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

出版社:司冰琳 中华书局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1090567
作者:司冰琳
页数:332页

章节摘录

回溯中国悠久的音乐历史与文化,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来自哪里?生活在中国远古时代的祖先们最早拥有怎样的音乐生活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贾湖村的东侧有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古代聚落遗址,这便是驰名中外的贾湖遗址。该村落坐落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南距舞阳县城22公里,东北距昔日繁华的中州重镇北舞渡镇3公里。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地域。贾湖遗址属于保存完整、规模较大、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出土的大量器物向人们显示着近一万年前的贾湖先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墓葬中的骨笛,为我们了解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物资料。    贾湖遗址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贾湖骨笛共30多支,其形制可分为三类,与贾湖文化遗址的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吻合。早期距今9000至8600年左右,笛身开有五孔、六孑L,能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笛身开有七孔,能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笛身出现八孔,能吹奏七声音阶及一些变化音。这些考古测定和研究表明至少在一千两百多年的时空跨度内,贾湖先民们不断传承着这些形制比较固定、制作相对规范的骨制器物。同时也说明骨笛在贾湖地区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生活实践和音乐实践基础上发明创造的结果。这些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原始文明,超乎今天现代人的想象。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经专家鉴定,贾湖骨笛是用大型禽鸟双翅的尺骨制作,锯去两端,关节钻孑L而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截去两端骨关节便是理想的发音管。九千年前,河南舞阳地区曾生活着大量鹤类动物。鹤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是高雅、长寿的象征,自古被人们认为是沟通阴阳两界、人神之间的使者。贾湖先民们就地取材,用鹤类的尺骨做成一支支骨笛,用美妙的笛声寄托他们对天、地、人、神的虔诚信仰。在原始人的心中,音乐具有神秘的魔力。    让我们更为惊喜的是,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经有了音阶和音律的基本概念。在有些骨笛音孔之间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钻孔前刻划的标记和符号,有的音孔旁边还有小孔。这些标记、符号和小孔都经过精确地计算和设计,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孔位和校正音高的。由于每支骨管的长短、粗细、厚薄都不相同,要在这些形状不甚规则的骨管上计算符合于音阶关系的孔距,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难题。因为音孔的位置、孔距都直接关系到音准和音阶。在制作过程中,音孔是要用尖锐而锋利的钻具钻孔而成,而这些从0.1厘米至0.3厘米不等的钻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在出土的三个历史时期的贾湖骨笛中,音孑L从四至八个不等,以六孔笛和七孔笛居多。经过对未残损及残损较轻的骨笛测音,发现它们具有良好的音乐性能。如M282:20号骨笛可以吹奏上行和下行音阶,其结构据黄翔鹏先生测音认为“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而这种音阶结构恰好是现存的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结构之一。学者们研究发现大多数骨笛的筒音为角音,与文献记载中的“笛体角声”相一致,且多数骨笛的宫音音高为D(或#D),即骨笛的调高为D(或#D)。M282号大墓出土的编号为M282:20和M282:21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它们出土时分别放置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和外侧。该墓是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墓葬,专家推测墓主人应为当时部落的首领或威信较高的巫师,他们拥有骨笛正是这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音阶是一种乐音组合方式,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种类的音阶,音阶结构反映的是一种音乐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和集体的审美趣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有一种“中国的音乐传统是五声音阶,西方的音乐传统是七声音阶,五声简单,七声复杂”的不恰当认识。如今,这批东方神笛在中原的贾湖破土而出,向世界展示着一串串中国传统的六声和七声音阶,它与我们今天音乐生活中依然在使用的音调竟完全一致,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深思的文化现象啊,它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生命和情韵跨越着漫长的时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贾湖骨笛发掘出土以来,其吹奏方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竖吹式笛类乐器的吹奏方式有“正竖式吹奏法”和“斜竖式吹奏法”,骨笛用这两种方法均能吹出音高,吹奏效果各有优劣。但是联系到至今流传于河南民间的竹蔌(即筹)、新疆塔吉克族的鹰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等乐器,它们的制作原理十分相似,且吹奏方式均为斜吹,即用笛的一端作吹口,向右斜持笛身,使吹口和嘴唇形成一个约45度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笛管的边棱振动而发音。有学者认为,“从吹奏方法、发音原理、乐器构造、外形特点等因素看,筹与舞阳骨笛基本相同:二者发音原理相同,乐器构造的外形(除音孔的数目)几乎一样,按吹筹的方法来吹舞阳骨笛完全可行”。不知出于同一地域的这两件河南民间吹奏乐器筹与贾湖骨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呢?    那么原始人制作骨笛是做什么用呢?是像我们今天的音乐家一样用以陶冶情操、抒发情怀的吗?目前业内专家流行着两种解释,一种说法骨笛是应用在当时的狩猎生活中,为了引诱猎物而吹奏;另一种说法是在祭祀时用来奏乐的。因为在世界范围的早期文明中,都曾经存在一种器物既作为乐器,同时又被当作祭祀法器或者礼器的现象。面对这些沉默着但又绝对真实的先民遗物,我们的推断有时显得模糊而苍白。贾湖骨笛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史书中未曾记载的远古音乐文明,同时也给现代人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和猜想。P6-P8

