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628326853
作者:馬國明

内容概要

馬國明,1979年畢業於中文大學歷史系,同年成立曙光圖書公司,至2006年6月結業。1995年獲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2003年擔任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兼職講師。公餘課餘為報章撰寫書評及文化評論,見解精闢新銳,為讀者所重。著有《從自由主義到社會主義》(香港,1983)、《路邊政治經濟學》(香港,1998)、《班雅明》(台北,1998)及《馬國明在讀甚麼》(香港,2004)。

作者简介

香港吞下一顆「五十年不變」的定心丸,走進後九七年代,不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可以停下來的體制。馬國明從理論的高度,指出全面都市化,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是香港夢遊般走進重大轉變過程的對策,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制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馬國明要香港人告別繁華夢,把目光從璀璨奪目的事物轉到社會上正面臨雙重邊緣化的人的困境。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說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後九七香港要往何處去?面對主權移交這樣的關鍵歷史時刻,港人似乎顯得手足無措。一方面,香港仍舊熱切擁抱資本主義,期望繼續保持官方論述中的繁榮穩定。殊不知後九七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已經歷重大轉變;另一方面,因爲期待保持安定繁榮,喪失原有的優勢成了香港揮之不去的憂慮。爲了維持優勢,後九七年代的香港以自己的面貌作爲注碼,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推出多項市區重建項目和打造新的旅遊景點,而且提出數項規模龐大的榮譽工程。作者將此一門面工程稱之爲“夢游般走進全面都市化的社會”。全面都市化社會要讓市區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出都市的魅力。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當當的事物,尋常的和日常生活層面的事物將漸漸在人們的眼前消失。那些見證著朗豪坊在原雀仔街拔地而起的人不難明白何謂全面都市化社會。法國理論家Henri Lefebvre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全面都市化社會的概念,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城市如此粉飾城市面貌,而在半個世紀之後的香港卻不幸成了這一理論的實例。Manuel Casttels在討論Lefebvre提出的全面都市化社會概念時亦指出,農業社會的生活形態圍繞著生産者自己的基本需求;工業社會則圍繞著抽象的工作,因爲生産者不再可以因應自己的需求而工作;在全面都市化的社會裏,生活型態將圍繞著消閒和享樂。香港夢游般走進全面都市化的社會,始作俑者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社會追求永無止境的利潤增長,一年的業績增長要高過一年,以至無窮。爲了追求永無止境的增長,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單是在上個世紀已經歷了兩次改朝換代的巨大轉變。要明白全面都市化社會的弊端,就要先了解資本主義在上個世紀出現的轉變。1914年,福特汽車厰破天荒採用了流水綫的生産方式來生産汽車。福特主義年代的流水作業生産方式讓大量生産(Mass production)成爲可能。福特主義造就大量生産之餘亦促成了大衆消費,因爲唯有依賴于穩定增長的大衆消費,大量生産才得以維繫。因此,工人階級的薪金應維持在工人階級也能夠參與消費的水平。往后,資本主義社會不斷調整内部的生産結構和外部的科技創新和應用環境。針對流水綫生産造成生産缺乏彈性和商品單一化的弊端,大量生産單一產品的模式漸漸被掘棄,轉而開拓小眾市場,追求產品多樣化。產品多樣化意味著少量甚至限量生産,生産因而毋須使用投資龐大的流水作業方式,更可以不限地域,外判到不同的地區以節省成本。更由於開拓小眾市場,大衆消費不再是資本主賴以爲生的支柱。資本主義社會在結構上不但可以大幅削減工人階級的薪酬,甚至可以把生産搬走,將工人階級推向各式低薪的工種。必須支付高薪讓工人階級參與消費的年代已消逝。踏入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社會已完成另一次改朝換代的結構轉變,“福特主義”式的生産和資本積累模式已由新的“後福特主義”或彈性模式取代。後福特主義年代的彈性生産模式迫使大部分低學歷和低技術的人忍受工時長、薪金低的工種。在消費層面上,由於後福特主義注重高薪一族的社會精英,他們的消費會被視爲品位高低甚至是文化水平分野的準則。文化是盤好生意的認識已經不是什麽商業秘密了。後福特主義年代和全面都市化社會在内在邏輯上便成了姻親。如果後福特主義的年代致力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全面都市化的社會則要將文化從具體的生活層次抽離。爲了讓社會的面貌容光煥發,在都市建設的範圍竪起一座又一座宏偉壯麗的高樓大廈和新奇現代設施。除了購物商場,一些待付實施的項目都值得注意。這些計劃包括在中、上環一帶打造另一處媲美蘭桂坊的消閒區;美化尖東的海旁並增設歐陸式的咖啡茶座;供豪華游輪停泊的啓德碼頭及集體育和娛樂設施的場所;當然還有爭議不斷的西九龍文化藝術區。加上後九七年代的香港須積極拓展旅遊業,新的旅遊點和主題公園遍地開花,更加速香港社會轉向一種無時和無處都不在強調消閒和享樂的生活型態。香港的城市發展正朝向一種圍繞著消閒和享樂的生活型態進發,這不是一件好事嗎?當然,但是我們要去追問這種安排背後的權力關係:是誰在消閒?又是誰在享樂?“全面都市化的社會致力營造優游自在、消閒享受的生活型態,便要盡辦法遮掩歧視和壓迫的現實,又或者是把歧視和壓迫推到一個遠離人們視線範圍的地方。”階級的界線是在一天又一天的視而不見中模糊的。