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108048240
作者:王德威
页数:309页

读书笔记

共四讲: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陈寅恪;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另附录:启蒙、革命与抒情: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命题;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第一讲: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奇特现象:从国外视角看来,中国学界对于文学史书写和阅读太过重视。在当代西方学院里,文学师只是讲述文学来龙去脉的历史,功能无非是研究文学的脉络和依据。疑问:“何以中国成为一个文学史大国?”【按:记得陈思和讲过,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都有写一部属于自己的文学史的冲动。】P11:中国书写闻名所强调的诗与史的互动,形塑了不断铭刻文学/史的动机;时至近代,文学史和国家史之间已存在着共生关系。书写文学史就是一种对于国家身份的认同。哈佛大学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计划(预计二〇一六年完成):“新”,相对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而言。特点:多人共同写成,以一种类似百科全书的包容性涵盖各类议题,以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聚焦于文学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年份、日期,甚至特别的时间点,以此尝试一种重新书写的可能。理论基础:本雅明的“星座图”概念(constellation)。“关键时刻”:与其看作是“锁定”历史意义的要素,不如说是“开启”历史意义的契机。第一个关键时刻:1908年,《河南》杂志,“令飞”,《摩罗诗力说》。第二个关键时刻:1922年8月,沈从文到达北平。第三个关键时刻:1930年11月30日,张恨水《啼笑因缘》在《快活林》副刊连载完毕。(P33:张恨水在当时所代表的一种民间经验和意识,时至今日,我们仍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如张爱玲、金庸,甚至近期在中国内地崛起的通俗文学作家郭敬明等,都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不断地以新旧交错的想象,痴嗔怨叹的叙事,为芸芸众生提供了另一种进入“现代”、“现代文学”的方式。)(通俗文学的意义)第四个关键时刻: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何其芳的自我检讨。第五个关键时刻:1952年7月,张爱玲出走美国。第六个关键时刻:1956年12月2日,北京人艺演员初见《茶馆》剧本,并与作者老舍交换意见。第七个关键时刻:1969年10月7日早上九点半,陈寅恪与世长辞。第八个关键时刻:1979年10月28日,贾植芳当天的日记。(抽屉文学)第九个关键时刻:1989年3月26日,海子自杀。第十个关键时刻:2062年1月1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大中华民主国成立五十周年”。第二讲: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陈寅恪主讲:二十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文人、文学实践者,他们运用何种理论背景、思考架构以及由这些理论和思维所烘托出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如何能在二十一世纪进入更广义的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P56:当我们重复地引用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或者其他近年走红的批评大师,如写出《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讨论讲述主权、生命和法律的吉奥乔·阿甘本的著作时,我们如何为自己的立场定位?告诫:挟洋以自重的姿态早已过时。梁启超(熏、浸、刺、提)、王国维(“壮美”、“古雅”、“人间”)、黄人、章太炎。周树人(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周作人。瞿秋白、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胡风、钱钟书、陈衍、袁可嘉、夏济安、陈世骧。梁启超晚年的转变。陈寅恪的“晚期风格”。第三讲: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主讲:英语世界所发展出对于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学”、什么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不同论述;“华语语系”论述的来龙去脉;以及所谓“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以语言作为最大公约数。注意殖民属性。杜维明、王赓武、李欧梵、王灵智对于“中国”的探讨。边缘/中央;实践/想象;政治/文化。周蕾、洪美恩、哈金。国内学者的反思:葛兆光《宅兹中国》,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讨论》。海外文学的“三民主义”论:“移民”、“夷民”、“遗民”。P153:顾名思义,移民背井离乡,另觅安身立命的天地;夷民受制于异国统治,失去文化政治自主的权力;遗民则逆天命,弃新朝,在非常的情况下坚持故国黍离之思。但三者互为定义的例子,所在多有。华人投身海外,基本上身份是离境的、漂泊的“移民”。而年深日久,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子女融入了地区的文化,真就成为外国人,就是我所谓的“夷民”。但仍然有一种海外华语发声姿态,那就是拒绝融入移居的文化里,不论如何,仍然坚持“花果飘零,灵根自植”的想象,形成所谓的“遗民”。台湾的鲁迅:赖和、陈映真。南洋的张爱玲:李天葆。第四讲: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主讲: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同时又关注文学的虚构性,但这种关注又非回到新批评文本内部研究。冯至的选择:从里尔克到毛泽东。沈从文的选择:“事功”抑或“有情”?【按:附录两篇演讲,承袭王德威前作《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及《想象中国的方法》、《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思路。此处不赘。】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