世界的看法更趋紧密。例如,现在我们可以对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和性质展开辩论。至少,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考虑到我们分别是军国主义的给予方和接受方的不同经历,双方存在向左的观点是很自然的。我们与英国人在印度的情形相比远为逊色,我们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虽然也享有特权,而中国的爱国者却对此耿耿于怀。 然而,今天,研究者们正在分析帝国主义时期的各种细节。总体上,我认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列宁所称的那种依赖于环境的经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皆有利弊。但从政治和心理层面上看,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蒙受羞辱,却激发起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酝酿了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 在美国人的想法中,“帝国主义”一词的含义是模糊不清的。该词最初使用于19世纪,意指欧洲列强对别国人民扩展政治统治,简言之,就是殖民主义。但在19世纪末,列宁和其他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受新经济学的启发,将资本主义或金融帝国主义视为真正的罪恶,这一罪恶可以让列强在海外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必使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在20世纪初,美国人充分意识到美利坚合众国并未参与欧洲列强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欧洲人将中国某些地区划为他们的特殊领地,作为替代,我们则确保贸易的对外开放政策。这项“利益均沾”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代用词,至少也是一种变相的帝国主义。我们在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中支持的“中国完整”是一种高超的掩饰,让我们远离帝国主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宁主义才脱颖而出,而且美国可以拒绝它,因为与英国人在印度的情形不同,我们并不完全依靠同中国的贸易,事实上,两国贸易额非常小。总之,用资本帝国主义形容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不合适的。我们在1941至1945年的对日作战、1950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5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纯粹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我们这些战争并不完全出于经济利益。 这一事实使我们的战争更加不妙,因为无论什么经济体制,只要民族主义持续,强权政治及与之相伴的军国主义似乎很有可能持续。里根政府的反共即“自由”因而必须进行军事防御的观点是在敌对强权政治形势下缺乏深思熟虑的反应。我们必须记住,贪婪很少像理想主义那样强有力地发动战争。 因此,我们对中国的帝国主义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扩张现象。我们比大多数现代民族国家更具有扩张性。然而扩张只是个中性词,未必有好坏之分,它既可以用来描绘我们政府的政策特点,也可以用来描绘私人的传教运动。 01鸦片的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典型追求经济利益的英国公司引起。这一开端也定下了中西关系的基调,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后来各式各样的反帝战争似乎都有一样的性质。虽然美国与中国同志般的世纪友谊以及不平等条约下的特权随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已付之一炬,但学者们越来越紧密地把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历作为一项基本事实来研究。一个世纪前,我们的先人虽然没有今天的强大火力,却充分利用了新式的类似英国“复仇女神”号的明轮炮舰。他们更确切地知道他们所需要的贸易利益与当时的文明传播相一致。 从印度贩卖鸦片到中国的贸易是近代史上持续最长的有组织的国际犯罪,但其责任过于分散,以至于这一贸易在不断盈利中持续了100多年。鸦片产于印度,然后由英属印度政府定期贩卖。将鸦片贩到中国沿海的私商只是中间商,在那里由中国的走私者负责发送销售。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研究过,1800年以后,随着人口过剩、生活的艰难和腐败,中国强大的销售网络是如何开拓鸦片需求市场增长的。 起初,中国只有很少的成瘾者,但到19世纪末,鸦片吸食者已逾千万,而且其产量已形成与印度的竞争力。