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通识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39990600
作者:阿城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阿城,作家,编剧,摄影师,文化项目策划者。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字,以小说《棋王》著名。其他陆续有剧本、杂文、评论等;198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驻校作家;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驻市作家;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2000年,台北驻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获选中国书业年度图书。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做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书籍目录

自 序
辑一
思乡与蛋白酶
爱情与化学
艺术与催眠
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还是鬼与魂,这回加上神与魄
攻击与人性
攻击与人性之二
攻击与人性之三
足球与世界大战
跟着感觉走?
艺术与情商
再见篇
辑二
与周勤如对谈
与姜文对谈
与孙晓云对谈
[附]孙晓云《书法有法》序
与倪军对谈
与洪晃对谈
与马延红、刘小东对谈
附录
伴读/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唐诺)

作者简介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亲自编订的最新版本。
新版《常识与通识》与旧版大为不同,新版增添了谈话集这一部分,字数较以往增添了一倍之多。
整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收获》专栏文章集结集,第二部分为对谈文章集结,同样在《收获》杂志上刊登过。第一部分即旧版《常识与通识》的全部内容,第二部分为此次新版增加的文章。整本书的内容主旨为普及诸多科学与人文常识,笔法生动,引人入胜。


 常识与通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九九八年的自序中,阿城说:此书所收的十二篇文字,陆续发表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我原来打算将栏目题为“煞风景”,后来改为“常识与通识”,规矩多了,但意思还在,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说实话,比起“常识与通识”,我更喜欢阿城原来的打算,就叫“煞风景”。不过,我这个“煞风景”和阿城所讲的“煞风景”有点一样,又有点不一样。他讲的“煞风景”,意思是“讲常识,常常煞风景”,这点我同意,尤其是他讲的一些所谓常识,不仅“煞”,简直“大煞”。在此之外,我说他煞风景,却也是欣赏,大煞了别人的风景,徒留这边独好。先说独好,再说大煞。阿城是个吃货。他吃涮羊肉比我这个内蒙人还地道。佐料齐全——除了常见的芝麻酱、豆腐乳、虾酱、韭菜花酱、辣椒油等,还要有白醋、花椒水、芫荽段,这还不提锅底有多讲究。涮品别致,平常涮品自不必说,连羊脖子上的肉他也要“别裁”出来吃,说那好像是有沁色的羊脂玉,只一涮,挂着血丝,入口即化。若是吃货阿城单讲些吃的事,就算不上他所谓煞风景了。他的煞风景是讲些吃不得的事。残酷的吃法要不得,因为吃的是残忍。还是云南,有一种“烤鹅掌”,将鹅吊起来,让鹅掌正好踩在一个平底锅上,之后在锅下生火。锅慢慢烫起来的时候,鹅则不停滴轮流将两掌提起放下,直至烫锅将它的掌烤干,之后单取这鹅掌来吃。说法是动物会调动它自己最精华的东西到受侵害的部位,此时吃这一部位,“补得很”。(6页)人如此对待动物, 即便是吃人的动物也未曾费尽心思如此待人。阿城说:“你能想象狼或豹子挖空心思将人做成各种肴馔才吃的吗?例如爆人腰花、炒人里脊、炖人手人腔骨、酱人肘子、卤人耳朵、涮人后脖子肉、腌腊人火腿、干货则有人鞭?”人骂人常说禽兽不如,似乎禽兽有多么不堪,经阿城一说,人之不如禽兽者,何其多也。意识形态的吃法要不得,因为吃的是自我催眠。“吃哪儿补哪儿”这种“常识”阿城认为是意识形态,是催眠,是“信”,类似鲁迅《药》里的血馒头。阿城不无风趣地说,“‘吃哪儿补哪儿’,吃猪脑补人脑,这个补如果是补智慧,真是让人犹豫。”若是他单讲些吃得吃不得的事,就算不上我所谓的煞风景——“风景这边独好”了,偏偏他能在吃中找到文化,在文学中找到吃。