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人的黄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8042255
作者:[美]傅铿
页数:284页

书籍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编 知识人的乌托邦
浪漫理想与事功精神——英法知识人的差异
知识人激进传统的社会学反思
僭妄的理性与卑微的自由——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念
传统、克里斯玛和理性化
现代文化中的野性思维
超越道德批判
第二编 法兰西知识人的黄昏
巴黎怀旧
托克维尔随想
先知式知识人的黄昏
戴上面具的普罗米修斯——列维与法国左派的后现代革命
独行的现代堂吉诃德骑士——重新阅读雷蒙·阿隆
波德莱尔随想
巴黎的旧梦新颜
《红与黑》和“卢梭情结”
伏尔泰与他的缪斯爱米丽
第三编 美利坚的黄昏
美国的晕眩
美国民主的除魅
奥巴马的美国
美国民族精神中的矛盾性主题
结语:托克维尔与我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

知识人用激烈的辞藻为受到侵犯的权利辩护,为被压制的真理和被延误的社会进步而奋斗。知识人的存在有赖于两点:一是拥有充分资讯、能够及时回应的公共领域;二是普世的价值体系。
知识人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关怀超越日常生活的神圣事物,关怀社会的终极价值理想,从而以此为依据批判社会现实。个体知识人的责任在于,做一个从普通公民视角看问题的独立观察者。
精神的成长,需要心灵的流放,思想者需要有不同文化的经历。生活在世界两端的学者们,都要对自己生活的那个社会负责任,赞美对方要适度,都不要对“他者”做过度的想象。


 知识人的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英雄的死亡反而显示了英雄的不朽。”傅铿属于从学术圈中半路逃亡的人,迫于现实而选择了技术职位,然而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知识圈中的人文关怀。李天纲作的序虽不乏鼓励,但仍然掩不住对一个大有前途的年轻学者改弦易辙的惋惜之情。傅铿本人的自序及跋中显然也对此深有遗憾。不过这样的情境可以让人从一个较为边缘的甚至是局外的位置来看待、研究问题,靠着自己的兴趣,做出来的文章与那种站在专业的角度写出来的学术文章相比,又是另一种味道,也许更带有个人的理想色彩,更有自己的激情和关怀,反而更好也说不定。与傅铿相似、而影响更大的是林达,夫妇两人也是学历史出身,洋插队之后,一边谋生,一边写出了一系列观察和随笔。林达的书对当年乃至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都影响极大,隐隐成了大学生开启思考之径的启蒙之作。我自己更喜欢这样的边缘知识人的写作。这样的写作,一则可以少些学术圈中专业写作的严肃枯燥,可以见到作者的真性情;二则不受以学术为饭碗的诸多掣肘,比如什么不讲之类的;傅铿的这本随笔,书题的含义,是说在各类知识和技术日益走向专业化的当代,独立自由的知识人已经日薄西山,难以生存下去。傅铿用余英时的观点,以知识人取代“知识分子”这个带有意识形态的称谓,令整个书题变得带有庄重、古典的韵味。全书的核心则是对法兰西知识人激进思想的批判,对启蒙和理性的反思。比较英国的经验论传统和法国的唯理论传统,作者的立场带有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味道,强调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的作用,批判破除一切旧制度的激进革命。沿着这条主线,全书的三个部分,第一编《知识人的乌托邦》所收的文章,从英法知识人的比较,到激进传统的反思,到哈耶克的自由思想之辨析,大体确立了全书的理论思路。第二编《法兰西知识人的黄昏 》描摹卢梭、伏尔泰、托克维尔、波德莱尔以及雷蒙·阿隆、萨特等法国著名知识人的形象,在对巴黎的怀旧中继续感概大革命的激进反而让法国人民在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上几多反复。第三编《美利坚的黄昏》则试图为美国民主“除魅”,指出美国当今民主体制中过于私利的一面。第三编用力最少,最为薄弱。李天纲在序中对傅铿指摘美国民主的弊病,虽然说能“完全接受”,但字里行间颇有不以为然之意。这也可以理解。你骂的体制,是这里人想也不敢想的,如何让人服气呢?从反激进、拥抱传统的立场出发,在结语一篇《托克维尔与我的中国梦》中,针对中国当前的问题,作者竟然提出希望通过一位政治强人来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样的想法既有作者本身的保守立场的因素,也与作者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亲身体验美国民主的弊端有关。但此种想法放在当今中国,无异于白日做梦,大概是作者去国太久、脱离祖国的现实太久了?本书对知识人激进思想传统的批判自然是极有意义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能抹杀社会运动、平等自由思想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关键只是在当代社会中,社会运动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问题。在反思激进思想带来的人道灾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抗争的推动作用。没有抗争来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指望政治强人赐予改革,那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罢了。
