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的"战争"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05730458
作者:章文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一)初试牛刀甘地的声望与日俱增。个人、团体和政党都来向他问计。1917年到1918年间,甘地参与了好几起社会事件。第一件是参与废除了契约移民制度。所谓契约工人,就是根据契约从印度移民到国外做工的人,必须签订5年的契约。按照1914年《史沫资—甘地》协议,南非纳塔尔契约移民的3英镑税废除了,但还有其他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甘地以及同道者的共同推动下,印度契约移民制度在1917年7月底前被政府宣布废除了。这是甘地早年在南非时力图解决而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令甘地很感慨,正是因为1894年的那场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加速了这个不合理制度的灭亡。第二件事是组织并领导了比恰尔邦的三巴朗农民斗争。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农民受到靛青种植园主的残酷剥削。为了解实情,甘地深入当地走访调查。种植园主们觉得甘地多管闲事,当地官员则警告甘地即刻离开。甘地抗命不走,因此受审。在法庭上,甘地首先解释自己来这里的动机:“我到这里来,如果可能的话,在政府和种植园主的帮助下研究这个问题。我没有别的动机,也不相信我到这里来会扰乱公众治安和造成生命的损失。我自问在这类事情上是有不少经验的。”接着甘地辩称,自己抗命并非不尊重当局,而是要遵从人类生活中更高的法则——良心的呼唤。甘地后来总结这起事件时说:“那些当官的——收税官、县长、警察局长和我之间产生了一种友情。从法律上说,我可以拒绝接受那些通知。但我完全接受了,而且我对待那些官员的态度也是正确的。于是他们明白,我对他们个人并无冒犯之意,只是对他们的命令进行文明的抗拒而已。他们因此便感觉放心了,不但不来为难我,反而帮助维持秩序。”由于省督的干预,当地政府取消了针对甘地的案子。甘地得以继续调查下去,最终得到副省长盖德爵士的支持,废除了存在一百多年的压榨农民的“三卡塔”制。虽然由于靛青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跌价,这胜利其实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甘地通过此事成功地证明,在印度的所有地方都可以使用他在南非创造的利器——非暴力不合作。第三件事是参与到阿赫梅达巴纺织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斗争中。当甘地还在三巴朗为农民维权时,就接到安娜舒耶•沙罗白的救援信,说她由于同情工人已经陷入与其弟弟安伯拉尔为代表的工厂主的矛盾中。安伯拉尔是甘地的好朋友,还赞助过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学院,甘地左右为难。他先给安伯拉尔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亲爱的巴哈•安伯拉尔:我真的无意干涉你生意上的事情。可是除了写这封信,我别无他择。我认为你就是为了安娜舒耶•沙罗白,也应该满足织布工的要求。没有理由相信,如果你满足了这些人,会引起其他人大喊大叫。即使有人会这样做,到时你也可以做你认为合适的事情。为什么工厂主们会对多给工人一点点工资感到不愉快呢?弟弟又怎么会是姐姐遭受痛苦的原因呢?——何况是安娜舒耶这样的姐姐?我发现她有一颗非常纯洁的心。你即使把她的话当成法律,也一点都不离奇。因而,你肩负着双重责任:满足工人的要求,赢得姐姐的赞赏。我的冒昧,也是双重严重的,在仅仅一封信中,我干涉了你的生意和家庭两件事。请务必见谅。同时,甘地也要求工人做出让步,将增加50%工资的要求降低到35%,同时要求工人们宣誓:在35%的要求得到满足之前,不会复工;停工期间,不诉诸暴力,不抢劫也不破坏雇主的任何财产。那段时间,甘地周旋于工人与工厂主之间。与工人会面结束后,甘地和安娜舒耶中午会在真理修道院等候安伯拉尔的到来,共进午餐。这个时候,甘地会面带笑容地要求安娜舒耶照顾好她的弟弟,整个氛围很家庭化。博弈就在这样温和的气氛中进行。甘地也乐于将此当作一次非暴力不合作的演练,他一再告诫工人们要有耐心,不要急躁丧失理智,他这样说:“眼下(工厂主们)很气愤,同时怀疑如果满足了工人们的要求,工人们还会骚扰他们。为了打消这种顾虑,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我们的行动使雇主们放心。对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不要心怀憎恨。”

