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仪化到世俗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553570
作者:陈致
页数:40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二、研究中的问题着重从政治角度解说诗篇的《毛诗》一派的学者,如郑玄(127-200)、孔颖达(574-648),对《诗经》各类名称所作的解释,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基于将诗篇的政治主题作为分类的标准,《诗经》的传统注解者将“风”读如“讽”,意指这些诗歌是用作教诲的政治工具;将“雅”解作“正”,谓其与王政之施行相关;又将“颂”视作称誉君王美德的赞美之诗。①虽然诗篇的内容与《诗经》的分类有关,但《诗经》的分类与《诗经》各篇的主旨并不符合。婚恋乃至“淫奔”之诗,显然会偏离至其他主题。个人对战争、贵族和赋税的抱怨,也与道德教化毫不相干。更重要的是,这些诗篇散见于《诗经》各部分,并非整齐划一地出现在某一类中。因此,《风》、《雅》、《颂》中大部分诗篇错综复杂的主旨,使政治性的解说无法适用,而需要作多样化的解读。除了这种政治解读,自汉迄今的学者还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说,其中一些将在本书其他章节加以讨论。在这些多种多样的解读中,不乏有趣的考察和有益的研究,但《诗经》的分类问题却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前言

2008年初春,我应邀访问香港浸会大学,得与陈致先生晤见,承赠示其英文大著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zatio:TheShaping of the Book of Songs(列入《华裔学志丛书》,2007年),捧读之下,对其思维之缜密,见解之新颖,论证之精细,殊感钦佩,认为是不多得的好书。近日获知该书已译成中文,并经他自己充实修订,即以《从礼仪化到世俗化:的形成》为题付梓,嘱我写几句话,自然高兴有这一附骥的机会。我特别想向读者推荐陈致先生这部书第一章中论述研究方法的部分。众所周知,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多不胜数,有关著作汗牛充栋,要想突过前人,另辟蹊径,真是谈何容易。陈致先生这部书的独到之处,正在于他所说“综合多元视角的研究方法”。“《诗经》一直得到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的研究。文学专业的学者努力探讨其美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对抒情传统的影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将其作为一项主要史料,来重建古代中国的历史细节。古典学者和古文字学家主要致力于《诗经》文本的语源学和语言学研究,而历史语言学家则从音韵和句法方面对其展开研究。”(页9)应该说,将这些学科的成果综合起来,已经有不少作品尝试过,陈致先生则匠心独运,其所“采用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将音乐考古学与传统的古文字学、训诂学和文献学结合在一起”(页9)。把音乐考古学放在中心位置,加以强调,使陈致先生这部书新义纷呈。《从礼仪化到世俗化:的形成》一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我认为是论述了诗与礼乐制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阐明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的诗书礼乐之教的整体性质。由这一点出发,又牵涉到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论语·为政篇》载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因革损益,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关学说影响最大的。是王国维先生的名文《殷周制度论》。王文开篇就讲:“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其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殷周礼乐制度的关系由于近代种种考古学及古文字学的发现和研究,已逐渐显露于世,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观点有了得到证验的可能。事实上,中外许多学者都一直究心于这个问题。例如我还记得,1987年初,我和裘锡圭先生应邀参加由日本《读卖新闻》与东方书店在东京举办的“中国古文字与殷周文化”公开讨论会。出席的日本学者,有橱口隆康、伊藤道治和松丸道雄三位先生。会上集中论议一个问题,便是殷周文化的关系。据我的体会,当时日方三位先生的论点都是类似上引王国维先生的。

内容概要

陈致,1964年出生于北京。
198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8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2年赴美,1999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
1996-1999年,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
1999-2000年,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
2000年至今,任教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
主要从事《诗经》、古史与清代学术史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诗学》、《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大历史学报》、《人文中国》、《东方文化》、英国《剑桥皇家亚洲学会学报》(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德国《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荷兰《通报》(T’oung Pao)、美国《中国文学》(CLEAR)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主编《中国古代诗词典故辞典》(1992)、《周策纵旧诗存》(2006),著有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Songs(德国华裔学志出版社,2007年)。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早期中国研究》丛书策划人、《诸子学刊》副主编。

