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主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9571350455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页数:560页

内容概要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一九七○年生於加拿大魁北克,文章常見於美國的《國家》(The Nation)、《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紐約時報》、《女士雜誌》(Ms. Magazine),加拿大《環球郵電》(The Globe and Mail)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等媒體。二○○○年反思品牌文化、關照全球化黑暗面的《No Logo》出版時,被《泰晤士報》譽為三十五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人。

书籍目录

推薦序
南方朔 災難資本主義──一種雙重帝國主義
胡晴舫 全球化運動就是這麼嚇大的
徐進鈺 災難資本主義──掀開新自由主義的反民主積累假面
陳信行 逆轉三十年論戰的如椽大筆
張翠容 不一樣的新聞角度震盪世界
張鐵志 擲出手上的石頭──從《No Logo》到《震撼主義》
馮建三 市場原教派有一隻殘暴的手
.
引言 - 空白即是美:三十年的抹除和重造世界
.
第一篇 - 兩種醫生的震撼:研發
.
第一章 酷刑實驗室
卡麥隆、中情局,以及抹除與重造人類心智的瘋狂追求
.
第二章 另一種醫生的震撼
傅利曼與放任主義實驗室的追尋
.
.
第二篇 - 初次測試:誕生的陣痛
.
第三章 震撼狀態
反革命血腥的誕生
.
第四章 清洗石板
恐怖的效用
.
第五章 「完全無關」
如何清洗意識形態的罪惡
.
.
第三篇 - 茍延的民主:法律製成的炸彈
.
第六章 因戰爭而獲救
柴契爾主義與有用的敵人
.
第七章 新震撼醫生
經濟戰爭取代獨裁統治
.
第八章 危機的用處
震撼治療的包裝
.
.
第四篇 - 迷失在轉型中:當我們哭泣,當我們戰慄,當我們跳舞
.
第九章 捍拒歷史
波蘭危機與中國大屠殺
.
第十章 鎖鍊下誕生的民主
南非被綑綁的自由
.
第十一章 一個年輕民主國家的篝火
俄羅斯選擇「皮諾契選項」
.
第十二章 資本家本色
俄羅斯與野蠻市場的新時代
.
第十三章 讓它燒
劫掠亞洲與「第二道柏林圍牆倒塌」
.
.
第五篇 - 震撼時代:災難資本主義複合體崛起
.
第十四章 美國的震撼治療
國土安全泡沫
.
第十五章 政商財團制國家
拆除旋轉門,鋪好陽關道
.
.
第六篇 - 伊拉克的完整循環:過度震撼
.
第十六章 消滅伊拉克
尋找中東「模範」
.
第十七章 意識形態的反彈
真正的資本主義災難
.
第十八章 完整的循環
從空白的石板到燒焦的大地
.
第七篇 - 移動的綠區:緩衝區與防爆牆
.
第十九章 淨灘
「第二次大海嘯」
.
第二十章 災難總是欺負可憐人
綠區與紅區構成的世界
.
第二十一章 和平的誘因消失
以色列的警訊
.
結論
震撼力量消退:人民重建崛起

作者简介

誰在大炮上吃魚子醬﹖
解構三十五年來自由市場席捲全球的神話
美國中情局曾資助一項駭人的心理實驗,意圖透過各種手段將病人固有的人格與記憶徹底清除,變成一張完全空白的白紙,好讓醫生強行重建全新的人格。然而這樣的震撼療法不但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幾乎毀掉遭此待遇的人。
娜歐蜜.克萊恩以此為比喻,批判傅利曼及芝加哥學派領軍的自由市場經濟狂熱信徒,其手段與目的就如同上述心理實驗。這些人近四十年來趁著天災人禍的「大好機會」,在世界各地發動經濟震撼治療,不論是智利政變、蘇聯解體、亞洲金融風暴,還是9/11恐怖攻擊、伊拉克戰爭、南亞海嘯、卡崔娜颶風,皆成為他們推動「震撼主義」的絕佳舞臺。
自由市場鼓吹者不斷散播的迷思之一,是經濟開放可以促成政治民主,然而克萊恩細究數十年來全球各地的狀況,實情卻是市場經濟常不惜鎮壓民主。以激烈手段徹底實行自由市場及私有化政策,帶來的不是「短期陣痛」後富裕的新世界,而是廣大民眾的悲慘處境。
幸而我們並非總是用退化來因應震撼,克萊恩也發現,某些深受「震撼主義」之苦的地區,草根的社區力量正逐漸覺醒。源自基層人民的力量開始相互連結,以極具創意和勇氣的民主方式,取回他們被剝奪的事物。在下一次危機與震撼來臨之前,他們已經做好準備。


