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杰克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8880
作者:[美] 纳博科夫
页数:269页

内容概要

VLADIMIR NABOKOV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作者简介

这部小说的情节从根本说不是不熟悉的,事实上,我怀疑那两位值得尊重的作家,巴尔扎克和德莱塞,将会指责我严重模仿,但是,我发誓,当时我并没有读过他们那些荒谬的作品,甚至现在也不太知道他们在柏树底下说了些什么。毕竟,夏洛特•亨伯特的丈夫也不是那么清白的。
书名的问题。那三张人头牌,都是红心牌,我留下了,同时舍弃一个小对子。发给我的那两张新牌也许证明这场赌博是对的,因为在这场赌博游戏中,我总有象牙大拇指。势均力敌地、十分侥幸地、难分难解地穿过烟雾的刺痛,挤出一点优势。我只能希望我那些出色的打牌老搭子,全都是一手满堂红和一手顺子牌,希望他们认为我是在用大赌注吓退对手。


 王,后,杰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内地 2015年12月13日第A13版,发表时标题内容有改动)文/俞耕耘《洛丽塔》中的不伦之恋无疑成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圆熟高峰,它甚至形成了一种典范的抒情传统:道德训诫与唯美感伤的混同。而这早在作家第二本俄语小说《王,后,杰克》中就初露端倪。纳博科夫自言这是一部他以为出彩的小说,它到底有何精妙运思与人情洞察使作家颇为自许?这本书并没有繁复的故事情节,甚至只用三个小标题就可概括:这是一个偷情纵欲的故事、舅妈外甥乱伦的故事、谋杀不成忧虑致死的故事。以故事类型学来看,它们早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纳博科夫却施展了文本游戏,展现了人生的棋牌、物性的占有、人性的荒漠。穷外甥去柏林投奔百货大亨舅舅,与舅父舅母同行却不识得。纳博科夫没有避讳小说巧合的俗套,与昆德拉一样,他用“重逢”开始了三个人的危险关系。这部小说完全呈现出纳式的“机心”,精巧的结构、隐喻的主题将人物内心欲望、谵妄和癫狂贯穿起来。舅舅徳雷尔狡诈自负,野心勃勃,以王者自居;舅母玛莎冷酷手辣,贪婪纵欲,以王后自许;外甥弗朗兹无能呆滞,麻木不仁,成为玩偶“杰克”。作者以棋牌布局暗喻三种角色秩序,小说深意在于,让危险的三元关系总在失衡与平衡中摇摆维系。玛莎并不满足成为王后,她试图成为“女王”,既看重弗朗兹作为“性玩偶”的年轻身体,又企图吞没丈夫所有财富。外甥则是十足的“可怜鬼”,一面沉湎于压抑的性幻想,一面在情色诱惑下成为俯首听命的男奴。如果说纳博科夫是一个描摹畸恋的鬼才,那这一次他无疑剖析了情欲的谵妄幻想在虐恋中对统治/顺从二元关系的塑造。原本三元的精巧结构逐步演成了“一仆二主”,当“后”变成“女王”,平衡自然就会破碎。如果认为纳博科夫此作只是致敬了《包法利夫人》则未免简单,其实他更有意模仿爱·伦坡《失窃的信》中的三元结构。徳雷尔正如国王毫不知情妻子与外甥的纵欲、谋害计划。他们试图联手“吃子”,始终保持着密约,却无限延迟了谋杀行动,最终失败。因为他们建立在一种肉欲利用与情欲谵妄之上,只存在于幻觉和癫狂之中,失去了现实。同时,玛莎也选错了帮凶(无能的外甥),活生生地把一副自认为稳赢的“好牌”下成了活该自输的“臭棋”。如果你想在小说中找寻人性温情,那么你将一无所获。纳博科夫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写出了富于感伤的残酷,耽于欲望的无情。徳雷尔被戴绿帽,毫不值得同情,因为他与玛莎都是猎手,在各自不同的“森林”里找寻猎物。玛莎与弗朗兹的“感官世界”更蕴含着隐喻的主题,是占有还是存在?欲望无情消耗了人性存在,玛莎在书中从美貌变为丑陋的“蛤蟆”;徳雷尔在欲望中被谋杀,成为“尸体”。纳博科夫以一种王尔德式的隐喻说明了一种道德训诫:“心象”与外貌似乎保持着对应关系。当徳雷尔与发明家制造的机器模特,瘫痪瓦解时,正讽谕着占有欲望残留下一片人性“物化”的荒漠。http://jb.sznews.com/html/2015-12/13/content_3413389.htm
