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正面与反面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4479587
作者:(英)朱尔斯·戈尔达,(英)托尼·埃克尔斯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然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注意到管理企业环境的问题,管理者认为企业环境就像企业文化一样,是固定的,是难以改变的。改变具体的个人被视为“微观的管理”,而改变企业的工作环境则被视为“宏观的管理”。许多管理者宁愿改变个人,也不愿改变企业的工作环境。 相似地,在所谓的“人才争夺战”中,企业为了招聘到特别出色的员工(至少是能力合适的员工)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不愿创造高效的企业环境来激发现有员工的能量和激情。 如果人们拥有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就会表现出最高的水平。在完成一项任务中全神贯注地发挥所有才华,是一种美妙的“心流”状态,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状态。企业中的危险信号,就是很多员工要么压力太大(任务超过能力),要么感觉太无聊(能力超过任务)。 员工无论是压力太大,还是感到无聊,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管理者要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关键就在于不要让员工认为自己只是完成某种任务的工具,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老板雇来的员工,而要让他们无拘无束、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 这种情况下,工作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员工会为了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全力以赴。如果管理者能创造一种良好的企业环境,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勇气,那么就能为企业创造出经济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员工对某一项工作有他的不同见解,管理者可以试着让他来负责该项工作。这种方式通常会鞭策这位员工以更积极并富有成效的方式去工作。 艾波比集团(ABB)前首席执行官珀西·巴内维克(PercyBarnevik)曾经指出,一个存在问题的组织才需要更好的领导者去管理。最出色的基金经理之一、现任富达投资公司副主席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在挑选投资对象的时候,往往选择那些“任何人都能管理的简单的企业”。 如果一家企业需要特别优秀的经理人来管理,那么它要么是没有清晰的目标,要么是招了一些不合适的员工,要么是企业结构中存在需要严格监督的岗位。无论任何企业,只要必须对其进行出色的管理,就说明企业结构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 一般来讲,只有在下面几种情况中才需要经理人: 人们在没有外在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就完不成工作。 (能力不足的问题) 如果缺乏严格监督,员工就会欺骗雇主。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绩效和组织能力的著作。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持续地领先于竞争对手。本书认为成功的企业和失败的企业,其区别不在于目标或价值观,而在于一系列的观念和设想。同时,本书指出在大多数企业中盛行的管理模式既过时又有害,并就如何实行有效的领导、推动企业发展提出了崭新的方法,将企业成功之道与战略思维模式、提高运营效益的方法糅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充满了创新理念和逆向思维的实用手册。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大部分人热衷于寻求能够应付一切困难的万灵药,追逐能套用到所有问题上的管理规则,企图找到所谓的“最优做法”。本书对这些习气提出了挑战。换言之,本书认为,目前大多数商业战略都已泛化老套,大多数管理理论无非是故弄玄虚的诡辩或绝不严谨的民间智慧。在本书中,我们力求消除那些导致管理和战略失败的错误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本书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势。我们企图通过重新制定一个一体化的、有效的商业模式,促使人们回归到核心的管理原则上来。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力求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本书提出的一些论断,是以近期经济研究和心理研究为基础的,但大多数论断都是我们同大批企业高管密切合作的成果。这些企业高管在过去的25年里,都曾经前往伦敦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地参加管理层开发培训项目。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欢喜与悲忧在他们参加这些培训项目的时候,呈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尽数反映到了我们面前。因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把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时刻摆在面前。我们在竞争战略问题上的态度,是以回归到经济基本面为前提的,尤其是回归到创造财富的基本原则,即知识不对称原则。换句话讲,所谓知识不对称原则,就是指在一种市场形势下,一个人知道了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识,而且有勇气根据这种知识采取切实行动。我们把这种“一个人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识”称作“非凡的智慧”。当有人根据这种不对称知识采取了一些非法行动的时候,就被称作“内幕交易”。但是,当有人根据这种不对称知识采取了合法行动的时候,就被称作“创业”或“企业家精神”。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称作不对称知识,也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创造财富。只有那些能够用来为管理者创造独特价值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发现这种不对称知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工作。能否为管理者创造独特价值,是我们判断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战略发现”的前提条件。在没有得到实践的情况下,不对称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市场中没有不对称知识,也没有企业家精神,那么不对称知识将无法转化为新增财富,市场也将会失去活力。