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年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9536641
作者:(法)安妮·弗朗索瓦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安妮•弗朗索瓦(Annie François),法国瑟伊出版社编辑。著有《非正式的自我创伤记录:我与癌的战争》、《步履蹒跚:烟民的自白》、《家庭纠纷场景:字面的以及象征的》、《芥末培根故事集》等。

书籍目录

启蒙:书和床
书里塞满记忆的标签
债主的光环与悲哀
借书读的折磨
公共图书馆
定律:扔掉一本书等于留下两本
回收箱:被遗弃的书和它们的故事
第无数本《百年孤独》
书店是个危险的地方
时间里的书衣
气味与尘土
独一无二的乐器
防盗磁条
书腰的意义
条形码与书的结合
藏书票,赠言和温情
从奇思异想到恶作剧
读书惹来的意外之灾
像伐木工砍树那样读书
作家不该在演播室
最初一百名读者的口碑效应
冰岛传说:读书的机缘
穿越新桥的地铁
卧病在床:姑婆、妈妈和我
我甚至都不想看书了
翻词典的运动量
整理的欲望
书痴症候群
不识时务的偷窥者
出发,一路读过去
回到医院:牢笼回忆录
汽车后备箱里躺着书筐
旅馆里的书房
阅读的预感
傲视常规的" 越轨"
当整个世界联合起来与我作对
在众目睽睽之下心安理得地看书
有备无患的大部头
近视的回报
阅读的节奏
交叉阅读
陋习还是美德:读者的负罪感
排他的激情
机场的悲剧
为什么要去读这些捏造的故事
读得太早,读得太晚
有备无患的同居理念
半途而废的解脱
漫漫长夜行:我和朋友们的约定
书的另类用途
书架上还有空地:实话实说
为了开始的结束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这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安妮就生活在一群为书痴狂、将阅读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巴黎人中间。一年夏天,弗朗索瓦家所在的公寓失火,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穿着睡衣,腋下还夹着一本书。后来,作为一家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在阅读中度过了 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 ,与书发生了许多奇妙的际遇,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话题。
只要读书,就有怪癖。在一个热情、调皮、温柔的书痴笔下,与书有关的每件事都很有趣,也都无可避免地产生令人抓狂的问题。而读书不仅是智力的、并且是感官的经历,有色彩和声响,气味和触感,肌肉和神经,记忆与遗忘,是关于心灵、时空和生命的热情诗。
安妮•弗朗索瓦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爱书人。她来自一个儿童以读书作为主要娱乐的年代,阅读对她来说是最无害的游戏,而她也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编辑推荐
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书会入侵读者的房间,卷入他的爱情、家庭、友谊、职业交往……而一个人的藏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自传,关于他归属的部落,他围绕着书构建的整个生活。
本书是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最亲爱的朋友在这里遇见彼此。
安妮•弗朗索瓦的笔触是轻盈的、有趣的、敏感的,无论触碰、抓挠或抚摸都具有同样的精度。在她笔下,中年的沧桑与孩童的热情富于魅力地融为一体。
★本书获得2014年傅雷翻译奖最佳新人奖。


 读书年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安妮是一个法国出版社的编辑,而她,更是一个痴迷读书的读者。这本书是讲述一切关于她的读书身涯的回忆录,她已于2009年辞世,她已经阅读了三十年,这种阅读过程不是即兴与间断,而人孜孜不倦由始至终背当成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存在。刚开始我还很惊讶,文字笔触特别天真活泼,幽默撩人,可它怎么可能是一个少女的读书回忆录,任何一个嗜书成命的人岂敢在年纪轻轻就发表自己的读书回忆录呢?!读到后面才知道她已经五十岁了,终身未育,有一个同样爱读书的丈夫,一群爱读书的好友,有些有趣的读书故事。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位内心灿漫、走过沧桑人世的安妮,才让这本书令读者一翻开就停不下手,想尽快了解所有读书中能体会到的乐趣。本书一点都不呆板,相反,趣味盎然,喜欢书的人都能引发强烈的共鸣而哈哈大笑。比如,看书的习惯,有人喜欢折书角,喜欢划线,喜欢在空白出写心得,有人喜欢一本书干净整理,有人喜欢签名,有人不愿意留下任何痕迹,有人喜欢一本书读完再接着读另一本,有人喜欢同时三五本完全不同体裁的书一起读,有人喜欢在卧室床上读,有人喜欢在沙发读,等等等等。可以说是种种癖好,种种迷信让让读者在书本的海洋里,自由伸展身体。如果你喜欢书,喜欢读书,一样要读一读!