前言

甘地在冬夜里的决定南非马利兹堡的冬夜非常寒冷,对于衣衫单薄者,这冷就分外残忍。一位印度年轻人在这样的冬夜里,在没有灯光的候车室里,做着他严肃的人生选择:是直接回印度,还是继续为自己的权利抗争?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圣雄”甘地,但此刻的他很沮丧,作为一名律师,刚受邀从印度到南非没几天,就因为不肯从头等车厢转到货车厢,被列车上的警察连人带行李给轰下了车。是退,还是进?他的脑子里在做着激烈的斗争,最终有了答案: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回印度是懦弱的表现。况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早在自己的同胞身上无数次上演,而根源则是种族歧视。如果可能的话,自己应当设法根除这个顽疾。1893年5月某一天夜里所作出的决定,影响了甘地一生,进而影响了南非,也影响了印度,影响了世界。甘地前前后后在南非总共待了22年,这里成为他“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演练场。待他归国后,广泛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为印度赢得了独立。另一位伟人、甘地的景仰者之一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甘地:一个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但从他的成长经历中,世人将会发现,即便是如甘地这样罕见的伟人,童年时却是一个平淡无奇、丝毫看不出“天纵之才”的孩子,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的种姓出身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人生施加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名人推荐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名是罗斯福总统,第三名是甘地。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的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爱因斯坦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名是罗斯福总统,第三名是甘地。    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的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爱因斯坦

内容概要

章文,70后,生于湖北黄梅县。资深媒体人,历任多家知名媒体高管,现为《中国新闻周刊》编委。著名博客,点击率过5000万,一些观点被《经济学人》、《纽约客》、《卫报》等世界媒体引用。察哈尔学会研究员,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入选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出版时政畅销书《民主不是说着玩的》。

书籍目录

序言:甘地在冬夜里的决定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成长历程
一、父母的影响
二、平庸而诚实的学生
三、童婚与开荤
四、伦敦的素食主义者
五、律师职业受挫
第二章 南非岁月
一、一路被歧视
二、在比勒陀利亚的一年
三、港口风波
四、服务精神
五、参加国大党会议
六、创办《印度舆论》
七、简朴生活
八、凤凰农场实验
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诞生
十、托尔斯泰农场
第三章 返回印度
一、支持英国参战
二、非暴力不合作学院
三、初试牛刀
四、请缨征兵
五、全国罢工
六、不合作主义
七、土布运动
八、法庭辩护
第四章 不合作运动
一、等待时机
二、食盐进军
三、圆桌会议的失败
四、接触不可接触者
五、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前夜
六、最后一次入狱
第五章 圣雄之死
一、印度独立与宗派屠杀
二、最后一次绝食
三、停止绝食
四、甘地被刺杀
中篇 代表作品
甘地论不合作
非暴力是我的第一信念
甘地论非暴力
甘地语录
向美国呼吁
甘地与托尔斯泰的通信
泰戈尔致甘地的信
甘地给希特勒的信
在伦敦英印圆桌会议上的演讲
让英国人退出印度
最后一次绝食前夕的演讲
克什米尔问题的演讲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甘地是圣人,还是政客?
讨论二: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为何能够坚持一生?
讨论三:甘地有没有妥协的时候?
讨论四:甘地的主张有哪些继承者?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非暴力的"战争":甘地传》编辑推荐:一部写给中国人看的圣雄甘地传,一部社会转型时期的启示录,知名媒体人、时政作家章文继《民主不是说着玩的》之后又一力作。李克强总理为甘地题词:深化仁爱之心,铸成伟大灵魂。

