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30
ISBN:9787511717245
页数:64000 筒页

内容概要

国学大师、史学家、中国出版业的先驱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辑印问世后轰动史学界,蔡元培、胡适等名家皆予以高度评价。先生于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书籍目录

二十四史目录
目录
01史记 (汉·司马迁) 2
02.汉书 (汉·班固) 12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15
04.三国志 (晋·陈寿) 23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27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31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35
08.梁书 (唐·姚思廉) 36
09.陈书 (唐·姚思廉) 38
10. 魏书 (北齐·魏收) 39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43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44
13. 隋书 (唐·魏徵等) 46
14. 南史 (唐·李延寿) 49
15. 北史 (唐·李延寿) 6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66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76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08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12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128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48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53
23. 元史 (明·宋濂等) 157
24. 明史(清·张廷玉等) 166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185
01史记 (汉·司马迁)
本纪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 颛顼 喾 尧 舜
卷二 夏本纪第二
禹 启 太康 中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履癸
卷三 殷本纪第三
成汤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帝辛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涅)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丐(姬丐) 周元王姬仁 周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卷五 秦本纪第五
秦嬴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嬴世父
秦襄公 秦文公 秦宁公 出子 秦武公 秦德公 秦宣公 秦成公 秦缪公嬴任好 秦康公嬴罃 秦共公嬴貑 秦桓公 秦景公嬴后伯车 秦哀公秦惠公 秦悼公 秦厉共公 秦躁公 秦怀公 秦灵公 秦简公嬴悼子 秦惠公 秦出公 秦献公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君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王嬴子婴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汉高祖刘邦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吕太后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汉文帝刘恒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景帝刘启
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汉武帝刘彻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023.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世家
031.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太伯 仲雍 季简 叔达 周章 熊遂 柯相 强鸠夷 余桥疑吾 柯卢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处 转 颇高 句卑 去齐
寿梦 诸樊 季札 余祭 余眛 吴王僚 阖庐 夫差
032.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齐太公姜尚 齐丁公姜伋 齐乙公姜得 齐癸公姜慈母 齐哀公姜不辰 齐胡公姜静 齐献公姜山 齐武公姜寿 齐厉公姜无忌 齐文公姜赤齐成公姜脱 齐前庄公姜购 齐厘公姜禄 齐襄公姜诸儿 齐前废公姜无知 齐桓公姜小白 齐中废公姜无诡 齐孝公姜昭 齐昭公姜潘 齐后废公姜舍齐懿公姜商人 齐惠公姜元 齐顷公姜无野 齐灵公姜环 齐后庄公姜光 齐景公姜杵臼 齐晏孺子姜荼 齐悼公姜阳生 齐简公姜壬 齐平公姜骜齐宣公姜积 齐康公姜贷
033.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姬伯禽 鲁考公姬酋 鲁炀公姬熙 鲁幽公姬宰 鲁魏公姬晞 鲁厉公姬擢 鲁献公姬具 鲁真公姬濞 鲁武公姬敖 鲁懿公姬戏 鲁废公姬伯御鲁孝公姬称 鲁惠公姬弗涅 鲁隐公姬息姑 鲁桓公姬允 鲁庄公姬同 鲁闵公姬启 鲁厘公姬申 鲁文公姬兴 鲁宣公姬馁 鲁成公姬黑肱鲁襄公姬午 姬野 鲁昭公姬稠 鲁定公姬宋 鲁哀公姬将 鲁悼公姬宁 鲁元公姬嘉 鲁穆公姬显 鲁共公姬奋 鲁康公姬屯 鲁景公姬匽鲁平公姬叔 鲁文公姬贾 鲁顷公姬雠
034.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召公姬奭 燕惠侯 燕厘侯 燕顷侯 燕哀侯 燕郑侯 燕缪侯 燕宣侯 燕桓侯
燕庄公 燕襄公 燕桓公 燕宣公 燕昭公 燕武公 燕文公 燕懿公 燕惠公 燕悼公 燕共公 燕平公 燕简公 燕献公 燕孝公 燕成公 燕湣公燕厘公 燕桓公 燕文公
燕易王 燕王姬哙 燕昭王姬职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姬喜
035.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管叔鲜
蔡叔姬度 蔡仲姬胡 蔡伯荒姬伯荒 蔡宫候 蔡厉候 蔡武候 蔡夷侯 蔡厘侯姬所事 蔡共候姬兴 蔡戴候 蔡宣候姬措父 蔡桓候姬封人蔡哀候姬献舞 蔡穆候姬肸 蔡庄候姬甲午 蔡文候姬申 蔡景候姬固 蔡灵候姬般 蔡平候姬庐 蔡悼候姬东国 蔡昭候姬申 蔡成候姬朔蔡声候姬产 蔡元候 蔡候齐姬齐
曹叔姬振鐸 曹太伯姬脾 曹仲君姬平 曹宮伯姬侯 曹孝伯姬雲 曹夷伯姬喜 曹幽伯姬彊 曹戴伯姬蘇 曹惠伯姬兕 曹廢伯姬石甫 曹穆公姬武曹桓公姬終生 曹莊公姬夕姑 曹釐公姬夷 曹昭公姬班 曹共公姬襄 曹文公姬壽 曹宣公姬彊 曹成公姬負芻 曹武公姬勝 曹平公姬須曹悼公姬午 曹聲公姬野 曹隱公姬通 曹靖公姬露 曹廢公姬伯陽
