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 慢美好》书评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08082958
作者:[日]辻信一
页数:255页

在城市里如何慢生活

父亲一个月前去世,享年70年9个月零5天。假设以他的年龄为一个标准,那么,我剩余的岁月也不过29年了。这个时候思考“慢生活”,是一个必然。只是这个时候的中国,还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延迟退休”,可见想要过“慢生活”,也不是一件社会所允许的事情。我一直是个行动很快的个性,天生的,过去40多年一直如是对待我的学习和工作。这样的快生活曾经在2000年给我了一个教训,就是俗称的“白领亚健康”。后来才开始慢一点,慢一点。只是在城市生活,要慢生活,也可能是纸上谈兵,如何制定我的后半生进入慢慢生活。需要点指导!

读完此书,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读此书的人,大概都是忙碌于现实生活,想要寻找一些如何让生活变慢,如何让生活变美好的法子的人们吧?我也是,但读完此书,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文化人类学家辻信一从饮食、商业、时间、地域和身体诸多方面阐述了“快速病”的侵袭给现代社会、人类带来的种种不幸福,对于置身于大都市的我们来说感同身受,从而倡导一种“慢悠悠”的,可以漫无目的的“懒人生活”。不过,文中没有对为什么慢下来就能幸福做详细的解答。“懒人主义”真的能让人幸福吗?我想,慢到什么程度,怎么慢才幸福也是因人而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上层是自我实现。我很赞同,人生的意义应该在于不断地自我实现,在不断的心智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当然这个过程的心态需要慢慢的,但是作为个体应该找到自我的价值,才能拥有支持活下去的信念。事实上失去目标,空虚所带来的焦虑也是会摧毁一个人的。所以这种慢,是放弃不必要的追逐所带来的快节奏,转而用平和的心态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吧。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同困兽一样,虽然明知很多道理,但却无法挣脱。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何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从我的理解上。书中教我们要慢慢饮食,慢慢工作,慢慢感受时间流逝,空间变换,但你会辩驳说,我的工作忙到连吃饭都顾不上,频繁出差让我心力交瘁,辞职说得容易,你试试?是啊,这是很多都市人的无奈的生活写照,如何才能实践“慢生活”的理念呢?我的解读是:形忙而心不乱。为了生存,人们必然要忙,请接受这种忙碌吧,但是让它停留在外形上,不会侵袭到内心的节奏。因为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心神不安的不是忙碌本身,而是对忙碌的强烈抵触,把用来懊恼的时间用来有条不紊的处理一件件事务,就能将“慢心态”带入生活了。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加速,给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作者也忽略了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好处呀。因为有了科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大幅提高了,因为有了全球化,我们可以轻易地出国旅行,去感受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去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决不能是一味地反对科技,排斥全球化,而是要扬长避短,避免它对多样化文明的破坏性,发扬它对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影响力,这才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现实意义吧。

【书评人俱乐部】我们无从选择!

如果说,‘自由’是探寻一万种可能,‘自由’是没有打搅的平静,‘自由’是有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可以不为外在的社会氛围所逼迫,……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又是否能够做到呢?
这年头有钱没钱的人都觉得自己活得窝囊,人人都觉着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生活是有内涵的,所以生活不等于活着,就像是植物人通过插氧气管、打营养针活着,但是比死人多喘的那口气儿就能叫‘生活’吗?
“名为快节奏生活(fast life)的世界性癫狂”侵袭了我们周遭的方方面面,周围弥散着无处不在的紧张空气,让即便最理智的人也难以幸免。这或许就是工业化社会的商品化经济的弊端。萨克斯指出:“加速”驱赶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又反过来促进加速;如此,“速度病”才能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这“速度病”正毫不留情地感染着现代人,连我们的个人生活也逐渐被它吞没。[翻译、引用自萨克斯的《超速者》(The Speed Merchant)](P.99)
我们怀念30年前生产商没想过添加防腐剂的肥皂,但是我们无从选择,因为除非自己DIY否则没处能买到;怀念那种老式的全天然材质建成的房子,但是自家得先有地皮,否则把自己论斤称两的零卖了到死也是买不起的;怀念老手工艺人不用一根铁钉全榫卯结构却能用上几十年的老家具,但是不便宜不说,关键是先得找到还有这样技艺的老匠人好伐(>﹏<。)~
好吧,如此说来,我们的生活的确是没有自由的——
我们只能期待以后人人都用得上只要用20秒时间拧紧发条,可以连续听上40分钟广播节目的收音机;无需用电的吸尘器、洗衣机、除湿机、冰箱、空调,还有只要每次摇一摇就能永久循环使用的电池等物;保温性能良好的秸秆住宅(学术用语为“秸秆压缩块砌块”住宅),没有额外的电费、燃气费、暖气费,……真的,我们如此卑微又虔诚的期待着。
人类从来都是如此矛盾的生物,理智上要求我们做到非此即彼,但现实是我们从来都是觉得这也对那也好的墙头草,很少能够坚定信念。现实是为子孙后代计,地球需要抑制人口的增长,所有的人都承认这点;同样的,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更多的人口增长让国家享有人口红利,所有的人也都承认这点。
于是,即便地球的资源有限甚至匮乏,为了我们所有人的利益,大家应该杜绝浪费,过着以低能耗的简单生活为满足的日子。可是,为了商业社会的兴盛,市场经济的繁荣,为了我们的工作和赖以为生的金钱,所有人也应该继续过着消费至上的生活,哪怕为此透支明天,也要不惜一切代价!