鸦片成瘾对中国古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大的灾难,因为孔教非常尊重自律和对家庭的责任,而吸鸦片者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欲望,继而牺牲家庭和自身。贸易双方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鸦片贸易的道德问题,人道主义者数次就该议题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但直到1917年,这种贸易才被迫禁止。 首先,考虑其动机。尽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Palmerston)一味发表要求贸易和准入自由、外交平等以及英国人受本国法律保护的言辞,但真正令人信服的动机是金钱,这主要来源于鸦片贸易及在印度的课税,其次来源于通过在广东销售鸦片提供资金以维持对华茶叶贸易的进口关税。 其次,考虑发动战争的手段。战争的导火索是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试图禁烟以限制英国在广东的影响。英国自由贸易主义倡导者,如威廉·查顿博士(WilliamJardine),其也是主要的鸦片商人,直接向帕默斯顿递交了战争计划及不列颠的战争目标。贩运鸦片的船队帮着从印度运送远征军,鸦片商船的船长被雇用为领航员,鸦片公司的翻译官成了口译员。远征军军官和外交官从鸦片商的殷切款待和提供的情报中得到不少好处;军需官通过向伦敦银行兑现支票获得资金,这些银两是从沿海鸦片接收地的中国买主手里换来的。从一开始英国就打算让中国赔偿这次远征的全部费用。这场战争实际上是设想收回成本并赚取间接利益的投机生意。战争的结局是,统治中国的清朝战败,在1842年被迫签订了赔款高达2100万美元的《南京条约》。 在当时的背景下,英国媒体对阿富汗战争和夺回喀布尔的关注超过了鸦片战争,因为前者关系到印度帝国的切身利益。此时鸦片已流入到英国,其受害者不仅包括托马斯·德·昆西(ThomasDeQuincy)和服用过数夸脱鸦片酊剂的萨姆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这样的名人,甚至还有改革领导人威廉姆·威尔伯福斯(WilliamWilverforce)。英国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而运到中国的鸦片达2万箱,最后达到8万箱。当时年轻的格莱斯顿(Gladstone)就鸦片贸易表达的人道主义观点,也在后来日益膨胀的呼唤英国工业化的呐喊声中被淹没。鸦片贸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主要原因是中国生产商抢占了市场。 新教和天主教传教士都面临着该段历史悬而未决的道德问题,新教传教士厌恶鸦片,同情战争,而天主教传教士却在中国的领土上开展不可告人的勾当和破坏活动。天主教的使命成为侵略的一部分。这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精神上帝,在秘密基督教团体的庇护下,乔装打扮穿梭于各省,希望在日渐衰败的王朝中维持一种异端的崇拜。与在沿海的鸦片贸易商查顿及搭档亚历山大·麦森(AlexanderMatheson)一样,在中国中部殉教的法国传教士,公然诋毁中国当局。天主教牧师旅行时常求助鸦片商人为其提供交通和资金上的便利,新教教徒更是如此。西方入侵的相互勾结无疑将成为定论。 事实上,中国的开放,甚至根据西方人的报道,更像是一种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形式出现。帮助维持基督教小团体的遣使会和耶稣会的中国新教徒发挥的组织功能对应于中外贸易中的茶叶买办和中国鸦片贩子。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则: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最初,中国需要鸦片而对兰开夏的纺织品置之不顾,继而,中国巨大的鸦片销售网络超过了外国的控制范围,因此,鸦片贸易从一开始就是“中西合璧”之现象。参与西方侵略的中国人都是一些无赖、投机者和彻底的反叛者。香港变成了走私者和秘密社团成员的避难所,这些成员都是孔教秩序的叛逆者。虽然基督教会和中国的基督教团体,最终在20世纪才作为新中国最优秀、最爱国的一部分登上舞台,但最初中国的革命和重生之路显然是向下而行的。

名人推荐

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萧乾

内容概要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帝国主义观
01 鸦片的动力
02 传教士与牛仔态度:美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03 传教士在中国的新闻报道
04 离奇的传教历史
05 汉学研究误入歧途:一个北京骗子
07 乔·史迪威,典型美国人及其中国使命
08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与美国军国主义
第二章 渗透毛式中国
09 第一印象,1971—1972
10 毛的劳改营
1l 中国领导层的掌权史
12 探究中国的个人主义
13 江青:第一个逼近
14 1976年的继任危机与“毛一周时代”的结束
第三章 正常化之路
15 重新评估中国的扩张性:1962年中印边界之争.