  •     萨义德曾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应该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确涌现出了很多如萨义德所说那样的知识人,尤其是在法兰西,尤其是法兰西激进左派知识人,影响之大不可谓不深远。但是傅铿《知识人的黄昏》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知识人因何走下神坛甚至渐行渐远,他将这种趋势称为“知识人的黄昏”,读过之后不免啧啧称赞又感慨良多,因为这种反思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傅铿首先从欧洲知识人(如托克维尔、哈耶克)入手,试图通过他们的所思所言建构出一个“知识人的乌托邦”,比如法国的浪漫主义传统、英美知识人的事功精神、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等,可以说,知识人的乌托邦代表了一切进步思想:民主、自由、理性、平等,凡此种种,而这些乌托邦表现可以说又都是绝对理想化的,在作者看来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悲剧。法兰西知识人是这种乌托邦的集大成者,比如战后法国的知识英雄阿尔都塞、萨特、斯特劳斯和福柯等人,他们更是被作者称为“先知式的知识人”。然而作者的思想并不是为这些左派领袖歌功颂德,而是对之进行一种巧言无声的批判,因为从伏尔泰到福柯都“为整个人类设想出一种宏伟的理想蓝图,随后以此‘理想王国’为号召而激烈地破坏一切传统秩序”。 这是《知识人的黄昏》一书的核心所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似乎是一个分水岭,之后包括萨特的很多知识领袖都陷入到极左的深渊,作者认为,深渊的产生直接导致之前知识人推进的社会革命宣告破产,因为那是一种知识人的乌托邦,同时也是一种乌托邦的困境,换句话说,传统与破坏传统之间存在不能调和的矛盾,在面对社会改革人人都回天乏术之后,人们也只能选择飞鸟各投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人的黄昏”可以说在所难免。然而,就我们的这个时代而言,还是要留有一丝憧憬:世界正逐步趋于多元化,知识和知识界同样趋于多元化,时代已经不需要那种奋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精神领袖和知识领袖,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和我们平等对话的知识人,甚至可以说,按照葛兰西的说法,我们自己都可以是知识人。只要我们还在,还在按照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萨特和阿尔都塞的方向思考着,知识人就永远不会黄昏。那么,中国知识人如何呢?中国知识人的历史和走向如何呢?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五四”以来的知识人身上也存在一种激越的浪漫主义,和法国颇相似,比如科学主义传统、天启传统和民粹主义传统,而这些“主义”的极端是乌托邦救世主义,这正是某种社会悲剧的根源。我认为,以“五四”一代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知识人身上的确有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但不巧的是,这种进步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末世惯性仅仅缠绕在一起并且在最后大有偃旗息鼓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人的黄昏。如今几十年过去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黎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塑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北宋知识人张载所谓“横渠四句”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现代知识人更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这样才能同传统接续,同西方接续,继而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知识人”。班达曾说,知识人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我感觉所谓的“良心”,其实就是一种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是《知识人的黄昏》给我的启示。在当代中国“良心”二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在社会改革的道路上怀揣“良心”,少空谈,多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段路,无论前面的道路有多漫长。
  •     黄昏还是黎明——读傅铿《知识人的黄昏》fany马克思尝言,“哲学家的使命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这句话就像一个魔咒一样笼罩着世俗化以后的近代知识人。晚近三百多年来,以法国启蒙思想家为代表的知识人一直力图复兴古希腊时期的传统,将“普世价值”作为宗教的替代品带给人间。但是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人的自由与解放,还包括各种现代性的“负产品”——革命与战争的疾苦以及人心灵的空虚。知识人究竟应该在社会进程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最近颇为热门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而旅美学人傅铿先生的《知识人的黄昏》则在中文思想界重新激起了托克维尔式的反思。知识人的乌托邦困局对法国式激进主义的批判是傅先生此书的核心。他在全书第一篇“浪漫理想与事功精神”一文的开头就指出:“法国文人,自伏尔泰、狄德罗,特别是卢梭以降,一直到当代的萨特和阿尔都塞等,始终都高举着平等、博爱、理性王国和人道尊雅这样的旗帜……即为整个人类设想出一种宏伟的理想蓝图,随后以此‘理想王国’为号召而激烈地破坏一切传统秩序。”(p3)而相比较来说,英美知识人的传统则是更强调实用主义的“事功精神”,偏好循序渐进的改良主义路线。虽然法国式的激进革命主义传统在近代世界史上影响力巨大,但是破坏力也巨大。法国知识人关心超越于日常生活之外的神圣事物,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不断寻求改造社会的行动。