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学报(全16册)

出版社:江苏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806940907
作者:邓宾,黄节主编
页数:10334页

书籍目录

国粹学报:第一册
图画(一九○五——一九○七)
国粹学报:第二册
图画(一九○八——一九一一)
国粹学报:第三册
正文总目
社说
政篇
史篇(一九○五)
国粹学报:第四册
 学篇
 文篇
 业?
 撰录(一九○五)
国粹学报:第五册 
 社说
 史篇
 学篇(一九○六)
国粹学报:第六册
 文篇
 业谈
 撰录
 附录(一九○六)
国粹学报:第七册
 社说
 政篇
 史篇
 学篇
 文篇(一九○七)
国粹学报:第八册
 博物篇
 美术篇
 业谈
 撰录
 附录
国粹学报:第九册
 祝辞
 题词
 社说
 政篇
 史篇
 学篇
 文篇(一九○?)
国粹学报:第十册
 地理篇
 博物篇
 美术篇
 业谈
 史篇
 学篇
 文篇(一九○八)
国粹学报:第十一册
 社说
 政篇
 史篇
 学篇
 文篇(一九○七)
国粹学报:第十二册
 博物篇
 美术篇
 地理篇
 撰录
 藏书志
 绍介遗书
 报告
 广告(一九○七年)
国粹学报:第十三册
 通论
 经篇
 史篇
 子篇
 文篇(一九一○)
国?学报:第十四册 
 博物篇
 美术篇
 业谈
 撰录
 藏书志
 报告
 广告(一九一○)
国粹学报:第十五册
 通论
 经篇
 史篇
 子篇(一九一一)
国粹学报:第十六册
 文篇
 美术篇
 业谈
 撰录
 藏书志
 报告
 广告(一九一一)

作者简介

繁体竖排文字。
  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国门的洞开,一些有义之士感受到了西方进、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明带来的震憾,他们一方面痛恨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则对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因此,“恢复汉室”“启迪民智”成为当时的时尚话语。兴此同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学会、办刊物,这些学会和刊物,或针砭时弊,或学术、政治兼论、国学保存会的刊的《功粹学报》,更是一个“谈术而兼涉革命”的刊物。
  国不保存会成立于一九○五年、其宗旨是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具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初期的创办人有邓实、刘师培等人,日常的主要事务基本由邓、黄二人承担。同年二月二十三日,国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正式发行。编辑所设在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的惠福里,由邓实任总纂。此后的主要撰稿人有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章太炎、田北湖、王闿运、廖平、郑孝胥、王国维等五十余人,其中大多是国学保存会的成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由于晚清政府的极度腐败,适成列强瓜分、国力凋敝,因此,在广大民族特点是知识分子当中,“排满”的声浪空前高涨,民族主义是晚清革命派的理论体现。这一点,从龚实铨、蔡元培等人于一九○四年在上海组织的“光复会”可窥其一斑:光复会有着浓厚的汉族传统民族主义的色彩,故会名又称“筣古会”刘师培后来也参加了这一组织。该组织的党网只有两句话:恢复汉室,还我河山。《国粹报》虽然是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在该刊的发刊辞中,深叹“夏声不振”“师法式微”强烈呼吁“保重、爱国、存淡”并以“发明国、保存国”为创刊宗旨。
然而由于撰稿者均为当时名重一时的国学大师,其学术价值自不言自喻。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人物的撰稿阵营,代表了晚清国学学术的最高地位。因此,该刊从创刊伊始,就备受瞩目,直至其停刊后的数十年中,余波犹存。
  此次影,以民国初年的分类录编为底本,每一期的图画分别抽出,录编于书前;同时,对正文部分,说列其目,缀于正文前,以便于读者使用。