美国一位言辞犀利的评论家欧洛克(P.J. O'Rourke)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其他人所相信的事情,那么大家对所有物品的定价都是一样的。蹲守在证券交易所的中年男人就可以不再大喊大叫,而是去悠闲地吃午饭了。”在市场这块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相互对决厮杀的与其说是各个企业(或者企业家),不如说是它们各自信奉的信念[1 译者注: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和规条,即beliefs、values和rules,简称为BVR,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并且与其他人不同的思想发动机。一个人凭这套系统去处理人生里的每一件事,因此,这套系统决定了这个人的成功快乐、情绪感觉和人生成就。]。这个战场上的赢家,他们的信念在更大程度上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这种信念能够为其信奉者创造出价值,企业家和享受到其部分价值的消费者都是它的受益者。市场竞争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谁能发现以事实为依据的信念,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利。作为人类,我们都会犯错。误解、不切实际、思维盲区以及错误信念,一直伴随着我们。当某一个市场空间中的所有竞争者都存在同样的错误根源时,这种错误根源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常见的谬误”。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找到并抛弃这种谬误。假设一家企业(我方)同其他企业(他方)竞争,我们可以冒着过度简化的风险,按照下面的图示简要地概括我们的主要观点。本书的论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本书支持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奥地利学派,而不是新古典学派。本书主张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宝贵的新视野或独特信息的企业家才能在竞争中获利。其次,对于将竞争视为一种只有具有规模或经验优势的企业才能从中获利的均衡状态,本书持反对态度。•本书支持不完全市场的假想,认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机遇,供市场参与者发现、创业和追求差异化。本书从不认为市场几近完美,也不认为管理者的职责仅仅是对企业管理流程和体制进行尽职而慎重的管理。•本书认为企业只有基于不对称知识的深刻见解,并且采取行动,才能获得利润。以经济理论或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最优做法”,是无法带来利润的。•本书支持差异化理念,但这里的差异化在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知识状态的差异,比如信念系统、经验假定、事实陈述、思维模型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这里的差异化不是指各种意识形态的差别,比如价值体系、企业愿景与目标、意向陈述、最终状态等。如果说这些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的话,那么这种差异也只是表达措辞上的不同。本书的论点可以提炼成以下几句话:•市场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不对称知识是探索的目标;•商业战略家是勇敢的探索者;•要有效地组织推动这样的探索。管理的要求商业上的成功是稀缺的、难以实现的。其实,正是其稀缺性表明了要想实现商业的成功是多么困难。很少有企业能够持续地创造大量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逐渐停滞了。然而,很多管理类书籍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使人们误以为创造财富其实很简单——只要你遵循几个常识性的原则、经验法则,或者像菜谱一样的成功秘方,你就能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其实比商业理论所说的要微妙、复杂得多。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以常识为指导往往是不可靠的做法。如果说所有伟大的商业战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战略都有悖于人们的直觉,而且是第一次被表达出来并得到执行。(这种战略出现很久之后,人们才发现其中闪现着不言自明的智慧,并认可这种战略的合理性。)为企业发展开出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泛化“处方”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管理人员本已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很多人在撰写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时,容易给人造成盲目自大、固执武断或者华而不实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管理领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似乎让读者认为,撰写这类书需要作者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希望我们没有成为这些问题的牺牲品。同阅读本书的读者一样,我们认为,管理是困难最大、要求最严的工作之一。朱尔斯•戈尔达(Jules Goddard)托尼•埃克尔斯(Tony Eccles)  2012年2月

名人推荐

管理上的智慧少之又少。在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来自两位卓越的管理思想家的真知灼见。观点刺激、见解深刻且独特——并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每一页里都有令人为之一振的真知灼见。——琳达•格拉顿教授,美国人力资源策划协会董事会成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在开篇就指出,他们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提供创新思想和反向投资观点,来挑战存在于大多数企业内部的陈腐老旧的商业策略……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市场实验的密切投身实验者,两位都是伦敦商学院的重量级研究员。——《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英国权威经管杂志

后记

