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书评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531324386
作者:张承志
页数:420页

我们正在缺失的信念

每次读了这本书后总是激情澎湃,觉得很有前进的动力。我始终觉得读张承志的书能让你重新寻回激情和信念。在如今这个充满功利的物欲时代,能保持一份自己的信念是多么的不容易和重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你一定要读这本书!这是我的看法。

消化不了他的文字,只好仰望

作者用文字释放出的力量,常常让我读得喘不过气。狂啸,撕扯般的,激情澎湃,作者分明是在用生命在书写。我以为这种写作风格留下的会是粗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夹生的文字。可完全没想到,读到的却是那么细腻精致的语句。

人性的河化与河性的人化 ——谈《北方的河》思辨色彩的表现手法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是八十年代一部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却又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我认为,《北方的河》之所以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和它的思辨色彩是分不开的。在风格上,有认为它是寻根文学的○1有把它列入知青文学的○2,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又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3。在主题上,它更是以主题的神秘性而著称,充满哲学、象征的意味。那么,它的这种思辨色彩是如何体现的呢?我认为一种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作者的文本叙述中,我们可以从河中看到人,又可以从人身上看到河。一、 人性的河化1、为理想奔流向前,永不言弃小说描写了一代年轻人的奋斗历程,不管经受什么挫折,他们都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去面对困难,像河流那样坚定不移地向前奔流而去。这主要体现在男主人公身上。小说的主人公“他”是新疆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并不满足自己的语言学论文得到五分,也不满足被分到北京某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他”打定主意要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这中间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他”用有限的时间复习繁多的知识,用有限的资金考察北方的几条河流。考试的日期将到,却迟迟没有拿到准考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不得已找到A委员会的曹书记,谈了自己的报考研究生的信念和决心,最后终于拿到了准考证,开始了冲向考场的最后一搏。直到考试的前一夜,“他”还梦见了向往已久的黑龙江, “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4青春的激情对应着河流的汹涌,寻梦的执着对应着河流的不息,在人生之河,社会之河,生命之河中,他们都努力的泅向理想的彼岸,无惧风浪,永不言弃。2、流成河的彩陶,美好而残缺的一代小说有着深刻的历史感和文化的承继性。这几千年前的彩陶片,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源头的象征,也是一代人命运的象征。作者通过主观移情的“人化”来写彩陶,说 “它可惜是碎的,像生活一样。”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富有激情、追求理想的一代,他们的青春十分美好,但是又是“基本上就是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经历了红卫兵运动河上山下乡运动、正处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运动中的一个类似作者的青年人。”○5美丽,但是已经碎了。美好而残缺,两个视觉效果碰撞在一起,体现出了浓郁的思辨性。但是,是否真的是“碎”了呢?生活是碎了,青春确实被政治运动切割得不甚完整,但是他们心中的梦却没有碎。除了男主人公,其他的几个年轻人的奋斗经历使作品也具有一种昂扬不屈的精神力量。“她”是一个摄影记者,“她”和男主人公一样,“不愿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并且“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山涉水,追逐着百分之一秒的瞬间,忙得筋酸骨散,靠着这车门旁的硬墙也能呼呼入睡。……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回顾”。还有徐华北,他心中对艺术的一种执着的追求,后来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还有“他”的弟弟,用自己的劳动去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比如盖个厨房)……这些年轻人心中都彭湃着激情,流淌着不灭的梦想,不管条件多么艰辛,不过时代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什么烙印,他们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追寻着。彩陶流成了河,说明了这些破碎的彩陶,并不因为自己的残缺而选择永远沉沦,而是勇敢地现出水面,汇聚成河,展现着自己。3、思想的河流,智慧的源泉永远让人渴求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列车上的思绪、心灵的独白等。“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岗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列车也是一条河啊,……走向河流,沿着河流,连我自己也像一条河流。”这种思想意识的流动“兼容了本土的、传统的、外来的、现代的艺术经验手法”○6,信息含量很大。小说在写到颜林的父亲的时候也写到了他的思想就像一条河流,博大精深。我认为,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把人的思想和河糅合在一起,这一方面是体现出作者以崇敬河的心态崇敬着人类的智慧,另外一方面又表现出作者渴望着这种人类的智慧可以像大自然的河流一样自由奔放,交融汇聚,任由自由汲取。二、 河性人化 慢慢体味在小说中写到的五条河流,我觉得黄河像“他”的父亲,保定河像“他”的母亲,额尔齐斯河像“他”的兄弟,湟水像“他”的老师,而黑龙江,则更像“他”的情人。“他”从小没有父亲,但是“他”又是一个十足的男子汉,崇拜像保尔一样的英雄,“而在他年轻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对岸山西境内的崇山峻岭也被映红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这种体验让“他”禁不住地脱口而出——“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 黄河体现的是一种刚性,一种男性的力量。保定河,则是在京城默默地流淌着,这就像“他”的母亲一样,默默地关心着“他”,操心“他”的未来。保定河是母性的,温情的,不起眼的,但是却也是永恒的。额尔齐斯河见证了“他”的初恋,见证了“他”和一个知青姑娘海涛的相恋又分手。额尔齐斯河仿佛就是“他”、华北等这群知青青年中的一员,他们和这种河流都有着强烈的共鸣。“他”认为额尔齐斯河是他的,而华北在给海涛的诗歌也大段地写了这条河流。额尔齐斯河陪伴着他们度过知青生涯,是他们知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兄弟”。而湟水呢?湟水更多的是充满一种厚重的文化感,特别是文章中彩陶的出现,还有关于黄土高原的描绘,都表现是它是一方充满灵气、智慧的水土,这就像“他”的老师一样,引领着“他”去探索语言学、地理学,走进知识、文化的圣殿。小说的结尾写到了“他”梦见了黑龙江,而且梦见了会有“他”深爱的姑娘朝自己走来。可以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放弃和“她”的爱情,“他”会对“她”说出心理话,而“她”在华北向自己求婚的时候也来征求“他”的意见,说明他们其实心中已经比较很有好感,并且有深厚的感情产生。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尽力去考自己的研究生,选择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作任何停留,这可能有点理想主义化,但是作者说过:“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企盼成为的形象。”○7,同时他又说自己“喜爱一个荷戟战士的形象”○8,目前“他”是以考研究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爱情对“他”来说就像黑龙江一样,“他”一定会到达他的岸边去亲身体会它的灵魂,但是“他”现在不会去,因为“他”负担不起。最后,作者总结道,“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他说道,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河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这段描写充分地凹现了北方五条河流的性格,体现了河性的人化,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北方的河的灵魂,怪不得王蒙读后曾叹道:“看过他写的河,我想,你他妈的三十年别再写河了。” 王安忆则说“不想再写小说了”, 虽是戏言,但此作的力度也已可见一斑。○9《北方的河》为我们“展示一个人与自然水乳交融、魅力无穷,且充满理性思辨的世界。”○10在作者笔下,这些北方的河流不再是异己而存的自然之物,而是作品人物活动的原动力,是长河的气质和人的心胸结成了一个具有灵性和力量的生命实体。注释:○1○6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125○2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P67○3蔡翔,《北方的河》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P1○4蔡翔,《北方的河》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P1○5《当代文艺评论》,郑闯琦,《中国现代思想传统中的<北方的河>》○7○8张承志,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P227 、P229○9编者按,《北方的河》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0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1月《躁动不安魂灵的搏击——论<北方的河>的美学特性》,陈中林参考书目:张承志,《北方的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佘树森,牛适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永远的热情