作者简介

《非暴力的"战争":甘地传》力求客观地描述甘地,既展现他的伟大人格也不隐瞒他的人性弱点。甘地是圣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在其活着时推动印度从英帝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在其死后影响到了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以及一切用和平手段追求正义的人们。但同时,甘地也是一位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瑕不掩瑜,光芒远盖阴霾,这就是甘地,爱因斯坦评价说“极少有人相信,这样的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非暴力的"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个夏天坐火车经过了很多地方。于是,在广州购书中心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买了下来。甘地,早年接触过的一个神圣的名字,他曾经坐三等列车旅行了印度的南方北方。因为这个联想,买了这本书。书的作者是章文,貌似是一个惯于写时评的写手,并没有什么名气。看完之后,确实有些后悔,应当选择一个优秀的作家写的传记。传记的好坏,并不仅是看传主本身阅历的丰富或者浅薄,一个伟大的灵魂只有一个足够深沉的作家才能够担当起描述他的重任。比如,通过罗曼罗兰,我们知道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有着怎样的灵魂。章文的这个传记,只是通过描述甘地一生的事迹,大致陈述一下个人观点,勾勒了一个轮廓清晰的外形,而缺乏素描一样对人体骨骼和内在力量的描述。这样的传记,只是收集资料和表达没有语病的功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轮廓,想象甘地的为人。甘地说,我并不是一个想做政治家的圣人,而是一个想做圣人的政客。这句话很公允,的确,甘地不是一个圣人,严格的说算不上一个政治家。在我看来,甘地不过是一个心存善念的有些鬼机灵的政客。作为一个国家领袖级的人物,出生在殖民地下多民族共处的印度,甘地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宏观视角,对历史的趋势没有准确的判断,甚至缺少一个政治的果断与强硬。他不过是心存善念,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已。他看到的是印度的社会不平等,看到的是各民族的矛盾,并且希望种姓制度能够被消灭,希望印度统一各民族和睦相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关于民族的想法大概来源于父母的宗教信仰,而改变不平等现状根源在于他被别人歧视后内心的不平衡。而甘地所处的社会环境,印度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殖民地的身份,而世界的趋势是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甘地认识不到这些,他只是着眼于小的事情,食盐进军也好,提倡手工纺车也好,还有固执的坚持非暴力运动。甘地能够获得成功,客观上是当时的印度虽然是处于英国殖民地状态,但英国的统治是民主社会,甘地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印度的宗教氛围对圣者的崇拜心理,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客观地说,甘地的办法在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自身条件说,甘地一向被认为是善良正义的代表,而实际上他表达不同意见却不像一般持不同政见者的那么悲催关键在于,他有一种政客和弱者相交所具有的狡黠。他回到印度,所谋求的是印度摆脱英国而独立,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拜访英国管理印度的总督,并与他们建立友谊。另一个个人条件,像每一个政客一样,甘地有着非凡的口才,并且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媒体。所谓非凡的口才,并不是说,一讲话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是有一种能打动人说服人的力量。而甘地,总是给他的对手这样一种错觉,我虽然观点与你不同,但是我是你的朋友,我是站在你的角度上想问题的。甘地的这种口才,与其说是来自表达的技巧,不如说来自于他的思想。他一直在说,我不是来跟你们做对的,而是一起发现问题,共同来想办法找到最好的解决途径。当然,甘地最主要吸引人的品质,也是使得甘地成为甘地的,是他对善良的坚守。这是甘地的聪慧,也是他的软弱,他谋求独立,却从来不会明确的提出谁是他的敌人。他对一些事情极度厌恶,从不针锋相对地斗争,而做的也就是绝食。幸亏西方媒体把甘地宣传到了足够高的地位,幸亏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否则谁关心一个性格古怪的人的绝食。而甘地,就是用这种自己所谓的个人行为,来绑架民族的情感与方向。晚年的印度,声望达到极致,然而我想各党派包括尼赫鲁,他们的真实想法也许是:你这个老家伙还不快死。实际上,甘地死后,他所领导的国大党迅速抛弃了他的政治主张。印度终于独立了,而更多的原因应当归于英国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大环境。甘地的努力十分有限。甘地希望印度是一个统一国家,然而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客观的说,甘地是个好人,他一直都想做好事,哪怕是委曲求全。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甚至不是一个好丈夫,他的妻子甚至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他是一个怪人,他能够成功也是一件很奇怪也很偶然的事情。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像是一碗不加佐料的味增汤。
  •     比我预料的要好,纸张白净,排版清晰!
  •     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残暴,并在任何时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人会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     这个系列的书整体上选材不错,但就这本书而言,写的的确不怎么样,既然是传记类型,那就应当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读此书时却像是在读二手作品,没有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     书写得略烂,细节没铺开,通读算是对人物生平有了解。
  •     甘地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也有七情六欲什么的,不过说一句他还真的不属于我喜欢的人。。
  •     2014年3月29日读。2014-88。
  •     简单易懂。
  •     感觉很好 很不错 质量都很不错 很值
  •     现在读了第一章,刚开始还是读,到后面就是快速阅览。给我感觉像是流水帐,把甘地的成长经历巴拉巴拉写一通,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比如,他的思想的来源,没必要那么细,多写点他的思想就挺好)。而且,大概翻了一下第二章,感觉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缺少深入的分析,缺少对他的思想的分析,缺少对他的思想是如何实践的分析,我说的分析是系统性的,深入的分析。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的分析。而不是甘地成长的流水帐或者随便搜罗点关于甘地的什么东西,然后往书里塞,最后在冠以一个“XX转”的响亮名字。另外,书中第16页还出现错误,摘录如下:“从1888年到1991年,在这3年求学生涯中,甘地。。。。。。” 1991-1888=103≠3对于书的总体评价我不敢说。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书的感觉是:广而不深,做做表面文章。
  •     他是引导印度独立的领导者 被后世尊为“圣雄”,但他的一生和他的思想理念 与我们所熟悉的其他国家领导人几乎完全不同。仔细阅读他的一生 你会发现他在后期对自己严苛到恐怖 一直过着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这让生活在现代文明里并享受这一切的人并不能太理解,甚至感觉他是在抵制文明抵制进步。 非暴力不合作 这并不是很容易让人接受并能看到成效的方法,却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硬生生的扭转了局面。也可能是因为宗教对那片国土那些人民的影响实在太深,已入骨血,这样的奇迹除了在印度我真的不知道还可能会再出现在其它哪个国度。2015.1.29
  •     每次读完那些“伟大的人物“的传记就有些失落,因为愈发觉得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和基督一样完美的实存。既然没有见过,那为什么要相信呢?那为什么不相信呢?
  •     甘地的政治主张总让我想起著名动画短片《勺子杀人狂》…
  •     印度灵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