致谢过去多年里,我们在伦敦商学院等地举办了数百个面向企业高管的研讨会,有很多高级管理团队积极参与,我们荣幸地同他们进行了充满创新的合作。这些管理人员充满了活力,富有想象力和乐观精神,我们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在研讨会期间,我们同这些管理人员进行了密切的互动,共同畅想未来,分析影响企业改善业绩的瓶颈,以开放的思维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固有的工作方式提出挑战。我们之间的对话经常是非常混乱的,充满了创意,但我们能够分析不同的管理模式,探究什么可行以及什么不可行,并提取出少数关键的理念和有益的策略,共同构成了本书的基础。很多管理人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益,很多企业帮助我们检验了我们提出的理念,我们非常感激。我们认为,不对称的信念是一个组织赖以成功的基础,既然想成为赢家,就需要发现非凡的智慧,并放弃常见的谬误。这个观点是我们同多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长期合作的结晶,这些企业包括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公司、劳斯莱斯、英国施乐辉有限公司、力拓矿业、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以及德意志银行。我们认为,要想发现新事物,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特别是把商业团队置身于陌生文化氛围中至少一个星期。这个观点最早是在迈克•普拉克(Mike Placko)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是英国保诚集团“发现实践”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发现实践诞生于2000年,之后10年间先后在12个城市举行)。事实证明,通过实践发现新事物的理念非常有效,后来不断地得到拓展与改进,在同英国天然气集团、法国达能集团、喜达屋国际酒店集团和沃尔沃集团的合作中得到应用。我们对当前管理领域的一些错误认识感到沮丧。今天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一些错误的假定,其工作日程充斥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文山会海。这些管理方式在19世纪或许还行得通。我们对这些错误理念的纠正是受到伦敦商学院管理创新实验室的启发。这个实验室是由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创建的。正是在这种充满创新活力和启发意义的环境下,我们才逐渐提出了“后管理主义”的组织模型。我们认为,在管理过程中,试验是检验一种理念是否正确的良方。这种理念是我们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在罗氏公司(Roche)中,我们看到,对管理团队提出的大胆假设、进行试验的确可以催生出很多深刻独到的见解。我们进行的这些颠覆性的创新工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多位积极支持我们举办研讨会的首席执行官功不可没,尤其是汤姆•艾班尼斯(Tom Albanese)、乔纳森•布鲁默(Jonathan Bloomer)、弗兰克•查普曼(Frank Chapman)、克里斯•欧多纳(Chris O’Donnel)、弗兰克•里布(Franck Riboud)、约翰•罗斯(John Rose)、安东尼•萨尔斯(Anthony Salz)以及汉斯•斯诺克(Hans Snook)。同时,我们还深深地感激多位人力资源总监以及企业培训开发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也在参加研讨会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教益,其中包括巴里•布洛赫(Barry Bloch)、蒂埃里•博内托(Thierry Bonetto)、克莱尔•钱德勒(Clare Chandler)、帕斯卡尔•德布得(Pascal Desbourdes)、伊蒙•伊顿(Eamonn Eaton)、彼得•赫塞(Peter Hessey)、蒂姆•霍恩布洛(Tim Hornblow)、简•基比(Jane Kibby)、弗兰克•摩根(Franck Mougin)、约翰•瑞维斯(John Rivers)、林恩•卢瑟福(Lynne Rutherford)、托尼•施耐德(Tony Schneider)、马尔科姆•塔洛克(Malcolm Tulloch)以及保罗•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是非常幸运的。在我们的学术生涯刚刚起步之际,欧洲第一批商学院刚刚建成不久。这是多么巧合的事情啊!可以说,我们是商业管理领域的奠基人,为新的实践课程的兴起、为跨学科研究的发端、为探索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背离传统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那是管理智慧萌发的时期。在这场管理领域的革命中,有很多同仁与我们一路相伴,相互启迪,他们包括:詹姆斯•鲍尔(James Ball)、安德鲁•朗贝格(Andrew Ehrenberg)、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gue)、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汤姆•勒普顿(Tom Lupton)、格里戈尔•麦克莱兰(Grigor McClelland)、约翰•莫里斯(John Morris)、伊妮德•芒福德(Enid Mumford)、德里克•普格(Derek Pugh)、丹尼斯•皮姆(Denis Pym)、雷吉• 雷文斯(Reg Revans)、哈罗德•罗斯(Harold Rose)、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 Simmonds)、罗兰•史密斯(Roland Smith)、约翰•斯托普福德(John Stopford)以及道格拉斯•伍德(Douglas Wood)。在过去的15年间,新一代的商学院同事和我们开展了密切合作,给我们很多鼓励和启发,增加了我们的智慧,我们对其表示感激,其中包括:帕特里克•巴维斯(Patrick Barwise)、朱莉•布伦南(Julie Brennan)、瑞恩•卡拉约尔(Rene Carayol)、伊夫•多兹(Yves Doz)、保罗•埃文斯(Paul Evans)、玛丽•费尔布拉塞(Mary Farebrother)、简•法兰(Jane Farran)、罗布•葛菲(Rob Goffee)、彼得•格雷(Peter Gorley)、林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伊恩•哈迪(Ian Hardie)、盖伊•哈斯金斯(Gay Hskins)、特里•希尔(Terry Hill)、维罗妮卡•霍普哈雷(Veronica Hope-Hailey)、多米尼克•海达(Dominic Houlder)、约翰•亨特(John Hunt)、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达纳•卡曼斯泰因(Dana Kaminstein)、理查德Kaminstein乐威斯(Richard Lewis)、安德鲁•里克曼(Andrew Likierman)、哥斯达斯•马吉德斯(Costas Markides)、阿兰•马奇曼(Alan Matcham)、延斯•迈耶(Jens Meyer)、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奈杰尔•尼克尔森(Nigel Nicholson)、凯特•伍(Kate Ng)、埃迪•欧本(Eddie Obeng)、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汤姆•罗伯特森(Tom Robertson)、乔塞•桑托斯(Jose Santos)、冯斯•特罗潘纳(Fons Trompenaars)、金•沃伦(Kim Warren)、比尔•温斯坦(Bill Weinstein)、大卫•威尔(David Weir)、罗宾•温斯利(Robin Wensley)、保罗•威尔曼(Paul Willman)以及莎朗•威尔逊(Sharon Wilson)。我们非常感激西蒙•布朗(Simon Brown)和海伦•杜吉德(Helen Duguid)不辞辛劳地审阅书稿,并提出诸多改进意见。Profile Books出版社负责本书的编辑,斯蒂芬•布拉夫(Stephen Brough)以及我们的文字编辑潘妮•威廉姆斯(Penny Williams)都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鼓舞和睿智的建议,我们对其表示深切的感激。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绮莉•戈达德(Cherry Goddard),是她为本书提供了精美的插图。

