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100105544
作者:包刚升
页数:518页

内容概要

作者包刚升,浙江海宁人,北京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包刚升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在《二十一世纪》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南风窗》等新闻杂志发表时政评论多篇,译著有《国家建构与后发展》等。包刚升的学术论文《民主转型的周期性:从启动、崩溃到巩固》在中国大陆学术界首次引入了对“民主崩溃”的系统理论研究,其博士论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2012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民主崩溃的新解释
第一节 民主崩溃及其历史
第二节 民主崩溃的现有解释
第三节 一种新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第二章 选民政治分裂的逻辑
第一节 选民政治分裂与政治冲突
第二节 选民政治分裂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选民政治分裂的衡量
第三章 政治制度与离心型民主政体
第一节 政治制度、国家能力与政治冲突
第二节 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安排
第三节 离心型民主政体的概念与特征
第四章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崩溃
第一节 德意志国家与魏玛共和国的起源
第二节 魏玛时期的选民政治分裂
第三节 魏玛宪法与政治危机
第五章 族群冲突与尼日利亚的民主困境
第一节 殖民统治、国家构建与民主起源
第二节 族群冲突、地区竞争与选民分裂
第三节 联邦宪法、政治制度与国家危机
第六章 阶级冲突与智利民主政体的失败
第一节 从竞争性政体到民主政体
第二节 工业化、普选权与选民阶级分裂
第三节 宪法制度与民主政体的危机
第七章 印度民主的奇迹与宪法制度
第一节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民主的起源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选民政治分裂
第三节 宪法设计与政治制度安排
第八章 结论: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
第一节 民主崩溃的理论总结与反思
第二节 选民政治分裂与民主转型
第三节 宪法设计、制度安排与民主转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民主政体的崩溃是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民主政体为什么会崩溃?本项研究试图系统地解释民主崩溃的原因和因果机制。现有文献从阶级斗争和不平等、经济落后及不稳定、结构性社会分裂、政治制度缺陷、政治精英行为与选择,以及国际因素等几种理论路径来解释民主崩溃。但是,现有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存在不足,适用的时空范围也比较有限。作者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民主崩溃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如果一个民主国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选民政治分裂程度高,二是离心型政治制度安排,那么该国民主政体就倾向于崩溃。
民主政体的崩溃通常都起源于国内社会的某种政治紧张关系,如果这种政治紧张关系愈演愈烈,就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当这种政治危机无法在现有的民主政体框架内解决时,就会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因此,理解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是解释民主崩溃的关键。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政治冲突,而这种政治冲突是不同选民集团存在严重政治分裂的反映。第二个条件是民主国家没有能力去解决这种严重的政治冲突。因此,国家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固然,国家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民主政体下的政治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国家能力的高低。从制度主义的视角讲,离心型民主政体会显著地削弱国家能力,从而使其无法应付剧烈的政治冲突。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制度安排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这项研究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在重点横向比较德国(1919-1933年)、尼日利亚(1960-1966年)、智利(1964-1973年)三个民主崩溃案例和印度(1947年至今)一个民主存续案例的同时,还对四国不同时期的民主经历进行了纵向比较,以揭示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和政治制度安排对民主崩溃或维系的影响。作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对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民主崩溃的原因是社会分裂和离心型的政治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阶级、宗教、族群、中央-地方的分裂是社会分裂的主要形式,20世纪后半页由于选举权的扩大(下层工人阶级、少数民族更多获得选举权),因此社会分裂反映到了选民分裂上去。而政治制度安排起到了类似于“阀门”的作用,一是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单一制的政府拥有更强的领导力;二是社会层面上的政党制度(更本质是投票规则,简单多数规则导致大党派和两党制,比例代表制导致小党派和多党制),两党制更有利于政治稳定。三是政府层面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安排。总统制下由于总统和议会都是民选的,所以双重权威会产生冲突,而议会制下总理是由多数党推举出的,政治行动很容易被通过。
