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6-1
ISBN:9781080154197
作者:黄仁宇
页数:534页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本书和作者
第一部 自己的浴室
一 中国内陆
二 印度与缅甸
三 上海
第二部 我所付出的代价一 普林斯顿,新泽西
二 安亚堡,密西根
三 密西根:更多的回忆
四 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
五 剑桥,麻省
六 剑桥,英国
七 寻找对历史的技术辩证
八 新港,康涅狄格
九 纽约,纽约译后记

作者简介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文字平实但是真正地越看越有力度,因为啊, 那是他一生的浓缩和提炼。 我才看了四分之一,但是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看着他写的在美国那几年的漂泊,一下子就想起了我在德国最艰苦的那些日子,于是一下子就被书中那充沛的感情表达所吸引。我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一样,控制不住地翻翻后面的内容,想知道他有没有被别的学校聘用。上班路上读,吃饭的时候看,甚至上班的时候也偷偷看着,很想知道以后怎么样了,很想了解他的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也很想知道那段动荡年代的国人的命运如何。 经历了战争之后的黄仁宇,三十多岁的时候进入校园,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也不放弃他的追求。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浮沉,他的回忆录凝结得沉重,字字深刻。也很诚实,忠实回忆他的军旅生活,也给长久以来接受红色历史教育的我们提供了过往新奇的一面。
  •     看完黄先生的回忆录,不免叹了口气,只是深感人生的不易。印象中,我也看过不止一本回忆录了,不过之前看过的那些,跟黄先生的比起来,只算是一些小得意罢了。黄先生在人生本该最轻松的时刻,失去了理论上不可能失去的工作,也失去了支撑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而他,在接受领救济金的落差中,却是用了三年时间,为自己坎坷,或者说,算不上顺利的前3/4人生做了一次盖棺定论。可以看到,黄先生在49年之前,与那个时代下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为了中国而努力。然而,有能力也有机会独立思考的他,却想尝试着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出走后,至少是在与李约瑟博士共事的日子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奠定他的史学思想的大历史观,也形成了支撑他内心的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但也是受困于此,当今社会过细的专业分工造成了目前研究的盲区,凸显出了他的突破所在,却也导致他始终进入不了主流体系,只能成为一个圈外人。最后一章,黄先生在临近退休之际却要忍受失业、领救济金的羞辱,不免让人心酸及无奈,更难掩些许牢骚之感,但是,书中的最重要的也是他最最看重的,仍是他的大历史观。经历了这些,才愈发觉得,这才是他生命中,或者说学术生涯中的根,更显那份虽柔弱,却永不被打倒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自尊的那份坚定。本欲语风中劲草,想了想,却是黄河常在,青山依留。
  •     我慢慢不敢把自己胡乱写的东西叫做书评,读他们积淀一生的回忆和思考,让我觉得我只能写出肤浅很多的话来。这本书写于80年代初,距离他的第二段人生开始仅仅过去了30年,他的第二段人生从1950年退伍并在密西根大学读历史开始,这之前是他的第一段人生,这个时候他已经32岁。很难想象这种从头再来的艰难,但是似乎是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要把自己的前半生的漂泊的军旅生涯想通,他说这是他决心成为历史学家的原因,他希望找到答案,为什么国民党不能在大陆成功,究竟这样的历史发展是可以做出选择的还是必然出现的。他决心跳出去,讲这个时代向前推四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去从这么长时间的中国历史中寻找答案。最终他从明朝的税制和财政研究入手,看到了几百年前的社会管理模式和20世纪上半纪他所看到的模式如出一辙时,他得到了一种大历史观的答案,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上层的精英官僚体系和下层的庞大农民体系,中间没有能够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这两个阶层的沟通都是通过模糊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进行的。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方式,促使它产生的三个要素是信用、管理和服务,信用的提升依赖于政府建立健全强制的商业法体系,保障公民的财产权,这样资本才能得到积累,而非人治的管理也同样是有赖于法律体系,并且这种管理必须是可以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即必须是经济活动成为主流,经济活动不能被意识形态所凌驾。而中国传统社会靠伦理道德和文化导向的根基,在于下层的庞大农民体系,因而蒋介石只在上层建立一套中庸调和的体系始终是不能和下层沟通的,既不能在战时得到下层的后勤支持,也不能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流入下层。而毛泽东则根据被李约瑟称之为最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从下层建筑开始摧毁,从土地革命开始摧毁两千年的传统社会的基础,从而建立新的基础。因而毛的成功和蒋的失败并不是偶然性的,但后来国民党在台湾的成功却可以说明一点,即意识形态并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仍然在于技术层面,即只要政党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并以执政的权力为经济发展扫清来自传统的下层的障碍时,他都能取得成功。我欣赏作者淡化意识形态的做法,而只强调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个人财产权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相悖的,但黄仁宇也巧妙地折中说至少马克思不会反对“集体财产权”这样的提法,而这也至少是一个不错的进展。就改革开放以来所看,财产权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无疑是经济腾飞的关键前提。如今,我们正是应该淡化意识形态的矛盾,专注于技术层面的改革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任国务院总理无一不是把技术层面的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技术层面,就是保障经济活动等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政策。