036.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陳胡公媯滿 陳申公媯犀侯 陳相公媯皋羊 陳孝公媯突 陳慎公媯圉戎 陳幽公媯寧 陳釐公媯孝 陳武公媯靈 陳夷公媯說 陳平公媯燮陳文公媯圉 陳桓公媯鮑 陳厲公媯佗 陳利公媯躍 陳莊公媯林 陳宣公媯杵臼 陳穆公媯款 陳共公媯朔 陳靈公媯平國 陳成公媯午 陳哀公媯弱陳惠公媯吳 陳懷公媯柳 陳湣公媯越
杞东楼公 杞西楼公 杞题公 杞谋娶公 杞武公 杞靖公 杞共公 杞德公 杞成公 杞桓公姒姑容 杞孝公姒丐 杞文公姒益姑 杞平公姒郁杞悼公姒成 杞隐公姒乞 杞厘公姒遂 杞湣公姒维 杞哀公姒阏路 杞出公姒敕 杞简公姒春
037.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卫康叔姬封 卫康伯(牟伯) 卫考伯 卫嗣伯 卫疌伯 卫靖伯 卫贞伯 卫顷侯 卫厘侯 卫共伯姬余 卫武公姬和 卫前庄公姬扬 卫桓公姬完卫前废公姬州吁 卫宣公姬晋 卫惠公姬朔 卫黔公姬黔牟 卫懿公姬赤 卫戴公姬申 卫文公姬燬 卫成公姬郑 卫中前废公姬瑕 卫穆公姬遫卫定公姬臧 卫献公姬衎 卫殇公姬秋 卫襄公姬恶 卫灵公姬元 卫出公姬辄 卫后庄公姬蒯聩 卫中后废公姬起 卫后废公姬般师 卫悼公姬黔卫敬公姬弗 卫昭公姬纠 卫怀公姬亶 卫慎公姬颓 卫声公姬训 卫成侯姬不逝(姬遫) 卫平侯 卫嗣君(卫孝襄侯) 卫怀君 卫元君卫废君姬角
038.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微子启子启 宋微仲子衍 宋宋公子稽 宋丁公子申 宋前湣公子共 宋炀公子熙 宋厉公子鲋祀 宋厘公子举 宋惠公子(闲+见) 宋哀公宋戴公 宋武公子司空 宋宣公子力 宋穆公子和 宋殇公子与夷 宋庄公子冯 宋后湣公子捷 宋前废公子游 宋桓公子御说 宋襄公子玆甫宋成公子王臣 宋后废公子御 宋前昭公子杵臼 宋文公子鲍革 宋共公子瑕 宋平公子成 宋元公子佐 宋景公子头曼 宋后昭公子特 宋悼公子购由宋休公子田 宋后桓公子辟兵 宋剔成君载剔成 宋康王载偃
039.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叔虞 燮父 晋武侯 晋成侯 晋厉侯 晋靖侯 晋厘侯 晋献侯 晋穆侯 其弟殇叔篡夺政权 晋文侯 晋昭侯 晋孝侯 晋鄂侯 晋哀侯 晋小子侯晋侯缗
曲沃 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桓叔 曲沃庄伯 曲沃武伯
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晋武公 晋献公 晋惠公 晋怀公 晋文公 晋襄公 晋灵公 晋成公 晋景公 晋厘公 晋悼公 晋平公 晋昭公 晋顷公 晋定公 晋出公 晋哀公晋幽公 晋烈公 晋孝公 晋静公
040.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楚熊蚤 楚熊丽 楚熊狂 楚熊绎 楚熊艾 楚熊黵 楚熊胜 楚熊杨 楚熊渠 楚熊挚 楚熊延 楚熊勇 楚熊严 楚熊霜 楚熊徇 楚熊咢楚若敖熊仪 楚霄敖熊坎 楚鼢冒熊眴 楚武王熊通 楚文王熊赀 楚堵敖熊艰 楚成王熊恽 楚穆王熊商臣 楚庄王熊侣 楚共王熊审 楚康王熊招楚郏敖熊员 楚灵
王熊围 楚平王熊居 楚昭王熊珍 楚惠王熊章 楚简王熊中 楚声王熊当 楚悼王熊疑 楚肃王熊臧 楚宣王熊良夫 楚威王熊商 楚怀王熊槐楚顷襄王熊横 楚考烈王熊元 楚幽王熊悍 楚哀王熊犹 楚王熊负刍 昌平君 楚义帝熊心
041.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越侯無余 越侯丕誠 越侯宗元 越侯紹聖 越侯毅正 越侯子誠 越侯婁 越侯無壬 越侯無譯 越侯夫譚 越侯允常
越王勾踐 越王鹿郢 越王不壽 越王翁(州句) 越王翳 越王諸咎 越王錯枝 越王無余(之侯) 越王無顓 越王無彊 越君玉 越君尊越君親
042.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鄭桓公姬友 鄭武公姬掘突 鄭莊公姬寤生 鄭昭公姬忽 鄭厉公姬突 鄭昭公姬忽(復位) 鄭子亹姬子亹 鄭子姬嬰 鄭厉公姬突(復位)鄭文公姬踕 鄭穆公姬子蘭 鄭靈公姬子夷 鄭襄公姬子堅 鄭悼公姬沸 鄭成公姬睔 鄭釐公姬惲 鄭簡公姬嘉 鄭定公姬寧 鄭獻公姬躉鄭聲公姬勝 鄭哀公姬易 鄭共公姬丑 鄭幽公姬已 鄭繻公姬駘 鄭康公姬乙
043.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季胜 孟增 衡父 造父 奄父 叔带 赵夙 共孟
赵衰 赵盾 赵朔 赵文子赵武 赵景叔 赵简子赵鞅 赵襄子赵毋恤 赵献侯赵浣 赵桓子
赵烈侯赵籍 赵武公 赵敬侯赵章 赵成侯赵种 赵肃侯
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 赵孝成王赵丹 赵悼襄王赵偃 赵幽缪王赵迁
044.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毕公高 毕万 魏武子 魏悼子 魏昭子魏绛 魏嬴 魏献子魏荼 魏侈 魏桓子魏驹
魏文侯魏斯 魏武侯魏击 魏惠成王魏罃 魏襄王魏嗣 魏哀王魏政 魏昭王魏遫 魏安厘王魏圉 魏景湣王魏午 魏王假魏假
045.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韩武子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平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 韩武子韩启章
韩景侯 韩虔 韩烈侯 韩哀侯 韓共侯(懿侯)韩登山 韓釐侯(昭侯) 韩威侯
韩宣王(宣惠王) 韩襄王(襄哀王) 韩釐王 韩桓惠王 韩廢王韩安
046.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陈完 田稚孟夷 田湣孟庄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田厘子田乞 田成子田常 田襄子田盘(田塈) 田庄子田白
齐太公田和 齐废公田剡 齐桓公田午 齐威王田因齐 齐宣王田辟强 齐愍王田地 齐襄王田法章 齐废王田建
047.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 孔鲤 孔伋 孔子慎 孔鲋 孔子襄 孔安国
048.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陈涉 吴广
049.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孝惠皇后
薄太后
窦太后
王太后
卫皇后
王夫人
李夫人
幸夫人
邢夫人
钩弋夫人
050.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楚元王刘交
刘戊
楚文王刘礼
楚节王刘纯
赵王刘遂
051.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刘定国
052.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刘肥
齐哀王刘襄
城阳景王刘章
济北王刘兴居
济南王刘辟光
菑川王刘贤
胶西王刘卬
胶东王刘雄渠
齐孝王刘将闾
齐厉王刘次景
053.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文终侯萧何
054.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平阳懿侯曹参
平阳静侯曹窋
055.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留文成侯张良
056.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献侯陈平
