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夜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532737604
作者:[日] 吉本芭娜娜
页数:138页

内容概要

吉本芭娜娜(1964- ),本名吉本真秀子,生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1987年以《厨房》获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后陆续获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1993年获意大利SCANO奖。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关注,掀起“芭娜娜热”。

作者简介

这本书为短篇合集,收录《白河夜船》、《夜和夜的游人》、《一种体验》三篇唑片,合称“睡眠三部曲”。《白河夜船》:她专职“陪睡”,陪那些身心俱疲的人睡在豪华大床上,久而久之,客人们内心的黑暗渗透进了她心里,最后连吊在半空的吊床也无法晃掉积郁还她平静了,她只有选择去往“安息的世界”。.
《夜和夜的旅人》:情人在赴约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她自此陷入半梦半醒状态,在睡梦中追念情人,并时常半夜出来游荡,就像一个梦游的精灵。..
《一种体验》:每当她喝得人醉入睡前,总有相同的一段旋律萦绕枕畔,在得知可能是一位故人的召唤后,她通过灵媒与她见了面,消除了彼此心中原先因三角畸恋而产生的块垒。


 白河夜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吉本芭娜娜(http://www.blogcn.com/user3/minnette/blog/1748303.html)的《白河夜船》--“睡眠三部曲”。还是那句话。喜欢一本书,自然是因为它打动了你。《白河夜船》的女主人公因为内心的疲惫,无限次地陷入睡眠。她可以随时随地入睡。睡得很久,也很死。一开始,她还能在睡中辨认爱人的电话声。慢慢的,随着对爱情的绝望,她的睡眠越来越深,睡,仿佛一种病毒,侵蚀了她的内心。她离现实的世界也越来越远。然后,爱人的已变成植物人的妻子的灵魂,在某一个清晨,和这个女生在公园里相遇。告诉她,不能再睡下去了,要打起精神来生活。于是,经过忙碌、劳累的打工,她慢慢地脱离了睡的迷惑。终于,感受到活着很美好。故事的最后,她和爱人,在拥挤的河边,看着遥远天际的烟花静静坠落。故事非常简单。但是,作为曾经也被睡神虏获的人,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在绝望中挣扎的心态。大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和一起工作的女孩住同一间屋子。大概还是因为社会病吧。也因为独在异乡的寂寞,我们每逢假期,就花很久很久的时间睡觉。由早到晚,晕晕沉沉。慢慢的,正常上班的日子也疲惫不堪。当我终于忍受不了这一切,开始在周末转去泡图书馆,她还在沉睡。经常的,当我晚上回来,推开门,她依然蜷缩在小小的床上。无止休的睡眠吞噬了她脸上的光泽和眼中的希望。不久,她终于辞职离开。回家乡了。就像书中所说。人还是有着要活下去的本能。终于还是会自救。只是这段过程,有时是很可怕又黑暗的。也许像当时她喜欢的我的一张画。是海底的城市,开满缤纷的花朵。水里的女孩,流着眼泪微笑。梦和睡眠的世界,也像这个海底那样美。迷幻。所以,尽管是痛苦着,也依然不愿离开。一直到今天,如果无法忍受,我还是会选择入睡。那个女孩呢。她应该也不会忘记嗜睡如归的感觉。《夜和夜的游人》里,也是和睡有关。从事特别职业的女友自杀了。她的工作,就是陪那些有入睡障碍的人,在他们睡去的时候,承载他们的噩梦和痛苦。终于,别人的痛苦累积到她心中,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只能选择死亡。奇怪的是,这个故事的叙说者“我”,给我留下的记忆竟如此模糊。现在我竟然想不起她的故事。如果芭娜娜想以此文追忆某个朋友,那她成功了。《一种体验》是讲两个曾经充满敌意的女人,穿越生死之后,重新发现彼此深厚友谊的故事。爱上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曾经针尖对麦芒地生活在一起。后来,“我”感觉到“她”的呼唤。原来,“她”已死去。通过“招魂师”,两人在某个空间相见。回忆曾在一起的一个暴风雨的傍晚。发现,在“仇恨”掩饰下的“真情”。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两个女人,而是鼓励女友通过招魂解惑的那个男人。冷酷。书中这样说他。清醒又冷酷,但是了解人内心的阴暗和光明。始终是个旁观者。吉本还是一如既往,重复那些灰色的故事,但都有亮光的结尾。我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些小故事。一如既往地沉溺在这种情绪中。直到外面的世界咚咚地走进来。P.S.《白河夜船》大约有中国画的意境。以至于想不起更好的题目。
  •     酒井法子的三人行婚姻。老婆老公与老公的情人共处一室(外带儿子)长达七年之久。想起《一种体验》里,一男两女同居生活,不过关系都是情人。其中一女说,如果这人不是她我早就把同床的女人掐死了,如果没有他我或许会喜欢她也不一定(看得久了不记得,大概这样)。微妙暧昧的3P吉本芭娜娜处理得干净妥帖,但现实中人却不都有这天分,报道里酒井尽是被生活逼迫得绝望的样子,这层3P也成为了“女怕嫁错郎”的典型代表。小说总是理想主义的,吉本芭娜娜又尤其治愈,无论状态多么异常也总能抽丝剥茧地让你看到其温暖内核。躲在小说里看不见0.03g的沉重,看不见娱记调侃指责怒骂,无论事务所解约还是广告叫停,就都没有关系了。
  •     村上的新作《after dark》,中文名字忘了,好像叫《黑夜之后》中也有关于睡眠的描写,甚至贯穿始终:我的姐姐聪明美丽,但我们由于一些原因沟通不好。年岁越大姐姐越来越孤独,她陷入沉睡中,像小动物的冬眠一样,一月一月的睡,其间梦游似地吃点东西维持生命,洗澡。我们不感打搅睡美人姐姐。 而书的结尾,我与那人的交谈,如此偶然间,化解了和姐姐的芥蒂,我决定让姐姐醒过来。我趴在熟睡的姐姐身边,温情又一度回到姐妹之间。结构和意向都有点像。但村上的调侃意味和对黑色的探索更深些。村上的语句显得更紧一点,像是有细细推敲的意味。吉本芭娜娜则跟轻松些,清淡些,女性味重一些。不经意间表露的才气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村上的味道有些颓废,而吉本则有些恐怖。呵呵,人鬼交界总归让人感觉微微地毛骨悚然~~孤独很深,我这看书人好似吸入了书中的孤独,变得郁郁寡欢。偶然地经历了一次长睡,很有共鸣。吉本探索的人物状态,懒懒得,敏感,又是共鸣。还有吉本的文字很诚实,“看了让人不再愧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第一个故事
      《白河夜船》
      以至于到看完整篇小说才恍然意识到,呀,名字是叫《白河夜船》,细一回味,蓦地感叹,实在是太贴切了。
      孤独。苍茫的河流之上的月下独船,多少有苏子月下泛舟赤壁的意境。
      诗织,寺子,两人微妙相似的名就在说,她们是一体的。
      你能分清楚梦境与现实吗?日复一日一样的生活,好像除了睡觉真的就不知道再干什么。于是在这样的平庸与麻木之中坠入夜的深渊之中,渐渐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极怕与人讨论梦境与现实的问题,之前看过博尔赫斯的一篇小说,让我极度恐惧所谓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不过是他人的梦境幻影。
      但是即便梦境再切实,我们依然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在真实的世界里,岩永突然反拽紧“我”手的大脑空白与虚幻感,“像带花边的杯垫一样的”、遥远的烟花,却足以抵御一切梦境的“切实”。
      如果说岩永一直在给“我”不安全感,那么这种不安全感因诗织的去世而达到顶峰。“我”内心希望通过没日没夜地睡,这样就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苦痛。
      可是这样的逃避却只会加深内心的不安全感与苦痛感。
      “我”终于再重归貌似机械式的工作后找到了存活的意义。就像《三姊妹》中一样,尽管痛苦,但是“我们要工作!”“我要到莫斯科去!”以肉体的机械式活动让精神变得积极。
      在这里穿插了“我”初次见岩永的回忆,打工时一直得过且过的“我”在某一晚突然振奋,两小时高效率完成了所有工作,“我”得到了精神上前所未有的愉悦。而在主体故事中,“我”也正是不情愿地答应了朋友邀请去参与的工作,而重获新生。
      