内容概要

朱尔斯·戈尔达,伦敦商学院竞争战略和市场创意课程教授,在伦敦商学院授课超过三十年,同时他也是欧洲教育计划中心(CEDEP)和欧洲商业管理研究所(INSEAD)的研究员之一。他曾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组织进行过管理咨询,其中包括有微软、法国达能、美国怡安保险苯菲尔、BBC、劳斯莱斯……

书籍目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做管理中的赢家 1
01 企业通过差异化,才能领先对手 / 6
02 成功的企业不可能轻易被模仿 / 10
03 抵制企业战略趋同化、平庸化 / 13
04 投入更多精力在追求创新上 / 16
05 注重企业附加值才是管理的王道 / 19
06 市场竞争中重要的是你比对手强多少 / 23
07 创造并留住客户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 26
08 洞察市场比描绘企业愿景更重要 / 29
09 企业内部问题远比外部问题重要 / 32
10 积极抢占市场“先行者”地位 / 35
11 战略的意义在于创造市场 / 39
12 不妨借鉴巴菲特的“反向思考法” / 42
13 时刻用80/20法则思考问题 / 46
14 尽量避免决策过程非理性 / 49
15 慎重考虑营销战略的适用性 / 52
16 透析人性,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 / 55
第二章 破解战略思维的要点 59
01 战略必须灵活,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 62
02 战略思维的难处在于独特、精准地看世界 / 65
03 卓越的战略往往被竞争对手视为异端 / 68
04 战略的命运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判断 / 70
05 先有实际的行动,再诞生出色的战略 / 72
06 不迷信专业人士,要依靠全体员工 / 75
07 制定战略类似于科学家反复做试验 / 77
08 战略思维应从研究具体的问题入手 / 80
09 转移注意力焦点,不被年度规划束缚 / 83
10 战略需要大胆、热情和创意 / 86
11 积极借鉴投资高手的思维方式 / 91
12 跨界思考,学会突破形形色色的边界 / 95
13 向哲学家和诗人学习另一种思考方式 / 99
14 梳理企业流程,削减繁文缛节 / 102
15 不被个人魅力的光环牵制 / 105
16 把创新变成现代企业的日常工作 / 107

第三章 掌握组织和管理的艺术 111
01 学会平衡好管理和创新 / 116
02 彻底解放员工的想象力 / 120
03 打破让企业效率低下的瓶颈 / 123
04 丢弃传统的标准管理模式 / 125
05 掌握六种外界力量对管理的影响 / 129
06 将网络新媒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 / 132
07 确保企业内部的沟通畅通 / 134
08 理解职业经理人的两难处境 / 138
09 比起改变员工,更关注改变环境 / 141
10 重视平行结构在企业中的作用 / 144
11 用催化机制调动员工的责任感 / 146
12 将进化主义深入根植到企业内部 / 150
13 对员工要更注重内在的激励 / 153
14 管理人员容易忽略的五个真理 / 155
15 改革企业环境,才能提高业绩 / 159
16 重视企业责任,慎重处理外包工作 / 162
第四章 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偏见 165
偏见一:传统的管理方法永远适用 / 169
偏见二:科学发现的逻辑没有借鉴价值 / 172
偏见三:企业道德无足轻重 / 175
偏见四:轻视员工自我变革的积极性 / 178
偏见五:企业价值大小与其志向大小成正比 / 181
偏见六:少数精英的意见才可靠 / 183
偏见七:群众的智慧不足为道 / 185
偏见八:企业业绩跟民主化没有相关性 / 188
偏见九:企业必须处于绝对的稳定性 / 190
偏见十:高压管理下才能出良好业绩 / 193
偏见十一:企业信息必须严格保密 / 195
偏见十二:决策与结果的联系不需要明朗 / 197
偏见十三:只要是错误,就不可原谅 / 199
偏见十四:离开会议,企业就无法运转 / 202
偏见十五:对话要有激烈碰撞才有效果 / 204
偏见十六:管理者必须狂热地忙碌 / 206
偏见十七:规模经济的效益大于简单经济 / 209
偏见十八:创新是个别“怪人”做的事 / 211
偏见十九:要控制员工才能获得安全感 / 213
第五章 最具现实价值的应用与案例 217
01 把“No Surprise”从你的字典里拿掉
——采用全新的观察视角重新思考 / 222
02 “发现过程”具体该如何操作
——“发现过程”的八个特点 / 225
03 拒绝急功近利的商学院课程
——“发现过程”有其颠覆性 / 227
04 少一些循规蹈矩,会有更多惊喜
——“发现过程”的效果,取决于议程是否开放 / 229
05 管理者需要保持开明的心态
——重塑思维过程,踏上发现自我的旅程 / 233
06 挑选公司员工,来组织项目顾问团
——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与实况测试的力量 / 236
07 鼓励下属“异想天开”的提案
——英国天然气集团(BG)与异端思想的力量 / 240
08 将商业智慧与社会责任融合起来
——达能集团(Danone)与“登山”项目 / 244
09 情感投入至关重要
——“发现过程”对企业业绩的九大功效 / 246

结束语 / 249
致 谢 / 250

编辑推荐

《常识的正面与反面: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的管理课》编辑推荐:伦敦商学院你最不容错过的管理课!全球三大商学院最受欢迎的管理课!排除管理上的偏见和盲点,重塑企业的核心力量!世界五百强管理人员必修课!1.绝对的权威力——作者是任教世界三大商学院之一(伦敦商学院)三十年之久的教授。他曾为世界很多的企业、组织进行过管理咨询,其中包括有微软、JWT、橘子、法国达能、美国怡安保险苯菲尔、BBC、劳斯莱斯等诸多世界一流的超强企业。2.绝对的实战性——伦敦商学院的进修生,数百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管理者在作者的课程里实际提出或者暴露的问题,在书中一一剖析。到底有多少是身为管理者的你犯过的?3.最新的前沿性——结合当下最新的管理学前沿的理念和知识,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赢家通吃的年代,管理者的视野决定一切!4.与沃顿商学院齐名的世界级商学院,最受欢迎的管理课隆重推出!《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之后,另一本热销书!