因为经济活动停滞带来的僵局会产生动荡和暴力,这是作为历史学家的黄仁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的。当然,写下这些,我只是写了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部分,我不能否认,有很多的地方,我还不能理解,除去译者的原因,我想大部分原因是我自己现在的浅显。每次无法读懂而略读之后,每次读着读着脑袋里开始想到其他的事时,我就会多一层的沮丧,因为我总想着,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尽量多的值得这么多时间付出之后的教益。我察觉到自己的心不在焉时,便会觉得自己在侮辱一本书和一个人。我急切地想从里面吸收,但又会偷懒地想,它总也会主动地给我一些影响。当我快速地写书叫做书评的文字时,我可以预见出我会写得漏洞百出,但是我有努力地让它圆回去,不致有太大的缺口。目前我还没有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我指的是,从开始以来我的阅读习惯一直没有变动过,也许我需要阅读一本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以使我获得更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时有其他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也许可以用到了嘴边的话就能消除,但我还是没有开口,我也惊讶于自己的没有逻辑的表达,这种惊讶是一种落差和羞愧。人,都是中性的,这种中性一方面是说他其实没有他表现的那么不识趣,另一方面是说,因为他的中性,所以对于别人偏向有爱的表示会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不同,这种偏向则不需要多少技巧。我经常一方面用前一方面安慰自己,也试着想也许别人也会想到这一点,因而不会太放心上,另一方面我也用后一方面鼓励自己,只需要小小的艺术,你就能特别的与众不同,特别的让人心里舒坦。我在培养的读书习惯,是盼望这能让我因懂得自己的无知而有虚怀,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让我比较难过。回顾我在北京的四年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两难中徘徊,无法彻底地担当一个角色,相比于那些有能力预测和预估的人来说,我只能往前看几天,对我来说,这向前看的几天也是从想别人会如何想那儿得来的,暂时对我来说则成了常态。所以当我写大历史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都不禁觉得可笑,痕迹并不会像你一开始预想的一样深。如果有的,成为你每一天都会过一遍脑子的,那么他也许会成为日后你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曾以为一生很漫长,等到我在很多我最爱的回忆录中看到如此仔细的情结和心理时,我才告诉自己,人生不长,少数的仔仔细细地包含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幅画面,大多数的,你甚至想不起关于他的任何一个词,那怕曾经他是那么巨大的字体。黄仁宇写成这本书时,他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这本书写成于1983年,那时他也只有65岁,距离去世还有17年。齐邦媛写成《巨流河》时,是2009年,这时她已经85岁,整整比黄仁宇写回忆录的年龄大了20岁。我还记得乔布斯在临去世前不久,才找到沃尔特.艾萨克森,希望他帮他写传。我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好像是人越晚写传记越好,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我真的很想看在83年之后黄仁宇回到大陆的故事,可惜不能见于书中。我喜欢自传,因为只能自己写,因为包含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别人不可能完全知道的。我也喜欢他人作传,因为自传的文笔少有好的,也因为他人作传的客观评价,这是《乔布斯传》最吸引我的。不是说一个人总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而是不管是自扬还是自抑,都难免显得不自然,好像是突然想到的自抑和突然停止的自扬。但《黄河青山》和《巨流河》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几乎不去评价别人的是非,不去猜测别人的想法,而只是自白。目前我的阶段还处在四处接收的状态,即我很难反驳任何观点,所以通读这本书,我接收这本书的观点,好吧,这本书虽然不如《万历十五年》那样吸引我,部分是因为理解上的困难,好吧,我真的不喜欢翻译的书籍,因为翻译的书籍的没有读懂,我总把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责任归咎于译者身上。而《万历十五年》的中文版是由黄仁宇先生本人译成中文的,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自然是由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陆书籍具有了可供反思的可读性,并且也能付梓,另外的不可忽略的中文著书群体就是台湾和香港,在我心目中,台湾作家的书籍,是有品质保证的,比如王汎森所写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而对于翻译,我想说,几乎等于译者的再创,可喜的是,《乔布斯传》和《邓小平时代》的翻译都是极精彩的。当然这类他人作的传记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相比于自传更少的需要揣摩的地方。总的来说,黄仁宇的文笔真的太吸引我了,我已经将三联书店里他的所有书列为备买书目了!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会造反的人值得尊敬,会吵的孩子有糖吃。为国民党洗地还是有点多。
  •     如果不像卡夫卡,更像杜拉斯。大历史独树一帜。
  •     虽然是回忆录,但实际上是黄仁宇一生的学术研究的综述,对国共两党,内战,中日战争,站在他一直坚持的大历史观来看待,是非对错绝不是简单可以定义。前半部真挚感人,黄的命运如何许多人(田汉,张发奎,廖沫沙,范长江,日本人,苏联人等)联系一起,并在多年后以文字形式呈现,让人感慨。
  •     如果说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路凯歌,而黄的回忆录就是一路悲歌,跌宕起伏,可读性强,黄早年投笔从戎,中年转入史学,因,《万历十五年》蜚声海内外,读后令人动容。
  •     大观
  •     书中详细阐述了黄的自传以及他的大历史观
  •     学校图书馆已经把这本书归类到地下密集车库,心疼
  •     惜译者笔调转变太硬,不够贴切黄氏文风。再惜仅记到1983年,至作者2000年元月逝世,其间那么多可述之事,竟无处可寻了。
  •     比起质朴的季羡林,我更喜欢有些“意思”的黄仁宇。国民党真是不容易,要活到多少岁才敢看蒋介石的日记?