  •     为了拼单买的书,想在已经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时候买的了,也不记得是和哪几本一起买的。不过,我肯定,同时买的那几本我还没有读呢!这是恶习,总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拿到这本书时很喜欢,她小巧精致,我喜欢精装的书籍,但是讨厌腰封和外皮,所以买书后都会先把它扒光,觉得这样看起来才有质感。她在我的书架上陈列很久,要读的书太多、太杂,很多时候无从下手,于是结果通常是一本都不读,打开电脑看综艺。虽然一直崇尚读书,小时候阅读的渴望非常强烈,以至于什么都读,初中二年级就读了《哈佛的管理》之类的,高中时读传记、科普读物,我从来没有中国文学修养,因为后来发现自己年少时读的书几乎都是外国书籍。后来我想,当时那么喜欢读,而且所读的有限的书籍对我影响至深,原因在于学校的学习太无聊、压力太大,我总想逃出来,哪怕一个下午,可是又有愧疚感,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排名还能上升,为什么干和学习没关系的事儿呢?读书好奢侈啊,在我二十岁前的人生里。上大学后,我的世界打开了。第一学期没带电脑,于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直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时期。有个哥哥在大一时告诉我说他们学院有个很牛的人经常看哲学书,他自己也在看西方哲学史,建议我也接触一下。我很崇拜那个哥哥,于是马上去图书馆借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始看后发现其实高考后的暑假我自己误打误撞看了《苏菲的世界》已经为我打下些基础,开始看后,觉得自己都能看懂,不至于懂得很透彻,但是没有太多难度。后来学习法理课,同学们觉得法理学太难懂、太抽象,我没有这种感觉。那时候,发现自己是能理解很抽象和理论的东西,有这样的能力,这也是我读研的原因。除了哲学,还看了我自认为应该了解的《金融危机》《出席博鳌论坛的领导人们》什么的,其实也没看进去,就是觉得我应该知道这些,可见当时的野心多么大呀!对于阅读,多么的无畏、生猛!有的书就是出于兴趣,而且我感兴趣的书都很怪,《水晶头骨之谜》《FBI档案》《四法则》之类的。还有就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了解的,这类太过无聊,大多涉及政治、金融、哲学、历史等,由于野心太大,总是看不完,半途而废。有时放暑假,我们图书馆可以外借二十本书,于是我真的借了二十本,内容上我会调剂一下,有严肃读物、专业读物、还有小说或我喜欢的杂书。后来,只读完自己喜欢的了,惭愧。第二学期可以带电脑了,我们就被各种韩剧、美剧占据了,加上英语考级、专业课课量加重,没有那么多时间多读书了,尤其对我这种没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不过,我对读书始终有种虚荣心,不同于其他人对物质的虚荣心,我对读书有种偏执。比如,在国际经济法的课堂上,老师问有没有人读过《世界是平的》,全班就两个人举手,我是其中一个,虽然那本书我也没读完,老师说这两个同学是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我特别特别高兴。但是,在国际私法的课堂上,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老师问,有人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吗?我想,糟了,我一直没下决心去读呢!但是居然有个女生举手了,并且被表扬了一番,说大三就读这个很厉害什么的。。。哎,于是我就失落了。后来研究生时期,我无数次经过《纯粹理性批判》,无数次的没有拿起它,后来,下了电子版,却没有读,至今,还是没有读。读这本书似乎成了人生任务,因为,我真的很喜欢那个老师,他用哲学思维讲国际私法,对我影响太深了。其实,一直这么崇尚读书的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心理压力,这源于小时候看书的奢侈感和罪恶感,就算工作后,如果我准备一个考试,那么就不能读和考试无关的其他书了,我脑子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不合理的逻辑,大概小时候学习造成的阴影过深,所以我的阅读总是被自己以为的各种“正事儿”打断。还有,对阅读这件事,我总是放松不下来,就像对自己的人生一样,所以一直买各种自己认为有用的书,但是往往看不完,让人挫败。不知哪一天,我把这本精致的小书拿起来,开始读,每一章都很短,适合在碎片时间阅读。我把它放到床头,睡前读一下,有时我决定读十五分钟,但是后来却放不下了。作者那么可爱,对书籍和生活充满热情,天真、活泼、有趣,我仿佛看到她嗜书如命的样子。那些关于阅读的日常,那些因为书籍联系起来的亲情、友情、爱情是多么真挚啊!但它们离我们现代世界似乎很遥远,这毕竟已经变成了人人离不开手机的年代,没有人崇尚读书了,很多人甚至在我面前说读书没有用,以前我会去争论,现在已经不予理会了。有时,我会在地铁上拿出它阅读,周围人觉得有点奇怪,这让我觉得很悲哀。如果连书都不读,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呢?人类不就是要思考吗?别说社会学历不高的阶层,就算是我身边的同事、朋友,有读书习惯的真的太少了,所以我总感觉孤独,你读完一本书,有了些想法和谁交流呢?看这本小书,让我感受到阅读的温暖,它照亮了一个人的生命。在读到后几章时,我无意中翻回首页,看到上面写着作者已于2009年逝世,突然间,我很感伤,这样一个有着少女心的爱书人原来已经不在了!不知为什么,看到最后一章的题目《为了开始的结束》,居然红了眼眶,不舍得读下去,是她要与我们告别了,以这样的方式。我想起电影《朱莉与茱莉亚》,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一本菜谱而结缘,我想这本书也许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它让我回想起自己读书的种种,重拾阅读的热情,回到那个最初最简单的自己。为了开始的结束,这本书读完了,希望它开启我新的读书年代!
