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

出版社: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4463815
作者: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页数:422页

内容概要

维多利亚·亚历山大(Victoria D.Alexander)现任英国Surrev大学社会系讲师,同时著有《博物馆与金钱:资金对展览、学术与经营的影响》 (Museumsand Money:The Impact of Funding on Exhibitions,Scholarship and Management)(1996)等专著。
章浩,传播学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著有《说服公众》《流行文化的快感生产》,译有《视读传媒研宄》等。
沈杨,英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长期在政府外事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对艺术社会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书籍目录

总序
序言
致谢
第一章引言:艺术是什么?
第一部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反映取向
案例研究2.1童书中的种族反映
第三章塑造取向
案例研究3.1暴力与电视
第四章中介的观点:文化菱形。
第二部分A文化菱形:文化生产
第五章艺术界
案例研究5.1从学院到公开销售
第六章商业和产业
案例研究6.1音乐生产中的创新和多样性
第七章网络和非营利组织
案例研究7.1警戒线上的短笛:交响乐团的罢工
第八章艺术家
案例研究8.1一事顺利,万事如意:电影业中的事业
第九章全球化
案例研究9.1额尔金(或巴特农神庙)大理石应该被归还吗?
第二部分B文化菱形文化消费
第十章接受理论
案例研究10.1浪漫小说的斗争和补偿
第十一章受众研究
案例研究11.1牛仔、印第安人和西部电影
第十二章艺术和社会边界
案例研究12.1将重金属和说唱音乐框架化
第三部分社会中的艺术
第十三章艺术本身
案例研究13.1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看方式
第十四章社会中的艺术建构
案例研究14.1一次奇怪的感官:艺术中的争议
第四部分结论
第十五章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艺术社会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全书总的来说翻译还算流畅,尤其前半部分,但因过于追求拆分长句不时出现破句。两位译者其实不太统一,有些细节差异,比如前面的《纽约图书评论》和后面的《纽约书评》,后一位负责的部分小错误更多些(有证据表明后一位译者似乎更多地参考了台译)。前者不注意书名、影视剧名的原文注出时要保持斜体,后者则“矫枉过正”,把这些斜体也和正文其他斜体格式一样在译文中处理成黑体强调格式。从副标题到全书各处的fine and popular forms这一对称,台版译成精致形式与通俗形式的艺术,比大陆版的美的艺术与流行艺术似乎要好,许多语境下译成美的艺术不太对劲。中译的文化笨蛋译作文化傀儡更好些。全书都把民族志(ethnography)译成民族志学,怀疑是全文将民族学替换成民族志时出错。全文屡屡出现的艺术社会学名家霍华德•贝克(Becker),最好还是按照社会学界的通译贝克尔,至少可以和风险社会理论家贝克(Beck)有别。页4:缝纫、缝纫圈,台译编织似乎更好,更准确指称这类手工艺术。页8以及全书各处:体系,社会学术语体系里更常见的是系统。尤其基本还都是在组织输入/输出的语境里使用。页28以下:罗文索,Lowenthal现有一手、二手中译通作洛文塔尔或洛温塔尔。页37:“知识和机构的语境”,台译作“知性与制度的脉络”。这里兼具机构和制度的意涵,制度更好些,更“社会学”一些。页46:“一个名叫……英国小男孩”,应为“……的英国小男孩”。页48:约翰•瑞斯金,通译罗斯金。页60:“哥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应为“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页80:“在软管出现之后,绘画者……”以下整个反了,应为“在软管出现之前”。页111:“……和20世纪70年代”,应为“……到20世纪70年代”。页118:克塞(Coser, Lewis),社会学里一般译作科塞。页136:“……使命张力”,应为“的使命张力”。页141:“古代美国名家……”,这个,最好还是把古代换成昔时、传统之类的吧。页147:“……这些为音乐符号乐团规范性身份强有力的标记”,这句读不懂,找不准句子成分结构。页149:“aritsts”,应为“artists”。页149:斯特朗文斯基,通译斯特拉文斯基。页153:市政管弦乐队,台译市立交响乐团显然更好。页157:华特(Watt),《小说的兴起》的这位作者,中译本作瓦特。页159:“山区音乐”,所谓hillbilly music,泛指(美国南部的)乡土/乡村音乐和(美国西部的)牛仔音乐。页161:Grana,应同全书其他各处一样,作Graña。页166:,天赋秉义,应为天赋异禀。页178、192:阿帕杜拉(Appadurai),通译作阿帕杜莱。《Tambien Los Ricos Lioran》页190:图坦卡门的《财宝》,应作《图坦卡门的财宝》。页190:布斯廷,这位《美国三部曲》的作者一般译作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页191:“估计就像一句流行谚语所说的:‘去过了,就行了(Been there, done that)’”,台译作“俗语‘到此一游’”。页191:“全球化的文学差异很大”,台译作“关于全球化的研究立论颇为分歧”,虽然也不太好,但显然没有对“literature”望文生义。页196:拜隆勋爵(Lord Byron),这个就是拜伦啊……页204:马克思•韦伯,这个是经典笔误了……页214:迪更生(Emily Dickinson),现多译作狄金森或迪金森。页214:玛丽•雪莱的小说《现代普罗米修斯》,其实更常见的就是直译《弗兰肯斯坦》吧。页217:一类艺术(a genre of art),我相信译者肯定知道genre的意思,大概她想作为量词吧……页218:古德曼,根据所引文献,这里就是《隐蔽的上帝》作者戈德曼(Lucien Goldmann)。页218以下:笼统化,就是前文译对的概化。页220:“媒体影响文学”,这里又一次对literature望文生义,应为研究媒体效应的文献。