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0063114
作者:周绍贤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周绍贤,山东海阳人。幼时便习五经,后师从梁漱溟、熊十力等著名学者。后赴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
一生治学严谨,博通儒、释、道三家经典,建树颇丰。著有《魏晋清谈述论》、《文言与白话》、《松华轩诗稿》、《道教全真大师邱长春》、《中国文学述论 》、《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论李杜诗》、《庄子要义》、《列子要义》、《汉代哲学》、《应用文》等书。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 佛教简史
第二章 佛家之根本教义
第三章 佛法要义说略
第四章 大乘小乘
第五章 汉时佛教来华
第六章 魏晋佛学之发展
第七章 南北朝佛理之阐扬
第八章 隋唐佛学八宗竞盛
第九章 宋明佛学禅宗盛行
第十章 天台、华严教义
附:自东晋至隋唐佛教最盛,对于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推荐1:台湾著名国学大师的经典佛学著作
作者周绍贤为台湾著名学者,师从熊十力、梁漱溟,博通儒、释、道三家学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已在台湾出版相关著作几十部,广受好评。
推荐2:海外流行数十年的佛学教材
本书精心整理自作者在台湾多所大学的讲稿,经几十年而流行 海外不衰,框架清晰,说理显明,是学习佛学的经典入门读物。
推荐3:涵盖佛教概念、思想、历史、人物、典籍等诸多方面,展现中国佛教全貌
•思想 从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根本教义到大小乘分裂,再到后期一心三观、转识成智之深远发挥,以及佛学与我国儒、道精彩的相斥相融。
•人物 从安世高、支娄迦谶等第一批来华僧人,到法显、玄奘西去取经,以及梁武帝、武则天等与佛教结缘甚深之帝王,更有王维等众多学佛名士。
•历史 从佛教在印度之起源和几次结集,到汉代传入我国,魏晋佛学合流,隋唐八宗竞盛,宋明禅宗盛行,至清代喇嘛教传入。
•经典 从最早传入之《四十二章经》,到大小乘诸多译经完成和流布,再到高僧倾心所作之注疏,以及数版大藏经的刻印。
【内容简介】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几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经典数量繁多,义理艰深,语言晦涩,往往令人无从入手。
本书整理自周绍贤先生于台湾几所大学讲授佛学课程时的讲义,框架清晰,内容全面,实为开始研习佛学的必备书籍之一。该书一方面阐明了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中道等基本佛学概念,一方面梳理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兼顾如“三武一宗之厄”等重要史实,以及鸠摩罗什、玄奘、永明延寿等高僧事迹。最后还着重介绍了天台、法华两个极具中国佛教特色的宗派思想,并详细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书史料翔实,说理客观,不仅能让刚接触佛学者迅速入门,获得正确的见地,也能让有一定佛学基础者建立起全面的知识构架,驾驭起佛学全貌,以便更深入地研习。


 佛学概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一直以来没有出家就去研究佛学的人,多半不是凡人。及至现代,哪怕出家当了和尚,不是为了捞钱捞名声,而是甘于清贫研究佛法的僧人,也已经不是一般僧人了。我一直认为,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难学,最博大精深,最深邃隽永的东西,甚至比儒家的显学更加纷繁复杂。上下几千年,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吃饱了饭闲的蛋疼的人才会思考文化,文学,思想,政治,哲学和不管什么的大道理。总不能让衣衫褴褛的乞丐去考虑哈雷彗星撞地球的问题。乞丐里面最多能出洪七公打打狗而已。而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化,有能力有闲功夫去研究的我认为只有两类人,士大夫地主阶级以及僧侣。士大夫们要研究很多东西,齐家治国平天下,军事武功、济世安民、闲来还要风花雪月,史书礼乐,甚至奇技淫巧。驳杂的必须是不精的。而几千年来的和尚们,研究的东西,就总是在佛法一个圈子里面打转了。所以精深,所以难。我对于所有叫经的东西都是畏惧的,仰视的。所以对于身边幼学开盟的晚辈,我总是劝告他们的家长,一定要从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这样的文章开始学,哪怕一定要学三百千,也是千百三的顺序。《三字经》敢被称作经,那就一定是经典中的经典,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的典范。就目前国人的水平,能够详解绝对入门级经书三字经的都凤毛菱角了,更何况让刚识字的孩子去学。由此衍生出去,佛学大部分经典的文卷,皆以经冠名。最入门的《心经》能背诵读懂的现在又百人有几?我这样只研究过几天《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几本入门经书的常人身边都不多了。