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
ISBN:9787305032998
作者:郑良树
页数:332页

章节摘录

  推动魏国改革的是魏文侯,在他的领导下,魏不但成为三晋的中心,俨然以晋国继承者自居,而且骎骎乎为各国注目的国家,领有数十年的风骚。魏国改革可分下列几方面来叙述:  (一)经济方面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经济的贫富,直接影响国家的强弱,这是尽人皆知的真理。因此,改革的第一目标就是把经济搞上去,先把经济搞好,再谈其他方面的建设。以当日社会而言,搞  好经济莫过于先发展农业。为了落实这个目标,魏文侯采取下列两项措施:  1,修建水利  魏国地势平坦,适宜耕种,其间河流交错纵横,水利资源非常充足,如果善加配合、利用的话,无疑将是个富庶的国家。为了振兴农业,首要的工作便是修建水利,使河流为人所用,  而不是为害于人。汉代贾让曾提起魏、赵如何筑堤以导水利之事,他说:  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原来齐与赵、魏为邻,赵、魏地势高,齐国地势低,齐在河东筑长堤,河水乃停滞于赵、魏,使赵、魏受灾。为此,赵、魏亦仿效齐国,在去河二十五里处建起长堤,灌溉了自己的良田,养育了许多人口。贾让未明言此事的时代,不过,相信和提倡农业的魏文侯有关。  在修建水利方面,魏文侯又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他派遣邺令西门豹负责“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的大工程。《史记·河渠书·正义》引《地理志》云:“浊漳水在长子鹿谷山,东至邺,入清漳。”西门豹引漳入邺后,开渠十二条,不但灌溉了大量的田地,而且还通过冲洗的方式,使一些含盐份较重的恶田成为良田,造福了邺民。  2.鼓励生产  水利建妥之后,接下来是鼓励生产了。当时,协助魏文侯推行改革的是李悝;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农业政策,藉以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汉书·食货志》说: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财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李悝认为,农民的勤惰,在六百万亩耕地内,往往可以影响生产差额在一百八十万石以上,差距之大,颇为惊人。如果从全国耕地的面积来考虑的话,那么,由于勤惰的关系而影响全国总产量的差额,那就是个天文数字了。为了消除及减轻这些损失,进而争取最高产量,他提出三项规定:  第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也就是说,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及麻(麻所结之实)五种农作物,必须同时下种,充分利用空置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如此的话,虽有天灾,也无所畏惧。  第二、“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窳,殖于疆埸”。也就是说,住宅周围都要栽树种桑,菜园要多种各类蔬菜,田埂上要多种瓜果,扩大农副业的生产。上述两项规定,都可以看出李悝教导农民如何“尽地力”,以便有效地增加生产。  第三、“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也就是说,农民必须勤奋耕作、除草、治田,收获时更必须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抢劫一样,以备风雨伤害庄稼。这条规定,是李悝教导农民如何“尽人力”,以便和“地力”配合,尽量发掘资源。  在“地力”及“人力”相配合之下,魏这个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的国家,不出几年的光景,当然就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了。  (二)民生方面  搞好经济固然重要,民生的处理和安排也非常重要。因此,魏的改革计划也包括了民生的管治;就目前所能考见的,大约有下列两项:  1.打击犯罪  为了打击犯罪,使民力都集中在农耕及军事上,李悝编制一部《法经》,并且在魏国加以推行。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及完备的刑法法典,不但意义重大,影响也非常深远,可惜原  文已失传,无法详知其内容了。  根据《晋书·刑法志》的记载,《法经》一共分为六篇:盗、贼、囚、捕、杂及具六法;其内容为:  《盗法》及《贼法》是对付盗、贼两种罪犯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可见盗、贼是破坏社会秩序、威胁国家安全的两大敌人,必须优先处理。  《囚法》及《捕法》,是两篇分别讲“断狱”及“捕亡”的法律,《唐律疏议》说:“《囚法》,今断狱律是也;《捕法》,今捕亡律是也。”可见在断狱及捕亡这方面,李悝也讲求某种法定的程序、守则及方法等等。  《杂法》包括了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及逾制六种行为的惩罚;从惩罚的范围来看,魏国的法禁相当严厉,连赌博、奢侈、制度的逾越,也全面禁止。  《具法》讲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某种法律规定,赋予主审者弹性的处理权。  从《法经》的内容来观察,即知这是一部相当严厉的法典,在此法典之下,犯罪者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就在这紧要关头,太子犯了法。这件事不但是蓄意的,而且是明显极富挑战性的,希望藉此给商鞅造成极大的压力。商鞅清楚事态的严重性,所以,一开始就断定说:“法之不行,自  上犯之。”即刻准备惩罚太子。然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这件事说明两派人士其实已进入“火拼”的阶段,太子不惜以身试法,准备玉石俱焚,可见保守派负隅顽抗及孤注一掷;商鞅表面上说必“罚太子”,最后“刑其傅,黥其师”,罪刑也很重,不过,总算让一小步。而太子以“君嗣”可以逍遥法外,说明法家依然受“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文化影响,开启了“法外有漏网之鱼”的大患,贻害后世,这恐怕就非商鞅所意想得到的。  经过商鞅严厉的镇压之后,这两件事终于平息下去;可以想像得到,其他各处保守分子的嚣嚣嚷嚷也跟着烟消云散了。在这样的铁腕之下,商鞅击退了保守派,翻天覆地地推行新  政,为秦国换上新妆。  根据《史记》的记载,新政推行十年后,秦国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老百姓家给人足,以最愉快的心情欢迎新政。而且,在新政之下,“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整个国家进入“大治”。  什么叫作“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以秦国的情形来说,达到这样的阶段可有两个因素:首先是“家给人足”,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达到温饱的情况,其次是什伍相连坐发挥了最大的功  效,使得人人“道遗”都不敢“拾”,处处皆“山”都不敢为“盗贼”,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乡邑当然大治。什么叫作“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相同的道理,以秦的情形来说,也有两个因素:首先是“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部分的法令发挥最大的功效,阻吓百姓弃绝私斗的念头;其次是“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及“有功者显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逼使百姓皆追逐于军功及爵禄。换句话说,新政就像一张大网罗,顿时将全国百姓驱入壳中,生活在安排妥当的规范内,然后,为秦国富强尽其生命及精力,以便满足商鞅及秦孝公的大欲。  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段插曲。司马迁这么记载;“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这件事表面上看来商鞅是在驱逐那些献媚的小民,将他们全部迁徙到边疆去,实际上商鞅是在对付那些敢于议政的“乱化之民”,无论他们支持或反对新政,都一概加以禁绝,无庸他们置喙。在御前大辩论时,商鞅就说过:“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他早就把那些“言事”及“论变”的其他声音置之度外。商鞅强烈地要求所有百姓弃绝思想、意志、言论,把现在及未来的一切完全拱手献给政府,包括知识分子的脑袋和良心,让当政者为他们包办一切,包括是非和尊严。这段插曲的出现,对他及改革毫无影响。  在商鞅铁血手段的推动下,秦国由落后的半华夏半戎狄的国家,骤然赶到时代的前头来,提前完成历史的革新,并且缔结出丰硕的成果。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许多来不及跨上历史列车的百姓,不是被抛出轨外,就是让车轮辗身而过,连哀叫一声都来不及。《史记·商君列传》“太史公赞”后《集解》引《新序》语说:  卫鞅始自以为知霸王之德,原其事不谕也。昔周、召施善政,及其死也,后世思之,“蔽芾甘棠”之诗是也。尝舍于树下,后世思其德不忍伐其树,况害其身乎!管仲夺伯氏邑三百户,无怨言。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雠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其去霸王之佐亦远矣。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  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  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入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