前言

以冰琳博士的学识才华写出一部雅俗共赏、通晓易懂的中国音乐史虽在预料之中,翻阅书稿校样时依然为目录凝练夺目的标题和正文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文字所吸引,感叹之情,慨然而生。历史著作的魅力,在于记录了人类自身的进化以及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成为文化中之文化。“鉴古今,述往事,思来者”又是历史科学的共性使命,音乐史学亦不例外。或者说由于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抽象性,这样的著作,魅力与难度并存,挑战和机遇共生。现今,冰琳的新著即将问世,向我索序,感喟良多,欣然命笔。    我曾自嘲不惑之年尚不识黄钟大吕为何物,冰琳在而立之年却已登堂入室,将一部繁难复杂的中国音乐史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且写得有条不紊,疏密得当,纵横有致,史学思维之清晰实为难得。缘由大致如下:其一,志存高远。读大二时即立下考研决心,重视音乐理论、外语各科学习,门门成绩优秀,硕士毕业后工作四年考博及第,可谓笃信好学,学而不倦;其二,聪慧刻苦。大凡聪慧之人,易失于浮躁,难两者兼顾,她做任何事情总能踏踏实实,求个明白,故尤为刻苦,尝学古琴,进步之神速深得名家赞许;其三,躬身实践。音乐史学研究思辨能力固然重要,教学实践亦为途径之一。教学相长,知者不惑。虽年轻,却有十年以上高校教龄,能视学生之不同程度执教,或深、或浅,灵活应对,不墨守成规;其四,拓宽视野。史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浩瀚无涯,司冰琳能够在琴学、佛学、美学、戏曲、文献等领域悉心地钻研,在吸纳前人成果基础上融入自身独到体验,故而,本书之特色在于将使广大音乐爱好者读而懂之,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亦可作为自学读物、对音乐史学研究者或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些,读者自可做出判断。    白话文时代的中国史学界或许忽略了我国传统史学的文学性元素。司马迁不朽传世之作只有一部《史记》,后世对他的评价往往冠之以“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头衔,文学在前,史学在后。可见历史著作的语言叙述方式其美感作用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文史价值,同时随着时代变迁的需要不断提炼和创新。本书文笔有着细腻化的个性与风格。诚然,距离《史记》的文学境界还有着永恒追求的提升空间。    作为“一本书读懂”的中国音乐史,突出音乐本体,附以音乐光盘能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由于时间紧迫、版权问题等复杂原因,这一缺憾既可以理解,也不必苛求了。    中华书局以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享誉海内外,这本书能够不拘一格,约请青年学者撰稿,既是编辑的魄力与学术眼光,也是作者的荣幸和机遇,笔者深为感动。    是为序

后记

自2000年踏上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岗位,至今走过近12年的光阴,我不断感受着这份事业带给我的快乐、困惑与感动。快乐因为教学相长带来的进步,困惑由于常有众多问题生出而得不到答案,感动则是源于学生们的成长、理解和肯定。这是一个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艰难求索而有所收获的过程。    《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是一本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音乐历史的普及性图书,愿它能够带领读者缓缓走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卷,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兴衰起伏,从中洞悉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诚然,一本音乐通史的写作者需要拥有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驾驭历史文献资料和音乐资料的双重能力,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将音乐事件置身于历史境遇中考察,从而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物和人物的洞察力,这些都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面对、不断思考的问题。一本理论著作要作到既要有一定学术水准,又要通俗易懂,这对写作者而言,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偿试着以一个个小专题的形式大致串起中国音乐历史,力图将历史信息的呈现和个人对于历史的解读相结合,尽量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或观点介绍给读者,尤其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些长期被边缘化的音乐家,随着近些年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新的史料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做出的贡献也终于得到学界肯定,对于他们的介绍也是一种当务之急。    对于一位跋涉于学术之路的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良师更为重要的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最为幸运的是有两位待我亲如父辈的导师指引着我的学术之路,十几年来他们对我的提携和厚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师道的力量与可贵。师傅带徒弟有时需要手把手地教,徒弟一招一式地学。有时则需要心领神会,如参禅悟道般达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交流。再生师当年引领我走上音乐史学研究之路,为我开启从事音乐研究的一扇崭新大门。本书的写作他给予太多无私的帮助,从向编辑推荐到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关怀,对具体章节和文字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他对学术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与个性气度是今天青年学者的榜样。田青师的教导如沐春风,先生思想睿智,学术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懂得无论生活中还是学术上都要保持一颗朴素而虔敬之心,坚持本真,去除浮华。无独有偶,在对中国音乐历史普及方面,两位先生都曾走在时代前列,他们分别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和《中国音乐史话》两本文笔优美、可读性强的读物,为后人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范本。我想把这本即将出版的《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作为一份特殊的作业献给我的两位恩师,借此表达我对他们由衷的敬意。    能够在中华书局出版个人著作是每一位人文科学工作者的荣幸,而我作为一名年轻学人格外珍惜这份与书局的缘分。感谢编辑朱玲女士辛劳的付出,是她的信任让我勇于承担起这份艰巨的写作任务。    做学问之苦,正如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那充满诗意的阐述: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勇气和担当,到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直到终有一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豁然开朗的美妙感受正是最为幸福、最让人向往的求学境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问求真、为人求善、生活求美,是我恪守的人生信条。相信在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上我会坚守学术理想、不断前行。