何况那么多浩如烟海的大部头经书。现在有本号称《佛学概论》的书摆在面前,我必须是要细读一下,仔细称量。没吃过猪肉还看过猪跑。这么大气的书名,你怎么敢叫?那么多玄妙的东西,那么多流派的精髓,那么多法不传六耳的的法门,你怎么概论的出来?作者周绍贤是一个混迹宝岛的已故老教授,有点钦佩的意思,我对宝岛学术界还是不甚了了,但是那里的确保存有大量国学传统,为我中华道统法统文化传承保留了一丝香火。再看其当过东吴,辅仁等著名大学教授,更是肃然起敬,几十年前这样的大学更是了不得,全中华文化的精英们都逃难到小小的几所学校里。再看师承,梁漱溟,我靠如雷贯耳。熊十力,我靠吓尿了。好吧,我承认老大你有了这么狂叫这个书名的资格。《佛学简史》,虽然的确是简史,全书却一点也不简单。佛学一点都不缺少玄妙的,幻妙的,神妙的,奇妙的文章和文字。但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道理白话般剥茧抽丝的分析评论整理归纳的简单文章却少之又少。这本书从佛教的起源开始说起,从释迦摩尼出生前印度的宗教背景,到释迦出生后流传甚广的传说或者非传说一直到佛教诞生,各流派产生一直延续。分析解释了佛教里面各个重要的常识性问题。包括三法印,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让一个佛学门外汉能够简单明了的普及最基本的佛学常识。全书的重点在佛学入中土以及在中华传播的过程详解。从汉朝说起,一直到明末满人入关萨满教侵袭导致的藏传佛教兴盛,中土佛教各宗派渐渐势衰。其间崇佛,礼佛,敬佛,毁佛都有提及。读这本书好像穿越了历史,整个人都从神秘的宗教时空中走过。事实上,很多东西本来大家也都了解或者至少有耳闻,但是这么简明扼要系统的将佛学在中国的传承,甚至大乘八宗小乘二宗的传承因果,主要理论教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我在此之前还从没有读过。很多人之前对佛学的了解,好似盲人摸象,因为这个象太过于庞大,实在难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因为佛学又太过博大精深,研究的又是出世之学,真正的佛门高僧们显然又没有入世之心,认为缘起缘灭一切有为法,鲜有会站出来向大众普及佛学理论。所以,这本《佛学概论》实在是让大家对佛学全局有一个大框架了解的最好读物。至于各宗的精妙法门,就需要看各人缘分了,远不是一本概论所能够论述。但不论如何,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的确让人拜服。这样一本书,也的确值得让我反复琢磨。
  •     周绍贤先生的《佛学概论》终于引进大陆了,令人倍感殊胜欣喜。此书聚集了周绍贤先生一生的治学功力,对佛教义理、佛教历史、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等方面皆有恢弘且精密的论述,曾在台湾地区得到广泛的赞誉。这次引入大陆,想必会成为佛学爱好者、哲学和国学专业之学子得以窥探佛学殿堂的一扇窗口。当代介绍佛教和佛学的入门书籍已非常之多,例如,在学界广受好评的作品有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俄国学者舍尔巴茨基的《大乘佛学》、《小乘佛学》等;在教界影响深远的作品则有圣严法师的《佛学入门》、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等。虽然上述这些作品各有各的特色,但有的不够系统、有的过于学术,有的则在文采方面稍逊一筹,而这些问题均在周著《佛学概论》中得到了避免。除此之外,周著还有一些独到的看点。该书作者周绍贤先生便是主要看点之一。周先生童年时期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十四岁时,读《玄奘大师传》,因仰慕玄奘法师之为人,屡欲出家,后被家人劝阻。青年时期他曾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毕业后从事乡村建设工作。后来还曾师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大师熊十力。抗战爆发后,山东沦陷,他回乡组织游击队,英勇抗击日寇。1943年夏,因作战受伤,赴皖北,后于山东政治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市《公报》主笔,并被选为市议员。1949年秋去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他这一生,其精神不断出入儒佛,与梁漱溟、熊十力这两位大儒的个性与才气皆十分相仿,无论是人格还是学术,均得梁熊二师之真传。他对儒释道三家皆有精深的研究,著述颇丰。这本《佛学概论》则是根据他在台湾多所大学讲授佛学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该书在义理、考据与辞章方面的造诣皆属一流,既易读又耐读,读者倘若翻览一页,当知余言不虚。全书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是对佛教历史与义理的基本介绍。后六章梳理了佛教自汉传入我国至清代的发展情况。佛学虽胜义妙理,精微广大,但凭此二十余万字,读者可概览佛学与中国佛教之精髓。就第一部分而言,最大的看点在于作者对佛学最基本的法相或概念进行了系统且精要的介绍和梳理: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中道、五蕴、业、因果、轮回、戒定慧、涅槃。