作者简介

伦敦商学院位列世界五大商学院之一,其欧洲第一商学院的位置更是不可动摇。本书两位作者都是伦敦商学院的资深教授,他们以最新的经济学和心理学调查为参考依据,并参照数百名世界级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与教训,揭示出企业管理上的偏见和盲点,,指出如何打破常规,争取企业致胜的关键。
在书中,作者指出,管理者往往学习或者模仿同一套商业理论,存在众多管理盲点和偏见。这本书为那些老旧的问题和争论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和改变,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崭新的改变之路。


 常识的正面与反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直比较幼稚,至今仍然做不到心如止水,看到真正的理想还是会心头一亮(马上又不可避免地黯淡下去)。至少在那一瞬间,有几丝兴奋感升起,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终将有一天,开放的商业市场和开放的思维会成为仅有的战场。(维克多.雨果)”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Uncommon Sense Common Nonsense, 作者是商业管理领域的奠基人。该书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为理论基础,结合了当今资本主义商业中的很多实例,提出的中心观点是:持续的利润应该是给“不对等知识”的回报。企业的理想是追求附加价值(经济租金),也就是通过新发现、新知识来获得的利润。为了实现企业长期获利的目标,作者批驳了当下流行的很多观点,看得我连连点头称是。是啊,谁不希望自己工作的企业有道德、有民主、有平等呢?谁不会赞成让能力和责任相匹配呢?谁不欢迎薪酬透明化呢?但我们身处的现实,与作者给出的理想实在相距甚远。欧美的现实已经与那样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了,而中国与欧美企业的差距,又令这种理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身处现实,人们的热情被打击,真诚只会让你显得愚蠢且更易受到伤害,混日子成了最保险的人生。作者说,这本书是为理性的乐观主义者而写的,也是为那些尚未丧失理想的经理人而写的。但愿我是他所说的“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     据说,乾隆年间有一年闹饥荒,百姓民不聊生。不过虽然在纪晓岚的努力下,满朝文武都认识到了饥荒的存在,但却相互指责,认为是他人的过错导致了国库空虚。于是乾隆爷龙颜大怒,决定对满朝文武来一场360度考核。然而考核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纪晓岚被淘汰了。原因是,在考评中,和珅善于领会领导精神,深受下级用户,而纪晓岚业务虽强,但缺乏团队精神,过于突出个人能力,忽视集体作用。当然,以上不过是借古讽今的故事罢了。但是在现实中,感慨管理“劣币淘汰良币”、“奸臣当道”的不在少数,而成君忆甚至在《孙悟空也是好员工》中曾经说过,像猪八戒这种拍马屁的员工也是好员工,因为领导开心了,事情也好办了。这个问题当然也牵涉到在中国人际关系与办事能力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再放远点,想想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企业管理。根据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的理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中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公司的成立就是人们为了减少交易成本的重要发明。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在内部就开始出现更多的人来维持公司的运转,比如“管理人的人”和“监督人的人”。正如这本书《常识的正面与反面: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的管理课》所提到的,当你任命更多的经理人时,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诚然,一个组织总是有着扩张的本能,但一旦接近某个临点,就会出现停止,而这个临点或许就是企业所节省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当企业不再能为市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企业将会因为滞涨而萎缩,甚至崩盘。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很少能看到所谓的百年长青的企业,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危机在盛世就已经存在。不过,这或许也可以给我们另外的思考,我们如何管理企业。《常识的正面与反面: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的管理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让市场融入到内部管理。说白了,就是看一个人行不行,不是看他在内部的关系,而取决于市场。也只有基于市场,管理才会发挥更好的作用。当然,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百科全书,里面谈及了不少点,但可能这点是最吸引我的。而以这一点来辐射全文,其实还是一句话,让市场说了算。正是由于让市场说了算,所以我们才需要改变现有的观念,以迎合市场,比如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等等。尤其是第四部分的偏见,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管理。