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208124396
作者:许纪霖、刘擎主编,王汎森,许章润,金观涛,崇明等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许纪霖
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刘擎
1963年出生。1978年就读上海东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8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1赴美国攻读政治学,先后获得硕士(马凯大学)与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学位。2000-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7月回到上海工作,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200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2008年美国Fulbright访问学者。2013年7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现代中国的再阐释
许纪霖: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叶文心:重读西洋汉典:从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谈起
对 话:从民族到国家
刘 擎:批判语境主义视野下的现代中国
瞿 骏:在“古今交缠”中理解现代中国
对 话:从传统到现代
◎思想史研究的传统与方法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方法经验谈
王汎森 叶文心 齐慕实 许纪霖: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现场 :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
许章润: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论纲:重读托克维尔
对 话:革命、立宪与国家理性
◎中国思想史研究
金观涛:论社会契约论的起源和演变
崇 明:宽容与自由主义
邓 军:“献身的热望”:以陈独秀的“宗教感”为主题的一项考察
高 波:民初代议制危机与贤人政治论的展开
◎西方思想选译
史蒂芬·P.马尔克斯:从“匪夷所思的一纸宣言”到“六十亿人的‘十诫’”?
托马斯·班德:智识生活的文化:城市与专业

作者简介

本书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2辑。本辑关注的话题是重构现代中国想象,内容包括王汎森谈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许章润谈革命、金观涛谈契约论的起源、崇明谈承认政治等。
【在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是现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有待建构的一套想象。 】
何谓现 代,谁之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再阐释并不是一个事实性的揭秘,而是一个知识性的解读,它包含各种各样竞争性的话语,也包含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主观和客观相互交错在一起,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里, 我们该如何来生产关于现代中国的知识?
------------------------
我们无法依托一个清晰、可靠、稳定的中国元素来奠定对中国的认同。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必须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成熟:与流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共存。康德曾说,启蒙是一种成熟,就是勇敢地公开运用你的理性。而我觉得,现代人要有另外一种成熟,就是与这个时代的很多不能化解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暧昧性共存。
——刘 擎
当下中国亟需政治决断以展现政治成熟。值此情形下,如何提炼中国民族的政治气质和政治智慧,使中国走向政治成熟,蔚为一个政治的国族,是一切追究政治立宪和国家理性的理论体系之衷心寄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得为亿万国民分享文化、政治家园的历史和政治前提。
——许章润
自由民主之所以能够运转,其前提是存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如果共同体走向分裂和对抗,自由民主也必然失败。自由民主能够有效运转,不仅仅是因为其保护了个体或群体的权利,更是因为其锻造了公民,创造了促进共通善的政治生活。
——崇 明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言近旨远——评《何谓现代?谁之中国?》《何谓现代?谁之中国?》是一本学术论集,收录了多篇国内外中国学者的论文、演讲与对话录。这些理论文字涉及面非常广:除了中国现代史,还包括了政治学、法学、思想史以及欧洲近代史的研究。阅读本书前一半篇幅的时候,我以为本书所载文章都是在回应书名提出的两个问题,即“何谓现代?”“谁之中国?”。但是,当读到第三章“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之后,发现本书远比先前想象的更有建设性、更有深度,并不仅限于对几个问题的回应。在近年中国的历史、政治和文学研究中,愈发多样化的领域与视角发出自己的声音,再加上来自海外中国学的新视野、新挑战,学者们先前所理解的“中国”、“现代”等宏观概念,需要重新加以修正与丰富。然而,本书中真正执行这一任务的仅是书的第一章。在之后的大量篇幅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呼应了一系列更加现实的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何理解革命和立宪的关系,如何建设国家理性,如何确立有效的国家宪法和政体,并且在此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人的多样性,等等。《何谓现代?谁之中国?》的书名取自书的首篇文章,即许纪霖教授所著的“何谓现代?谁之中国?”。文中许教授指出,“何谓现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事实性的揭秘,而是一个知识性的解读。”的确,现代中国并不是一个需要被发现与认识的现实,而是一种由客观历史与主观观念交织而成的知识。我们对于“现代中国”的认识,随着各种话语、观点的交锋,被不断地革新。刘擎教授在其文章中,也呼应了这一观点。刘区别了“文化本质主义”和“激进构建主义”两种观念。其中前一种认为,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风云变幻,但中国文化具有一套不变的本质,存在一种事实性的文化“基因”。而“激进构建主义”则相信,我们的文化与历史,主要的构成元素是我们对于自己身处的文化共同体的看法与想象。