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碰撞大陆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07543382
作者:邱华栋
页数:284页

内容概要

邱华栋,男,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代表作有:《夜晚的诺言》、《白昼的消息》、《正午的供词》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绪论
第一章中国当代对拉丁美洲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第二章“一战”以后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家
第三章“二战”之后北美文学的繁盛和196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第四章全球化背景下“无国界作家”和中国20世纪晚期文学的兴起
第二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作家分析
第一章幻想文学与元小说——以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为例
第二章大地魂灵与“神奇的现实主义”
——以阿斯图里亚斯和卡彭铁尔为例
第三章鬼魂叙述与“魔幻现实主义”
——以胡安·鲁尔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例
第四章文学壁画与结构现实主义
——以卡洛斯·富恩特斯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为例
第三部拉丁美洲小说与中国20世纪晚期以来小说比较
第一章地域文化、神奇魔幻与批判性
第一节发现文学的地域之根——以贾平凹、韩少功为例
第二节创造本土的魔幻和神奇——以莫言、阎连科为例
第三节重述历史与民间神话:以陈忠实、阿来为例
第四节城市光谱和大地守夜:以王安忆、张炜为例
第五节藏地神灵与三秦异闻:以扎西达娃、杨争光为例
第二章现实镜像、形式空间与语言
第一节现实镜像与形式空间:以余华、刘震云为例
第二节元小说与叙述迷宫:以马原、格非为例
第三节内视宇宙与语言炼金:以残雪、孙甘露为例
第四节神秘意象与声音肖像:以苏童、李洱为例
第五节重构记忆与智力解谜:以范稳、麦家为例
第四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拉丁美洲小说与当代中国文学
第一章罗贝托·波拉尼奥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启示
第二章巴尔加斯.略萨的访华与《百年孤独》新译本的出版
第三章寻找实验小说的新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以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视野,于中西文学比较的视域中观照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将地理学上的“大陆漂移假说”理论横移至文学研究领域,以空间位移和板块构造的方法,展开文学地理学的勾勒,重点考察“一战”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并重点探讨其对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20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异彩纷呈,丰富而复杂。
本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当代世界文学的全景观,并在这个全景观中探究“拉美文学爆炸”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各个章节力图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学景观中抽丝剥茧,理清流脉,详细探讨大陆各作家之间复杂的关系,着重考察小说的创新浪潮从欧洲移向北美、南美,形成“拉美文学爆炸”之后,拉丁美洲文学又如何影响、推助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新变的发生。研究各大洲文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并在此联系中细致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艺术成就,是本文希求有所突破之处。