这些基础概念是把握佛教到底想干什么,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要旨。除此之外,在第四章中,作者对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来龙去脉,义理异同进行了宏观比较,并有精彩的论述。例如,以往的佛教常识认为,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自利利他;而小乘则是修罗汉道的,只教人做个自了汉,即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度他人。与以往的陈腐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周著并没有在大乘、小乘中间分出一个高低来,相反,他指出,大小乘实乃一体,“世尊说法所以有大小乘之义,乃因众生之机根不同,因材施教”。因此,中国佛教虽属大乘佛法,但不必斥责小乘佛教为狭隘自私。这种观点与目前国际佛教界的主流看法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歧视,大乘、小乘佛教这种称法也已被北传(包括汉传)、南传这样的说法所代替。周著进一步指出,大乘小乘实乃殊途同归:大乘明人空,小乘明法空,但不能明人空,便不能证法空。小乘务在自救,大乘兼以救人,但不能自救,即不能救人。——这的确是客观公道之论。在周著后半部分,最精彩、最有看头的部分则有三处。其一,在儒释道三教问题上,作者对历史上发生过的辩论进行了精彩的疏解与评论。作者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教互相影响且有融合之势头,但毕竟各有特性,不宜混淆。儒家属于入世主义,平易近人,信众最多,但不能指望人人皆有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以就需要道与佛的补充。道家属于超世主义,超然物外,胸怀恬淡,旨在摆脱无谓之烦恼。而佛家属于出世主义,对尘世之苦无法忍受者,非走出世之道不能安心立命。三家虽殊,而其福惠人生则一,可分工合作,共同导人生入光明之境。其二,对中国佛教之大乘八大宗派、小乘两个宗派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大乘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小乘俱舍宗、成实宗的复杂义理在作者笔下变得清晰明确。周著指出,中国佛教并非中国人独创,一切佛法皆以释迦所说为本,只是因为流传之时代与区域有机缘之差别,说法各有特别之发挥。在中国,最流行的法门则属台、贤、禅、净四派,台、贤二宗重在“教”,故理论丰富,但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些注重理论学习的派别逐渐衰落乃至消亡;而不立文字的禅宗和净心念佛的净土宗则长盛不衰,后者已成为当今大陆第一宗派。其三,将佛学对宋明理学之影响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周著表明,宋明之儒,由心性而通入佛家之禅学。如言其异,然心同此理;如言其同,而儒佛之宗旨不同。宋明儒者虽心服佛理,而又坚持儒家之态度。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濂溪曾在常总那里研习佛法,张横渠、杨时亦得到常总的点拨,程明道、程伊川皆好读佛经。宋之理学分心学与理学二派,此一分野明显继承于禅学的两个流派:曹洞宗宏智正觉所教之“默照禅”与临济宗大慧宗杲所教之“看话禅”。明道以养心为先,穷理次之,明显受“默照禅”影响,陆象山“尊德性”之学亦复如此;伊川以穷理为先,养心次之,受“看话禅”之陶染,朱子之“道问学”之学乃一脉相承。至明代,王阳明初致力于朱子之学,后来出入佛老而始悟道。他的三大学说:“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均受陆象山影响。陆学既含禅学,而阳明则尤显然以禅法传道,其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作两解,更是与禅学以顿教启发大智,以渐教诱导中下之人同义。其所谓“良知”也即佛家之“佛性”,“致良知”就是佛教之“明心见性”。宋明儒学继承佛学的事实已成为学术界之公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无法忽视佛学的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周著《佛学概论》实乃一本功底深厚、说理扎实的优秀入门书籍,作者不仅能客观叙述佛教之义理,亦能为佛学所遭受之非难而辩白,无论好学抑或实修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本文载《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10 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1/27/nw.D110000zhdsb_20131127_4-10.htm)
