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与感恩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9210812
作者:[英]梅兰妮·克莱茵

内容概要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1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 27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46
第四章 移情的根源(1952) 51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61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65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98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127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146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181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241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251
第十三章 对于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268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272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279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305
短 论 318
附录一:注解 327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茵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343
附录三 参考文献 350
附录四 克莱茵生平年表 355

作者简介

世图心理”克莱茵全集②:“客体关系之母”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克莱茵被视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之发展具卓越贡献的领导人物。梅兰妮·克莱茵基金会授权之完整版。
◎编辑推荐: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克莱茵在两种心理位置(抑郁心理位置和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这一创新概念下的著作,并显示这样的理论架构如何扩展且深化了她的视野。这是克莱茵毕生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是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向这位无与伦比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致敬,“世图心理”将陆续推出《克莱茵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现一代大师的工作实务及理论精髓!
◎内容简介: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嫉羨与感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 启迪弟子,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研究人与自己的关系,他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与生俱来的性驱力和攻击性驱力的需要,梅兰妮•克莱茵基于佛洛伊德之思路,发展出来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客体或者客体的回应。她成为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克莱茵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又认为本能对客体有内在的联系,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这改变佛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客体的看法。在生命之初,本能驱力就出现在一个客体关系的背景中,并被客体所调整。婴儿寻找乳房和食物不仅仅是为了能量地释放,更是为了关系的需要。这种对本能驱力和客体关系两方面的强调与佛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目标的观点显著不同。她不强调攻击性,而较强调生死本能、爱恨之间的互动及其隐含的意义。她引介“心理位置”的观念,并描述“抑郁心理位置”及其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之关系。在克莱茵的框架中,性欲关乎爱、破坏性和修复。男人和女人深深地关注自身的爱与恨能力之间的平衡,关注自身保持客体存活能力。嫉羡是她较后期引入概念,要理解嫉羡,最好对嫉羡和贪婪进行比较。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掉它。嫉妒基于嫉羡,但是参与这种关系的至少有两个人。贪婪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强烈渴求,远远超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所能够和愿意给的。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嫉羡增加,感恩减少,嫉羡和感恩成反比,通过一次次分析和嫉羡与破坏冲动有关的焦虑和防御,逐步达到整合。投射性认同是她较后期引入另一概念,记得开始接触投射性认同,一头雾水,能理解投射是你把自己的东西归结在别人身上,那投射性认同呢?还是无法在人际交往中鉴别出来,看完电影《杀生》《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慢慢理解她的意思,个体对于一段经验,不认为它存在于自己内部,而是异样刺眼地存在于他人身上,成为被高度关注并努力控制的对象,这段经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冲动,而应看作人类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维度,就像我们把糟糕的,坏的形象全部丢给别人,让别人产生这种感觉,体会他的情绪,他的本质还是控制。因为有你活着,所以我才需要活着;因为你活着,我才知道我正在活着。主客体之间关系牵出的存在感,让我们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我想这也是梅兰妮•克莱茵撰写《嫉羡与感恩》的初衷吧!
