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更靠近我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民国八十九年
ISBN:9789576934605
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他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以及《論生死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繼推出的著作,協助許多瀕死病患安詳的面對死亡,更撫慰無數臨終病患親屬的心,幫助他們克服失去摯愛的傷痛,晚年更致力於愛滋病感染兒的關懷與照料。

作者简介

關於本書
本書是由原作者幾場演講錄音帶所編輯而成:
1.1976死亡並不存在
2.1980生命、死亡與死亡後的生命
3.1980死亡是如此重要
4.1981第二場演講
5.1982我們這個時代的醫療
6.1985在愛得格.卡席基金會的演講
7.1987好好利用中間時刻
8.1989塔克森工作坊(私人錄音)
9.1978一封給九歲男孩的信
■ 書籍簡介
大部分的人都會害怕死亡,因為死前有未盡的心願,死後有未知的世界。老人、大人是如此,何況是小孩!當一個小孩不管是親人或自己面臨死亡,都會有很深的恐懼感,家長該如何處理,使得「死亡」的陰影不會留下不良的影響。在本書中,教會人們學習活著的時候,要付出真正無條件的愛,完成此生的任務;當面臨死亡時也將不足懼,著者認為:「死亡一點都不駭人,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的方式。」是的,死亡的課題,對於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殘酷的人生議題,但我們若將峽谷與風暴遠遠隔開,就永遠看不到風暴造成的紋路有多美;換言之,當孩子面臨死亡時,我們不該遮蔽孩子,不該過度保護孩子,因為他終究得自己面對一切。所以,我們的孩子雖不一定能了解這深層的道理,但透過父母的手、眼去了解死亡,也更能對生命有更真切的領悟。透過著者寫給一位即將死亡的九歲小男孩的信,我們將更能了悟「生」與「死」,摘錄於下:
「生命就像一間學校,在這裏我們有一個機會
去學習很多事情:像是與別人好好相處
或是了解我們自己的感覺
學習對自己還有別人都要誠實,
學習給予愛也學習接受愛:當我們
通過了所有的考試(像在學校一樣)
─我們就可以畢業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回去我們
真正的家:回到上帝身邊
……」。
「什 是生命?……什 是死亡?……什 小孩子必須要死?」 1978年一位得了癌症的9歲病童向本書的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見作者無私的愛與發光的智慧如何幫助這些受苦受難的孩子,讓他們安詳的面對死亡與生命中的風暴;如何撫慰無數臨終病患親屬的心;如何幫助他們失去摯愛的傷痛,並教導成人如何使用象徵性語言與受苦難的孩子溝通,進而幫助他們完成心中未完成的事……
文中俯拾皆是的人生智慧,不僅解答我們諸多對死亡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清生命的本質以及該如何活生命的價值。國內還沒有這樣一本書;綜合許多兒童的實際案例,這 適合作為培育兒童生死教育師資的參考教材或指導手冊。
■ 目錄
序一 在樹的源頭澆水
序二 請不要輕看
關於本書
第一講 死亡是如此重要
1.梅大涅的集中營
2.象徵性語言
3.失去親人的孩子
4.潔米的哥哥
5.洛莉
6.聖地牙哥的男孩
7.十五歲女童拼貼畫
8.麗絲
9.道奇
10.苦難的意義
第二講 活著,不帶未完心事
1.無條件的愛
2.五種自然情緒
3.比利
4.傑菲
5.瀕死經驗
6.共同的泉源
第三講 隧道與光
1.史華茲太太
2.你不會單獨死去
3.蘇西
4.看見死去親人的孩子
5.印地安女人
6.遊民
7.彼得
8.柯瑞
9.天堂的象徵
10.回顧你的生命
11.史華茲太太來訪
12.我的第一次神秘經驗
13.經歷一千次死亡
14.宇宙意識
第四講 醫治平凡人
1.癱瘓的女人
2.黑人清潔婦
3.大笨蛋
4.化學治療
5.工作坊
6.基督
7.又見道奇
第五講 接受生命的風暴
1.耶穌受難日
