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传统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301268262
作者:张岱年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张岱年:中国哲学家、文化学家、国学大师。早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长期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的代表。他早年以《中国哲学大纲》确立了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晚年以《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了他在中国文化研究与普及的水准,《中国国学传统》是他作为国学大师的唯一一部国学普及性著作。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 国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章 人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
第三节 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
第四节 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五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
第六节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第七节 中国传统中的人伦与独立人格
第八节 中国古代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第九节 中国传统中的生命与道德
第二章 文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规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基本精神
第三节 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第四节 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
第五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更新
第六节 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
第七节 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第三章 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源流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
第四节 中国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
第四章 儒
第一节 孔子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易大传》的哲学智慧
第四节 张载思想的核心价值
第五节 宋明理学的得失
第六节 王船山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七节 儒家学说与中国的现代化
第五章 道
第一节 老子的道
第二节 庄子的心灵境界
第三节 道家生存观
第四节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后记 说国学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杰出国学大师张岱年唯一一部国学普及代表作,也是第一次系统地面世。它以向历史借鉴智慧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从探寻人类生活基本问题出发,解读中国国学的优良传统及核心价值。它在中国人五千年的历程中爬梳剔抉,把国学的精华复活在当代人的面前,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浸透着一代国学大师的睿智灼见,是中国经典国学智慧与当今精神生活所需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中心地位,它以人开篇,进而讲解了文、智、儒、道等内容。让现代人既能找到作为中国人的根脉,又能看到中国文化及个人的出路;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架起了国学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国学传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中国国学传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张岱年先生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研究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哲学大纲》等一系列论著对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成就早已为广大学术工作者及社会所普遍认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张岱年积极支持各种文化活动,发表见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在那个时期的声音。全书分为“人”、“文”、“智”、“儒”、“道”五个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章节,前三者的关键词分别是人格、文化与智慧,后面两者是影响中国人生活至为深远的儒家与道家。以国学典籍为基础,介绍了国学传统也就是中国文化书面叙事的主要部分的基本情况,立论严谨,论述周到,不仅介绍了中国哲学的主要精髓,而且论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境界在这里共相辩难,过去的曲折经验与现在的教诫启发迭相展现。这是一本国学传统的导览手册。本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人学思想。中国文化重视人格尊严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即使反对者认为儒家的道德要求存在着过于沉重的精神负担,但也不会否认这种传统历史地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根本属性。如果说中国文化不是与人隔绝的,而是活生生的人格见证,那么中国古典哲学作为一种多少需要生命体证的哲学形态,也可以说是属于人的,而不是神的,不是属于物的,人不是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任何工具的奴隶。“中国古典哲学的大部分思想学说是讨论关于人的问题的,称之为人学思想,确实具有充足理由。”张岱年肯定地指出,中国古典哲学对于人的价值,有着非常深入的讨论。但是,并没有脱离哲学史的基本事实,立论产生于古典哲学文本的直接表述之中。张岱年正确地认识到,“古与今、中与西之间,当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是也有相近或相通之处。我们并无意认为所有新的观念都是古已有之。”反观现今人们陷入古今中西的漩涡之中无所适从,这一认识仍然有着积极的价值。道理诚难一口说尽,但又没有丝毫隐秘地向所有人敞开着,事物的所以然之理就在这种无尽的探寻之中化为语言的所有物,成为人类文化的积淀。中国哲学历来比较重视不同人格的区分,孔子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而他的学生没有一个能做到“中行”。