16 毛的对外策略转变与尼克松初访北京
17 解决“一个中国”的难题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
18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19 山西一个村庄的革命与改革
20 如何成为一名红卫兵
21 毛为建立新教育制度所做的努力
22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
第五章 余□:美国乐观主义幻想的破灭
23 揭露“文化大革命”的弊端
24 现在新闻记者能够披露的报道
25 我们仍然匾临“两个中国”
26 相似之处和问题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汉阅学术文库:观察中国》编辑推荐:一位屹立于美国汉学界巅峰的泰斗,一段中美友好往来的佳话,费正清50年潜心研究之精粹,读史明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作者简介

《汉阅学术文库:观察中国》内容简介:一位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对近、现代中国局势的观察与评论。这是对中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的论著。全书主要围绕“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往”、“两国的历史与发展”等中心问题展开,详细介绍了美国学者独特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另:《汉阅学术文库:观察中国》也是费正清怀念其最得意弟子西奥多•H•怀特(白修德)之作。白修德因在1942年深入河南境内报道大饥荒而被中国百姓所熟知。


 观察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关于中美     谢泳曾在一个讲座上指出,列强对于中国的作用,有消极和积极两方,日本起的消极、伤害作用最大,美国起的帮助作用最大。当时觉得不以为然,国家间的协助,不宜过多的纠缠于感情色彩。利益的纠葛是国家关系永恒的纽带。就如最近,日本拟取消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有论者就摆出日本对中国做了善事的姿态来。实际上,这些援助中国的资金中国是要连本带利偿还的,而且已经在还了。因为历史问题这种援助也具有微妙的意味。而且,这也绝对源于现实利益的考虑,看看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的带动作用就明白了。事实上,这是互惠的国家行为。而国家间的金钱往来,从来都不单纯,也不会单纯。   所以,对于美国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种种,也皆出有因。     在分析了美国近现代对中国和日本的种种历史做法后得出,费正清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为现实主义手段、浪漫主义冒险和帝国扩张主义所交织控制。   姚国华曾在《现代化批判》课上提到,美国的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厚。果然,按照费正清的观点,传教士猖獗时期的美国在中国的作为,包括鸦片战争、“门户开放”呀什么的,大部分是由传教士主导的,而这些传教士则怀着传播文明的理想,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较浓。而那时的传教团体掌握着第一手资料,必然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以至于费正清也说,臆想和非现实主义的观点影响了美国的政策,“我们进行的1941-1945年的对日战争、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5-1973年的越南战争,可以是强权政治的产物,这些战争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那么这些战争,莫非正是姚国华所说的美国理想主义的体现?   同时,费正清认为,“美国不必要因在中国实行半殖民地政策而有一种负罪感。毕竟,加利福尼亚州不生产鸦片。”这里,费正清只是将美国对中国的做法跟英国的以鸦片为工具的侵略相比较,所以得出这个无需负罪的说法。可是,难道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的殖民就不算殖民?非得将中国人搞得个个跟病鬼一样才叫殖民?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的一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里面有段台词非常有意思。说爱情的背叛分为三种,一为身体的背叛,二为身体和心的双重背叛,三为心的背叛。人们往往只重视前两者,而忽略后者,即心的背叛。   那么,同样,费正清所忽视或者说为之辩护的正是心的殖民,精神的殖民。因为传教士们乐此不疲的就是能够在中国传播他们的基督教文明。
  •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本人在读完费正清先生《观察中国》一书后最深的感受。我还想起了与室友关于“历史学之意义”的争论:他说历史学就是一门学科,不需要强加它任何意义。我对此耿耿于怀,但一时又找不到论据来反驳这一观点,现在找到了。至于是什么,文章最后会提到。对于本书出版的原因,费老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中美关系一直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影响着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为了应对正迅速到来的、不确定的中美关系,我们应注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双方都应认真研究对方的历史,找出对方误入歧途的根源。”中国人信奉的是孔教,而美国人信奉耶稣,前者代表的是责任和集体合作,后者则为权利和个人奋斗代言。这种分歧是历史留下来的遗产,根深蒂固,难以在瞬间扭转。而中美的友谊的果实必须在这个夹缝中开花结果,唯一的肥料就是“求同存异”。我简单梳理了一下文中关于美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这十年,我们习惯称之为“国民政府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中美这对国际恋人也处于蜜月期:“无论身处中国境内还是国外的外国人都对政府寄予厚望,认为它将解决中国的紧迫问题。”到了40年代,随着国民党自身的腐化和共产党的崛起,美国对国民党失望不已,尝试去了解“共产中国”,埃德加斯诺就是典型代表人物。这里可以称之为50年代,“一些人谴责中国共产党迫害、处死众多敌人的做法,另一些人则对其肃清残余,解放农民,恢复秩序的创举赞不绝口。”70年代,双方外交关系,但中国在早期给外国观察家留下的美好印象,随着我们对极度恐怖的“文化大革命”的了解,迅速被其造成的坏影响所取代。到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毛泽东及其集团离开了历史舞台;随着美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期待以及旅游热潮的正常复苏,一个新时代的躇光正在出现。全书是费老各个时代关于中国历史研究书目的书评,文章大都写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从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对文章进行了一些润色修改和补充,很多观点跟我们今天类似。