057.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绛武侯周勃
绛条侯周亚夫
058.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梁孝王刘武
梁平王刘襄
059.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河闲献王刘德
临江闵王刘荣
鲁共王刘余
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
赵王刘彭祖
中山靖王刘胜
长沙定王刘发
胶东康王刘寄
常山宪王刘舜
060.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齐王刘闳
燕王刘旦
广陵王刘胥
列传
061.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伯夷 叔齐
062.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 晏婴
063.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064.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司马穰苴
065.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武 孙膑 吴起
066.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伍子胥
067.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颜回,字子渊
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
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
端木赐,字子贡
言偃,字子游
卜商,字子夏
颛孙师,字子张
曾参,字子舆
澹台灭明,字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
原宪,字子思
公冶长,字子长
南宫括,字子容
公皙哀,字季次
曾蒧,字皙
颜无繇,字路
商瞿,字子木
高柴,字子羔
漆雕开,字子开
公伯缭,字子周
司马耕,字子牛
樊须,字子迟
有若 字子有
公西赤,字子华
巫马施,字子旗
梁鳣,字叔鱼
颜幸,字子柳
冉孺,字子鲁
曹恤,字子循
伯虔,字子析
公孙龙,字子石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後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旂,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068.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商鞅
069.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苏秦 苏代
070.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张仪 陈轸 犀首
071.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 甘茂 甘罗
072.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穰侯
073.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起 王翦 王贲 王离
074.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子 驺忌 驺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075.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
076.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平原君 虞卿
077.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信陵君
078.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
079.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范睢 蔡泽
080.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羊 乐毅 乐闲 乐乘
081.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赵括 李牧
082.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田单 君王后
083.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鲁仲连 邹阳
084.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屈原 贾生
085.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吕不韦 嫪毐
086.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曹沫 专诸 豫让 聂政 荆轲
087.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 李由 赵高
088.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蒙骜 蒙恬 蒙毅
089.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 陈余 张敖 张偃
090.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魏咎 魏豹 彭越
091.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黥布
092.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
093.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韩王信 卢绾
094.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田儋 田荣 田横
095.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樊哙 郦商 郦寄 夏侯婴 灌婴
096.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097.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郦食其 陆贾 平原君朱建
098.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傅宽 靳歙 周緤
099.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 叔孙通
100.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季布 季心 栾布
凡820册
描润

