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302365849
作者:马中红
页数:273页

内容概要

马中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新文化——2013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马中红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专题化
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
非主流语言: 青年亚文化抵抗与娱乐的双重变奏
多元性别关系的媒介呈现与文化实践
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李修建等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表征与透视胡疆锋
一、 亚文化: 界定及辨析
二、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生态、功能和未来
三、 关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思考
新媒介与青年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马中红陈霖曾一果
青年亚文化的新文化特质
新媒介技术对青年亚文化的深度影响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权力建构
表达与被表达——“90后”代际话语权的思考金定海
一、 失语的“90后”
二、 代际: 冲突与对话
三、 表达与被表达
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环境塑造“90后”个性
五、 总结
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伦理冲突及其建设性资源陈霖
一、 “坏孩子”与道德恐慌
二、 自由的价值冲突
三、 伦理资源: 对主流文化的贡献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研究林品
一、 “屌丝”的词源: 自我降格的网络亚文化
二、 “屌丝”的叙事: 权力结构的封闭循环
三、 “屌丝”的播散: 主体中空的共用能指
去中心化: 后现代性与媒介革新下的流行语甘莅豪
一、 “斜眼”隐喻的重新阐释
二、 社会系统和精神世界的去中心化
三、 流行语与社会趋势的共变
四、 结语
流行语: 民间表述与社会记忆——2008—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分析李明洁
一、 网络流行语: 多样化空间中的民间表述
二、 社会记忆: 流行语对于认知情感的型塑
三、 当代“国风”: “小叙事”里的反讽与自启蒙
新词新语: 在破坏中建构亚文化语言的“小时代”马中红
网络空间: 新词新语的良田沃土
混杂: 网络用语的亚文化风格
区隔: 网络用语的多重意义
在娱乐中抵抗,在抵抗中娱乐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罗自文
一、 网络趣缘群体的界定与分类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三、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
四、 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模式
五、 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社会网络特征分析——基于“SZ人在北京”
QQ群组的虚拟民族志研究高崇杨伯溆
一、 引言
二、 已有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社会网络特征
五、 结语
消费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固化的表现及危机侯玲
一、 宏观社会结构中消费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固化
二、 新生代农民工内部消费层次化明显,整体精神生活分化并解构,从而在新一轮的境况上进一步固化了其阶层地位
三、 日常消费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取向和行为使其成长性空间狭窄化,难以通过自身努力突破阶层固化的“瓶颈”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与炫耀性消费的
悖反性思考金晓彤崔宏静
一、 相关理论综述
二、 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阐释
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中的悖论
四、 结论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丁方舟
一、 酷儿、酷儿理论与酷儿性
二、 社会历史语境
三、 《蓝色大门》和《盛夏光年》中的酷儿性
四、 酷儿性解读与酷儿化受众
五、 讨论和结论
确认、反思与协商: 网络社区中的同性恋身份认同——一个个案考察佘文斌
一、 在线联结与自我的确认
二、 文化位置的反思与身份的诉求
三、 传播倾向与身份的协商
四、 结语
后亚文化与流行音乐生产陈彤旭
一、 新的音乐文本生产方式
二、 新的音乐视觉生产方式
三、 新的音乐明星生产方式
四、 后亚文化语境下流行音乐的回归
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
探寻中国青年研究的新路径——“城市新移民的崛起”课题组的研究记录与思考廉思
一、 抽样精度与调查资源间的妥协
二、 严谨学术与丰满社会间的平衡
三、 价值中立与媒体宣传间的调适
境外青年亚文化研究传真
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述评陈一王婷婷
一、 美国学界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二、 亚文化,后亚文化?现代,后现代?
三、 美国学界亚文化研究的启示
青年亚文化研究信息与资料
2013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著作述评陈霖
一、 理论: 经典依然回响
二、 现象: 音乐和性别作为焦点
三、 相关: 交叉地带的活力
2013年亚文化现象扫描顾亦周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网络作家异军突起
缩略语与“卒章显志”
AV女优走红大陆
《小时代》: “90后”不需要昨天
内涵图: 雷锋符号的戏仿与借用
青年亚文化年度热词分析鲍鲳
中国大陆青年亚文化大事记(2013)齐晶晶闻亦柳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纲挈领的年度报告、精选的年度文选、工作坊案例、境外传真、大事记、文化现象扫描以及重要著译介绍。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天这本书刚入库,就看到有报道称,上海交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最爱的纸媒是《人民日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呵呵了。昨天出版界一位资深老记者来作讲座,也频频提及《人民日报》,面对一屋子20来岁的姑娘小伙子,十分诚恳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人民日报》不屑一顾,其实坚持细读一读能读出好多有价值的东西来。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当年当然还是坚持看过一点的;工作一年了,当年身边那些特立独行的姑娘,也着实有几位就在《人民日报》或新华社总编室值班呢。今天的“青年亚文化”,若以人计,如我,如她们,来日何尝不是社会的主流中坚?有趣的是一种犬儒主义的风格却在我们之间弥漫着,反而是和我们不是一个“次元”的人,在孜孜不倦、兴味盎然地研究着“青年亚文化”,将我们平日无休无止无聊的“戏谑”,当作一个青年社会的切口。《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之前有过2012年度报告,无论从体例风格还是运作流程来看,都像是大学社经常要做的那种再平常不过的“项目书”:学术价值或有,读来昏昏欲睡。然而它于我而言不平凡之处在,一是我初入出版社一年来,真正算是自己责编的书;文稿虽看了无数,唯有此书是完全独立完成;二是我因这份责任而将书稿细细读来,发现并不乏味,而是颇有趣味和见地。大约众位学者在ACG、同人圈混迹久了,或者甚至原本就是同道中人,所谓我们立足的“青年亚文化”立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他者”。相比2012年度报告对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网络上的独特话语权热烈欢迎,2013年度报告则加入了更多冷静思考、从容论证,并对比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对青年亚文化娱乐式的抵抗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批判思考。读此书的乐趣好比读一本以十分严肃的态度研究吃喝拉撒的书,日常惯习与不同的学术视角碰撞,产生奇妙的感受。大学时媒介批评课的老师曾与我们讨论亚文化的命运,是最终被主流“收编”,还是取代主流?当时普遍的态度是较消极的,谁会认为作为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人文”乃至酷儿竟然有一天能“烧死”全世界的异性恋呢……然而那是2010年的事了,之后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虽然细微、戏谑、不上大雅之堂但却受到广泛接受的亚文化现象,问题其实从不是文化之“亚”,文化的包容性已经逐渐得到发挥发展;而从一开始便是一个社会整合的复杂问题,这个切口可窥见社会、社群的来路与去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作为学术报告出版,甚有埋没的意味。然而要想让受众广泛接受,体例上确实可再做脱离学术框架的尝试。我经验尚浅,但求稳妥,加上主编也并无更多市场野心,所以成品十分朴实无华。这种任务,一般大可轻率为之,但我很想做一些整体包装、文字加工上的尝试,希望今后能够做的更好,锦上添花。加工这本书并不费力,也没什么曲折艰辛的过程。当时赶上出差,一个周末一气呵成地审读完了。我觉得,可能不会有人为这种低调的学术专著写什么编辑手记,多年后假如此文还在,估计连我自己也会大笑当年的矫情。可谁知道呢,此刻还是青年,便轻狂一回又何妨。我责编的第一本书耶!感觉自己萌萌哒~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很有参考性
  •     虽然每个章节的质量参差不齐 但总体来说涉及到的青年文化现象还较全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