  •     —从根源上逐渐侵蚀爱和感恩的感觉,最强而有力的因素是嫉羡,因为他影响着所有关系中最早期的关系,也就是和母亲的关系。—手里捧着这本《嫉羡与感恩》,我抬起头望向窗外,伴随着列车有节奏的撞击声,我的思绪越飞越远,仿佛回到了梅兰妮•克莱茵生活的年代,似乎亲耳倾听了她关于儿童心理学激情昂扬的演讲。《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刚开始读的很慢,作为一个对精神分析学毫无概念的门外汉,读起来真的有些过于艰深了。满眼的专业术语让我两眼发黑,眼睛和大脑之间好像短路了一般,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概念,仿佛书中的汉字都变成了我看不懂的异族字。再次捧起这本书,我先仔细分析了整本书的架构,然后再次勇敢的跟这些陌生的词汇打起交道。这一次就好了很多,之前读过的文字,在脑子里似乎运转了一圈,终于顺利抵达语言识别中枢。书中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深深地撞击着我,我一直在想梅兰妮•克莱茵该是怎样一位聪敏智慧的女性,写出这般睿智的文字。她在本书中提出儿童性格形成从新生儿时期便开始,在生产过程中新生儿丧失温暖的子宫而引发被害焦虑,延期分娩或是难产必然会强化这种焦虑感,同时婴儿必须被迫去适应来到世界这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产生的焦虑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感觉通过各种他带给自己温暖、支持与舒适的方法,特别是通过接收食物与吮吸乳房时所感受到的满足感而得到疏解,这些经验在初次吸吮体验中达到高潮。儿童最早建立的是与母亲的乳房之间的关系,对于婴儿而言,其全部的本能欲望和潜意识幻想,使乳房充满了远远超过它所提供的实际营养的性质。对乳房完全的满足,意味着婴儿觉得已经收到来自爱的客体的一份独特的礼物,而他想保留这份礼物,这是感恩的基础。越是经常体验到和完全地接收对乳房的满足,就越是经常感觉到享受和感恩,以及随之想要返还愉悦的愿望。在婴儿的心理中,有一种他最欲求的无竭尽乳房值潜意识幻想,所以就算婴儿未被足够的喂养,如果我们考虑到剥夺会增加贪婪和迫害的焦虑,则可以理解为嫉羡是如何产生的。非常嫉羡的人是贪得无厌的,他永远不会被满足,因为他的嫉羡源自内在,因此总是会寻找一个可以聚焦的客体。对喂食之乳房的强烈嫉羡,妨碍了完整享受的能力,因此侵蚀了感恩的发展。性格的重大改变似乎常发生在那些没有安全建立他们第一客体。简言之,婴儿性格的建立是从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对他性格形成最初也将是最深刻的影响便是母亲(乳房),当母亲(乳房)的爱能力被充分发展,能够给予他享受、满足和安全感,婴儿能体验到完整的被爱的感受,就是促使婴儿好性格的形成,而正是这种享受形成了感恩的基础。相反,如果婴儿在这个过程中,未能体验到足够的爱(喂食得不到满足),这就是增加他贪婪和迫害的焦虑,则可能产生嫉羡,这是一种嫉妒又想占为己有的想法,对婴儿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换言之,在婴儿性格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极为重要,母亲给予孩子温柔体贴的爱对孩子未来性格产生重大的影响。克莱茵的母亲就是一位能够给予子女充分的爱的女性,她来自比较自由的家庭,富于冒险、充满温暖而且勇敢,她给予克莱茵温暖、勇气,以及进步与改变的能力,这些在克莱茵对精神分析的贡献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使克莱茵的著作从一开始就引起很强烈的争论,他的儿童分析技术、对于前性期以及攻击性的强调,引起了与其他派别的争论怀疑,然而这一切都不曾影响她前行的步伐。梅兰妮•克莱茵,被誉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她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她不仅扩展了弗洛伊德理论与治疗的范畴,其独立并富原创性的思考系统,更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势。她的理论讲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其对幼儿心理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本书收集了克莱茵在两种心理位置这一创新概念下的著作,并展现了这样的理论架构如何扩展且深化了她的视野,这是克莱茵毕生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是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嫉羡与感恩》一书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客体关系之母”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作品集合,这本书并非常见的心理学科普书籍,而是极具深度的心理学著作,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来说,用“啃”来形容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为过。