2.自殺
3.拯救與幫助的不同
4.我的母親
5.我的父親
6.診斷出黑色的兔子
附錄:一封給九歲男孩的信
■ 精華語錄
序一 在樹的源頭澆水
◎小孩還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會想到死亡,會擔心自己的死亡,也會擔心愛的人及寵物的死亡。如果孩子對死亡的無知、焦慮、恐懼及哀傷無法得到適當的引領與調適,一旦碰到死亡事件,失落的傷痛及情緒的壓抑,小孩會以異常的行為及特別的方式反映出來,這將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健全人個的發展。
◎我們可以用直覺(內心的智慧)去體會孩子的畫(非文字象徵性的語言),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序二 請不要輕看
◎請不要輕看苦難帶給生命的重塑性。當生命走道盡頭時,也就是病人及家屬有機會表達對彼此關懷及感謝、或是該說聲抱歉的最後時刻。「死亡」促使人與人之間可以有最真心的對話。所以我們認為悲劇的,並非真的是悲劇,換個角度想也可將它當成生命成長的機會。
◎請不要輕看兒童對死亡瞭解的需要性。小孩的心靈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及焦慮。因此,當我們過度保護小孩、刻意不與小孩討論相關死亡問題,並忽略他們悲傷反應時,小孩的內心,就會感到不安與痛苦,失去成長的機會,正如「將峽谷與風暴遠遠的隔開,就永遠看不到風暴所造成的紋路有多美麗」。由於小孩的感受難以用文字直接表達,若我們能透過觀察及聊天來解讀他們文字的象徵性語言(如畫圖),我們就能更接近小孩的心靈世界。
◎請不要輕看宗教靈性力量的影響性。照顧臨終病人是叫人筋疲力盡、情感枯竭的工作,若我們能從宗教的激勵及靈性的體會,便能累積心靈的力量去從事這種陪伴心靈受創的人的工作。


 你可以更靠近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两天没来由的回想起这本书,当时阅读它,是一个台湾的朋友送给了我的老师,辗转几手才到达我的手中,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它,当时的感想已经记不清了,很震撼,很感动。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书,是由无数次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这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也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她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她教会了人们怎样面对死亡,怎样教会孩子们面对死亡。这不仅仅是方法,而是一种态度。记得我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忽然告诉我,爷爷又去法国了,很长时间不会回来。我一直坚信不移,但是内心总觉不安。后来暗自揣测到也许爷爷是去世了,但是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忽然之间离开。直到很久之后才从偶然听到的大人们的对话中知道,我所崇拜景仰的爷爷,居然遭遇了入室的杀人抢劫。这恐怕是我第一次有关于死亡的经验。我被欺瞒,虽然当时哀痛少了(或者没有),但是懊悔和伤感还在,不能见到爷爷临走时的模样,很多年都没能在爷爷的墓前献上一束花,甚至不记得,在最后,对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是什么。然后是经历了家养的一对小鹦鹉以及巴西龟的死亡,甚至包括一棵文竹,若干盆茉莉、仙人球,巴西木,不知名的若干盆景,吊兰以及山茶花,也许曾经有所感伤但是触动不大。我想我是没心没肺的人,也许是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医院家属院离太平间不过一百多米的距离,耳濡目染太多的生离死别,周末的清晨常常被哀乐吵醒,也经常看到花圈和载着水晶棺的灵车,听到死者亲属们的哀痛和哭喊。