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师表国之英豪

出版社:编委会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04出版)
ISBN:9787560851211

章节摘录

提携·培养·指导    ——铭记李国豪的知遇之恩    江景波    我没有直接师从李国豪,但我进入同济大学工作和在同济大学的成长,离不开李国豪校长的提携、培养和帮助,我始终把他当作我的恩师。值此李国豪校长诞辰百年纪念之际,以本文感谢老校长的知遇之恩。    他的提携、培养,使我健康成长    我是一个侨眷。195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这一年10月,我响应人民政府号召,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治理淮河的工作。分配在安徽滁县专区治淮工程指挥部,曾任工程股长、工务所代所长等职务。八个月后,我的工作结束,由于表现出色,被评为“治淮功臣”,受到表彰。在华东军政府召开的庆功会上,由于当时华东地区的17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均参加了,所以同济作为当时拥有最大土木工程系的系主任李国豪先生也参加了。会上,我代表学生作了发言。    李先生听了我的发言后,认为我是一块很好的教师料子,遂点名要我到同济大学工作,我当然很乐意。这件事也获得了华东军政府教育委员会的批准。从此我进入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助教。    同济大学从李庄回沪后,工学院就落在现在的“一·二九”大楼所在地段。朝南面的一段三层楼是教室,北面的二层楼是教师办公室,胜利楼(现逸夫楼)是学生宿舍,篮球房是图书馆,四平斋(现中法中心)是好几幢一层平房的教工宿舍。我和李国豪在北面一楼一个大办公室一起办公,他的办公桌子靠窗口。    我作为“钢筋混凝土”课程助教,当时李国豪分配给我两项任务,一是完成气轮机厂桥式吊车的标准设计(跨度21米、起重量3~5吨),二是去听他讲授的“桥梁设计”课程。由于我的设计水平和学习成绩不错,很受李国豪赏识,加上刚刚解放,师资比较紧缺,过了一年就让我这个助教去上“木结构设计”课了(按照当时学校规定,助教需满三年才能上课)。这是李国豪对我的信任和提携。    此后,1954年开始学苏联,学校开设了新的课程“施工组织”,也交由我负责了。特别是后来提我当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校长,这都是李国豪对我的信任、提携和培养。    他逆境不馁,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李国豪原夫人叶景恩是印尼华侨,我的父母和兄弟均在新加坡,这在广东和福建不算一回事,可是在别的地方就稀罕了,因此注定我们两个命蹇时乖,在解放初期政治运动甚多,每次都免不了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他是校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我是系级“反动学术权威”,靠边劳动改造了。    这期间,李国豪校长有两件事对我影响是深刻的。    第一件事,他在隔离室里,整天想着武汉长江大桥的横向晃动问题没有解决。为此问题南京长江大桥还横向加大了4米,多花了400O吨钢铁。责任心促使他利用报纸边缝和中缝计算和研究起来,最后在好心的看守人帮助下弄了两本学生笔记本,这使他的理论计算顺畅多了。1969年9月,他终于完成了大桥稳定的初步计算,得出了大桥自身结构没有问题的结论。1967年,随着所谓“教育革命”的开展,对一批校领导和所谓“学术权威”的隔离审查取消了,李国豪利用这种机会,从中央商场买来了废品计算尺的赛璐珞做桥梁杆件和模型,用家里的缝纫机、乒乓球网、发卡、衣夹、大头针等作实验工具,又买来一台旧的手摇计算器,实验、记录、运算。转眼一年过去,试验结果和牛棚里的理论计算一致。1974年,他受邀参加全国钢桥振动科研协作会议,他将此结果在会上作了报告。他解决了一个桥梁振动的重大问题,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震动。1975年,他将这个结果整理出版了《桥梁扭转理论——桥梁的扭转、稳定和振动》一书。李校长这种逆境不馁,科研不辍的精神令我崇敬。    还有一件事。1969年,同济大学部分师生提出的“教育革命”方案——教学、设计、施工三位一体的“五七公社”开始试点。第二年,又招收215名学员。1971年李校长随这些学生去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工地开门办学。面对连移项、括弧都不懂的工农兵学员,他心里着急。但他没有放弃,心想这些学生也是无辜的,将来也总是要为国家建设出力的。那时学生暗地里都知道他是学术权威,有问题喜欢偷偷去问他,他总是想方设法,变着法儿广征博引地辅导,让这些学生有所收获。由此及彼,他正想到这些学员将来要担负起一般中小桥梁的建设,因此他结合交通部与同济大学共同组织制订桥梁设计规范的机会,提出了社会调查要求,在一名助手陪同下,一起奔赴河南、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实地调查,终于整理出了计算公路桥梁横向荷载分布的简捷计算方法,并出版了实用的《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一书,一版再版。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品格,他对工农兵学员没有歧视,而且从长远为他们着想,用心良苦。P3-5