他说:前些年大陆文化热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引出无数佳肴名称与做法的开场白,屈子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高雅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食谱,是菜单。(7页)我偏不信,正欲打开《楚辞·招魂》一探究竟,他竟将《招魂》菜单列了出来:4.pic.jpg这菜单简直为难厨子,连菜名里的字都认不全,更别提做。屈原是管不了现代人的事,也没备住有像阿城这样的秉承“吃货读书法”的读书人。说了煞了别人风景的“独好”,再说说让一切风景荡然无存的“大煞”。思乡是胃的事儿,不是心的事儿?我承认,有因为美味而做出“惊人之举”的: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但这故事里,还有一层观念的问题,张季鹰认为人生贵在适意,而非名爵,由此才下定决心追随那莼菜羹、鲈鱼脍。而阿城所谓思乡是由胃决定,则是认为有种叫蛋白酶的东西在“作怪”。他说:所以长辈“不要挑食”的告诫会影响小孩子的将来,道理就在于你要尽可能早地、尽可能多地吃各种食物,使你的蛋白酶的形成尽可能的完整,于是你走遍天下都不怕,什么都吃得,什么都消化,也就有了幸福人生的一半了。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11页)为了不挑食,必须形成完整的蛋白酶,要想形成完整的蛋白酶,必须吃尽各地食物,但无论行走何处,都会因消化不好所引发的思乡而饱受折磨,最终折返故里。这里隐藏着一个悖论:想走遍天下吗?先吃遍天下。想吃遍天下吗?请先走遍天下吧。蛋白酶不健全的人不能边走边吃,会害了思乡病。真可谓大煞风景。浓浓的乡愁,在阿城这里竟浅薄成消化问题。煞风景之处还不独此,真正的吃货一定不太愿意拥有完整的蛋白酶,因为伴随这一拥有的,是一种失去——失去品尝未知美味时的惊讶。阿城这种通过完整的蛋白酶取消惊讶的说法真是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认为文化中也有蛋白酶,如果你对不同的文化大惊小怪,那么,请补补蛋白酶。含有蛋白酶的文化,不过是经由生理影响心理而产生的。阿城还不无遗憾地表示,“可是却很难再进一步明白这一切源于生理。”这倒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医学院度过时光的毛姆,在那里,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以至于使他形成“缺少感到惊讶的特质”。他说:“就像我在我的旅途中,最古怪的景致、最新奇的环境在我看来都再普通不过,因此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去注意到它们是值得注意的”。(《作家笔记》)第一次感觉到,有见识,原来是一件如此令人沮丧的事。本能就是人性?一九八七年的阿城迷上了一九六三年出版的一本译著《攻击与人性》,写了三篇相关文章,还收录到了二零一六年再版的《常识与通识》。由此可见,他对《攻击与人性》是真爱。但我实在找不出这本书有何可爱之处,相反,可疑之处,倒是不少。《攻击与人性》作者劳伦兹认为,攻击性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不仅是动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进化的不二法门。证明的方式是,动物如此,人,不该如此吗?本能就应该等于人性。阿城同意劳伦兹的看法,认为很多人误解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这种竞争只存在于异类间。劳伦兹说,错,同类会为了公平分配存活领域也会竞争,且激烈程度不亚于异类之间。为此,他特别做实验,证明鱼缸里的鱼,在厮杀完异类后,便将矛头指向同类,哪怕是雌雄同伴,也难逃此劫。动物如此,人亦亦然——这是劳伦兹紧接着的表态,所以为了防止攻击性本能爆发,人类世界的“礼”就产生了,就有了它的功用。对此,阿城完全同意。他认为,我们通常所谓人性高贵是误解了人性,人性没什么高贵与低贱之分,当我们说人性高贵,实际上是在说“礼”高贵,遵循礼法约束的人“应该”怎样,与人性关系不大。这时,他又满怀可惜不无遗憾地说:说来“人性”既不应该是褒义词,也不应该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中性的。不过中性是客观的意思,可惜我们离客观还有很大的距离,起码要等人类基因组的功能理出个头绪来才好再说。人类,从古到今,无非是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来了解“人性”,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更不过才是几十年的事。