作者简介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现代著名学者、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主持辑印的。他组织多位专家 、耗费巨资多方搜寻汇集珍贵史书,得宋代善本15 种、元代善本史6 种、明清初刻3种,订讹补阙,描润补缀,细校精勘,呕心沥血18 载方告功成,文化界一致公认为"华夏善本全史",具有极高的版 本、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自70 多年前出版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
此次重新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原版原大,全部采用极品手工宣纸和良墨精印,原汁原味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魯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现代著名学者、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主持辑印的。她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百科全书,记录了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元济先生组织多位专家 、耗费巨资多方搜寻汇集珍贵史书,得宋代善本15种、元代善本史6种、明清初刻3种,订讹补阙,描润补缀,细校精勘,呕心沥血18载方告功成,文化界一致公认为"华夏善本全史",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自70多年前出版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已经很难寻到踪迹。此次重新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原版原大,全部采用极品手工宣纸和良墨精印,原汁原味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本书版本具有权威性,品相极佳。尽管市场上已经出版了六七套同类书,但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及不同点在于,她的底本是以鲁迅先生收藏当时(20世纪30年代)刚刚出版的全本,即初版初次,并且非常完整,绝不是东凑西拼,收集不同年代的版本,这是我们这套书最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市场上的同类出版应该说只有我们的版本是依据鲁迅先生收藏的初版初印并且是全本善本。影印出版物如果没有最佳的善本作为母本,那么价值就不大了。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这套底本至今已有七八十年,保存的非常完好,几乎没有别人翻阅,没有任何损坏。所以我们的这套书命之曰《鲁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 如今,这套中国文化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的巨著《鲁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即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向全球隆重推出,实乃世界学人之幸,中国文化之幸。
  •     一、真真正正的善本  清代大学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我社的图书就满足了这3条标准。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她的底本是以鲁迅先生收藏当时(20世纪30年代)刚刚出版的全本,即初版初次,并且非常完整,绝不是东凑西拼,收集不同年代的版本,这是我们这套书最大的收藏价值、版本价值和文化价值。目前市场上的同类出版物应该说只有我们的版本是依据鲁迅先生收藏的初版初印并且是全本善本。影印出版物如果没有最佳的善本作为母本,那么价值就不大了。二、您购买的是“821册”,不是820册  一般来说,“百衲本”是820册。但本书主编张元济先生撰写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描润始末记》,详细地说明二十史校勘程序和方法,以及底本(好多有版面模糊、断笔)和清样(描润后非常清楚)的对照。我们这套书有原版配套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描润始末记》一册,因此说,您得到的是“821册”,真是书有“超值”。三、 免费赠送超值加密电子版  凡是购藏本书,即免费赠送一套加密的本书的电子版。电子版为研究和收藏将提供极大的方便。四、 唯一的收藏章  随书附有“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章和馆长的亲笔签名。保证您收藏的唯一性。本书本版在任何时候决不在印刷销售。五、 纯手工专用宣纸,利于阅读,便于收藏  本书所用之宣纸,端赖手工,出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地---泾县丁家桥镇。其纸薄、轻、韧、细、密、白,润墨均匀。历来为学者书画家称道。《鲁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精选该镇最优秀厂家,此宣纸厂使用当地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经过约26道大的程序(细分为120道环节),耗时12个月,专门为本套珍贵图书抢做专用手工宣纸。这套专用纸印成的图书:  透过洁白的纸张显示出墨色清晰,书叶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字体端庄典雅,栩栩如生,使人阅读时享受极大的美感;  檀皮增加了纸张的拉力,书叶轻便柔韧,让读者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又像外婆的摇篮;  宣纸的极佳的吸光功能,使人长时间阅读而目不疲倦,读书亦不乐乎;  专用纸原料来源于水稻,制成纸浆从水中捞出,正所谓“浴水能生寿可千年”,收藏此书,传至二代三代,升值无限。六、 为您订做专用个性化书架(另收费)  依据材料、工艺和时间等要求,具体商议收费多少。  
  •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影印出版《鲁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既是以新技术保存古籍善本的举措,同时也是对鲁迅文化遗产的弘扬。现存鲁迅藏书共四千余种、一万四千余册。其中中文线装书946种7579册,中文平装书866种1112册,中文报刊353种2069册(页),西文书778种1182册,日文书995种1889册。中文藏书中,线装书籍占的比例最大。其中颇有几种大型丛书,如《四部丛刊》、《知不足斋丛书》、《观古堂汇刻书》等等。鲁迅藏书虽算不上宏富,但其价值不容忽视,从中或可略窥一代文豪学术文章的特点。《四部丛刊》中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在鲁迅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就值得注意。一清代的乾隆皇帝将历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定名为“二十四史”,全书3249卷,约四千万字。这些史书由官方修撰,以大致统一的纪传体编写,历朝视之为正统史书,故又称“正史”。