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811082579
作者:刘芳
页数:349页

章节摘录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高寒山区民族  教育的前进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从全县的文化教育来看,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飞速发展。1951年至1953年期间,政府拨款800万元(旧币,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的比值沩10 000:1),先后在枧槽、文化(现合乐)乡兴办两所民族学校,入学学生全部免费,供给书籍、文具、医药,贫困的学生还发放助学金和伙食费。同时于1952年,选送苗族青年3名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1名到华西医学院,13名到泸州医士校,9名到师资培训班,53名到干部训练班学习。他们在解放初期的政权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先后在苗族较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文化民族小学、枧槽民族小学、大坝乡的平寨民族小学、水潦乡的大洞民族小学、共和乡的胜光民族小学等。人民政府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发给伙食、寒衣、医疗、书籍、文具等,配备足够师资,使这些学生安心读书。1953年到1983年,叙永县政府对苗族较散居的区乡,每年在全县教育经费中专门划有用于少数民族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叙永5个民族乡的1285人的苗族学生得到扶持。为了使苗族学生学习较规范,效益更显著,1958年政府在叙永一中开设民族初中班,第一届55人,60年来毕业人数虽不多,但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的问题,1981年至1998年又在叙永城郊中学举办了民族班。宜宾地区和叙永县政府划拨了专项经费,给予民族班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1981年开始月贴9元,到1987年调为15元。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内容概要

  刘芳,1965年生,苗族,四川省叙永县人。1983—1987年就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2000年云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脱产)研究生班。2000年云南省中青年高级职称评审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学、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研究。读博士期间,田野调查报告入选“2004年度全国博士生论坛”,论文获“2004年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毕业论文获2002—2005年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于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工作。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篇 田野工作第一章 枧槽民族乡第一节 何谓“枧槽”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第三节 沿革与建制第四节 人口问题第二章 自称高山苗(蒙毕)的苗人第一节 “先祖自湖广来”第二节 自称与他称第三节 民族之间第四节 居住方式第五节 日常生活第六节 村寨及其人际关系第三章 物质文化——传统生计与流变第一节 历史的遗存——采集和狩猎第二节 种“田”栽“土”第三节 传统农业工具第四节 副业第五节 商贸交通第六节 传统分工引出的话题第七节 关于土地的话语第四章 精神文化——民族艺术与节日第一节 心灵之声第二节 节日是记忆之痕第三节 “七彩衣”第五章 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与家族第一节 婚姻“潜规则”第二节 小家庭和大家庭第三节 亲属称谓规律及术语第四节 苗人的家族第六章 信仰方式——神祖巫术与宗教第一节 神鬼及祖先崇拜第二节 西方宗教的传播第三节 巫术和它的手段第七章 教育模式——传统承继与互动第一节 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第二节 有基督教色彩的启蒙教育第三节 解放前的民族教育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高寒山区民族教育的前进与曲折下篇 理论探索第八章 川滇黔民族散杂区民族文化的考察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视野第二节 文献资料的归纳与分析第三节 我的田野第九章 枧槽高山苗民族文化因子及其链接第一节 山地文化第二节 竹崇拜与芦笙文化第三节 服饰文化及其变迁第四节 家族文化第五节 巫觋文化第六节 “捞谙”文化第七节 酒文化第十章 散杂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第一节 构建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理论的框架第二节 民族文化互动理论的提出第三节 现实话语——理论研究的意义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参考文献后记序言

作者简介

这是一项关于我国民族散杂区的研究工作,工作中关注川滇黔交界处苗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诸多表现和内容,力图多角度发掘和考察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居住环境下文化问的互动和影响,及其在此前提下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深切地关注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图书封面


 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