説是視而不見恐怕是善意解讀了,其實,階級在空間上的區隔是刻意安排的。經過市區重建和美化之後,那塊地皮的命運將被改寫。首先是地價的提升,租金普遍升高。原是平民聚集地的地方變得貴族化、士紳化,低收入人士無法負擔日漸上升的消費水平,被迫遷離。然而工作地點卻仍位於市區,遷離市區的低收入人士須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往返工作地點,容易造成入不敷支,陷入困境。他們不但未有因爲形象工程而受惠,更因此受害。本來,後福特主義的彈性生産模式已讓那些低學歷、技術的工人忍受工時長、薪酬低的工種。“全面都市化社會的殘酷邏輯又將這些人推出市區的範圍,他們因此正面臨雙重的邊緣化”。這就是作者要提醒我們的:全面都市化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城市景觀問題。爲何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總是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當當的事物,尋常的和日常生活層面的事物逐漸在人們的眼前消失?正如作者所說:“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説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
  •     都市革命從來未試過短時間內,三四篇的重讀同一本書,馬國明的《全面都市化的社會》像毒品一樣引人回味。不足一百版的小書,是令人重讀的動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香港近年多項大型地標的興建、舊區重整、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以至有關保衛天星等社會事件,進行了比較冷靜和宏觀的探討和分析,一個個例子,一點點分析,作為澳門人,彷彿在人家的舞台看到自家的故事,那似乎是下環街市、東望洋燈塔,擦擦眼睛,再翻翻前頁,才記起那是「喜帖街」或天星碼頭;他在說青洲、台山、祐漢嗎?不,原來是天水圍。全面都市化  在全面都市化的社會中,平凡的、但深入民心、街知巷聞的事物,要讓路給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尋常的和日常生活層面的事物,將被蜚聲國際的建築設計所替代,日漸消失;而如迪士尼樂園之類,人工化的,架空大自然,比真實還要活靈活現的主題公園、以供人消閒享樂為的目之大型建設,則標置著一種「崇尚新奇、名稱響亮、美輪美奐、瑰麗堂皇、優哉遊哉的生活型態」,將取代以生產和工作為主的「工業化時代」的生活型態。「全面都市化社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法國理論家列斐伏爾提出的概念,列斐伏爾當年虛擬的見解,卻在今日的香港得以印證。「全面都市化的社會」是一場「都市革命」,就像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一樣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當然有造福人類之處,但前者造成了貧富懸殊、性別壓迫,後者更直接衍生出無產階級和環境污染,作為從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脈絡下來的「都市革命」,全面都市化的社會是不是在解決上述的問題,又或者是衍生出更多新問題?作者提醒我們,它同樣是一柄「不能無知地對待」的「雙面刃」,並直指香港社會在回歸十年裡只知不惜工本地,以各項城市整容,或「中國的紐約」、「超級曼赫頓」等假大空的口號來應付「後九七年時代」社會結構轉型,卻沒有從理論和歷史的角度去探討和正視社會「最後成型的型態」。彷彿也在跟澳門人說:在這種結構轉型下,嚴肅地「探討將變成怎樣的社會,比任何事情更為重要」。遷拆與保留驟眼看去,我們不能將馬國明在《全面都市化的社會》一書舉出的香港例子抽起,再將澳門的情況套進去,因為香港的「全面都市化」的標置是在原來十分平民化的地區,空降一座貌似豪宅的住宅樓盤、一些平凡但深入民心的建築物或橫街窄巷,如「老襯亭」、「天星碼頭」、「灣仔喜帖街」等,將由「蜚聲國際的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以及「那些樓高四五十層,門面裝潢瑰麗堂皇的『類豪宅』」所取代;香港的拆與建,跟澳門的情況相似,但澳門卻做了很多香港沒有做的「保留」工作,如果「天星」、「皇后」的遷拆是一種「去殖民歷史」的行動,那澳門在保留文物上的「努力經營」,則可說是將殖民歷史的遺跡不斷增值與再生產。港澳兩地近年同時經歷的「城市整容」,呈現出來的表像雖然看似十分極端,但兩者所強調的卻同樣是「消閒和享樂的生活型態」,同樣是一種「致力使社會的面貌容光煥發」的「形象工程」,「且將一眾尋常的、平民化的、日常生活層次上的事物盡量隱藏起來,起碼遷離鬧市的範圍」,「美化和重建把某一地區優質化的同時亦帶來貴族化,地區的租金普遍趨升,在這樣的經濟誘因下,重建的範圍進一步擴展」,也即是說無法彰顯、符合、負擔此一生活型態的人、事、物,都要被逼從中心遷離,被邊緣化。從文化角度而言,在這種標榜「消閒和享樂的生活型態」下,「文化必須要顯得悠閒和高雅」,因為那些「由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亦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近年政府藝術節慶中,將大量資源都落在高雅、消閒式的明星音樂會、蜚聲國際的大型音樂劇和歌劇上,正正是這種「生活型態」的文化邏輯。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只在於建立純粹從經濟效益出發的旅遊形象,缺乏從文化及歷史角度的深度思考,這些在殖民地時期本來就將平民百姓拒諸門外的建築物,現在轉換用途成高雅的博物館和政府大樓,更是高不可攀,而在觀光化的包裝,以及文化消費的大前提下,歷史建築群和舖上葡式石仔路的所在地區也同時進行「貴族化」和「邊緣化」的演變,加上即將接踵而至的「舊區重整」和「輕軌」計劃,澳門在這「全面都市化」和「觀光化」的「舞台」上,又將變成一個怎樣的社會面貌?莫兆忠(原載澳門日報新園地.眾藝館)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很有說服力,尖銳,情怒。
  •     今年看的最有感触的书了。
  •     可以在中央圖書館借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