《二十四史》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下迄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篇幅宏伟,史料丰富,堪称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文献。“二十四史”主要有以下几种版本:清乾隆皇帝的所谓钦定版《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殿本”),流布最广。其编纂者多为御用史官,遵从皇帝意见,坚持政治正确,因而有意无意的错讹很多,甚至有段落颠倒、整段脱落等现象。李岳瑞在《悔逸斋笔乘》中说:“曩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汉》、《三国志》校勘无愧精审,《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为了取悦皇帝,故意留下些明显的错误,呈给喜欢校书的乾隆,期待皇帝看出错误,降旨申斥馆臣的“不学”,并怡然自觉学问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但不幸的是,“上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清朝末年由金陵、浙江、江苏、湖北、淮南五个地方官书局联合刻印的“局本”在质量上胜过殿本,然终难与钦定御制角力。降至民国,中华书局排印的“聚珍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各领风骚。中华书局的“聚珍本”《二十四史》以“殿本”为校印底本,铅字排印出版。1920年,中华书局开始筹备辑印《四部备要》,全书11305卷,分订为2500册。中华书局选择了丁辅之的“聚珍仿宋体”排版。《四部备要》出版后,很受欢迎。1930年11月,中华书局发布《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样本》,决定单独发行二十四史。其“校印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缘起”声明该书“字体大”、“印刷精”、“版式雅”、“售价廉”。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和研究,“聚珍版”在注释较多的“前四史”中,采用二号方体字印制正文,三号长体字印制注释,醒目悦目。其余各史,由于注释极少,以四号方体字印制。五开大本,天宽地阔,便于批注。因为只是将已经出版的《四部备要》“史部”中的《二十四史》抽出,加大开本印制即可,因此,中华版的二十四史制作迅捷,发售顺畅。“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张元济(1867—1959)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斥巨资广搜博采各史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呕心沥血十余年始告竣工。“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各种珍罕版本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编校者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如僧人之“百衲衣”,故而得名。1930年3月,商务印书馆正式发布《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其中的“影印缘起”,记述了这部经典版本的诞生经过。1920年,商务印书馆开始辑印“四部丛刊”,进行途中,编辑者即注意到《二十四史》存在版本问题。但因一时找不到更好版本,不得已用“殿本”为底本影印。后经张元济多方搜求,逐渐汇集到一部分宋元古本。1926年“四部丛刊”重印时,商务印书馆发布预告称,除《明史》仍用殿本之外,其它各史都将以珍罕的宋元古本为底本影印。1930年,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以宋版古本影印的同时,商务印书馆正式宣布“百衲本”《二十四史》公开发售。按预售计划,“百衲本”《二十四史》应当在1933年全部出齐。但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部,导致已经印制好的大量图书、印版焚毁,甚至连馆藏的宋元古本也未能全部抢救运出。到1934年间,除了“一二八”事变之前已经印制完毕并按预约售出的前两批六种史书,以及刚印制完成的第三批四种共计十种史书之外,其余“十四史”均需重新制版,有的还需重新搜求古本。商务印书馆同仁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学术、藏书等各界人士鼎力襄助,使这项伟大的工程没有中辍。张元济于1934年3月发布了“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的预约样本。全书至1936年出齐。中华书局排印“聚珍本”《二十四史》针对普通读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针对专业读者的需求。一个有美观雅致的字体版式,一个有精益求精的描润校印,各具特色。论享受阅读,要看“聚珍本”;论版本权威,当推“百衲本”。二张元济先生对《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印造居功甚伟。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年因参与戊戌维新运动而被革职,以后去上海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长、经理、监理,1926年后任董事长。建国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出生于藏书世家,六世祖张宗松以涉园藏书闻名,至清道光年间,藏书因战乱散佚。张元济自青年时代即立“继承先世遗业之志”。经多年寻访,共搜集到原涉园藏书和刻书104种。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所长时,多方寻访,收购大批古籍,建立了藏书室,1908年命名为涵芬楼,1926年又扩建为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乃专门作为善本书库。张元济精于目录、版本和校勘之学,出版有《校史随笔》、《涉园序跋集录》等,编有书目《宝礼堂宋本书录》、《涵芬楼烬余书录》等。张元济民国之初发愿“重校正史”,汇集善本,重新校勘、辑印古本全史,以恢复中华正史原貌。他在涵芬楼附近设立编校中心,广泛搜求各史善本,字字精校,页页修润。单是为《百衲本二十四史》所做《校勘记》就达百余册。他亲自挑选纸张、监督印刷,克服了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原本校样屡遭焚毁等困难,历时18个春秋,完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编辑出版。其工程宏大,堪称“前无古人,泽被后世”。《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选版本,有宋刻善本15种、元刻善本6种、明清初刻3种。如《史记》选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选用宋景祐刻本;《晋书》则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用的是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所辑版本;《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1933年12月,商务印书馆发布了一份《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记》,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古籍校印流程,并刊出了“底样”与“清样”以作比较。