      吉本芭娜娜并没有刻板地去讲什么道理,这样这个饶有意境的小说就变成了一个教育小说而没有意义起来,她只是通过“我”的情绪化的叙述,乃至读到中后部我还以为这个小说是消极的。可是她极其自然地制造了“工作”这个转折,“我”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正如“我”所说:“虽然我没有任何变化,两个人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我”已不再是一周前那个借以睡眠来逃避一切的“我”了。
      
      “我”和诗织是一体,但是“我”终究度过了和诗织一样的黑夜的漫长旅行。
      因为有“她”。
      “她是一个好女人。”
      
      小说太自然了,让我想起了青山七惠。情感的细腻捕捉真的是日本作家们最擅长的。
      
      或许是出于和寺子内心世界几近相似的时期,读这篇小说带给我的动容超过了我的预期。
      “这也说明了人其实是不容易被摧垮的,这样的经历以前是否有过,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当我独自与存在于自己内心的黑暗正面相对,当我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一种莫名的坚强便突然间冒了上来。”
      度过黑暗——即黑夜的尽头,去迎接明日的黎明。
      祈愿今夜睡眠甜美舒心。
  •     我想向你学习,不过8点钟就关电脑简直就是要我的命……你现在学习俄语还是乌克兰语?
  •     喜欢描写中诗织的样子。
  •     喜欢吉本,是因为她讲的,都是被拯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吉本赋予的梦境般的奇遇,表面上看,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真正的改变,但内心的焦灼却不可思议地平息下来,好像又能回归正轨了一样。即使看不见,有什么确实不一样了。
  •     电影看起来很压抑,然而原著却看到了新的期望,正面相对黑暗,一种新的状态在安静的燃烧。
  •     今早看完,还蛮喜欢。
  •     都学啊。当然俄语比乌克兰语要好
    不多,他们三人我看过的也就5本半。渡边淳一的那本没读完。我不太喜欢他。
    而漫画严重比以上三者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情何以堪啊
  •     在失眠的日子里,读一本关于睡眠的小说。
  •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觉得封底的这句话很切合吉本芭娜娜。已经看过5部她的短篇了(《厨房》一二算作一部),抒发的情绪和抒发情绪的方式都大抵相同,初看眼前一亮,看多了则不免有些寡淡。“伤感”有太多的外化形式,“伤感”本身却从未离开,也不可能离开。死亡、黑暗、孤独、爱情,这些轻而易举就能俘获我们囚禁我们伤害我们取悦我们的人事,我们永远无能为力。于是所谓“疗伤”,也不过是用“感官”的温暖来强行愉悦“内心”吧。吉本总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横空给人以希望,虽然治愈,却总觉得并不真实啊。
  •     白河夜船真的是个非常可爱的故事,喜欢那个温柔却不幸变成植物人的夫人,也喜欢他们之间这样的爱情。虽说译者说主角是寺子的朋友,但我还是觉得寺子的故事才是主体的故事,另外2015,白河夜船出电影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     想重读。
  •     娜娜文笔温温柔柔,爱写死亡和性的典型女作家
  •     非常符合现在的昏昏欲睡的状态啊。无限甜美的阳光从靛蓝色的透明的天窗投射下来,我呢,我仿佛是和巨大无边的夜睡在一起似的,跌跌撞撞坐在台阶上。三个人物都经历了沉溺、顿悟、释然,苏醒而回晤到温暖的感官世界中。可我还是好困。
  •       整本书大概是午后温度适中的阳光和漂浮在黑夜中的尘埃拼成的画面。无论哪一者,都是静谧。
      书的背后,吉本说,人总是坚强的。为此,黑夜和白昼之间才有了黎明的存在。
      给我一个柔软的枕头,我也想在飘荡的夜船上吹着稍稍冷冽的晚风静静睡去。然后一睁眼,就是漫天星光。
  •     本来只是想在看电影之前预习一下小说,结果获得了做梦般的体验。在此之前,吉本芭娜娜其它作品我是一本都看不下去,但睡眠三部曲太漂亮了,睡眠对于她来说是最好的跨越空间的方式。
  •     可算明白了,香蕉的人物设定就是每个主角都要遭受至亲挚友亡故的不幸,看多了真的会腻。到头来只能当一时的排遣,难有长久的鼓舞。
  •     不安何事?
  •     我可能不適合讀這種風格和題材……
  •       “我也嗜睡。喜欢黑夜。它就像个巨大的秘密。或是一张抓蜻蜓的大网。像一杯咕咚咕咚流入肠胃的白开水。像一个又一个的忏悔与期待。” (摘一)我总觉得,通过他,我仿佛是与一片巨大无边的夜睡在一起似的。正因为他闭口不语,我才感到自己在整个地拥抱着比他本人更深刻真切的他。在他离开我的身体、说”可以睡了吧“之前,我脑子里可以不思考任何东西。只要闭起眼睛去感受真正的他就行了。 这是夜深的时候。 (摘二)我呀,整夜都不能入睡。你想,要是半夜里身旁的那个人醒来,发现我在呼呼大睡的话,那我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就不是专业的陪睡人了,你明白吗?决不能将他一个人抛在一边。到我这边来的人,当然都是听了传闻来的,不过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呢。都是些在极为微妙复杂的情形中受到了伤害、精神十分疲惫的人。他们甚至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身心疲惫。因此他们在半夜差不多一定会醒过来。这时,在暗暗的灯光中我对着他嫣然一笑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递给他一杯冰水。有时也会给他送上一杯咖啡。这都要到厨房间去为他们现做。这样一来,他们差不多都会定下神来,又会舒心地睡去。人呀,人都是希望有什么人睡在自己身旁的,只要在身旁就好。客人中有女性,也有外国人。可是我也不太认真,有时也会睡着的......对,对,睡在这样疲惫人的身旁,自己的呼吸也会随着客人轻轻的鼾声有节奏地一进一出,这时也许就会吸入了那个人心中的黑暗。虽然心中不断地叮咛自己,可不能睡着呀,有有时就迷迷瞪瞪地做起噩梦来了。这是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会梦见自己乘上了一条正在下沉的船,梦见自己丢失了收集起来的硬币,梦见黑暗从窗外弥漫进来,嗓子被堵住了......这时心头会猛然一惊,吓醒过来。不知怎的,很可怕的。瞧瞧自己身旁还熟睡的那个人,心里就会想,啊,刚才我瞧见了那个人内心的风景。这是一幅多么孤独痛苦,荒凉的风景呀。想到这些......总觉得很可怕的。 ( 摘三)是什么时候开始,我独自一人时竟变得如此贪睡呢? 睡眠仿佛涨潮一般向我涌来。我对此手足无措。这种睡眠无涯无垠,其深无底,电话铃声也罢,外面行驶的汽车声也罢,在我的耳朵里变成了悄无声息。我既不觉得丝毫的痛苦,也不觉得空虚寂寥,在我的感觉中,只有一个死沉沉的睡眠世界。 在你出差的那个星期,日日到了下午都会觉得十分想去床上躺上一会。不用看书,没有睡前的七八乱想,就那么一会,就可以马上入睡。睡过一个太阳下山,睡到一个太阳上山。一日又一日便也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空虚寂寥。像空气一样自如的呆在空气中。 《白河夜船》封底写道,“夜”之三部曲,寻求脱离笼罩心灵的阴霾和封闭静止的时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黑夜开始变成了只是提醒歇息的景象。不会再在夜深你的呼吸声浓重时还细数着自己眨眼的次数。原来,早已经告别。那个死去的自己,早已经带走了嗜睡与喜黑。的确,人,总是坚强的。
      