前言

2013年4月13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两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同济大学为此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先生的生前同事、学生晚辈深切缅怀这位学界泰斗,并将纪念文章集成一册付梓,嘱我为序。    我1979年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李国豪先生恰为同济大学校长。他以恢弘的气魄与出众的才华,运筹帷幄,提出了同济大学要实现“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即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以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从此,同济大学开风气之先,借改革开放之春风,率先开启了与德国的学术交流之门,并成为国家对德交流的窗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才有机会并创造条件获得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和一批同济师生赴德国留学,跨出国门,融人世界。    在德国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我的指导老师迪茨教授希望我能留在他的研究所里继续深造。我当时犹豫不定,于是电话咨询了我的硕士导师方如华教授。方教授又专门请示了老校长。老校长建议我去企业锻炼,为将来中国汽车的腾飞积蓄力量。就这样我选择去了企业,从最基层的工程师干起,几乎经历了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最令我难忘的是,88岁高龄的老校长2000年来到德国,我陪同他参观我当时工作的奥迪汽车公司。老校长跟我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到德国了。言语之间既有隐隐的惜别之情,又蕴含着对我们的希望之意。当时,他看到车间门口挂着我的照片,就若有所思,但没有说什么。直到在机场送别的时候,才推心置腹地对我讲:“虽然你在奥迪公司干得很不错,攀上了一座高峰,但是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目前国内的形势很好,回国可能迎来更有意义的高峰啊。”老校长的指引就如春天的甘露,使一直尘封在我心里的回归祖国的愿望,像一粒种子那样开始萌动发芽。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忆起这一幕,回忆起老校长的谆谆劝勉。    2000年底,我决定回国工作。回到上海的第二天,我前去看望老校长,向他报到。先生饶有兴趣地和我讨论发展电动汽车的重要性及技术难点。几天后,他亲自给主管经济的蒋以任副市长写了一封长信,直接促成了我向上海市领导的沟通汇报。之后,他曾亲自来到我的实验室,视察指导并了解研发进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我多次去老校长家里探望请益,每次都能得到他的谆谆教导。交谈中可以感觉到,他以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报纸杂志,获取方方面面信息。他思维敏捷,心系同济的未来,思考国家的发展。作为人生路上得到先生直接指导的后学晚辈,回忆起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感怀他不平凡的一生,我不禁心生感慨。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作为一位潜心钻研的学者,先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德国就学工作期间,先生刻苦攻读,学业超群,在桥梁工程界屡创佳绩,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悬索桥李”的大名更为土木工程界广泛认同。他的导师许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竭力挽留他在德国做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一听到可以返回祖国的消息,先生就毫不犹豫地挈妇将雏,历经千难万险,回国报效。而当时国内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他毫无怨言。他曾这样述怀:“少年励志,唯学是求;不顾贫困,德国远游;幸得良师,更遇善友;潜心斗室,乐以忘忧;战火纷飞,安饱奚有;大难不死,矢志不休;转辗归国,叹伺处兮能我留。”这体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情怀。在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当领导,赤诚的爱国情怀是他不变的信念和强大的支撑。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先生总能高瞻远瞩。正是因为站在了桥梁学科的最前端,他才有信心、有勇气、有胆魄、有能力力主南浦大桥、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为我国争得了桥梁工程界的国际地位,也开创了中国大跨桥梁工程事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先生既能深人专业探幽微,又能跳出专业览全貌,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国家的发展远景。从国家、从上海的发展大计出发,力排众议,先生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使宝钢、洋山深水港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如今,宝钢已建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世界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洋山深水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深水港湾已经屹立在东海之上,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先生桃李满天下。在治学理念上,他提出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同济校风。在学科上,他行为示范,他的理论从不满足于推导和计算,总是力求以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检验修改和实证理论。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倡导学生一定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辛勤浇灌培养出了一支拥有数位院士的杰出科研团队,谱写出了我国桥梁研究和建设的辉煌篇章。    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缅怀他对祖国的忠贞不渝,对学术和教育的忠诚和坚守,对年轻人的爱护和提携……缅怀他放眼全球、赤诚报国的宏大志向,他审时度势、引领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他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作风等,这些都是同济大学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的风范和精神,将永远长留同济园内,长留师生心中,并不断得到传承弘扬。