  •     何谓佛?僧肇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这句话摘自这本书正文的第七页,并非什么点明主旨的定义,也不是提纲挈领的总结,可如果非要对我心中的佛下个定义,那就非是这句话不可。至于什么是佛学,想来也可以由此引发阐释。当然我在此给出的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定义,我也相信很多人只需手指一点,就能找到比我更系统,更得体的定义,但我还是愿意选择这样一种看法来认识佛学这样一个集宗教、哲学、政治于一身的文化系统。正如前几天在某个小组看到有人问,如果在现实中遭遇痛苦,能否通过观看佛经来消除痛苦?即使那时的我完全不懂得佛学,我还是觉得他的想法恐怕实现不了。因为我始终认为人是欲望的生物,而欲望又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鞭策我们前行,又能诱惑我们走向深渊。看过这本书,倒是印证了我这个看法,佛家的核心理念,讲究的是四谛:苦、集、灭、道。为了结苦因,就要放弃欲望、执念,达到无我境界(我的表达很渣,但人家就这么个意思)。可是如今这个社会,就算有苦,却也有乐,真让你四大皆空,谁又放得下这些喜乐悲欢?再者说,人放下这些情感,无喜无悲,无物无我,我们又如何证明自我的存在?所以于我而言,佛学的思想,是一种我需要了解,也希望了解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存在不在于消灭、回避痛苦(虽然它自以为可以做到),而是要探寻这种思想对过去及未来的影响,对于很多人摆脱、回避痛苦的愿望,佛学或许能提供一种对待痛苦的态度与方法,试着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但却无法规避痛苦本身。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佛家本身的看法并不如此,也并非这么简单。无论是其前身还是其本身,对世界的认识都有其独到的地方,而整本书最让我觉得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正是作者在一开始就介绍的印度哲学体系。我不得不惊诧于那些在我印象中以耍宗教的婆罗门和打禅机的佛教徒们为主的印度哲人们竟然和西方一样,把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讨论了一个遍。事实上,翻开随便哪一本西方哲学史,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印度哲学中找到对应或相似的部分。让人不得不感概这个世界上很多道理还真是殊途同归,而我们传统认识中那种整个世界唯有东西方文化并立的看法也实在有些一厢情愿,起码南亚次大陆上那个开了挂的国家与那些开了挂的人民,不管是在今时还是往日,都闪耀着让我们无法忽视的光芒。好吧,有点儿跑题了哈,言归正传,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本书前半部着重介绍了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也解释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五蕴、因果、业、轮回、三学——戒、定、慧,以及涅槃等。这基本概括了佛学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文字风格和阐释方式也恰到好处,想来无论从学术还是从科普的角度讲,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算得上觉得无可挑剔。在此之后,就是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演变的阐述,也是占到本书一半多篇幅的重头戏。这一部分内容,说来有趣,但又有些繁冗,那些如法显、鉴真、玄奘、达摩之类的名字让人觉得格外亲切,而动辄四到八个字的印度译名,也经常搞得我头大如斗。不过慢悠悠的看下来,倒是别有一番收获,就好像我惊奇的发现佛家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我想象中来得大,且很多时候流于表面,对中国本土文化也仅仅是略有影响,真正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反而是政治。这一部分涉及到太多历史,就不细说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喜欢的部分别人未必欣赏,别人喜欢的部分我也未必中意。事实也确实如此,关于本书,我喜欢的地方几乎都与佛学本身无关。可不管读者对一本书的喜好如何,书籍本身的价值都只在于它所承载的内容而非其他。就好像小的时候,因为害怕看不懂而纠结于要不要买霍金的《时间简史》,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不是我试读的那几页正文,反倒是书中附赠的一个书签,上面写着:读霍金的书,看不看得懂都是一种收获。我得承认现在的我其实很反感这句话,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价值,确实只在于它们本身,而不在于我理不理解。所以哪怕读起半文半白的佛学书蛋疼的要死,我还是得说,这感受确实是痛并快乐着。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很多东西不了解,看完了记不住,有机会要再看一遍
  •     太深奥了,读不下去了
  •     慢慢看,欣赏啊
  •     泛泛。另外向佛祖汇报一下,大悲咒已经念得滚瓜烂熟了。
  •     对于佛学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进程,终于有了一些理解。甚好。
  •     介绍得不错,但我用显示器看得1987年台湾商务的竖版繁体那叫一个累。——相当好!读了几十页后,我预感通过这本讲人话的书可以了解一个不讲人话的领域!!