或许你可能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正如里面引用费曼的观点所说的:既然这个问题是新出现的,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从老方法里找答案了。随附网上看到的帖子,因为本书信息量太多,所以我一直不知道怎么介绍,正是这个帖子给了我想法。——————————————————————————————————【转帖】『经济论坛』 纪晓岚与和珅的360度绩效考评 每年的年末和年中,是公司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惯例了。今年的考核政策和往年一样,还是采用人力资源部大力推崇的360度考评,上级、同级和下级考评相结合。   从表面来看,这种360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平公正和全面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在中国特色的人情味里,这种考核的结果好像一直有些特别的意义。   从下面乾隆时代,和珅和纪晓岚的360度绩效考核结果,大家也许可以感觉得出这个特别之所在。     背景:   乾隆时代,突然发生大面积饥荒,许多地方民不聊生,百姓急待朝廷安抚,半年后,没有任何改善的现象出现,百姓对朝廷非常失望,纷纷请命,希望皇帝能过问百姓疾苦。   满朝文武至此才统一认识,承认纪晓岚等少数人多次提到的大面积饥荒,但却无人承担责任,只是互相指责,而且国库空虚,余粮也难安百姓了。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认为整个管理团队出了问题,决定对下属来一次考评,提高文武的管理水平与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由于文武百官各有其责,苦无依据评价各官称职程度,只好来一次360度考核,其中和珅与纪晓岚的考评最有代表性,结果如下:     1、[和珅评分情况]:   1)、上级评价:  和珅工作热情很高,对上级布置的工作总是积极处理、坚决执行,谈吐之间忧国忧民,充满激情;  善于领会领导精神,深受下级拥护,平级中大部分官员对和珅关系很好,说明和珅善于协调;  也许在每一方面的工作能力上,和珅都有不如其他人的地方,但他善于利用资源,团队成长迅速,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    综合结果:优      2)、同级官员评价:   95%的官员评价是优,5%评价是差。   典型意见四类:  和珅关心下属,带队能力强,理解上级指示到位,指明方向清楚,同级中再大的矛盾也能化解,合作愉快;   和珅能力不足,但是大团队中的润滑剂,是团队团结的核心;  和珅工资和大家一样,但却能开好车,住洋房,资产来源不明,可能有些问题,但和他相熟的同事都证明,这些财产是他老婆带来的,与他在朝中显著的管理才干相比,只是小节;  不了解和珅的能力与具体工作情况,但平时待人和谒可亲,没有官架子,感觉是个不错的人。    极个别评价:  和珅这类官员,没有真实才干,却善于隐藏自己,分管的事情做得越差,官却越做越大,这样的人,朝中有一两个还不足以为患,但如果满朝文武都这样,能人志士就不能为国家效力,国库日渐空虚,繁荣与人民幸福就谈不上了。(乾隆皇帝批语:这样的说法,反映出对团队能力的不信任与对领导用人能力的怀疑,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宜收录。)      综合结果:优      3)、下级官员评价:   100%评价均是优   以下省略好评数百条      4)、[结果]   总体评价:和珅得到满朝文武考评最高分,由于已经官居极品,无法升官,乾隆只好赐与上方宝剑以资嘉奖。    2、[纪晓岚评分情况]   1)、上级评价:  纪晓岚业务能力突出,专业能力很高,遗憾的是,过于固执,执行上级指示不坚决,经常提出反对意见,影响大局。  此外,与同级关系处理很差,权限认识不清晰,经常干涉其他部门事务,对同事间的配合缺乏信任。另外,处理下级关系容易走极端,过于生硬,即使其部门长期缺人。  特别是饥荒问题,虽然纪晓岚早已发现,可是却严重缺乏沟通能力,无法说服百官承认他的发现,更不能帮助皇帝认清形势。  纪晓岚经常指责有的官员水平不合格,但却不能从流程制度上帮助这些官员去提高与改善。    综合结果:差     2)、同级官员评价:   80%官员:差,10%及格,10%优     典型意见:  业务虽强,但缺乏团队精神,过于突出个人能力,忽视集体作用;  对其他人缺乏信任感,总以为朝中许多官员不合格;  对上级不够尊重,爱自做主张;  做任何决定都不爱与大家交流,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  与其他部门配合中,总是出现问题    个别意见:   纪是难得的人才,为百姓与朝廷尽心尽力,家无余财,是难得的忠臣,有原则,应该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乾隆皇帝批语:此人必然与纪关系亲密,不足为信)      综合结果:差      3)、下级官员评价:   30%:差,30%优,40%一般   典型意见:  有领导魅力,推动工作能力强,效率高,对国家忠心,对人民负责;  布置工作生硬,要求苛刻;  带领部门所做工作经常得不到皇帝肯定,说明领导水平有问题;  搞不清楚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因为老纪的主张常会被皇帝否定,为国做事还是听命行事,总是让下属面临选择。    4)、[结果]   总体评价:差,排行处于朝廷末列,由于规定这次考评处于最后10%的管理者被淘汰,纪晓岚被降职处理,乾隆皇帝亲切地希望他多多历炼,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纪晓岚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与和珅等人巨大的差距,是告老还乡,还是从此得过且过,混一个好评,没有拿定主意。     后来,乾隆皇帝将此决定昭告天下,安抚不满的黎民百姓,希望百姓能通过朝廷这次的行动,加强对朝廷的信心。    后续:   三年后,满朝文武管理素质大大提高,官员间团结一致,和珅式的大臣充满朝廷。而饥荒依旧进行,只是乾隆一个人不知道而已。   从以上纪晓岚和和珅的绩效考核结果来看,360度考核考察的更多是人情、人味和关系,而不是我们工作中需要拔高的能力。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又怎么能很武断地说他们两个谁更合适管理呢?