影印古籍时,如果所用底本不是初印,而是经多次刷印,字迹笔划难免模糊或断缺。如果找不到更清晰的初印本,就必须在影印过程中进行描润。所谓描润,即根据别的版本把模糊断缺描清、补足。根据《描润始末记》介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选底本最模糊的是宋刻南北七史,校勘工作十分繁难。其描润之法如下原书摄影成,先印底样,畀校者校版心卷第叶号,有原书,以原书,不可得,则以别本,对校毕,有阙或颠倒,咸正之。卷叶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笔洁其版,不许侵及文字。既洁,覆校,粉笔侵及文字者,记之,畀精修者纠正。底样文字,有双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笔。有断笔,有缺笔,有花淡笔,弥补之,弥补以硃笔。仍不许动易文字,有疑,阙之,各疏于左右栏外。精修毕,校者覆校之,有过或不及,复畀精修者损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监本、汲古阁本与精修之叶对读,凡原阙或近磨灭之字,精修时未下笔者,或彼此形似疑误者,列为举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见,畀总校。总校以最初未修之叶及各本与现修之叶互校,复取昔人校本史之书更勘之。既定为某字,其形似之误实为印墨渐染所致或仅属点画之讹者,是正之,否则仍其旧。其原阙或近磨灭之字,原版有痕迹可推证者,补之,否则宁阙。阙字较多,审系原版断烂,则据他本写配,于栏外记某行若干字据某某本补。复畀精修者摹写,校者以原书校之。一一如式,总校覆校之。于是描润之事毕,更取以摄影。摄既,修片。修既,制版。制版清样成,再精校。有误,仍记所疑,畀总校。总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为完善可印,总校于每叶署名,记年月日,送工厂付印。“百衲本”以其对古代版刻的“妙手回春”之术,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描的一笔。独立成册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记》,与《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一起,也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三鲁迅民国初年刚到北京时,对张元济印象不佳。1912年9月8日,鲁迅在留黎厂直隶官书局购《式训堂丛书》初、二集32册。他在日记中写道:“午后翻阅,此书为会稽章氏所刻,而其版今归吴人朱记荣,此本即朱所重印,且取数种入其《槐庐丛书》,近复移易次第,称《校经山房丛书》,而章氏之名以没。记荣本书估,其厄古籍,正犹张元济之于新籍也。读《拜经楼题跋》,知所藏《秋思草堂集》即近时印行之《庄氏史案》,盖吴氏藏书有入商务印书馆者矣。”他对商务印书馆在编辑过程中任意变乱名目表示了不满。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说:“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好在,张元济等编辑《四部丛刊》、《二十四史》是影印,而非标点。随着时日推移,鲁迅对商务印书馆在古籍版本选择方面的精审和取得的业绩逐渐认可。鲁迅青年时代时排满思想很强,又经历过反清革命运动,故对清代纂修古书一直持批判态度。他的批评火力集中在所谓“钦定”《四库全书》上,因为这部书集中体现了清朝皇帝利用编纂图书进行民族奴役的“成绩”。他在《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中说: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 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制”,却真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而且他们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那成果,由满洲这方面言,是的确不能说它没有效的。联系当前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鲁迅对清朝的文化统治就更痛恨,也更警惕,批判也就更严厉。事实上,鲁迅与《四库全书》还颇有些缘分。民国初年他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主管图书馆工作,筹建京师图书馆之初,教育部决定调来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以充馆藏,鲁迅被派前往接洽。不料图书半路上被内务部截收。后经交涉,《四库全书》终于归还了京师图书馆,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标志性藏书。鲁迅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籍有好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赞同张元济对古刻的精审选择。张元济主持编纂的《四部丛刊》正是纠正《四库全书》篡改旧文并恢复古书原貌的举措。鲁迅在《病后杂谈》中写道: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这两句,奉官命改为“永远看不出底细来。”)嘉庆道光以来,珍重宋元版本的风气逐渐旺盛,也没有悟出乾隆皇帝的“圣虑”,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这就使那时的阴谋露了马脚。最初启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部《茅亭客话》,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本,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所。这一定是四库本删改了的;现在连影宋本的《茅亭客话》也已出版,更足据为铁证,不过倘不和四库本对读,也无从知道那时的阴谋。《琳琅秘室丛书》我是在图书馆里看的,自己没有,现在去买起来又嫌太贵,因此也举不出实例来。但还有比较容易的法子在。新近陆续出版的《四部丛刊续编》自然应该说是一部新的古董书,但其中却保存着满清暗杀中国著作的案卷。例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至《五笔》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据张元济跋,其中有三条就为清代刻本中所没有。鲁迅购买这些古籍,是为了文化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参考。例如写完《病后杂谈》后,他收到预订的《四部丛刊》续编,立即从中摘取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一星期前,我在《病后杂谈》里说到铁氏二女的诗。据杭世骏说,钱谦益编的《列朝诗集》里是有的,但我没有这书,所以只引了《订讹类编》完事。今天《四部丛刊续编》的明遗民彭孙贻《茗斋集》出版了,后附《明诗钞》,却有铁氏长女诗在里面。