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的现代商品社会里,人们可以用钱买到所有的服务,同样的,一旦失去了金钱的支撑却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很难做到。而消费至上的商业观念,令人们或者说大环境都在将“不知足”视为美德,并且想方设法的鼓励这种“不知足”,以促进其膨胀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想方设法的刺激人们消费的欲望,以图制造出更多的商品来销售流通。
就像几十年前西方的德波曾毫不留情的批判过的那样,现代商品社会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是的,那个时候就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或许以后也会一直如此下去。
哦,没错,我会等待,我会看着,一直看到最后。好的,总会看到的、或许= ̄ω ̄=但不管怎样,希望总是要有的么。

慢的,是美好的

有一本英国人写的出版于1973年的书,在大约十年之后推出中译本时,被很多有识之士赞扬过,这本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在作者舒马赫眼中,人们常有一种幻觉,认为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从贫困到富裕等等的所谓“进化过程”。总之,在寻常观点看来,未来是一个无限增长的过程。而舒马赫则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幻觉泼一盆冷水。他在书中主张,以技术开发与大自然开发为基础的发展有它的极限界域,应当把重点从商品转移到人,因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如若违背这种法则,人类将受到惩罚:技术会从解放人的体力走向它的反面,而大自然的失衡更会使人丧失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余生也晚,读到此书已是在中译本初版20余年之后。一读之下,心中便忍不住一阵阵狂喜:这套说辞、这种“范儿”,可是太符合我等以“懒人”自居的逍遥派人士啦!不过,那就是它多少还有些功利气息:强调大自然失衡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不代表作者从根本上排斥这样的“进化模式”,也许只是出于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而事实上,即便是这样的一种理念,当时在全球范围看,都非常显得超前了,所以要说读完这本名作之后内心仍会有些小小的不满足,也还真是有那么有点儿。不过好在比之于当年,人类观念在今日脱胎换骨的速度之快着实令人诧异。就在我读罢此书之后不久,“慢生活”作为“积极生活”的一个 “重要关键词”,开始渐渐受到海内外中产人士的追捧。刚开始,我也只是将其视为商家营销手段之一种,并不怎么在意,直到发现了这本《慢生活,慢美好》,我的思绪仿佛才再次被激活,于是花了大概一个月时间慢慢读,细细品,如今回味,这真是一段无比美好的阅读之旅。本书作者辻信一先生,系日本著名人类学家,日本“百万人烛光之夜”发起人,书中反思了以“快”为象征的现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给人类生活与环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考察了慢的方式在饮食、居住、休息和娱乐、商业、性爱、人们对时间的态度乃至文化等方面给予人类的可能性和前景,进而提倡以三趾树懒为象征的低能耗、循环型、共生、和平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被誉为介绍慢生活的“圣经”。粗看之下,这本书与如今市面上充斥的大量仿佛能教人如何追逐潮流,做“慢生活达人”的出版物并无二致,不过假使你在进入阅读之前先详细了解一下作者常年来投身的“志业”,想必就不会那么看了。除了在明治学院教授文化人类学并以环保活动家闻名之外,辻信一先生最重要的工作,其实一直与他亲手创办的“懒人俱乐部”密不可分。十六年来,他除了担任这家俱乐部“照料人”的角色,还致力于推动更为广泛而独特的“环境•文化运动”,为此他不仅开设了“慢悠悠小学校”这样一间旨在帮助成年人重新学习生活的讲习所、参与制作《亚洲睿智》DVD系列影像,而且除了本书以外,还有多部关涉这一主题的作品问世,如独立著述的《懒人教授的晃来晃去人类学》、《列出“不做之事”清单的推荐》,以及与高桥源一郎合著的《弱之思想》等,堪称日本的“慢生活教父”。说起来,虽然在“罗马俱乐部”成立并出版那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之时,“环保”并不受人待见,但经过了这几十年,在吃了“现代化”足够多的苦之后,环保的理念已经基本上被人类全体接受了。但这样的“接受”,距离真心诚意地愿意重新学习如何生活仍相去十万八千里。实际情况是:尽管在如今这个倡导“环保”的时代,很多企业在做,并且也千方百计地希望公众知道他们“正在从事着各种支持环保的工作”,但不得不说的是,在环保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慢慢为大多数现代人认同的背景之下,企业如果“逆势而行”,很显然会坏了名声,砸了生意,得不偿失,环保于是就这样成了一单与广告类似的生意,企业家们所考虑的,基本上不外是投入产出比。