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的世界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15808130
作者:杉山正明
页数:280页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9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突厥国家与拓跋国家可说是当一个顺利时另一个就会转为不顺的关系。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40页 - 第二章 中央欧亚大陆的结构

这样广阔的面积,相当于古代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降雨。王朝将其统辖的“文明区域”成为“伊朗”,而将阿姆河对岸的“蛮族之地”称为“图兰”。这是以“文明观”为标准来区分己者与他者,其中内涵了某种价值观,与中国自古在“文明”地下的“华夷思想”类似,也和古代希腊的“Helen(译注: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希腊人也以此自身民族)”及“Barbaroi”(译注:不会说希腊话的人,意值蛮族)“的观念雷同。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63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当然,伊斯兰是个前所未有的独特存在。伊斯兰已经超越了狭义的“宗教”,成为囊括了人类全部生活的”存活方式“。总之,虽然原本意义是宗教,但也是个牵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文明形态“。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67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安史之乱是跨越地区及文明框架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先驱。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3页

此时的草原世界从东开始依序分别为突厥蒙古系的柔然联盟、突厥色彩浓厚的高车及政权主要核心为伊朗系的白匈奴等三个游牧国家横向并列之形势。……东边就是原本拓跋国家的北魏,西边就是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萨珊王朝。……此外,在以这样的情势为前提下将视野放大来看的话,南中国的南朝与东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帝国大概也互相连接着不浅的关系及利害。总之,在欧亚大陆东西方,七个国家串在一起彼此角逐。“视野放大”也意味着一种研究上的危险,即联动作用真有这么强烈吗?个人倒是很怀疑这么广阔的空间范围内,物质、力量、信息流动的效率。在原书第171页,作者又有意无意地将唐朝、新罗、渤海及南诏的政权交替放在同一影响下讨论(唐朝国家系统影响),这一观点让我想到了约一年前所做关于唐后期安南问题的课堂报告。联动性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其对政治事件的影响应该会比政治性格的影响更直接正面。文化的交融、经济的交往应该是联动性的内因,但是,在冠以“联动”之名之前,应该要评估双方影响的深度究竟几何。但是,我还是觉得讨论唐朝对于南诏、安南一线的影响很有意思,不过自己不会有精力去深入思考了。后来,在做《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课堂报告时也不直白地问过仇鹿鸣此问题,但是,仇鹿鸣并没有回答。。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54页 - 第七章 探寻近现代史的构架

“国家”及“民族”都是历史上的生长物。不仅会变质及变形,还会消长及生灭。但是,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先有”国家“,之后才成立”民族“。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民族“存在,而”国家“于其后才出现的这种想法,恐怕是个误解。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73页 - 第三章 追溯游牧国家的原貌

游牧民的军事化,促使“中国”迈向统一之路。两者在互相牵动的情况下进行。总之就是一个“历史世界”。在此时,草原及中华两者之间明确的识别及分割界限,全都还未形成。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91页 - 第六章 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这个城镇能持续成为“中国”这个庞大疆域国家之首都,其背景存在着“中国史”本身的极大变化。亦即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以”蒙古时代“为界线。直接承继大都的北京会成为明清开始到现在的首都,就象征着”中国“这个政治框架在”蒙古以后“相对地扩大。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38页 - 第四章 贯串草原及中华的变动波潮

现在,若要观察从3世纪开始的东亚历史,应该要说是持续400年的跨越草原及中华框架,重整及合并的波潮。这是超越华夷的新国家运动。其结果之一,就是由突厥·蒙古族统治支配的“拓跋国家”,而唐朝则是最后一个版本。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89页 - 第三章 追溯游牧国家的原貌

匈奴国家是将蒙古高原作为中央部分,加上直达朝鲜半岛的东方部分及涵盖到天山的西方部分如扇状般展开而成的广阔结构。链接整体且左右对称的结构、配置,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08页 - 第六章 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归根究底,”蒙古“是人民组织的大型漩涡。若是置身于其中,至少可以保全人身性命。若换成现代用语的话,就是借由加入蒙古,可以得到最低限度安全的保障。关于这一点,或许在某一方面就与近几年来借由美国这个”单独武力“形成的”国家和平“相似。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08页 - 第四章 贯串草原及中华的变动波潮