书籍目录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机构与乐府歌曲  72汉代钟磬乐的变迁  ——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的启示  80风靡中原的西域音乐  84七弦琴上的故事  ——“聂政刺韩王”与“文姬归汉”  87不与世事,酣饮为常  ——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91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古时期歌舞音乐的鼎盛  96唐代“音声人”汇集之地  ——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101断肠声里唱《阳关》  ——唐代文人与音乐  105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聚焦唐代音乐家群体  109一千多年前的宫廷乐队  ——王建墓“凝固”的歌舞乐伎  113承载音乐历史的古老乐谱  117近古时期的音乐——宋、元、明、清  ’概述  123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125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  ——宋代古琴艺术与琴家郭沔  131高度繁荣的戏曲艺术  ——元代杂剧  135南词北鼓  ——尽显地域特色的说唱音乐  139从典雅唯美的昆曲艺术到大俗大雅的地方戏曲  145唐宋以来重要音乐理论著作述要  一t48古乐的记谱与传承  ——明清时期乐谱刊印之风  153其声能以一人兼数人  ——民族器乐在近古时期的蓬勃发展  158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古老的器乐合奏艺术  163近代时期的音乐概述  171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  ——西方音乐大规模传入中国  175古歌新曲的分水岭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传播  178中国音乐的国粹  ——传统音乐在近代的发展  186生命的绝唱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192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  ——萧友梅的历史贡献  196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202教我如何不想他  ——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211必须通俗,才能普及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与时代曲  215用音乐培育民族自觉心  ——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王光祈  223艺术是永久的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  229美声唱法初传中国  ——声乐教育家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  236见证中国新音乐历史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贺绿汀  241落花飘零春归何处  ——音乐家刘雪庵、陈田鹤与江定仙  246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作曲家聂耳的歌曲创作  255从容面对人生苦难  ——音乐家冼星海  261回归中国音乐的传统  ——作曲家江文也及其音乐创作  270月是故乡明  ——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  277用歌声鼓舞民众  ——抗日救亡运动与抗战歌曲  282琴心三叠道初成  ——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  285国乐的过去与未来  ——近代音乐期刊略览  291春江花朝秋月夜  ——民族器乐界的先行者们  296春风化雨的力量  ——近代音乐教育机构及其领军人物  301有朋自远方来  ——外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  308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多层面的近代音乐理论成果  317结语  325主要参考文献  327后记  331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编著者司冰琳。    白话文时代的中国史学界或许忽略了我国传统史学的文学性元素。司马迁不朽传世之作只有一部《史记》,后世对他的评价往往冠之以“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头衔,文学在前,史学在后。可见历史著作的语言叙述方式其美感作用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文史价值,同时随着时代变迁的需要不断提炼和创新。本书文笔有着细腻化的个性与风格。诚然,距离《史记》的文学境界还有着永恒追求的提升空间。

作者简介

《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编著者司冰琳。

《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是一本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音乐历史的普及性图书,愿它能够带领读者缓缓走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卷,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兴衰起伏,从中洞悉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诚然,一本音乐通史的写作者需要拥有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驾驭历史文献资料和音乐资料的双重能力,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将音乐事件置身于历史境遇中考察,从而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物和人物的洞察力,这些都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面对、不断思考的问题。一本理论著作要作到既要有一定学术水准,又要通俗易懂,这对写作者而言,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偿试着以一个个小专题的形式大致串起中国音乐历史,力图将历史信息的呈现和个人对于历史的解读相结合,尽量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或观点介绍给读者,尤其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些长期被边缘化的音乐家,随着近些年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新的史料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做出的贡献也终于得到学界肯定,对于他们的介绍也是一种当务之急。


 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司冰琳女士所写的普及本中国音乐史,比中国音乐史普修教程还详细一些,又是名社出版,可以参看。
  •     对于我这个非音乐人来说,颇有收益,不过觉得逻辑不够清晰,前后有重复,通读之后没有整体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