这意味着,在不破坏公司形象的大前提之下,精明的他们才不会肯真的为环保投入哪怕一分钱,除非它作为一桩那得出手的买卖,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而在骨子里,这些企业掌门人大概也真的相信,只要达到甚或超越环保指标,他们就可以在企业的经济数据上创造奇迹。这些企业家尽管嘴上不承认,但在心里谁都将利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在这里,就如同前文提到的舒马赫所认为的那样,“环保”仍不过是提升利润的必经之路,而非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而这部书所倡导的以环保为必要条件的“慢生活”,则首先是建基于这样的生活哲学之上:“时间就是生命”。而对这一点的认同,往往是人们能够坚持日常“慢生活”,而非仅仅为赶时髦而去过一段旅行度假式的“慢生活”的基础。记得以前读熊培云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一问一答:“人是什么单位?” “人是时间单位。”的确,现代社会教导人们信奉的,大多是“时间就是金钱”,但若细想一番,哪怕只花几秒钟琢磨一下,就不得不承认,除了时间,生命中别的东西都是无法完全由自己支配的。而唯有时间,每个人都或长或短拥有一些,只要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人,无论看起来怎样平常,都可以也理应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在时刻担忧未来中度过一生。正是在这里,这部以“慢”为主题的书显现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作者看来,环保的,或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慢生活”理念,因为“当我们用上述新词做容器,视图舀起我们那流水一般的思考时,就会发现不论如何,这些思考总有一些要溢出来的。”作者于是想到,要把它们“装在更加平凡、陈腐并且广大的容器里”,他就这样选用了更贴近东方生活传统的一个字:“慢”。在接下来的篇幅里,作者分别以慢食、慢住家与慢设计、慢商业的视角呈现了缓慢而惬意生活的可能。比如“慢食”,就是通过引导人们了解人类食物生态系统,倡导重新回到自己采摘、自己烹饪、自己盛食物这样一种早先人类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逐渐摈弃养成已久的快餐、快食习惯,去亲近那些真正的、本来的“食物”,而非那些加工制作的、诱人却于身体无益的“可使用入侵者”。而慢食运动,又恰好可以作为对全球化运动的一种制衡,帮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为自在、自足的环境里。而居家设计中的秸秆住宅,则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的馈赠,展现了迥异于人工构筑物的自然建筑之美,实现了低能耗、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活。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而衣食住行之外,游乐、懒散和休息的回归,也是本书作者颇为看重的。作为著名的“晃来晃去主义”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辻信一推荐孩子作为我们生活的榜样。在他看来,承认游戏的喜悦,不再把散步、漫步、逛街、逍遥的生活仅仅当作工作之外可有可无的“余兴”,赋予它们与竞争、效率等“大事”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样是可持续的慢生活的要义。至于那些乍看起来在晃悠中被浪费掉的时间,如果不去投入到“无聊之事”中,“节约”下来去干别的,又如何可以认定别那些“别的事情”,一定就是更有意义的呢?Slow food,slow love,slow life. 的确,如果不是慢下来,以生命的消耗、时光的流逝作为必要的代价,唤起心灵和身体的觉醒,让人可以慢悠悠地、舒服地、细致地品味食物,欣赏日出日落,遵循自然界在尺寸、速度、力量上的分寸,以“刚刚好”为准,均衡、协调地活在净化了的日常生活中,有节律、有滋味地度过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我们的生命长河又究竟该如何安顿,才能不负上苍赐予我们的漫长而短暂的人间时光呢? 这实在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读过这本《慢生活,慢美好》,你会有自己的答案,也许。本文首发《多维》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慢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慢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文/狗剩爹近一年以来,我似乎不自觉地放缓了生活的节奏,由于整个人被朝九晚七的工作斫丧得七零八落,生活早已失却了往日的完整性和一体感。不仅如此,一种巨大的无意义感经常向我袭来:如果生活只能围绕着工作转,而工作围绕着赚钱转,赚钱又围绕着效率转,我们好不容易来地球一趟的生命意义又在哪里?