焦点在于集团的规模。商是游牧民集团大到某一种程度规模之前,“生业理论”当然是有效。甚至可说得靠此才能维生。
但是,当规模变大后,情况就产生变化而无法维持这种状态。在对外方面,游牧民集团本身是具有政治力的存在。至于内部方面,集团规模越大,就越发需要为了维持串连整个集团的经济力或统治状态而需要的各种固定设施等各式各样“政治装置”。可说这就是超越了“生业理论”的“集团理论”。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02页 - 第六章 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总之,在成吉思汗治世的21年之间,蒙古被证明具有组织化的强大战斗力及鉴定的”共同体“意识,率先成为史上少见的”游牧民国家“。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69页 - 第三章 追溯游牧国家的原貌

最重要的是,不论是游牧国家也好,或是农耕帝国也罢,当大型国家形成时,其开端是意外的相近。终究不论哪一个权力核心都是具备丰富移动性、集团性、机动性及战斗性的军事集团,若缺少这样的威力就无法建立帝国。再加上,为了让权力及疆域更加扩大,无论如何都必须具备“联合体”这一面向;更进一步地作为其结果的广大国家中,理所当然地会强调超越种族主义及地方注意的混合性格。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72页

杉山正明所谓的畜牧农耕复合型政权,一定程度即是上层为保持着游牧型移动生活的统治者,下层则由各式各样人种、文化及语言形成的居民扩散分布,构成一种双层结构国家。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7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拥有军事力量的游牧民与拥有经济力量的绿洲贸易民的共生关系,虽然从以前开始就可见到,但到了突厥与粟特族的合作关系时,则是以欧亚大规模展开,之后更成为撼动欧亚大陆历史的明显重要因素之一。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40页 - 第二章 中央欧亚大陆的结构

至于,”伊朗“(Iran)这个词汇有两种大小范围的定义。一般使用的”伊朗“,是近代在欧俄等列强的外力侵压下,疆域不断地被缩小再缩小而成的”近代国家“伊朗,其幅员甚至无法完全涵盖自然环境中的伊朗高原。
另外一个泛指更大空间的”伊朗“,范围远远超越了伊朗高原。这是历史上的概念,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古代”伊朗之地”(Iranzamin)的概念,所指的地区为“从阿姆河到埃及”之间的土地。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43页

在《魏书·蠕蠕传》中用一下内容记述此事,“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
虽然说其往遥远的戈壁北方逃跑,但却又说其凶势越加扩张这种自相矛盾的叙述,实在是很奇怪。将敌人的扩张势力以远遁表现的这种意识,和将撤退以转进一词蒙混过去的做法也没有太大差别。这样的表面修饰,应该也可以成为衡量北魏对于柔然恐惧程度的指标。真是醉了,这种方式、这样的细节的解读。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09页 - 第四章 贯串草原及中华的变动波潮

回过头来说,轻易地将游牧国家理解为“对于不足物之征服欲”的倾向,应该就是印象联想之伎俩吧!
这就是在脑中将单纯的游牧民过度想象之结果。然而在这种想象的深层地步,却是隐藏着对于游牧民之莫名蔑视。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47页 - 第七章 探寻近现代史的构架

例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民主等美国对内对外宣传的“漂亮话”,将字义上理想作为理想之事,于是就愈趋沦为原则及自我正当化的借口。最可怕的是在美国本身,这种虚无主义已经蔓延到国家及社会,还有个人生活的所有细节之中,而且看不到想要回归现实的意图。总之,不论是个人及团体、社会及国家,所有事情都变成战略、战术,弥漫着一股可说是精神腐朽的东西。美国这个形态原本所具备的简单朴素及健全坚强等好的一面则是消失无踪,只剩下负面被凸显出来。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9页 - 第一章 跨越民族与国界

在以西欧国家观点为中心的现在,不是农耕、不住在城市还居无定所的游牧民,其地位极被忽视,因此游牧民及他们创建的国家在历史上也很容易被边缘化、矮小化。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8页 - 第二章 中央欧亚大陆的结构