  •     她似乎总有哀愁
  •     对我也是。我恐惧的时候睡的很快。
  •     因为一个人读她的书,想要试着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个人。
  •     飞机上看完了这本小书。有三个故事。延续了吉本芭娜娜一贯的风格,但是这本有点很有趣,看书体验很奇妙 而且经常在不经意之间产生了共鸣。虽然译文有限,但是作者的功力很深是很明显的。如此奇妙的体验 钱包落在飞机上也是值得了
  •     白河夜船是日语里的一个词,形容一直在睡觉,对于外面发生的事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     还好你学的是日语。我研读的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是得益于迻译和引入日本学者的著述,启蒙之功~
  •     没有看吉本的书,光读书评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
  •     翻白河夜船像回看很久以前的自己,懵懂又倦怠,一样每天只是睡、等一个人电话、晚上约会、去没人的地方磨时间等天亮,心事说不出口。
  •     不过还是很喜欢俄语,老毛子的笑点总是很冷,研究起来特别有意思
    如果在选择一门外语就是日语了,准备自学,不过据说很难~
  •       感觉很奇妙吧?
      这本书放在书单里很久了,昨天在图书馆的书架最底排突然找到了。
      就好像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沉浸在这种奇怪的状态里。
      不定期抑郁,睡眠太久,身体机能退化,失去年轻人该有的活力。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生活中哪里出了问题,却没办法解决。
      为什么我能够体会以及充分懂得她的文字却还是没办法被治愈呢?
      恩。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就这样吧。
      好像是我自己放弃了自我救赎之类的。
      
  •     小wing你是刚起来呢还是要接着午睡呢。
  •        前几天翻完《白河夜船》吉本芭娜娜的睡眠三部曲,一页页地翻下去,跟着一个个故事往下看,感觉自己也好像是在梦游似的,感觉一切都那么飘忽,那么虚幻,很特别的一系列小说,大爱吉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诗织的职业,侏儒灵媒,都是平常普通的小说里不可能读到的东西。我很喜欢吉本的小说里呈现黑暗,却奋力趋向光明的一种核心精神,几乎我读到的每本吉本的小说走的都是这种路线,故事里的一开头总有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可里面的人物总是很努力的怀着一颗积极的的心态活着,勇敢地去走接下来要面对的路,接受美好的新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很多和我一样喜欢吉本小说的人喜欢吉本的原因,黑暗虽然来临,但是不用害怕,因为光明的力量远远大过黑暗,可以让人始终感受着温暖的存在,可以一直勇敢的走下去。
      
       吉本的小说里常常呈现一些迷一样的女子,《白河夜船》里面虽然并不是很漂亮但气质却独特的诗织,第六感很强为追求真爱非常自我的球绘,脾气暴躁身材瘦削的阿春,都是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植物一般的女子。喜欢她们每一个看似坚强却又脆弱的性格,喜欢她们每一个人的那些静静的会留在人心底里故事。
      