  •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句话放在书痴安妮•弗朗索瓦身上,大概要变成另一番模样:看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她自称“一无文凭,二无头衔”,独独钟情于阅读。《读书年代》是她50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录,记录了一个超级书痴与书的恩怨情仇。从12岁开始,弗朗索瓦就迷上了阅读,用她的话说,就像是被拴上了“奴役的锁链”。从最初的暴饮暴食,“看书快得就像伐木工砍树”,到后来的细嚼慢咽,直至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正所谓,人无高低贵贱,投缘就是朋友;书无雅致通俗,遇见就是至爱。她读书如同吃饭,胃口奇大,不挑食、不偏门。从文学经典到百科全书,从历史哲学到园艺菜谱,不分学科,不论厚薄,来者不拒,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书好比是弗朗索瓦最亲密的“那一半”,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与老友来一次深度交流。和人一样,不同的书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直接、有的委婉,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深奥如学究。正因为有了这独特的个性,每本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迥异的魅力——阅读不只是大脑的运动,更需要所有感官协同参与,首先是眼睛看,其次是鼻子闻,接着是手指的抚弄,或者是耳朵的倾听。如此一来,书不仅可以“读”,也可以“玩”。比如说气味,在弗朗索瓦的记忆里,新课本带着“苦苦的杏仁香”,词典散发出檀香味,而最让她念念不忘的还得算是书本上“若有若无的尘土气味”了。除此而外,书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乐器”,在不同的读者手里演奏出不同的曲调。手指与书页的每一次接触,都好像拔动了琴弦,“书便开始哼哼唧唧、啁啾呢喃”。有的音韵婉转,像长笛一样“清扬高亢”;有的曲声庄严,像巴松管一样低沉迂回;还有的发出“耕牛排泄”的声音,虽然全无乐趣,“却让人眼前顿时浮现一派田园风光”。有了这样美妙的体验,她自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弗朗索瓦和丈夫一对书痴,各自划分地盘,互不干涉。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书房。在家时,家是书房;出门时,汽车是书房;度假时,旅馆是书房;就算生病住院,也要反客为主把病房当成书房。度假带回来的除了一路上所见的风景,当然也少不了大包小包的书籍。她自称房间越来越小,书架越来越重,以致地板承受不起出现意外的塌陷,语气里除了有些无奈之外,也应该有坐拥书山的得意与畅快。作为书痴,弗朗索瓦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思维模式。为了书,她可以放任所有情绪,像小孩一样疯疯癫癫,“要么笑得前仰后合,要么哭成个泪人”。当她熬更守夜、“剥皮抽筋”地吞下一部“砖头”,成就感油然而生,喜悦无法形容,不由得感叹“生活就是那么美好”。不过,生活自然也有不甚完美的时候,那就是与书诀别的那一刻。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爱书人都深知借书之苦。病入膏肓的弗朗索瓦尤其如此:在她心中,“借与不借”就像“生存或毁灭”一样难以抉择。每一本书都让她无法轻易舍弃,每一次与书分离都使她痛不欲生。借书就意味着丢书,将其赶出家园,使之“背井离乡”。这种揪心的痛无异于“生离死别”,“看到借书人四下里寻寻觅觅的眼睛、在书脊上走走停停的指头,有谁不害怕呢?手指点住一本书,它就被判了死刑。我再也见不到它了。心顿时被揪紧”。 当然,书痴的“痴”不仅表现为强烈的占有欲,也是对所爱之物的百般挑剔。每一个书痴都是重度洁癖患者,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他们心里都有一座帕特农神庙,里面供奉着珍爱的书籍。但到了现实中,往往是另一番景象。在商品社会里,书籍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交易进入市场流通。对于书痴而言,这简直是忍无可忍的罪过。