  •     草草一過,簡約明快,待細讀。
  •     算是佛教传播的历史概述, 对于佛学本身的探讨不多
  •     理论绵厚,源流了然,析讲明确,宗派熟悉,微洞之间,极见功力。
  •     佛山办假證件Q≮1452833950≯
  •     书是好书,编校质量太差
  •     查漏补缺了一些盲点,参考梁任公的不少。部分观点保持观望。
  •     不明觉厉
  •     今年读过的最好书之一,1结构刚正,地图清晰,便于织网;例如简史讲完立即讲佛家义理三大纲领,不像多数书轻重不分,概念树枝一团浆糊,后人挥发混作佛祖言传。 2广度、深度皆达,坦诚地提到阿含十不决,和其它还在动辄言六道轮回的浓浓迷信味的佛书,瞬间拉开层次;也由印度哲学背景开篇,充分浸透佛家之源头,不像多数书隔断开篇,似乎四谛三法印是无中生有、释尊凭空想出的;儒释道关联等细节也都有染涉,旁征博引,上下疏通,悉数掰碎,用人话讲透 3无废话,半文言典雅犀利,惜字如金,几乎无一页能删掉,干货极多 4下笔真诚,不愚信,讲轮回、三类报应等争议话题时,都有辩护,不装聋作哑违心糊弄……尤其在烂书成群的佛学书市场,这本更显珍贵。唯一问题是半文言,第七章前尚不构成障碍,但至大乘八宗教义时,开始完全读不懂了。良心入门书
  •     不错,一本不厚的书,介绍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适合佛教门外汉阅读。
  •     好多地方都没怎么看懂。。。
  •     台湾 宗教
  •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的经典佛学著作
  •     木有佛学基础,木有慧根,佛教传播史还看得很有趣味,佛学义理已有些消化不了了,直有“入宝山空手而返”之憾,待到“有悟时”,再来重读吧。
  •     后浪出的书一直有质量保证,像是电影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那这本《佛学概论》首先有着舒服的质感和封面设计,纸张给人的触感也像内容一样扎实,原本以为概论类会非常难懂晦涩,本书这样的触感加上端正朴素的态度,根本就给人一种正信,让人提起正念,正信,这是佛教类书最难得珍贵!想要了解佛学的朋友们可以放心收这本书来读,五星推荐
  •     读了四五十页还了
  •     《佛教概论》课的用书,半白话半文言读起来非常累,没有把它读完的勇气......
  •     应该叫“中国佛教略史”,部分挺好,整体一般,几篇论文凑一块,谈不上“概论”,倒像是“杂论”
  •     儒释道之中,佛学经典最为难懂,本书没有清晰的梳理出来 更像是个人读书笔记。
  •     欲证此心是佛,先证此身是佛,人非圣贤,须次第修行,不入门,一切皆空谈。
  •     内容深入浅出,且与之前了解的片段都相符。待重读。
  •     意淫多糟粕,涅磐皆精华。
  •     一般般,作者對讀者定位不明確,是信徒還是研究者?二者的需求顯然很不同。作為研究者,介紹各種派別之時應儘量少帶是非評價,述而不作為上。另外,對義理的闡釋太啰嗦,語言較為枯燥。
  •     理论艰深
  •     不再神秘
  •     菩萨行,有情,智慧,觉悟
  •     智慧从哪来?平静,内心
  •     粗略翻一遍。
  •     内容翔实全面。修行人写的佛学概论较学者更可靠。
  •     我看的是台湾商务的版本。只看了前四章。周先生解释佛学理论,思路分明,脉络清晰。学到了很多东西。
  •     读了一半,受不了了。。。。
  •     还不错。前四章算是概论,后六章基本上是中国佛教史。读完这本可再去读周绍贤的老师梁漱溟之《印度哲学概论》
  •     这个书就不说人话了,根本看不下去。写的比佛经还难
  •     正文中大量引用历代文献,信息量极大,读来相当费力。对佛学兴趣不算高,没读完。
  •     佛道儒融会贯通是这本书的特色。
  •     结构很好,但是没有注释,语言过于精练,对于入门者来说有些段落很难理解
  •     前面讲佛理精要的确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后面的简明中国佛教史看得我晕头转向,內容极富,非有一定佛学基础者,定觉难以消化。我无佛学基础,读来只在似懂非懂之间。
  •     前为佛教基础讲义,后为中国历史佛学传播历程,不做专业研究者可不必读后面。
  •     看了三章,半文不白,有点头晕,但名词解释挺好,有种妈的只有做思维导图才能算看过的感觉。感觉拜佛的人和学佛的人根本就是两个系统,或者两个次元的关系。
  •     前面的佛理阐述颇有启发,此前半懂的十二缘起论与五蕴之说总算有了个痛快了结,佛理读来是尽性,后面与佛理关系不大的佛教史略却实在有感无趣,前几章是很好的。
  •     半文言,比较晦涩。有些地方内容重复。
  •     一本入门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