(105页)本能即人性、人性无贵贱的观点,直接使阿城得出这样的推论——孔子所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完全是向生物本能宣战,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至于《赵氏孤儿》的个例,不过是人类本能地在基因界选择了优胜劣汰——赵氏优质基因胜了程氏劣质基因,如是而已。基因不仁,只保留强者,不管姓啥名谁。所以,别提什么自由意志,“人们所以害怕原因上的探讨,可能是怕领悟到宇宙现象的原因后,发现人类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错觉下的产物罢了。”(《攻击与人性》)别提什么思想,“新哺乳类的情感中枢在脑神经的结构中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对脑部的其他功能有非常非常大的影响,到了可以左右我们的思考能力的地步。”(131页)如是说来,我不仅终日被错觉困扰,也一定是被换过脑。不单是常人所谓“洗脑”之类,而是要真的换脑,唯有如此,方能让我的思考能力有脱胎换骨的变化。然而,我发誓,换了思考方式、提高了思考能力的事,确实有,至于换脑,真没有。诸如此类,拿本能说人性,拿动物说人事儿的地方,在《常识与通识》一辑里随处可见,阿城似乎就是为此而写。连“笑”这一最自然的情感表达,也不过是抑制攻击性本能的仪式性产物。你以为你是在笑吗?你只是害怕攻击而已。攻击性本能为人类带来的不只是“笑”这样的美好事物,还有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为证明此观点成立,阿城会说,君不见艺术作品中大都是通过性与暴力来展现爱?君不见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事不就因了一个“争”字吗?我能不说阿城你不懂爱吗?至于艺术和学术,我不敢说,因为,我也不懂。但至少,我可以找一位大人物来帮忙。阿城《常识与通识》中的一系列文章写在二十世纪末,早他一个世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站在从十九世纪即将跨向二十世纪的门槛前,写下《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他之所写,也是因了某种不如意,这种不如意非阿城所谓“常识”之不为人所知而带来的不如意,他之不如意恰恰是对某些常识所造成的文字之败坏的警惕:有时候我似乎觉得,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这是一场祸害语言的瘟疫,它体现于丧失认知能力和直接性;变成某种自动性,往往把一切的表达都简化为最通用、划一和抽象的陈套,把意义稀释,把表达力的棱角抹去,把文字与新环境碰撞所引发的火花熄掉。(《新千年文学备忘录》59页)整齐划一、陈词堆砌、简化稀释……种种不如意,催生了他对文字的反思及对好文字应该是什么模样的思考。好文字不同于坏文字,好文字可以有不同样貌,如该书译者黄灿然所言:这些石头和铅作家们把自己固定在有限和不变里,因未能兼容而最终被兼容,未能显出差异而最终被同化——不是错过成为作家,而是相反,丝毫不差地与作家对接,变成芸芸作家。而真正的作家,应是像人类的诞生——而不是像一个人的延生——那样独一无二而又合情合理。(《新千年文学备忘录》5页)“石头和铅”式作家将自己封闭在坚硬中,丧失对世界的敞开,终于平庸无趣,真正的作家“不仅能进入像我们自己的自我那样的各种自我,而且能把语言赋予没有语言的东西,赋予栖息在檐沟边缘的鸟儿,赋予春天的树木和秋天的树木,赋予石头,赋予水泥,赋予塑料……”作家与世界合一,融入万物之间,唯有化入天地,笔下才能富有生机,别有天地。而若按阿城所讲,文字不过是源于攻击性,唤醒海马区和杏仁核的无差别之关注的话,“石头和铅”式作家便是最受欢迎的。可悲的是,现实恰恰印证了阿城,而非卡尔维诺。所以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所谓引起了兴趣,就是大脑判断符号时引起了我们训练过的反应,引起了情感。文学当中的写实,就是在模拟一个符号联结系统,这个联结系统可以刺激我们最原始的本能,由这些本能再构成一个虚拟情境,引发情绪。所谓“典型”(小说所谓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相对于海马回和杏仁核,就是它们储存过的记忆;相对于情感中枢,就是它储存过的关系整合,如此而已。“典型人物”大约属于海马回,“典型性格”大约属于情感中枢。(146页)所以,别再为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伤心哭泣了,你的情绪不过是海马回和杏仁核给你的。也别在网络小说和世界名著间选择了,对于海马回和杏仁核而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戳中他们储存过的记忆,就是无差别的好作品。毕竟“造型艺术里的‘真’,所谓‘写实’,就是要引起与海马回里的情境记忆的比对,再引起杏仁核里的情绪记忆的比对,之后引发情绪。这是一瞬间的事。”(144页)对于阿城此番高论,你还别反驳,他有帮手,就是那位劳伦兹。