在这里,孔子是把“中行”界定在比较高的等级之上的,人们要么重视内省,要么趋于外在,超越这种先天的局限是困难的,但也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孔子把“圣”界定为最高的人格。在本书中,张岱年具体运用了融会贯通的方法,在人格类型的问题上,也应该全面地认识。“人要爱人,但如没有知识,反而会害人;如只有智慧,而没有爱人之心,也没有价值。”(页25)对智慧与力量都加以足够的重视,意志与理性应相辅相成,伦理关系与人格独立在早期儒家的统一性。并且,在某些论点上超越了孔子、孟子等古代哲学家。相比于古代士人最为推崇的道德境界,张岱年一方面持赞成态度,另一方面也对颜回的早亡提出反思:“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我想这与他的营养不好很有关系。现在有的知识分子四五十岁就死了,就是因为营养不够。一个人要有精神境界,但也要有物质基础。”(页24)这样的全面分析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本书解释了诸多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对于殷周以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持充分的肯定态度。有人认为儒家是压抑人性的,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观点,并不代表否定人们的一切生存欲望,但同时也提出了宋明理学对物质生活的提高不够重视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理学是“阳儒阴释”,实属“诬枉之词”:受到佛家和道家影响并不等于根本宗旨相同(页100)。近现代以来,人们往往把民族出现的各种问题归结为文化的问题,又把文化的问题笼统地归因于儒家的问题。张岱年在本书中,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规律,而特别注重于辨析长期流传的各种误解,如中庸的含义、儒家与专制主义的关系,等等。本书总结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根据现存资料,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西周初年写成的《洪范》,是较早的哲学作品。在之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中,出现了众多哲学家,形成了一系列哲学派别,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各自的主张。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发扬批判继承的精神,在此不必赘论。张岱年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进行了必要的反思,认识到中国传统虽然也有慎思明辨的精神,但比较而言“不重视分析,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严重缺点。”(页233)甚至有的学说提倡超脱抽象思维,直接诉诸直觉。张岱年认为这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直觉只是在观察和思考之上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有的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不分,是人与自然无法区分的原始意识。张岱年指出,“天人合一”是在正确地区分了天人关系之后的统一,是“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页233)这是完全正确的。本书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功绩及其缺失。孔子继往开来的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总结了上古时代的文化思想;其二,开创了文化发展暨私人讲学的新局面。相比于过去那些脱离坚固史实支持的对孔子的神化,和把孔子划为顽固保守的倾向,张岱年说:“孔子一生的活动也是企图以其道易天下,企图改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这种活动固然不是革命的活动,而可谓一种移风易俗、建立理想秩序的活动。”(页245)这样,就给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乃至于更大层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恰切也更符合时代需要的准确定位。本书界定了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儒家与道家都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的思想学说,儒家正统化之后在社会政治领域具有支配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被封建专制主义歪曲和利用的情况,道家思想的超越性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道家肯定了个人的重要,老子和庄子都包含了部分批判的精神,“道家在哲学上达到了理论思维的高度水平,至今仍是值得赞扬的。”(页352)《中国国学传统》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作为转折点的特征。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逐渐本土化,并且成为思想意识领域的基础工作语言对已有的文化传统进行定位、评判;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新的思想浪潮不断涌入,使得人们的观念日益更新,不断地开拓了认识的边界。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各种不同的立场日益显现了。张岱年再三指出,对于中国文化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一味地反对;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比如封建专制、反动落后、消极愚昧、虚无主义的内容,也应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近代以来,受到世事的影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满的情绪非常普遍,而且引发了非常多的事件,那些事件背后无疑都有文化的因素在内。“民族自大狂是应该反对的,同时民族自卑心也是应该努力克服的,”从本质上说,自卑与自大无疑都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引起的,因此,中国文化缺乏对自身的反省,导致了在虚假的认同与反叛之间徘徊。国学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进步的精华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也包含了腐朽的糟粕需要我们摒弃并杜绝。诚然,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事事向古人学习,但是,对国学的研究以及理解却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必要步骤。如果鼓吹反传统的论者对于传统没有真正的研究,那么其所反对的可能只是自己臆想的“传统”而已。“同时反传统者也正是继承了一部分传统。”那些反传统的论点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了。而国学传统使中国文化脱离原始公社制的努力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思想认识永远在发展之中,我们现在当然没有必要认同张岱年这一辈人的所有见解,但他们走过的道路所指示的方向仍然具有效力!