  •     “四 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 当看完这一章时,我想,可以至少给4星了。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碎碎念,透过大历史观,国共,蒋毛的重新呈现。又认识了很多。
  •     黄仁宇的“失败”过于蛊惑人心,任择一页皆可流连忘返。
  •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那是他一生的浓缩。
  •     此书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有时感觉有点乱,跟不上节奏。作者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也用很多篇幅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值得一看。
  •     勉强看到283页,没有评论中说的那么好看。一本充满杂事的回忆录 尽管前言上说的是作者写自己历史观形成的过程,可是读了一大半,不
  •     历史之曲折,人生之厚重
  •     难以忘怀的阅读经历
  •     学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
  •     在一个说不上是糟糕还是不糟糕的月份,读完了这本书。面对波云诡谲的命运,你在命运背后筑一间小屋,每天心绪烦乱时就悄悄跑进小屋跟作者喝茶聊天,581页,他的一生和著述乃至个人智识,让你喘息之余获得了最大的慰籍,虽不及参悟了宇宙的真理,但绝对应是超越了我辈眼界,感谢作者这巨大无私的馈赠。
  •     验证了伟大与生活磨难是一起的~~~
  •     读到中间读不下去了。。。本想看看他自己对远征印缅的回忆,没想到大篇幅在发牢骚为何自己的tenure被剥夺
  •     大部头,看着有点累,即了解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又能一窥美国的学术界,就是没有想到黄先生晚年这么穷困,需要靠救济金过日子,唉……
  •     很值得读,了解不一样的国民党和中国近代史
  •     喜欢这样有个人视角思考的写历史,读史,是自己的事。
  •     令人产生严重幻觉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选择似乎操在我们手中。但大门砰地关上时,个人只能默默接受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而多数人是由个性和偶然际遇来决定站在哪一边。P215 文笔相当好,感觉是除万历十五年最好看的一本。
  •     本身国内对抗战的东西讲的就比较少,黄仁宇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然后它本身的经历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看完之后对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毛泽东,蒋介石,还有很多历史人物有了更多认识,不再只是教科书上事件的领导者,对于作者关于中国社会部分的分析不太能懂,要再看看他的《万历十五年》,希望能更好地理解。
  •     从个人小历史看时代大历史
  •     黄仁宇,,那个特别时代的特别亲历者, 他的个人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非常喜欢的传记, 一个人的经历, 侧面看到了大历史。
  •     作者事无巨细地回顾了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但对一般读者可能不够简练,会所得有限。
  •     在历史夹缝中求存的历史学家,真实而真诚的活着。
  •     历史经历者别样的讲述
  •     也是大学时读的,黄仁宇自传,太厚,读了一半。了解到人生具有各种可能性;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浴室(涉及到基本需求和择偶问题);西方文化的吸引力;人生岔路口,选择投国军是因为穿得统一但不管你想啥,共军则相反,英明抉择啊。
  •     喜歡前半部份他在戰後國軍的那段特殊經歷,後半部份個更多的是闡釋他的“大曆史觀”,不免有些枯燥,看不下去的感覺。。。
  •     一次次的失败可以把人引向一次次的成功
  •     很好看,不过还是能觉出翻译的味道
  •     大历史的回忆录,看到的是细节。流亡美国的国民党军官经历,是一个不寻常的角度了解着过去的一段历史,一段国家发展的纠葛。
  •     蒋公和老毛,都很客观的评价。
  •     前段的抗战岁月和后段的美国大学研究生涯记忆犹新——成都陆军士官学校、落后五码的唐、长滩的度假别墅和RV、拿枪点射啮齿类动物的黄太太……没记错的话黄太太在黄老去世一年之内便随他而去,就像June Carter和Johnny Cash那样。
  •     第一部分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了。。好书。。
  •     这等历史学家的传记,应该见一本读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