天山山顶积雪万年不化,是培育游牧民及绿洲民的圣山,南北两侧气候对比想当明显:山脉北侧是广阔的森林及草原,由于高岭挡住从西伯利亚来的微弱湿气,但形成绿意盎然的走廊;南侧几乎没有绿地,湿润的空气无法跨越山脉,积雪及冰河处于山腰之上,山麓非常干燥。
这样的自然对比明显分隔两地居民和生活方式。从史料发现,北侧的绿色草原几乎是游牧民的居地;南侧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指真正的沙漠)黄色的地表上,靠着融化的雪水维生的绿洲聚落则如星点般散落子啊山麓线。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6页 - 自序

历史不只是讲述已经死掉的过去,而是清楚的呈现创造出连结现在过程的各种子女各位,更是掌握未来的最大粮食及手段。各种历史到了最后都会成为跨越时空的世界史。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5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就这样,突厥在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内,建立了东起满洲、西至拜占庭帝国以北、南到兴都库什山的庞大版图。世界史上第一个涵盖欧亚大陆东西方及南北方的庞大政治势力,至此出现。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93页 - 蒙古残酷论的错误

至今为止,关于蒙古及其时代,都用不怎么好的印象来描述。会先出现的都是暴力、破坏、杀戮、打压及野蛮等坏印象。若说到蒙古,通常会以残酷的印象进行讨论。
就如同已经说明过的,关于游牧民及其国家,虽然整体来说是覆盖着负面评论,但其中却有极度过分者。原因就是在无意识之间先有了“坏人”、“蛮族”或“浴血的文明破坏者”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
与其说是在过去历史中实际“受害”的人们大肆地强调这些评论,倒不如说反而是深信这些评价的“受害者”的后代子孙所为。或者是自己的祖先虽然并非直接“受害者”,但为了夸耀由自己建立起的“近代文明社会”,而紧抱着想要更进一步地贬低其他区域的过去与未来之心态所导致的结果。
对这些人来说,从亚洲最深处出现的次等野蛮人是在过去所经历过、教人讨厌的历史黑暗部分,而蒙古正好成为攻击的目标。有趣的是,那种情绪在被称为历史研究者的人们心中也产生默契“前提”,让历史的解释及说明有了一层深色黑影。
此种情事就是名为“文明主义”的偏见,或者也可以说是骄傲自大。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现象,原因是因为直到最近才得以利用大略的东西方文献及原始典籍史料来解读蒙古及其时代。
在这之前,就算是被世人极力赞扬为“大学者”、“大历史家”或“大历史哲学家”的意见,都不过是感想而已。若换个说法,是自我放大的骄傲之言。仅因为周遭的人都那样说就将根本没有明确证据的事情以更像事实般加油添醋地述说之人,即使是在被称为“研究者”之中应该也有不少。总之,无论是过去的“文明人”及近现代被称为思想家、历史家及知识分子的“文化人”,对于超越自己理解的框架这件事,都有着某种共同的过敏。他们在潜意识当中,无条件地想要相信自己的“文明”之优越性。在无意识之间,就站在一个轻视过去事物并进行判罪之立场。
蒙古就成为最恰当的“坏人角色”。“野蛮”游牧民代表者的蒙古曾经将世界引导到新阶段,而说不定自己或许也是超越时代的受益者等这些事,他们应该是连做梦也没有想过。导致偏见的根据,经常存在于那些人的心中。而没有根据的批评因为会倾向情绪,经常容易变得更加激烈。
无须认为历史研究者会仅就其直接取得原始典籍史料所确认的事实而作出发言及叙述。况且,以那些历史研究者的“成果”为基础而用更像“道理”般叙述的人们,就更不用说了吧!不将事实当做事实看待的意识,相当可怕。原本历史面的真实,就有各式各样,而到底该将哪一个当做真实,也确实有很多难以捕捉之处。但用这个作为理由而将追寻过去事实这件事当做全部都是空谈,则是太过极端的想法。
这种情况就是将历史陷入虚无主义教义中,最后翻脸威胁地说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相那么干脆只要有趣不就得了,将后现代的荒唐正当化的想法很容易就会让情况变得稀稀落落。
事实上在历史中,还有很多无可否定的事实。但问题反而是能否直接地承认“不知道”。
很遗憾,关于蒙古及其时代,是评论优先于事实,但情绪却更进一步地优先于评论。再加上,此种“误解的结构”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是幻想。
也可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想象论。但是,幻想是有力量的。当评论或印象一旦被确立,就很难看见事物的原有样貌。关于蒙古及其时代,负面印象仍旧很大。总之,最重要的是将定点调回“零”。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3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此时的草原世界从东开始依序分别为突厥·蒙古系的柔然联盟、突厥色彩浓厚的高车及政权主要核心为伊朗系的白匈奴等三个游牧国家横向并列之形式。但是这个草原版的“三国鼎立”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这三国的东西方,分别有强大的政治势力。东边就是原本拓跋国家的北魏,西边就是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萨珊王朝。
这三个 国家及两个国家合计五个国家,互相连结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彼此对抗。此时之原则就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敌人的敌人是敌人”。
此外,在以这样的情势为前提下将视野方法来看的话,南中国的南朝与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大概也互相连结着不浅的关系及厉害。总之,在欧亚大陆东西方,七个国家(更严谨地说,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后变成总共八个国家)串在一起彼此角逐。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60页 - 第三章 追溯游牧国家的原貌