  •     《中国国学传统》:国学不仅事关国家民族,更事关个人灵魂《中国国学传统》是中国国学大师张岱年的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据介绍,这本书实际上是张岱年与他的弟子合作的产物,正像《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学术思想的一次记录与阐发一样。可以想象,当时写作此书时张岱年教授已经七十多岁,在这样的年龄段,要用比较浅显而简洁的语言,把他一生对国学的基本理解与判断化成一本人人可以读懂的书的文字,这项工作,由他的弟子按照老师的耳提面命,扩展推演,沉淀成文,已经足够支撑起这本书的品质与内质了。国学热,在中国经受过一个几乎可以称着令人目瞪口呆的逆转式的曲线。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这股文化热至今仍然使一些学者对八十年代的思潮撞击保持着一种如醉如痴的迷恋,觉得那个时代是文化感觉最为美好、熨贴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文化加盟与建设者,可以说,在三十多年后,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坚力量。像莫言当时积极参与的“寻根”文学热,可以说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入追索与自觉探讨。但是,“寻根文学”思潮更多地是对中国文化中的丑陋与黑暗的部分进行夸大与揭橥,一时间这种光怪陆离的解剖中国文化的思潮裹胁了八十年代的文化基调,终于在八十年代末放大到一种政治层面,以一种刺痛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看出,对中国文化丑陋一面的过度渲染,只能达到一种渲泄的目的,并不有助于中国社会渴求的崛起与复兴的内在基调与隐性诉求。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在紧接着的九十年代便成为与上一个时间段截然不同的文化追求。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学时来运转般地洗白了在八十年代污点重重的身份,而一跃成为社会广泛追捧与热议的显学,中华文化的正面价值得到了众口一词的护佑与嘉誉。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逆转?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定,一直与政治层面上的需求是同声相应的。正所谓,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一样,传统文化也是出于现代精神慰藉的需要而不断进行包装、解读与抬升的。八十年代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弃若弊履的批判,我们都知道,与当时的政治思潮密切相关,但是,如此对中国文化之根的弃绝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很快使国人得到了一个幡然醒悟的警醒,因为实际上,中国文化并不是那种通体丑陋、丑恶、必欲弃之而后快的模式。就像寻根文学里的代表韩少功在《爸爸爸》里将中国文化隐寓成一个弱智者一样,虽然能够达到一种愤怒的倾诉,但却很难让人去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渡尽劫波,顽强生存,依然在世界上绽放出自身的明媚色彩。莫言的文学里,用舶来的一套感觉系统,对情欲的想象诉诸于各种色彩与感觉带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全新的气魄,但是,这种文化里包含着的破坏意义要大于它的建设成份。这都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道德的批判,并不能解决人们寻求精神支撑的困惑,再由此而生发,更无法解决一个时代激活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的精神信仰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阐明它数千年不败而依然充满着现实活力的原因。我们看到,张岱年教授的思想与理论,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深刻的把握与了解。《中国国学传统》一书的可贵之处,既没有把中国文化捧上天,让国学带上了宗教的包治百病、疗愈心疾的灵丹妙药功能,也没有把中国文化贬损到一无是处,消极地夸大它的内在缺损。张岱年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是理智的,温润的,中性的,既点明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又指出它的不足。而在他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他始终从纵横比较的手段入手,来进行中国文化的透视与解析。首先,我们看到,作者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比较,通过把国学置于世界大格局的范围内讨论优劣,体现了作者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也能够更明晰地解读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与意义。比如作者多次在书中说,中国文化强调精神方面,而“西方很注重力量”(P23),提到董仲舒“必仁且智”的观点,“与罗素的思想是相通的”(P25)。其次,作者将中国文化放在历史的纵轴线上进行比较。作者在比较中国文化各家流派的时候,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中国文化的主要流派的各自观点的异同与兴衰背景,让我们没有经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当代中国人能够在眼花缭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廓清迷雾,看清各个学说与流派之间的观点的锋芒,有助于我们能够速成地介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峰回路转之中。可以说,作者把他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的体悟,浓缩成了最精练的文字,以提纲挈领的样式,哺喂给我们这类对中国传统文化严重营养缺乏的国人。比如,作者这样的判断,“孔子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最大宗师,老子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最大宗师”(P92),一下子便把中国文化的错综复杂的脉线给厘清了条理,只要我们顺着作者给出的方向指引,我们很快能够步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的殿堂。