如此难得的“女神”坠入凡尘,竟被打上条形码,按质论价、任人挑拣不说,还落得个与尿不湿、清洁剂为伍的不堪境地。她想书之所想、急书之所急,怒斥这一行为无疑是“将读者降格为商品社会中受制于人的消费者”,更何况印在书后的条形码像个“钉齿耙样的怪物”,左看右看极不顺眼。弗朗索瓦活到老、读到老,不知不觉也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怎么也算得上专业读书人了,何况她还是堂堂出版社编辑。因此,从她口中听到这样那样的指责也不足为奇。毕竟,书是她的隐秘情人,谁都不希望到手的是一个不干不净、先天不足的爱人吧。尽管对装帧挑三捡四,但她对印刷错误反倒显得格外宽容,“行了,出书毕竟是个手工活”。在这种思维导引下,她带着苛刻的目光寻找各种离奇错误,然后像集邮者热爱错版邮票一样大加赞赏。印刷、装订、排版上一星半点的纰漏,她都“视若珍宝”,将之视为“傲视常规的‘越轨’”。比如,她得意地回忆起自己曾经淘到的一本漏印了作者姓名的《我诞生了》,“它的存在就像马蒂厄•特雷索(法国球星)的进球般如有神助”。阅读是一种“病”,弗朗索瓦当然也中毒不轻。事实上,她早已人书合一,常常不分时间、地点不停地读:浴缸里读、地铁上读、吃饭读、走路读,最夸张的是在路灯下也读。长年如此,“书痴症候群”也就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近视、颈椎病让她出尽洋相、吃尽苦头,仍痴心不改。她笑称近视带给她诸多“特权”,可以不必理会不识时务的人,可以摆出“无知者无畏”的姿态无视挑衅者。颈椎病发作时,胡乱涂上点伤痛膏(原料是辣椒)对付了事,其结果是使自己变成一只“金黄灿烂的母鸡”。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概也就是这样吧。不过,和阅读的“好”相比,这点“坏”实在算不得什么,充其量只是书痴的本分罢了。本质上,《读书年代》是一本献给书的“情书”,其中充满了书痴的真情告白,唯独没有高姿态的强势压人。弗朗索瓦以普通读者现身,通篇都是她的亲身经历。虽然人到晚年,但她没有世故与沧桑,落笔的轻盈、敏感与天真常让人疑惑她是否还是当初那个单纯的孩子。她回顾她与书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的幸福生活,充满戏谑与自嘲,一语道尽书痴的执着和较真,更不乏窘相毕露的瞬间。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那些让她牵肠挂肚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碎碎念
  •     作为消遣挺不错的一本小书
  •     周末在深圳,骑着摩拜单车出去吃夜宵,回青旅还没消化,就在大厅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意犹未尽,第二天又在大厅把它读完,丝毫不顾同伴的催促。简直写到了心坎里。
  •     休憩109th,毫无疑问作者一辈子都和书离不开,发自肺腑的爱书,无法摆脱书。也毫无疑问作者和我几乎完全没有共性,从选书口味到读书习惯到送书习惯到借书态度,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吻合。这真是太奇妙了,在两个都这样爱书的人身上居然没有一点吻合,我想这也许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思路吧,迄今为止我认识将近十名图书编辑,其中五六名女性,和其中好几位处的都不行,莫名其妙的就是聊不下去,可能就真的是波长不对,她们都和安妮一样,和我没有共性吧。法尿,你也是这样的吗?
  •     喜欢。书痴的日常故事。啊 想做编辑。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这本书之前自己粗略的读书计划是读得越多越好,越多时间越好。但是,看到了五十年只用来阅读的作者,她的生活,她写出的书,也都不过如此。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读书观。仅仅读书,除了滋长自鸣得意的骄傲,别无他用。看来我只能把读书当作完成主业后的消遣。在读书与实业间跳跃。拒绝❌死板!
  •     和可爱的作者有多多共鸣 和远处的朋友长时间握手点头
  •     重读,依然美好。
  •     这不光是一本“自传体读书笔记”,更是一本关于阅读与生活的回忆录,追忆录——追忆生命中最美好悲伤、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一本正经、踌躇困惑、抓狂疯癫、遗憾充实的种种时光,与书本、阅读、爱人、友人、家人密不可分的美好年代。ps:翻译的文笔相当棒。
  •     特别好玩的书!