劳伦兹先生说了,凡是不肯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介生物的人的这种“不肯承认”,是一种骄傲的表现。比如,人们自认为可以靠悟性去克服自然的约束,且视之为某种光荣,但,这无非是自绝于真理。劳伦兹先生所谓真理即“认识你自己”,这一认识绝非苏格拉底所言凭借理性来加以认识,而是对自己的进化根源加以认识。这也意味着,要对自然因果律加以认识并遵循这一事实,所谓自由意志根本是无源之水,不仅遭人怀疑,而且遭人唾弃。一切都是攻击性本能驱使下的行为,进化的动力就来源于此。在攻击性本能面前,“一切理性思考、批评、合理的争论都沉默下来。它们不仅显得势力单薄,而且是卑贱和不光荣的。”(《攻击与人性》)好在劳伦兹先生认为攻击性本能也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控制的方法就是对释放它的刺激情境有充分认识,我就不知道这种“充分认识”究竟是源于本能呢,还是得仰仗那卑贱和不光荣的理性了。总之,阿城也同意此说,认为“所谓‘充分’,首先要看这个情境究竟是束缚还是释放我们的攻击本能,并达到一种丧失常识的程度。”他举例如文革。可惜,他并未意识到,文革所丧失的常识恰恰不是他所津津乐道的生物常识,恰恰是惨遭《攻击与人性》一书埋汰的理性和被进化论切割掉的神性。拜托阿城还是读读书尾收录的唐诺那篇《伴读/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吧,唐诺才将话题拉回到常识对意识形态的对抗上,而且,在我看来,他看得比阿城要远得多:真正的关键,倒不在更多的常识,更不在于更对的常识。毕竟,和意识形态对抗,基本上绝不是一场对与错、是与非、或更戏剧性的正与邪永恒大战,往往,它就只是人心的封闭或开放、坚硬或柔软罢了。(310页)有书可读,本指读可心之书,今日看来,不可心的书,也要读。为的是,照亮那些可心之书的可心之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总是会先入为主的认为,里面被删去的内容会有点多,并不能原汁原味。人却偏偏有那么的欲望——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对于被禁的文字内容也是一样的感觉。里面洋洋洒洒的说了许多的人文常识和知识,为什么阿城要说这些呢?在本书最后台版序中,台版点出了这个主旨——对”意识形态“的防御。过强的意识形态是可怕的,可以完全改变或者弯曲一个人的个性和行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积累的经验,也会被意识形态歪曲到“人有多大胆,田有多大产”。阿城写这个的苦心可能真像序中所说,警惕警惕!必须更多的宣扬常识与通识。这也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看看现在微信那么多的假消息,假新闻吧。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唉~
  •     读了半本。
  •     前几篇读起来都毫不费力 饶有趣味 尤其喜欢第一篇 可是到了“人性与攻击”这里着实有些不耐烦了 讲那些关于生物的真是令不感兴趣的人着实感到头疼 不过书里讲的小故事都挺有趣 适合看看打发时间 后面的对谈一翻一致差评就不看了…
  •     第一次讀阿城的文,第一篇說鮮的那段實在有趣。
  •     唐诺说:阿城是当代孔子
  •     前面是湊字數騙稿費的專欄文章。
  •     借用唐诺的评阿城“有足够的聪明和专注做纯粹概念性的思考”。但这本内容多有重复。
  •     后面的访谈大部分读起来非常不喜欢,和前面的文章比起来感觉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透露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     只读了常识与通识的部分,对谈略过。2016年最后一本
  •     好玩死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从人体生物学出发谈乡愁,谈爱情,谈人性....许多事换个角度虽然不能让人立即豁然开朗,但有很多启迪。
  •     没有全部读完。最喜欢前面几篇文章。
  •     不要全信。
  •     阿城的涉猎确实很广,不过读着读着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     这本书是上帝派来考验我几年没碰过的生物化学的么…生活里要有人这么跟我开口海马体闭口杏仁核我会死的
  •     专栏部分内容庞杂又不乏惊喜 对谈不喜 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
  •     虽说是常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啊,所以读来还是很有用的,不像遍地风流那么短,论述的很有趣!