这要比那些在电视及报告会上侃侃而谈而最终却让人不得要领的所谓宣讲师对国学的阐述,要通透与明晰得多,也杜绝了许多哗众取宠的虚妄。再次,作者将中国文化放置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中去进行比较与阐发。作者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之时,始终有一个落脚点,是瞄准与针对中国的当下现实,力求把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定位在现实的取向之中。这是相当的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化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一定意味着这一文化有着内在的价值与精骛八极的活力。包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在处于岌岌可危的关头能够勇敢地进行自我反思、扬弃劣质、完善更新,继续以自己的精髓的力量,鼓舞着这一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一定说明着这一文化的巨大的涵容力与修复力。张岱年教授正是在这一高瞻远瞩的基础之上,作出了他的对中国文化的新的观察与把握。这就是在书中,作者高标明义地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的民族精神。作者这一归纳,能够圆顺地说明中国文化能够走到今天这一个处境所在的幕后原因,同时,也能够支撑起中国人继续自己的发展之路背后的精神需求。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张教授身为中国最高等学府中的一名学者,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必定要带着中国的主流社会的核心观念的阐述之职,这使得张教授的中国文化的解读具备了更广泛的国家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教授的书还代表了中国当今社会最接近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表述方式,要理解中国的文化走向与现实立场,张岱年教授的书无疑是最贴近与最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张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是之前一些哲学家的公论的定见,明白这一点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张教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者深入一步答案就是他按照当下中国的价值需求执着地选中了传统文化中最为今天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我们不妨随便地找一本书,我拿了一本朱自清先生所著的《经典常谈》,这也是一本普及式的对国学进行介绍的常识性读本,在书中,朱自清先生对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归纳为“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正定名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经典常谈》,云南人民出版社,P110)。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个时间段里,并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里读到张岱年教授看到的东西。而富有意味的是,朱自清对中国文化的归纳的特点,恰恰在张岱年的另一处表述中,是作为缺点而呈现出来的,张先生写道:“儒家一个严重的缺点,即承认上下贵贱的等级区分是合理的。……这是儒学受到历代专制帝王尊崇的原因之一。”(P65)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张教授把儒学的负面效应,移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所在,而另外抽取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民族精神的冠名,这种选择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走向。因为中国的当代现实,恰恰应证了中国文化中这种力量的所向披靡。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了解国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中国文化的根,就隐藏着中国文化之中。而我们自身的性格优势与缺陷,都身不由己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与界定。了解我们自己,必须到中国文化里去寻找来龙去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寻根热”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命脉的一次自觉寻访,它是一个潮讯,呼啸而去,但它的余音却激活了我们持续的中国文化热。张先生的《中国国学传统》代表着国家的正声,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的段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血脉与来源,同样,也可以助力我们的前行的支撑与动力。正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样,这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之书,也值得我们时常捧读在手,从中去镜鉴自己,去照亮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人学"部分有点意思。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特点,最终得出的是“不盈”=“柔弱”??
  •     把“自强不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作者的与时俱进的传统。本书实际上是张岱年的观点,由弟子整理而成,通俗而简洁,代表着中国国家的声音,相当于“大雅”中的正声,少了于丹式的鸡汤式国学的胡乱阐发,了解当代中国,本书是最权威性的学术读本。
  •     用马克思解读中国国学的书。。感觉被作者名气骗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