  •     在讲故事之前,不如先以Nabokov之意,对主角分别冠以“国王”、“王后”、“杰克”之名,此亦即棋牌游戏之J、Q、K(译者道,Nabokov是以贵族之身而被俄国之革命剥去荣光者,故其文章亦多有缅怀贵族之气质,可见诸文章各处爵位名称、别墅庄园;又因Nabokov喜爱棋牌博弈故,除却此书名,在书中仍多次可见兹踪迹。吾亦赞同)。则下述,将以J、Q、K而叙述。故事之梗概倒也颇简单。即,Q以已婚之贵妇身份而与J假意寻欢,欲J之协助以铲除钱多却讨人厌的商人K,以期获得巨额财产;这样罪恶的计划当然不会成功的,故事以Q不意染肺炎致死而告终。这便是情节全貌,却也绝不是小说吸引人之处。以Nabokov的幽默兼以“对福楼拜的善意模仿”,三次巧妙和狡猾的拖延,全线埋伏而在最终予以致命一击的“不治征兆”,对濒于麻木的可怜人J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以及随处可见的电影镜头式的叙述艺术,这些都构成了小说之独特气质。以J为全书叙述视角,开篇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一个自视清高实则卑劣可怜的进城村汉形象,而此时的K、Q,则是纯粹“J眼中的K、Q”——如伊甸园之神使,穿着得体,优雅从容;至于兹二人之完整性格,随着故事的缓慢展开才显山露水。先说Q。Q是一个可怜的幻想家。她的生活之愉快有两种方式可以达成,其一是穷侄儿J的献身仰慕及言听计从(以表其魅力),其一是K的(幻想过千百万次的)死亡与巨额遗产之获得,而这两件令人快乐的事都要倚靠J为中介;而她生活之大痛苦,莫过于为了一步步获取信任和遗产继承者之身份,而逼迫自己一次次对K的妥协献身。J与Q的不伦之恋以Q的主动献身展开,身量高大而优雅的黑人贵妇,呆滞和容易上当受骗的乡下小子,构成了这款恋情的两个主角,而神经质的房东老头则是见证二人欢爱的唯一生命体。奸情是需要牢牢保密守护的,所以当K赴远方偷腥与滑冰又突然折返,当K不期然与J在小房子(J与Q幽会的场所)附近相遇而Q正在小房子里等着她的小情郎,任何一处老Na的笔锋回转,都可以导致故事爆炸。Q于是抱着她文学式的阴谋幻想度日。毒药,枪杀,海浪……对唾手可得之巨额遗产的疯狂向往足以使人发狂和失去理智。因为梦想离得太近了,“阴谋家”的计划被女人的大脑排练了上千次,以至于当Q终于在温热的高烧中永眠,亲爱的读者们终于不必看着Q脆如薄纸般的计划赤裸裸上演。K的形象或许是一开始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故而“to be honest”,最初以我观之,K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角色。对生活小物富于敏锐的观察力,对小心眼的夫人一笑置之,对穷亲戚施以援手,还能在二等车厢刺眼的阳光下悠然读诗(后来得之这些都是些蠢诗与烂诗,作者意),彼时的K在我脑海中俨然是个童心盎然的可爱商人;或许他精致得体的衣着之下还是一具健美的身体。直到老Nabokov让Q对K的讨厌跑到纸上来,让自负的K丝毫不以自己英语口语之差劲为耻还到处炫耀,让K自以为知天下事却对身边人的背叛无动于衷,我才知他是一个身具肥肉并衷于无营养书籍的愚商。以洞察力之强却从不留意身边人;沉溺于自己的“艺术性”与夸张想象,给一项愚蠢并以失败告终的项目投钱;自以为是,无知可笑。他是博弈场上的赢家,却全然只靠运气(“幸福健康的失败者”)。J是K的穷亲戚,以母亲之拖而向百货公司老板K请求职位(以期“尽可能多地榨取K的钱财”),他是从偏远山村向柏林讨生活的村郎,将他单独拎出,如今可以对应成千上万的现世百姓(又想起电影《布鲁克林》)。他以出身于中的乡村和母亲姊妹为耻,向往高雅和强势的Q却也讨厌后来神经衰弱和疯狂的Q(“她的思维运转得很慢,几乎没有活力。对来之不易幸福的期待使她走火入魔”)。