  •     网上找了下顺带看了,2万多字,算个短篇,原以为电影剪辑切得很流畅,看了书发现原来书中的顺序就是这样,岩永有点像何日才是读书天中的那个丈夫,那个更死板一点。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像植物人妻子说的,到处是这样的人,并不奇怪。人生就是无来由的局
  •     想到很久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大概讲一个人一直在寻找自己曾经有过的最好的一次睡眠的感受,买最贵的寝具,到最寂静的地方入睡,却始终不惬意。最后终于发现,那所谓的最好的一次睡眠,是死神给他开的一个玩笑。死亡,是人最好的睡眠,经历过一次,就再也不愿苏醒。浅浅淡淡的疗伤类的文字,却潜藏着冷冷的怖意。睡眠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休息安适还是无法掌控的灵魂滑入另一个世界中可能就无法归来,如同那道不能被打开的门?是否长睡不醒就意味着死亡,如果情人永远不会苏醒的妻子?
  •     睡不醒的冬三月
  •     所以不要“殆矣”:) 我去睡会儿:)
  •     缓一下情绪请读吉本芭娜娜~
  •     睡梦于我而言就是休息或逃避,最后走出来应对。
  •       芭娜娜的第三本书,一贯的调调:受伤,沉迷,机遇,醒悟,感悟~其实,这条线索不是我所总结的,而是看了书后的点评,再反过来想想,原来真是如此~
      可能不是学文学的,所以不习惯用理性的分析去解释一本书的结构,而对书的评价只是基于感觉和内容有趣否~喜欢吉本大概就是因为她书中宁静祥合的氛围.那种淡淡的,静静的叙述方式...
      实际上,这本书里有三个故事:第一个白河夜船是关于睡眠的故事,睡眠可以感受并吸收到身边人心里的烦恼和忧愁~第二个<夜和夜的旅人>讲的是哥哥,表姐和莎拉的恋情,以及在哥哥死后,这段感情所留下的一些东西~最后的故事很短,<一种体验>,通过灵媒,"我"和过去的情敌放下心结~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个故事,通过"我"作为旁观者的观察,讲这样的一段感情以及个人包括自己的心理轨迹和反应.平静的诉说.慢慢的愈合~
  •     我又睡了一上午,这次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醒。。。
  •     也许电影更像是毫无激情例行公事的做爱,书看着像是自慰。前者生动却无味,后者寂寞却解渴疗伤。嗯,果然还是书更好看啊。
  •     所以说概念史很好玩,概念可以作为活文物,透过概念(语言)的变迁,可以窥见思想、制度等等的人类变迁。
  •     我倒是想学日语。
  •       三个小故事最后都平静收场,死亡、痛哭、黑暗、寂寞,这些都是既定的事实。  慵懒的、没有梦想的、燃烧着的空气,站在这样的空气里向前看,应该是属于这一代孩子的情绪吧。  犹如“香蕉”所写的那些,这个年龄就是有这样的精力去固执去愤怒,生活既露骨又隐蔽,我正处于很长的睡眠中。
  •     我良心上很不安,所以5点半就醒了一次。
  •     平平淡淡
  •     看过夏目漱石 村上春树 渡边淳一 已经不少了……
  •     の……
  •     回不回家的事情…
  •     看多了她的真的是差不多一个风格。不过还是比较治愈的。
  •     我发现自己现在也很嗜睡
  •     补标,当时还借的库本的破书也不知道脑子抽什么风…
  •     抗抑郁读本 亲测有效……
  •       这本书薄,却读了很久。
      断断续续它的身影曾在电视机旁、书架、枕头边、电脑边出现过。
      好像读这本书,不在于情节,在于一种心绪。
      有时候是准备好了被吉本芭娜娜带到那个交界的世界里去。
      分为三个故事《白河夜船》《夜和夜的旅人》《一种体验》,人在生死之界的边缘游荡。
      说到睡眠这会事,除去人体正常需要的,
      有一种状态也颇像睡眠时候,会很嗑睡,睡很多的觉,整个人状态极差。
      在作者的后记里,也写到这种状态,总之像个大白熊一样的,在复苏过来也有些难受的感觉。
      
      这个时候的人,最需要一个朋友的点醒吧。
      拉你一把,才能振奋起来。
      睡眠状态的人生,其实很可怕,有种可怕的美好。
      吉本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给你看不同的美好,残酷的美好,没有血淋淋的外在,只有温柔敦厚的心情,和各种在现实生活里其实是巨大创痛的事情。
      所认永远不是情节剧。
      是这样一本书,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阅读的。
      不谴责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态度。
  •       LETTER 1
      
      你要是问我这会儿有什么梦想,那么我告诉你,我想要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仅此而已。在吉本芭娜娜的《白河夜船》里,寺子和我一样,嗜睡,睡到失去了时间。在她看来,“世界除了她和床,再无他物”,渴望睡眠的全部理由就是“不愿让自己爱上孤独”。那样的一个故事里有着纤细的忧伤,但凄凉之中也仿佛有温暖,就像你不睡,在暗夜里总会隐约看见曙光。
      
      我不想埋怨那些让我为难的人,他们一定有他们的想法,不强人所难是我以为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做到贤良淑德。似乎不能,我总在酝酿着下一次的破口大骂和沉浸在骂完之后的精疲力尽中无法自拔。
      于是我只能去拜访睡眠,那里让我安静。
      可是天总要亮,闹钟总是会响,所有的事排着队在你的眼皮儿外面推推搡搡,每隔一个小时,醒过来,对自己说还好还好还可以再睡十分钟的。
      
      我想睡一会儿,就一会儿。
      如果就此睡着了不再醒,似乎也很美好。
      
      LETTER 2
      
      七点半到家,八点上床。头疼地厉害,所以求助于睡眠。
      跟自己说,睡个两三小时先,然后起床好好地把接下去的工作计划列出来,一切迫在眉睫,可是我需要睡眠。他能安慰我紧张而无所适从的幼小心灵,带我去一个无人之境,任凭我大声地喊,听四周围生机勃勃的回音。
      九时,小鱼从上海发来短信,手机叮叮咚咚地在包里响了半天,我挣扎着起身去拿,回完短信接着睡。唉呀呀时间流逝啊我怎么还是不愿意醒呢。接下来的睡眠就很不爽了,总是猛地一醒,想起了很多还没有做的事,然后痛苦挣扎,然后放弃他们,选择睡眠。有没有睡眠之神,我一定是被他下了咒。
      