斯基泰虽然是以游牧民为核心所形成的”国家“,但却不是以斯基泰”民族“为单位的游牧民族国家。此外,就算说是”游牧国家“,但在世界史上由单一游牧民集团所形成可被称为”国家“之案例是相当稀少的,作为其开端的斯基泰是个集合各式各样、种类众多人类集团的联合团体,总之这个”联合“的本身才是其存在的关键,这一点在此也要重申。
正因如此,当约束、联合的关节开始出现松动时,毫无疑问地这种联合集团就会立即烟消云散。历史上游牧国家经常是轻易地联结、轻易地瓦解之原因,也就在此。而游牧国家的强项及弱点,也都在此。坚强与脆弱,是互为表里之物。这种宿命,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潜伏着。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53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此时的草原世界从东开始依序分别为突厥·蒙古系的柔然联盟、突厥色彩浓厚的高车及政权主要核心为伊朗系的白匈奴等三个游牧国家横向并列之形式。但是这个草原版的“三国鼎立”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这三国的东西方,分别有强大的政治势力。东边就是原本拓跋国家的北魏,西边就是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萨珊王朝。
这三个 国家及两个国家合计五个国家,互相连结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彼此对抗。此时之原则就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敌人的敌人是敌人”。
此外,在以这样的情势为前提下将视野方法来看的话,南中国的南朝与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大概也互相连结着不浅的关系及厉害。总之,在欧亚大陆东西方,七个国家(更严谨地说,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后变成总共八个国家)串在一起彼此角逐。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163页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以结果论,从公元7世纪末开始的欧亚大陆世界形势是由东方深具中华帝国风的唐朝、在中央处重复着集散礼盒状态的同时摸索形势之突厥、西方则是变装为伊斯兰寻求再出发的中东、最后是位于西锤边境的微弱拜占庭帝国及法兰西帝国等串连组成。无论任何一个都是超越至当时为止的”文化世界“框架之存在。
简单来说,虽然还不足以达到真正的”世界帝国“,但也是以接近的形态持续着。或许可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世界帝国“时代。

《游牧民的世界史》的笔记-第212页 - 第六章 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忽必烈的国家构象框架,是将蒙古传统的”草原军事力量“与欧亚世界最大的”中华经济力量“合并成为一体,并且进一步地全面活动自蒙古时代一来都是共生关系的”穆斯林商业力量“(尽管说是穆斯林,在此是专指伊朗系的穆斯林。总之,就是说波斯语的人。以他们为领导的国际商业组织中,回鹘也被包含在内)以达到经济统合的新形态。若换成现代用于表现,忽必烈的新国家是个超大型军事国家,也是超大型经济国家,而且是以贸易立国的超大型国家。在某些方面也与现今的美国相似。


 游牧民的世界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