  •     2016-08-23 国关前沿通讯载钟杨主编:《实证社会科学》(第一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国关前沿通讯”微信号在编辑文字过程中,有部分删节和格式上的调整。本文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博士,作者感谢刘骥博士提出的中肯意见。“民主”与“科学”是时髦的词汇,然而,科学地研究民主并不太常见。赵鼎新注意到,“近三十年来,中国发表的有关民主的著述不少,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处方’式的工作”(赵鼎新,2010)。规范性的处方或者倡议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实证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关于民主问题的药方是没有说服力的。在关于民主的实证研究中,与民主转型和巩固问题相比,民主崩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科学地研究民主崩溃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包刚升博士的新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4 年)填补了这一重要领域的空白。正如该书序言所说,“与国内很多有关民主的著作不同,本书不是一项思辨性的政治哲学研究或是已有经验研究的理论综述,本书是比较政治领域一项原创性的实证研究”。笔者暂且放下社会研究能否成为科学的宏大争论,从科学的实证研究角度,来评论《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下文从提问、理论和论证三方面展开评述。一、提问: 从规范性价值关怀到实证性研究问题《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的研究问题直截了当,民主政体为何会崩溃?因果机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民主比较稳定而另一些国家的民主更加脆弱?为什么同一国家在民主政体和非民主政体之间反复?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理论假说、设计研究方法和组织经验证据。该书作者通过严肃的实证研究来探究因果关系从而体现他的价值关怀。作者明白,学者的研究应该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不做跟风之举。当主流学术界倾力研究与中国关怀更紧密的民主转型时,作者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民主崩溃。科学研究的背后总有重大的价值关怀,如何把规范性的价值关怀转化成实证性研究问题是科学地研究民主问题的关键一环。中国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理想主义情结,民主问题研究者对中国的民主转型和民主前景有着相当的关切。然而,如果这种关切沦为一味地指方向、开处方和喊口号,一味地写漫谈随笔式的文章,民主研究和民主转型恐怕会深受其害。比如,大家都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这是一个规范性判断和呼吁,有其重要价值,但具体到科学研究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判断转化成为实证性研究问题。比如,与非民主政体相比,民主好在哪里?为什么?民主政体有着2500多年历史,为什么在头2300年被先哲们视为“坏东西”而在近100来年才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民主出现在某个时段、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其他时段、国家或地区?在各式各样的民主中,哪一种“民主”对什么方面好一些?(王绍光,2008:14)我们还可以问,为什么当权者和普通民众都在标榜“民主是个好东西”,然而实质性民主转型却没有发生?类似地,我们可以对诸多规范性讨论进行实证性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种问题,一种是用来回答的问题(questions or puzzles),另一种是用来解决的问题(problems)。“处方”式的规范研究侧重后者,科学探索应该侧重前者。在笔者看来,社会科学中研究问题的两个关键词是“为什么(why)”和“变异(variation)”,核心是解释变异。正如生物学解释物种多样性,社会科学应该解释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包刚升敏锐地发现,各个民主政体的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差别,唯有厘清其中因果机制,方能在学术上满足好奇心,在实践中避免民主崩溃。二、理论: 因果关系才是本质科学理论不仅是规律的集合,更是对规律的解释(华尔兹,2003:7)。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追求因果关系。包刚升认为,“一个好的理论应该具有重要性、创新性、简洁性、精确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第48 页)。在批判性回顾关于民主崩溃的几种解释(不平等、经济发展、社会分裂、政治制度和个人能动因素)之后,包刚升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他认为,“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民主政体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自变量选民政治分裂和政治制度安排是政治结构,而严重的政治冲突和国家能力不足是政治过程,民主政体崩溃是政治结果”(序言)。该书文献综述展示,两个自变量在以往研究中都有被提及(尤其是社会分裂),包刚升的贡献在于巧妙地进行了综合,运用“危机反应”模式的分析视角考察民主政体如何应对社会分裂和政治冲突导致的政治危机,以此来解释民主稳定性。该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国家能力尤其是国家机器凝聚力的强调。此外,他对政治制度尤其是宪法设计对政治行为体和政治结果的塑造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为了避免制度决定论,包刚升进一步平衡理论解释中的结构性因素(structure)和能动性因素(agency),在政治过程中注重讨论政治精英和政党在政治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下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从判断理论好坏的几个标准来看,该书的理论至少是重要而简洁的、有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的创新性理论。