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寄霓君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543421646
作者:朱湘
页数:194页页

内容概要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是新月诗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子源,安徽太湖县﹐出生於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後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裏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後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於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
朱湘死後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後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朱湘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後﹐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於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後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後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忆》 更是做到了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曾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发表了关於《呐喊》﹑《红烛》等书评。他的著作还有﹕诗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评论《中书集》(1934)﹑《文学闲谈》(1934)﹐书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书信集》(1936)﹐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芭乐集》(1936)。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著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後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这并不意味著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跷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於:"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囿;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他薰染和陶冶,使他後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新文学自诞生至今以历七十馀年,而新诗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功绩尤不可没。而在新诗诞生初期数十位可圈可点的诗人当中,有四人是缺一不可的。他们是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就诗的风格而言,我曾比喻,郭沫若的诗如不羁的烈火(但郭诗精品极少,且大都限於早期作品),徐志摩的诗有若璀璨的宝石,朱湘好比无暇的美玉,闻一多则是澎湃的江河。以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三人的成就来说,世人就算不全瞭解,大都也有所耳闻。而知道朱湘的却是百无一人。这对这样一个将新诗从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创造性完美结合的重要的诗人,对於这个对新诗发展做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的诗人来说,生未能逢其时,死又不能传其名,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或许这也是诗人苦难的一种馀音吧。

有风时白杨萧萧著,
无风时白杨萧萧著,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麼。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裏更没有什麼。

看起来这是一首完全写景的诗歌,然而景物中蕴涵著"情语":没有生气的"废园"裏除了萧萧的白杨,无所听、无所见,在悄没声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这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死气沉沉的校园的象徵。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满和苦闷,当然这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截了当地写明副标题"敬勉《周刊》产物质而革课程也":

耸暮空紫色西山,
山顶戴著白雪之冠;
山阴飘清华校旗,
但清华旗色何其黯然! 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漫天的黑云将他攫吞;
遗下物质的躯壳,
有大会堂作伊的坟墓。
玄冰仿佛功课,
压住本性活泼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再不见风中的笑窝。

诗人用象徵比喻的手法,描写弥漫著物质气息的校园,吞噬灵气如坟墓,缺乏自主意识像石像,刻板教条。其实它并不缺少灵秀的环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泼的少年一样,然而黑云压住了美景,功课窒息了学生的天性。诗人忍不住要呐喊:赶走冬夜,让春色重临校园。
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也同样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课程上前车之鉴》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而不能总沉浸於世俗之中。