离职后,虽然亦有赋闲所引起的恐慌,但我还是顺着本性过起了优哉游哉的生活,生活的重心回归其自身,无论吃饭、睡觉、运动、阅读、写作、社交,无不恢复往日那带给人的充实之感,这时竟发起梦来,希望日子永远如此缓慢、悠闲下去。几周前,我收到了朋友寄来的《慢生活慢美好》一书,看到书名便觉这似为我这等“懒人”量身打造的书。拆开包装,将此书捧在手上查看,“绿色家园”主题的封面忽然将一股安详悠然之感吹进我的心田。此书作者辻信一是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他长期以来一直倡导“慢生活”,并亲自成立“懒人俱乐部”来守护一种慵懒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他就是一个慢哲学的身体力行者。此书以有趣的口吻和警觉的批判精神反思了以“快”为象征的现代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给人类生活与环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可以说,它是一本从发展速度、生活节奏的角度出发,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来反思现代性的佳作。辻信一认为现代社会所展现的巨大危机,包括环境危机、贪得无厌的权利欲和物欲、伦理的堕落、毒品的蔓延、犯罪的增加、种族歧视、心理疾病等等,无不与“快”有关。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科技进步,或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人们的期待都是希望其越来越“快”,越来越有效率,越来越直奔目标。可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却把人们生活当中本俱的意义感、和谐感以及生命的质量给甩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失,开始堕落,人类的幸福感降至一个非常低的程度。就像我有朋友所说:“高铁提速了,坐在高铁上的人就幸福了吗?”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作者提出应该慢下来、减减速,拯救世界需要遵从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可持续的生存方式。虽然很多人都对整个人类目前所面对的这场危机有着或多或少的感受和认同,但让他们停下脚步、放慢速度,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被经济至上主义、发展主义、消费主义所绑架了,这些“天经地义”的信条把人们固定在不断加速的生产机器中,只有那些被甩出去的loser才有机会在一旁“慢慢来”。面对此景,辻信一把人类此刻的局面比喻为那个即将撞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轮正火速地朝前驶去,如果此刻有人喊“会撞上冰山的呀”,那么其他人就会奚落他说“你怎么还在说这个,早就听腻了。”人们觉得主张“停下引擎”的人是缺乏常识的,是不现实的。人们认为,如果不继续推进,大家都会丢掉工作,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曾席卷过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的“快”,近些年也席卷了中国,可就目前形势所言,中国经济无疑也到了该减速或被迫减速的时刻,然而这种减速不论对政府还是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不适感。高速发展的30年让我们得以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可我们却对这样的速率产生了不当的期待,认为它能一直“快”下去,同时忽略了整个社会和人心都因“快”而难以承受的“重”,也忘记去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正因为看到积重难返的问题,辻信一才用其釜底抽薪的智慧提出一整套“慢哲学”。首先他呼吁要看到慢的价值和合理性。生活本身就应该是慢的,而慢才是刚刚好的节律与速度。尽管社会节奏加快了,可人心的速率却无法随其一同提快,因此“快”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是违背我们的本性和大自然的法则的。他耐心地考察了与那个“天经地义”的“泰坦尼克号巨轮”所不同的另一种经济,另一种技术,另一种科学,另一种用餐态度,另一种时间,另一种美,另一种的身体,以及另一种爱的方式。这些另一种,就是“慢”。慢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智慧,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也是一种力量。不如来想象一下慢生活吧。慢悠悠地走,慢到可以闻到路边的花香,放慢生活的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感受到那些被遗忘了的身体感觉吧。还可以跟孩子们玩一玩。也可以忘记那些填满效率手册的计划表,转而去享受与你爱的人共处的时间。放弃那些急急火火吞下的快餐,可以慢慢的享受自己种、烧和盛的食物。辻信一让我们想象一下,每天拿出些时间,安详地坐在静谧里的自己。在阅读此书的间隙,笔者恰好有幸在一处幽静的山谷中参加了十日禅修的课程。