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
ISBN:SH10019-4172
作者:波德莱尔
页数:588页

内容概要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被认为是使欧洲人的经验方式和协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作家,他的美学理论在诗歌和艺术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是现代主义各流派灵感与理论的不尽源泉。他不但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也具有令人叹服的批评才能,而且越来越多的法国文学研究者认为,诗人波德莱尔是一位比批评家圣伯夫还要伟大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半年前开始读《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我之前对他并不了解,但是一读,就顿时有“我们是一伙的”感觉,这本书无论什么时候读,惊喜比比皆是,无数次在凌晨床头颔首微笑,念念有词“真有你的”,有时恨不得高呼“於我心有戚戚焉”,就是因为看重,所以也一直没有写点心得,今天心情非常舒畅,有幸福感,于是试着写写他。把波德莱尔仅仅看做一位诗人,是明显的委屈了他,当然,这里所说的诗人,是一般意义上“写诗的人”,而并非他文章里所说的涵盖一切艺术家的那个概念。他是诗人,但写诗只是他的工作,是他磅礴思维中的一项,而他那别的神经,所涉及的深度,无论是向他灵魂深处的挖掘,还是刺透别人作品的解读,都是令人吃惊的——他是一个完全的人,高超的心智,伟岸的灵魂,这一切是他洞悉艺术本质的资本,接近纯然的善的资本。俗人总是将感性和理性对立,似乎注重感性,就必然浮浅,但倘若纠结于理性的分析,我们的感知就会退化,厚此必然薄彼。在真正的艺术家那里,事实绝非如此,理性是感性的基座,基座厚实,则感性的触角越发锐利,二者越到后来是越浑然融合的,所得的结果会呈现坚固的质感,看上去文字会是绝对果断和瞬间的,但却坚实而不可辩驳——波德莱尔的评论,很好的诠释了这种融合的升华。“……今天,所有的作家都致力于形成一种气质,结果他们只得到了一个矫饰的灵魂。”很难想像这样的话出自24岁的年龄,即使在15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能感觉到这话语能作用于当下。“诗人(我们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包括各类艺术家),是些容易激动的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觉得其原因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解。艺术家之为艺术家,全在于他对美的精微感觉,这种感觉带给他醉人的快乐,但同时也意味着,包含着对一切畸形和不相称的同样精微的感觉。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加诸于一位真正的诗人身上的误解和不公正使他恼怒的程度,与他身受的不公正是完全不相称的。诗人从来不会在没有不公正的地方看到不公正,但他经常在非诗的眼睛看不到不公正的的地方看到不公正。因此,诗的这种有名的易激动性与庸俗意义上的气质无关,而与一种对于虚假和不公正的超出寻常的洞察力有关。这种洞察力不是别的东西,正是一种对于真实、公正、比例,一句话,对于美的强烈感觉的必然结果,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容易激动的,就根本不是一位诗人。”鼓掌!他的精妙的论述,实在太多,不能一一引用。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字,是载体,充沛的情绪蕴含在密集的比喻之中,高低扬抑的去体现主题,在今天看来,那更像演讲,或者演化成电影蒙太奇。波德莱尔是把浪漫主义文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一位,靠的是对绝对美感的敏锐,和捕捉表达的精确。所以,再华丽的辞章也不觉得过火。而是散发出浓郁的诗意。我相信在他同时代有很多词不达意的矫饰分子(浪漫主义时代的庸才是极为可悲的),而20世纪后的评论文字,和100年前的这种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相比,简直是便秘般干涩,甚至置文字于自我宣扬之地。波德莱尔精力充沛,评论范围从文学到造型艺术,但我觉得,他最伟大之处还是他对于文学本质的理解,比如“(诗歌)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在那个追求资产阶级自由的革命的时代,信仰是一件不常被艺术家提及的东西,但我却觉得,波德莱尔的很多观念里,最终能体现出神性——浑然的,不自觉的,他本意却并未向上寻找。这读完全书之后令我有这种强烈的感觉。他对艺术的把握足够本质,但始终缺一点点劲,达到全然的透析。这一点,我尚不敢断定,但他对于造型艺术的见解,和他对文学的本体论述,并未融会贯通。假如说他的文学观念句句都令我高举双手赞同的话,他对绘画的理解显然就不太得要领。