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108053640
作者:田晓菲
页数:354页

内容概要

田晓菲
1971年生,出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神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服气的。不过可能是因为我对晚清不熟悉,所以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     引言有些磨叨 但不乏为一本用心的书
  •     田的写作路数愈发宇文所安化,此书并非成于义理考据,而是连贯的全篇阐释,不过单纯的将法显的行迹图,在不考虑历史背景、情境的情况下,与十九世纪传教士所有路线的印证与比较,为比较而比较,亦如神游一般天马行空,不得其所。
  •     这是一本文学(诗词歌赋)研究。非要抽离出南北朝和19世纪两个时代进行对比,有点牵强了。
  •     田对我几篇论文帮助太大,要买一本囤着,不看。
  •     这大概是我喜欢的文学研究的模样
  •     讨论中古和近代如何观看、组织、表现“异域”的问题。选题讨巧,八面玲珑。能将力气集中打在一处的第三章,当得上精彩的“阐发”,但总觉跟深入历史脉络的“理解”尚有距离。第五章黄遵宪部分的问题意识最赞,重访近代视域下诗歌作为一种“个人表达”的角色和潜能,检讨文体的思想史意义如何可能,“形式就是内容”隐约看到对诗歌生成问题的突围。
  •     观想山水,模式化行旅都很有趣
  •     怎么说呢?这两口子的书看名字极其吸引人,翻进去则发现是不知所云,很难发现到底要说啥
  •     隔行如隔山,一边读一边划,疑问还挺多的,之后再找其他资料来读。看框架应该是个很宏大的叙述,所以材料的选用其实有点不懂为什么是这一段而非那一段。话说回来文史研究其实也是需要提供数据来支撑论点的吧。
  •     对世界的观看
  •     后半部分看不下去
  •     John Berger之「Ways of Seeing」的中國古典文本演繹,正如第五章論述一樣,並置產生的鬆散的聯繫,未必能指向論題的解決,但是問題意識非常讚,在書寫異域時,有沒有可能跳出那些已有的修辭套路和主題陳規?快點主動走出去吧。#壹陸讀#046
  •     魏晋南北朝的文艺青年的矫情真是甩现代的那些好几个清朝啊!第二部分讲晚清精英的泰西游记甚为有趣。
  •     太懒,看了几个月。后面叙事模型建立起来后还可以,有浩浩汤汤之感。
  •     翻了一下,蛮有意思,尤其是写谢灵运的部分。我觉得境界,空灵那些虚头巴脑的美学观念,从佛教经典入手绝对是条路,可惜的是谈论这种一般很少知道经典成立的系统和层次,一说就是“佛教认为”,显得有些混乱。毕竟是个好的起点吧。思想,观念这种事注定说不死,但不意味着所有关于它们的言说都毫无意义。
  •     学姐总爱循环论证
  •     东晋时代的观想一面重视主观想象、依赖心眼而非肉眼,一面认为真理必须经由具体可感的物质媒介(文字、画作)进行呈现;中古时期的异域之旅依循今/古和天堂/地狱模式,前者见诸征行赋和征行记,后者在抵达极乐世界后又被唤起思归的情绪,永久地延宕了修行的完满;谢灵运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炼狱的诗,此处的炼狱实指具有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晚清时期对西方的观看修辞模式分为功利型和好奇型,写作模式既是天堂/地狱模式的余绪,又反映出对建立在差异和隔离(种族、阶级、性别)基础之上的象征性秩序的迫切需要,以期维系清晰的自我定义;彼时的诗歌附注并非旧体诗歌难以准确地传递现代经验的表征,而诗歌相对于文,具有能将本来毫无关联的事务并置、整饬并使陌生的世界熟稔化,亲切可感的优势,但也有着抹平文化差异的危险。分析黄遵宪的《小女》还行。
  •     看不见的城市大概也是基于类似的场景,对全然陌生事物的解读仍然是有迹可循的历史经验。去过哪是其次,重要的还是情怀。观点有些意思,但论述还是单薄了些。
  •     文笔非常好 像读小说。同时在读的还有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边上的边上,光文采就够我等喝一壶的了,更不要提少年有为了
  •     以往阅读国人看世界的笔记或诗文,从来不曾尝试过从作者提供的角度切入,此书为今后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或者说有指南的功效。另我惊奇的是,迈克的那句“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居然又适用于此,难为他写出来这万年金句。读此书都是在带娃的间歇,并不连贯的阅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它的吸纳,择日当重读,也值得重读。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隔断时间都需要这样一本以过往阅读经验来检视会觉得有点甚至完全陌生的书来提神的,阅读太安逸了不好。
  •     文本细读的魅力......
  •     看她解读诗还挺有意思的 为什么我就看不出来那么多层意思?
  •     她也讲了航海述奇呀
  •     南北朝和十九世纪的行旅,不觉得有多少比较的必要。谢灵运和黄遵宪也不觉得有啥可以比的。总有种硬凑的感觉。对诗作的阐释还是不错的。
  •     虽然并不是很懂,不过也算是为自己的诗歌学习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有人不待见海外汉学,可我总觉得我们是该多了解些海外汉学家的探究角度。
  •     谢灵运、黄宗宪段文本分析很多;“观想”章因为不够了解佛教背景,没有太深度的了解;“谢灵运”章不大抓得住作者想说什么,也没懂为何称为炼狱诗人;晚清章方法上可学。P79-80讨论赋的限制,说时间的琐细对长篇小说关心的问题尤为重要;在游记里写过细节的我若有所悟。
  •     诗人对诗的研究就是真正的用心在观照,以元问题(什么是好的文学?它们如何运作?)为旨归,处处可见思想的交流而非对成就的膜拜;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令人瞩目的成果。
  •     差不多真在神游的状态下读完这本……写南北朝的部分没啥感觉,后面写十九世纪游记和黄遵宪诗歌的部分倒觉得视角不错。
  •     本书前半部更好看,后来明清的诗词比东晋时代的气质差了好多……
  •     佛教早期有像教之称。 庄子的知与养。
  •     功力已盡畢。前半部分談到佛教的時候,無出烽火與流星之右。討論十九世紀的時候,褪去了古典主義以及英文的庇護,一切盡顯慘白...遠不及mitchell在landscape n power裡面的細心。閃光點依然是對文本敏銳的洞察力,比如對《法顯傳考證》的細讀,以一白絹扇察覺到隱藏的敘事結構。這樣的洞察力,非埋頭枯坐內心平靜無雜念不可為之。
  •     魏晋游记文学、山水诗歌的另一种视角分析。
  •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本阐释的细致(这首先得益于作者内心的细腻)和对“虚伪的本质主义”的纠偏,然而对十九世纪旅人的情绪洞察却似乎完全沦入现代视角,很难想象是一个中国人的文字...
  •     有趣但比附稍顯牽強。五印度中的Madhyadesa被譯為“中國”,許多早期佛教文獻中的“中國”即此。
  •     从没发现过魏晋时期与清末有如此多相似之处,谢灵运和黄遵宪的游历居然也可以拿来比较。国人对于异域的想象在这两个时代最为突出和吊诡,清丽的山水诗与奇突的记游诗背后寄托着家里蹲们的无尽期待。又及,说人家维多利亚女王:五十年前一美人,太贱了点好不好
  •     喜欢她书中的灵动,厌烦她书中的缠绕,清通立言、畅快叙事,有多难?最期待的观看的诗学,没有新见,甚至不如《烽火与流星》。
  •     具有节制的想象力,比预料的要好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