      《白河夜船》里的寺子,在沉睡多日后终于看到了河边的烟火,远远的,在夜空绽放;柏邦妮和我差不多,“睡这一觉其实挺难受的,因为太想就这么睡死过去算了。但是心里惦记着工作。于是穿着坚硬的牛仔裤躺下,也不盖大棉被……”我没有这个毅力,因为一切都混混沌沌,不确定,所以我总是穿得很舒适,躺下后给自己罗列万千借口,开着灯也照睡不误,咒语只降临在我居住的606室,周围的人们或大声怒骂,或沉浸在电视连续剧中安然度日。
      
      由于睡眠,博客也要让路。
      
      LETTER 3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独处,就会变得如此嗜睡呢?
      就像涨潮一样,睡意总是自然到访,而我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
      它又是那样深沉,电话的铃声也好,外头的车声也好,
      我一概听不到。
      在那里面既不会难过,也不会孤独,
      纯粹是一个眠梦的世界,此外无他。
      只有睁开眼睛醒来的刹那,会感到一丝丝寂寞。”
      
      这不是我写的,是吉本芭娜娜的《白河夜船》。我很喜欢的书。去年这个时候PP从香港给我带回来的,她不远万里背回一大堆吉本的书给我,只是因为当时大陆还没有翻译本。
      这里有个我觉得很好玩的小故事:PP去香港,我不能同行,于是开了书单给她,说我好喜欢吉本芭娜娜的书你一定要去香港的书店帮我买,她说好呀好呀我一定会给带“几本”芭娜娜的书。PP冲进铜锣湾的书店一通好找也没有寻见,于是就问营业员你们这里有没有芭娜娜的书啊。鸡同鸭讲好久,对方终于明白PP姐要找的是吉本的书。随后,PP打来电话怒斥我怎么你都不说清楚那个人的名字呀,我争辩道我说得很清楚啊“吉本芭娜娜”啊,PP没好气地说我还以为你让我带“几本”那个人的书呢。
      
      “在人生暂时伫足不前、较为阴暗的时期,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好像是梦中偶然邂逅、事后回想起来却印象特别鲜明的人物和风景:
      突然传入耳中的音乐;
      夜色中来到窗边的友人;
      逝者的身影;
      让自己隐入都会亮丽夜景的暗黑部分;
      看着庭院中的树木独饮;
      明明知道为睡魔所祟却无论如何都无法清醒过来……
      所以,安心地睡吧,而且要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悠悠醒转。”
      
      这是吉本在去往塞班岛度假的前夜,说给我们听的话。
      
  •     可能我现在太生硬 沉浸在mindless fun里太久 没法体会日系这种治愈文学的细腻和微妙之处了 觉得这本好难看 节奏也不好 白河夜船那个故事收尾也很潦草 事实上 感觉厨房之后吉本的书都马达马达
  •     看不懂系列,大学图书馆借过。
  •     可能男人在女人心中的形象,不是处处留情就是冷酷无情。
  •     无病呻吟到了极致……
  •     看得昏昏欲睡
  •     也买了……还没看中
  •       酒井法子的三人行婚姻。老婆老公与老公的情人共处一室(外带儿子)长达七年之久。
      想起《一种体验》里,一男两女同居生活,不过关系都是情人。其中一女说,如果这人不是她我早就把同床的女人掐死了,如果没有他我或许会喜欢她也不一定(看得久了不记得,大概这样)。
      微妙暧昧的3P吉本芭娜娜处理得干净妥帖,但现实中人却不都有这天分,报道里酒井尽是被生活逼迫得绝望的样子,这层3P也成为了“女怕嫁错郎”的典型代表。
      小说总是理想主义的,吉本芭娜娜又尤其治愈,无论状态多么异常也总能抽丝剥茧地让你看到其温暖内核。躲在小说里看不见0.03g的沉重,看不见娱记调侃指责怒骂,无论事务所解约还是广告叫停,就都没有关系了。
  •     仿佛变得很轻,漂浮在空气里,虚无的,却又是舒适的
  •     我原先想学的就是俄语,就是他喵的分数不够,只好学了日语。
  •       村上的新作《after dark》,中文名字忘了,好像叫《黑夜之后》中也有关于睡眠的描写,甚至贯穿始终:我的姐姐聪明美丽,但我们由于一些原因沟通不好。年岁越大姐姐越来越孤独,她陷入沉睡中,像小动物的冬眠一样,一月一月的睡,其间梦游似地吃点东西维持生命,洗澡。我们不感打搅睡美人姐姐。 而书的结尾,我与那人的交谈,如此偶然间,化解了和姐姐的芥蒂,我决定让姐姐醒过来。我趴在熟睡的姐姐身边,温情又一度回到姐妹之间。
      
      结构和意向都有点像。
      但村上的调侃意味和对黑色的探索更深些。村上的语句显得更紧一点,像是有细细推敲的意味。吉本芭娜娜则跟轻松些,清淡些,女性味重一些。不经意间表露的才气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村上的味道有些颓废,而吉本则有些恐怖。呵呵,人鬼交界总归让人感觉微微地毛骨悚然~~
      
      孤独很深,我这看书人好似吸入了书中的孤独,变得郁郁寡欢。偶然地经历了一次长睡,很有共鸣。吉本探索的人物状态,懒懒得,敏感,又是共鸣。还有吉本的文字很诚实,“看了让人不再愧疚”
  •     以后你要女儿就是了。
  •       日本女作家的书看的很喜欢的一本
      也是她的所有作品里面最喜欢的一本
      希望闭上眼睛消失在日光中的女孩子
      有时都市寂寞迷失的主题
  •     就像历史学的分支——历史地理学,当时考研想报后来认识到自己没这个能力。
  •        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吉本芭娜娜(http://www.blogcn.com/user3/minnette/blog/1748303.html)的《白河夜船》--“睡眠三部曲”。
      
       还是那句话。喜欢一本书,自然是因为它打动了你。
      
       《白河夜船》的女主人公因为内心的疲惫,无限次地陷入睡眠。她可以随时随地入睡。睡得很久,也很死。一开始,她还能在睡中辨认爱人的电话声。慢慢的,随着对爱情的绝望,她的睡眠越来越深,睡,
      仿佛一种病毒,侵蚀了她的内心。她离现实的世界也越来越远。
       然后,爱人的已变成植物人的妻子的灵魂,在某一个清晨,和这个女生在公园里相遇。告诉她,不能再睡下去了,要打起精神来生活。于是,经过忙碌、劳累的打工,她慢慢地脱离了睡的迷惑。终于,感受到
      活着很美好。
       故事的最后,她和爱人,在拥挤的河边,看着遥远天际的烟花静静坠落。
      