图书封面


 国粹学报(全16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辈之生也晚。小的时候,那时还不知道国学的概念。接触的也只是林汉达的《春秋故事》、《三国故事》和《成语典故》等书,喜欢书中有趣的故事和充满人情味的对话。及至年岁日长,偶然看到栗斯的《唐诗故事》,又引起我对唐诗的兴趣。但直到二十岁出头时,才发觉那个《四库全书》收录四千多本书,全部看完要花60年时间。这时才觉得所谓的“国学”,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的人生经验远远超过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的想象。所以,即使过了一些年,以我的视角来说国学,仍犹如以管窥天。所以以下所论,权当是抛砖引玉。曾听《晚明思潮》的作者龚鹏程教授的一个演讲,说“国学”是很晚才出现的一个概念。的确。考证“国学”一词的出现,虽有人追溯到汉唐,但真正“国学”一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则是从晚清开始,其中尤以 1905年《国粹学报》创刊为显著标志。该刊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由黄节、邓实、刘师培等人任主编,而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鲁迅曾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说章太炎更是一个革命家,我当时并不太理解。直到看到《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一书中,反复点明章太炎有浓重的现实关怀和民族主义立场,再加上章的种种革命排满行为时,才确实感到,“国学”之说的出现,有它当时的历史语境所在。即: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时局动荡,西方列强的枪炮和文化入侵,使人们隐隐感到要亡国和亡文化,另一方面又想保存本国固有的国粹,抵制全盘西化,同时,也有反清排满的作用,如章太炎1935年曾说黄节“与同学邓实等筹集‘国学保存会’,搜集明清间禁书数十种作《国粹学报》,以辨夷夏之义。”所以研究国学,“显然有彰扬民族气节,助益排满革命的用意”。而这一切,又都与章太炎分不开的。当然,从学术角度说,当时之学术不振,而有志者又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睹往轨知未辙”,“以求学术会通之旨”(《国粹学报》的发刊词),所以其存学的目的也可见一斑。梳理20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专门名家者不乏其人。不过真正能引领国学研究,堪有宗师风范的,在我看来,不过三脉。一脉是罗振玉、王国维的甲骨和商周研究,从中带出董作宾、郭沫若等后“二堂”来。当然,王国维的著述范围要广得多,还涉及西北地理、辽金元史和诗词戏曲等;一脉是章太炎和刘师培。两人同承皖学,刘师培之学来自家传,章太炎则受业于晚清经学大师俞樾,俞樾受业于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又为戴震的知名弟子。所以章太炎接受的是最正宗的乾嘉汉学的嫡传。而章太炎一门弟子如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等人,后来又占据北大讲席,对当时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脉则为胡适和顾颉刚。胡的整理国故和顾的疑古运动在当时影响很大,一个是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一个则上承崔东璧和姚际恒的方法,结合中国传统的考据来研究国故。不过胡适的国学功底和王国维、章太炎比起来,还差得很远,顾颉刚也有差距。但因影响较大,门生众多,也独成一脉。其他研究国学的人物还很多,但多单枪匹马,就国学的功力与影响来说,还难以与上述三脉比肩。这其中,王国维的弟子较少,而胡适的治学方法及对学术功能的理解,更是受章太炎的影响,(参见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顾颉刚在《〈古史辨〉自序》中也承认听过章太炎的讲学之后,对其“佩服极了。……自愿实心实意做他的学徒”,所以,真正国学的传承,只是在章太炎这一脉。当然,国学内部各个领域的专家很多,但以国学讲究会通、同时又以小学和经学为根底的标准来看,只列章太炎这一脉当无异议。从国学重家传和师门这一点来看也是如此。仅举正反两例。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时专门找章太炎审阅,请他提出批评意见。若非对清代汉学各家有深入了解,焉敢放言肆论?钱穆被近人也被目为国学领域之佼佼者,但其实为自学成才,无真正师门亲传。其在《师友杂忆》中也自言见到孙诒让的著作时十分吃惊,自叹其自我之浅薄。而章太炎就曾从师于孙诒让,其学术史上之地位也至少当与后者并驾齐驱,而过钱穆远甚。钱穆则更多是以思想名家著称。