现在就照抄在这里,并将范昌期原作,与所谓铁女诗不同之处,用括弧附注在下面,以便比较。”(《病后杂谈之余》)但世人并不都像鲁迅这样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四库全书》因是“钦定”,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正如鲁迅说的:“‘钦定’二字,至今也还有一点威光,‘御医’‘贡缎’,就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四库全书珍本》)1933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和商务印书馆订立合同,影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未刊本,引来不同意见。蔡元培主张采用旧刻或旧抄本,以代替经全书馆馆臣窜改过的库本,藏书家傅增湘、李盛铎和学术界的陈垣、刘复等赞同蔡元培的主张。但教育部当局坚持原议,结果商务印书馆从命,于1934年至1935年刊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书231种。鲁迅在《四库全书珍本》一文中批评道;“这回的《四库全书》中的‘珍本’是影印的,决无改错的弊病,然而那原本就有无意的错字,有故意的删改,并且因为新本的流布,更能使善本湮没下去,将来的认真的读者如果偶尔得到这样的本子,恐怕总免不了要有摇头叹气第二回。然而结果总非依照《钦定四库全书》不可。因为‘将来’的事,和现在的官商是不相干了。”商务印书馆在版本选择上精益求精。在《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的扉页上,刊出《重价征募薛居正旧五代史原书》的启事:“殿本《旧五代史》,辑自《永乐大典》,并非薛氏原书,然不敢谓原书必亡也。昔闻有人于殿本刊行后曾见金承安四年南京路转运司刊本,有谢在杭、许芳城藏印,甚以当时修史诸臣未见其书为惜。又明末福建连江陈氏世善堂、清初浙江余姚黄氏二老阁均有其书,安知今日不尚在人间。敝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虽选大典有注本,然欲餍读者之望,愿出重价,蒐访原书,敬告各界人士,如藏有旧刻薛氏五代史原书者,倘蒙慨允见让,全书固极欢迎,即零卷散叶,亦甚快睹。……”所以,当鲁迅在两种版本的《二十四史》之间选择时,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鲁迅起意购买《二十四史》约在1929年。据日记记载,12月26日,“寄中华书局信,索《二十四史》样本。”但他最终选择了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原因大致有两个:一,百衲本汇集现存最好的未经篡改的古刻,质量让他放心。二,他的弟弟正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一方面了解图书出版内情,一方面也可代他订购、取书,省却他不少精力。于是,鲁迅于1930年8月26日“下午托三弟在商务印书馆豫定百衲本《二十四史》一部,付泉二百七十。(八月三十日影宋本汉书三十二本预付讫)。”1931年8月31日“下午得商务印书馆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二期书《后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记》、《辽史》、《金史》五种共一百二十二本。”1934年1月9日,“晚三弟来并为从商务印书馆取得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之《宋书》、《南齐书》、《陈书》、《梁书》各一部共七十二本。”1935年12月30日“往商务印书馆取百衲本《二十四史》四种共一百三十二本,又《四部丛刊》三编八种共一百五十本。”鲁迅不但购买了《二十四史》,还陆续购齐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1927年在广州时,他就看中了《四部丛刊》,如4月26日:“往商务印书馆买单行本《四部丛刊》八种十一本,二元九角。”这八种单行本即《韩诗外传》、《大戴礼记》、《释名》、《邓析子》、《慎子》、《尹文子》、《谢宣城诗集》、《元次山文集》。同时他也很注意史部的购买,如6月9日:“托广平往广雅图书局买书十种共三十七本,泉十四元四角。”这十种书是《补诸史艺文志》四种、《三国志裴注述》、《十六国春秋纂录》、《十六国春秋辑补》、《广东新语》、《艺谈录》、《花甲闲谈》。7月1日:“上午托广平买《史通通释》一部六本,泉三元。”到了上海,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他下决心购齐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和《二十四史》。许广平在《鲁迅与家庭生活》一文中写道:“日常生活用度的支出,他绝不过问,然而他的买书帐自己是记下来的,当他想要买《四部丛刊》之类做文学史的准备材料时,曾经为了要花去几百块钱而游移不定了好久,还是我劝了才决定买的。”四鲁迅生于官宦之家,自小养成读书习惯。对待史书,他既阅读正史,也看野史。两相比较,他对中国历史获得一些清醒的认识。他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说,他是看了野史才知道明代皇帝的残酷的: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远在张献忠之上,是受了宋端仪的《立斋床录》的影响的。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后来又偶然在破书堆里发见了一本不全的《立斋闲录》,还是明抄本,我就在那书上看见了永乐的上谕,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那时我毫无什么历史知识,这憎恨转移的原因是极简单的,只以为流贼尚可,皇帝却不该,还是“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思想。至于《立斋闲录》,好像是一部少见的书,作者是明人,而明朝已有抄本,那刻本之少就可想。记得《汇刻书目》说是在明代的一部什么丛书中,但这丛书我至今没有见;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放在“存目”里,那么,《四库全书》里也是没有的,我家并不是藏书家,我真不解怎么会有这明抄本。从此,鲁迅对所谓正史,尤其是钦定的史书产生了怀疑和反感的情绪,并发表了一些批判性议论。他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受了中国史书的启发:“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五四”时代,因为提倡新文化,鲁迅注意从中国历史中发掘负面的东西,发表了一些否定性言论,如,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四)》)中说: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秦汉远了,和现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于唐宋明的杂史之类,则现在多有。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以明末例现在,则中国的情形还可以更腐败,更破烂,更凶酷,更残虐,现在还不算达到极点。但明末的腐败破烂也还未达到极点,因为李自成,张献忠闹起来了。而张李的凶酷残虐也还未达到极点,因为满洲兵进来了。难道所谓国民性者,真是这样地难于改变的么?