       故事非常简单。但是,作为曾经也被睡神虏获的人,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在绝望中挣扎的心态。大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和一起工作的女孩住同一间屋子。大概还是因为社会病吧。也因为独在异乡的寂寞,
      我们每逢假期,就花很久很久的时间睡觉。由早到晚,晕晕沉沉。慢慢的,正常上班的日子也疲惫不堪。当我终于忍受不了这一切,开始在周末转去泡图书馆,她还在沉睡。
       经常的,当我晚上回来,推开门,她依然蜷缩在小小的床上。无止休的睡眠吞噬了她脸上的光泽和眼中的希望。不久,她终于辞职离开。回家乡了。
       就像书中所说。人还是有着要活下去的本能。终于还是会自救。只是这段过程,有时是很可怕又黑暗的。也许像当时她喜欢的我的一张画。是海底的城市,开满缤纷的花朵。水里的女孩,流着眼泪微笑。梦
      和睡眠的世界,也像这个海底那样美。迷幻。所以,尽管是痛苦着,也依然不愿离开。
       一直到今天,如果无法忍受,我还是会选择入睡。那个女孩呢。她应该也不会忘记嗜睡如归的感觉。
      
       《夜和夜的游人》里,也是和睡有关。从事特别职业的女友自杀了。她的工作,就是陪那些有入睡障碍的人,在他们睡去的时候,承载他们的噩梦和痛苦。终于,别人的痛苦累积到她心中,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只能选择死亡。
       奇怪的是,这个故事的叙说者“我”,给我留下的记忆竟如此模糊。现在我竟然想不起她的故事。如果芭娜娜想以此文追忆某个朋友,那她成功了。
      
       《一种体验》是讲两个曾经充满敌意的女人,穿越生死之后,重新发现彼此深厚友谊的故事。爱上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曾经针尖对麦芒地生活在一起。后来,“我”感觉到“她”的呼唤。原来,“她”已死去。通过“招魂师”,两人在某个空间相见。回忆曾在一起的一个暴风雨的傍晚。发现,在“仇恨”掩饰下的“真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两个女人,而是鼓励女友通过招魂解惑的那个男人。冷酷。书中这样说他。清醒又冷酷,但是了解人内心的阴暗和光明。始终是个旁观者。
      
       吉本还是一如既往,重复那些灰色的故事,但都有亮光的结尾。我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些小故事。一如既往地沉溺在这种情绪中。直到外面的世界咚咚地走进来。
      
      P.S.《白河夜船》大约有中国画的意境。以至于想不起更好的题目。
      
      
  •     日夜颠倒的时光,这本书拯救了我。心灵疗愈有时候必不可少。
  •     语言学也一样,现代汉语里很多词汇都是日语硬搬过来的,革命、干部、官僚等等。
  •       去年夏天当我坐着旅行车的大巴前往玉龙雪山,达到目的地后和一群人在峡谷里看着清远的天空以及更为清远的山顶的皑皑白雪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这个作家,吉本芭娜娜。
      想起她的心情,忧伤远大过欢乐。那时候我还在为一个把握不住的未来摇摆,即使在旅行之中,却仍然没有感觉到逃离的快乐,反而让自己一次次被负面情绪深深攫住。那时候想起吉本芭娜娜是为了反问自己,为什么她一场旅行可以写下一本书( 《虹》 ),而我此时此地又在这里做什么呢,学物流的傻瓜。
      吉本芭娜娜的文字往往都是最为简单的,甚至有些话语“不过就是小学生作文的升华”(《厨房》译者之一邹东来书后评论)。然而她的故事总是在浅浅淡淡的语言之中散发出一束明媚的光芒,点染在黑夜上映出五颜六色的光斑。
      像她在《厨房》里写的失去了所有亲人的少女在一个平凡却不普通的家里、厨房,重拾面对生活所必要的勇气。像她在《月影》里写的少女在江畔隐约看见去世的男友微笑着朝她挥手作别。这次特殊的重逢,成全了早月怀念的心,让她从过去的回忆中走了出来。像她在《白河夜船》里写的因为朋友离去变得对生活失去热情,同时也无法平静自己人生的忧虑,藉由嗜睡渴望逃离不可逃离的一切的“我”在一场梦境中获得提点,在自己现在在交往的,有一个植物人妻子的男人一同看了一场美丽的烟花后终于感觉释然。
      某人的死亡,是吉本的小说中最常见的情节设定。在第一视角的描述中,“我”的恋人,友人,家人都可能离去,而那些离去即使再沉重,再难过得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还是选择带着这些伤痕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她一直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文字告诉我们,我们在一生之中遭遇的每场死亡就像是生命必须要有的裂缝,为了让阳光更好地透进来。
      这样的领悟也并不是容易获得的,在一次次深夜梦境跋涉翻越后,在一场场梦境与现实不分的转换中,在好心相助的存活者的引导下,因着某个酝酿成熟的时刻,一个人才能从伤痛中治愈了自己,治愈了这世界。写在尾页的“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用一词“疗伤”简单恰当地概括了这艰辛却温暖的路途。
      就是这样,读过她的一本书,再去读她的一本本书,没有太多的惊喜,心里总是平静,在主人公的释然里我们找到我们的解脱,一个可以说服自己放下心头繁杂执念的理由:
      这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即使失去也并不是永恒,也许还会遇见,也许不值得挂念,答案也许要等到下个路口见,生命最重要的是前行。
      