 震撼主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娜奥米·克莱因认为目前市场的动荡是发起社会运动的好机会。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危机将在资本主义世界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引发政治动荡。“弗里德曼主义”的倒掉《No Logo》一书的作者、加拿大社会活动家娜奥米·克莱因2007年出版了《休克主义》一书。《纽约客》专职作者拉里莎·麦克法夸尔说,38岁的她已经成了对美国激进派来说最突出、最有影响的人——就像30年前的霍华德·津恩和乔姆斯基。她经常在世界各地演说,总有数百人到场聆听,他们访问她的网站、订阅她的新闻邮件、满怀激情地给她写信。她成了偶像的偶像:“电台司令”乐队和劳丽·安德森向他们的歌迷推荐她的书;约翰·库萨克的喜剧《战争公司》是受了她从巴格达所做报道的启发;墨西哥电影导演阿方索·卡隆对《休克主义》深有感触,免费为它做了一个宣传短片。现在,一时间到处都在邀请她。经济危机看上去就像“休克主义”理论教科书般的展现,人人都想让她上电视节目并加以解释。拉里莎概括说,《休克主义》一书的中心论点是,资本主义和民主、自由市场和自由的人们并不是一致的。相反,资本主义,至少是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他的芝加哥学派所倡导的宗教激进主义的资本主义非常不受欢迎,对最富有的人之外的人都有害,它的确立需要欺骗甚至恐怖和酷刑。弗里德曼认为市场在不受政府干涉时运行得最好,所以他提倡取消关税、补贴、最低工资、社会保障、金融监管和许可证制度,即取消保护人们遭受市场严酷的逻辑的一切措施。克莱因认为,人们接受弗里德曼式改革的唯一条件是处于休克状态,在发生某种危机之后——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者战争。休克的人退回到孩子般的状态,渴望父母一般的人控制局面,类似地,处于休克状态的人将赋予他们的领袖罕见的权力,允许他们破坏政府的监管职能。弗里德曼曾经注意到,很多时候专制使得社会处于高度瘫痪的状态,无法接受真正的改革,只有一场危机才能让人们相信需要改革现状。这种思想不是特别有争议,但克莱因从弗里德曼的话中总结说,芝加哥学派发起的运动是像遭遇旱灾的农民祈祷下雨一样祈祷发生危机。更糟糕的是,弗里德曼的芝加哥学派没有耐心,不会坐下来祈祷上天。自然灾害无法人为操纵,但政变和恐怖活动是可以的。她写道:“当代一些最丑恶的违反人权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反民主政权的虐待狂般的行为,像智利的皮诺切特和阿根廷的军人政权。实际上,它们要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恐吓公众的行为,要么是为引入激进的自由市场改革做准备。”克莱因最先想到这个主题是在2004年,她在巴格达报道时注意到,美国驻伊拉克最高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的目标是,在伊拉克人民还在因为休克和惊吓而处于晕眩状态时,在伊拉克建立完美的资本主义政府。后来她注意到,海啸之后不久,斯里兰卡渔民居住的海岸线被卖给了酒店。后来她又注意到,芝加哥学派的人建议趁着飓风把新奥尔良的公立学校换成自治的特许学校。现在华盛顿自己也受到了冲击。一方面,对经济危机的最初反应符合她的理论:冲击(银行倒闭、市场暴跌)促使政府努力抓住前所未有的权力(没有任何附带条件的7000亿美元),声称面对这场危机人人都应该信任它,哪怕它想要做的是以别人为代价让富人更富。另一方面,这一方案不管用。选民写了数千封愤怒的信件,人们在博客上说他们的感受跟“9·11”之后一样,救市就好比爱国法案。就像她在书的末尾写的:“记忆是休克的解毒剂。”她在一场演说中说,美国人还记得“9·11”之后他们把朱利安尼当做他们的父亲,所以现在他们不太会以为保尔森和高盛这次会照顾他们,“我认为他们在制定救市方案时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它太短了,只有两页、三段话。