  •     落潇/文正直企业的兴衰成败之际,我看到了这本书,大致翻阅,让我为之一惊,从而手不释卷,为之感叹我自己能力的缺失。这本书就是《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的管理课》。对我而言,从业以来,一直在技术线上奋斗拼搏。管理,对于我来说,仅限于电脑和资料。而与人打交道的管理,还是刚刚开始。第一个让我最难管的则是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比较任性,让父母难堪的是,暴力只能撒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第二个就是我的同事,一群富有朝气的年轻人,研究生学历,有自己的想法,更有自己的思路,过细的监督只能打击他们的能动性,不监管却能让他们不断的衡量自己的薪水。而这本管理课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掌握组织和管理的艺术,检验我是否存在管理中的偏见,给了我一种久旱逢甘霖的体验。说到组织和管理的艺术,我感触最深也是我实际工作中非常缺少的就第一点就是:解放员工的想象力。每个人都有能动性,如何使得个人能动性最好的用于工作中,那就是团队的功效。拿国内外著名的汽车产业举例,本田和丰田,为何能取得骄人的销售量和利润,采用创新的精神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是他们成功的关键。相反,通用汽车在创造出一定业绩之后,走标准和保守路线,使得思维形成定式,导致了目前的状况。在每个企业中,如何定量管理员工的工作和成功的核实员工完成工作的质量,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管的太松,使得任务没有进展可言,管的太紧,使得管理者的威望下降,任务进展也上不去。这就需要本书中提到的“丢弃传统的标准管理模式”的方法。比如权力等级化,使得创新的想法得不到注意和重视,再比如,目标单一化原则,当上下保持一致的思维时,新鲜的想法容易被抹杀,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出现危机。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员工要注重内在的激励。非常重要,也让我非常惭愧。因为内在的激励是和外在激励,也就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随着现在员工的知识性加强,一起个人学历的上升,沿用外在的奖惩已经成为一个落伍时代的标记。与时俱进的进行内在的激励,提升员工的自我组织工作,以及如何提升完成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将是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伦敦商学院的管理课非常的好,其内容涵盖帮助企业成为管理者的赢家,帮助企业掌握组织和管理的艺术,摈弃管理者持有的偏见,打造一个成功企业的成功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内容。有走出企业管理困境的想法,就从这本书开始。2013-4-21晚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想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管理学有一个范性的认识 于是读了这本书 非常不错的经济读本 这本书并不要教会什么管理原理 而是推动读者自己开展思考 避免思维定势和习惯偏见 很多图表非常有意思
  •     这本书观念有几个很有用,但是整理就是在balabalabalabala。。。。
  •     书包装不错,封面不错
  •     所谓知易行难,书里谈了太多“正确的废话”,除复习了一遍20/80法则之外,没有太大的收获呀!
  •     能够改变人常见看法的一本书,很受启发!!!
  •     还没读, 但看了提纲, 很不错.
  •     伦敦商学院的管理课非常的好,其内容涵盖帮助企业成为管理者的赢家,帮助企业掌握组织和管理的艺术,摈弃管理者持有的偏见,打造一个成功企业的成功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内容。
  •     一些简单的常识,在这本书中用案例再度说明常识一再被忽视,简单的事情比复杂过后,往往是失败。管理主义的这种无意义的错觉很快就会消失,它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老子的无为而治 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其中的智慧呢
  •     这就是哲学问题,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
  •     帮朋友买的应该还可以。
  •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已经把提炼出四个论点: 1、市场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需求始终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 2、不对称知识是探索的目标(你不知道的我知道,你没想到的我想到,利用市场提供的充分机遇) 3、商业战略家是勇敢的探索者(赢在创新) 4、要有效的组织推动这样的探索(创新以及实践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当我们沉思时,应该思考的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现代企业大多数都是盲从的最求利益最大化,管理者们深陷于规模和利益目标的怪圈,觉得那才是成功。其实越是刻意的把成功当成目标去追求,你就越可能与它擦肩而过。如同幸福一样,成功是无法刻意追求的。瓜熟蒂自落。成功是超越自我专注于一项事业的意外收获,或者是其他人屈服之后带来的副产品。幸福是无意之间发生的,成功往往也一样。作者从新审视了管理、组织以及商业战略的常识,并提出管理者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偏见和误区。很厚实的一本书,内容有点深,不过值得推荐!