然而,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该书理论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选民政治分裂和政治制度安排两个自变量与政治参与和(或)政治竞争显著下降之间存在逻辑上的悖论。按照作者的定义,民主崩溃或者民主政体的崩溃是指一国从民主政体向非民主政体或无政府状态的逆转,这可以用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任一维度的显著下降来衡量。事实上,较高程度的选民政治分裂以及政体内部的离心作用恰恰是政治竞争程度较高的表现,而作者理论则推导出了民主崩溃;按照该书论点,高度向心型政体和低度选民政治分裂的民主政体最稳定,而这两者的组合恰恰是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程度较低的情况,应该导致民主崩溃才对。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理论只是展现了民主崩溃的一个机制,即政体因凝聚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合作)而无法解决社会分裂。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民主崩溃机制,即过度集权导致威权主义的兴起。这两个机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或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过分强调政体应对社会分歧的整合能力,可能会忽略集权兴起的可能性。政体的离心作用通过凝聚力不足导致民主崩溃,但政体的向心作用可以通过集权加剧导致民主崩溃。这两种机制中体现的向心或离心作用的传导机制是相反的。通俗一点说,就是政体向心力太强了不行,容易出现集权从而引发民主崩溃,向心力太弱了也不行,无法整合选民政治分裂从而引发民主崩溃;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太低也不见得是好事,容易降低竞争性,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太高则对政体对分歧的整合能力提出挑战。界定两个自变量起作用的范围和区间似乎是解决上述悖论的办法。上述逻辑悖论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正如经济发展与民主转型之间没有简单线性关系一样。比如,我们对自变量取极值,假设一个民主政体中选民政治分裂极低而且政体向心力极强,按照作者理论,这个民主政体应该最为稳定,但事实可能相反,即这个政体变成了威权政体,因为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程度极低。这个极端案例表明,作者需要约束其自变量的解释力,否则因果关系可能错乱。另外,该书多处指出或者暗示,选举中比例代表制较之多数制以及立法行政关系中总统制较之内阁制更容易制造政治分裂,因而更容易引发民主崩溃。这恐怕是一个有争议的重要论断,我们希望作者往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三、比较历史分析的逻辑没有比较就没有科学,没有比较方法的社会科学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比较,我们才可以进行因果推理。比如,即使感冒患者头天吃药第二天病愈,我们也无法断定感冒药是病愈的原因,因为这里缺少受控比较(controlled comparison),也许是别的因素治愈了感冒。在小样本的比较案例研究中,有四种比较的方法,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动态比较(dynamic comparison)(结合横向和纵向)和反事实比较(counter factual comparison)(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比较)(gerring,2007:151-171)。比较历史分析是一种独特的动态比较,既有横向的案例间比较,也有结合历史演变的历时性比较。比较历史研究是“在比较案例中通过对历史作用的分析而得出因果关系”,其特点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对历史顺序和过程的重视以及对比较案例方法的应用(朱天飚,2001:67-72)。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国家与社会革命》和《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形成》等都是比较历史研究的典范。《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在研究设计上正是采用比较历史分析。包刚升努力“系统地借鉴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第54页),还采用了“最大相异中的最大相似”方法。作者选取德国、尼日利亚、智利和印度四个案例进行案例间横向比较和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既然社会科学旨在解释变异,案例选取就要覆盖变量取值的不同组合。作者选取案例时考虑到选民政治分裂、政治制度类型和民主政体崩溃与否的变化,也考虑到代表性和其他多样性。抛开测量指标的效度和信度不论,作者至少清楚地展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性测量方法。包刚升用选民投票结构、重大政治议题分歧、政治暴力或准暴力现象三个指标来衡量选民政治分裂程度;用中央地方关系(国家性)、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政府社会关系)以及立法权和行政权关系(政府内部)三个维度来衡量民主政体的向心或离心程度,“凡是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强化大型主导政党和政党体制、强化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作的民主政治制度,本书称之为向心型民主政体”(第138 ~139 页),反之则为离心型民主政体。在四章案例分析中,包刚升按照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叙事。德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阶级分裂和“民主威权”维度分裂加上比例代表制与半总统制结合的离心型政治制度导致了民主崩溃和纳粹崛起;智利(1932 ~ 1973)的阶级分裂加上比例代表制和总统制的结合导致了军事政变和军人独裁;尼日利亚第一共和国(1960—1966)族群地区分裂加上高度分权的地区主义安排致使军事政变和内战发生;在社会高度分裂但尚未充分政治化的情况下,1947 年独立后的印度采取了中央集权化的联邦制或准联邦制、选举上的简单多数决定制和行政立法关系上的议会制,创造了民主稳定的奇迹。