那个时候院子门口是一条铁路,铁轨上常常出现麻雀或者流浪猫狗的尸体,铁轨旁边的小河中一度还出现过两条猪,不见首尾,只有肥硕惨白的身躯靠在一起。我一直觉得那两条猪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或者两年,但长大之后知道那并不可能——尸体应该会腐烂的。但印象中那两个巨大的明晃晃的白色身子一直静默着,仿佛与时间无关,尸体的旁边是小河和柳树,我一直不敢再从河堤上跨向铁轨的路基,直到那两条尸体消失。后来在铁轨上看到了一枚弃婴,脐带的断端留有血迹,眼角和脖子的褶皱处结了黄色的羊水结晶。心生恐惧,于是在孩子们中间各种版本的故事流传,群魔乱舞各执一词。年长一些的时候,离家不远有位独居的老人开了爿小卖部,之后的某一天他的房间起火,烧得连尸骨也荡然无存。那小卖部长年积了灰尘,老人的生活很是凄苦,甚至不如乞丐,在他生命最后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是眼角糊着眼屎,目光混沌,甚至连找零也算不清。当他去世时,我长吁了一口气,然后在作业上记下这个故事,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死,或许是种解脱,不止是对他,也是对我。”这句话让我的父母和老师耿耿于怀了很久,也许以为我厌世吧,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导。但其实我的本意只是,我只是觉得,那样挣扎着活,不如死。如此我每一次经过时,也不用因为揪心却无法帮助他而感到耿耿于怀。后来工作了,遇到病人死去的案例数不胜数,第一次抢救病人的时候摸着手下的身体逐渐变冷,松软,灰败下去,也曾一晚上送走三人,在儿童病房还曾遇到先天残疾却没有钱治疗,无奈等死的小婴儿。还有血液科的小孩子,他们美丽,懂事。印象最深的,一个是生了肝癌的13岁少年,全身蜡黄,骨瘦如柴,几乎每天都会因为疼痛而央求着我们,可不可以给我推一支KCl,我想快点死掉。可我们没有权利行使安乐死,只好日复一日的看着他挣扎,最后死去。另一个是一个小女孩,5岁,白血病,乖巧,聪明,最后因为疾病的关系双目失明,治疗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我们对家长说,在最后的时刻不如放弃吧,与其在医院里接受药物治疗的痛苦,不如用那些钱,带着她四处玩一玩,吃些好吃的。那天她出院的时候,穿了一身崭新的裙子,小辫子上面扎了缎带,在妈妈怀里微笑着问我们,我是不是最漂亮的?她很有礼貌的向每一个人说再见。但是后来她的妈妈流着泪告诉我们,小女孩曾经问过她,我是不是快要死了?现在死亡对我来说有些司空见惯,也有些麻木,我也逐渐知道了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不会沉痛于每一起这样的死亡案例,但是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该如何做,教给我身边的人,身边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孩子,该如何面对死亡、表达内心的想法。「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为什么小孩子必须要死?」在书的开头,伊丽莎白引用了一名九岁男孩道奇的信,之后她用一首诗和一幅图回答了这个男孩的问题。◎给道奇:写给你在一九七八年五月的最后一天,这个故事说的是生命,还有风暴,说的是我们在春天种下的种子,还有在夏天绽放的花朵,还有秋天的收穫。说的是死亡,它在生命还小的时候出现,但它却很晚才去拜访某些人,这一切到底怎麽一回事?……当我们完成了所有我们来到世上所要做的事-我们就可以脱掉肉体-因为他困住我们的灵魂就像虫茧包住未来的蝴蝶-……当正确的时刻来临,我们就可以放开它,那我们就不会再有痛苦,不会再有任何恐惧和忧虑-像一隻美丽的蝴蝶那样自由,回到上帝身边,在那裡我们将不再孤独,还会继续成长,继续唱歌舞蹈,陪着所有我们爱过的人(他们也许比我们先破茧而出)在上帝身边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多到难以想像的爱。在这本书里面,伊丽莎白告诉大家如下的事情(对不起又是大段书摘):大人们对于死亡事件在面对孩子时,常以忽视、隐瞒、欺骗、恐吓或敷衍的态度处理,以致孩子对死亡存有高度的好奇、迷茫、焦虑、恐吓及压力。但这是错误的,你不能过度的保护你的孩子。