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出版社:哈尔滨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807530213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善事应尽力而为,爱自由高于一切,就算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贝多芬他身材又矮又胖,脖子又粗又壮,一副运动员的身躯。红砖色的宽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有些病态,特别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户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且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地竖着,好像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①的蛇发”。他眼中闪耀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使见到他的人非常震惊,但大多数人无法辨别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因为这双眼睛闪烁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衬上古铜色而略显悲壮的脸,虽然看上去像是黑的,实则是蓝灰色。一旦感情冲动或者愤怒,这双小且深陷的眼睛便突然睁大,眼珠在眼眶中不停地转动,如实地反映出他的全部思想。他忧郁的目光常常转向上空。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的相貌!嘴还长得颇为秀气,但下唇比上唇前突。牙床刚劲有力,似乎可以嚼烂核桃,右下巴有个深深的小窝,使整个面部显得古怪而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神态平易近人。而笑起来却不讨人喜欢,粗鲁、难看,而且短促”.好像那是一种对快乐不甚习惯的笑。他脸上的表情永远是郁郁寡欢,仿佛患了“不能治愈的忧郁症”。一八二五年,雷尔斯托普曾说,看到他浮现在脸上的那种极度痛苦的神情,我好不容易才忍住没让眼泪流下来。一年以后,勃劳恩·封·勃劳恩塔尔在一家啤酒店遇见他,他在角落里坐着,嘴里叼着一根长长的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晚年时常见的姿态。一位朋友和他说话。他惨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记录本,像聋子经常做的那样,尖着嗓子叫对方把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他面部表情时常变化,有时因抓住了偶然进发出的灵感,就算在大街上,他的表情也会让行人吓一大跳;有时无意中撞见他坐在钢琴面前,“整个面部肌肉膨起,血脉贲张,狠巴巴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唇颤动着,像能把鬼神召来却又请不走的魔法师”。十足一个莎翁剧中的人物!尤里乌斯·贝内狄克特说:他是“李尔王”。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旧简陋的小阁楼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开始嫁给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扎特有家人的呵护。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残酷的战斗。他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然后再把他当神童来炫耀。贝多芬刚四岁,父亲就把他钉在羽管键琴面前一连几个小时,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半死,几乎让他对音乐这门艺术产生厌烦,以致必须使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不得不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岁那年,他加入乐队;十三岁当上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所热爱的母亲去世了。“她对我那么慈祥,那么值得我爱,她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啊!当我能够喊出母亲这个温馨的名字,而她又听得见的时候,有谁能比我更幸福呢?”她是患肺病死的,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患上了这种病,常常感到不舒服。除此以外他还患有比身体的病更折磨人的忧郁症。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长,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酗酒的父亲无法支撑门户,贝多芬只好羞愧地请求剧院让他的父亲退休。人家担心他父亲拿了钱去挥霍,便将退休金交给贝多芬。这些痛苦的事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还好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感情上的归依。他一直非常珍惜勃罗宁一家的情谊。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伙伴,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韦格勒也成了贝多芬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终生维系着恬淡的君子之交,这一点,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相互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信写得很是恳切,韦格勒夫妇称他为忠诚的老友,他则称对方为亲爱的好友韦格勒。更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后来三人年纪老了,但心灵的青春还在,热忱不减当年。即使童年生活悲惨凄凉,贝多芬忆起这段往事和儿时住过的地方,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暖。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来到了维也纳。他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极其贫困的郊区度过了差不多整整一生,但内心却从未忘怀莱茵河畔的故乡,还有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他称这条河为父亲河。的确,莱茵河生机勃勃,几乎赋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灵,具有无穷的思想和力量。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段比流经风光旖旎的波恩这一段更瑰丽、更温馨,也更美妙的了。汹涌的河水,冲刷和抚爱着浓荫覆盖、鲜花盛开的岸边。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前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想。那仿佛懒散地浮在水面上的草地,笼罩在薄雾中的白杨,低矮的灌木,还有垂柳和各种果树,都把根须浸泡在这默默流淌的水流里。星星点点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悠然地俯瞰河岸。远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中描绘出参差不齐的侧影,颓废的古堡矗立其中。形状瘦削古怪。他永远心系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梦想重归故土,但却未能如愿。“我的家园,那块我初见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那么光亮,就像我离开时那样。”革命爆发了,席卷了全欧,也攻下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潮的熔炉。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听那位有名的后来当上了莱茵省的检察官——奥洛格·施奈德的德国文学课。当人们在波恩听到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时,施奈德在讲台上朗诵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使学生们群情激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诗歌集,订购者名单中有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1792年,战火烧到了波恩,贝多芬被迫离开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途中,他遇到了奔赴前线与法国作战的黑森州部队,此事无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1796至1797年间,他将弗里德堡的战斗诗篇谱成了音乐,即《出征歌》和一首爱国主义大合唱:《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但是,尽管他赞颂了法国革命的敌人,革命还是降服了世界和他的心。从1798年起,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不妙,贝多芬却同法国人及其使馆,还有初到维也纳的贝纳多特将军有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倾向共和的情绪。这种倾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愈发强烈。

前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十五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9年,罗曼·罗兰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创作了大量剧本。20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一九一三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一九一五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是《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贝多芬传》的合称,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传记里的三个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各自拥有自己的艺术领域,但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三位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内容概要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和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为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精力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强调自由精神,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
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如此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然而耳聋时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他。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一个十足的懦夫。心灵的折磨,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他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荣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致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用心描述了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到了这些高大伟岸的身躯后所藏着的一切。

图书封面


 名人传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