该书还简短地介绍了德国、尼日利亚和智利在民主崩溃之后再度民主化和民主巩固的历程,指出了印度民主稳定性的隐忧,这种历时性分析让读者看到自变量取值变化给民主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相比于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小样本的比较历史研究在提出新的假说、追求理论内部有效性(internal validity)、剖析因果链条、对强异质性案例的把握、提升因果关系强度(causal strength)等方面有着不少优势。然而,比较历史分析的弱点也是明显的。赵鼎新在评价西方对称性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时,指出其三个致命弱点:第一,为了做到案例间极大相似性,需要控制多如牛毛的干扰变量,而这是极难办到的;第二,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具有单一性,违背了有效理论应该解释更大变异的科学原则;第三,重比较而轻历史,历史叙事往往缺乏时间/ 空间感(赵鼎新,2006:213-220)。该书在研究设计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比较历史研究的弱点。比如,该书运用求异法(也叫极大相似法,most-similar design)来解释差异(印度民主稳定与其他三国民主崩溃),然而,如果拿印度与其他三国比较,作者几乎没有控制什么变量,大部分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分裂的类型、国际背景、历史遗产)取值恐怕都很不一样,极大相似的要求远远没有达到。因此,作者的理论在这里遇到了很大挑战,如此多的不同因素都构成了解释印度与其他三国差异的竞争性假说。最近有学者为比较历史分析中受控比较在社会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enduring indispensability)做出辩护。近年来,比较历史研究的尴尬地位源自两方面研究传统的夹击:第一,定量研究取向的学者挑战比较历史研究中案例选择的偏差和结论的可推广性(generalizablity);第二,定性研究者在“转向多元方法”(multi-method turn)潮流下,认为案例研究要更多关注特定国家的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以构建强大内部有效性,再结合大样本(large-N)统计分析保证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即便如此,有学者认为以受控比较方法在满足如下条件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同时获得理论的内部和外部有效性:第一,用通则性的变量或机制来构建理论;第二,寻求有代表性的变异;第三,案例选择尽可能控制竞争性解释的影响(Slater and Ziblatt,2014:1301-1327)。包刚升对理论简洁性和通则性的追求以及对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的应用都代表了这种努力方向。比如,作者提出的两个自变量选民政治分裂与政治制度安排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案例选择上从横向和纵向上尽可能追求最大的变异程度,并采用多种控制方法来隔离干扰变量对因果推理的影响。四、小结: 用经验证据解释变异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用经验证据解释变异。这句话包括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变异”,意指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释经济、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变异或差异性;第二是“解释”,即科学探索主要坚持解释传统,构建以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为核心的理论假说;第三是“经验证据”,指的是围绕以比较为基础的研究设计来组织和收集经验证据,以支撑理论假说。笔者对《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一书的上述批评丝毫没有贬低该书在民主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较之物理学等“硬科学”(hard science),社会科学这种“软科学”要处理更加错综复杂和动态多样的变量和机制。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中,“破”易“立”难,依照严格的科学标准进行批判相对容易,构建一个屹立不倒的理论则要困难得多,大部分理论都像沙堡,随着潮水来袭,轰然倒塌(Geddes,2003)。即便如此,社会科学家依然不畏艰难,继续求索。包刚升在科学地研究民主方面,做出了重要而富有创见的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将日益体现其学术价值。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Y5NjY4Ng==&mid=2653128470&idx=1&sn=d1ecbc6674c7d3650ab15820ad6f6a63&scene=2&srcid=0823z7uhvJyZEt32WoEnbw3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     一、论点当一个民主国家存在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时,就有可能引发激烈的政治对抗和政治冲突;如果民主政体下的政治制度安排不能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民主政体就无力解决或缓和这种政治冲突,这样就会引发国内政治危机的持续恶化,最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这一观点立足于对两个因素的考察,一是选民政治分裂,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通常都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冲突;二是政治制度安排的类型,离心型民主政体会严重地削弱国家能力。