局限性:文字上表现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任波德莱尔自在畅游的大海,而绘画,本身的具象描写,就是一个实在的空间,则文字紧随其后的阐述,很容易堕入附会和纠结于琐碎细节的泥潭。相比文学上的高瞻远瞩,这方面实在太过平庸。这并非他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的局限性——直到贡布里希的图像学出现之前,绘画对于自身历史进程的思索,一直是身在此山中。事实上,浪漫主义乃至象征主义,在今天看来,这类风格在绘画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无法与文学、音乐相比,这也是具象艺术的局限性。波德莱尔不可能先知先觉的看到这些,他只是出自本能的觉得能够征服所有艺术领域——这种试图给世界一个诠释的心态,是具有高度的人很难突破的盲点。比如哲学家们。所以,波德莱尔是浑然的,锐利的,但他对于充沛的精力,没有分配到最佳,他没有向上一步,去寻得更高的精神,而是拉长了战线,试图见招拆招的诠释更广泛的领域——在我看来,他最终没有完全看清楚自己的特质,其实他是一个纯粹的、具有神性的人。所以,入微,他是无比巧妙和令人赞叹的,本质,他是厚重和至善的。他突破了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在那个时代,要将“美”与道德分开所需要的勇气,是对美的本质体会的结果,这种敏锐是完全超出同时代任何人的。他的美学思想,将会在人类审美的历史上一直起作用。老生常谈的,比如他的美学思想启发象征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等,尚在其次。而我们今天,在经历现代主义的自我膨胀、后现代的消解和颓丧之后,追溯19世纪的波德莱尔,能得到一些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启发,或者说,那一条追求纯然的美即善、美即道德的艺术本质的道路,是一直不会断绝的。以上只是即时的一些想法,未臻完善,今后还会不断的补充。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书在嘉定家
  •     还行,比诗歌翻译的好点。
  •     经常出现当时的名人,只好看下面的注释,阅读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     #2012421#
  •     比诗好
  •     美学批评和哲学的关系,哈啊,我不喜欢哲学,喜欢诗歌,因为诗歌的文字更加经典!!这样的文字,竟然把评论写成这样???如果是李贺的诗歌,是鬼才,我现在才感到学术在西方,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学术给葬送了!!
  •     又文艺又啰嗦!但是《现代生活的画家》对理解印象派很有用,说的很在点。但是读的过程真心郁闷,就好像在一堆废铁中找金子。。。。囧
  •     比起诗歌还是论文更欣赏
  •     波德莱尔是很赞的文学批评家~
  •     完全是为了信包子看了这本书。发现……他的理解能力还真不是我可以匹敌的……
  •     前16篇见《浪漫派的艺术》,后11篇见《美学珍玩》。译者序写于1984年,有四时代痕迹。原文部分不少着重格式,在后来的单行本中译里被统一字体,引用需比照。
  •     读了他写爱伦坡的文章。还有关于笑的论点。现在要开读<恶之花>了。爱上波德莱尔~
  •     瓦格纳<<汤豪塞>>和德拉克洛瓦
  •     蠢东西。可以丢掉。
  •     读过 非常好 珍藏
  •     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和韵脚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应主题,灵感的虚荣和危险等等。 心的敏感不是绝对地有利于诗歌创作,一种极端的心的敏感甚至是有害的。想象力的敏感是另外一种性质,它知道如何选择,判断,比较,避此,求彼,既迅速,又是自发地。 他推崇巨大的热情和非凡的意志相结合的人,所谓意志,就是驾驭热情的能力。他正确地阐述了想象力和技巧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越是富有想象力,越是应该拥有技巧,以便在创作中伴随着这种想象力,并克服后者所热烈寻求的种种困难。而一个人越是拥有技巧,越是要少夸耀,少表现,以便使想象力放射出全部光辉。
  •     旧书店1RMB买到
  •     推荐1846沙龙那个部分
  •     11/24完,讀波德萊爾的詩就該連貫的讀,現在想想南懷瑾也說過,雖然忘記他怎麼說了,理解起來就是讀《論語》就該連貫的讀,因為那不是一句一句的冒出,他們是相互有關聯的,而波德萊爾的詩也是如此,是一條長河或者說是一部電影,是需要有閱歷的人靜下心來認真的讀。他的閃光如恆星。
  •     因为波德莱尔,法国人可以被认为是真的懂艺术的人,就像里尔克之于德国。我是这么觉得的。法、德、英,有时候可以被认为“第一世界”的圣地,我指的是欧洲精神。这种精神抱得多么紧密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