所以发生了最离奇的事情:人们都读了它”。她接着说:“应该考虑一下过去35年间右翼针对我们的胜利一直在做什么。新政通常被说成罗斯福的历史,但没有充分说清来自底层的压力。邻人被组织起来,当他们被驱逐的邻居的家具被搬到街道上时,他们就给搬回去,是这样直接的行动取得了租金控制、公共住房、创办房利美等胜利。要记住,组织者是一种威胁,正是它使得罗斯福对华尔街说,‘我们要妥协,不然就要面对革命’。现在市场震荡就像30年代的崩溃一样,对我们来说是机会,我们正在目睹放任主义的失败。”雅皮式的抗议克莱因认为,只有社会运动的规模和破坏性足以让政治家们无法忽视的时候才会发生社会变革。克莱因非常重视社会运动,但是置身于社会运动之中,却让她无法消受。活动分子太热切、太富有献身精神。她说:“游行让我消沉,参加游行,高喊口号,从中我一无所获。”当她开始参加反全球化运动时,她知道在贸易峰会会场外面抗议是这一运动引起注意的主要方式,但她仍然觉得有些好笑。2000年夏天她在一篇专栏中写道:“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追踪各种会议,跟在贸易代表后面,好像他们是‘感恩而死’乐队的成员?”她只喜欢雅皮式的抗议活动,足够戏剧性因而很愉快,足够自嘲因而可以把热切之情降低到她可以忍受的程度。比如2001年美洲峰会期间在魁北克举行的抗议活动,警察躲在高高的护栏后面,抗议者建了一个中世纪式的木制弩炮,从上面发射泰迪熊。“魁北克市疯了,那是解放的时刻、狂喜的时刻。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喝得醉醺醺的,但非常高兴,跟警察玩捉迷藏。我喜欢的是全城都参与了,大街上的咖啡馆里的工人,附近的居民拎出好多桶水,给人们冲洗眼睛。”不知克莱因会对雅典的骚乱做何评论。《大西洋月刊》说,人们会忍不住认为希腊的骚乱只是其本国事务,对外界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全球经济危机将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引发政治动荡。希腊的骚乱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但也受到了发展不平衡的国际趋势的影响,资本主义的起伏往往使得年轻人受穷,这些年轻人现在能够借助短信和其他新媒体迅速组织起来。《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也指出,虽然希腊学生的骚乱是因为该国根深蒂固的无政府主义亚文化,因为腐败和年轻人的高失业率,但不要误以为这些骚乱只是边缘性的。它们表明在高度发达的后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化的政治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时会发生什么。有人对记者说,那些大学附近的小店活该遭抢,因为它们代表着公司帝国。这里的思维并不复杂:这是一场革命,被引向平克·弗洛伊德的歌曲:“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控制。”“有人指责希腊社会民主党的软弱,跟欧洲其他地方的社会民主党一样,阵地被左派夺走,吸引不了年轻人。问题比这更深重:没人敬佩无能为力的领袖,没人觉得把票投给不能干事的人有什么意义。因此雅典以及别的地方可能会发生骚乱: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业,不知该如何解释你的国家的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导人,那么随心所欲的暴力活动好像就是一个可行的反应。”■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真像恐怖片……信息量太丰富了……无法考证其真实性,自己判断吧~
  •     *
  •     幸而我們並非總是用退化來因應震撼,有時候我們面對危機時會快速成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