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社会体系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108053497
作者:王铭铭
页数:478页

内容概要

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上篇
一 作为超社会体系的文明
二 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
三 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
四 再谈“超社会体系”
五 三圈说——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社会科学
下篇
六 与两位英国人类学家谈“作为世界的华夏”
七 文明的宇宙观形态:方位、季节与他性
八 士、文章与大一统
九 宗教抑或文明:对一场概念剧场的“注疏”
十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
十一 “中间圈”与罗马神话之外的社会科学
十二 《西方作为他者》书后·对中国之山的几个印象
十三 所谓“海外民族志”
十四 文明、“超社会体系”与中国
十五 师从先辈与借力外人——中国现代文明认同中的自我与他者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超社会体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至少在本书41-43页,王大师忠实引介了Techniques,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中36-38页的内容,其准确程度,竟令到了人下巴不保的逐段逐句的程度!以下一段一段分析王著的文本来源,我们发现,大师就是大师,字字有出典,以译代写,无往不利。王著第四十页:"该文旨在拓展社会学的视野,先定义了既存社会学的特征,接着质疑其学科范畴和解释力,又综合了德国的地理和文化是观点,谈到了超社会现象和文明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这部分对应莫斯原著 35页第一段,即翻译者的引言:"涂尔干与莫斯承认,其借助社会学年鉴杂志倡导的社会学,赋予了社会研究一定的现实基础,为了避免空谈,而主张对总是占据特定地理空间的人群加以细致研究。把研究视野局限于特定地理空间的人群,使社会学涵括所有有政治社会构成的群体,包括部落民族国族城市以及现代国家,但结果表明,它对社会学家突破界限清晰的政治有机体——尤其国族——毫无帮助。引用:“国族生活似乎是集体生活的最高形式,社会学似乎无法知晓一个更高等级的社会现象。”"以上对应原著36页第一段:40页末的“在莫斯看来”直到41页第一段,对应于原著36页第二段:---------------------------------------以下开始第41页的分析:其中第二三段谈学术意义和可参考的学术遗产,对应于原著36页第二段,见之前的图。这两种遗产一个是民族志和史前史,一个是语言-制度。“首先涂尔干和莫斯指向民族志和史前史..”一对应的是三十六页第三四段,“其次涂尔干和莫斯指向语言学领域。”---对应的是同页第五段,一起上图:以上的王著的部分,要么是直接译要么改写,作为自己的内容却不加注,读下来满满的原著味。有如此忠实的作者,真乃读者之福,学界之幸。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读了两遍,感受到老师伟大的抱负与无人对谈的寂寥,真是厉害得望不到边际的人呀,太遥远了。。。。放下书,心里一阵凉意……
  •     铭铭王老师念兹在兹,为了避免强国民族学而倡导的超社会体系/文明概念,现在已经泛化为强调王道天下的大陆新儒家的陈词滥调。如此情势下,坚守中道恐怕不合时宜。矫枉必须过正,天下文明等语汇还是丢入垃圾堆好。其实最后一篇文章可以放在第一篇的。
  •     其他的撇开不谈,如果1990年的那篇《中国民间宗教》是重在译介的话,那么《宗教抑或文明:对一场概念剧场的“注疏”》就是它的回应。不过,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只是更多地体现了当代宗教管理的现实,注疏也成为注脚。临结束,王老师内心想必是回荡着“寂寞啊”的呐喊吧,哦耶!
  •     如安德森指出的,古代文明社会借助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维持着某种“非民族”或“超民族”的共同意识,其中包括:(1)书写文化与宗教—经典神秘主义;(2)等级主义世界观及其中心边缘秩序体;(3)宿命主义的历史时间观。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在古代中国,这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具体表现为汉字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五服式内外上下区分的帝国宇宙论,及物我不分、古今贯通的时空观念形态。
  •     王铭铭这种早该自己滚出或被人赶出学界的货色怎么还能日复一日剽窃抄袭骗经费+收割读者智商税?
  •     超社会体系 文明与他者 反思当下研究,一如既往铭铭王的飘逸
  •     应四星,但忍不住打了五星
  •     “超社会体系”是先于“社会”的与这个词之间,张力未免太大。不过思考总是有闪光处&看到很多小头儿子开心地不提出处而大用这里的“海外民族志”,山水画的观念,梁启超的作用等等,真是很想笑啊
  •     终于恶补完,是王老师近年思考的汇总,启发很大,怎么运用到具体研究是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     跳着读了作为其观念来源的Mauss的部分,学理么作为学渣我是不懂的,所以容我对文风瞎说两句:本书的论述居然已经达到了“弗莱希曼”(freshman)的水平,其行文具有精密的无信息性,高尚的空廓性,一句之内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跳跃性以及学术范儿十足的非优雅性。#阅读体验#
  •     5分。糾幾篇文章堆一起就可以出本書的習慣是誰帶的。。。
  •     读过里面不少文章
  •     人类学?政治学?看这个其实蛮难界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可能单纯只是因为考完以后不想读人类学课本,所以才看王铭铭,我也在想能否考上南京大学的人类学,现在一切还是教授是不是真的很想要我了。不过,书还是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