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11720283
作者:[美]杰里·施瓦茨 Jerry Schwartz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杰里·施瓦茨,美联社国内部记者兼编辑,在美联社纽约总部工作了20年。曾担任特别项目编辑负责指导美国全国的专业记者。他曾采访海湾战争和罗马教皇。现在纽约大学教授专业新闻写作。

书籍目录

我为新闻狂 1
1 如何报道飞机失事 9
2 什么是新闻? 29
3 新闻报道的灵感 39
4 倾听美国 61
5 细节是金 75
6 人物特写 79
7 即兴采访的艺术 99
8 专家还是杂家 115
9 专业领域报道:法庭审判 121
10 专业领域报道:科学与医学 141
11 专业领域报道:电视行业 159
12 专业领域报道:竞选活动 173
13 华盛顿的政治斗争 185
14 海外报道 201
15 新闻报道与讲故事 219
16 营救一个孩子 225
17 追逐烈火 245
18 新闻调查的手段 267
19 调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死 271
20 调查:漂亮的马儿 289
21 调查:医生和烟草 305
22 神奇的因特网 319
23 改变媒体以及媒体职业 339

作者简介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是一本职业记者的必备导读,作者系美联社前资深记者杰里•施瓦茨。杰里在本书所举案例,均为美联社报道史上产生过广泛社会影响的经典案例,他逐一做了生动有趣、富有现场感、同时又深刻独到的解说。作者既叙写了对整个新闻事件深入调查的经过,包括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一波三折、牵动人心、牵动整个社会关注的,当时的记者是怎么摸到线索、找到关键的信息提供者、并让他们说出了实话;同时也示范了如何撰写一篇成功的新闻稿——既是一个有趣味的、能吸引读者的故事,又最大限度地影响社会、触动有关部门的神经。本书自始至终体现了美联社记者的新闻精神以及工作方法,对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记者的人,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得不说这本《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的出版十分应景。它的内容其实类似于新闻案例教学的教案,但由于涉及的几个重点话题与眼下的热点极为重合,对照看来,别有一番滋味。全书以“如何报道飞机失事”开篇,估计是看中了此类新闻需要的即时反应、信息获取和内容配置极具典型意义。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眼下仍音信全无的马航失联客机MH370。这一充斥着惊恐、无助与谣言的事件不但考验着涉事的政府与企业,也是对当代新闻报道水平的一次总巡礼——所有的利害关系人与普通群众每天都以不可遏制的“狂热”期待着新闻报道,在无法提供任何助力的情况下,这是尽量接近真相的唯一手段。书中援引的案例是发生于2000年的一次客机坠毁事故,得出的结论是提供可靠飞机失事报道的条件其实很简单:封锁前到现场去、及时传递经确认的而不是完备的信息、进行专业的技术分析和事例类比。然而马航失联事件当中几乎所有媒体的表现都让人失望,这当然与事件的特殊性有关——“失去现场”的尴尬状态一直在延续,但在不断的被各类不确定的信息轮番轰炸之后,即使主流媒体的信誉度也在受众心目中直线下降。两个月过去,媒体终于从疯狂抢播传闻和虚假消息的狂热中惊醒,开始渐渐转向沉默。或许多年以后,想起蹲守在酒店大堂等待围堵乘客家属的那群记者毫无生气的面孔,我们会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媒体经历的一次灾难。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即兴访谈的艺术”,记录了对明星简•方达的一次成功访谈。记者在采访前其实做足了功课,但他并未与采访对象套虚假的近乎——一次访谈不会让明星与采访者成为朋友,他们甚至不会记得话筒后的面孔,但记者们仍然有机会破除助理们布下的可笑“结界”,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采访者认为对类采访最重要的有两点:牢记明星们也是人,也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普通人。最近文章出轨一事闹得石破天惊,这其中赤裸裸的恶意炒作让我深感失望和恶心,甚至感到自己作为新闻受众的权利受到了野蛮的践踏。这种状况的炮制者们可能完全忘记了上面提到的第一点,而将报道对象彻底变成了自己博取关注和利益的道具,这有违新闻报道事业的基本精神。当看到书中那些花去很长时间投入很大精力收集一手材料却只是在最终报道中并未使用的案例时感觉有些可惜,但同时也理解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记录和客观描述的可信性正来源于大量的调研与思考。这类报道提供了思考和判断的素材,真正让人久久难忘,而恶意炒作出的“劲爆新闻”注定成为伤人害己的渣滓。“华盛顿的政治斗争”一篇通过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例展示了一个“政治口”记者如何凭借客观、完整、公正的描述最终影响大选结果,并得到尊重,读来感受不到波诡云谲,只是稍微提及了一下“每个人在这里一般都要花上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学会到哪里去发掘信息和怎样避开害人的陷阱。”也许是此书的案例教材性质,并无必要对华盛顿记者行当进行过分的渲染,但只是这样描述显然有些轻描淡写。通过近年大热的美剧《纸牌屋》我们极为直观地了解到了政治新闻报道者们为了获取新闻如何贡献身体、自由甚至生命。当然戏剧化的演绎总是极尽夸张之能事,估计书中与剧中的描写折中一下应该基本能够反映这一行当的生态:甘愿冒着远高于常人的未知风险,穿行于顶极的权势与脆弱的牌局之间,嗅探暴雨将至的潮湿预告。总之若是对记者和传媒行当有兴趣者此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想看内幕故事的普通读者,它也许算不上太有吸引力。浮想联翩,不吐不快。