向往优质,却死于卑劣(“他很乐意随时回到动物般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人物与故事复述完成,我想把此书与渡边淳一之《北海道物语》做一些不含恶意的对比(最近读日本文学史,才对日本文化中的实用性和物质性有了一些比较正统的了解,似乎也因此对《源氏物语》有了更正确的印象;不过看到《北海道物语》这个书名,却不禁一怔,似乎我从中读到那个仍在我脑中盘踞的故事的那本书,却不叫这个名字)。此书中,Nabokov手笔滑稽且讽刺,丑化了可在现世随处而见其影子的主角们,让阴谋家死于非命,解救“被诱奸”的傻小子和自大无知的走运商人;而《北》之笔法温柔多情,笔触细腻,心理刻画生动而真实,痴情少女成为男主出差中的短暂爱港,是以得宣扬不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婚外恋式“真爱”。也有相似之处。一是两组婚外恋情皆短暂,尚未暴露在阳光之下就消失无影,成为偷腥一方“不可说的秘密”。二是原本模糊的人物形象都是随着故事的推移而慢慢完整清晰起来的,在《K、Q、J》中如K之刻画,以Q的反应为衬托;在《北》中如绘梨子打胎之后的真情表露。三是恋情不被发现,都归功于被劈腿一方的“绝对信任”,当然,《K、Q、J》中是出于自负(“王后的冷漠是绝对的忠诚”),《北》中是出于深爱。四是都有关于对劈腿者有婚外情的推测,《K、Q、J》中表现为K前女友埃利卡的善意提醒,《北》中表现为男主女儿在电话中的打趣怀疑。最后点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1.以K为毫无营养的书籍的读者,又在一个场景中让他读《死魂灵》,使人想入非非2.老房东恩里希特这个奇怪的空想家,有怪癖的臭老头,老奸巨猾,亦是对不伦奸情之暴露的可靠拖延(“你的姑娘在里面!”);转念一想,这个对J很不耐烦的小老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的上帝视角,有没有像读者或者甚至作者自己(“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诡计”)?3.关于发明家最后大失败的那三个人偶,第一个人偶十分活气,是K的分身;第二个“会扭屁股”的“妓女”,面部木然而近似男性,在退幕时因为“助手没有来得及拦住她”而使她终结了自己的任务,是Q的代表;第三个人偶笨手笨脚,渴望表现自己却弄断了胳膊,就像滑稽可悲的J。4.译者在附录中提到的“镜子”的意象,是洞若观火的旁观者,是表里不一的人们进行卑劣行事的见证人,如此在生活中有了坏念头,我们会不会也被自己镜子里的丑陋面目吓到呢?【一点说明】关于我的这篇简评,主体是故事的复述、人物性格的简单分析和与渡边君《北海道物语》并不专业的对比,因为偷懒就通篇用K、Q、J而代替叙述了,甚至对待书名也是这样,但我无意于和译者篇末对书名翻译之严肃探讨(本文开头有简述)的抬杠。译者以自己之研究,推出旧贵族阶级出身的Nabokov会更倾向于用国王、王后、杰克(骑士)来指代他的朋友们,对此我没有异议,因为译者所附的观点确自圆其说推理有据。可见评析一部书亦要着手研究成书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一整套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当然也要横向或者纵向地多加对比。我向往文学领域的行事,所以正在以我个人的努力向文学的领域靠拢。
  •     从青年时期的英俊小生到中老年的秃顶男人,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想必死了不少的脑细胞。从《王,后,杰克》这部著作,可以看到这位杰出作家的超人才华和绵密文思。《王,后,杰克》讲述了一个柏林的商业大亨德雷尔和她的妻子玛莎,以及从小镇来投奔德雷尔的穷小子弗朗兹三人之间的纠葛情事。小说标题中的王对应德雷尔,后对应玛莎,杰克则对应着弗朗兹。王、后、杰克是扑克牌中的K、Q、J,小说中三个主角之间就像玩着一把牌局,勾心斗角,险象环生,进行着一场情爱的博弈。德雷尔事业有成,是名符其实的百万富翁,但不幸娶了玛莎这样一个月貌花容,却心如蛇蝎的贱人。德雷尔骑马、打球,一幅绅士派头,虽时时逢迎,甚至将巨额遗产遗赠给玛莎,却依然遭受令人心寒的冷眼。