倘如此,将来的命运便大略可想了,也还是一句烂熟的话:古已有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么?他还说过:“中国十三经二十五史,正是酋长祭师们一心崇奉的治国平天下的谱,此后凡与土人有交涉的‘西哲’,倘能人手一编,便助成了我们的‘东学西渐’,很使土人高兴;但不知那译本的序上写些什么呢?”(《热风•随感录 四十二》)更说到决绝处,他将中国历史简单分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坟•灯下漫笔》)而在小说中,竟愤激地让狂人从满纸“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这个时期,鲁迅的文字给人们的印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全盘否定,例如“不读中国书”之类过头话,当时和后来颇遭诟病。然而,他自己却觉得这话不得不说,而且也不得不这么决绝地说,因为亡国就在眼前,只有发表此种“危言”,才会引动国人注意。今天的读者应该设身处地想想那一代人的内心焦虑,虽然这可能不大容易。鲁迅的目的,是让中国人摆脱历史轮回,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人们一向夸大了鲁迅对野史的偏重。由于鲁迅对正史说过一些批评的话,人们就认为鲁迅完全否定正史。鲁迅对官修史书的确有严厉的批评,如说:“‘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据说,字里行间是也含着什么褒贬的,但谁有这么多的心眼儿来猜闷壶卢。”(《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他重视野史也是实情:“我以为伏案还未功深的朋友,现在正不必埋头来哼线装书。倘其咿唔日久,对于旧书有些上瘾了,那么,倒不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他不满于正史的是其摆架子的态度和涂饰太厚的描述,而从他的读书经历看,他并不一味贬斥正史。正确的方法,是将正史和野史对照了看。拆除架子,去掉涂饰,就能看到真实,甚至能看到“民族的脊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一段话经常被人引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段话堪称鲁迅的“晚年定论”。评价鲁迅,应该看前后的变化,应该看全面,而不能只强调他的“吃人”、“不读中国书”之类愤激之言。鲁迅及同时代人对中国历史形成强烈的批判意识,其治学特点和思想方法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疑”——请注意,是“疑”而非全盘否定。“疑”也要有理性,要把握好分寸。鲁迅曾批评过有些学者过分“疑”,例如“古史辨”派某位学者“将古史‘辨’得没有,自己也不再有路可走”。当鲁迅静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全盘否定的话就少得多甚至几乎没有了。鲁迅一生没有间断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校勘了很多古书。特别在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书又有了更多的中肯评价,显示了他的卓识。即便在写着《灯下漫笔》这类言辞激烈的文章的同时,他也在购读古籍。晚年,鲁迅开始实施自己心中蕴蓄已久的计划,撰写《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因为上海的图书条件不如北京,他甚至一度萌生了迁回北京的想法,后来因故未能实现。他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购置中国古代典籍如《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鲁迅与同行讨论学术问题、向后生推荐图书时,也往往涉及此类古籍。如1929年初,他的学生和朋友章廷谦想购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他回信说:“若不想统系底研究中国文学史,无需此物倘要研究实又不够。内中大半是小作家,是断片文字,多不合用,倒不如花十来块钱,拾一部丁福保辑的《汉魏六朝名家集》,随便翻翻为合算。倘要比较的大举,则《史》,《汉》,《三国》;《蔡中郎集》,嵇,阮,二陆机云,陶潜,庾开府,鲍参军如不想摆学者架子,不如看清人注本,何水部,都尚有专集,有些在商务馆《四部丛刊》中,每部不到一元也,于是到唐宋类书:《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再去找寻。要看为和尚帮忙的六朝唐人辩论,则有《弘明集》,《广弘明集》也。”又如,他开给好友的儿子的书单中,提到《唐诗纪事》,就建议用《四部丛刊》本;而且还郑重地推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很显然,当进行学术研究时,他对《四库全书》也持有客观的态度了:这是一种便利和精到的工具书,可以合理使用。1932年8月15日,鲁迅写信给台静农,说明自己的治学方法与胡适的治学方法的不同,指出,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笈,为惊人之具,此实足以炫耀人目,其为学子所珍赏,宜也。我法稍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故遂孑然于学林之外,……早欲翻阅二十四史,曾向商务印书馆豫约一部,而今年遂须延期,大约后年之冬,才能完毕,惟有服鱼肝油,延年却病以待之耳。”在表达学术自信的同时,对《百衲本二十四史》因战火而延迟出版表示了遗憾,言下似有“等不及”的感慨和忧虑。五“百衲本”《二十四史》因其极高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版本价值,从发行之初,即获各界赞誉。蔡元培赞扬张元济“博观精勤之成绩,所以嘉惠学子益无限量。”胡适写信给张元济道:“今早细看,欢喜赞叹,不能自已。此书之出,嘉惠学史者真不可计量!惟先生的校勘,功劳最勤,功用最大,……”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盛赞:“《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采获者皆前人未见之书,故其定论者多千古未发之覆。”著名学者顾起潜的评论是:“煌煌巨编,非有高深的学养,难能做出宏大的规划;博访古本、善本,非熟悉中外藏书情况,难以集事;搜罗异书,发扬特点,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克有所发明。”该书风行七、八十年,至今为人称道,良有以也。限于条件,《百衲本二十四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影印数量无多,历经战乱、天灾,如今幸存下来的为数更少。鲁迅藏书中的这一套,得国家之力,现完整保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此次中央编译出版社原样影印《鲁迅藏百衲本二十四史》,采用锦丝和牛胶等材料,进行手工古式装订,下捻线装,不易破散,纸质轻柔,便于翻阅。所用宣纸,质地坚韧柔软,着墨吸墨力强,印刷网点精细清晰,色泽洁白均匀;墨则使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特级徽墨。整个工艺流程,原汁原味地传递出传统印刷文化的魅力。像《百衲本二十四史》原刊一样,此次影印,出版社也制作了专用书柜,使收藏、陈列、使用一体化,古色古香,便利读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