 大陆碰撞大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活着》彻底改变了余华的“先锋派”作家的符号,或者,将余华的先锋派小说家的身份更为深化和复杂化了。1996年,他如法炮制,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照样是白描手法,照样是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以鲜血淋漓的卖血生涯,来呈现生存之艰难,再度引起了热烈反响。有趣的是,《许三观卖血记》继续着读者和市场的追捧,但是在专业的批评家和同行那里,开始有了质疑之声,而且,从这时候开始,对余华的批评和赞扬是截然相反,余华开始并一直成为了一个争议性颇大的小说家,但其重要性却在这种争议中持续地增加着。敏感的批评家和作家察觉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既有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也有着某种迎合时代对“底层叙事”的需要,认为这里面有媚俗的成分,也有应对市场的精心考虑。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逐渐地成为了余华的标志性的代表作品,销量不断提升,成为了经典之作。对于如何成为文学经典,我认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比如,仔细地观察《白鹿原》《浮躁》《废都》《丰乳肥臀》《长恨歌》《古船》《尘埃落定》等长篇小说,都有一个作家、读者、评论互动的过程,这里面既有作家创作的主动性,也有读者的接受、传播和时代的需要,同时,还有评论者持续的关注,彼此多个方面的叠加效应,才可以造就当代经典。长期以来,余华似乎难以接上地气,对真正的现实和各类人等,缺乏了解,各类讨薪、自杀事件都是网络新闻,被余华拿来作为素材。小说以中国人死后头七的习俗,简述了一群无法安魂的鬼魂的生前生活。照样是底层人物,悲惨命运,但是,这个时候的余华已经让人觉得他是靠写这些东西,来获得正对中国发生持续兴趣、对中国发生了什么特别好奇的西方读者的迎合。也就是说,聪明的余华,巧妙地利用了东西方读者的心理需求,但他的重心,已经放在了西方的出版商和读者的眼光那里,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就写什么,按照年轻的批评家张定浩的说法,这是一种“国际橱窗式的写作”——这是一种几乎精确的表达,显然,余华在这部小说里,使用了国际出版市场最需要的元素:悲惨,底层,耸人听闻。加上又胡安鲁尔福的鬼魂叙述的老底子的影响,《第七天》就这么出笼了。余华照样我行我素。因为最起码,你们说你们的,我写我的。余华的复杂性就在于此,他的小说总是结合了多种元素,适应了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在种种争议中,余华的不为所动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一个作家既需要吸引眼球,即使是骂名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持续地写作,持续地引发争论,持续地保持着创造力,最终,余华的写作依旧会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部分。残雪一向喜欢把话说得绝对,比如上述这段话中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所谓“外界”的批评。她对巴尔加斯·略萨的批评,也是非常武断和肤浅的,因为巴尔加斯·略萨绝对不是“二流作家”,恰恰使因为他对现实政治的关心那么的“外界”,使残雪看不上他。实际上,这正是残雪的短板。批评残雪的人,一向认为她是一个只会待在屋子里写作的人,而她写下的所有作品,都是关于“屋内人”的。这是不无道理的。残雪是一个艺术特点十分鲜明的作家。的确,无论是言谈还是作品,残雪都显示出某种“不合群”。 这多少让我感到了奇怪,为什么她表扬一个作家的时候显得那么的准确和生动,而她批评一些作家的时候,显得那么的武断、荒谬和肤浅呢?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些作家是和她不一样的物种,文学观念的取向,是不一样的,是介入的和外在的,是关系现实政治和进行历史批判的,而这个取向,是文学多么重要的取向啊,是需要勇气、判断力和道德高度的,是需要人道主义的理想和关系他人而不是只是内视自我的小宇宙的。我觉得,残雪属于那种自我内视的内倾性小说家,她着眼于一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是女性文学和先锋实验小说的结合体。这样的作家在当代中国的确不多见,因此残雪也有更多可以骄傲的理由——也许她走的是一条文学的绝路,在这条路上,只有她一个人独自行走。残雪甚至因此显示出某种激愤来,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和冷遇。实际上,她的反应往往夸大,包括她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伟大的中国小说”观点的攻击,对同行王安忆等人的批判等等,既是她对某种文学理念的对峙,也是她对他们获得的较高评价感到不愤的原因。这多少让我感到了奇怪,为什么她表扬一个作家的时候显得那么的准确和生动,而她批评一些作家的时候,显得那么的武断、荒谬和肤浅呢?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些作家是和她不一样的物种,文学观念的取向,是不一样的,是介入的和外在的,是关系现实政治和进行历史批判的,而这个取向,是文学多么重要的取向啊,是需要勇气、判断力和道德高度的,是需要人道主义的理想和关系他人而不是只是内视自我的小宇宙的。有时候,我也觉得,残雪在批评与她不一路的作家时候的党同伐异,有些小孩子式的无理取闹,实际上,她自己的小说也从内视自我的小宇宙的层面,向外界发起了反攻。中国的小说家们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不过是承载他们要塑造的人物、要讲述的故事、要呈现的关系、要表达的意念的工具,到了孙甘露这里,就变成了以语言为目的,到语言为止了。孙甘露的此一点绝对性,也阻碍了他的小说的流布,使爱好他的小说的读者,长期以来局限在小范围里面,就是因为他的小说既不是讲故事的,也不是塑造人物的,他的小说里虽然有人物、故事、城市、时间,但是,语言是他第一位要锤炼的,甚至,语言就是他的目的。孙甘露喜欢使用破坏性的陈述句,带有着诗歌语言的穿透力,这一点,在他的小说《信使之函》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小说中到处都是这样的句子:“一枚针用净水缝着时间”“信使看见他们确实是一些梳理晚风的能手”等等,这样的玩花活的句子,没有现实具体可以依靠的东西,只是比喻和意象,只是一种状态。咱们谁可以拿一根针来用净水去缝着时间呢?没有人,不过是孙甘露对时间的另外一种解释罢了。这与滴水石穿是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在无穷无尽地流逝。以上是内容节选,作者在书中的批判和梳理更全面系统。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文学家,则只不过是蝶化式的成长。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从大陆漂移论出发,来点评的拉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碰撞,可是好多内容都类似于剪报。有价值的内容不算太多。但是题目和构思挺喜欢的,碰撞之后的产物,文明陡然重生。拉丁美洲,是我们从未发现的过去,也是我们看不到的未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