书籍目录

序 李学勤
中文版序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关于《诗经》的文本
二、研究中的问题
三、综合多元视角的研究方法
(一)古文字与语言学的分析
(二)从音乐考古学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研究《诗经》
第二章 庸、颂、讼(诵):商代祭祀的乐器、乐调和礼辞
一、商周文化的对抗与传承
二、殷商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在周代的延续
三、从考古发现的乐器来看晚商和先周的音乐文化异同
四、商代祭祀乐舞与周初雅乐之关系
(一)对“颂”的传统解释:从古文字学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二)“庸”的字源学探讨及其与“颂”在古音义上的关系
(三)祭祖活动中的商代祭祀乐舞:以考古及文字资料为依据
(四)商代祭祀乐舞的重构
(五)祭祀仪式中的祝词:诵(讼)
(六)商代祭祀乐舞的名称及其在周代的变体
五、由神性向功利性的转换:商周之际祭祀乐舞的仪式化
第三章 雅乐的标准化
一、周人对夏人的认同
二、“夏”与“雅”的字源关系
三、夏乐:最初的雅乐
(一)“夏”与“大夏”
(二)舞夏、夏舞、夔和夒
(三)夏籥或夏龠
(四)九夏——夏乐舞之九个分节
(五)伴随夏朝乐舞的初民乐器
四、雅乐的构成形式
(一)音乐的象征作用及夏乐之成为礼文
(二)雅乐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及其与《诗经》篇章之关系
(三)从传世文献资料看雅乐中伴奏的乐器
五、从考古资料看商周乐器的类型异同
六、涵化后商周音乐有等差的融合:《诗经》中大小《雅》的来源
第四章 古文字中的“南”及《诗经》中的“二南”
一、《诗经》中的“南”
二、关于“二南”名称的来源
(一)“南”作为方位词
(二)“南”为诗之一体
(三)“南”为音乐之一体
(四)“南”作为王朝卿士之称以及职贡之名
三、“南”字之字源
(一)南:一种容器或一种乐器
(二)“南”为初生之竹:关于“南”字字源之假说
(三)“南”与“镈”:江苏丹徒背山顶编钟铭文新释
(四)商周乐钟的类型及其演变
(五)“南”作为南方的打击乐器
四、“周南”与“召南”
(一)周公所封与召公所封
(二)二南地域问题
(三)关于南国之疆域
(四)从二南诗来看二南地域
(五)从二南诗来看二南时代
(六)南方的雅音
五、二南诗乐之分离
第五章 “雅”的地方化:商代雅乐的复兴
一、宗周的陨灭,诸夏观念的出现,及雅乐在地方上的扩散
(一)夷夏观念于两周之际的嬗变
(二)春秋时期的雅乐观念
二、“风”字古义及其在《诗经?国风》中的涵义
(一)风:春秋时期歌诗之名
(二)瞽:周廷的乐师
(三)瞽为《诗》的编辑
三、《国风》出自民间说
四、商音的化石化与风诗的流播
(一)邶鄘卫之诗
(二)殷商音乐的化石化
(三)郑卫之音:殷商旧乐的再现
第六章 未能作结的结论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的形成》》是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南”、“风”、“雅”、“颂”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图书封面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说把南、风、雅、颂的分类看成是乐器和时代、地域的不同。南是以为主;风是一般乐器;雅是以钮钟为主;颂即庸(镛)。怎么感觉这类的考证有点捕风捉影、引申联系过度呢?对于先秦特别是三代,看来还是少碰的好。。。
  •     這是一部以古文字学和音乐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寻《诗经》分类及其命名的渊源的书。虽然书中结论未必完全切实(用作者自己的话,是“未能作结的结论”),但其中很多精辟详实的论断和多重考证的方法依然给了我很多启示。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俗“自上而下”制度化即为“礼”,“礼”“自下而上”世俗化即为“俗”。