内容概要

郑良树,字百年,祖籍广东潮安,一九四0年诞生于马来西亚新山。在新山宽柔中小学校受教育。一九六0年负笈国立台湾大学,先后获文学士及文学硕士学位。回宽柔中学执教半年後,又前往台湾深造。一九七一年荣获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为海外华裔荣获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国的社会和文化  第一节 社会层面  第二节 文化层面第二章 秦国的特殊背景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特殊的周边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文化形态  第三节 与戎、狄长期周旋于西陲  第四节 东进受阻,艰苦经营第三章 从踯躅不前到大有为时代的开启  第一节 坐失良机的躁公及怀公  第二节 东方各国的改革新貌  第三节 旧势力纠缠下的秦国  第四节 秦国改革的前奏曲第四章 商鞅入秦  第一节 商鞅的身世和学养  第二节 离魏入秦  第三节 初仕秦第五章 商鞅的改革(上)  第一节 秦孝公首行改革  第二节 商鞅第一次改革  第三节 推行及其效应第六章 商鞅的改革(下)第七章 为理想而捐躯第八章 商鞅思想的继承者——商学派第九章 后人对商学派作品的误解第十章 商学派的政论第十一章 商法的影响及效应索引

作者简介

商鞅是先秦法家中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及实现自己理想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精心策划及严厉推动之下,秦由一个半封建半游牧的落后国家,不出数年之间跃登为强国,威胁山东六国。在商法被严苛执行下,商鞅虽然殉法而终,然而,他的学派及徒属依然占据着秦国的要职,在政治上继续发挥影响力,以至于商学、商法成为秦国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中的主要部分,鞭策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
如果没有商学、商法,无疑,秦国不可能成为政治及军事强国,并且一统天下,但秦一统天下后,在面临新的文化及政治环境时,这股传统和文化意无法调适自己,终于把秦国带上了覆亡的道路。

图书封面


 商鞅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获罪车裂而死。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中规中矩的一本评传,够扎实,欠精微。
  •       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获罪车裂而死。
  •     前后讲了背景和商学派,以及对商学派的学术研究,中间是讲具体事件和治国政策,有点偏学术,但看起来不是很累。
  •     大学时偏左,对晋法家情有独钟。现在想想,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这本书配合《商君书》效果更佳。
  •     书是不是很厚刚好,不知道两天能看完吗,2006版,精装,33元,4版
  •     论点论据条条框框理性略带批判都挺好的,到结论的时候总会绕出一个happy ending不知道啥意思,广电总局在看?
  •     关于商鞅评传的书很少,这是其中较好的一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