他们在浪漫主义的感召下,“企图把那些启蒙价值当做普罗米修斯使命在一夜之间实现”(p6),其结果,按照傅先生的说法,“往往会是一场乌托邦导向的浪漫式政治革命”(p21),并且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数不清的人间悲剧。可以说,近代历史上一切乌托邦救世主义的悲剧,从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暴力到前苏联的共产革命,从文化大革命到1968年的“五月风暴”再到柬埔寨的“红色高棉”,皆与知识人的此种情怀有关。据此,傅先生认为“先知式知识人的黄昏”到来已经不可避免。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及其后的社会运动中,无论是萨特还是福柯,其言行都滑向了极左的激进主义深渊。以此为标志,由知识人推进的社会革命似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作为替代型道路,傅铿认为,回归传统(比如儒家传统),与期待保障自由的“开明专制”成为了不二的选择。在“传统、克里斯玛与理性化”一文中,他说:“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构成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p54)。而在作为结语的“托克维尔与我的中国梦”一文中,他引用托克维尔的话指出“如果当初由一个开明君主来完成这场革命,而不是以人民主权的名义由大众来执行革命,那么它完全可能更好地在适当的时候把我们造就成一个自由的民族”,(p268-269)进而“与其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民主救国’,还不如呼唤一个黄土地上的‘开明君主’”(p280)。法兰西政治模式:从革命到社会运动笔者原则上同意傅铿先生在书中所阐释的观点,但在此仍然想为法国知识人的“激进传统”做一个辩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和人道主义灾难,辩护的对象仅仅是被现代政治规训以后的法兰西社会运动与理想主义的传统。今天的法国,或者说受法国传统影响的欧洲大陆,仍然不同于英美国家。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在英美国家生活久了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终结感”。在这些国家,传统的力量特别强大,人们过的是日复一日的“民主时代的平庸生活”。而在法国生活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感觉又会变化:你会发现这里仍然有新进的思潮产生;这里的人们仍然关注诸如“宗教与政治秩序”一类的大问题;这里还会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比如同性恋和反同性恋游行、争取法定退休年龄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活动、少数族群要求安全保障的运动等等。并且,在这些社会运动中还是可以看到学者们的活跃身影。法国的知识人是最“入世”的知识人。自启蒙时代开始,经历“德雷福斯事件”,到“五月风暴”,再到今天,他们一直没有离开过社会运动这个舞台,一直以思想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形式引领社会前进。只是今天,在宪政民主的框架内,已经没有人再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去建立一个新的乌托邦。除了非主流的阿兰•巴丢以外,也几乎没有人再宣称自己是一个无政府的“毛主义者”。即便是观点最为激进、号称要建立“法兰西第六共和国”的法共、左翼阵线等团体,其诉诸的也是社会运动加民主选举的路线。而今天的社会运动,用左翼思想家麦克•布洛维的话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参与式民主的方式。它可以克服诸多选举与议会民主的内在缺点,也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激发社会自我革新的力量。1968年“五月风暴”虽然展现出了一定的破坏力,但是毕竟还是在第五共和国的宪法框架内。如果没有那一时期的左派思潮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社会党通过选举实现执政,并推进了一系列根本性的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奠定了今天法国乃至欧盟社会团结的基础。这也许可以算作法国知识人的传统依然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标志。植根于公民社会的左派理想主义法国的左派理想主义传统之所以能够从革命激进主义过渡到宪政框架下的社会运动模式,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托克维尔的时代,虽然见证了大革命的苦难,但是却没有形成良性的公民社会。甚至在彼时,行会等社会组织被认为是不良社会风气的源泉。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托克维尔自然不会认为退回王权专制是解决革命暴力的办法,所以他也只能寄希望于保障自由的开明专制的出现。但是他似乎也注意到了一点公民社会的苗头,认为公民“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团结的向上的力量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到了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政治趋于平稳,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知识人开始从各方面着手于公民社会的建设。在他们看来,社会本身是一个有灵性的主体,这是不同于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另一个传统。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本体论”,也就是今天欧洲知识分子们念兹在兹的“社会主义”传统。公民社会的出现有效遏制了激进主义的破坏力,同时又能使得社会作为主体的创造力不被削弱和瓦解。