  •     三个有关于睡眠的故事。沉溺“睡眠”的主人公都是因为内心存在无法解脱的结,第一篇是因过于空虚的迷茫麻木,第二篇是因失去恋人的痛苦自责,第三篇是因歉意悔恨的无法表达。好在最后她们都从中挣脱出来,回到了此刻的现实之中。人都是坚强的!
  •     如果伤是生命不可避免的风景,那么“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吉本芭娜娜的作品看得多了自然会觉得她选的主题寡淡而不够深刻,重复着死亡、孤独和忧愁,重复着陷入、纠缠和解脱。但就是这样构架小格局的描写,这样写给女性的故事,让我觉得有一种治愈。看这本书的时候天始终阴沉沉,三个与睡眠有关的故事带来一种嗜睡感,所处的周围环境正是书中所说的“慵懒的、没有梦想的、燃烧着的空气”。作者笔下的人们总会与这个世界和解,与死亡和解,与过去和解,与他人和解,也与自己和解。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起精神,开启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     我现在每天6点起床然后去跑步
    晚上8点的时候大概就困了。然后关电脑上床看书
    大概10点就慢慢睡着了
    没有看过这本书。
    日本的看的很少,看过的只有夏目漱石 村上春树 渡边淳一的
    当然,还有漫画
  •     俄语从来都很难。笑
    普通交流不难,1,2年就可以掌握
    问题是想学到毛子表达的精妙之处就难了
  •     当时看这本书的状态,很像第一个短篇的女主。
  •     这样睡着还是蛮好的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     渴睡。
  •     三个故事很多相似之处。单从故事角度来说最喜欢最后一个,人物都很有样子,更为立体的。但是因为白河夜船映画版拍的很棒,所以好感度高。
  •       看书的兴趣反射出一个人的成长。最近一口气买了好多本吉本芭芭拉,像是对大学青春年月的一种缅怀。当初被《厨房》里极具魔力的疗伤文字深深打动,如今重阅才发现那不过是年少无知面对空虚时的不知所措。很努力地看完《白河夜船》,没有了共鸣,只有哀伤:那种莫名其妙就会忧伤的年代真的已经走远。
      
  •     是挺好的,不过中间没睡好,做了很多梦,醒来感觉跟没睡差不多……
  •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         夜和夜的旅人,印象最深的是已如烟火散去的芳裕。芳裕,散在空气中的声音携带着的是区别于男性少年时代的莽撞的气息,有那样一股充满神秘感的魔力。
        他在一个为球绘的精神从不振走向平和所设定的故事里以活物和逝者的两种身份交替出现。从飞机场里疲惫回归的芳裕到租住一居室秘密恋爱基地的芳裕,没有太多言语陪衬的人反而更能将自己的形象从故事的线索中拯救出来,跳脱成鲜明的画面。
        我脑海中的芳裕必然是善于交际的内向者,坚定地将目光投向远方,想要做一件事就立刻整装出发,在被现实的海潮吞没之前返回自己的位置。所以球绘和Sarah才会在不知觉中产生确定而摇摆的爱的感觉,球绘的那一份是日渐浓郁的甘醇的酒,随她一同去波士顿,去机场。Sarah则是夏夜果汁,将另一个已有归属的自己藏匿,坚持到最后一个无法再继续的时刻。
        芳裕的黑色茄克以及他是一段冬季夜晚清清冷冷的大街的影像,最终在赴约的途中死去也仿佛是迷雾突然笼盖了这条大街,一切属于他的气息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一般。芳裕的神秘感持续着,混合在亲人以及恋人的思绪中,忽明忽暗,同他的真性情有着相似的魔力。球绘就是这样渐渐坠入一条明朗的爱河中的,而他离去后的球绘就自然成了夜的旅人。她在雪地里走,停靠在便利商店门口,抬头看屋内是否还亮着灯。球绘虽然总是不爱多说话,但简单的几句同芳裕妹妹芝美的谈话就明了了她真挚的情感,即使自己对自己和芳裕都有些茫然,但内在却无法控制得与芳裕有某种神秘的共同存在感。芭娜娜将球绘被芳裕之死掏空的情绪只进行了简单的描绘,用一段段时空的穿梭将两个人无法言明的真实透露。
        球绘的部分生命被引去了另一个国度。还以为她会在一居室的秘密基地里死去,却发现她只是蜷缩在了毛毯里,而周围的冬衣乱作一团。之后芝美在酒店里再一次见到Sarah,和球绘直觉里认为她已回到日本的猜测相合,芝美更见到了芳裕口中那个肯定是美国男人的孩子的棕色芳裕式眼眸及神情的小朋友。球绘还是Sarah胜利了,因为芳裕的不复存在,这个问题失去了答案。
        在芳裕所带走的生命中有不安定及大意里的坚定的爱,有时自己都没有确定地意识到,而它就这样随着时针、分针、秒针一步步越出了原本的界限,凝固在了时间和记忆里。
        相比于异国恋的草草收场,我更喜欢球绘和芳裕在一起的时光,即使只是穿插在故事的细枝末节里。而比这更重要的是,球绘慢慢融入了这个属于芳裕的家,有芝美的家。最后的那一天,芝美和球绘躺在温暖的日式房间中,打老式电动游戏,最后双双入睡。这也许就是夜和夜的旅人下一站的起点。
        We are bound to lose someone we love , otherwise, how would you know that this man was once so important to you?
  •     有人说,眼泪能使人慢慢恢复过来,这或许是真的吧,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球绘就渐渐地不哭了。
  •       终究只看完《白河夜船》,因为震撼太深,所以没有力气往下看。
      记得看《白河》的那天,自己坐在KFC,周围人来人往。然而内心一片寂静。
      那种感觉,像沉入很深很深的海底,没有光,没有风,没有声音。幸好,并没有窒息的迹象。
      
      曾经看过一组漫画,画的是个沉入水底的人,他无声的喊着“help”,却只是越沉越深,无人拯救。
      有一阵子,我觉得那就是自己的状态。而糟糕的是,我甘愿如此。
      我一直的睡着,不是不愿意醒,而是无时不刻都觉得睡眠缺失。
      心里知道不能再睡了,却打不起精神来。
      更严重的是,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原因。
      虽然终究是好了,但是那种无望感却仍然在心中徘徊呢。
      
      话说回来,我还是很喜欢吉本,虽然通共只看过《白河》。她喜欢写着那些美好的细节,仿佛是感官无限放大之后,把任何微小的感受都写给你看。(这大约是大部分日本作家的特色吧)
      所以,对于我而言,《白河》的故事情节并不如那些细节来得重要,因为这样,我对于结局的逆转反而无法接受了。
      