起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动机是更多的了解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却发现这本著作带给我的比我期望的要多的多。书中文章皆以写作时间为顺序,这和我们平时接触的专业性书籍略微不同,它并没有为读者搭建一个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渐入式的学习框架,而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现,故而当初看第一章《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时,我的整个人是被震惊的。普通人,尤其是母亲,很难把“口腔施虐”、“食人冲动”、“投射性认同”、“屠杀”、“分裂”这些冷酷的字眼和天真柔软的小婴儿联系起来,但在克莱茵的探索中,他们仅是研究对象而已,这样的字眼不过是为了更好更贴切的阐述研究者的观点。门外汉的我接触的心理书籍多为科普形式,再精深一些的也只止于案例理论结合的书籍,这样一本纯学术型的书籍没有了特意营造出的轻松和平易,也没有了时下市场需要的吸睛点和噱头,一如它的作者克莱茵——我阐述我的所思所想,无论你是否去看去听,它们总是存在且揭示着事情的真相与本质,哪怕这样的论点可能带着局限性或偏差。看过不少的育儿书籍,多是就儿童心理身体发育做出阐述,以便于家长理解和使用的目的为主,几乎没有深入到精神分析层面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婴幼儿的很多行为大众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中我们可以窥得儿童精神世界的样貌,很多母亲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段时间在哺乳时常被孩子咬伤,或者离开之后再归来被孩子踢打推搡,解开其表面原因并非简单地磨牙或是闹情绪,它反映了婴儿在投射,客体关系上的感受和改变。西尔斯的育儿书籍中使用大量案例来证明培育良好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重要性在儿童成长乃至一生中所造成的影响,我们能够从自身及周边的例子中验证西尔斯这一观点的适用性,也能欣喜的发现亲密关系确是让生活像更美好更和谐一段发展的良药,然而,为什么?是什么样的内在原因(动力)使得亲密关系有如此神奇的作用?西尔斯医生并没有告诉我们,也许这也并非他们的主攻领域,没关系,在克莱茵这里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母乳喂养是被提倡的喂养方式,但除了满足机体生长所需营养外,母亲的乳房还担任第一个客体这样的角色,在看似毫无知觉的婴孩心里受内射与投射机制影响,幻化出冲动、焦虑、愉悦、喜爱等等。到了1957年,克莱茵在多亚伯拉罕等人学说研究及自己作品的基础上,写出这篇著名的《嫉羡与感恩》,全面分析了这对处于天平两端的情绪或者说心态,自出生那一刻起,幼小的婴儿就坠入这场摇摆不定的“游戏”,诚如在孩子心里有着好乳房与坏乳房,人类成长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过程,绝大多数时候矛盾的感受会缠绕着交替出现、此消彼长,克莱茵一生的著作不单是从学者的角度对分析对象施以客观冷漠的研究,而是从医生、帮助者的角度友善的期待解开寻求精神分析病人的心结。《嫉羡与感恩》对专业人士的启发自无需多言,即便对于普通的家长读者说来,跟着作者从精神分析层面探究幼儿心理活动,弄明白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回应将会产生怎样的拉力或是推力,就可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多加一份善意,保留他与身俱来爱的能力。文|团团花哚 2016.09.22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对于儿童心理分析很到位,精神分析阐释到很妥当,很多儿童早期心理历程的内心活动,我们还是要明白的,以免走入领导的误区
  •     前边一般,有些甚至略武断,从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写得非常漂亮,很值得一看(看的过程中也解决我一个小心结了)。精神分析学派看多了会觉得人特别脆弱,不知道什么事就留下阴影和伤痕,不经意的时候场景相似往事重现,整个人就会有应激的反应,其实是从前的伏笔。人还是需要讲一个完满的故事,需要找到好理由,理顺一切,那些我们以为不在意的,甚至重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我还是对人类的能动性有信心,按精神分析特别是KLEIN的儿童学派,人的成长过程中种种不能满足太多了,每一步似乎都可以作为心结成为阴影,但大部分人还是比较顺利地长大,生活,自爱和爱人。那些我们以为无法过去的,许多还是过去了。人类比我们想象得脆弱得多,也坚强得多。我爱这样的人类。
  •     每一分秒去体会,直到不自觉放大的伤痛让人学会每一分秒毫不费力的避让。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了消极放大躲避的恶循环。我们本就是儿童。
  •     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2分是给自己读书收获的点评,迄今为止啃得最吃力的专业书,无数次体会到每个词儿都认识连在一起却读不懂的感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