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序》中曾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这大约可以作为上世纪20年代以来各种国学刊物、国学团体和国学研究机构建立缘由的一个根据,也屡屡为今天谈国学者所引用。但那时和今日之国学,多为为大众而普及的国学,如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丛书》、中华书局的明清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等。而真正的国学首在为古书标点句读,识别版本,进行校勘。上世纪20年代的各种国学丛书,其句读之误就常常为鲁迅所诟病,以至于鲁迅对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衡派”颇有微词,甚至说出“只有王国维才算是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这样的话来。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一文中指出:“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可见他似乎不赞成“国学”的说法。余英时在《现代儒学论》中则说:“1894—1895年以后,一部分的儒者才发现西方思想与制度是中国求富强所必须借鉴的。这一新发现引出了明清思想界的一个新发展,即通过西方的观念和价值重新发现儒家经典的现代意识。”似乎说出了国学与西方之学对话中的一种价值观。其实,即以西方汉学为例,我们不也认为西方人是在用他们西方的视角来研究汉学吗?自然,中国人研究西学,如为旧学出身,自然也以旧学的眼光来看待西学。西方的文化传播类书籍中专门提到文化在向他国的传播中要发生变异,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生根。如是看来,各国文化之间必然要有一种碰撞与对话。其中,与西方对话的接合点也不难寻找。例如,保守主义与社群主义是否在中国旧学中也有响应者?尼采的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是否在中国传统中也能找到其源头?余英时说,传统社会结构的崩解,使儒学失其托身之所,成为游魂和一种集体记忆。但其实,章实斋《文史通义》中早指出,六经为国家之政典,其社会基础早已发生变化,造成时人理解上的困难。(原文为:“不知古人于六艺,被服如衣食,人人习之为固然。未尝专门以名家者也。后儒但即一经之隅曲,而终身殚竭其精力,犹恐不得一当焉。是岂古今人不相及哉?其势有然也。古者寓道于器,官师合一。学士所肄,非国家之典章,即有司之故事,耳目习而无事深求,故其得之易也。后儒即器求道,有师无官,事出传闻,而非目见,文须训故,而非质言,是以得之难也。”参见《文史通义•内篇•原道下》)不过尽管如此,对于传统,至少西方学界近些年来也开始发生回归。如福柯的伦理学和纳斯鲍姆的非相对伦理学就都重指古希腊。西方也对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和现代必然胜过传统的看法重新反省。所以,对于当代,仍然需要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梳理和学理的讨论,然后才谈得上制度的修改与重建。《古今中西之争》一书认为,应将儒学还原为儒学,不让它承载过多的社会功能。的确,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于是,像《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出来的那样的任何争吵意气都无济于事。对于国学,也应先沿着朴学的路子,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功夫,回到章太炎,回到胡适,也许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太烂了,出版社懒到了连目录、索引都不愿意编一下的地步。而且里面还有错乱。正在翻第七册1907的部分,开篇就把邓实的《国学真论》和刘师培《近儒学术系统论》给混在一起,3017、3018是刘文,3019-3024是邓文,3025-3026是邓文的开头部分,3027又开始刘文。这样的书,谁敢用啊
  •     我辈之生也晚。小的时候,那时还不知道国学的概念。接触的也只是林汉达的《春秋故事》、《三国故事》和《成语典故》等书,喜欢书中有趣的故事和充满人情味的对话。及至年岁日长,偶然看到栗斯的《唐诗故事》,又引起我对唐诗的兴趣。但直到二十岁出头时,才发觉那个《四库全书》收录四千多本书,全部看完要花60年时间。这时才觉得所谓的“国学”,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的人生经验远远超过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的想象。所以,即使过了一些年,以我的视角来说国学,仍犹如以管窥天。所以以下所论,权当是抛砖引玉。  
  •     分类编法,不是很好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