有点小帅的青年弗朗兹,是德雷尔的外甥,一个乍到柏林就想寻花问柳,盯着街上漂亮姑娘就会垂涎三尺的主儿。玛莎和弗朗兹这两个男女在初见不久,即勾搭成奸,干出乱伦的苟且之事。玛莎虽然对德雷尔冷漠无情,和弗朗兹之间打得火热,但却贪恋丈夫提供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的野心是要弗朗兹的人,要德雷尔的财。于是怂恿她的玩物弗朗兹,阴谋暗害德雷尔,但最终失败,抑郁而亡。这种奸夫淫妇谋杀亲夫的题材,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篇目繁多,但这种题材在纳博科夫笔下又是别开生面的另一番感觉。《王,后,杰克》的情节并不那么复杂,没有中国古典小说相同题材的那种跌宕起伏的传奇写法。而是通过大量细密的描写,以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图景为内容,摹写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态,像铺垫出一幅绚烂的织锦。这种写实手法是从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人那里得到的真传,富有现代主义气息。纳博科夫在《王,后,杰克》的创作中,调动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曾经的贵族出身,青少年的富庶生活,让他对德雷尔夫妇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景描写地真实细腻。这一点,有如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纳博科夫后期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又镜像地反映在背景离乡,在外闯荡的弗朗兹身上。《王,后,杰克》是纳博科夫非常珍视的作品,他称“在我所有的小说中,这部耸人听闻的小说是最出彩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侄子和舅妈偷情的故事,开头的部分最好看!
  •     纳博科夫写物质,情色,感官,肉欲简直太厉害。而在此之外还能精准拿捏人心才显出大师水准。brilliant,talented./畸恋,谋杀,反高潮。无比恰当的结尾。
  •     前后序是唯一的缺陷。
  •     4.5;整体观感与《黑暗中的笑声》相似,可视作本书的变奏复调,隐约福楼拜巴尔扎克遗风绝非止于致敬模仿,而是更高层次的重构与戏仿,高傲如纳博科夫不动声色地玩味了无数次文字游戏和各种技巧,层层叠叠的精妙描写让人沉迷;叙事视点随意而精心的转换,如置晕眩迷宫,电影感十足,在层峦叠嶂的日常迷雾之下,涌动着令人恐惧的神秘未知走向。
  •     不可以!一点也不福楼拜!#justkidding
  •     纳博科夫的贵族小清新与初出的愚昧完美结合
  •     非常差劲的翻译
  •     老头儿真是个絮叨的情节高手,这个故事看得我一度紧张。
  •     最喜欢弗朗兹最后离开出租房的那段,经过怯懦与迷茫中的大段空白之后悲伤得仿佛在告别一切。“他大声呻吟,想要呕吐。他流着眼泪,提起旅行箱,再次按回弹出的箱锁。下楼时,他不断磕磕碰碰。终于,租房敞开大门,把他放了出去,随后又紧紧关上。”那之后他的确变得游离,在晃眼的阳光下无数个陌生人在眼前浮动,而只有他一动不动、融于沉寂。
  •     命運的,總是命運的。當你有一手天賜好牌,為什麼你還會輸?納博科夫的文字玩轉功力很可以,他絕對是塑造討人嫌角色的高手,就像我如此討厭蘿莉塔。
  •     一场牌局
  •     个人感受一般般啦 不管它用了多少比喻之类的我只是觉得这本书有一点拖沓 不想我以为的那样
  •     刻意的巧合并不能使恶毒的心思更加高明
  •     很无情的小说,只有情欲没有爱情。反感杰克的软弱,反感他脱衬裤时的笨拙,他的耸肩和小丑般的摊手。反感后的贪婪,不过貌似已经接受了最毒妇人心的设定所以没有惊讶。纳博科夫切换场景太流畅了,读起来挺有趣的