当两者结合时,政治冲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会演变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政治危机的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二、论证本书前几章通过对德国、尼日利亚、智利和印度四个国家不同时期民主政体的案例研究论证了上述观点。内容太多,我就不重复了。三、结论及政策建议(一)对于降低民主国家选民政治分裂程度的政策建议第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长期当中会降低选民政治分裂程度,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则可能提高选民政治分裂的程度。因此,长期当中发展经济和加速现代化程度是重要的政策,短期当中则须正视现代化可能会带来的政治压力。第二,降低不平等程度是降低选民政治分裂的重要政策,这包括降低两个方面的不平等:一是降低公民个体意义上的不平等,二是降低不同类型的选民群体获取政治权力、经济资源和社会价值上的“种类不平等”。第三,在巩固国家统一和强调民族整合的同时,尊重不同族群、宗教、语言和地域选民群体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第四,在高度分裂的社会中,快速扩大政治参与和过度强化政治竞争会给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风险,而在政治上平衡好政治精英与大众参与的关系则对民主稳定性较为有利。(二)对于强化新兴民主国家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的政策建议第一,民主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充分兼顾到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参与和效能的平衡,不能塑造有效国家能力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通常都缺乏维持民主政体自身所需的手段。第二,成功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并非空中楼阁,而必须考虑并适应本国的社会结构和选民政治分裂的类型与真实情形,宪法和制度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能够运转。第三,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注意适度强化中央集权。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地区与族群分裂的国家,更要强化中央政府维持国家统一的政府能力和政治权力,要尽量避免高度分权的地区主义安排。第四,在选举制度上,多数决定制和具有多数决定制特征的混合选举制度往往是更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纯粹的比例代表制。第五,在政府形式上,议会制往往是更优的选择,要防止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洽对抗,要谨慎地对待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建立一个完善的民主国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     规范的中文diss.
  •     框架简明,但是太刻板了,案例的叙事比较乱
  •     一个民主国家存在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时,就有可能引发激烈的政治对抗和政治冲突,如果民主政体下的政治制度安排不能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或政府能力,民主政体就无力缓解或解决这种政治冲突,这样国内政治危机就会持续恶化,最终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     只读了关于魏玛民主崩溃一章
  •     书的核心论点问题不大:选民的政治分裂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安排,作为两大关键变量影响民主政治的存续与发展。读这样书的人大约有一点期望中国迟早会成为新兴的民主国家吧。
  •     感兴趣这个方向~
  •     文献考察不错,更像是一本文献综述...
  •     大概知道政治学实证研究是干什么的了。没有看研究个案的耐心啊
  •     包老师的新书
  •     一大本文献综述
  •     最近小区的喵星人在搞分裂...有一只特别聪明的小肥猫对全体喵星人说:要简单多数决、要议会制,还需要一部宪法...咳咳 后来,小肥猫被一群喵星人扒光了,它们说:让你丫的民主!
  •     赞结论简练有力
  •     作者对文献的掌握和解读全面、到位,分析逻辑也称得上清晰,但案例分析部分之冗长拖沓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作者的核心观点是:高度的选民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民主政体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但正如方绍伟所评论的这是民主的崩溃而非其原因。
  •     为了写论文而读的,论点很新颖、精辟,选择了民主崩溃的角度,对我们衡量民主制度有更多的参考
  •     难得一见的优秀博士论文。
  •     读起来很高端的样子><
  •     70分,这种宏大的议题,案例选取上难免有很多漏洞。
  •     虽然从国外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看还属于初级的作品,但在方法上有值得借鉴之处。
  •     看完理论构架,觉得还可以
  •     作为博士论文基础上的作品还是很棒的(估计自己以后肯定写不到这种水准……)。只能说还没有完全达到包老师野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期待后续作品和研究成果。
  •     一个半隔行的感受,感受是长篇文献综述……另外,因果关系远没有类似的《国家与社会革命》那样清晰。
  •     包博士的新书ry
  •     包老师的书严格符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但读来读去,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先有结论,再找证据。就好比是看《神探可伦坡》一样,先告诉你谁杀了人,然后慢慢找证据,最后锁定凶手,而且百分之百的准确
  •     文献功底赞~但是这个画图,咱能更酷炫一点么?
  •      逻辑清晰,材料丰富,一部 很合标准的政治学专著
  •     参见@thucydides 猜,全中不解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