从学生时代起,朱湘的个性就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诗歌却是少有的平静和谐,他仿佛在创作之前洗净了身内身外的烦恼,给诗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谐的园地。从创作初起时就十分注重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内心是喧嚣的,而他的诗情却是宁静而柔美的:
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
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加上活泼清新的形象,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派和谐世界,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进行著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别追求"理智节制情感"的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原则,从诗的情感到诗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实践著,形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诗韵上讲究与内容情绪合一,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诗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海外寄霓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诗/陆路我闻谪仙揽月采石矶,波沉霜冷,星火寂寂。我意撒手悬崖随伊去,但哭霓君,惨惨凄凄。霓君霓君,愿卿珍重芳心,沅走家散今朝缘且尽。霓君霓君,谅我半生痴情,水流花落来世续瑟琴。我知孤高标榜世难立,狗苟蝇营,道边苦李。我道马瘦毛长藋同心,五斗米下,诗人项低。霓君霓君,负卿茹苦含辛,暮景残年独对孤鸾镜。霓君霓君,恕我空守蕙心,兰因絮果方识梦初醒!我怜家中今日徒四壁,万箭攒心,吞声饮泣。我叹霓君红尘不知己,风雨晦暝,浮生暂寄。霓君霓君,且忘那日握同心,鸳鸯被暖脉脉诉恩情。霓君霓君,勿怀今世颓唐人,广陵散绝此去不遗音!原文:http://www.douban.com/note/167888652/
  •     在朱子沅身上,我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粹的诗人是无意间跌落凡尘的天使,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回往天堂的路,兴许是上帝也被他们的执着与诚心打动吧,便也急急召他们回去。海子卧轨而亡,用生命构建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子沅随水而逝,去天堂寻回他和霓君最美的爱情。他们都是早夭的才子,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终因难以承受两者的落差而选择死亡。在《海外寄霓君》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多愁善感,心细如发,对妻子情深意厚的男子,他的痛苦源于他过于敏感的神经,而诗人的灵感也正源于对痛苦的敏锐捕捉。善感便容易多愁,无感却成就不了诗歌。诗人的痛苦是才情对他的虐待,而这虐待却又是另一种馈赠。想来世间任何的拥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子沅有“中国济慈”之称,而他的命运终也没能逃脱济慈的阴影,无上的才情原是要用生命作为代价的。爱情和面包,哪一个更重要?这是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朱湘和采云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包办婚姻的宿命联系在一起,朱湘逃离过,也曾无比厌恶过她,却又从厌恶走向同情,同情走向相爱,相爱升华到挚爱。一百多封家信满含着朱湘对采云的浓情蜜意,“霓君”“爱妻霓妹”“我最亲滴滴的霓妹妹”“贤妻霓妹”…….极尽他所能想到的昵称来称呼采云,在文中(几乎所有信中)都表达了强烈的相思之愁。从一开始的厌恶包办婚姻到后来书信中写“从出生就注定我们是夫妻,就将我最爱的人赐予我,天下能有几人像我有这般幸运的巧合?”,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感觉的磨练,经受了异地三年的考验,却终敌不过面包的为难。幼子饿死,家境窘迫,爱情不能拿来当饭吃,即使再有才情,无力解决妻儿的温饱,诗人也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每一个诗人骨子里都住着一个孤傲僻冷的的灵魂,他们是傲气的,但在现实里却不得不低下头来,这于他们是无可奈何的耻辱。现实将子沅活在世上唯一的心灵安慰————家庭的温暖与爱情的甜蜜——粉碎,举身赴流水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首诗,用生命写成的诗。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生一世的追求,一心一意的对象,一呼百应的朋友,照此说,诗人应该是幸福的,可没有一生不尽的面包,生活的琐碎也足以将这些幸福击垮。我毫不怀疑子沅和霓君之间的感情,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看到子沅能省就省,只为为霓君寄去更多的生活费;霓君一人带两个孩子,省吃俭用,为了能像木棉一样作为树的形象与子沅站在一起,即使再艰难,也努力学习,从未放弃进学堂的念头。如果没有金钱的困扰,他们应是相携到老的一对,相敬如宾,齐眉举案,不至于落得个丈夫跳江,妻子削发的下场。他们的爱情是诗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在看书信的时候,每每见到霓字,心里总是颤颤,可惜我不是霓君,不过也幸好我不是霓君。我实在难以想象一个20岁的妙龄女子独自带着两个不醒事的孩子是怎样走过那三年,更难以想象一家五口挤在狭小肮脏的码头饭店里每日忧愁温饱的日子,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紧紧压在一个弱女子的肩头。我佩服她超人的毅力和坚强,敬佩又心存怜惜。想来,采云应是美丽的女子,心灵手巧,也敏感心细,她更是柔中带刚的女子。可惜她生错了时代,遇到了对的也错的人,留下的是青灯古佛的背影。茫茫人海,能找到两情相悦的人是多么幸运,而能相守到老又是多么不容易。29岁,安徽采石矶,千年前李白曾在此捞月,千年后,朱湘随江而去。葬我在马缨花下永做芬芳的梦葬我在泰山之巅松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也许是不喜欢家长里短的书信?诗人朱湘在寄给自己的妻子的书信中表达了他对于妻子的思念依旧,也透露出他对于自己是否应当续考博士的纠结。信中内容颇多,关于他的妻子,他的两个刚出生的孩子,以及罗先生,赵先生......初读书信会有一种琐碎之感,生活的痕迹过于严重,过于真实。朱湘作为一位清高自傲的才子,自是想在美国获得学识与尊重,最重要的是得到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的认同。但是他心系家乡,在国外留学的艰辛自是让他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在归国之后,由于生活窘困,他选择了投江自杀。他的行为虽不应该,但是也可以理解。说来说去,爱情还是生活的产物。
  •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爱情和婚姻就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彼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平平淡淡的,不需要轰轰烈烈,只在只字片语中就能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     看到诗人在异邦的困窘生活中心心念念着归国后的幸福生活竟然以悲剧告终,怎不教人唏嘘。
  •     加一星感情分。。。我读过一部分。。。
  •     如果那么爱霓君为什么不好好活着你这个大笨蛋!
  •     有些心情只有写过信的人才懂,不过作者实在太软弱了,或者说是多愁善感。
  •     人生在世,只图够活就好了。何必多操心劳神,自己短寿,挣些无用的钱财呢。
  •     能找到一个带着爱陪你柴米油盐也不离不弃的人,何德何能
  •     T T
  •     既然这么爱 为什么要在29岁选择跳江;既然爱 就好好活着去见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