  •     最前面几篇和最后几篇very charming,我想这也是吸引我当时义无反顾读下去的原因。14年11月购于青岛某书店。私以为本书过于琐碎,过于个人化,有几篇更是通篇罗列书名和作者了事。字里行间充斥一种“虽然我明知....但我偏要....”的奇异的沾沾自喜,这种自我优越感真让人无语。
  •     作为物件的书的气态,随便翻着玩。@二楼南书房
  •     一口气看完,十分轻松有趣,一个爱书如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     好多碎碎念都是作者自己的想法
  •     收割了很多“想读”
  •     反正是做梦,就美美的梦一场。
  •     读完之后,心情沉重。
  •     3.5 作者实在是太可爱了忍不住加一星,虽然内容不太多不太深入,但几乎到处都是爱书人的共性之处,作为阅书无数的编辑,安妮也有始终读不完的书,也有如雷贯耳的名著还没看,哈哈顿时我的愧疚之情大为减弱,当然肯定也有与她不一样的地方,不过我觉得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读书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后肯定也会大呼同感的
  •     很有趣的书。
  •     關於书的喜悅和煩惱是如此相似
  •     在书店任性看没营养的书真幸福。(言几又)
  •     文笔流畅自然,充满了法式的优雅的矫情!翻译的也好。可惜安妮的书似乎只有这一本中译本。
  •     对语言文字接受无能,好奇作者是怎么这样写了这么多页的,佩服译者能译得下去。
  •     有几篇还是小有意思
  •     原来和作者读书习惯有很多相同之处。
  •     无感。
  •     爱书人和书的随笔,虽然书相比较其他商品,有独特的人的气息在里面,不过总买书这种事情,也是可以解释的,特别的不过是书而已。
  •     在图书馆偶遇的这本书,然后一口气读下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整本书都没有刻意做作的强调我看了多少书,我有多少书,我来教你读书这些东西。作者仿佛在写日记,也有那种和朋友倾诉的感觉,很平和,动人。有很多引起共鸣的细节,读到气味那章时我真的凑到书上去闻了闻。对友情和爱情的描述让我觉得温暖
  •     喜欢作者描写有关书的一切
  •     这是一本有关读书雅趣的随笔集,作者当然是一个书虫了,不过,写书,我还是觉得梦书之城比较好玩。
  •     一个书虫关于读书的日常种种。 涉及到方方面面,女性作者,体察细致,翻译语言轻快好读。
  •     听书。 一贯的法国书籍风格,专注地絮絮叨叨作者的见解。 had a great time with this audiobook.
  •     共感。
  •     五星也给译者俞佳乐!
  •     初读觉得相见恨晚,读完又觉得很气愤,本以为只有自己有的怪癖结果和作者相切得很,有妇人的睿智又有少女的明朗,祝我未来也能这样!
  •     读书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呢。作者很细腻的写出关于读书的小事,而这些小事,都是我也有的体会,说的温和准确,忍不住摘抄几句,怕自己一时表达不出。
  •     这本书不厚,翻译的也不错,看起来一点也不累,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随笔风格吧。作者偷偷在细碎的文字中藏了自己读书的武功秘籍,看懂了大概可以一年看几百本书…
  •     很适合随手翻开看,世界上的书痴都大抵相似。
  •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绝对很棒,因为很多感同身受都能惊呼笑出声来。不过不知名的法国书名,真的是太多了....
  •     章节不少,没想到这本书读起来这么快。基本上都是作者在自己很主观的阅读感受,很多方面和我很不一样。读书一定有怪癖,而且每个人的怪癖都不一样,并且文人相弃,各有各的坚持吧
  •     爱书者的日常生活
  •     爱好读书的人很可爱,或者说全心投入一项事情的人很可爱。
  •     看题目挑了几篇看,有点有趣又有点无聊。对于书封的犹豫很有同感
  •     非常个人化的读书习惯和体验,随便读读即可,不是很读的进。
  •     巴黎情结(*˘︶˘*)最喜欢的是“我喜欢有些沙粒落在书里,把书撑得格外丰满。我喜欢打开书本时,三片罂粟花瓣或一朵不知名的野花辗转飘落下来。它们唤醒了记忆深处的某个地点、气味、季节或者某个人,远远胜过任何注解。”真浪漫。
  •     【2017读书计划•贰拾壹】轻快有趣,喜欢。
  •     书本身一般,羡慕这种生活状态,尤其是周围有同好的朋友。读书没有状态时可以读短篇,我也觉得如此。
  •     温暖的碎碎念
  •     读书狂人
  •     书痴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