在这段前所未有的闭关时日中,我们停下了手中的一切事务,慢悠悠地打坐、吃饭、听讲、感受自己的呼吸以及身上细微的感受。因为停顿,我们有了思考人生的机会,因为慢,我们体验到了当下的美好和力量。就比如说慢食,在那慢慢的咀嚼而非狼吞虎咽中,即使是粗茶淡饭也透露出它们本真的美味来,充分感觉着舌头、牙床、牙齿、嘴唇与食物的接触,我们的心变得如此安详,很容易感受到快乐。辻信一质疑那种“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难道赞同这一点的人忘了“时间就是生命”吗?急急忙忙地生活,就是快速把生活浪费掉。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耻于闲暇,拼命地忙这忙那,他们忘了“忙”的汉字就是“心亡”的意思,“哀莫大于心死”,忙碌难道不够悲哀吗?有人教导:“慢慢来,这样比较快”,可如果“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快”,“慢”就变成了工具。那么,生活的“当下性”,它的质量就又有可能被我们再一次牺牲掉了。因此这种论调仍然是颇为功利的,是对生活的实质领悟并不透彻的想法。辻信一洞见到“Slow is Beautiful”的真理,与“Less is More”匹配,慢少精或断舎离的生活有另一番美妙的滋味。但若被速度所奴役,被贪婪所奴役,被惯性所奴役,被疯狂的竞争、拜金主义和你追我赶的观念所奴役,人类便遗忘了生存在何处才能“Beautiful”。德宝法师讲过一个佛教传说:曾有位天神想要掩藏一个重要的秘密——快乐的秘密。他想把它藏在海底,但随后对自己说:“不!我们不能把秘密藏在那里,人类非常聪明,他们一定会找到它。”接着,他想到把秘密藏在山洞里或山顶上,但又担心人类会找到它。最后他想到完美的解决办法,他将秘密藏在人类心中。工业化以来的人类,只知一味地向外索取,以为快乐藏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中,或者藏在科技的极大进步中,要么就是藏在方便、快捷、省事之中,却忘了反身而诚,看看我们的心田。可是,我们利用科技所省下来的时间都跑去哪了?我们买了车,本以为它能带给我们快乐,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了支付加油费、停车费、保养费、美容费等等去更加辛苦地加班工作;本以为它能帮我们节省乘坐公共交通所浪费的时间,我们却又在学习驾驶技术、交规、道路状况、寻找停车场和刻意寻找周末的游玩景点中把那些我们原本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全部耗费光了。辻信一深感日本这个高速社会给人们内心带来的焦躁和压力,他的“懒人俱乐部”不仅推荐懒散的生活方式,也提倡诸如怠惰思想、玩乐思想、休息思想以及晃来晃去主义等观念武器,以此可以对抗被加速度不断剥蚀的美好。当然这种极具幽默感的反叛并不肇始于他,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哲学家都推崇闲散、适度休息与玩耍的生活。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说,哲学起源于闲暇。如果没有懒散、休息、玩耍、闲逛,人类的创作灵感都从哪里来呢?辻信一也援引了罗素,这位英国哲学家曾著有《悠闲颂》,他将“工作或劳动本身就是了不起的”的信念视为是危害社会的。就连上帝在创世六天之后也要休息一天,更何况是人!?辻信一质疑那种把所有事都归入“目的与手段”的做法,凡所有事但凡无法归入这两者的关联之中,便被视为无用、徒劳、效率低下。就好像中国式家长禁止孩子看小说、看艺术作品,凡是与高考无关的,都是无用的、没出息的干活。这样的功利主义教育往往导致孩子的厌学,在进入大学校门后他们逐渐远离阅读和思考,开始拼命的玩乐,并迷失很长时间。另外,当作者写到“慢性爱”的时候,也提出缓慢的节奏对于性与爱的重要性。这一点更是值得当下的中国青年注意。生活压力的增大,让年轻人不再敢于承担严肃恋爱的负担,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快餐性爱”,也就是在没有或交流很少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生殖器对接的行为。这样的性爱完全遗忘了性乃沟通之巅峰的本质,纯粹沦为动物性的发泄,其对身心并无多少裨益,带来更多的恐怕还是困扰、空虚和自我厌恶。最后,作为一名致力于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的身体力行者,辻信一认为文化的本质便是一种将均衡、调节、净化的能力导入社会之中的装置。在自然界的种种制约中,遵循“刚刚好”这条文化准则生活——对人类来说,这才是幸福的基石。因而他推崇以三趾树懒为象征的低能耗、循环型、共生、和平的慢节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联想到我在师大念书时,曾接触过的田松教授他那反科学主义和工业主义的调调,在他所著的《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一书中,他曾这样向世人们宣扬这种慢一点的哲学: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吧。作为一个试图在慢生活和高效率之间保持平衡(实乃苦苦挣扎)的自然无为论者,我真希望这首“慢生活慢美好”的歌曲被经久传诵。


 慢生活 慢美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