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章节试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6-04
ISBN:9787100017466
作者:[德] 叔本华
页数:166页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8页

充足理由律否认了“无中生有”的必然性,因此它可能并不是一个先验观念,而是一种来自生活直观的非自身给予的观念(类似于量子物理学之前的决定论观念)。
此外,奇点创世论也不符合充足理由律,因为对于奇点不存在“时间”这一物理量,而没有时间,就没有因果关系,奇点的存在就是其存在本身(不是作为一个结果和其他后续结果的原因【时间这个量产生之前】而存在。见6-7页“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的重要意义”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22页


╮( ̄▽ ̄")╭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3节 本探索的用处 - 第3节 本探索的用处

瓦文纳格斯侯爵①说:“清晰是哲学的有效保证。”与此相反,冒牌哲学家所使用的语言,事实上不是像塔列朗②那样用来遮盖自己的思想,而是用来掩饰思想的匮乏、这种人总是把读者不理解他们体系的责任推给读者,其实,真正的原因应归咎于他们本身混乱的思维。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某些作者——例如谢林——的调子经常由教导转为责备,甚至读者会因为作者事先把他们设想为缺乏理解力而遭非难。
①瓦文纳格斯侯爵(Vauenargues,1715.8—1747.5),法国道德学家和散文家。
②塔列朗(M.deTalleyrand,1754.2—1838.5),法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用欺瞒、闪烁的语词掩盖思想,这是哲人王、政客的最爱。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53页


55
56
57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8节 斯宾诺莎 - 第8节 斯宾诺莎

然斯宾诺莎的哲学主要在于否定了由他的老师笛卡尔确立的上帝与世界以及灵魂与肉体之间双重的二元论,但是,在混淆和互换根据和推论之间以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上,斯宾诺莎仍禀承着他的老师的特点。在建构他自己的形而上学时,他从这种混淆中所利用的东西甚至超过了笛卡尔,因为这种混淆构成了他整个泛神论的基础。
……
一个概念与建立在它之上并且可以轻易籍助于分析从中得出的判断之间的这种关系,恰恰就是斯宾诺莎所言称的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是独一无二的实体与它的无数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神,或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神,或者神的一切属性)。
泛神论就是这样混淆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的,God与World的重叠与混同,是泛神论的逻辑悖论。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15页 - 20节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7页

充足理由律的定义:“任何事物都有其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理由。”
(海德格尔的表述:“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5节 这一律之本身 - 第5节 这一律之本身

然而,他的这一错误在他对诡辩的说明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诡辩论的反驳论证法》一书的第5章中,他是这样解释诡辩的:把并非是原因之物当作原因来进行推理。他在这里把“aitiov”完全理解为认识的理由、前提,也就是认识的根据;因为这一诡辨就在于正确地证实某物的不可能性,尽管证据与所讨论的命题毫无关系。
叔本华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诡辩就是强词夺理的证明“某物的不可能性”,怎么眼熟若此?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5页

叔本华的目的在于用“分异法则”(康德提出的法则,与奥卡姆剃刀相对应,意为“不能轻率地减少实体的多样性”)研究充足理由律,从而分辨出作为先验观念的充足理由律的不同观念起源。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5页

作为一个哲学大白菜的我前几天产生了一个疑问:事情用科学来理解不是比用哲学来理解更合理吗? 今天看到书中引用的一句话我才明白哲学是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话是这样说的:哲学家更有责任去做化学家在元素分析和数学家在纯数学方面所做的事情,以便能够清楚地阐明在知识的滥用中属于知识的一个特殊种类的那一部分,及其特有的价值和影响。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1页 - 序章

第二版序
3节
5节
7节
9节
14节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笔记-第9页

【眉批】
充足理由律适用于观念,不同于它适用于“事物”。叔本华并没有区分这两者,或许他认为观念也是事物之一种,并不具备前提与推理上的他性?(记住这个疑问,阅读到后面的时候随时回到这一问题上来)
两者的同一性仅仅表现为时间性的偶在:当我们思考的对象是“有”而不是“无”的时候。
由于人类只能思考有,而不能思考无,这种无指的不是事物的消亡,例如摔碎的碗,例如离婚,也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纳粹德国赢得二战,而是——
我们真正不能思考的,是我们甚至无法提问、也永远意识不到其存在的那种“东西”(“东西”之名可名,非常名,强为之名),这种东西才叫做无。无可能是“一”,也可能是“多”,甚至可能(在其他生物那里看来)是“有”,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无。
人如何能够看到自己的视网膜?即便借助镜子也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何况镜子的利用本身就带来了本体论(镜子里的是我吗)和认识论(镜子提供了关于我的真实知识吗)问题。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