  •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我痛恨禁锢自由思维的一切人和形式——要宽容,不要绝对
  •     样书审读
  •     写的太烂
  •     作为一个外行人也能看懂较多篇幅,说明写的还是可以的。例子太少,感觉通篇大道理的样子。好多名言说不定找工作的时候有用。
  •     可以翻翻
  •     对组织的描述非常有趣,值得一读
  •     非常有用的观点,与乔帮主的一下观念不谋而合
  •     我的观点在书里面找到很多相同之处,也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某些想法
  •     本书的精华就在前言里面的观点,后续内容没组织性,乱七八糟
  •     毫无诚意。
  •     书很简洁,但观点很有新意。不同于古板的教科书。
  •     很喜欢,希望多推荐这类书
  •     各种西方管理理论的集成,使你不至于陷入某个理论而走火入魔,不过其精髓我理解为中庸之道。
  •     在消化空洞的管理学理论,我有一个方法:把企业当作自己,作为一个人,被一所学校录取所要采用的战略,和企业要进军市场采用的战略其实是内通的。走别人成功的路失败的风险和开创自己路失败的风险,难分伯仲。靠一个理念而经营的企业,应当把创新当首任的企业,这些都是我在申请时需要革新的观念。我谢谢你,London business school, my dream, my fancy.
  •     这是一部比较重要的管理论著,对于常见的、争论比较多的管理基础问题给予了比较高度的论述,是新时代的一种反思,今后还会有类似的反思,螺旋式上升。但可惜的是,封面设计体现了书商的的风格,对于学术类图书是一种很不尊重的设计。似乎在卖“伦敦商学院”的牌子,夸大其词为“至关重要”。原书名中都没有这些话。这种书还是让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吧,真是糟蹋了“黑天鹅”的品牌,希望书商在发展的道路上,尊重学术,尊重读者,以平常心态和读者交流,而不是哗众取宠。
  •     书中就常见的管理问题,从新的视角的解读,正如书的名字《常识的正面与反面》,每一要点都以很简短的篇章清晰的讲解清楚。
  •     说了一大堆,读前言就好了。
  •     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部分才是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有些读者提出的案例不足的缺点,其实书中也有解释,不要期待天上掉下来一个完全适合你的先例让你直接采用,远见是需要思考和实践慢慢得来的。这本书需要反复看多遍。
  •     商业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有效地、有组织地、勇敢地,探索不对称的知识(而非理论)。
  •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挺新 集中在前言和第一章 但是后面的内容越看越觉得乏味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80/20 这本书的精华也只有20% 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偏纯理论的解释 而且有些观点别的书里也一直都有强调 里面对消费者分析的那部分真的相当精彩 总而言之 这本书相比于其他管理类的书籍已经好太多~
  •     好书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很喜欢里面的内容
  •     2017第17本,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提出了个人【学习】与【利用】知识与信息的一系列推论,本书可以说简单补充了组织【保持一致性】与【探索与学习】两种状态的一系列推论,不论马奇还是本书的观点,都需要在具体脚本及业务细节下背反推论,才能决出高低,换句话说,环境、战略与决策都是动态的,不能一概而论。 以下是本书部分推论: 1、竞争情况与企业历史表现两个维度相加才能客观衡量企业的表现 2、先入市场比产品质量更高更能解释市场地位的形成过程 3、战略的意义不在于进攻或防守市场地位,而在于创造或毁灭某个市场 4、通过设定数字目标来管理企业是一种没有长远规划的管理方式 5、费曼:如果问题根本上是全新的,那么经过检验和测试的方法就不在适用了
  •     非常实用务实的管理理论
  •     虽然忘的也差不多了,有空再看一遍。不过纸张非常好,摸着很舒适!
  •     文如标题。认识到双向的问题,是一种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及辩证地看待。喜欢这种思考方式和产生的结果及打破的常规。
  •     价钱贵,里面商业评论不错,角度也好,就是内容太少,犯了畅销书的通病。
  •     非常好的一本管理通俗读物。
  •     彻底颠覆传统管理观念
  •     看过了你就知道了,绝对好书,不是一般的管理教材,很有深度,看了绝对视野打开
  •     从咨询业角度看,写得粗枝烂叶、逻辑不紧密,有愧于用了这么漂亮一个书名。
  •     很多对管理方面的反思和独特见解。但是论证并不是该书的强项。
  •     创立新品牌必看的书
  •     提供了一篇篇有力的思想观点,唯一不足的是翻译并不是根据中文表达来翻的,不顺畅。
  •     : F272/5023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