  •     在安阳文化之前,“南”可能指流行于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镩和句鑃;“风”指管乐器,周代也用来通称那些不限于礼仪场合的乐器,即大多数弦乐器、管乐器和某些轻型打击乐器;“雅”指甬钟,西周时期流行于周人统治的中心地区;“颂”或“庸”描绘的是一种限于商代贵族使用的早期槌击乐钟,在编排其中的诗歌时,根据各篇诗歌的伴奏乐器,对不同乐式的诗歌作了分类。这些命名也考虑过地域族群的因素。此书最具价值的地方,就是把雅、颂的区分,放置在周、商文化的交流融合、抵制保存的历史长河中。把“雅”乐或者“夏”乐,看成是商周两个民族文化冲突的一个产物,殷人的音乐遗产就是在这一文化冲突中被合并了进去。夏乐形成于周王朝的心脏地带,这种礼乐在中原和周朝其它地区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转变道路。关中地区周人音乐保持着原初的结构。
  •     我想写的论文内容,这本书全都深深地染指了!!!而且青铜器、甲骨文各种资料齐全完善!你们的大脑购回到底是什么模式可以后天人工加工按模型改造么 TAT
  •     很有趣,没资格评价。
  •     按:此书由音乐乐器角度入手,论《诗经》南、风、雅、颂四部之形成,角度极为新颖,论证亦复严谨。其中所提出之观点,亦能使人信服。此书中文版序及第六章所说明之严谨方法及所订立之结论,皆极重要,在《诗经》研究上当有一地位。
  •     材料太多
  •     研究虽然牵扯过大,但还算行
  •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采用古文字学、语言学和音乐考古学的综合方法对诗经进行审视,以为南风雅颂都与音乐、乐器相关。方法、角度自然是新的,但写作之中很难将这些材料与传世文献恰当结合,不免有点堆砌材料的嫌疑。而且每每从字源学角度追溯某字的初始义,实与所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读之乏味。
  •     吐不勝吐的槽點:首先基本看最後結論就可以了,從前面的論述沒看出來後面的結論。其次,邏輯極差,再次,雖然是三代基本考猜猜的靠譜點好吧,最後,語言不忍猝讀,一本書看了好幾天真捨不得看下去。或許有翻譯的問題,應該好好學習下商周彝器通考敦煌古籍敘錄等怎樣把文章寫的有趣味,貌似現在的古文字先秦的論文越來越以其艱澀掩飾各種不足,正面的是算是有了個新視角。再說商周影響周人一面想超過一面又抗拒的話都成了條框,無論什麽往裡一套就行了。
  •     有意思且很精彩,看的不流畅是因为自己段位低。。。
  •     看到一半被导师喊停了,说是论证材料有问题?= =其实目前看来,论证方法,切入角度还是很独特有趣的,主要运用的是青铜器。结论是否可信待考~
  •     中国传统诗经学,已经几千年的历史,陈陈相依,无甚新意,已是通病。陈致先生此书,利用了大量的文字学、考古学资料,从音乐的角度,讨论《诗经》的起源,很有新意,也很有启发性。
  •     材料非常丰富,涉及多个学科。结合音乐、考古、文字、训诂等领域,以音乐考古学为主要途径,充分注意区域性的问题,探讨《诗经》的形成,提出不少新见。
  •     材料详实,论证问题较多,尤以“南”之解释为甚。
  •     音乐考古的思路,好
  •     其实不是很成功,没现在写的论文好看
  •     读上去的感觉是有点碎,可以跟(日)家井真的《<诗经>原意研究》结合起来看。思路上受到国际汉学成果的影响,创见也有,表述还可以更清晰。
  •     本书提出了雅乐的三变:武王灭商前后周人习殷并加以改造,西周中期周人创制的甬钟和钮钟广泛使用,晚商文化出现间歇性衰退;平王东迁后雅乐及雅文化扩大其涵盖范围,逐渐由礼仪化转向世俗化;春秋中晚期,周室衰微,晚商余韵、各诸侯民间世俗音乐以及四夷之乐渐渐取代雅乐,形成新声(实际上是部分晚商音乐的文化的再现)。研究者想通过分析雅乐或雅文化涵义的演变,夷、俗观念的改变,分析各个地域/民族音乐是如何纳入到《诗经》文本当中的,材料丰富,思路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性,但也有部分论述有失草率,让人有不敢信从之感。
  •     作者试图融文字学、经学、音乐考古为一体,发宋人诗乐体之论。论证尚算精细,但对于李峰、杜正胜等人研究吸纳不多,不知是有意之举,还是别有原因。另,好久没有这样困难的读一本书了,研究音乐考古的书图也太少了。
  •     未解决。。。。。。。李纯一。。。。。。。
  •     從音樂大角度看詩經是回到正軌了@!
  •     承教。但方法似不可学
  •     从出土材料来论证诗经的音乐本质,离谱程度并不比建立在古典文献之上的考据大
  •     上古中国每个字相当于近世的一个词,唔,这很有趣。
  •     又略看了一遍,书是好书,但远远没有达到一书定天下的地步,只能说对人有些启发。所以人不能太自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