死亡一点都不骇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看待生命的方式。不论是五岁还是九十五岁,没有一个临终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正在逼近,问题不在于“我是否该告诉他,他快死了”?而是“我能不能听懂他”?孩子们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他也知道时间什么时候就快要到了,他会与我们分享他未完成的心事,妨碍我们听见他的事是我们自己的恐惧、自己的罪恶感、自己的羞愧、还有我们自己的一一不捨,如果我们不去倾听孩子的心事,我们就会失去这个生命成长的时刻。如果我们了解象征性语言,就会发现现在年轻却濒临死亡的孩子,会有苍老但绝顶聪明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比健康而在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更加聪明。这些临终的孩子,他们受苦的越久,受的苦越多,灵魂象限就越快成熟且相当广大,看起来就像是充满智慧的老人。这些孩子是来教育我们的,如果我们不肯倾听他们,或假装他们太小,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或是跟他们玩游戏,那最后输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如果我们大人能够成实一点,不要把死亡当成这样可怕的梦魇,我们就可以将内心的感觉和状态传达给孩子。如果不会因为流泪,或是表达心中的愤怒而觉得尴尬,如果不去试着将孩子与生命中的风暴隔开来,而是他们共同面对,我们就可以让死亡或临终,不至于变成下一代可怕的问题。爱包含两方面:一是牵手、拥抱、碰触、还有给予肉体的安全感。爱的另一面,也是大多数人忘记的,就是说「不」的勇气,勇敢拒绝我们爱的某一个人。如果你不敢说「不」,例如不敢让孩子自己过马路、在朋友家过夜、不让他去他自己想去的地方等等,这意味着你内心有太多恐惧、羞愧、或是罪恶感,因此你不敢拒绝你的孩子或是你自己,你所教养的下一代会是人格残障的,无法活出完整的生命,而你也会失去生命中宝贵的经验。真正的爱要能说:「亲爱的很抱歉,我只能为你做这么多了,至于其他的,你就得靠你自己。」当你拯救某人,你试图修复那个人的生命;当你帮助某人,你在那个人学会谦虚地请求帮助时伸出援手。当一个拯救者,与当一个真正的帮手间只有很细的一条界线,后者是真正乐于助人的人。很多人迫切想要知道死亡之后的生命,但是他们不知道,只要丰富你的心灵且和谐地过活,抛开未完成心事与负面情绪,你就会得到你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活着才能真正开启你的直觉与灵魂的象限。学会无条件的爱:如果我们再一次诚实起来,像小孩那样天真纯洁时,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诚实的面对自己,还有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抛开那些负面情绪,就可以再度变得完整,学会无条件的爱,我们就有资格教导别人,并将它传之后世。
  •     这几天都在读这本书.台湾版,繁体字,竖排版.熬夜的时候看上去有些吃力.但还是一字一字的看了.      是很多讲稿的合集,所以 部分语言和故事 有些重复.         没什么可以多说的,摘录一段:   <给道奇的信>      ◎我(伊莉莎白)在一九七八年寫下這封信,回答了一個得到癌症的九歲小男孩,他寫信給我,問我一個非常感人的問題:「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為什麼小孩子必須要死?」我向我的女兒借了彩色筆,用簡單的語言為他寫了一封信,畫上插畫,然後寄給他。他的回信並不是那麼正面的,但不用說,他是個非常自豪的年輕人,因為他有一本伊莉莎白替他畫的書。他不只將這本書與他的父母分享,還將它與其他臨終孩童的父母分享。在他死前,他允許我們將這本小書印出來,用來幫助其他小孩瞭解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給道奇:    寫給你在一九七八年五月的最後一天,       這個故事說的是生命,還有風暴,    說的是我們在春天種下的種子,    還有在夏天綻放的花朵,    還有秋天的收穫。       