作者通过剖析毛时代中国产生的历史原因,提出了关于两国发展的一些宝贵建议。从帝国主义时代到毛时代再到新时代,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微妙而暧昧的氛围之中。以美国人的观点来讲:我们并非帝国主义者,没有打算抢占中国的领土;我们不是中国的敌人,一直以来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输出自认为优越的价值观)帮助中国。可是在我国领导人眼中,我们需要的不是所谓“优越”的文化,而是国际上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这就又要回到我们之前所说到的“求同存异”了。在第一章《新帝国主义观》里,主要讲述了各个阶层的美国人在中国门户开放后的一些经历。相比其他国家通过贩卖鸦片和战争对中国做出损人利已的行为,美国对中国的侵略确实“柔和”了许多,主要形式是通过派遣传教士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教育。可是,“现代变革压力下的中国文化是历史上现存的最独特、最分离和古老的文化,也是最自给自足、平衡和庞大的文化。”因此,传教士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王小波写的一篇《洋人,百姓,官》的文章就提到过这种现象,三者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相互制约——洋人怕百姓群起而攻之,百姓怕官大爷打自己板子,官员们怕洋大爷向自己上级反映情况。不过传教士们在中国的行动不仅仅限于思想改造和传教,传教士艾伦编辑的期刊面向东亚重要中心发行,特别是中国的通商口岸。《万国公报》是当时重要的新闻媒介,它不仅以汉语传播基督教教义,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基督教团体的机构,成为中国基督教作家发布新闻和观点的论坛。这些文字作品后来成为研究新教中国化和教会机构发展的基本素材。还有的认为最初皈依传教事业是个人的需求、集体的狂热、传教者的蛊惑和自我恐惧四个因素的结果,这位传教士很少关心精神奉献,而更注重对中国人民的实际帮助。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军官乔-史迪威。他想要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技术、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中国军队,这就意味着中国之前围绕“武将”为核心私人军事制度分崩离析。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李鸿章的淮军,接着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和北洋军阀混战,虽然最后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私人部队的军队性质依然没有改变,蒋也只是所有军阀中最强大的那一个。“嗷嗷待哺的征兵入伍者、军官的腐败、物质的囤积、国民党军队中忠诚至上的标准,加之抗日的心理负担和精疲力竭,造成了极为保守的现状。”这就注定了史迪威的行动的失败,同时又在军事层面显示出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到了第二章《渗透毛氏中国》里,对毛的行为进行剖析,联系到古代帝王思想。毛作为一个熟读史书的革命家,对帝王一词有着说不清的情怀,但当时的情况是不允许他称帝的,而他的理想也是朝着人人平等的目标前行的。于是乎,对外追求乌托邦的理想和内心中的帝王思想造成巨大矛盾。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政治生活,对于所谓的民主缺少足够的兴趣。自我牺牲和批判、信奉社会组织、文明群殴(参考古代的文官制度和斗私批修),这些造成了真相的缺失,大众自发的对事实的追求也不复存在。“中国人愿意接受一个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威,而不是法定程序和法律的至高无上。”“整个中国革命是一场反旧的战争,但革命者之间的竞争却又都以传统来反击对方。”至于中国未来的路究竟是掉头重走西方之路还是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黑,有待时间考证。还有在政策和道德的区分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缺少“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导致所有对政策的批评都可以上升到对施政者品德上的批评,我们无法接受“有用的坏人”。黄仁宇先生也有过相关评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足。”而费老的评价是:“对于一个通过道德权威而不是正当法律手段程序统治的政权来说,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败坏和贪污腐化等重大灾难。”英雄所见略同。第三章《正常化之路》主要评论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关于中印边界之争的描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英国在退出印度殖民地时用了对待巴勒斯坦的老招数:留下一个边境问题,给双方解决,自己隔岸观火【典型的“既然我留不住你那你以后日子也别想好过的怨妇心态,帝国主义真是用心险恶】。但中国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通过耐心的谈判,直到赫鲁尼这位大哥一次又一次给脸不要脸的行为之后,中国才动用武装力量打到他们的老窝。考虑到当时国内的情况,中国的领导人随后又撤回谈判中的边境,并没有进一步的侵略行为。费老则从民族特性这一方面解释了这一行为:“中印边境冲突表明,中国的扩张主义是反击性的,并不是主动或天生的,如果我们自寻事端(尼赫鲁就是如此),就会遇到麻烦。”这是一种友好的信号,我理解是指美国应该在对待台湾问题上对中国保持足够的客气。之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一个中国”难题也是以此为基础论述。总而言之,它使美国人相信,只要自己不得罪中国,中国绝不会主动攻击。这点也是对当今“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细节,并记录了一些亲历者的诉说。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有人认为是毛利用民众夺取权力,有人认为是毛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只是用错了方法。我们知道,从1957年的反右运动开始,到1958至1960年的“大跃进”,这都是毛发动群众攻击现状的结果,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这一切是正义的。但直到文化大革命,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费先生从历史角度解释了毛的这一行为:“我们知道,毛很赞上前221年‘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我们知道,1368年以后,明代第一个皇帝在宫廷种了许多树,让大臣们隆重地击打。事实上,他已变成了妄想狂,杀戮忠臣,威吓学者。我怀疑,精通历史的毛明显继承了其许多前任的精神,常常使用他们的方法,只是毛还有些新点子,做得也更匆忙。”