后记

从一名贫苦的客家少年成长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为新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李国豪的一生丰满而富有传奇。    16岁开始与同济结缘,从土木系学生到教授、系主任、学院院长,再到学校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李国豪的名字始终与同济大学紧紧联结在一起。    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我们组织编撰了《学之师表  国之英豪——纪念李国豪诞辰100《周年文集》一书,并在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得以如期出版发行。本书与同时出版的《李国豪》一道,是为纪念李国豪先生诞辰100周年专门组织编撰的一套文丛。两本书的内容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我们设想本书收录的文章,应具有写实性和感受性,即更多体现出作者与李校长之间直接交往和直观感受的一面。有鉴于此,组稿初始,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联系具有代表性的各方面人士,以期通过不同侧面的记述和描写,多角度立体地反映李国豪治学、治校、为人、做事等相关的事迹,并具有亲切感和可读性。目前来看,上述预期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感谢上海市政协、上海市科协、民盟上海市委以及梅州市委等相关单位和领导,推荐有关人士撰写了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使得本书的结构和涵盖面更加完善。特别是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培基、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李虹鸣,在本书筹划、启动伊始,给出了非常具体、直接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参与协调、邀请有关老同志、老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梅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祥华以及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丘峰先生也对本书的编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推荐了多位李校长家乡包括嘉应学院的有关人士撰写回忆文章。    感谢江景波、王建云等学校老领导,接到约稿函以后,给予了积极回应,对李校长的有关情况作了真切、生动的记述,并早早交回了稿子。还有李校长的夫人林凤棣老师以及公子李沪曾教授、李乐曾教授等家人,对本书的编撰自始至终倾注了极大热情,并亲自拿起笔来,撰写了饱含感情的纪念文章,为本书增色不少。还有孙钧、董鉴泓、肖友瑟、罗小未、徐植信、黄鼎业、赵振寰、曹善华、朱照宏等多位老教授、老领导,以独特视角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李校长的崇敬和对纪念活动的大力支持。    本书编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广泛地约请方方面面的人士专门撰写纪念文章之外,还收录了部分之前已经正式出版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当中的有关报道和通讯文章。其中有一些我们在成书过程中已经与作者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认可,还有一些囿于通讯方式等原因,目前仍在联系过程中。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还有其他许多单位和个人需要感谢,不一一例举。    虽然我们的目标和初衷是要通过本书的出版,对李国豪先生一生的不同侧面有真实、真切、到位的反映,但受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或未能完全实现;另外,因为时间久远的关系,部分文章涉及的相关细节,或有差漏,未能一一核实查证,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谅解和指正。谨表感谢!    期待这本文集因实录历史而成珍藏,更因汇聚精神而获传承——于同济、于社会、于后人。    本书编委会    2013年3月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同济之魂提携·培养·指导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者风骨长存同济明灯烛照后人李校长与同济德国问题研究忆李国豪教授附:Erinnerungen an Prof Li Guohao李校长与同济海洋学科建设忆大师风范与智慧记载着李校长与同济的几张照片黄花满园思先贤一个结构工程晚辈学生的几片回忆继往开来的同济桥梁青年学子永远的师长建苑春风永驻心间回忆对老校长李国豪教授的一次采访“两个转变”的提出、内容与历史贡献李国豪教育思想及其对同济大学的影响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李国豪师恩难忘他指引我踏上科研之路忆与李国豪老校长的交往深切缅怀恩师李国豪校长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缅怀同济老校长李国豪院士敬爱的老师,学习的楷模毕生难忘的恩师忆李国豪老师几件事风范永存李校长指导我选择桥隧专业怀念怀念李国豪老师李国豪先生的敬业精神令我印象深刻春风化雨,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他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在恩师精神激励下继续前行附:心中永远的丰碑我的科研引路人李国豪:甘为后辈成才铺路搭桥江海处处心系政协情牵同志李国豪与上海市科协我心目中的李校长怀念李国豪会长李国豪与宝钢“位移风波”翘首就盼这一天李国豪先生与东海大桥建设李国豪院士与苏通大桥建设忆李国豪先生谈济光学院的办学方向“我当名誉院长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教育”亲情永在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回忆父亲如何培养教育我们父亲与达姆施塔特李国豪院士对家乡大学的深厚情谊心怀家乡情系故土李国豪教授的青少年时代高山仰止苍松吟忆国豪同志调寄西江月满江红桥歌你用坚实的臂膀,筑起共和国桥梁的根基崛起的高度彼岸风物长宜放眼量花后那尊雕像李国豪的体育生活李国豪晚年学书法附录战火纷飞中的留德生活怎样培养好博士生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桥上桥下科学研究需要开创精神校长要有自己的理想李国豪生平大事年表跋李国豪校长与同济对德交流传统的确立和深化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编委会编写的《学之师表国之英豪(纪念李国豪诞辰100周年文集)》具有写实性和感受性,即更多体现出作者与李校长之间直接交往和直观感受的一面。有鉴于此,组稿初始,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联系具有代表性的各方面人士,以期通过不同侧面的记述和描写,多角度立体地反映李国豪治学、治校、为人、做事等相关的事迹,并具有亲切感和可读性。


 学之师表国之英豪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