說的是死亡,    它在生命還小的時候出現,    但它卻很晚才去拜訪某些人,    這一切到底怎麼一回事?       想像一下    在生命一開始,    上帝祂創造一切事物-像那發亮的太陽    照在地球上,溫暖著我們,    祂讓花而長大,祂的陽光總是照耀著地球-    那怕是有厚厚的雲讓我們沒辦法看見祂,    上帝一直看著我們,祂的愛一直照耀著我們,    不管我們有多大或是有多小,    而且沒有東西可以阻擋祂的愛。       人們一出生,他們就像一顆小種子開始發芽,    像是被吹到草地上的蒲公英種子那樣-    有些掉到臭水溝,有些掉到美好的一片草地,在一棟豪華的宅第前,    有些種子會掉進花圃裡……    我們也是一樣,在生命開始的時候,    我們或在有錢人家,或是在貧窮人家,    或者在孤兒院,或者我們好餓好餓,    或者我們一出生就快要死掉;    或許愛我們的是很想要我們的親生父母,    也或許他們是選擇領養我們的養父母。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種生命的賭博。    但是你要記住上帝也負責風暴的來臨,    而祂關心蒲公英種子就像祂關心所有活著的生命-    特別是孩子們-而且生命中沒有巧合存在。       祂沒有分別心,祂的愛不需任何條件,    祂瞭解祂不會妄下斷言-祂就是愛。    你和上帝從無數的選擇中挑選出你的父母!    你追趕他們好讓你可以幫助他們成長與學習,    而他們也可以當你的老師。       生命就像一間學校,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機會去學習很多事情-    像是與別人好好相處,或是瞭解我們自己的感覺,    學習對自己還有別人都要誠實,    學會給予愛,也學會接受愛-    當我們通過了所有的考試(像在學校一樣),我們就可以畢業。    也就是說我們都可以回去我們真正的家-回到上帝身邊,    因為我們都是從祂而來,    在那裡我們會遇見所有我們曾經愛過的人-    就好像畢業典禮之後一家團聚……    那時候我們就會死去,脫下我們的肉體,    在我們做完所有工作之後,我們就繼續向前走。       冬天的時候,在樹上一點生命都看不到……       但在春天來臨之後,小小的綠葉就會出現,    一片接著另一片……       等到夏日到了末尾,這棵樹長滿了果實,    也實現了它的承諾、它的任務、還有它的目標。       秋天,樹葉都會掉光光,一片接一片,    而這棵樹在整個冬天就進入長長的睡眠。       有些花只開幾天-所有人都欣賞,並愛著他們,    因為他們象徵著春天與希望。    然後他們就凋謝了-可是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需要做的!    有些花開了很久很久-人們都認為這是應該的,    甚至再也不會去注意到這些花-    這也是他們對待老人的方式-    他們看著老人們坐在公園裡,    直到有一天他們永遠消失。       生命中每件事情都是循環;    夜晚之後是白天,冬天之後就是春天。       當一艘船消失在地平線的彼端,    他不是消失了,而只是在我們的視覺之外……       上帝看著每一個祂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地球、太陽、樹木、花朵,還有人類    他們都得經歷過生命的學校,然後才能畢業。       當我們完成了所有我們來到世上所要做的事-    我們就可以脫掉肉體-因為他困住我們的靈魂    就像蟲繭包住未來的蝴蝶-    ……當正確的時刻來臨,我們就可以放開它,    那我們就不會再有痛苦,不會再有任何恐懼和憂慮-    像一隻美麗的蝴蝶那樣自由,    回到上帝身邊,    在那裡我們將不再孤獨,還會繼續成長,繼續唱歌舞蹈,    陪著所有我們愛過的人(他們也許比我們先破繭而出)    在上帝身邊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愛,    多到難以想像的愛。                       伊莉莎白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