我欣喜于重获对阅读和文字的渴望,一度我曾以为失去的渴望.拉威尔在周围响起时,是段喝茶的好时光,这个时候,我看到了"黑蓝"上一篇关于"洛丽塔"的读后笔记,在看完"黑俊马"的几个小时后.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欣喜的发现那一度几乎丧失的渴望在绚丽的长句子的阅读中悄然降落在那宝蓝的灯光中,微笑的看着我,我的天使.我曾在"声音与玩具"的音乐里听到过关于黑俊马的传说,那是我所能想像的登蜂造极的浪漫,我为此爱上了这个成都乐队这首歌.再次以文字的形式听到这首歌是在张承志的小说里,一个男人骑着黑俊马翻山渡河寻找所爱的姑娘.草原上的人们以我无法理解的方式表达着母性对生命的热爱,爱情在这无法跨越的执着前显得渺小和自私.这是否才是人得已生生不息及获得幸福的最初源泉和最终归宿.我无法窥视作者的内心,当我认真的被这样的热爱所震撼时那些书中静静躺着的文字是否在暗自发笑.我不敢思考.这或许是我没有把"兄弟"继续看下去的原因之一,虚伪的述说着一个时代的痛苦.在信仰姗姗来迟的时代里,我更愿意看到那执着于表达热爱的胸怀,而不是仇恨和愤怒.