  •     走进环形防线内,接触真正想采访的人。你并不想采访官方人员或说不清来头的人。根本一点就是去接近现场,而不是坐在那儿讨论会发生什么情况。 电视台的记者因为感觉太难受,不敢走到船尾看一看打捞上来的东西。威尔森却一直待在那里。在做记者前,他曾在洛杉矶干过四年的验尸官助理。 一年之后,当威尔森报道为这88位死难者所举行的纪念活动时,他感到了内心深处的震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是好书,可惜我对媒体这一行已经毫无兴趣
  •     这本书完全被我当做检测自己新闻理论和实务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案例分析册」了。 根据已有的真实生动的新闻报道,去思考其中涵盖的新闻要素、新闻价值、新闻采写编评等等。 然后,再根据作者对该新闻报道的分析补充自己缺漏的点。
  •     “过得如何?” “还可以,但是这是个很棒的故事。”
  •     实用工具
  •     简单的故事,更多的是新闻人背后看不见的努力。
  •     入门指导
  •     这里有很棒的故事,而我想做的正是那个写故事的人。
  •     只能模模糊糊的记得一小点内容了@@再看一遍
  •     翻译糟糕得无法直视,每一句都是平躺的英文
  •     节操在这里
  •     华尔街日报的经历告诉我这是真的。向美帝记者致敬。
  •     一些很基本的原则与技巧
  •     里面选取了不同的新闻报道,后文通过分析,了解美联社如何在事件发生后,写出一篇篇新闻报道。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为报道收集材料,关于当时的写作困境,关于记者所需的专业饲养,或多或少都有提及。看完这本书,觉得美联社记者都有一种不怕困难,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性情。针对自己,光从这一点出发就有好多需要学习的。“每个成功的人都历经艰难”,希望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
  •     与其说是传授技巧,不如说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魅力进行阐释,每一篇新闻与其背后记者的个人风格不无关系,但是通过对一个个新闻采写任务的完成的描绘,构成了一副生动的记者群像。想要从书中掌握技巧是不现实的,因为记者更需要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这些经验也具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但对于致力于新闻写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言,这本书中展现的不同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执念”值得学习。正如很多武侠小说一样,招数固然重要,但若未能领会武艺精神,再练多少年都不一定有所成。
  •     对工作颇有指导意义。
  •     个人感觉比起《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来说,可读性不是那么强,写作技巧也不够实用。且可能是由于国情的差距,一篇篇独立的描述记者自己他的采访方式的文章,不太能引起共鸣。
  •     我为什么崇拜记者,书里有两段话讲的好棒:“许多人在新闻这个行当找到乐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任何事情他们都能不间断地谈上四分钟,关键是不论写什么,都要使自己在那一天成为这方面地专家。”“这就是他们从事这项职业的原因——因为这里有很棒的故事,他们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诉人们事实,这是他们的使命。”推荐3、7、8、10、16。尤其是16营救一个孩子,是我认为这本书里写的最好最有意思的报道。
  •     “必备导读”谈不上,但对野蛮生长的小记者是有指导借鉴意义的,依然是案例+随笔后记,一些采访、写作的经历坎坷建议算得上相当精华,实用性很强,希望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多多尝试。做新闻这件事说到底,虔诚、好奇与执着都是不能少的,“你说这是一种才能?我觉得是病态吧”(笑
  •     facts+human interest; More story instead of report alone, means detail description, how we see, hear, smell, touch; how to arrange elements-the sequence.