用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罗桑瓦龙的话说,整个法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斗争与规训史。而今天哈贝马斯等左翼批判理论家所倡导也正是这种立足于公民社会的新的欧洲政治秩序。今天的法国与欧洲大陆依然飘扬着左派理想主义的旗帜,但是它已不再是革命乌托邦主义的左派,而是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茁壮成长;今天的法国知识人依然很深地介入社会运动,但却是在宪政框架内,诉诸于公民社会自身的革新与完善。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提供一条傅铿先生所设想的回归传统与“开明专制”之外的可选择路径——立足于公民社会的左派理想主义。在这条路径中,知识人依然可以通过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可以依靠思想革新来保持社会与政治革新的创造力。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一类知识人来说的黄昏,对于另一类知识人来说也许正是新的黎明。结语理清以上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似乎尤为重要。由于普遍存在着的对于“国家主义”的不信任和对“自由主义”乌托邦的担忧,中国能选择的路越来越少。而知识人群体则因为其犬儒主义或者经常被权力利用的过往,越来越得不到社会大众的信任。在此种情况下,傅铿先生提出了托克维尔式的反思,指出知识人的黄昏已经到来,并主张回归传统以及自上而下的开明专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行性的选择。但是如果将这个反思继续深入下去,或者换个角度,从改进知识人自身传统角色的方面入手,既限制了知识人乌托邦主义的破坏力,又能保持其对于社会革新的想象力与带动作用,那么就更不失为一个可选择的路径了。笔者在法国所就读的高等师范学校卡尚校区有两栋主要的办公楼,以两位不同的知识人的名字而命名(法国的大多数机构、场所、建筑、街道都会以学者、作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也体现了知识人在法国社会拥有极高地位的传统)。一曰托克维尔楼,一曰达朗贝(D’Alembert)楼。众所周知,托克维尔以反思和批判大革命中的激进主义著称;而达朗贝则是大革命之前百科全书派的一位重要启蒙思想家,他以反宗教的激进主义而闻名。这两栋楼相依而立,似乎预示着只有在理想主义与深沉反思中不断徘徊,知识人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我对政治哲学毫无了解,所以这本书无论立场如何对我都是很好的科普。作者竟然是人类学博士肄业中途转行去读了计算机,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种戚戚然的悲凉感。。
  •     后悔买这本书了,满篇顾影自怜和掉书袋,拼命想装逼,但没看出有多牛逼,勉强给个三星吧。
  •     少见的中立的、在场的、不落俗套的对当代美国的知识与意识形态现状的评述。作者在美国二十年,又是曾经在90年代初国内知识界领风骚一时,在美国的经历丰富远非那些浮光掠影的伪知识分子所能比。
  •     这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人的乌托邦、法兰西知识人的黄昏以及美利坚的黄昏 最喜欢的要数第一编中英法知识人差异的论述以及第二编法兰西大革命文化的描述 跨文化研究真是让人难以释卷 傅铿老师还经常用调侃的语气逗乐了读者
  •     读不下去
  •     五星。前两篇和结语篇比较精彩,最后的托克维尔与中国梦或许也道明了为何前段时间王岐山要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其实和我的想法也比较接近。说起<旧制度与大革命>,自己虽未看,但原来是一本压缩版的书,根据其手稿笔记整理而得,版本也很多,但未压缩前的原版法文版直到2004年才出版。弄清楚了些共和党与民主党,萨特和阿隆,原来我喜欢的是雷蒙阿隆,看来下次得取回那本<社会学主要思潮>来翻翻。书中提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很多也出了中文版,所以每本书都是本书引,这大概也是看完书后最大的可以具体化的收获。
  •     后面谈政治的部分基本胡扯
  •     不自由的自由,非理性的理性,反传统的传统。喜欢作者对自由,理性,传统的解析。《巴黎怀旧》一章读多少遍都不会腻,希望也做回逛街人。
  •     学术随笔值得学习。
  •     最後那篇「我的中國之夢」
  •     好多半熟不熟的人名,伏尔泰、卢梭、笛卡尔、萨特、托克维尔、哈耶克、福柯、列维、阿隆,还有一大堆非常陌生的名字,读起来确实略显吃力,但让我感叹的是作者对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态度,完全从理性出发,不带有任何偏向的政治色彩,也没有符号化的语言与定论。从小到大,洗脑的书已经读的够多的了,或许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给人以新思想,启发人自主思考的书吧!
  •     作者反思激进,而又能调和左右
  •     没看多少,现在翻不动了
  •     居然是因为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果断拿下了,郎秀云万岁。
  •     谈英法的部分很受用,也基本表露了作者的立场(犬儒?),而在美国篇的条分缕析也让人印象深刻,说明作者还是比较清醒、口气比较温和、姿态比较谦恭。只是,站在14年回顾美国政府近来的种种闹剧,实在让人不得不对作者当年天真的希冀投之以一哂。作者竟把奥巴马比作奥古斯都,是可忍孰不可忍?最终以更为诡异的口吻提出“开明君主”制。虽然作者说是“要借助于一种创始性的‘第一推动力’,而使中国社会从此进入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轨道”来为自己的朴素而暴力的观点开脱,我还是不无惶恐地想,作者已经不仅仅是犬儒了,而是反智。然而幸好我也发现,没有下一页了。
  •     运笔,思想,逻辑都不错 但中间部分一些类名人传记实在无法恭维
  •     真是过了看这类书的年龄了,萨特 雷蒙阿隆 萨缪尔亨廷顿 罗尔斯。。统统都是历史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