刘擎进而认为,关于“现代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超越文化本质主义和激进构建主义,在实事与话语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刘认为,中国现代的变革,是思想与现实领域中各种力量辩证互动的结果。这从而引出了书中多位作者的另一共识,现代中国的历史研究不仅涉及思想史,还需要注重思想的实践,注重思想的效果史和影响史。对接下来的几篇文章而言,观念的影响史都是研究者采用的基本范式。书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许润章教授的演讲稿“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论纲:重读托克维尔”,以及演讲后的讨论记录。许教授演讲的核心概念是“国家理性”(又可以翻译为“国家理由”)。许介绍说,国家理性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为何要有国家”和“国家应当为何”。革命之后,确立立国的基本精神,保障基本精神中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并实现许诺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这构成了国家与国家理性的正当性。历史上几个典型案例,即英、美、法、德、中等国发生的现代革命,都曾面临革命之后如何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一类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因为我国的制度建设仍处在进行时,一些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从这里回望书的标题,我们可以大致猜到两位主编——许纪霖和刘擎——收录这些文章的深意。正应了主编们在第一章的观点,“何谓现代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或政治学问题,更是一个正在讨论中的、对现实有深刻指导意义的问题。而且,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研究者们都面临着碎片化的挑战。从理论层面来讲,如何将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的一棵棵树木,收纳于“现代中国”这一片森林之中?少数民族史、华人文学、海外汉学……种种视野中的"中国"观念可否互相协调统一?从现实层面讲,如何在现代的国家制度构建中,应对国民内部的多样性?或者用书中几位学者的话说,如何让人们“自然地在一起”?这种多样性指涉的范围非常广,通常可以是种族、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多样性。在制度设计中如何关照人的多样性?这是全世界至今面临的政治难题。在第三章的一个讨论记录中, 季卫东教授总结了传统上的立宪主义对于多样性挑战的解决办法。所谓立宪主义,就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善,例如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财产权等等。季卫东指出,立宪主义旨在多元社会中寻求某种统一的制度安排。其具体方法就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野。“在私人领域中,你有充分的自由,但在公共领域中,你必须服从法律。”当然,这远非一劳永逸的解答。即便国家在公共领域试图建立统一的制度安排,公共领域的法律同样需要考虑人的多样性问题,比如在欧洲国家中的穆斯林群体,如何让国家的社会文化建设关照到这些少数族裔的信仰和生活习惯?时下,中东难民问题持续发酵,前述问题的紧迫性自不必赘述。书的最后两章提供了六篇以小角度切入大话题的思想史论文。这些论文关照的宏观话题包括革命与立宪、立法与多样性等,都不出前述的理论范围。同时每篇论文又有各自的深度,弥补了书的前几章缺少案例研究的不足。各个案例研究涉及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史、罗尔斯、陈独秀、《世界人权宣言》等等,能够极大丰富读者的理论眼界。虽然许纪霖和刘擎两位主编为本书撰写的辅文非常之少(仅在每章首页有半页简介),但是不难看出主编们的微言之下,大义深远。全书的编排,从“何谓现代?谁之中国?”两个问题出发,在各论文与领域之间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对话。书中的诸位学者对于自由、革命、多样性等宏大概念的反思,体现出令人赞叹的学术担当和现实担当。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方法经验谈》
  •     干完两天活,睡前歇一歇。大都是发言稿,一小时翻完。王汎森的《思想史研究方法经验谈》一文最可观。
  •     值得看看!有王汎森谈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许章润谈革命、金观涛谈契约论的起源、崇明谈承认政治,四场对话实录比文章好看!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而是胸怀中国的学者们带有温度的思考,很有火花
  •     王泛森先生谈思想史治法平易近人,极有启发;许章润演讲亦见功力,可惜有些概念没给出清晰定义即反复使用;高波文有意思,张东荪之政治思想此前未注意。
  •     几场研讨会的发言整理。选读部分文章,王汎森谈思想史研究的一篇极好。
  •     偶然发现这本书里收录了金观涛的一片文章,所以买来看了。而在看的过程里,看到《现场: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这一篇的时候,正好江绪林自杀了,一边看着他在论坛上跟别人论述政治法理,一边归于现实,虽然对这名学者不甚熟悉,但也唏嘘不已。回到金观涛那篇文章,里面讲到“个人如何导致自然法转化为个人权利观念”的进程,用这种特别的角度来解读天赋人权,简直拍案叫绝。王汎森那篇《思想史研究的传统和方法》里讲到的方法,不仅在做思想史上有所作用,在很多时候,看待不同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议题,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     看了四分之一就开始逢人推荐,慢吞吞啃完只觉得没有推荐错,很有启发性。尤其对研讨的记录大赞!带有一丝随意反而增添了思想的温度。
  •     访谈录,对话实录,这类型的书都很有意思,像看高手过招,你来我往,各有千秋,看起轻松,但轻描淡写背后处处闪耀着思想碰撞的火花,令人拍手叫绝。
  •     深圳回武汉的路上翻完,大赞深圳机场的中信书店竟然有不少文史新书卖!第二辑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讲稿的对谈很不错(王汎森老师必须的: ),叶文心谈伯克利传统和重读列文森计划算是解了长久的困惑。封面专题基本解构了现代史学的“现代”和“中国”概念,去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机会已然产生对碎片化的疑问,本书的讨论对我而言简直是问题意识大爆炸,只可惜到方法论层面学者们已经不太说人话了...btw数数费正清、史华慈、列文森、魏培德诸师被提及的次数,真是绕不开的名字。欧立德的比喻太贴切,他们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教堂,值得一访,即便教堂所处的地方已然沦为荒郊,也要专程绕到造访,为重读而重读,为发现而重新发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