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心理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00068550
作者:[英] 亚当·乔伊森(Adm N.Joinson)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插图:文件共享 文件共享是因特网上最早的活动之一。因特网上文件共享的早期形式包括登录远程服务器[例如,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或使用基于菜单驱动的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Gopher。)]以及上传和下载文件。到1990年代末,点对点(peer—to—peer)式的文件共享(如Napster、Aimster和Gnutella)使人们能够直接连接到其他计算机上共享文件,而不是通过远程服务器来共享。异步讨论群组 异步讨论群组是用于交换消息的多对多系统,如世界新闻组网络系统(Usenet)的新闻群组(newsgroups)或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s)。它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万维网或使用新闻群组服务器和阅读器进行主持或发布。通常,用户会预订一个特定的群组来阅读和发布消息。多用户网络游戏 多用户网络游戏是从角色扮演游戏中发展而来的基于文本的虚拟环境。它们不仅提供了同步交流的环境,也提5供了关于环境的描述以及一系列用于和环境及其他参加者进行交互的命令。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典型的三维多用户网络游戏(如宫殿),其中的参加者以图形化的方式出现,并与环境及图形化三维环境中的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参加者用“化身”——他们的角色图形来表示。随着更多沉浸式虚拟现实(VR)的开发,虚拟现实工具(如虚拟现实眼镜、数据衣)的使用将更可能增加虚拟空间中的“现实”成分。

前言

2001年1月初,我正在格拉斯哥(Glasgow)的一个理发店等候,当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年轻恋人的故事。二战期间,他(她)们都是信号操作员,他(她)们通过莫尔斯代码(MotlSe code)和跨越克莱德河口(Clyde Estuary)的信号灯来谈恋爱。她在岛屿上工作,而他被派驻到在近海岸落锚的一艘美国轮船上工作。尽管她竭力说服她的上司让她和男友相见,但这对恋人始终未能团聚。战后,她竭力寻找心上人,但却没有找到。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对恋人在50年以后才得以相聚。当时,我也正在阅读19世纪末期的电报接线员之间发生的类似故事。尽管任何能够实现基于文本交流的技术(如手机短信和“聊天”网站)似乎都在快速发展,但是“内容至高无上”的电子商务模型却存在着严重缺陷。虽然本书的焦点是因特网,但是对其他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本书尝试整合这些变化的现象。这并不是说,仅仅因为互动是通过媒介实现的,所以媒介就不重要——恰恰相反,我想要说的是,根据工具、个体和背景之间的交互可以对行为模式做出预测。回顾过去之后自然要展望未来。在最后一章中,用了一些篇幅来展望未来的因特网发展和它们对心理与行为的潜在影响。有人认为,可以在因特网上(或因特网外)对行为进行有效的设计。未来强调责任意识和可识别性的因特网发展将改变因特网行为的性质,但不一定会变得更好。

内容概要

亚当·乔伊森,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

书籍目录

目录
图示目录
表格目录
序言
致谢
缩略词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与网络
工具和因特网心理学
因特网简介
无须见面的交谈:对媒介交流心理影响的简要回顾
媒介交流——以史为鉴
第二章 从工具到行为
工具与行为的特性
媒介交流的模型
自我关注模型
第三章 个体的因特网行为与人际间因特网行为的
消极面
网络成瘾
网络论战与反社会行为
网络关系:太亲密?太快?
第四章 抑郁、欺骗和色情:网络生活的阴暗面
因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
网络社会支持中的阴暗面:不利建议、欺骗和去边缘化偏离
在线社区中的欺骗和性别伪装
第五章 因特网上积极的个人行为及人际行为
乌托邦思想和新技术
重温网络成瘾
因特网和身份的积极面
在线身份和现实生活
媒介选择、印象管理和元知觉
人际互动
因特网上的浪漫关系
对在线关系的“预测”
第六章 共享与网上冲浪:在线社区和网站浏览的有利之处
虚拟社区:在线归属感的益处
弱联系和虚拟社区的益处
在线情感支持
因特网和生活质量
动机性因特网浏览的积极影响
积极的因特网使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 用于理解因特网行为的框架
用户方面
媒介效应
媒介效应和用户间的交互作用
策略性和动机性用户、期望效应和意外效应的意义及应用I
第八章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网络崇尚交流过程而非交流内容
因特网行为的设计
网络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亚当·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图书封面


 网络行为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个人在互联网上会表现出怎样的心理倾向?或者说,人们的在线心理和现实心理有何不同?这本书告诉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总体来看,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网络行为心理的不良表现。在网络渐趋发达的今天看来,这本书显得有些过时了,甚至包含着错误,不过却也可以通过阅读,对我们了在心心理、在线人格起到一定帮助作用。PS.在网上书店一查,发现研究网络心理的专著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标签:匿名性、欺骗、低责任感、现实情感的缺失、网络成瘾、网络论战、网络色情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应付作业翻过
  •     翻译的不算太好觉得,以至于有些地方还挺生涩。内容是按照写论文的方式罗列的,作者对网络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花了很多功夫。但不知是自己太愚钝抓不住重点还是怎样,总觉得整个书的内容在阐述各种各样的研究理论,但是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还有,由于是最早研究的书,所以,有些老了。
  •     在地铁里站着读,拿一只红色水性笔做笔记,终于结束了。
  •     有种没说前没说后、只说了中间的感觉。。
  •     这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03年,主要讲了网瘾,论战,色情,性别伪装等。但是没有提及微博和SNS等的心理,和现在的互联网现状有不小的代沟。
  •     这尼玛能不能再古老,再没有前瞻性一点?
  •     因为作业而去读的这本书。结果可想而知。
  •     作者挺严谨的,但不知是翻译原因还是其他的,有点小绕口
  •     谁的综述.....有点老了但是还是值得看的
  •     在网络社区这种新生事物面前,历史的眼光更为重要:这不是说把几年内的鸡毛蒜皮放大当作百年变迁,而是在基于媒介的人际交流(无法见面的交谈)历史里确认了互联网社区走得也是“古已有之”的那条路。(从大头马那里偷来看的)
  •     两百多页的文献综述部分。。。
  •     too old
  •     用很原始的思维和严谨的分析方法来去发掘人们对互联网最根本的需求和反馈回来的影响。其中对于社交和网络论战的非常精彩,美中不足对于社会自我和内在自我的区分部分的研究还是略显粗糙。
  •     很喜欢这边书!
  •     主要是理论上的指导,不过研究基本都是02年以前的,所以想搞研究的话特别是网络心理方面的话还是看文献好一点
  •     看了半本有的
  •     简直就是材料一锅烩,这个研究了什么成果,那个研究了什么成果,看完后只记得工具和媒介会反向影响人的心理,但同工具本身的示能性(工具的特性,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就使人们策略地选择不同工具,一堆名词还是很价值的,社会性自我意识,个人性自我意识 建议只看最后两章就可以了,倒数第二章是总结,最后一章更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     不算深,不过足够解释现在的很多状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