  •     抱歉,专栏和对谈读下来皆同理不能。倒是唐诺先生的那篇伴读让我颇感惊喜。
  •     作家的文字可能比较美,但这道理讲的绝对没有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来得简单粗暴,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并不够踏实。
  •     读的四,咋没有这本哦。
  •     此类的杂文看的愈发多了后,就没什么亮点了。
  •     有意思~喜歡思鄉與蛋白酶,喜歡這種幽默有趣將生理与文化揉在一起的文字。尤其最後唐諾的點題,說明阿城強調常識的意義。
  •     挺有趣
  •     姜文和洪晃太逗了
  •     缺什么喊什么
  •     在最后有唐诺写阿城,惊喜~
  •     好玩有趣,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     好累……
  •     后半那些对谈是什么玩意儿
  •     学习如何一本正经的瞎扯淡
  •     【2017-09】
  •     好读
  •     前三篇最奇思妙想
  •     丙申年第22本。推荐。。。
  •     不喜欢
  •     没意思啊没意思。
  •     自己的理解力有限,跳着读的,有印象的点不多
  •     最后伴读篇里,阿城这本书被解读为:清醒,美好富想象力,而且含幽默,但读来却真的挺无趣的。
  •     阿城老师其实是陈丹青那类的东西。高端得只会文化批判了。看他自我介绍,作品只有一行,接下去各种客座教授啥的反而写了七七八八,看他全集,杂文和访谈数量是小说两三倍。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名士风流,然而完全得不到我的尊重。
  •     在今天再读这些“常识”“通识”,不会有九十年代的感觉了。甚至,我觉得阿城假如少谈些现在已经可以再商榷的生物学知识,会更好。
  •     有点意思。作者的理科素养很好,兼具理性精神和文人气息。从文革里出来的人都很强调常识和有趣
  •     翻过来倒过去的话,这本一般。
  •     我本来希望自己变得不那么浅薄来读这本书,最后发现功利心太重了,现在依然浅薄。 虽然说是常识与通识,不过写得难免有点繁琐臃肿了,或许这是阿城的风格?还是文人都这样,喜欢掉书袋子。 文学家写的东西,到底是精神读物啊,不能全信。
  •     第一篇写食物惊艳 后面普通。后半部访谈比较无聊 掉书袋式散漫对谈令人反感
  •     第一次读阿城的作品,充满期待。前面几篇讲思乡,讲艺术,讲意识形态,因为学科涉猎的原因读起来有些难懂,但在很多事物的描写上真是妙极了。后半本几分钟翻翻就过了,不好读。阿城是会鉴赏这个世界,鉴赏生活美的。“常识没什么了不得的,它是morning call,是清醒的声音,负责把我们唤回它所从来的,扎根的真实世界。”
  •     有点意思
  •     亂七八糟
  •     这套文集想看的都已看完(5本),回头想想陆续也有十几年了。阿城真是什么都敢说,看看新版收录的几篇对谈,尤其是第一篇,大概就会知道其实不是“对谈”,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相熟的人捧来捧去,好像以为就是如此,前几天看邱刚健自述,又是另一番世界。多读书,读不同的书,看见的是不同的世界。
  •     实在不好看。看来没人能把常识说好。
  •     3个月前看的,到今天写附注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