“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只是因为一位老人的失意。它代表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即新的统治者对人民在思想上对他效忠的习惯性需要和主张现代化的人对专门技术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文章的最后,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总结。北京已经在改变自己的形态,并把华盛顿作为重要的合作对象,这点是后者所希望看到的。市场化尝试、商业化、股份制、承包责任制……双方如今的间隙是,前者似乎选择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让华盛顿有些无所适从。“他们忍受复辟官僚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统治。这种统治被全体国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所认可,并被现代技术所固化。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中国人实践着我们可以称作一种隐秘的、小规模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所涉及的自由只存在于与集体关注无关的小事之中。”费先生如是说:“如果盲目地对中国提供帮助,只知道他们用英文所告知的情况,而不知道我们的中国朋友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就会重蹈20世纪40年代的覆辙,在中国造成另一场美国灾难。”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两个中国”问题,即,农村中国和城市中国。中国的革命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我们可以分别通俗的解释为:追求平等和物质进步。毛发动的社会革命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技术革命的进程【参考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邓的技术革命又使得社会革命倒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如同走路,总有一只脚要先迈出去,而后一只脚则必须跟上,否则中国这个巨人会摔得非常惨,这也是美国所不愿见到的。诚然,这本书中把美国的影响力提得太高,跟事实有所出入,但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写作,确实容易抛开我们中国一些陈旧的观念,引出我们新的思考。现在我可以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就在于更好的理解我们当今的世界,对大部分事物保持宽容,并且对另一小部分邪恶事物保持绝对警惕。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中早已暗藏着密码,等待我们来发掘。
  •     文中充满了一个外国人对东方文明的不解,不过,能较为公允地从西方人角度提出看法,已经是不容易了。由于立场不同,文中有许多观点都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历史和国家。翻译的不够流畅,留有遗憾,如果要读费氏的其他著作,比如中国通史的话,这本书可以忽略,或者说,热身吧。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书本纸质较好,只是内容需自己翻阅查找更多的资料才能看的明白些。
  •     写的有理有据,佩服20160917
  •     名人所著,本想了解国外的中国历史视角和洋人们看法,但字语间苦涩、绕口,似乎是懂中文的外国人译品,读起来要有些耐心!内容上有些是可以鉴赏的!
  •     需要说明的是书本印刷装订不错,但作者的部分观点却不可认同,需要批判阅读,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的观点确实能开阔视野
  •     内封没粘好,有书页受潮的迹象。但是其他方面都挺满意,编者说删除了个别的内容,大体不影响阅读,希望所言不虚。
  •     比较客观
  •     冲着作者买的,不错的
  •     费先生在纽约时报的上发表的书评,短小精悍,见解别具。
  •     这是暑假看的唯一一本跟专业扯得上边的书。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言不虚。我不能赞同室友所说的“历史学研究不需要有意义”,我眼中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在的世界、祖国和自己。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优点就是不受意识形态和生活环境的约束,缺点就是对于史料的掌握可能不那么翔实,而且更多考虑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本好书,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挑剔的观点。
  •     可惜為譯者改動!
  •     费正清的读书报告,写期末作业的时候可以参考~~从此书看到了许多海外汉学家是如何研究中国的,有的亲身经历,有的搜集材料,力图发现中国。其实很赞同费正清所谓的“两个中国论”,那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论,这是费正清替现代中国发展所担忧的,也是贯穿整本书的精髓。
  •     书装帧不错,内容太浅,看不清什么,后悔
  •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好书
  •     这是大师的一本小书,是大师用来来纪念弟子西奥多·H.怀特即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记者白修德的,当中以西方视野来观察主要文革时期中国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了解。
  •     提供了思考中国现代史的别样角度
  •     以外国汉学家的视角,以零散评论的形式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大跃进等历史事件及思考
  •     当之无愧的大家!
  •     能够看出作为一个美国人尽量在读懂中国了,但是总是感觉隔了点啥,可以一读,但是信息量一般
  •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将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放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观察,发现其相似性。
  •     费正清着实的中国通,中国人对自我的认识的同时,也应了解“中国通”对中国人的评价。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阅读,大家的书总是能给人深刻的启迪。推荐之
  •     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事件,很有启发性!
  •     通过文献观察中国。洋洋洒洒,凌乱的感觉。
  •     佩服费教授的正眼、正观、正信。
  •     外国人怎么讲述中国历史,这书好像有删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