北方的河

曾经遇到一个80后,在看过《北方的河》以后说,那个男的不是一个傻逼吗?我真的震惊了,第一次感到了人和人之间对同样的作品竟然有这样的认识差距。看了好多遍了,每一次都激动不已。这次在手机上看的,看到主人公去湟水时,发现种下柳树的老大爷已经去世了,我就流泪了。一本好书值得反复读,并且在心里永远读下去;对信仰的追求,是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没有对真理的热切信仰,我们的社会将丧失自己的标准

大河中的“暗流”

看张承志《北方的河》,我老是按捺不住自己,得为它写点什么。看的时候,基本上全程都是兴奋的,手舞足蹈,要不是教室里不可高声,我就要叫出来了!静下来想。这部小说为什么能带给我这样的阅读体验?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先简单介绍这个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即将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还是从语言学跨考到人文地理学的),以回忆的方式讲他在西北生活的时候所见过的河流——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河、永定河,正是对河流的热爱让他选择跨考到地理学,中间也说到和一个女摄影家的好感以及与兄弟间的哥们友情。从简介上无论怎么看,都会觉得这是一篇平白无奇的考研“屌丝”逆袭故事(不一定,小说结尾没说有没有考上,但是看过的人一定会说他考得上)。为什么打动我?是小说中的那股情感“暗流”,吸引着我继续阅读下去,并引发我的共鸣,最后我都不由得暗暗生发出“好汉子理应如此”的情感共鸣。那股情感是什么?是对北方河流的感情。主人公的成长和生活都跟北方的那几条河流发生密切关系。额尔齐斯河——当初的他身为一个小红卫兵,怀着说不清的“狂想”和“豪情”想把红旗插到河附近的三千多米的高山上,牧人、风雪、冰流,构成他生长的元素——一路向北走进北冰洋;黄河——他曾数次游过这条湍急的河,北上或南下,四处去知青朋友间游荡——被他称作是“父亲”;永定河——在考研期间,时不时观察着这条河,开始对它的平静感到恼火,后来看到它也是蕴含着力量的,这股力量很特殊,是平静的——位于北京的这条河让他安静;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桥下是永定河还有黑龙江——他没有去过,却对它神往已久——他想象着当水面的冰破裂的时候,黑龙江是如何“绽放”在他眼前。以上只是我简单的复述,从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与北方这些河流的联系,可以说是它们默默滋养了他。联系作者的经历,其实主人公就是作者张承志在小说里面的“抒情主人公”,作者对河流没有深厚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的。在巴金那里,《家》的“暗流”就是作者创作时候“激情”;在妥氏那里,《卡拉玛佐夫兄弟》的“暗流”是宗教式“悲悯”。阎连科把小说里这样的情感叫做“文本内的文本”,是很有道理的;不同于小说结构,结构是表层的,而“暗流”真实存在并贯穿整个小说。据说,王朔看到这篇小说后,说“河都TM让他(张承志)给写完了!”确实如此。张承志有河流作为他的情感来源,所以这篇小说也显得丰富和深情。那么,能触发你的是什么?有么?

北方的河

北方中的男主角,深沉,勇猛,对知识与理想疯狂而执着的爱。还有什么样的情愫,可以比他的隐忍与奋力拼搏更有鼓舞力?比他的横渡黄河来的更有勇气?比他给予心中那个十二岁小女孩儿的宽容与信任,包涵而不掠取来的更深情深意?从此,爱上北方的河,那些相伴的粗犷,豪放与奋力。从此,明白有的感情是多么的干涩与匮乏,而有的感情相比之下,又是多么的自然奔放,浓烈无比。找男人当找如山般内心强悍坚韧而又充满柔情的人,找如同北方的河一般串流不息的人。 补记 2010.8.20

源自信仰的激情

最近才知道张承志,先读了他的散文,感觉他有别的作家没有的激情和执拗,很喜欢。今天读完了他的小说《北方的河》这种激情更是暴露无遗,感觉他是一个风风火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我想这种精神是好的,值得学习。


 北方的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