      大约是因为知道,被拯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     网上下载的盗版txt……错别字很多……并且只有白河夜船一篇。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在喝粥,也不能算粥,用保温杯焖出来的米汤罢了,还加了盐渍过的樱花、白茶和梅子干的碎末,可是焖出来之后就尝不太出来什么了,反倒是糙米的外壳还挺硬,非得嚼一嚼才行,一边嚼一边看。虽然错别字很影响阅读体验,但是文字的感觉确实能比影像更加明晰,虽然影像有更强大的感染力。话说回来,其实这种无所事事到身心俱疲的境况,我也有过一段时间,不过我倒是没有什么借口,无非是自己太软弱。读的时候自己的代入感很强,倒是不会代入电影里的画面。不过由安藤樱来演这个角色,真是太适合了,或许可能也不是这样,只是安藤樱演得好罢了。
  •     也许是巧合,最近看了许许多多的关于睡眠的小说,吉本芭娜娜的文字中凸显的总是关于失去的痛处和关于醒悟的豁达。从小就总是被灌输着坦然的概念,而芭娜娜是我见过的最爱那种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的作家,很好看的一本书,听朋友说安藤樱的电影也不错,兴许也会去看看。
  •     我睡了
  •     果然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一口气读完 觉得「迷人」
  •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耕作不好,遑论什么交叉学科、博览全书,应了一句“生之有涯学无涯”。
  •     一本很薄的书,却看了很久,也可能是当时无心看书吧。《白河夜船》看着看着又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又要倒回去看。看完的感受就是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最近因为比较多空闲时间,经常睡觉,上午下午晚上都想睡觉。身体机能有感觉到有在退化了啊,所以,今晚去跑步。
  •       中图上的特价书,因为便宜随手搭了一本。下班后躺在垂着窗帘的办公室的床上,灯也不开,借着暮色的余光读下去,结果不知不觉睡着了,睡得不算好,但醒来已是第二天7点。醒来还是困得要命。莫非我也像书中的女主角一样咯。
      
      吉本的书全都是这一个风格,读一两本也就可以了,读得再多的话不免会感到迷惑。这世界上是有很多事情简直叫你熬不下去,除了沉入梦中之外别无应对之策。不过你总得走出来才是。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第二篇《夜和夜的旅人》,在还恍惚不知爱是什么的年纪,爱人就死去了。之后他就成为一个玄而又玄的存在,你甚至想不通他是否真的存在过,对你是不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魔力。你无精打采,沉沉睡去。随着时间流逝,这睡眠不再是一种逃避,而成了心灵最终安定下来的表现。
      
      去者日日疏,斯人已逝,通过他而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的丝线断掉了,活下来的人们或出于互相安慰而变得更加亲密,像“我”和球绘,或出于无法言说的悲哀而逐渐疏远,像莎拉。但那个人会一直活在爱他的人的心里。现在的回忆只有痛苦和失落,十年后这回忆就成为自身青春的一部分了,带着亲切带着甜蜜带着不无怀念的些许伤感。
  •       知道吉本芭娜娜,是因为静茹的一张唱片。那是迄今为止最喜爱的唱片之一。尤其是内页的图片及文案。“你看过吉本芭娜娜的书吗?她对死亡的描写,读了让人有重生的希望,听静茹的歌也是如此……”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我记住了这个有点不普通的名字,并在头脑中进行了点状的无意识的的猜想。“女人、青春、欧洲”,这是五年前,吉本芭娜娜植入我皮肤的几个关键词。对于半成品的我来说,之前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之后亦寻不到文字,聊以拜读。
      
      直到05年的冬天,下班后随城铁拥挤的人流穿过马路,走入街角书店的一层,这是疲惫时的一种本能,本能的进入,本能的被一本小册的粉色封皮和可爱图画吸引,拿在手里仔细看,作者的名字正是吉本芭娜娜。她的原名是吉本真秀子,一个生在日本,并不十分年轻的女子。《蜜月旅行》,甜美名字,却是苦涩味道。读后,说不出的怅然,像极了看到麦兜去马尔代夫度假未遂时的感觉。为何自己总是在纯粹的面孔上读到它背后的悲伤呢?有了这种疑问,难过的心绪日渐厚重,令我久久不能原谅自己。
      
      后来,在网络书店上寻找吉本其他的作品,又读一本她的代表作《厨房》,一个只有在厨房中才能安心睡去的女孩,无论是老旧的油腻的,还是洁净的便利的,厨房是她最能够得到慰藉的地方。如今,在庞大书店的角落,幸运的淘到同样轻巧的这本小书《白河夜船》,封皮是淡紫色的,手绘的黑色铸铁大床,雪白床单。此为吉本的睡眠三部曲的集结。
      
      我几乎可以确定,吉本也是经常失眠的女子,因那些文字全然不像是拥有正常睡眠的人可以驾驭。持续失眠的我,在暗夜里读一本关于睡眠的小书,这种行为本身让我觉得荒谬。有多少个清晨,我想要安静的醒来。在煎蛋上仔细的撒上盐粒,猫一样嗅嗅残留在手指的面包香,然后,将脱脂牛奶从0度变为沸腾。可是,我不能。日复一日地,天亮了,我悲伤的睡去。我努力过,广播听了一档又一档,CD从lene marlin换到齐秦,平躺或是拥抱自己……不然,也只能闭上眼睛,在心底承认,我病了。
      
      感冒的时候,我喜欢吃西瓜,有人告诉我,这样不好,因瓜类属寒。当我好奇于她的“博学”,她只淡淡的说“久病成医”。我慢慢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心理医生。因为我病了,病的只祈求在想睡时睡去,想醒时醒来。病的惧怕一切的陌生人和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病了却不能言说。我病了,不愿走出房间投入人群,可是又不甘就这样死去。
      
      我没有见过吉本,不知她,是否同我一样,也有一副深深的黑眼圈。旁人随意的问起,为何会这样黑?她只耸耸肩,“失眠而已。”是啊,失眠而已。而已。
      
      PS:写完这篇文章,我居然在午夜2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周围有清凉的空气。我梦到了Z,梦里面他依然是深不可测的表情,让我认不清自己。不过,还是要感谢,终于不是痛苦的醒来,纪念今天……
      
      
  •     很有日本特色的气氛描写,白河夜船通极力描写主人公对感知的一切呈现出的精神状态,使文字间透露出浓烈的渲染力。 极力推荐!
  •     外公同意吗?
  •     入门比俄语容易多了,之后语法开始变难。据说俄语是入门很难,进去之后就容易了?
  •     芭娜娜写得比较好的
  •     你。们。不。觉。得。吉。本。芭。娜。娜。是。深。柜。嘛。三个懵懂少女被同性所吸引的故事。
  •     有一起看烟花的人是多么幸福
  •     咳咳,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