  •     王,后,杰克。舅舅,舅妈,外甥。偷情,谋杀,喜剧。纳博科夫厉害。
  •     这部书的前半部分是我看过最好的小说,可惜后半部分次了点。纳博科夫是点心。嗯。
  •     选用这本作自己的最爱,纳博科夫的文学野心显然是走向一个以想象力和镜头感掌控的典雅空间——生活是不现实的,艺术的现实才是恒有价值的现实。
  •     三星,一星给男神的文字
  •     读过旧版 新版已入
  •     最后一本老头子的书,舍不得一下看完拖了好几天。以后再没有看作者名字就买下来的书籍了好可惜。故事一如既往走着老头子喜欢的扭曲变态路线,乱伦+阴谋=死亡预兆。纳博科夫的心理存有魔障,对情感纠葛近乎执拗的迷恋,人物巨大的年龄差,丝丝缕缕的血缘关系,对贵族生活的精细讲究,用文字游戏肆无忌惮的冷嘲热讽,博学多才激得读者哑口无言。蝴蝶和象棋,永远逃亡在路上的颠沛流离。为什么一个人总能把忧伤悲剧刻画得那么瑰丽,把人性本能心理举止揭露得鲜血淋漓?比喻、象征、拟人,不断的排比长定语,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句式对仗都能做到信手拈来洋洋洒洒随性洒脱放荡不羁。除了蝴蝶,我喜欢老头子喜欢的一切,狠狠嫉妒他的妙笔生花,恨得咬牙切齿。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手指这样的灵动这样的任意恣睢又尖酸刻薄的超能量?此生最喜欢的作者,无他。
  •     不得不说 纳博科夫的心理描写实在是太赞了 让我也情不自禁的沉浸在了 王后偷情的深深快感和其他一些险象环生所造就的独特的体验当中了。
  •     无可挑剔,男神的第一杰作
  •     敏感脆弱缺乏关注的纤细少年与寂寞少妇之间的不伦。纳博科夫的致敬真是高明,各种技巧顺手拈来,那种透过文字扑面而来的文采只在马尔克斯的书里感受到过,纳博科夫的细腻敏感的心让人好想触碰!“我们对谁更加了解—每天在同一个房间里生活五个小时的人,还是一个月里每天只见面十分钟的人。”
  •     到目前,看的每一本老纳的书都心悦诚服地打出五星。
  •     构架和命名非常精彩,三人各有各的野心,各有各的蠢。对“后”与“杰克”细致描写很多,虽然从我的角度不太能理解玛莎的所想所为。读罢的头一个晚上入睡前,担心会像德雷尔那样在人情、处世方面表现愚钝;像玛莎那样贪婪恶毒,像弗朗兹那样麻木混沌。。。
  •     纳博科夫Noir范儿的三角戏码,浓浓比利·怀尔德加希区柯克电影味道,老酒陈酿新滋味,冷峻、嘲弄、漠然、又带惊悚的氛围萦绕全篇,喘不过气儿,只是读完正文还没及时回过神来,就被文革后刚恢复高考时期风格的译者后记给囧到了,翻译与后记作者真的是同一人吗着实破坏气氛呐
  •     小说以扑克牌中的K、Q、J对应三个主角,主题鲜明。有一手好牌,也未必能赢。情爱的博弈亦如此。
  •     2016年已读040:译后记有些不知所谓,纳博科夫又一次精彩的揶揄戏仿,将一出常见的婚内出轨与不伦之恋写得如此跌宕摇曳。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是王、后、杰克三个人的博弈与暗战,那些梦呓般的独白,宛如一次又一次的梦境与喟叹,那是与现实平行的暗流涌动。当然不仅是对“福楼拜深思熟虑的致敬”,纳博科夫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对“机关算尽、反误了自身性命”的命运有些顽童式的戏谑与恶意。
  •     对于喜爱纳博科夫的人来说,黄的译本,鸡肋啊鸡肋。他完全领略不到纳博科夫文风的轻盈、准确与迅捷,经过他的翻译,妙龄女郎形如枯槁。
