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与荣耀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301269056
作者:饶毅,黎润红,张大庆
页数:283页

内容概要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主要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爱好科学史研究。2011年曾撰文专门介绍青蒿素和屠呦呦的工作。代表作品:《饶议科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诺奖梦圆/1
历史性突破/3
获奖第二天/4
所谓诺奖"推手"/6
延伸阅读:
饶毅发给屠呦呦的第一封信/8
屠呦呦诺奖演讲/11
第二章神秘工程/17
代号"523"/19
寻宝中医药/29
延伸阅读:
疟疾与抗疟小传/42
第三章"绞取汁,尽服之"/53
药典再发现/55
未对青蒿给予足够的重视/61
下马危机中锁定青蒿/63
青蒿素现身/73
青蒿素究竟是什么/86
延伸阅读:
屠呦呦口述实录/90
第四章分歧与争议/101
首篇论文与青蒿素命名争议/103
国家发明二等奖引发分歧/111
延伸阅读:
青蒿素衍生物的研发/121
青蒿素新药证书的归属/130
第五章抗疟第一丰碑/135
铭记1967,两代科学家的命运/137
谁是中药提取抗疟化学分子第一人/141
延伸阅读:
重识张昌绍/151
第六章启示与反思/155
久远历史的当代启示/157
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159
如何看待屠呦呦的贡献以及与大协作的关系/164
大协作中的科研评价/167
延伸阅读:
王晓东:诺奖,我们来了我们还会经常再来/171
施一公:屠呦呦获诺奖后的三点感想——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175
饶毅:女性文武双全是中国的骄傲——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177
鲁白:"屠呦呦现象"提出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议题/178
典藏文献/187
青蒿素论文/189
回忆张昌绍/213
常山碱论文/236
青蒿素研发大事记/255
注释与参考文献/269

作者简介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全面、深入、客观地呈现了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与青蒿素研究一般历史记述不同的是,本书还特别介绍了我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先生的科研生涯以及20世纪40年代张昌绍研究发现抗疟药常山碱的故事。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旨在让国人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辛酸与荣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如果不是《辛酸与荣耀》,我注意不到饶毅教授的副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顾名思义,「科学史」着重记录、诠释、研究人类过去的科学活动,其研究范畴、方法、工具,都与饶教授广为人知的专业——生物、医学——截然不同。于是好奇,他这次为什么跨界,同另外两位作者(黎润红、张大庆),著书记下屠呦呦先生荣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始末?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当下网络,关于「中医中药」的争论甚嚣不绝。其实,自从西方医学东渐,到民国期间,类似声音便已达到了「百花争鸣」的顶峰:那时的学者各执一词,汪大燮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余岩主张「废医存药」,恽铁樵倡导「中西医汇通」,丁福保建议「中医科学化」……一切争议的源头,自然是现代科学眼光看来,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的种种不足,譬如过度依赖陈旧理论,诊断方法缺乏一致性,病案记录重个性、无对照。必须承认,囿于研究方法、观察范围,当时的医药工作者确实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某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仅以疟疾为例,屠呦呦工作组就收集了有案可考的治疟方剂 574 个,治疟中药 108 种,最后验证有效的才区区几种。而康熙只能依靠法国传教士洪若瀚献上的金鸡纳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古代中医药工作者可能不仅缺少可靠的疗效评估手段,同时鲜有对前人知识的充分整理、验证、总结。这样的一套理论,引发激烈冲突,实属意料之中。然而,中药真的一无是处?答案倒也未必,毕竟部分方剂、单药之所以流传至今,实实在在地观察到过「疗效」。哪怕绝大多数都是巧合,但多多少少可能真实有效。或许研究人员余亚纲有相似的想法,他在收集的方剂中,统计了各种中药的出现频率、共用情况,最终筛出包括青蒿(黄花蒿)的少数几种单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整体效率。回到屠呦呦先生的工作,称得上「按部就班」:先用亲脂性、亲水性溶剂按极性粗分离成分,接着碱性、酸性溶液处理分离中性成分;如果发现提取成分动物实验有效,便进一步采用制备型色谱分离方法,梯度溶液洗脱获取化合物单体。这一流程,余岩曾提出相近的步骤:临床使用、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再检查人工合成、改良构造。随后问世的青蒿琥酯、蒿甲醚正是青蒿素的衍生品。成功获取青蒿素单体,本身带有运气成分。屠呦呦先生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作用之初,觉察到粗提物效价不稳定。研究组并未简单停止试验,而是积极深入调查,最终证实不同采收季节造成了影响。事实上,如何确保中药品质、效果一致,至今仍是中医药工作者难以回避的问题。更让人额手称幸的是,中药有效单体,比有效部位难找许多。即使科学昌明如今,美国 FDA 的植物药工业指南,也不强求药物成分必须单体化。青蒿素研发同期的化学合成药组,先后合成万余化合物,广筛四万多个化学样品,经粗筛、临床前、临床试验,最终仅 14 个推广使用。如今的中国制药业,失去了当年倾举国之力的优势,境况大不如前,暂且不论原研药与欧美日之间的差距,仿制药领域跟邻居印度相比,恐怕都难谈领先。正因此,屠呦呦先生的经验显得尤为珍贵。筛选记载卷帙浩繁的中药,寻找潜在的有效单药,然后尝试确认有效组分,最后根据现成的模板调整化学结构,创造新的化学药物——这样的流程,大大短于传统化学药的研发时间,有利于中国制药工业另辟蹊径,奋起直追。中国近现代史上,药物相关的三位大家,陈克恢、张昌绍、屠呦呦,基本一脉相承,都沿用了这套方法,取得斐然成绩。另外,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如此概括青蒿素的成功经验:「思想上目标一致,计划上统一安排,任务上分工合作,专业上取长补短,技术上互相交流,设备上互通有无。」细细想来,黄部长的评价面面俱到,大可套用所谓的「安娜·卡列妮娜定律」:「成功的科研发现过程都是相似的,失败的科研发现过程各有各的缺陷」。唐太宗追思魏徵时,曾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饶毅教授钻研科学史,相信也是希望从过去的事、过去的人上面,获取些许兴替、得失的经验,能够指导现在的人、现在的事。《辛酸与荣耀》一书,则是屠呦呦先生,是青蒿素的坎坷经历。而它们对中国医药领域的现实意义,大概就是饶教授执迷于此的根本动力。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饶毅教授真心热爱青蒿素、三氧化二砷,撰写了那么多文章,谈它们的发现者、发现历程,终于带来了系统全面的《辛酸与荣耀》一书。青蒿素的发现,对于现在的中国制药业极具现实价值,不仅仅因其象征意义,更关键的是,这一套中药研究方法完备有效,陈克恢、张昌绍、屠呦呦都是受益者——而我也相信,这同样是饶教授执迷于这段历史的根本动力。
  •     我是冲着饶毅去看的。
  •     此书兼有文学性和科学性,值得一读
  •     朋友中读过男神教授饶毅大力推荐的这本书的人少到几乎没有,想不到连豆瓣上也挺冷清的。那就在这里再一次向张昌绍,李国桥,屠呦呦等科学家和医生致敬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