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13日
ISBN:9789861730226
作者:陳芳明

内容概要

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作者简介

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政治運動的研究,至今仍是一個尚未全面開發的領域。本書嘗試突破長期以來的政治禁忌,以及右翼意識形態的限制,探討日本統治下台灣左翼知識分子的抵抗運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台灣的傳播,究竟產生何種程度的衝擊?在殖民地社會裡台灣知識分子如何借用社會主義的思考策略來批判帝國主義的掠奪?在左翼運動蔚為國際風氣之際,三○年代的台灣政治運動者又是如何回應?這些都是台灣近代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也是本書考證、辯難的焦點。
《殖民地台灣》一書的書寫,企圖釐清殖民地政治運動的疑點,使台共、日共、中共之間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得到明晰的詮釋。重要左翼政治領導者如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與蘇新的生平與思想,也在書中有翔實的介紹。本書的出版,可以填補當前台灣史研究的部分空白,並擴張更為廣闊的視野。


 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主要是讨论殖民时期台共的活动历程,先以几个关键人物(谢雪红、林木顺、翁泽生、苏新)的人生经历,来串联和回顾台共建党始末。其中,谢雪红的俄国经验以及接受日共而非中共的领导、林木顺夺取文协领导权逐出连温卿(杨逵也属这派)的行动、翁泽生的上大派以及与瞿秋白的师生关系、苏新在日本留学时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以及回台后成立改革同盟与谢雪红分裂走向激进左翼等等,在此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这些论述里大致勾勒出1927-1931年间的台湾左翼运动史,且以台共为中心。P193页提到一些关节点:第一,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的左右分裂,显示了反殖民运动已注入阶级运动的色彩;第二,1928年台共的成立,正式把左翼运动带进组织化的阶段,台湾革命与台湾独立的主张也至此浮现;第三,1929年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农民组合的领导中心,次第落入台共的掌握之中,左翼运动终于达到高峰时期;第四,1930年台共内部出现“改革同盟”,预告了左翼运动的内讧与分裂;第五,1931年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展开侵略,对于殖民地台湾的政治运动进行彻底的镇压,台共成员一一遭到逮捕,左翼运动最后被迫宣告沦亡。作者在终章,不断强调的是对台湾左翼运动史的解释权问题,不能落入日本、中共、国民党的手中,实际上以现实来看,日本、国民党已不足为虑,握有解释权的非中共莫属。而这些台共成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中共密切的关系,更使得台共的活动“笼罩在中共的阴影下”。作者就是要对抗此一强大话语权 ,试图重新阐释殖民时期台共运动史。因此,在行文中,他不断强调台共是“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有共产国际的正式授权,认为翁泽生等“上大派”篡取了谢雪红的“正牌”领导权,苏新的激进左翼路线“摧毁”了谢雪红的联合阵线。换句话说,作者认为中共因素不仅没有帮助台共的活动,反而是起了负面作用,造成台共分裂。第七章集中讨论台共的1928年与1931年两个纲领,前者在上海出于林木顺之手,后者则是改革同盟夺取台共领导权后由翁泽生制定。除了说明1931年纲领比1928年纲领更激进以外,作者叙述最多的在于两个纲领中共同反映的“台湾民族”与“台湾独立”。作者认为虽然1931年纲领证明了中共在当时也尊重台湾民族与台湾独立的主张,但“不了解台湾民族诞生的根源,也不了解台湾独立的目标”,将台湾的殖民地革命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接着认为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共史家仍然在干涉、破坏、混淆视听。(也许,以中共史观来看待这份纲领,尊重、保留这些诉求,就是认识到了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特殊性,也认识到台共的任务不完全等同于中共的任务。而在1931年以前,历史还未走到中日战争,台湾的未来尚迷蒙不清,正如鲁迅对张我军提出的“中国人好像都忘了台湾了”的疑问,只能回应说中国现在太乱了,也无余力再帮助台湾。当时,左翼人士能想到的方式,只能是鼓励台湾革命然后争取独立,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至于“台湾民族”的问题,还需要再深究。)从这本书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深刻的焦虑情绪,那就是本土派一直试图为自身寻找历史依据、“夺回”历史的解释权。陈芳明作为民进党的文宣台柱,长年不辍努力耕耘,建构一个后殖民的“台湾史观”,集大成者就是那部连载十年的《台湾新文学史》。在“台湾史观”里,国民党被打成“外来政权”,而1945-1987则是“再殖民时期”,同宗同族变成了异族统治,本省人与外省人的“族群裂痕”也就难以平复,甚至通过重返二二八而一再渲染,以“悲情”建构台湾主体与台湾认同。读陈芳明的这些文史论著,有助于我们厘清本土派的意识形态来源和政治诉求。在这样的历史线索下,就不难理解本土派近二十年来最大的焦虑指向隔海相望的中共,及其所携带的强大的中华民族主义(他们会说是中华民族沙文主义),尤其是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的时候,为了保持“本土”,就必须“去中国化”。然而,要将台湾拉向“统一”的力量,并不只有中共一直宣导的中华民族主义,更值得注意的恐怕是近十年来所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关键环节,以弹丸之岛且逐渐沦为四小龙之末的台湾,要如何对抗新一轮的全球化的趋势?这就是目前台湾与大陆签署两岸“服贸协定”的两难:不签,经济上吃亏;签,政治上吃亏。也说明,在后冷战之后,民进党如果还试图用“本土”来进行全盘抵抗,并且采取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模式的话,恐怕将难以为继。阿扁的贪腐事件让陈芳明对民进党灰心,同时也被过去的同志指责为政治变色龙。但这并不妨碍他重新思考“本土”的意义。从封闭的本土走向开放的本土,是大势所趋;而向谁开放、开放到多大程度?如何重新凝聚本土意识?本土的未来走向何方?则是本土派学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陈芳明的书,信任度要打个六折。注意史料,忽略瞎话就好。
  •     还行
  •     史料还可以,了解了一点基本史实。就是其明显的台独加左翼的意识形态让人有点不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