  •     特别喜欢纳博科夫的书 最主要的就是喜欢人物内心戏 用第三者视角能把每个角色的感情都描写得跟第一视角一样简直太牛逼 大段大段内心描写和场景描写让文字特别有画面感和镜头感 如果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一定对演员的演技有极高的要求 从事件的结果开始写最后交代事件起因也是个颇为奇特的表现手法 最开始还以为会是一个《午夜巴塞罗那》一样的电影 看到中间发现倒是挺像《一间屋子》 每个人的人物个性都如此鲜明 但纳博科夫笔调很是残忍 在无数英国小说中出现的角色所带的那圈儿朦胧的光晕统统看不到 而每个人物又是如此复杂 让人感觉一两个关键字丝毫无法描绘完全 只是唯一的遗憾是本书的译后记 简直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得可以 翻译也不尽人意 很多处能看到明显英文逻辑翻译不当的句子 读书读得越多越能感觉到 能熟练掌握语言是多么重要
  •     所以说书和书之间是有缘份的。恰好劳伦斯的一滴烈酒的主人公诨名高低杰克,恰好就是本书的书名。岂不是巧哉。纳氏果然是大师。20170317。
  •     只有纳博科夫能把近视眼没戴眼镜的世界描写到这种让人称奇的地步吧。还有最后一章玛莎的奇幻梦境,简直绝了。
  •     3/2017
  •     很厉害 不伦恋加婚外情 谋杀策划部分行云流水的大段脑补深得我心 剧情一根筋但是写法真好 色情描写的风格我也很中意(基本没有但是画面感GJ)有电影吗! 啊果然有
  •     老套的故事,博氏的写法
  •     人的谵妄、欲念,神的冷漠
  •     华丽丽的早期的西林~丰富和一贯黑幽的反讽。此篇写一个自以为眼睛明亮的大亨德雷尔,妻玛莎在眼皮下出轨他的乡下外甥弗朗兹。玛莎计划谋杀亲夫,却因一笔将到的财富在最后一刻推迟了谋杀,自己意外病死的闹剧。开头的火车外景色的描写,弗朗兹眼镜坏掉的景色描写,光屁股对镜的房东,弗朗兹的情感处理和对机器人模特诡异的描写和影射非常的出彩。
  •     是不正常,欣赏不了。
  •     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
  •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场牌局,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场歌剧,是脸上涂抹着白粉的男人与女人的勾心斗角欲望纠缠。那么谁脸上的粉最厚呢,卸妆的时候就知道了。
  •     前半段像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后半段像纳博科夫
  •     无比经典,但是,喜欢看和看了可以放松是两回事。 以前所未有的、无比缓慢的节奏,终于看完。结论就是,又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进别的任何小说了。
  •     书是译得极好的,译后记就太主观了,老派道学家思维。三个主角都没错,天真的King,身为大亨的王是逐利的,Queen是傀儡,婚姻作为等价交换物而出卖,没有过爱情,爱情一来,利令智昏,Knave呢,乡下青年进城,没见过世面,给了甜头就尝尝,没什么不对。后的死去,像是讽刺,谋杀不成,反误了卿卿性命。三个天真的人,一损俱损,都怪爱情,爱情啊。
  •     我读的第二本纳博科夫/三个人的内心戏/开头尤其好
  •     只是个各种看不懂,开始几页就读不下去,莫名其妙。
  •     不知是翻译还是原文就如此,感觉描写的顺畅度不如《黑暗中的笑声》,但仍旧是棒棒哒~~❤❤❤
  •     “她的嘴唇苍白,可在接吻的时候却那么鲜红,如果有人想猜测结局,我依然不能说出藏在心里的话:关于王后爱抚的话。”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傻瓜们说不存在什么洞察力。”
  •     纳博科夫钟爱死亡和谋杀,更爱笔锋突转的情节,华丽的描写更不用说,感觉要做书摘的话几乎整本书都可以抄下来...
  •     精彩描摹频出,纳氏小说。道德评价于此很苍白,不认译后记。
  •     224纳博科夫的书第二本了,之前看的普宁我就挺喜欢,这本也不例外,下次要看看洛丽塔了…舅妈30+和侄子20+偷情并计划杀死舅舅50+,后来舅母发病死了…译者这句话我挺喜欢【人生宛如下棋,危险迫在眉睫是常有的事情,世人必须时刻小心谨慎才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