页221:反射性,前文译作反身性。页223:北卡罗纳大学出版社,应作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页225:读者反馈评论(reader-response criticism),通译作读者反应批评。页227:埃克,应作艾柯(Eco)。页231:“本章的结尾会就目前对观众本质的思考进行讨论,以及观众影响发行商和艺术家的方式”,这里“进行讨论”显然应该挪到句末,或者“本章最后将讨论……”。页251:马歇尔•莎琳(Marshall Sahlin),中译(包括台译)正文、文献和索引都照搬英文原版的拼写错误,按此处所引,正是马歇尔•萨林斯(Sahlins)1985年的《历史之岛》。页253:“例如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或弗兰特•卡布拉的研究”,此处有歧义、发音误译、不符通译和漏译四种错误,应作“例如对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或弗兰克•卡普拉的研究(Carney,1986)”。页255:“社会学家们创造了‘文化参与理论’的词汇‘文化参与理论’”,这里显然是输入或编校失误。页255:葛利亚(Goliath),通译歌利亚。页256:葛希文(Gershwin)的《蓝色狂想曲》,通译格什温。页260:“美籍非洲人和西班牙人”,应作“非裔及拉美裔美国人”。其余各处类似错误,包括“美籍欧洲人”、“美洲非洲文学”、“美洲非洲文学”等,不一一指出。页266:布鲁,这里引的就是中译《美国精神的封闭》/《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及其作者布鲁姆/布卢姆。页267:Gouglas,1966。这里引的就是玛丽•道格拉斯(Douglas)的《洁净与危险》。页267:“好莱坞的电影并一定是垃圾”,应为“好莱坞的电影并不一定是垃圾”。页283:拉法尔(Raphael),应为拉斐尔……页284:立体感,应为景深感。页286:雷达银幕,应为雷达屏幕。页295、301:艾可,应为艾柯。当然比页227的译法近了些。页307:华堡(Warburg),通译瓦尔堡。页312:“互动论社会家”,应作“互动论社会学家”。台译此处错得一模一样。页318:“专注与描绘”,应作“专注于描绘”。页324:“佐伯格对批判了构成艺术社会学基础的美学中立性,”,此处“对”应删去。【台译此处为“佐伯格对构成艺术社会学基础的审美中立性展开批评”】页326:Waquant,应作Wacquant。原书正文、注释、文献、索引各处俱错,所引即华康德与布迪厄合著《反思社会学导引》。页328:纽约市市长桂兰蒂(Guilani),通译朱利安尼。页333:“参议院,得克萨斯”,应为“共和党,得克萨斯”。鉴于这本来是一本浅显的教材,以及已经再版,以及译后记态度诚恳,所以……很是遗憾……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Sarcophagus大大一秒掀翻读了两遍都没发现有什么翻译错误的我……
  •     严格来说,此书不是读罢TJ克拉克的《现代生活的画像》后所期待的艺术社会学:克拉克对当时奥斯曼对巴黎改造和这种改造伴随着的小资产阶级在社会阶层中的凸显的描述最终还是会落到马奈及其跟随着的艺术实践当中。换言之,至少在这本书中,克拉克是以艺术史家的身份来写作,艺术社会学是他最重要的方法,这大概是与《艺术社会学》最显著的区别。当然,尽管克拉克这种写法会将艺术和艺术家理想化的读者带来诸多启示,但他在平衡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之间似乎可以做得更好。此外,如果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克氏文本分析上的单调和粗陋。回到《艺术社会学》,该书当是艺术社会学的中文最佳入门书籍,逻辑清晰却并不刻板。如果读过克拉克,或许也会留意到其社会学分析并没有留意到的东西,这或许得益于该书的定位——教材,而这也是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缺憾的关键。
  •     太适合入门了
  •     很好的introduction。基础、简明但要点齐全,注释详细,非常适合入门。翻译流畅(准确性不知道)。每章其实都是一个专题,可以作为lecture review的写作范本,章后有理论应用于研究的实例分析,是很好的读书笔记范本。
  •     一本将艺术、文化、产业、文学、媒介关联起来的书,对各种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更接近文化研究范畴。
  •     值得读
  •     艺术的每一个管理,不同的艺术人口
  •     很好的教材和入门书,结构逻辑清晰可见。第一部分介绍“反应取向”、“塑造取向”和“文化菱形“之后,第二部以”文化菱形”的左右两侧分别展开,第三部分回到艺术本身的内部研究,如何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结合@Sarcophagus 的勘误阅读风味更佳啊同学们(敲黑板)!
  •     案例丰富。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艺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葛瑞思伍德的文化菱形以及亚历山大的完善清晰了艺术与社会的作用过程的逻辑梳理。
  •     十分翔实的“文献综述”。理想的艺术研究应该考察文化菱形的所有节点,为之努力。
  •     对于把各类文化细化分类,我是不太理解作者是如何考量的。
  •     关于艺术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的上佳概论性著作,不只详细总结了艺术社会学的诸多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还对该领域过往的重要学者及其代表性文献,做了详细而清晰的综述。实在是艺术社会学入门的首选书籍之一。
  •     一个艺术家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     杰出的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入门教材,结构清晰,界定明确,前半浅易,后半稍难。问题切入和应用讨论紧扣日常生活与艺术实践。生产、传播/分配、消费各端分析和文学、音乐、影视例证比例均衡。与艺术社会史、文学社会学和浮泛的文化研究划清了界限。译误和校勘失误不碍阅读。
  •     大纲型著作,基础好读
  •     五星推荐,入门上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