  •     就是一本新闻报道集,范文后面会有作者的总结,看到后面就当是看报纸了。当然每本书都能带来启发。
  •     事例鲜活 文笔优美 更能激起人对新闻的热情:无论是报道的线索搜集 现场调查 报道方式 以及与当事人的沟通 都要勇于探索 不能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望而却步 在这些过程中适度打破规则 一篇优秀的调查报道才有可能产生 翻译减一星...
  •     所以我带这本书来杭州的目的是什么?
  •     大致翻了一下这本书,大概就是一份精品特稿以及一份干货不多的记者手记……
  •     读研时老师提过这本书,毕业后做了这么多年记者,才从实习生的桌子捡到这本书并且读完
  •     记者入门手册 每一章都会设定主题(选题)会有示例文章和成文经过 有故事性和指导性
  •     了解传统新闻报道报道,细节、精准、速度取胜。在阅读里面的新闻的时候,感觉比上次只拿了2:2分数的新闻分析作业还要认真。以前是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去注意如何写新闻,这次是自己注意到个别写新闻找资源搜集信息的方法。
  •     专注故事背后的故事
  •     可能 我也未必会做新闻
  •     “他想得到这个故事。”这句话简直是记者的所有动力了。亚马逊看了样章的部分,适合学新闻的人看看。
  •     说实话过于简单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比介个好5倍?…要言之,心要细,胆要大,脸要厚,然后写成容易搞掂读者的“故事”。不过俺对那些描摹个体太多的东西始终不太感冒…封面摸起来过于不爽…字号略小,行距略大,都不是俺所喜悦的…一些翻译蛮别致,比如 Academy Award 译成学术奖,呵呵
  •     摆脱了说教的形式,有理有据,而据就来自真实的新闻作品。
  •     非常好的一本书 先是新闻案例 之后详细描述了新闻记者编写的心路历程和编写方法 中间还穿插着新闻采访技巧、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看法与理解、媒体环境的变革等内容 颇受启发!最喜欢那篇医学特写
  •     一本简明生动的记者手记。书中的案例都是2000年以前的报道,此后新闻环境的变化天翻地覆,但一些搜集与整合信息以及采访的基本技巧仍然没有过时。“你仍然要搜集事实,仍然要与每个人交谈,仍然要努力发掘所有的东西。”
  •     简明,实用
  •     觉得真的看到了很多东西,至于能不能应用...现在对我来说应该很困难 另外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记者了,虽然很敬佩优秀的记者
  •     很有特色的手册。看记者的工作,也会发掘出很多自己能用的东西。
  •     传播学必备。
  •     入门级。以具体的报道采写幕后故事为例,传授新闻采写技巧。去现场、选题来源、细节是金、引语、建立信源关键词资料库、讲故事、内容比文笔重要、网络资料、厚脸皮。
  •     反正对我很有启发
  •     从这本书给出的采访案例和新闻稿中,中美两国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对职业角色的认知的分歧再一次直白地彰显出来。中国的新闻业要想跟上目前社会急速的转型步伐,媒体记者必须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成为负责、积极的“说故事的人”,真正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不仅事关传统媒体存亡,更事关社会稳定。
  •     喜欢这种小说风格的实记,大概就是马尔克斯说的“新闻工作教会我如何把故事写得有血有肉”。 赞赞哒~
  •     其中两章对于目前的工作有指导意义。详见读书笔记。单一学科背景记者的竞争力越来越差,在新闻之外,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背景的记者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能做出成绩的优秀记者储备人才。[河北电台藏书]
  •     「这就是他们从事这项职业的原因——因为这里有很棒的故事。」 故事+采访过程,和《后台》模式一样,尤其喜欢小镇上的麦当劳和伊娃的礼物。
  •     记者必备啊,但从没记住过~话说,有中文版了?!
  •     可以说是新闻记者背后的故事,讲述一篇优秀的报道如何产生的整个过程,包括记者如何选材,如何找到故事人物、线索,如何展开调查。很实用的一本书,没有废话,给人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主要是对新闻写作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能够从启发中,找到锻炼写作、写作思维的一些有效的习惯、技巧。
  •     特别特别好看。有点像南方传媒研究那种年度记者的集子。讲记者也讲如何写报道,如何采访,如何讲故事。可能因为作者本身就是美联社的记者,深谙讲故事的门道,所以写得特别好读。简短易读有启发。五星推荐。
  •     尽管作为手册过于简单 但每篇报道作品简直太棒了
  •     第一章就是“如何报道飞机失事”
  •     前半本很实用~
  •     我们的教科书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